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李德仁院士谈学习

李德仁院士谈学习

李德仁院士谈学习
李德仁院士谈学习

昨日,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在谈到学习时表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目标不明确是当代不少大学生的通病。

带着目的去学习

李德仁院士说,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关键是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身心尚未成熟,适于由老师对他们进行灌输式的引导教育;而进入大学后,作为成年人则应明确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要带着目的去学习。

当代不少大学生由于从小就没有生活的压力,使他们对个人未来无法进行理性、客观的规划,进入大学后便容易迷失学习目标。当今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竞争社会,如不能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去学习,必然会被社会淘汰。目前各界热议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点有关。

应做到三勤

李德仁院士表示,学生学习应做到三勤: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回想起当年自己的求学之路,他意味深长地说:希望21世纪的大学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时光。

在中学和大学时期,我就常从学校发的教材中找问题。昨日,两院院士、武大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导的李德仁教授接受记者专访时,回忆起自己当年的求知历程。

玩与学分得清

李德仁院士说,他念中学的时候是在上世纪50年代,那时中国穷,艰苦的环境使得那一代年轻人的自主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和统一:就是通过知识改变未来。他当时是在江苏省一所重点中学念书,和所有小孩子一样也很爱玩。他说,下棋、打扑克样样都会,但是学习起来却能马上控制自己立即进入状态。

兴趣多样

李德仁院士自我评价说:上中学时,我属于学有余力的那类学生。但他为进一步提高自己,报名参加了学校里的数学、化学、画法几何等各种课外学习小组,并常常找来大量难度较高的试卷,挑战自我。

上高中后,当我第一次在校实验室里做出肥皂和扑克纸时,那种兴奋我至今难忘。沉浸在回忆中的李德仁院士笑了。

求知若渴

李院士说:在念大学时,我非常注重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数学的热爱使我每天都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教材提前学完了,就到图书馆寻找国际著名学者的专著研究,由于原著多为

英文,一段时间下来也间接提升了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我读书时胆子大,爱提问题,常把自己对一些名家著作的质疑写成读书心得,到处寻找老师求解。就这样,我有幸得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博士学位的航测专家、中科院王之卓院士的悉心指点。王老不但指正了我的一些不正确观点,还多次当面对我的读书心得进行圈点,让我深受鼓舞,其中有些我保留至今。

最后,李德仁院士说:真理=总体规律+例外,天才是绝少的,勤字下面才能学到真功夫,惟有树立自主学习的目标,才能学有所成。

――转载《楚天金报》

老子的人生哲学对今人的启示

从小到大,在我的的印象中,老子是一尊神,是主宰我们凡间的,和我们生活在两重天。和我们的距离,确切的说是天壤之别。那么,老子和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昨天,山西文瀛书院的院长卫方正先生座客万象书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揭秘。 一、老子似乎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老子是唯一被道教化,被神化的人物。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教会,是道教。这个宗教组织的创始人,就是老子。传说天地是他所生,他诞生于天地之前。他生活在三十三重天,坐在兜率宫中,为玉帝和王母冶炼仙丹。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部神话小说中,老子是个被神化被妖化了的形象。在民间的各个行业中,老子被封为祖师爷,来庇护子孙后代的生活一帆风顺,生意兴隆。所以,老子好像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二、老子应该属于我们的世界 我们先说个题外话,我们尊称的圣人孔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而老子和孔子见过面。《淮南子》和《吕氏春秋》曾经有过记录,既然老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那么老子又是哪里人?是怎样一个人呢? 老子是楚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曾经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而且,在《老子》一书中,多出实用楚地方言,跟同样产生于楚地的《楚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性语言;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所说的自然界的状况,都是楚地的特点。比如

他总是在说水,但是他说江、说海,说谷,就是不说河,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河”就是黄河。老子作为南方人,尽管很可能见过黄河,但是他总习惯了拿自己最熟悉的南方河——“江、海、谷”来作比喻。而他多次用到的那个“谷”字,就是南方最“河”的称呼。当然还有其他证据,比如,他总是喜欢用“兮”字,这是典型的南方系统语言。 老子出身贵族,老子曾经做过图书管的馆长,这个职位是世袭的,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穷苦人家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读书。只有达官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儿她这个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是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可见老子祖上是贵族,而他也绝对不是贫家子弟。 老子祖上姓李,有两种来源: 1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第二种说法也是传说,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著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 三,老子的智慧:说起老子的智慧,要先说说老子的三件宝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事,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纵观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不难看出其中的核心思想即是“无”,“无为”,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由天道的“无为”进而延伸到人道的“无为”,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道是通于天道的,这样就把人生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之道联系起来,从“道”的本质特征推出人的存在范式。陈鼓应先生说:“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空挂的概念而已。”(陈鼓应著《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6页)这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明体达用的实践性及人伦日用色彩。所以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么,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呢?“无为”是否指消极无所作为呢?如何由“无为”而做到“无不为”?深刻理解把握“无为”的本质,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和慰藉我们的心灵以及维护社会和谐有序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将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剖析为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几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老子对“道”的界定。“道”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它自身的制作创造,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这种“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故能“功成而弗居”,同时“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因物而用,自然而为,无巧施伪作,功自彼成,但不居功自恃,所以能长久不去。这种无意识无目的地生化养育天地万物的方式即“常无为”,也就是千古流传的“道法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唯有这种顺应自然的“不自生”、“无私”、“不仁”的方式才能实现“长生”、“成其私”、“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天长地久的永恒状态,达到“无不为”。天道的这一自然“无为”推广到人道,便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以大地为家园,要想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必然要遵从一定的客观法则,并在不断认识和实践中提高自觉性。人应效法地母安静之德,修心养性,心无妄念,身不妄动,意不妄思,事不妄为;遵循地道的法则,得地母真静的本体,修身而复命。而人于大地上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必然效法于天道的斗转星移、日月相继。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於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轻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虚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时顺序。地法天德,玄黄相抱,阴阳交泰,所以能成就万物之形,实万物之质,都是地道顺乎天道的变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故曰“地法天”。天法道,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至虚至妙。天地人万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阴阳便不能升降,变化也不能感应。所以大道流行於三才,变化於阖辟,立万物之性,复万物之命,终万物、始万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一些学生视崇俭、谦让、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 《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①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②)。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无为”并非“不为”,在《老子》一书中,找不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他只讲“不为始”④、“不敢为”⑤、“不可为”⑥、“不为主”⑦等等。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⑧,就在无为之列。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⑩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在一般人看来,都是非常好的名称和行为,可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在大道废弃、纯朴破灭以后才产生的。因此,老子提出“返朴归

老子的人生哲学

浅谈老子的人生哲学 摘要: 老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从世界观的高度,探讨人生的理想、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它不仅提出了“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的养生之道,告诫人们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而且还从确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标上,为人生提供了一种生活指导。 关键词: 老子;人生哲学;养生之道;修身之道;处世之道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对社会、政治和人生格外地关注。他以道论为其理基础,从世界观的高度,探讨人生的理想、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他的人生哲学可以具体化为养生之道、修身之道与处世之道,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诸多的启示。 一、养生之道 人生哲学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老子日:“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是说,一个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世上之人,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这些都是自然的死亡,还有一些人本来可以长寿却自寻了短命,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自寻短命呢?老子回答是“以其生生之厚”,即奉养过度了,这是不善于养护生命的表现和结果。老 子此话的言外之意是,只有极少数人(约占十分之一)善于养护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了解真正的养生之道。老子的养生之道概括说来即:“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老子认为,首先人们要分清“内”和“外”的关系,这是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外”就是身外的名与利。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这些问题人们并未曾认真思考过,世俗之人最容易在这些问题上犯糊涂,往往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而在老子看来,只有生命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声色厚味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世俗之人由于分不清内外,抵制不住身外之物的诱惑而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他们以为这样对生命有益,结果反而是残害了身体,损折了生命。老子历数贪利纵欲对生命的损害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彩缤纷的物质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佳肴美味使人口舌失去滋味;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贵重稀有的物品,最能诱惑人的邪念,萌发不轨的行为。荀子说:“人生而有欲。”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这些都是人的生理需要。这些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以使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要有节制,要有度,不能有贪得无厌的奢求。不能为了口腹之乐不惜盗用公款,为了声色之娱 可以丧心病狂,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肉体,为了当官可以出卖良心。其次,对待生命要抱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生之所以有许多麻烦和祸患,乃是由于有身体,有生命,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没有这个生命,消除了内与外、物与身的对立,外物无所加焉,患又从何而来呢?这的确是一种最彻底的方法。老子这里的“无身”并非不要生命,它只是一种对待生命的独特态度。老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护养自己的生命,使人不受身外之物的拖累和残害。老子对生命所持的态度,乃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生不足喜,不以货利色厚之益之;死不足悲,不因恐惧死亡而惶惶不可终日;生死不能动其心,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老子哲學選修課論文 老子的人生處世哲學 課程名字:中國哲學概論-老子哲學 學院:電腦學院 專業班級電腦科學與技術2班 姓名:孫琪 學號: 20075333 指導老師:周開明 【老子的人生處世哲學】 老子,中國道教的創始人。他創立的道教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道教講究“無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說的是,道可以派生出萬事萬物,一切皆來源於“道”。人們通過修煉,修心養性,就可以達到一種境界。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人們在生活中為人處世,處理事情,一種方法不行,就可以換一種方法,要懂得“變通”。改變自已的思維,或許就是成功的開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意思是合抱的大樹,生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裏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的.偉大的事業要從小事做起,小事不願做,大事豈不成為空想之事。從小事做起,還可以培養我們的堅強意志,

成功的自信心。因此,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踏踏實實地從小事做起。老子的哲學思想還強調“無為”。“無為”是指“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大作為,大智慧的表現。正所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在世界舞臺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以“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式處理國際事務,就是受老子人生哲學的影響. 老子的人生哲學,對我們的為人處世不也是一種啟迪嗎? 老子認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則也應是人的行為規範,應把對自然法則的認識上升到了人類行為價值的高度。人類應“放德而行,循道而趨”,“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聖人最顯著的品格,就是對自然萬物與人類社會基本規律的掌握與運用,將自己的行為與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融為一體。把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這一總法則,用於修身處事,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聖人抱一而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老子認為"抱一而為天下式"有三個要點:"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一)寬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老子認為,天慈萬物,道是"善利萬物而不爭",人也應該效法天道"執左卷而不責於人"。範應元說:"吾之心慈愛素具,由愛親愛君推而愛人愛物,此皆自然之理。夫慈愛故能勇於行道,使親安君尊,而天下無棄人,物無棄物也"。孟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在說應該做到以寬厚仁慈的心態待人接物,成人之美,與人為善。老子說;"聖人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打黑白

2011学年期末老子哲学选修课论文老子的军事思想 课程名字: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与处世方略 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X)班 姓名:XX 学号: 2009XXXX 指导老师:周开明

老子的军事思想 关键字:战争, 天下,地缘,道义,道德经,军事思想,用兵方略 摘要: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决定了一个国家的 军事战略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以 “道”为本的核心,战争的出现是私欲的产物,是中 华民族背离“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文化几千年 的沉淀,已形成了的潜意识思维模式,两千多年前 的老子为后人所留下的《道德经》,将宇宙大道以 文字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涵盖了宇宙演变、阴 阳互换、物种起源、对立转化、世间兴衰、待人处 世、修身养性,乃至治国用兵、战争本质的透视也 是高屋建瓴,对战争的批判及用兵方策和韬略也给 我们以极大的启迪与警示。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正是 这“天道不可违”思维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 前言 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原始思想和宗教文化,包括对战争的理解,无一不是由他 们生活和居住环境所决定的。 安于自我封闭,专心耕织,不谋拓殖,是华夏民族这个农耕民族的原始文化 的特征之一。对土地的绝对依附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意识,孕育了中华最早的文明, 这文明从—产生,就带有一种鲜明的特点,即安平温顺、消纳异端、以和合为核 心、以平衡(中庸)为标准。无文字时代的《易》的图形及其变化,无不是这种 精神的体现。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以“道”为本的核心。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种平静与安宁之中渡过了漫长的岁月,他们以自然界的变 化规律为依据,以《易》及类似教材为标准,形成了一种真正对自然崇拜的和谐 社会,也形成了直到现在还根深蒂固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但被欲望掩埋得很 深的“天人合一”的纯真。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后总称之为“道”。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sodocs.net/doc/a115487247.html,/ ] 当众多思想家、军事家对这个血腥的领域进行了 深入的探讨,形成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的同时, 也有一位为挽救“道”而研究军事的思想家,他就 是老子。只不过他不是教人如何杀人,而是教人 如何少杀人和不杀人。 一、 老子军事思想的本质

老子人生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老子人生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人生哲学道生重于物相互协调自然无为 【正文】 引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论述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籍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官职:周藏室之史也;与孔子有交往,孔子适周,将问礼与老子。老子少年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其道德修养高深使他有幸成为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由于当时王朝已垄断了思想文化方面的资源,老子虽是一名小官,但却在学习上有一个及其便利的环境。他征集、保管、进而包揽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他一生艰难坎坷,经历了众多的变故,又遭逢乱世,最终离开了周王室,隐姓埋名。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颗明星,其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更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精练的九九八十一章,以简洁优美的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构造了一个朴素的、自然的、豁达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有学者说过,一部《老子》超过了黑格尔全部著作的内涵,包含于《老子》一书的智慧就是哲学的智慧,系统的智慧,普遍无限的智慧和关于世界整体的智慧。 一.老子之道 老子的整个人生哲学,以无上的智慧去诠释宇宙的本源,其哲学以“道”为基础,其哲学精神却在自然,以自然为宗。老子的人生哲学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推敲和体验。人有追求真善美的本性,如何从自我内在的醒悟到实行,处世修身到实现生命的真实价值,与存在的庄严意义,老子的“道”就是实现的原理与方法。 (一)道是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一书中第二十五章写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认为在宇宙中有一个不可区分的纯然一体之物,它在整个世界诞生之前就存在着,这个不可区分的纯然一体之物就是宇宙的唯一存在,在整个宇宙之中既无别的声音与之相应,也无别的形体与之相伴,它独立自足,永恒不变,循环往复永不停息,我们可以认定它就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称之为“道”。同时,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中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仔细研读《老子》不难理解老子在这里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真实含义:“一”指的是宇宙的绝对普遍无限的存在;“二”指的是天,即整个现实的宇宙;“三”指的是“地”即整个地球生物圈;“万物”指的就是一切生物和人类。老子认为道诞生了世界的永恒绝对和普遍无限的存在,世界的永恒绝对和普遍无限诞生了整个宇宙,整个宇宙诞生了整个地球,地球诞生了一切生物和人类,即天地万物是由道所创生的。道是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皆由道所创生的。那么天地万物之存在方式,万事万物之运行皆以道为基础,遵循道的规律。有其物则有其道,即物有物道,人有人道,天有天道…… (二)道是实存本体,又是客观规律 老子的“道”既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实存本体,又是世界的客观规律。道贯穿于社会,自然,作为实存本体,“道”是宇宙中唯一的,绝对的存在;作为客观规律,“道”贯穿于社会,自然。独立而不改,恒久不变,人们对它只能“迎之,随之”而不能改之,即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只能遵循道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否

浅谈孔子老子人生哲学的启迪.doc

浅谈孔子、老子人生哲学的启迪- 无论学术传统还是文化传统,我们研究孔子与老子的关系,往往看到的是二人的差异,或者说,我们已经习惯于将儒家与道家、孔子与老子放在对立的地位上去观照。然而,当我们研读《孔子家语》时,又真真切切地感到他们在人生哲学方法论上的深层一致性。《孔子家语》的几个篇章都有孔子闻诸老耽之类的说法,《孔子家语致思》篇则记载孔子本人所说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这是说的南宫敬叔帮助孔子一起适周问礼的事情,所以王肃注曰:孔子欲见老腆而西观周,敬叔言于鲁君,给孔子车马,问宇厅老只孔子历观郊庙,自周而还,弟子四方来习也。这一说法不仅有《孔子家语观周》篇的详细记述,而且很多典籍都可印证,二人的一致渊源有自。 一、成而必变,相反相成 西方有哲学家认为,之所以不断有人投身哲学领域进行研究,目的之,便是追求永恒。这种追求是一种本能,最早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灾难的躲避。今日,难道热爱生活和躲避灾难不仍是哲学研究的至高追求?实际上,中国古老的思想传统,也是在这样的追寻中产生、发展的。 二、思远志广,原始察终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修持大道的机会,老天是反着给的。所以,真正的福也往往通过反端的事件而生发。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妇又章)人们理解的祸患、困苦,如果换个角度看,也许似是而非。这意味着,人们要提升境界,要有超越意识,站在更高、更远处去思维。 三、洞明天道,调其盈虚

老子在论及反者,道之动之后,接着论述到: 弱者,道之用。老子告诫人们,道的运用,要我们保持柔弱的状态。 道,反方向运行;真正的福气,老天是反着给的。人生要经历困厄,要面对困难,必然面对吃亏、吃苦。如果把吃苦、吃亏的好处明白透彻,苦就不苦,吃亏是福。这不是失意人生的最后慰藉,而是对于真理的真切洞察。 四、素位而行,不愿其外 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之反,与返通用。返,就是归返生命本来的历程。 面对现实的生活,如何安顿自己的生命与本心?基督教普及的道理,是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更忠诚于上帝。苏格拉底则认为人们更应该服从于神。老子、孔子等中国的先哲认为,相对于功名利禄这些现实中的有,人们更应该信任化生这州切的道。

关于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

关于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 老子哲学建立了天道一元体系,通过道的体系把天地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子的天道理论---生 老子说:“有无相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河图》对宇宙生成的文字表述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 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些就是宇宙生成论的“生”。 “生”过程中的物质变化阶段有始生、生长、生成。“有无相生”的“生”是物质变化,生成宇宙的物质和环境“以为天下母”。 道之“生”,在于道提供了宇宙和生命发生的动力和程序,运行了宇宙和生命发生的过程,形成了宇宙和生命发生的结果。生成宇宙的是道的功能,“可以为天下母”的道作用于“以为天下母”的物质和物质环境,从而“无中生有”生成天地。 在物质变化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性质的“生”的形式,宇宙无中生有的过程为“易生”,宇宙现世的万物之生命演化为“化生”,宇宙末世发生的变化为“变生”。生命尽在“生”中,“生”在道的主导之下,“生”是谓命。 老子的道德理论----法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原则,德是功用,道是根本。天地之间

的“法”由“生”而来;道生宇宙天地,故天法道;天道运行生德,道生德,故德法道。由天道而下,德逐级体现为天道之德,阴阳之德,天的五气之德,地的五行之德,人的五行之德,德的层次是逐级效法的基础。法在天运生德时产生,德在道运德生时得法。 世间万物秉德而生,依法而长,应法而妙。发现道的运行,发现德的作用,发现法的规律,加以提炼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就是老子天道哲学,老子哲学的性质就是法道。 认识宇宙生成,得出道的运行原则,把道的原则应用于人类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道德模式与治理原则,实现天地人合一,就是老子的天道哲学。 老子的社会理论---同 老子的社会理论,重点在天道之为,即无为。遵循天道的行为就是同于道。 国家政治、社会原则同于道,社会就会公平与和谐。合道的社会原则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为无为,则无不治。” 同于道,首先应该“治人”,应该遵循“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原则。以善人为师,以不善之人为资。社会事务上举低抑高,德善德信,“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重为轻根”,百姓是天下的根本,百姓安稳天下才会稳,百姓达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无知无欲”,天下才会根基牢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类社会不会自然平衡,需要举低抑高,君主首先要做到“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和“不见可欲”,这才是以百姓之心为心。

由_老子_中的_水_看其_不争_的人生哲学

第30卷第1期 2010年1月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Vol.30No.1 January,2010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把“道”作为其哲学的最高实体,深入阐述了自然万物产生、运行和发展的根本规律。同时发现“水”竟是最接近于“道”,最能体现“道”之内核的自然实体。他将具备天性、道性的“水”与万物之灵的人及其生命存在相结合,阐述了“不争”的人生哲学,意味悠长而深远。 一、上善无私——不争之争 (一)水之上善 水,在中国哲学中,始终是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无论作为五行之一的水或佛家眼中的水还是儒家眼中的水都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这种德行使它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自视高大,反而能自居处下,包容万象。道家对此做了更为具体的阐发。《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①(八章)水滋润万物,不但不与万物相争,而且“处众人之所恶”,愿意去一般的人所厌恶的地方,以最谦卑的方式观察这个世界,认识事物最本真的状态,所以,水的品性最接近“道”的要求, “故几于道”。 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者的品格,也就是说水的品格犹如“上善”者的品格,上善之人的品格也好似水的品格。河上公注曰: “上善之人,如水之性。”[1]元代吴澄说:“上善,谓第一等至极之善,有道者之 善也。”[2]此言极是!而且我们发现“若水”之后便是“不争”。水, “善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利,是不争;水“处众人之所恶”而毫无怨言,无欲无求,亦是不争。世人往往认为“不争”者必无能无胆识,其实不然。 “不争”是一种胸怀,一种坦然处世,深悟生命的品质,也是一种能够看清世态炎凉,洞悉社会人生的大智慧、大品格。所以《老子》才说:“夫惟不争,故无尤。”宋代范应元注: “水之为物……天定而靡不通,故润万物者莫润乎水,乃善利也。……上善之人,则微妙玄通,常善利於人物而不争,故善亦如水;众人好高而恶下,水独处下,上善之人常谦下也。由此之德,故近于道。”[3]河上公曰:“水者,自然而始成形,故其理同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成于形,则於道有间矣。故曰‘几於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也,故也‘上善’。”[2]而人正是因为能像水那样与物无争,才会自然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才能做一个清醒自知的人,才会知道何处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何时是事物发展的偶然,如此的话人生才会更自我、更自然、更自在。所以才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的美妙结果。《文子·道原篇》说:“故圣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是以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 由《老子》中的“水”看其“不争”的人生哲学 王森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有关《老子》人生哲学的论述很多,而我们则从《老子》中的“水”所反映的“不争”思想的角度去审视其人生 哲学。要理解这种哲学需要用“不争”的心灵和态度,把“不争”作为处世为人的准则,并将之升华到对人生存状态 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先秦哲学;《老子》;人生哲学 作者简介:王森(1985-),男,安徽涡阳人,安徽师范大学08级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165(2010)01-0019-03收稿日期:2009-08-20 ①文中所引《老子》原文皆出自陈鼓应注译,修订版,老子今 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版,并只注明章节。 19

老子哲学告诉我们的20个生活道理

老子哲学告诉我们的20个生活道理 老子是与孔子、释迦牟尼、柏拉图、苏格拉底等并列被称为“轴心时代”的伟大思想家。2000多年前,他所著作的五千言《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源头,曾经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像火炬一样,照亮人民前行的道路。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而老子的《道德经》是哲学的集大成者。 1 乱局别参与,安静走开即可。 老子认为对于乱局,最难做的不是参与,而是放弃,是走开。所谓功成名就,然后身退归隐,才是最好的人生智慧选择。 2 从安静中汲取力量。 老子不喜欢吵闹,喜欢安静。他认为清静能让天下归于正气,清静无为是天下正道。而吵吵闹闹,心浮气躁,无法成就事情,且很容易被击败。

3 封闭自己,修炼内功。 老子认为外界的很多事情我们不必理睬,听听就得了,不必在意。一旦你在意或接招了,就会变得被动。如果你不理会不接招,再高明的手段也会落空,再厉害的力量也无处可使。 4 冒险是一种安全。 老子的思维和孔子的思想是不同的,甚至有些是反着来的。比如一般我们认为冒险导致危险,但在老子看来,冒险是一种安全。当网收的越紧,越危险时,我们冒险一搏,就越容易击破,冲出重围。 5 对无礼的人不用讲理。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强盗都不得好死。由此引申为:对于那些无礼不讲道义的人,我们就不能用道理来说服他,因为他根本不听也听不懂。 6 明白黑与白,世界自然光明。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就是告诉我们,在知道光明的情况下,还得明白黑暗。光明与黑暗是相辅相成的,没了黑暗,光明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但如果只有黑暗,没了光明,这世界就无法存续。 7 不要过分过度追求。 黑格尔说过,人死于热爱。老子哲学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比如名利、地位、金钱等外在虚浮之物过度追求,就会把自己的生活搞死,最终走入死胡同。因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一旦过度了,祸端和病害也就来了。 8

上善若水-老子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水中的人生哲学 ———会计2班吕明飞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人生哲学又叫人生观,是对人生的幸福、生死、苦乐、荣辱、爱情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地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自己最先接触到《道德经》是在高二的时候,当时对其中最感兴趣是“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的道生论,但是随着对其中思想的慢慢理解,才发现《老子》思想博大精深, 它把丰富的哲学内容、政治内容和人生价值内容都归于一个最高的范畴———“道”,而“上善若水”是老子处世哲学之理想。 “水”是老子之学的主题特征之一, 集“道”的所有特征于一身( 水“几于道”) 。老子将具备天性、物性的“水”,与人的心灵相结合, 提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其中便包含了作为人类行为准则的处世之道。 一、“上善若水”———老子处世哲学之总纲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的人格, 他认为水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 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水之德相契合的。众所周知,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 一, 柔; 二, 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 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老子认为为人处世就应是这种心态和行为。“上善若水”,是老子的人生态度,也是老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老子对“上善若水”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列举了水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在老子看来,人立身处世应该像水一样安于谦下、甘于处后( 居善地) ; 心境应该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 心善渊) ; 品格应该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生命( 与善仁) ; 说话应该像水一样汛期而至、准确有信( 言善信) ; 立身处世应该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政善治) ; 做事应该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事善能) ;善于把握机会, 做到如水一样应时而动, 应时而止。只有这样,才能“夫唯不争, 故无尤”。老子从水的品格娓娓道来, 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 这无疑对我们的立身处世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用。 二、“柔弱胜刚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天下之至柔, 驰于天下之至坚。” “柔”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水集“柔”于一身, 突出体现了老子贵柔的思想。水, 至柔也, 金, 至刚也; 水能穴之, 金有损而水无损, 是

上善若水:老子思想的人生启示

上善若水:老子思想的人生启示 一、老子思想的超越性与现代性 老子思想具有超越性和现代性,并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这与老子思想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有关。老子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包容精神。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尚水,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8章)。水滋养万物生长而不居功,又能够洗涤群秽,涵容万物,体现出最大的包容性 其二,批判精神。老子强调“正言若反”,习惯从反面看问题,具有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如反对战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第30章)“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31章)反对赋税过重:“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第75章)反对压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74章) 其三,生命关怀精神。《老子》第44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名利与生命比较起来,孰轻孰重呢?如果要在名利与生命之间做一选择,又该怎样权衡呢?答案不言自明,生命为重。对生命的珍视是老子的重要思想,老子之道,是宇宙的根本之道,也是治国之道,亦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

子思想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怀。《老子》第25章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为万物之灵,故可以与道、天、地并为宇宙中的“四大”,这是老子对人之价值的极大弘扬。 其四,科学精神。李政道曾谈到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颇有符合之处。[莫善钊《台湾、港澳老子研究》,载《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第11期。]又如在宇宙创生问题上,有学者指出,由维仑金、哈特尔、霍金等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所建立起来的量子宇宙学是第一个科学的宇宙创生论。该理论指出,宇宙创生后,宇宙的所有守恒量均应为零;能量——质量守恒要求宇宙物质的正能量和重力场的负能量的总和 应等于零;重子数、轻子数等的守恒要求宇宙在创生之初,物质与反物质应严格对称。这就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宇宙的起源实际上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量子创生过程,而这一宇宙创生模式与老子“有生于无”的宇宙本源论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宇宙的量子创生说与老子的宇宙虚无创生说在哲学上的吻合,有力地说明,东西方思想家在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上虽然所使用的方法具有差异,但殊途而同归。[参见刘辽《有生于无——现代量子宇宙学对于老子哲学的回归》,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第1期。]此外,老子强调直觉思维,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科学研究离不开直觉思维,如爱因斯

关于老子无为哲学对人生的五大启示

关于老子无为哲学对人生的五大启示 老子对人生看得很透彻。他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是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人生的总观念和价值观。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临大事有静气 人生要顺应大势,在无为中寻找有为之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是无为,无为,我们不能照字面意思把它翻译成没有作为,或者是误解为无所谓,那这样的话,老子就是一个非常消极的人,事实上,老子的哲学在消极的背后,它的实质是有为。老子的无为其实就是道,我们要按照天地之间的客观规律去做事,而不是去胡乱作为,这就是无为的一个核心精神。在人生中,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认真体察规律和社会大势,然后再相机而动一击成功,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精髓。这就是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境界,在诱惑中保持定力,这就是无为,在机会来临时动若脱兔,这就是无不为。 强健身体,哄好自己的灵魂 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人,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老子是主张静心的,因为心浮气躁,则越做越错。人做的事一多就会烦,情绪一多就会乱,当大事之时应该让自己冷一冷,静一静。老子说的虚其心,指的就是让心回到清虚无为的状态。我们看到,老子说实其腹,是指满足身体需要,从而把

灵魂哄的也很开心。当然,从老子的哲学来说,并不是让我们胡吃海喝,非要吃个天昏地暗弄出个三高来。老子所说的满足身体的需要,是一种最为朴素的简单的需要,最为重要的是平心静气,因为只有心灵的宁静,你的身体才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 老子人生哲学是精辟的辩证法哲学。老子像个冷静的智者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对立的,也就是说,我们要认识到祸福相依、万法自然的道理。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很多时候,会因祸而得福,或者是因福而致祸,有的人是因利而受害,有的人是因害而获利。所以说,我们得意不要忘形,像孟郊那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就是没有风度的得瑟,也不要失意的时候,感到万念俱灰,而是要学王维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达观与淡然,要像陆游那样“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观与辩证。 懂得示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道家哲学提倡以弱胜强,柔弱胜刚强。所以,以柔克刚才是人生的决胜之道。老子对水情有独钟,他从水的至柔而又无坚不摧的品性中,获得了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这些都是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理论,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生的柔道理论,我们要学习柔弱如水的不争之德,因为这是

老子人生哲学摘要

? 必反,这是这个世界的根本性质之一。所以,准确把握量质互化的关节点,避免变化过度而走向反面,这是应用量质互化、物极必反规律处世处事的基本原则。 ?2、上善如水-最高明者就象水一样。水擅长滋润万物却又能安静无争,心胸象深渊那样深湛清明,予夺如水一样一视同仁,言谈如潮汐守信应时;待人处事如细水长流,善于方圆依物,达权尽变,曲直随形;行动则如水一样冬凝夏融,善于待机而动。凡事如水一样,一切顺其自然而与世无争。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没有仁爱之心,视世间万物都象祭祀用的草扎狗一样;圣人对于百姓也是如此,心无偏爱,一视同仁。PS:管理者待人处事的方法:虚怀守中,方能进退自如) ?4、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生产之,养育之,却并不占为己有,不干涉其成长,不主宰其命运,一切任其自然,这才是所谓的玄德) ?5、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PS:所以,圣人由于能够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中领先,能够置身于生死之外反而能保全身存;不就是因为他无私吗?因而就能够成就其个人私利) ?6、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PS:唯有不争从而使得无从言争,才必然会使得无人能够与之去争,古人所说的曲全辩证关系,道理也与此完全相类似啊!所以,诚然能够做到以

曲成全,那么你就算是做到家了) ?7、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PS:不自视高明,才能够心明眼亮;不自以为是,才能够彰显才能;不争功邀宠,踏实肯干,则功劳自来;不炫耀自满而若洼地集水,则自然享誉久长) ?8、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能够从事情认识和领悟出道--规律的人,那就是与规律同行;能够从事情认识和领悟出美德的人,那就是与美德同行;而只能从事情认识和领悟出过失的人,那就是与过失同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