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

2017年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九年级语文组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七年级上册

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字词解释: 1、通假字:“不”通“否”(尊君在不) 2、一词多义:①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②而:俄而雪骤(与时间词连用,不译)相委而去(表承接) 3、古今异义:①与儿女讲论文义:子侄辈(古);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今)。②太丘舍去:离开(古);到(今)。

三、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点拨: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点拨: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3、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六、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点拨: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喜迎来客,《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7、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 嘉肴( yáo )自强( qiǎng )兑命( yuè)学学半(xiào )

教学相长(zhǎng)

3.重点词语:

(1)虽有佳肴(虽:连词,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善:好处。良好。)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连词,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反:反,反省;“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强:“强”,勉励。自强,自我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故”,连词,所以。长:促进。)

(7)“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8)其此之谓也(其: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9)“学学半”(第一个“学”指教人,第二个“学”指学习;“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10)兑命(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4.全文翻译: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重点问题解答: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

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重点词句】

1.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知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 一词多义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4.汉字通假。①“颠”同“癫”,疯。②钯:同“耙”,整地的农具

5.注音:圮p?;曳yè;棹 zhào;杮fèi;湮yān;溯sù。

【课文理解】

1.文章分层:

第一层(1):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两种寻找方法

第二层(2-3):另两种不同的寻找方法

第三层(4):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

3.中心思想:

⑴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臆断:主观判断】欤(yú)?

⑵主题概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4.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5.写法探究

⑴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⑵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⑶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①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②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一、重点词语:

1、世隶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就:完成

5、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

9、不使学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11、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12、固众人固:本来

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于:被14、伤仲永伤:哀伤、伤感

15、从父母从: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或:有人。乞:求取

17、养先人还家养:跟从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19、即书诗四句书:写20、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21、贤于材人远矣贤:贤:胜过。于:比

22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文采和道理 23仲永之通悟通悟:通达智慧

三、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四、重要句子翻译: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泯然众人矣。

5、余闻之也久。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五、常识积累

1.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六、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5、“余闻之也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的作用,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段联结为一个整体。

6、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①正面描写:“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②侧面描写:“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7、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1)父亲重名利,带他遍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客观原因)

(2)自己不主动学习。(主观原因)(3)邑人的吹捧。

8、“伤仲永”题目中“伤”的含义是“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伤”体现了作者对方仲永由神童变为普通人的惋惜、哀伤之情。

9、选出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C)

A.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B.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后“泯然众人”的惋惜和哀伤之情。

10、本文通过记叙神童方仲永才能泯灭沦为普通人的故事,提醒我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一个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对才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12、记住这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余闻之也/久。

13、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与他才能的退化到泯然众人形成对比,并为后文作者的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14、“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这句话交代了籍贯、姓名、身份以及家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5、“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过渡作用。

16、本文告诉我们(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7、本文在表达方式上用了记叙、议论。前两段记叙,最后一段议论。

《木兰诗》描述了我国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勤劳朴实、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爱功名、不慕富贵的高尚品德。

【课文写作特色】

1.用人物言行展示其形象。当"可汉大点兵"时,木兰毅然决定'"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个"旦辞……不闻"把少女思念亲人之情铺展得逼真,然而爱国之情战胜了亲情,何其勇敢刚毅。最后她"不用尚书郎",体现了人物多么淳朴、可爱。

2.诗歌详略安排得当,较好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作品的主旨。

3.运用对偶、排比、铺叙等手法,语言气势贯通,且体现出民歌特色。

六、理解性默写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亲人的诗句是: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描写木兰出征后思念亲人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6.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句子: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木兰诗》中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语句(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夸张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9、《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最能反映木兰艰辛的战场生活的句子)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10、《木兰诗》中形容北方苦寒,军旅生活艰辛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写木兰经历战争持久、出生入死的激烈紧张的战斗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2.诗中的“将军……壮士……”一句,用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13、《木兰诗》中描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终于凯旋的名句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5、侧面描写木兰功勋卓著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6、写木兰辞官不就,突出她不图富贵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的句子是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7.最能表现木兰做为中国女性淳朴(勇于献身,不慕荣华,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性格的句子是:可汗问所欲,……送儿还故乡。

18、描写木兰回家,家人兴高采烈的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19.描写木兰回到家中的心境(归来后喜不自禁的激情)的句子:

开坐脱著当帖(六句)

20.全诗中最富有喜剧色彩的句子(木兰与伙伴喜剧见面的句子是):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1.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用比喻巧妙解答木兰女扮男装奥秘的句子)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2、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诗文。许多成语都源于古文,请你写出“扑朔迷离”在《木兰诗》中的原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二、重点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掌管。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只。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

4、孰若孤孰:谁若:比得上

5、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靠近

6、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8、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9、肃遂拜蒙母遂:于是,就

三、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 2.但当涉猎(应当)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四、重要句子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

5、蒙辞以军中多务

6、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五、常识积累

1、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制的借鉴。宋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2、文学常识《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六、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4、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烘托突出吕蒙修业,学有所成。5、《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给我们的启示(比较)。

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一正一反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学习,《孙权劝学》写法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伤仲永》借事说理,叙议结合。

6、本文主要写了孙权劝学与鲁肃“与蒙论议”后和吕蒙结交的事情。

7、表明吕蒙学习必要性的句子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8、表明吕蒙学习的可能性的句子: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9、表明孙孙权劝学成功的句子:蒙乃始就学。

10、鲁肃说吕蒙惊人长进的句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1、吕蒙用自豪的语气回答的话是: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2、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学习后的惊人长进。

13、文章最后说鲁肃与吕蒙结友一方面表现鲁肃爱才,对吕蒙的敬重;另一方面从侧面突出吕蒙的惊人长进。

14、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孙权劝学,先点名学习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破掉了吕蒙接口不学的挡箭牌,使吕蒙无可推脱。

15、本文人物形象分析:

孙权:善劝,对下属关心、爱护、亲密又不失主子身份。

吕蒙: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学;豪爽。

鲁肃:爱才、敬才;才高不自傲,有气度。

16、本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17、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③书读百遍,其意自现。④书到用时方恨少。

二、重点词语:

1、京口有善口技者善:擅长者:……的人

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施:设置,安放

4、少顷;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闻:听见

6、其夫呓语呓语:说梦话

7、满坐寂然“坐”同“座”8、妇抚儿乳抚:抚摸。乳:喂奶

9、众妙毕备毕:全,都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心情。少:稍微。舒:松弛。稍稍: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12、虽人有百手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大腿。走:跑15、群响毕绝毕:全。绝:尽、消失16、奋袖出臂(扬起、举起)

17、众宾团坐团坐:围绕而坐18、文言文中的时间短语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译为:突然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译为:同时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译为:紧接着,不久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于是译为:在这个时候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少顷未几俄而少时久之译为:一会儿,不久

三、一词多义:

指: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绝:1.以为妙绝(副词,极) 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妙: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2.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

作: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 2.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

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

是:1.当是时(介词,这) 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坐: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 2.众宾团坐(动词,坐)

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

四、重要句子翻译: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

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五、常识积累

1、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

2、文体常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选编的一部笔记体小说,以叙写故事为中心。

六、回答以下问题:

1、归纳文章的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

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文章开头、结尾交代道具简单,有何作用?

首尾呼应。同时表明口技表演只靠一张嘴,突出口技的艺术魅力,从而烘托表演者的精湛技艺。

4、三个表演场面摹写声音的顺序:

1)由睡到醒场面:声音由远而近,由外到内,由大到小,由分而合。

(2)由醒到睡场面: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3)失火救火场面:响声大作,由少而多;百千齐作。

5、本文的记叙顺序: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少顷、既而、未几、俄而、是时、一时、忽、忽然。(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口技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表达效果,从而很好的突出了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6、本文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本文一方面用正面描写口技人的表演,直接表现他高超的技艺;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映烘托出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另人叹为观止。

7、课文中两处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8、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反复强调,形成首尾照应;并以口技人表演所用道具之简单,普通来反衬突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另人叹为观止。

9、指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作用?

虽人有百手……一处也;作者用评论性的语言从侧面突出了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夸父逐日》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共工怒而触不周山》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一、加点字词注音。4分

夸.父(kuā)颛顼

..(zhuān )(xū)水潦.(lǎo)

二、解释加线字词20分

1、逐.日.(追赶)

2、逐走(赛跑)

3、入.日.(落下)

4、欲.得饮(想要)(喝水)

5、饮于河、渭(到)

6、河、渭不足.(.黄河)

...(够)

7、北.饮大泽(向北)8、弃其.杖(他的)

9、昔.者(从前)10、怒而触.不周山(撞)

11、地维绝

..(绳子)(断)12、故.日月星辰移焉.(所以)(这里)

13、地不满.东南(坍陷)14、故水潦.尘埃归.焉(积水)(聚集)

三、翻译重点语句16分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3、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共工发怒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四、课文理解60分(每个6分)

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它们都是神话(体裁)。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4分)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4分)

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5、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2分)

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

6、“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7、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8、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9、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位)的性质。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

10.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

2016年东营市对比阅读大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