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二年级上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二年级上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二年级上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二年级上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小学

执教《分物游戏》一课,一直希望自己的课堂向有效课堂、智慧课堂迈进。分物游戏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分物游戏”是除法学习平均分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1、层次性突出。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分铅笔、分糖果的生活经验入手。在例一中再次唤醒已有知识,进行无序的分;在认识了平均分后,在试一试里加强动手操作,,强调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例二的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平均分。

2、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场景入手,再到小棒操作平均分,最后再回到生活中找平均分,无疑

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例题教学平均分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无疑也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重视了操作。平均分的本质内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动手操作一直是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孩子天生好动,组织教学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由于平常的训练,课堂操作效率大大提高,平常我要求孩子小棒同意竖放在数学书的另一角,一旦操作,第一时间一字排开小棒在桌子正中央,通过训练与表扬的手段,学生操作的有序性得到很大提高。本课全班统一操作小棒有4次之多,操作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这样的操作有效的让学生抓住平均分的本质。

4、关注教学细节、有效预设。本课对于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更何况要学生汇报时用自己的语言,估计学生存在的难度,我进行了有效的预设: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通过提要求,让学生统一运用一定的语言格式,比如例一我让学生汇报时说清楚:分成了几堆,每堆几根?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_教学反思(全)

《快乐的小鸭》 对于情境创设中带来问题,已经很熟悉并能很快找到有用的信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孩子们圈一圈或者分成几和几计算的正确率低。可能是孩子们对加减法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地理解。所以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练习,希望孩子们在练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水平。为后面的退位减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会啦》 画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单纯的语言表达比较抽象,如果能经常画图,慢慢地让学生形成看到题目,能在头脑中出现图,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也可以用减法计算,进一步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跳伞表演》 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开课时,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时,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美丽的田园》 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素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从中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我除了让学生观察书本中的图,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质疑,解决问题,还利用现有的饿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

教育,让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学生还得到了数学知识以外的环保教育,让学生的德、智、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做个减法表》, 本课设计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二是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横着看,每一行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去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从左到右,得数一个比一个少1;竖着看,每一竖行,从上到下,减号前面的数每次都增加1,减号后面的数也是每次都加1,得数都相同;斜着看,都是十几减同一个数,从左到右,减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少1。 《看一看(一)》 本课教学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取得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我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抽象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小学一年级学生,特别对新事物感到很好奇。本课运用很多的玩具促进他们学习,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的玩具中学习数学,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观察的过程中体验到观察多样性。同时,这节课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思考,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看一看(二)》 抽象的立体图形前,大胆想像,正确辨认所搭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看一看(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下面我从得与失两方面来进行一下二年级数学下册(上半学期)数学的教学反思. 成功的经验: 1、教学中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通过这半年多的教学和实践,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从生活中导入,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如:我在教学《图形与变换》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游乐园》场景,接着分别用“电梯”“缆车”“推拉窗”“风车”等生活实例,展示生活中的角、平移与旋转现象,使学生不仅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加深了理解,也激发学生求知学习的兴趣并产生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2、课改使我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水平.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意识到:“学习方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是踏着别人踩出来的路走,而新的学习是要学生自己去找路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并不简单的是信息的输入,存

储和提取,知识的获得也不是传递完成的,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双方循着共同志价值取向而展开的生动的,富有灵性的交流与碰撞. 我们要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为了使学生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关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分一分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除法就是“平均分”及其应用时的两种操作方法,从而理解除法的含义. 存在问题: 1、一是组织学习活动还不够到位.由于学生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面不是很广,往往让少数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二是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课堂舞台的主角,能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细细观察会看到,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2、实施“开放性教学”,但过于“放任自由”;注重了能力培养,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强调了学生主体,忽视了教师主导的发挥;探究成了形式与装饰;教师展示更多的是手段而不是

《分物游戏》教案和反思

分物游戏 教材说明 《分物游戏》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个知识点,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因此“分物游戏”中的三个活动的分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和相互交流及合作的机会,教材通过操作演示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教学前测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乘法口诀口算表乘法。学生已经会在学习过程中操作学具和画图,已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画图能力。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加、减、乘法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操作学具。表达能力,会用语言描述操作学具的过程,能看懂简单的图式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理解。思维能力,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图示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教学贵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本节课注重让学生充分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讨论交流,领悟方法,形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经历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经历多种分法把实物平均分,并会用图示和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难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到黑板上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了吧,那么,我为什么把这些可爱的小动物请到我们课堂上来呢?是因为,今天,我特意为你们带来了一个有关它们的美丽的童话故事,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在美丽的森林王国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这天晚上,森林王国里灯火通明,它们正在举行着一场盛大的庆祝宴会,坐在高高宝座上的森林爷爷发话了:“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下面,我来宣布一下今天晚上的活动容,第一项,分发食物,第二项,唱歌跳舞。首先,先进行第一项,分发食物。下面,我请小熊乐乐来帮忙,把这四个大桃子发给坐在一号座的两只美丽的猴子。”小熊乐乐拿着四个鲜嫩的大桃子来到一号桌前,它抓耳挠腮,不知道该分别给他们分几个桃子,同学们,让我们来帮帮小熊乐乐,分一分,一起参与到这个游戏当中好吗? 生:好! 师: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容:《分物游戏》(教师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是:运用情境教学,一开始就让同学们置身于美丽的童话故事当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快乐地学习。】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活动一:分桃子 师:下面,请同学们每人拿出两个圆片分别代表2只猴子,数出四根小棒分别代表4个鲜嫩的大桃子,一起分一分,开始吧! 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我看到,同学们很快就分好了,下面,我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个别汇报。(教师随着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移动磁扣演示分的过程)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三种分法,显然,第二种分法,给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 / 6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分苹果》教学反思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孩子们的状态还是挺不错的。许是放假太久了;有些知识都有些遗忘。但是发言还是挺积极的。 《分苹果》这一课的知识点不多;一个是复习旧的知识点: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新的知识点是;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1、方法的多样性。2、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其中;除法竖式的书写是重点也是难点。虽然在学习的时候孩子们都听得清清楚楚;在完成作业时却还是出现一些问题。最普遍的问题是:1、相同数位不对齐。2、两排数挤在一排;很是难看。3、不用直尺画横线。4、数字写得大大小小的不匀称。5、两道题之间不空行;显得很拥挤;不美观。 出现这些问题也是意料之中的;只有不断的加强练习;及时纠 正;相信孩子们的书写越来越美观。 《分橘子》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经过平均分后还会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 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总结: 1、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4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5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加深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2盘;还余下4个;而这4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让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2、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小学二年级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在数学组期初教研计划的安排下,本周由我为新教师上一节示范课。虽是面对新教师,但我一点也不敢怠慢,认真地实行了准备并于 今天将《分物游戏》表现给新老师们。 《分物游戏》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时 的内容,属于概念知识。因为除法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个比 较难理解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还没有形成,而形象思维 水平又占主导,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须积累很多平均分的 数学活动经验,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才能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所创设的“分物游戏”的具体情境,通过“分桃子”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分得一样多的方法最公平。再通过“分萝卜”让学生供助 学具来分一分,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而“分骨头”则是在前面两问题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 独立画图来解决分骨头的问题,并经历交流各自平均分的分法过程。 三个活动层次分明,由分实物到学具再到画图,让孩子们经历了由直 观到抽象的过程,从而让孩子持续积累分物活动的经验,体验平均分 的意义。除此之外,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还在于能将课堂还给学生 并在学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能让孩子们在自主经历分物的过程中,先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再动手 操作“平均分”活动。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 通过操作、观察发现能够一根一根分;两根两根分;三根三根分…… 但不管怎么分,分的结果却都是一样的,从中体会变与不变的思想。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本节课中有一些亮点,但也还存有 很多的不足:如因为要尽量地让学生经历分物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所 以在操作中花费较长的时间,导致练习的时间就减少了,所以新知识 就没能得到即时的巩固和消化;又如在板书上一直以来都较随意和零乱……所以在合理安排时间与板书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增强。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一统一长度单位 一课时 教学反思 1.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一课时 教学反思 1.“猜谜”是学生喜欢的非常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猜信封中装着什么笔,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笔的长度”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猜的过程是思维和空间观念发展的过程。 2.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

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线段 一课时 教学反思 1.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通过让学生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使其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2.线段是几何的初步知识,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并且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4解决问题 一课时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由于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也没有创设这方面的练习题,我想下节数学课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应当适当加强,以更好的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 游园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认识,明确定义之后,对周长的实际计算方法的探索.本课结合具体情景游园体 验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性.从身边的数学 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掌握了六边形周 长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肯定评价激励学生独立去解 决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 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拓展练习中,特别引出中间有对角线的 图形,让学生独立计算它的周长,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理 解周长的概念.整节课我自我感觉还是满意的,但是就是在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过多,而学生的语言相对较少, 这是在今后的课堂上需要注意的. 花边有多长

教学反思: 整体把握得不错,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教学各环节比较清晰.整课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教学过 程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汇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 空间与时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地砖的周长 教学反思: 1. 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 自主化、情感化. 2. 注重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小组 合作,同桌合作,使学生能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 提高认识. 3.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 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 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本节课不足之处是,由于放手让学生进行测量,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明确任务,耽误了一些时间.也由于时间的 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哪一种方法最简便,有 盲从的现象.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本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次实践活动。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学生通过操作、学习,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1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分物游戏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个分物活动逐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活动设计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仔细观察;初步理解。 环节一: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环节二: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在课的开始;首先创设了老师为小朋友们分食物的过程;初步建立公平分物的概念。然后在第一个环节给猴子分桃子;在各种分法中突出“每份分得一样多;就公平”;让孩子感受到一样多的分法很公平。第二个环节给小兔分萝卜时让孩子们用小棒代替萝卜分一分;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分几次把萝卜分完;每次分几根萝卜都可以不同(即过程不同);但只要每次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就能确保它们最后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突出“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第三个环节借助小狗分骨头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图像表征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感知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重点理解第三种画法的意义;它沟通的是平均分与重复减法之间本质的联系。第二个环节;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基本练习和拓展联系。本节课以实际操作作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操作引导学生逐渐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回顾本次教学;发现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 1、在学生帮助小熊把12根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时;教师引导语有问题;总是不能让学生把分的过程清楚得表达出来;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根萝卜的具体过程。在让学生用画一画、连一连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够;学生不太会用这种方法;这就为后面的练习带来了困难。 2、由于设计时欠考虑;再加上课堂驾驭能力较弱;在画图表示分的过程时;要求不够明确;导致浪费很多时间;所以后边时间紧迫;没有很好完成预设任务。 3、对教材的把握上还不够透彻;在设计时还是不够精细;对每一个环节要达到的目的性及如果达到这种效果的把握的能力还急需提高。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根据听课老师的意见和自身的反思;针对教学中失败之处作如下改进: 1、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 学教学反思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上传: 姚淇更新时间:2012-5-9 19:29:56 开学的第一天就学习了面的旋转,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能很快快适应到学习中,没有了以往的浮躁,学习热情高涨。 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实际就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材的重点不仅限于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为了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情境图1和图2,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书(代替一个长方形的面),感受“面动成体”。利用课件教学,非常形象直观,学生接收效果好 第一单元《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表面的含义,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圆柱的底面积计算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因此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计算侧面积。课前布置学生如何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学生预习效果很好,很快推导出了侧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1、计算出错多。本单元的计算都牵扯到圆周率,计算比较麻烦,出错率高,因此让学生背诵从1×到10×,提高学生计算效率。2、底面积忘记乘2,或者多算。应该让学生在做题时,审好题,弄清题意。 第一单元《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爱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1.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2.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2h。 3.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 (d/2)2h。

【免费下载】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

游戏教学教学反思

游戏教学教学反思 现将我设计的一堂游戏作文课,整理出来,和同仁们一起讨论。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名为“传球比赛”。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讲游戏的规则:全班进行男女PK赛,各队派六名选手参加;每队的第一个选手用筷子把乒乓球夹起来再依次传给后面的队员;谁最先把球放入指定盒子的队为胜。(注明:只能用手) 2、讲观察方法,为后面的写作做好准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想。 3、游戏前采访:采访参赛选手们、采访啦啦队员们。 4、玩游戏。 5、游戏结束后采访:采访参赛选手们、采访啦啦队员们。 6、教师指导学生口述方才“玩游戏中最精彩画面”的过程。 7、小组合作讨论、师点拨写作过程中要求记叙的要点、详略的安排,描写的方法运用等。 8、经讨论后小组派代表口述整个游戏过程。(做到有条理、突出重点、表达真情实感) 上述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在整个教学之中参与的兴趣极高。由于有事先的指导,学生观察仔细全面;又有回忆与口述的步骤,大部分学生能将事情记叙得较先前的作文完整清楚;加上最后的讨论点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详略安排。这一堂作文课是在欢声笑语中结束的。

当然对很多学生来说,只有内容可写还是远远不够的,写作技巧方法的掌握、丰富生动语言的运用,对学生来说仍是一道难题,这需要在每次的作文训练中加以锻炼提高。经过思考,认为可采用评讲优 秀作文、再修改作文的方式来加以解决。因而我又在作文评讲修改中指出此次习作中的优缺点,并有意识地搜集了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如“小心翼翼、垂头丧气、哄堂大笑、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滑滑的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让词汇比较贫乏的学生在修改作文中巧妙地运用。经过修改,很多本来作文不会写的学生,这次马上有了可喜变化。且大都学生作文中都抓住了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写作方法。 这堂游戏作文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的思考并未就此结束。在课改形式之下,要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注重发展个性,不求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色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情感方法的同步发展……这一系列目标,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作文的过程中要勤于思考,采用各种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最后,希望教师同仁们予以批评、指正,本人深表感谢。 2013年5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2、3、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1、注重情境导入,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了一些生活化素材,为儿童提供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产生亲近感。 2、师生角色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本课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精神。 3、及时给予评价,感受成功喜悦。在本课学习的各环节中,当学生完成某些有探索知识的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问题后后,教师满腔热情给予肯定、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除了是否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能否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外,还要注意考查学生是否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本课里,缺乏对学生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的指导。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想该怎样导课呢?是否应该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后来我还是决定让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些谈话导入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所以我觉得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汇报的结果是:有几个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我这一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 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个别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如果能更加紧凑一些,效果会更好。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总结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本学期我们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有时把班里同学好的作业带回家,双休日家长对孩子一周的学习、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对比后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要求,周始老师综合激励换星,(2个优A换1枚章)学生每周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习行为,使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不断地吸取经验,经常进行弥补,月末进行争星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品尝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学习,每一个月是一个新起点,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在

组织教学材料时,围绕“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升空的事情,创设一 个现实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 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由学生 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主动发展为本” 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 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 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 知的主动建构。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人的根本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学生要 从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协作。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 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反思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教学反思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教师在复习和准备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然后在新授过程中,教 师有意识沟通乘除法间的联系,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地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生在这氛围中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拥有解决问 题的能力

《有趣的游戏》教学反思

《有趣的游戏》教学反思 一、动中辨左右 师生共同玩指鼻子眼的游戏,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或发现的问题。 师总结:是啊,要做好这个游戏就要先分清左右。你是怎样分辨左右的?谁有好办介绍给大家。 生1:我吃饭时用右手拿筷子,用左手拿碗。 师:他说的对不对呢?你们做做吃饭的动作。 学生兴致勃勃地做拿碗吃饭地动作,并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哪是左手哪是右手。 生2:我写字时用右手拿笔,左手按住练习本。 不等老师说,学生已经自己做写字的动作并交流起来。 生3:早晨刷牙的时候,我用左手拿牙杯,右手拿牙刷。 学生又自发的动起来。 生4:妈妈做饭时用右手拿铲子,左手拿锅。 学生笑着完成炒菜的动作。 生5:我切菜时,用左手按住菜,右手拿刀切菜。 师:这么小的年纪就会帮妈妈切菜了,你真了不起。 反思: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为无不是在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中流露出来的。 课前我就想过辨别左右方位,单靠教师认真讲解和学生记忆是学不好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主动学习,但没想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是

如此丰富,他们辨别左右的方法如此多样。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才是有效的学习。 二、找朋友 师:身体上的好朋友都找到了,现在看看自己周围,你前后左右的好朋友是谁,谁愿意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好朋友,介绍到谁,谁就站起来和你的好朋友握握手。 生:我左面是乐琪,(俩人很新奇的握手)右面是凯汐,(俩人很高兴的握手)前面是小涵(两人握手) 学生向后看了看,后面是听课的老师,犹豫了一下,没有说话。 师:后面呢?后面是谁? 生:是老师。 师:想不想和老师交朋友? 生:想。师:那就大胆的过去和老师握握手。 学生走到老师面前大方的和老师握手,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非常激动。 师:交了个大朋友,高兴吗? 生(很自豪):高兴。 反思: 当学生看着后面的老师欲言又止时,我知道学生想去和他不熟悉的大人打招呼,但他毕竟只是一年级的小孩子,还不敢主动去和陌生的人打招呼。老师及时的鼓励和听课老师的热情使学生勇敢的伸出手,那一刻学生变了,由原来的局促不安变为自信十足。我庆幸自己及时的鼓励,感谢听课老师的热情,为学生的改变而高兴。但我也感到不安。当学生握手回来骄傲的说他很高兴时,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篇完整版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思考到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对数学活动本身的趣远远高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生动搞笑.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这样几点思想: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王爷爷买电器的情景,然后根据电器的价格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构成和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新理念。教学中先让学生搜集信息.获得初步感知,再让学生同桌互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接下来的全班汇报中我们看到,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的,提出了多种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十分具有创造性。 3、重视学生的情情感体验 评价作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评价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善教学的有利手段,评价更尊重学生的一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扬起自信的风帆。课堂上要透过教师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认可的成就感,被人尊重是幸福的.快乐的,尊重他人同样是幸福的,快乐的,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创造性。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应当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因此,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用心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让学互评,让学生获得一种用心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殊途同归,鼓励算法多样化. 各个学生因其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的不同无疑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即便就同一数学资料的学习而言,不同的学生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上传: 姚淇更新时间:2012-5-9 19:29:56 开学的第一天就学习了面的旋转,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能很快快适应到学习中,没有了以往的浮躁,学习热情高涨。 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实际就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材的重点不仅限于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为了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情境图1和图2,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书(代替一个长方形的面),感受“面动成体”。利用课件教学,非常形象直观,学生接收效果好 第一单元《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表面的含义,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圆柱的底面积计算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因此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计算侧面积。课前布置学生如何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学生预

象的认识——公式)。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1.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2.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2h。 3.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d/2)2h。 4.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c÷π÷2)2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