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数控加工综合训练》课程标准

2.《数控加工综合训练》课程标准

2.《数控加工综合训练》课程标准
2.《数控加工综合训练》课程标准

《数控加工综合实训》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数控加工综合实训 【学时】 总学时:150

【适用专业】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五年制 【课程描述】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操作者根据客户提供的零件样图等要求,在数控车床或者数控铳床岗位上,操作工在规定的 时间内,以简洁、经济的方式,选择合理的加工设备,通过老师指导或借助资料以独立工作或小 组合作操作方式,确定加工方案,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要求操作者能根据零件的图样制订数控车床或者数控铳床加工工艺,在 技术、经济风险评价可行的前提下进行工艺设计与规划、编制程序后进行工艺准备并使用数控铳 床实现产品加工。完成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对设备的一般故障进行排除、通过对产品质量 分析提高合格率,养成“ 7S'素养,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工作内容分析

工具、设备、材料及资料:

1. 数控车床、数控铳床(FANU 係统);

2. 千分尺、游标卡尺、磁力表座、百分 表、

内径千分尺等量具;

3. 平口钳、弹性夹头、钻夹头等专用工 具;

4. 机油、润滑脂、切屑液、棉纱等耗材;

5. 数控车床和数控铳床说明书、编程手 册、切屑手册等资料。 工作方法:

工作对象:

1. 具备识图能力及编制铳 削类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 文

件;

2. 具备正确操作数控车床 和数控铳床进行零件加工, 正确选用工艺参数,控制尺 寸精度,调试及修改程序, 程序的综合编辑,运用设 备、工具、量具完成零件的

工作要求:

1. 能熟练使用常用的工量

具,并根据切削条件估算刀

具寿命,合理选用刀具; 2. 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 零件图;

3. 掌握数控加工的金属切 削知识,独立完成零件的编 程加工;

4. 熟练掌握机床的操作方

1. 与车间主任就生产任务单的内容进 行沟通与记录;

2. 制定生产任务的工作计划,确定设 备、毛坯、刀具、量具等;

3. 按计划对零件图进行分析,向车间主 任汇报加工工艺并填写工艺卡片;

4. 根据加工工艺卡片编制加工程序;

5. 程序输入机床,进行模拟,确认程序 的正确;

6. 加工零件;

7. 自检、互检或质检员检验零件的加工 质量。 劳动组织方式:

1. 车间主任向各小组安排生产任务;

2. 确定加工项目后到材料仓库领取材 料及工量具;

3. 从资料室领取数控铳床说明书、 编程 手册、切屑手册,作业后归还;

4. 独立或合作完成零件的加工;

5. 完工自检后将零件交质检员或车间 主任检验;

6. 小组对本次工作任务进行总结,找出 优点和不足。

课程目标

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分解任务,进行项目化活动,使学生掌握数控加工专业 的知识与技能,掌握零件的读图、识图能力,独立进行编程加工,具有制订较复杂零件的数控加 工工艺规程和分析解决生产中一般工艺问题的能力,养成遵守操作规程、文明生产、安全操作的 良好习惯。

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能够对零件产品进行任务分析、零件图识读、工艺编制、数

控铳床操作、检测等加工过程,具备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意识,养成“ 7S ”现场管理

规范等企业基本素养。包括:

1.

认知数控车床的总体结构,认知数控铳床的

总体结构,能与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沟通,并能 根据图纸分析加工工艺;2.刀具的正确选择与刃磨;3.各种量具的使用方法;代码的编程格式及 含义;5.程序输入、修改、图形模拟、自动加工操作步骤; 6.各种量具的使用方法;7.对程序进

行校验、单步执行、空运行并完成零件试切; 8.车削加工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及工艺安排,铳削

加工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及工艺安排;

9.车削加工零件外径尺寸、内径尺寸、螺纹尺寸等的精度

检验,铳削零件的内外尺寸、宽度、厚度、深度和孔距精度检验; 10.数控车床和数控铳床的定期

及不定期维护保养;11.读懂数控系统的报警信息。

加工;

3. 具备依据工艺文件和要 求能对零件进行检测;

4. 能正确选择加工方法;

5. 能进行设备维护与保养, 并判断基本故障与排除;

6. 工具书、参考资料、产品 样本等使用和查阅;

7. 执行“ 7S'的工作要求。

法,能处理常见故障;

5.通过深入生产实践,对典 型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进 行分析,提高工艺设计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内容

1. 数控车床的种类、结构各部分及件的功能等;

2. 数控车床的加工工艺分析,手工编程的方法;

3. 数控车的控制面板的操作方法;

4. 正确选择刀具、刃磨刀具,正确地安装刀具,熟练进行对刀;

5. 轴类、螺纹、盘套类、孔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合理地选择切削用量,进刀方法及分配切削余量;

6. 数控铳床的种类、结构各部分及件的功能等;

7. 数控铳床的加工工艺分析,手工编程的方法;

8. 数控铳床的控制面板的操作方法;

9. 正确选择刀具、正确地安装刀具,熟练掌握对刀要点;

10. 平面、内外轮廓、沟槽、配合件、空间曲面、孔系等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合理地选择切削用量、进刀方法及分配切削余量;

11. 程序输入、校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12. 零件的加工、测量与精度控制;

13. 查阅和使用数控机床说明书、编程手册、切屑手册的方法;

14. 优化加工工艺参数的方法;

(4)课程评价考核结合国家职业鉴定标准要求,将课程的考核标准分解到各学习任务中,并参考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要求确定结果考核内容。

2. 教学评价权重

(1)过程考核

以下面所列参考性学习任务为例,成绩权重为:

学习任务1数控车工中级工零件

数控车工中级工零件1 2

学习任务

2

学习任务3数控车工咼级工零件1

学习任务4数控车工咼级工零件2

学习任务5数控车工咼级工零件3

学习任务6数控车工咼级工零件4

学习任务7数控铳工中级工零件1

学习任务

8数控铳工中级工零件2

学习任务9数控铳工咼级工零件1

学习任务

10数控铳工咼级工零件2

学习任务11数控铳工咼级工零件3

学习任务12多轴加工

注:学习任务评价权重

的测试,作为课程结果考核成绩;

(3)课程评价成绩=过程考核(学习任务评价成绩之和)X 60%^结果考核成绩X 40%

【学习任务描述】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

书名:《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 作者:课程教材研究所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原价:12.10 出版日期:2007-6-1 ISBN:9787107204371 字数:148000 页数:128 印次:2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0267256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教育部于2006年10月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已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课程标准是依据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编写的,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汉语课程标准》是汉语教材编写、汉语教学、学业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汉语课程的依据,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阐明了汉语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利用、评价和教学等方面的建议。 这本《(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以下简称《解读》)是由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组织专家撰写的。编写这本《解读》的主要目的有两个:1.帮助广大汉语教师、教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进一步了解《汉语课程标准》

提出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和实施建议,以利于民族地区汉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实现《纲要》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求,为培训中小学汉语教师提供资料。《纲要》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解读》为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背景资料,重点阐述了课标研制组对汉语课程性质、目标、实施建议的理解和说明。 目录 第一章研制《汉语课程标准》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流 第二节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汉语教学改革的形势和《汉语课程标准》的研制 第二章汉语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第一节汉语课程的性质 第二节汉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三章汉语课程的目标 第一节课程总目标 第二节课程阶段目标 第三节小学阶段课程目标 第四节初中阶段课程目标 第五节高中阶段课程目标 第四章汉语教科书的编写与教学实施 第一节关于教科书编写 第二节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第三节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第四节关于阅读教学 第五节关于作文教学 第五章汉语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汉语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汉语课程评价的实施 第三节汉语教师评价制度的建立 第六章汉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课程资源的广泛性 第二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 第一节基本理论素养 第二节基本教学素养 第八章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 第一节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简介 第二节《汉语课程标准》与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

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格式

附件一: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课程标准写作指南 适用专业修读学期第×学期制订时间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课程学分 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类别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确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及相互作用;依据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需要,阐述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预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 如:本课程是XXX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方式,采取……方法,培养学生……能力、……能力、……能力。 建议该部分用一段整体性的文字描述,也可以附以结构图或表格的方式加以直观展现。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描述中应体现最新的高职课程开发的理念和课程开发的基础,以及开发这门课程的意义,特别是本课程的创新点要突出表述,如: “本课程根据……需要,在广泛调研和……的基础上,采用……课程开发模式(如: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或工作过程系统化),遵循……的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本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和……,在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培养学生……。本课程的创新点在于……”。 (这里的语言和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不要重复,尽可能采用概括性的语言) 三、课程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的能力、经验及知识。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围绕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采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述“能运用…,完成…”,且这些能力是可测量和可展示的。具体应从下述3个方面展开表述:

古汉语

句子成分分析法在倒装句句式教学中的作用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中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一项要求,虽然现在高考试题一般很少直接考查句式,但掌握一些基本的句式知识,在做文言文试题时,有益于学生对于文段的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而句式又属于教学中的难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从概念出发讲解有关句式知识,学生只知皮毛,难有深入的理解,我想,句式教式教学应追本溯源,它属于语法的范畴,我们应从语法角度入手,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内在联系,这样便会在教学上事半功倍,产生良好的效果。 但目前初中教学淡化语法,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学会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代汉语常式句是先期要做的工作,了解这些知识,不仅对掌握文言句式有帮助,对于文言文翻译,辨析词类活用,辨析病句,仿用、改写句子,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等都大有裨益。 所谓句子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词分析法)就是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可以用句子成分划分符号在句子中标示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同时可以让学生懂得中心语和修饰语的概念。所谓中心语包括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和补语中心语。修饰语是中心语前面或后面的修饰成分。修饰语包括定语、状语、补语三种。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语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补语是谓语中心语后面的补足语。 句子成分的划分符号: 句子成分说明符号举例 主语部分定语 修饰限制名词所做的主语的中心语。()(刚下课)的同学们涌出教室。 主语表示句子陈述的对象。回答“谁”或“什么”。 1. 刚下课的同学们涌出教室。 2.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 谓语成分状语在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之中,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作用。[ ] 1.他[昨天]没来上学。 2.这束花[的确][很]美。 谓语表示句子陈述的内容。回答“怎样”“什么样”的。 1.他教这个班语文。 2. 这个人很好。 补语在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之中,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作用。< > 1.我要学<好>语法知识。 2.他饿<极> 了。 宾语定语限制修饰名词所做的宾语的中心语。()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 宾语动词性谓语中被动词支配的对象。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 主谓之间用“‖”隔开。 例如: (年轻)的我们‖[一定][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昨天],(全班) 同学‖〔都〕做〈完〉了(语文)作业。 由上所述,我们把汉语常式句的语序简单归纳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状语有时可以放在主语前,也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如“他昨天没来。”和“昨天,他没来。”除了强调内容不同外,意思变化不太大。 划分句子的口诀: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和改造社会 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日期:09:55:0 [字体: ] 8]来源:? 作者:zj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 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

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改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俄语直接翻译过来的。从1952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课程标准”实际上是在我国使用最早的一个概念。1912年1月,中国政府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之后曾长期沿用这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曾颁布过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至1952年刚好沿用约四十年。目前台湾的中小学仍使用课程标准一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课程标准是我们本民族长期使用过的一个固有概念,而教学计划、大纲则是舶来品。并且,教学计划在使用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歧义,让人误解为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中,国家教委已正式用“课程计划”取代了“教学计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2012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适用专业:语文教育专业 教学模式:“讲授、训练”一体化教学 计划时数:《古代汉语》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本课程共108学时。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既是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扎实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学会科研方法,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使学生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使他们有能力自主地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为他们今后从事人文科学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一定数量的典范文言文的阅读学习,积累古代汉语文言作品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背景常识。 2、通过古汉语各项基本知识的学习,积累古代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古汉语工具书等层面的语法知识和常见的古代汉语特有语言现象知识。 3、积累与文选相关的古典文学、古代社会文化知识。 (二)素质目标 1、学史明理,养成善于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客观态度。并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古为今用。 2、培养客观认识文选所反映的古代哲学思想的辩证分析能力。 (三)能力目标

1、掌握古代汉语常用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能够运用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文选中的文字、词汇、语法层面的古代汉语特有语言现象。 2、能够对照注释阅读其他一般难度的文言文材料。培养和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以及讲授中学文言文语言知识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独立解决在教学中新出现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三、课程设计与定位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古代汉语》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专业知识涉及面广,内容艰深,承担者培养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的教学任务。基于对学生阅读古书的主要困难是词汇问题而不是语法问题的认识,本课程形成了把学习内容处理为以“文选”为核心,在讲读文选的过程中,结合文选中的语言现象讲解古代汉语语法常识、简要对比古今汉语常用词词义变化的课程知识体系。 (二)本课程在实现所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责任 古代汉语是语文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它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既是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培养、训练、提高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和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读懂一般难度的、没有今人注释的文言文;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讲授文言作品的能力;使学生比较扎实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学会科研方法,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 (三)与前后左右课程的联系 1、与前导课程的联系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古代汉语经过长期的发展,孕育出了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二者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学习了现代汉语可以为古代汉语做铺垫,毕竟古今语法差别不大,差异主要在词汇上。而学好了古代汉语,可以加深对现代汉语的了解。 2、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社会学概论课程报告2

初级社会群体中人的社会化的不同结果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三个案例来分析,初级社会群体对人的社会化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婴儿-儿童时期,这种影响甚至是终身难以改变的。 【关键词】社会化 初级社会群体就我们目前所学得知,人是社会的主体。人要成为社会人,就必须从出生开始,不断学习他参加其中的社会群体的知识、规范、价值观和生活技能,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整套信念、习惯和行为规范,达到与社会融合的过程。这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如我们所知,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明确生活目标和培养社会角色。中国当代社会,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城镇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显得尤为关键。根据赵延东对武汉市15-29岁青少年家庭生活的调查,15-17岁组青年有52.4%的人认为自己不能做到生活自理,18-21岁组和22岁以上组则分别有23.1%和9%持同样观点。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大众对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共识,即:基本生活技能很低,在生活上对父母依赖性很强。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的状况是:现在的小孩虽然不一定会洗衣服,甚至系鞋带,但是他们大多数都已经学会使用现代的电器,如冰箱、电视机、VCD等。对于这一状况,我们将就影响城市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做出分析:1,家庭。当代城市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长对孩子期待极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与传统模式产生极大差别。孩子趋于早熟,学到的东西都是先进的,传统的我们一般认为的基本生活技能反而弃之不顾。2,幼儿园,学校。城镇儿童很早便被送入幼儿园,接受专职照顾和教育;在家长和老师的高期望严要求下,儿童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极易产生分化:受到老师青睐的孩子更加自信甚至骄傲,而老师不太关心的孩子则趋于内向自卑。相对于农村孩子(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模式)从小在一起玩耍打闹,并没有高下之分,城镇中过早产生的分化对孩子的影响十分不利。3,大众传媒。一般认为,当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大众传媒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资料显示:现代中国都市社会中,一个7岁的独生子女在一个月获得的信息量,几乎相当于(可能还超过)传统农村环境中一个70岁老人终生所得到的信息量。本文将就三个具体案例,分析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作用以及产生的不同后果,其中着力于初级社会群体(即包括家庭、学校在内的青少年关系最为亲密的群体)的作用,本文的案例之二、之三也将简单涉及到大众传媒作用的评价。案例之一:两个表妹的成长——基本社会话的案例我的舅舅和小姨各有一个女儿(之后分别简称为A和B),几乎相隔整整一年出生,而我比他们大了10多岁,因而,她们的成长过程我是亲眼目睹的(这一阶段属于基本社会化过程中的婴儿-儿童-少年阶段)。而下面的分析和评述将主要把她们置于这个大家庭中,分析这个家庭中的其他9个人(她们各自的父母、我的外祖父外祖母、以及我和我的父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解读她们各自性格中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关于人的基本社会化问题的一些初步结论。1、基本社会化的结果:共性勿庸置疑,两个小家伙在家中都是掌上明珠,其父母都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溺爱的问题,而由此衍生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她们的性格发展是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的,因而在学习社会行为规范中也显得不足。例如,她们非常爱玩水,玩的起兴时会将家里所有的盆子、杯子全部利用,装满水泼得满屋都是,而结束后却不会收拾,扔在那里了事。出于女孩的天性,她们在玩“过家家”游戏时,也会利用上全部可利用的资源,如毛巾

汉语课程标准

汉语课程标准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汉语课程标准(修改二稿) 第一部分前言 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是我国各民族都要学习和使用的语言。汉语在培养少数民族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汉语教育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系中,汉语是主要的授课语言之一。汉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少数民族公民的汉语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汉语教学要为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全面实施双语教学的精神和要求,在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汉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制定出本标准。 一、课程性质 1.汉语教学是国家通用语教学 国家通用语的教学和民族语言的教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语言教学。学习、掌握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汉语,对确立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学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从课程来看,汉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 工具性是指汉语课作为民族中小学的主课程之一,应该完成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所谓基本素质包括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汉语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双语教学中,汉语是少数民族学习其他学科和文化的主要工具,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 人文性是指语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汉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记载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汉语的人文性。学习汉语就是学习中华文化,确立中华文化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学习汉语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操的过程,是综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过程。 3.从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来说,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 汉语学习是在学生学习母语后进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母语学习的经验和知识,逐步学习汉语知识,获得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 但汉语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第二语言教学,它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奠定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因此,汉语教学同学生的母语教学有许多相通之处。 二、课程的基本观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 汉语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汉语基本素养。汉语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获得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运用汉语学习科学和文化的能力。养成良好的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日期: 来源:作者:zj[字体:大中小] 09:55:08]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 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改 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

现代汉语课程标准

目录 一、课程基本情况 (2)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设计理念 (2) 1、课程性质和地位 (2) 2、课程设计理念 (2) 三、课程目标 (2) 1、知识目标 (2) 2、能力目标 (3) 3、素质目标 (3) 四、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和考核标准 (3) 1、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3) 2、课程教学设计 (4) 3、课程考核标准 (15) 五、课程实施建议 (15) 1、师资条件 (15) 2、教学设施 (16) 3、教学资源 (16) 六、其他说明 (16)

《现代汉语》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设计理念 1、课程性质和地位 现代汉语课程为初等教育(文)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它是进一步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与技能培训》、《古代汉语》、《基础写作》课程的基础。 2、课程设计理念 该课程的设计理念以语文教育专业“就业面向岗位”的需求为中心,以强化学生语言文字技能训练为特色,以培养学生教师职业能力为依据设计的。该学习情境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语文教育专业岗位的特点,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兼顾学生就业后持续发展的可能,力求符合“注重基础,突出适用,增加弹性,精选内容”的要求,培养学生分析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具备娴熟的语言文字处理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熟练地发音和分析语音现象,说好普通话;分析和正确运用现行汉字;掌握词汇学、语义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正确地辨析和解释词义;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掌握用词造句的规律,具有辨别词性、短语和句子的类型,析句、造句以及分辨句子正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在表达中注意选词炼句,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原则、方法和规律,不断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逐步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精练、连贯、得体的要求。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与人进行良好沟通与协作的能力;进行敏锐观察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正确分析与解释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与学生语言运用中出现的语言问题与语言现象的能力;结合日常阅读评优指瑕,具有从语言的角度分析短文的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并学好祖国的语言,为现代汉语的纯洁规范作出努力,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及教师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素质。 四、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和考核标准 1、课程的专题对知识能力的要求

教育社会学2

《教育社会学》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917年出版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的是 A.佩恩 B.哈里斯 C.詹姆斯 D.史密斯 2.法国的涂尔干在1903年发表论文强调研究教育要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该论文是 A.《教育社会学导论》 B.《教育百科全书》 C.《教育社会学文选》 D.《教育与社会学》 3.一般认为,作为系统和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中晚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初中期 4.一门学科独立或制度化的标志是在大学设立专门的讲座、有专业化的学会组织和 A.有专门的研究队伍 B.有特定的研究对象 C.有公开出版专业性的书报期刊 D.有特殊的研究方法 5.帕森斯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A.传授知识 B.培养能力 C。培育个性 D.社会化 6.以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和墨顿为代表的理论对教育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理论是 A.“结构一功能主义”理论 B.符合互动理论 C.常人研究理论 D.批判社会学理论 7.冲突理论发端于 A.马克思 B.恩格斯 C.佩恩 D.哈贝马斯 8.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试图证明教育能促进社会变迁,最先在这个命题上提出支持理论的是 A.“教育投资理论” B.“人力资本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经济发展理论” 9.国外社会学者开展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客观方法、主观方法和 A.声望方法 B.能力方法 C.知识方法 D.出身方法 10.向戴维斯—穆尔分层理论首先提出挑战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A.柯林斯 B.图明 C.哈贝马斯 D.金提斯 11.梅塞尔认为精英是一个与其人数相比特别有权发号施令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包括的核心要素是凝聚力、共谋和 A.群体意识 B.自我意识 C.共同策略 D.共同利益 12.符号互动论的真正创立人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家 A.库利 B.华纳 C.米德 D.墨顿 13.对于全球化的分析与研究的争论涉及三个基本理论,即“趋同化”理论、“多极化”理论和 A.“综合化”理论 B.“混合化”理论

选修课-《施工企业会计》课程标准

工程造价专业学习领域课 程标准 施工企业会计(工程造价09 级适用)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 2009年08 月

施工企业会计》课程标准

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教学时数 :60 学时 一、学习领域(课程)概述 《施工企业会计》 是我院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 本课程以建 筑企业为主体, 以建筑企业会计的目标为导向、 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 线、以会计四项假设为前提、 以六大会计要素为依托, 来培养学生在会计工作中 的基本操作技能。 通过学习,一是使学生掌握从事建筑企业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基本 技能和动手能力, 为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 大专层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服务,使学生全面掌握建筑企业会计各岗位操作技能, 胜任以后的会计实践工作, 成为合格的建筑企业基层财务会计人员。二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 础。另外,《施工企业会计》的内容与当前的会计资格证考试以及职称考试科目 的相关内容相一致, 只有学好这门课, 学生才能应对各种社会考试的选拔。 为贯 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文件精神, 使学生真正成 为应用性人才,尽快服务于社会,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 法改革和教学手段优化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 本课程的建设以模块教学 为主线,设置相关的岗位主体,突出立体化、交互式、多媒体、网络化的特色, 确立新的考核与教学体系,即: 由技能目标f 知识目标f 训练项目f 岗位要求。 每个模块都体现从 原始凭证f 记账凭证f 账簿f 会计报表 的会计循环,由简渐繁 地进行,最终完成整套会计管理工作。 根据该课程学习领域特点, 采用项目教学、 岗位角色扮演、 分组讨论和精讲 多练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重视实训、 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以案例或 真实的任务为实训项目, 将实操与岗位、 项目结合起来, 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 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充分利用课堂、多媒体、财务应用软件、现场参观等多种 教学手段,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培养目标 1.岗位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虚心、细心、耐心的职业能力;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3)培养学生严于律己,严格遵守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 2.社会能力目标: 课程名称: 施工企业会 计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

最新 语言学概论课程标准

《语言学概论》课程标准教案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语言学概论课是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它解决的是语言的共性问题,所以不同于以具体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 本课程以现代语言理论为指导,论述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结构、功能、发展,以及文字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这一门课之后,要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获得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且初步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定位

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奠定基础、提供方法的作用,主要对接基础教育、汉语国际教育、语言管理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是提高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提供进行社会调查需要的某些语言学知识和能力,比如用国际音标的识读、标写能力的培养,为方言调查提供前提条件。与学生未来从事基础教育、对外汉语教育的职业岗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关系密切,对师范生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有一定作用,可以跟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相配合,为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语音教学专题、词汇教学专题、语法教学专题等后续的专业选修课和技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前导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概论。 后续课程: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语音教学专题、词汇教学专题、语法教学专题。 (三)课程设计思路 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创建延续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我们既要坚持固有的优良传统,又要根据现在的形势和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变化。 首先必须承认,语言学概论就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它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语言学的入门知识,包括一些基础的概念、基本的方法。与此同时,也需要进行语言分析手段和技能的训练,包括观察点的选择、分析手段的把握等。另外,经过训练的学生应该建立起一定的观察语言生活的意识和分析、解释语言现象的素养。 具体课程设计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比较解析新课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标

对比解读新课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标 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再成热门话题。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普遍感到不会教选修课程了,在很多地方,选修课程成了不教课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没有弄清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处理不好选修课程的重要原因。从整体上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不一样的,因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同中有异。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路径相互关联,目标相同或者相近,达成目标的路径也相同或相近;目标不同,达成目标的路径也不相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不完全一样,达成目标的路径不一样。弄清楚必学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课程目标,就可能找到达成相应课程目标的有效路径。新课标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每类课程要求高中生达到的水平不一样,安排了数量不等语文学习任务群。新课标设计了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借此得以落实。为了弄清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学法、教法,我们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进行了对比解读。 一、比较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关于语言文字的目标要求 必修课程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和选修课程学习任务群"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学习内容都是语言文字,它们分别安排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前者的目标主要是积累汉字、汉语的知识,学会解读词义的方法,重视文言文词汇、句式等的学习,把握汉语言的特点,认识其规律。总之,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获得语修逻方面的知识,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后者的目标就不一样,它要求学生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与汉字、汉语有关的某个问题。当然,在专题研讨中,学生语言经验会更丰富,语文知识更渊博,梳理归纳能力也有提高。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对学习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明显不同,前者重在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培养语用能力,后者重在让学生深入地、理性地认识语言文字。 除此之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各自提出了具体要求。必修课程要求通过汉字、汉语的学习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选修课程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不同的学习目标,完全体现了课程基础性和差异性,课标“差异性”要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个性更张扬是时代需要。因而,可以说新课标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二、比较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关于文学阅读的目标要求 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都侧重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前者安排在必修课程中,后者安排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它们的学习目标又有什么区别呢?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1、要求学会阅读文学作品。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积累经验,总结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即从感受文学形象,理解文学语言,理解作者意图等方面入手鉴赏文学作品。2、要求理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特征以及它们共同的艺术手法和各自的特殊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尝试文学创作。3、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目标概括起来说有一下几点:1、学会研习现当代作品的方法,比如学习确定研习专题的方法,学习写读书笔记和评论的方法。2、研习现当代代表性作

《外国文学》课程标准2017

《外国文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外国文学 (二)建议课时:36 学分: 3 (三)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文秘与速录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外国文学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外国文学史上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外国文学的主要成就。为学生学习《文学概论》等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文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开设的依据和内容选择标准 该课程的开设依据和内容选择标准是《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内容设计 我们将课程标准按感知、记忆、理解和运用四个方面分别制定相应的任务目标,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课程内容设计。(1)感知。教师导入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学生能认识,了解并适当记忆相关文学史和文学流派等知识。

(2)记忆。教师通过讲授和课外阅读的指导,传授有关文学运动和作家作品的基础知识,学生能牢固记忆或背诵相关知识及一定量的作家名作或片段。 (3)理解。教师讲授有关文学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作家的创作历程、风格流派,用以指导对具体文学现象和创作特色的分析。学生能从宏观上掌握规律,准确把握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特质。 (4)运用。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和课下作业相结合,训练学生独立赏析作家作品的能力,学生要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作家作品。 3.内容编排、体系(结构) 第一章古代欧洲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荷马史诗 第二章中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但丁及其《神曲》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塞万提斯及《堂吉诃德》 第三节莎士比亚及其《哈姆雷特》 第四章17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莫里哀及其《伪君子》 第五章18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歌德及其《浮士德》

社会学案例2

案例六: 他者的眼光:龙应台、杨振宁眼中的中国大学和大学生,学生不敢跟教授讨论期末论文成绩,他们认为那样教授会很生气,认为是怀疑他的批判能力,不尊重他的权威。对于成绩,学生不讨论、不询问,也不争执,否则等于向教授挑战。这样,当教授即便是做出了极端荒唐的事也不会遭到同学反对,因为学生被灌输了20年“师道尊严”的观念。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很少得到回应:语言的问题在其次,思想的贫乏才是症结所在。学生很用功,可是当问到“为什么”时,就瞠目结舌了——不知道,没想过,没有学过,老师没有教过他,课本里没有。讨论:中国目前的大学教育遇到了什么问题?症结在哪里?如何解决? 答:盲目扩招,工厂式教育,大学生如流水线产品,教育质量没有跟上量的发展。大学的氛围也参合进了更多社会的恶习,学之不学,只走流程! 大学教育的体制存在问题。 重拾教育之本,以育人为本,让大学回归学术的园地,精简编制,放缓扩建的步伐,加强师资、底蕴的培育。 官本位!现象;定位错位现象;学术量化考评现象;英语与专业学习的错位现象;研究生教育学店化!现象;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学术行为失范现象;在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现象;师资选聘唯文凭化!现象; 填表教授!现象 (一)大学德育低效的表现:认知与行为背离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常常在大学里发生碰撞,西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使大学生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产生迷茫、困惑和疑问,尤其在我国社会分配不公和价值观巨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相对性和世俗化。不少大学生被多种道德观念困扰,在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时,容易陷入道德情感困惑和迷茫、道德信念模糊和易变、道德行为多面和叛逆的误区。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出现失衡现象,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渐渐地滋生蔓延起来。从具体的大学德育来说,经过思想品德教育,大学生基本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仰,也就是说基本上内化为道德信念。然而在内化为信念的过程中,却在外化为行为时出现了背离现象。就是说,大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却常常不能从自己做起,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 (二)大学德育低效的症结:认识与实践脱离 从德育实施的效果来看,确实出现了大学生道德知与行背离的低效现象。只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过于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与人格,毕竟不能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与此相应的德育内容大而不当,宽而无边。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又存在道德教育在不断被弱化的问题。在德育方法上,主要是机械灌输,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体验。实际的德育评价,还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以课程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评价的核心尺度,它是学生能否评优、能否升学、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而学生真实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

汉语课程标准

汉语课程标准

汉语课程标准(修改二稿) 第一部分前言 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是我国各民族都要学习和使用的语言。汉语在培养少数民族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汉语教育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系中,汉语是主要的授课语言之一。汉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少数民族公民的汉语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汉语教学要为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全面实施双语教学的精神和要求,在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汉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制定出本标准。 一、课程性质 1.汉语教学是国家通用语教学 国家通用语的教学和民族语言的教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语言教学。学习、掌握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汉语,对确立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学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从课程来看,汉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 工具性是指汉语课作为民族中小学的主课程之一,应该完成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所谓基本素质包括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汉语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双语教学中,汉语是少数民族学习其他学科和文化的主要工具,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 人文性是指语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汉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记载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汉语的人文性。学习汉语就是学习中华文化,确立中华文化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学习汉语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操的过程,是综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过程。 3.从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来说,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 汉语学习是在学生学习母语后进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母语学习的经验和知识,逐步学习汉语知识,获得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