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理论教程》最全考试知识点汇总

《文学理论教程》最全考试知识点汇总

《文学理论教程》最全考试知识点汇总
《文学理论教程》最全考试知识点汇总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BCD )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

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CD)

A抒情动作B抒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

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BCD)

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

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 )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BCD)

A倒装与歧义B夸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D)

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

7下列与风格涵有关的是(ABCD)

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ABC )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

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ABC)

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BC)

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B)

A黑格尔B斯C勰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D)

A莱蒙托夫B斯C布封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BCD)

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CD)

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B )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 D

17思想标准的基本涵是( ACD)

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涵(ACD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BCD)

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BCD)

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B)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

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ABC)

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

24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

A 语言表现

B 体裁类型

C 结构安排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B)

A抒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

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BC)

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

27叙述容的基本成分是( C)

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BCD)

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CD)

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CD)

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D)

A勰B丕C司空图 D 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C)

A勰B丕C司空图 D 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BCD)

A读者B世界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C)

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D)

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 D 布洛

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D)

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 D 文学社会学

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BC)

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 D 艺术价值论

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CD)

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 D 考夫卡

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

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

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BD)

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

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CD)

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 D 作为惯例

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D)

A审美B情感C想象 D 意识形态

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BCD )

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 D 多样性

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B)

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

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C)

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

A列宁B高尔基 C D 鲁迅

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BCD)

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 D 移情者

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BCD)

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

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B)

A突出B综合C简化 D 变形

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CD)

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 D 高尚性

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AD)

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 D 再现性

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CD)

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 D 虚幻性

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CD)

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 D 朦胧性

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BDE)

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

二、判断题

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

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

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

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

5叙事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

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

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

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

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10文学作品的分类是绝对的,抒情与叙事分明(╳)

11叙事性作品是一种形式化的话语组织,主要表现作家心的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12抒情性作品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心的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13只要能抒发自我之情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14司空图把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

15文学消费是一种意识形态消费(√)

16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的含义是同一的(╳)

17文学接受纯属一种精神文化围的活动(√)

18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

19鲁迅认为文学批评总是有“圈子”,实际指“标准”(√)

20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21人物具有的“行动元”和“角色”两重性特征在作品中总是相互吻合的(╳)

22一般叙事作品中场景都是详细叙述的(╳)

23叙事作品中人物与情节相比,人物是第一位的(√)

24按因果逻辑来组织的事件都会成为叙事作品中的情节(╳)

25叙事的社会本质在于它的意识形态属性,而意识形态属性只体现在叙事的形式中(╳)26叙事容与形式都体现着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征(√)

27文学叙事话语中所指的对象仅存在于话语之中,而非在话语之外的现实世界中(√)28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29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象征型(╳)

30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象征型(╳)

31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32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观点的熙载(╳)

33一般说来不同档次的文学产品的生产规模与不同层次的文学读者在数量上呈现相互对应的比例关系(√)

34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对方(√)

35时代风格包含着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全部特征(╳)

36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

37话语系统的语言格调是表现风格的第一要素(√)

38作家创作个性对作品风格形成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39任何作品都是有风格的(√)

40许多抒情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却不直接倾诉自我的感受(√)

41叙事话语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面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42 20世纪,对叙述声音的重视成为叙事文学创作的一种创新方式(√)

43文学是以作品的这种形式而存在的(╳)

44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虚静”,“神思”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学涵(√)

45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结(√)

46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强调文学与世界联系上与摹仿说有一脉相传之处(╳)

47任何时代的文学发展总是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48文学话语总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49文学话语是一种社会性话语(√)

50文学对现实生活有依赖关系,所以文学反映完全是受动的(╳)

51文学是审美的,所以从目的看,它完全是无功利的(╳)

52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表达客观理想认识(√)

53文学话语蕴籍特点常常更充分体现在两种较为典的本文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54俄国批评家维亚捷姆斯基第一个使用“人民性”概念(√)

55世界文学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取消民族文学(╳)

56物质生产永远是精神生产产生的始因(√)

57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58神魔小说写得是神魔,与现实生活无关,它的创作源泉是故事(╳)

59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

60亚里士多德也属于“摹仿说”的代表之一(√)

61荣格提出“个人无意识”,弗洛伊德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

62创作动机的结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63陌生化与变形都是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故有密切联系(√)

64陌生化与变形都是创造意象的同一方式(╳)

65生活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蕴的认识(╳)

66艺术真实是一种蕴真实,是假定性的真实(√)

67艺术真实是主观真、诗意真实的统一(√)

68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

69文学创造中境的传达依赖请的创造(╳)

70文学作品有请与理之分,其理指事理与哲理(√)

71形式美是美的一个畴(√)

72文学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73象征性手法只是运用于象征型文学(╳)

74形象的变形是作家想象力对于现实的超越(√)

75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

76现代主义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的现实,强调非理性、心理化、梦幻的现实(√)

三、填空题

1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的任务不是任意划分的,而是根据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提出的。

2文学理论的品格:实践性与价值取向。

3文学理论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4马克思文论与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5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坚持中国特色富有当代性。

6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与读者。

7文学原始发生的几种学说:诬术仪式发生说说、发生说、游戏发生说说、劳动说。

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有意获取和无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9在西方,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独立出来,大约是在——世纪完成的,到1747年,由查里斯·巴托把诗与绘画、音乐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中。

10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多样性、主导性和层次性。

11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产生的“始因”,而且是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

12同志指出必须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强调百花齐放、推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13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4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和语境。

15.雅与俗在文学艺术领域被使用,这同提出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

16文学在历史上大致有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17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称为折中义文学。如历史文学、纪实文学和某些风格化的政论文。

18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也是功利;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也是理性;从态度看,文学既是情感也是认识。

19精神生产是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20精神生产是特殊的生产,是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的生产;是以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是个性地自由创造活动。

21历史上的文学创造的客体说有自然说、情感说、原始意象说与社会生活说;文学创造的主体说包括摹仿说、移情说、集体说与特殊的艺术生产说。

22艺术真实是指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在其营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显然,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它既不是一种如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同一,又不象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文学的真实是一种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同时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意的真实。

23文学创造是审美意识形态的创造:作为认识活动,文学创造存在着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的要求;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造存在着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的要求,正是这两方面的作用,构成了文学创造的原则。

24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有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

25构思方式有综合、突出与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26文学创造物化阶段的两种操作方式是即兴与推敲。

27文学创造的情感把握体现在情感态度上应该具有诚挚性与高尚性。

28形式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畴,历史上英国文艺批评家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影响很大。

29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30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和逼真性

31理想型文学是指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2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与朦胧性。

33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34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35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36散文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结构灵活、真实感受。

37文学作品的本文是指作者写出的有待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38在中外文学理论历史上,都有人把文本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如中国古代王弼提出过言、象、意层次。

39我们总体上把文本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文学话语层面,二是文学形象层面;三是文学意蕴层面。

40文学话语层面,具有三个特点:指性、蕴涵性、阻拒性。

41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容是本文的纵身层次。又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历史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与审美意蕴层面。

42特征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的。

43王国维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44“叙事”一词一般包含三方面涵义:第一方面是叙述容;。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第三方面是叙事动作。

45抒情性作品是经过特殊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表现情感的。抒情容与抒情话语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46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与情感经验。

47文学风格的主要形态有:简约与繁丰,平淡与绚烂、刚健与柔婉,疏放与谨严。

48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学流派的风格。

49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文学阅读和文学欣赏,狭义则指近代以来文学作品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供人们的消费。

50文学接受主体根据文学所具有的认识性、审美性、文化性等特征相应的具有认识者、审美者和阐释者的身份。

51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我们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之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情感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让我们再三回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这种情况,就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延留。

52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53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过文学只是一个不确定性“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54文学理论历史上出现的几种文学批评的形态简介主要有:伦理批评:即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语言批评。

55批评家的素养主要的有这样几个方面:思想理论修养、专业艺术修养和知识技能修养。

四、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

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2、侧重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3、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容。

2创作动机

1、含义

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2、作用

是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创作动机的触发与外在机缘有密切关系。

3、创造动机与在需要有关。

4、分类

远景动机、近景动机;

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

高尚动机、卑下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3、文学创作的客体即情感说

文学是人的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影响最大的是“情感说”。

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认为艺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

4灵感

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具有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的特征。

思维过程:作家在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

18艺术构思

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6、审美意识形态

含义: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特殊性:

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7、有意味的形式

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8、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

人文主义是文学的灵魂和存在的根据。

中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

五:大题(简答题+论述题)

1、文学创作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1、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a)①对创作客体的选择。

b)鲁迅选择“病态社会”病态人生的主动性。

c)②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d)茅盾对革命的观察而创作《幻灭》。

2、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e)①作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f)如,鲁迅选择阿Q,与辛亥革命的失败与国民的麻木有关。

g)如伤痕文学的产生。

h)②创作过程中不能任意的虚构,而是受到“具体客体”的现实制约。

i)如《安娜·卡列尼娜》由轻浮浪荡到美丽追求自由令人同情的形象改变。

2、话语蕴藉的典形态

(一)含蓄

a)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

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说不尽的《阿Q正传》

中国国民劣根性。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辛亥革命时期农村各阶层的状况。

农民革命的必然性与盲目性。

“阿Q相”触及灵魂的作用。

人道主义情怀与爱国赤诚。

(二)含混(歧义或多义)

话语蕴藉的典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落日心犹壮

“虽然我的心已经如落日,但它仍然强壮。”

——相似相反。

“我的心不像落日,它仍然强壮。”

——相反。

“在落日中,心仍然强壮。”

——时空条件。

(三)含蓄与含混

1、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

2、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3、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

回娘家一首歌中:

看似通俗浅显的民谣,但是蕴含着普遍有效的模式。

有无模式、筵席模式。“有转化为无。筵席聚散”。

错位模式、荒谬模式。动机与效果的错位,目的与后果错位。

象征意味。娘家喻为归宿、永恒、彼岸。

风云突变模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乐极生悲模式。生活多是喜悲交织。

3、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a)文学是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b)与此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学、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而成为非文学。

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以语言艺术的方式表现诗歌的规。

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作家想象、虚拟和

情感的基础上变成整体。

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

(一)、无功利与功利

(1)文学是无功利的

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2)文学的功利性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在地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

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二)、形象与理性

(1)审美形象

A、含义:

审美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

特有存在方式。

B、特征

1、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像、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2、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

C、审美形象与艺术直觉

形象在直觉的瞬间真正活现出来

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

审美直觉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

析的,如卡西尔所说

(2)文学中的理性

1、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与形象方式相对

2、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形象又依赖于理性的力量

3、艺术形象本身蕴含着某种理性

4、理性使艺术形象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

形象与理性(小结)

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象的

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含某种理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

具有某种理性

(三)、情感与认识

(1)审美情感

A、含义:

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

B、特征

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情感的形式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并通过它们而显现(2)文学也是认识的

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

情感与认识(小结)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

接的理智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和认识性应当联系起来考察。

5、艺术构思的多种方法

定义:

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

(一)综合

含义

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托尔斯泰论艺术综合

特征

1、定向性:中心意念。

2、选择性:筛选。

3、刷新性:综合后成新形象。

托尔斯泰论艺术综合

“我拿过达尼雅来,把她同妮亚一同捣碎,于是就出现了娜塔莎。”——托尔斯泰

娜塔莎是《战争与和平》中的女主人公之一。她是由作家的妻子和姨妹综合而成的。(二)突出和简化

1、突出: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生动的效果。

实现途径

A、浓涂重抹:加重让人过目不忘。

B、淡化背景:前台与后景。

2、简化: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在精髓的构思方式。比如斯基的抽象简化

3、简化与突出的关系

A、简化的目的是突出。

B、突出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简化只留下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

C、简化比突出的难度大。

D、简化后的形象比浓墨重彩的“突出”更能抓住读者。

斯基的抽象简化

把女演员巴鲁兹卡的舞姿抽象为一个大圆、三条抛物线和十二个小圆点时,就是一种高度的简化。

(三)变形与陌生化

(1)变形:作家在构思中极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

方法

1、扩大和缩小:拉伯雷《巨人传》的卡冈都亚、安徒生的豆蔻姑娘

2、粘合:半人半怪、吴承恩笔下的悟空、蒲松龄笔下的鬼女狐仙

3、漫画:果戈理、鲁迅笔下的“狂人”

4、夸:鲁迅笔下的阿Q

5、幻事:凡尔纳笔下奇异、变幻的世界。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

(2)陌生化

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如雪芹写姥姥

二者关系

A、联系:都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B、区别: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以消

解“套板反应”。

例:雪芹写姥姥:雪芹以一位从未见过挂钟的农村老妪姥姥的陌生眼光来写王熙凤堂屋

里的挂钟,收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6、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常见的创作

含义

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的“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到纸上。

过程:“转化”、“操作”

复杂性

作家头脑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一个“创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作家遣词造句能力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强弱,也都可能使心手不一,外难符

常见问题

(一)、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人物成熟时,必然按照自己的性格轨道行进,无法迁就作家的原来的意图。普希金、托尔斯泰、王汶石的创作体会

(二)、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动机暗换打破了原来的构思,有时增加了涵,人物形象丰富复杂。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经验

普希金:“达吉雅娜跟我开了一个多大的玩笑,她竟然嫁了人!我简直怎么也没想到。”

列夫·托尔斯泰:“他们(指人物)作那些理想生活中应该作的,和现实生活中常有的,而不是我愿意的。”

王汶石:“人物站起来跟作者发生争执,提醒作者该怎样描写他的那种时刻,正是作者创作中最欢乐、最有灵感的时刻。”

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经验:鲁迅创作《不周山》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群魔》7、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翎写《余震》“我在等飞机时逛书店,随便翻书,看到一些孩子对地震的回忆,突然被打动。”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容;

茨威格看到赌徒的双手紧颤抖,创作出赌徒的心理。

3、艺术发现是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心体验的契合;

余华看到瓜分器官的场景。后来成了挖掘“人性残酷面”的契机。

4、艺术发现是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鬼子《被雨淋湿的河》主人公晓雷的原型。

1995年,瑞进电子公司国金珍仙老板,要求工人下跪。天帅说:“因为我是一个有尊严,有人格和国格的中国工人!”

8、艺术构思的心理机构

(一)回忆与沉思

1、回忆

含义: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方式: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

理性思维的参与和情感的浸润

2、沉思

含义: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心理功能:一种新的发现或创造性、对对象从事二度体验

(二)想象与联想

含义

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种类

A、再现想象:回忆

B、比拟想象:形象化

C、虚构想象:风想象为妖精

后两种称为创造性想象

2、联想

含义: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种类:

A、接近联想:时空的接近产生的

B、类似联想:与红太阳

C、对比联想:比照而成,相对的

发展成联想主义:不同角度延伸。

(三)灵感与直觉

1、灵感

含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特征:A、非预期性B、转瞬即逝性

思维过程:

作家在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

2、直觉

含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作用: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发觉故事(或现象)背后的蕴

灵感与直觉的区别

1、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

判断;

2、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3、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四)理智与感情

1、理智

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

2、感情

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

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3、理智与感情的关系

①感情在艺术构思中是动力因素,理智则是约束、规因素。

②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像力的负作用。

③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能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

④理智与感情之间是冲突还是相互促进,往往被作家当下心理状态所决

定。

(五)意识与无意识

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意义

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2、无意识

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

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二者关系

①既有主从之分,又相互补充。

②意识对无意识有制约作用。

A、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

B、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

8、文学起源于劳动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9、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同步

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

期的辉煌艺术。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如18世纪伟大的德国

文学、19 世纪70至90年代的俄国。

3、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一: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精神生产从物质生产独立后,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10、文学创作的社会生活特征:

A、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红楼梦》

B、具有审美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卢卡契曾指出,审美与审丑

C、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钱锺书对旧知识分子的体验

承志对黄河的体验

11、审美理想的特征与功能

审美理想的特征

1、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

是经验之美的最高型,体现审美主体对美的最高向往和期待。

2、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

集真善美于一身,合知情意于一体。

3、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个人的独特性与倾向性,也是集体无意识的积淀。

审美理想的功能

1、审美理想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

2、审美理想对生活的观照和评价功能体现在作家对生活丑的艺术表现中。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

3、作家对丑的描写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丑的对象是否作出准确的审美评价。

1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一)与生活真实不同

1、蕴的真实

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蕴作出艺术的揭示

和表现

社会生活蕴的层次

真相事理层

历史文化层

哲学意味层

3、假定的真实

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蕴

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

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如《变形记》

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

假定与“真”: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亭》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

1、主观的真实

文学创造有主体性或主观性

文学提供的“真实”都被主观化、心灵化。如《西厢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

眷属”、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

朗西”等。

艺术创造自由地把客体世界变成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

2、诗艺性

含义

文学创造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作用

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必然要讲究“诗艺”。

假定性情境是在“诗艺”中生成。

没有“诗艺”运用便没有艺术真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