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师读书笔记5000字

教师读书笔记5000字

教师读书笔记5000字

【篇一:教师读书笔记20篇】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强。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例如:我校设立了“心理广播站”,每周三对全校进行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开展了主题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学生“分

数”以外的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学校又开展主题教育“调整心态迎接考试”对学生考前心态调整进行干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对待e时代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的心理

健康隐患,开展了集体指导讲座“沉溺网络的危害”,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等,而不是沉溺于网络游戏虚度年华,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这些不同的主题教育都是根据学生不同时段可能发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意识的集体预防性干预途径,这些特定的集体干预内容,可以在不同时段疏导学生的心理,防范于未然,则能大大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目标中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达成目标,我们教师除了要从态度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有效教学方法》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甚至有时还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结其最大问题就在于授课不够清晰与直接,有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则跑题,有时讲话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有时则削弱了教材内容呈现的清晰度,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阅读《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清晰授课、组织严密,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一、目标明确。

目标明确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上,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教师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入课外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时把内容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以外的某些知识,甚至有相当广度,只要是有利于目标的完成,都是可以的。但是,漫无目的地讲故事、东拉西扯,做那些与实现目标无关的事,应予以否定,对学生也同样,教师要及时发觉并纠正学生努力完成任务。

二、内容正确、重点突出。

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可以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对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气教学,对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

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往往是崇高的、万能的,他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待学生的疑问应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轻易作出没有把握的回答。当教师没有把握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是否有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打算查些资料弄明白之后再回答你们”“对这个问题恐怕要看看有关材料,我和你们共同学习”,教师的虚心、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感染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

三、方法得当。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譬如,对尚未定论的争议问题,可以用小组讨论法;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采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

四、清晰授课

一直以来,我以为清晰授课只是讲在上课时要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有激情,能做到抑扬顿挫。原来这只是清晰授课的前提,是基础,是一小部分。只有标准的普通话距离清晰授课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更为重要的是内容组织,教师对课文的熟悉以及授课策略的选择等要做到清晰授课,更多的功夫是在课上。

对于教师,要做到清晰授课,就要求在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学大纲,通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了解教学内容的整体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仔细阅读领会教学参考书,明确教材的地位和体系,掌握其中心内容和中心思想,确定教学目的,考虑教材的组织和处理。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前要对所讲授内容有清晰的理解思路,教师自身对知识有宏观和微观

上的把握,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在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基础上,有要求教师在平时要苦练基本功,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能够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准确的转变为学生能够理解领会的语言并表达出来。语言是教师将自己的知识转换为学生知识的主要媒介。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总要有一个反应时间段,而教师清晰的表达,可以大大缩减转化的时间。通过教师清晰的讲授引导,形成学生较清晰的科学的知识脉络。通过第一次讲授,学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这又需要教师能够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不同的阐述方法,从知识的其他角度入手,进行再次论述。这样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才会在学生脑海里生根发芽。有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语言的清晰表达,要达到清晰授课的教学效果,还要利用举例、图解和示范等方法,来解释和澄清。

五、组织严密。

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节奏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速度自然,

课堂秩序好。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才干,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做到组织严密。

六、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一节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自己的教学。一旦发现学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发挥教学机智,通过调整内容、方法、管理三个方面去激起学生的积极状态,如果内容太深了,就该尽量的浅显的方式来揭示的本质;如果进程太慢了,就该立刻加快来完成;如果学生太疲劳了,就该改个方法,如改讲授为议论或谈话,甚至讲个与为课题有关的故事。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把课上得如同艺术创造的精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

【篇二:路遥《人生》5000字读书笔记】

路遥《人生》5000字读书笔记

人生之爱情

在路遥《人生》这部作品中,很明显偏爱巧珍,我也很欣赏她,欣赏她对爱情认真付出的态度。路遥是仁慈的,在高加林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安排巧珍来到了他灰暗的人生,就像一米阳光照进了潮湿的心灵小屋,使他的生活还不至于彻底绝望。巧珍用她白杨树般美

丽的身影,水灵的大眼睛,温柔且痴心绝对的心,抚慰了高加林民办教师被撤的失落受伤的心。

巧珍是美丽善良的,没看过这本书之前,我觉得善良二字适用很多农村妇女,而且很多人也总喜欢将这两个字泛泛落于这些人。可是看完这部小说,我却发现似乎这词不能随便乱用,用在像巧珍一样的一类人身上才合适。同时,我也惊讶于这样一个事实,原来爱情竟也能用善良来加以附丽。巧珍的爱情是善良的,尽管高加林最终没能兑现他当初的承诺,巧珍虽然怨却不恨,她没有文化,但是在爱情面前心与心之间是没有卑微与高贵之分的,她和一代才女张爱玲一样,情到深处内心满是慈悲,可她没有张爱玲倾城转身后的冷漠。在得知高家村民办教师的名额增加后,在拦截姐姐巧英准备在高加林回来路上羞辱他后,说服了姐姐一起到高明楼为高加林求情谋职。

悲哀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一段感情等到可以用善良来修饰,结局已明了。路遥最终将自己钟爱的巧珍这一人物嫁与了懂得执着追求和珍惜如初的刘拴,而这一切又恰好安排在高加林重新被贬为社员回来之前。感慨之余,不免心痛地承认这就是人生,如果你不够珍视你所有,如果你轻易放弃你所有,就要承担失去后永远不会回来之痛。冯小刚在《童梦奇缘》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悲的是它不能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爱情又何尝不是这样,虽然一个人的一生之中或许会有很多次爱情,但是我想真正的从内心里爱的也只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几次。如果在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将自己的前途、利益与之交杂,你会破坏这份爱情的纯洁,不管它进行的时间或长或短,最终都会与你擦肩而过。高加林就是这份爱情的主角,不管是为了自己能够到大城市去发展而抛弃巧珍也好,还是利用爱情企图推动事业顺风顺水,选择和黄亚萍在一起也罢,他都亵渎了爱情的美好,加以爱情于瑕疵。可悲时间不能倒转一次,让爱情再重来一次。高加林最终明白自己的心,抛弃一切浮华,他爱的就是那个傻傻爱他的,在黄亚萍口中是农村妇女的女子,一个能包容他所有,一个为了他黄昏时分仍然执着等待他黯然提馍而归的女子,一个最终选择不拖累他的女子,一个他爱的女子。同时我们也庆幸爱情不能重来,奖励像刘拴那样执着的人拥抱了她,给了巧珍稳稳的幸福,不用再担心高加林有一天会离开自己。

一切的结局早已安排好,执着、纯洁的人才配拥有长久、美丽的爱情。爱情里的甜蜜两人一起珍藏,爱情里的苦难两人一起面对承担。白发苍苍时,依然能庆幸有你的手可握,有你的肩膀可靠,还有你的微笑能笼罩

人生之选择

路遥的《人生》故事发展跌宕起伏,主人公高加林的命运有起有落,设下了紧要的耐人寻味的几处人生选择。

高加林被撤掉民办教师后,虽然不甘心但是已经开始适应农村生活,何况还有了巧珍这样一个甜蜜的伴侣。偏偏这个时候高加林的父亲的亲弟弟高玉智,当兵衣锦还乡回来,在当地当了个劳动局长,副局长马占胜为了讨其欢心安排高加林当了当地县委的通讯干事。高加林心里明白自己是靠走后门进来的,也害怕有一天东窗事发,身败名裂,但是侥幸心理和求胜心切让他努力不让自己去想这些事。这是他做出的第一个选择,选择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利用歪门邪道来施展自己的抱负。高加林有满腹的真才实干,他压不住的锋芒一直以来都是高明楼的心头之患。客观来分析,其实是当时高加林所处的社会决定他不得不做出这一个选择,当时农村不像城镇,大学没考上还可以找其他工作,像黄亚萍那样在广播站播音。如果他不走这个后门,或许他会在农村待一辈子,像高加林这样性格的人是不会甘心的。所以就像路遥在书上所说的,社会其实也应该自省对于城市和农村制度的不公平,导致出现像高加林这样的行为泛滥。

当上县委的通讯干事后,高加林总算是找到了施展自己舞台了,干得也算如鱼得水。先是在报道南马河洪涝灾害的突出表现,然后是接踵而至的在县里、市里的大大小小报纸上发表文章,声名渐渐远扬,再加上一身的打球技术,在城里混得也算是有模有样。以致黄亚萍再次对他动心抛弃了克南,他也狠心抛弃了善良可人的巧珍选择了黄亚萍,克南的母亲一气之下揭了高加林的老底,让他卷铺盖走人,重新沦落为农村社员。高加林刚刚处于人生春风得意之时,马蹄一轻,自己又从高处摔了下来,大喜大悲,未免来得太快,太出人意料,让人措手不及。

人生之农村

农村总给人复杂的感觉,文明与落后并存的尴尬,质朴与顽固相容。鲁迅在概括国民性时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路遥的《人生》中农村的形象通过生活在它其中的人物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出

来,具有代表性的高加林的父亲高玉德,善良质朴的德顺老汉,本是农村人却从根上看不起农民的知识分子高加林。

仔细阅读,不难发现其中农村存在几处明显的特征。

高加林父母那两张像核桃一样粗糙的皮脸,还有当高玉德了解到儿子民办教师被下的原因后,两行浑浊的老泪在皱纹脸上淌下来,流进了下巴上那寸最白胡子中间,将处在社会最底层农民的艰辛朴素描写得生动形象。雪上加霜的是还存在像高明楼一样精明圆滑的村干部,表面光明磊落,背地里却处处绞尽脑汁压榨农民,使自己免于劳苦,使农民处于劳苦,由此可想民生之艰。

在高加林母亲一句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农民的气愤和无奈被悲情渲染,似乎一切老天爷都已经安排好,在生活的突变中人只能逆来顺受,无力还抗。不管是生来就已经注定的农民身份,还是此刻不得不面对儿子得重新做回农民的残酷事实。每当高玉德遇到让他着急但他又无能无力的事的时候,他总是习惯性地一个劲儿地摸着自己的赤脚片,仿佛摸着它他就能想出主意来,但是事实却仍像他的赤脚片一样结着厚厚的老茧,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蜕变。一个人的无奈,有时仔细观察就可以从他细小的动作中发现。一个人的可笑,有时可以从他的语言和行为中体现,可笑之后留给人的是深深的悲凉,高加林气愤地准备去和高明楼讲理却遭到了父母死命的阻拦,高玉德说以后见了名楼你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脸不要沉,要笑!今后加林的前途还要看人家的照顾哩!这些言语不仅写出了一个老农民的可笑和悲哀,也揭示了很多自以为聪明,通达人情世故的农民形象。一句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留下一个苍凉的手势。

我时常在想,很多像路遥这样写过农民人物形象的著名作家,比如孙犁,他在小说《走出以后》中描绘的王振中形象,努力摆脱封建婚姻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了一名支援抗战前线的医护人员。相比较高玉德这样的农民形象,不满现状但是又不敢奋起反抗,以王振中为代表的积极向上的农民形象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同时也说明农民有很多形象,作家之所以选择这个人物形象,只不过是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段,以此人物为典型来引出隐藏在背后千千万万的与此相似的农民形象。同时也揭露出了那个时代的农民生存状态以及作家所要揭示的人性内在价值,以此来激发处在生活底层劳动人民的进取和斗争意识。

天蓝得像水洗过一般,雪白的云朵静静地浮在空中。大川道里,连片的玉米绿毡似的一直铺到西面的老牛山下。所有麦田里复种的糜子和荞麦都几经出齐,泛出一层淡淡的浅绿。川道上下的几个村庄,全都罩在枣树的绿荫中;每个村前的打麦场上,都立着密集的麦秸垛。远远望去像黄色的蘑菇一样。

蓝天白云,绿川大道,古朴的老牛山,洋溢田园清新的庄稼乡村就像一首清梦中的山水诗,一幅酣睡中的花鸟画,一首慈母口中喃喃的摇篮曲,,除却它的丑陋落后,还原它

最初的淳美安宁,你会温暖它卸妆后迷人的素颜。

人生的紧要处,需要你好好走,用良心走。

【篇三:学记读书笔记 5000字】

《学记》读后感

《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比较容易;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和易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角色,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学过一些《学记》里的经典句子的,只是我们并不知道那些经典句子是出自于《学记》。就比如这些句子吧,想必我们大家都是很熟知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只有千余字,却能以微言写大义,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字字珠玑,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包括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令人深思,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比较容易;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和易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角色,教师是启发者,是引

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

《学记》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经验。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阐述。《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著。下面就《学记》中阐述的几个教学原则谈谈我的理解:

一、教学相长原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可见《学记》不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而且还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精辟的论述了这个原则:从教师方面讲: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获得成功的体验。二、启发诱导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现在通称启发性原则。可以说它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君子之教,喻也”,说明教学要注重启发。《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并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观而弗语、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要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更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如何启发诱导?《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三是“开而弗达”,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所以教学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

活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三、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

对正课的理解。所以《学记》指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如果不提倡课外的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因此,善于学的人,学习的时候,就努力学习;休息的时侯,就尽兴地搞课外活动。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使学生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四、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也”,《学记》要求教学要有系统性,教材要有一定的连贯顺序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新知继旧知,以旧引新,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教学要“不凌节而施”。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现在,有的学校搞突击、搞竞赛、搞题海战术,片面追求升学率,其实都是违反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想也是不会取得较好效果的。即使偶尔见效,也决不会持之久远,不少学生通过突击升入大学后,功课跟不上,就是例证。殊不知“多则惑,欲速则不达”。

五、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记》认为学友间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所以视学的时候要考查“论学取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只要善于“择其善者而从之”,就可以得到长进。相反的情况,便是“独学而无友”。一个人冥思苦想,有问题无处可商量,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孤陋而寡闻”的井底之蛙。六、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论述,是积极的辩证的。它认为由于学生“心性”不同,“心之莫同也”,在学习上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缺点:“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的情况也不相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面,对学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因素。

好与坏,得与失是辩证的统一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要有“两点论”。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根据他们“至学”的“难易”,资质的“美恶”,培养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依靠优

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这就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要求改变过去教育教学中强制灌输知识点,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关系紧张,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弊端。真正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全人教育的思想,让教育回归到它的本质和远点,那就是培养人,培养各方面素质和谐、健康、全面、综合发展的人,一方面服务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培养人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要想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要借助《学记》和易以思的观点,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真正遵循和贯彻这样一种教育教学原则,有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发展。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第一、实施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个性健全,素质全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启发性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为指导,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和调动学生,教育教学就能朝着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接近。

第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组

合而成的,只强调教师的教,就会使教师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造成师生关系的极度紧张。新课程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包括了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和个性的健全发展。因此,教育教学中要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学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立这种和谐关系的方法,那就是道而弗牵。

第三、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到底应该居于怎样一种角色?有着怎样一种地位?这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和效果

的重要因素。和易以思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牵着学生鼻子往前走,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和接受教师所希望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又不能代替学生,直接帮助学生获取问题的答案。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角色,他是一名启发者,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他是一名引路人,引导学生科学、快捷地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他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还有一句,那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提到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其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才会发展得如此强盛。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如果不学习,我们就很难了解到当今世界的动态,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学习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正因为有了学习,我们的这个世界才会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因此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你的言行有可能会完全改变一个学生的未来命运。如何扮演好教师的角色,这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正如《学记》里讲的,“教学相长”,它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

《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学记》中的许多教育理论为我们后人所借鉴和采用,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