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吉林师范大学包晴怡

指导教师

摘要:李商隐,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造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温李”。他的咏史、元旦诗深于寄托,工于比兴,或通过描叙史事,暗寓历史教训;或通过对历史人事别出新意的议论以借端寄慨。他的抒情诗表现婉曲,意境含蓄,诗歌感情沉潜,潜气内转,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为回环往复,脉络婉曲。他的怀古诗巧于用典,妙在构思,用典巧在润物声,推陈出新,形象逼真。李商隐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前人曾概括为“深情绵渺”或“沉博绝丽”。

关键词:艺术特色隐幽朦胧

目录

1 第一章绪论 (3)

1.1作者简介 (3)

1.2诗人所处时代背景…………………………………………………3.

2 第二章诗人诗歌艺术特色 (3)

2.1诗歌真色,借物抒情 (3)

2.2长于用典,精工贴切 (4)

2.3锤炼字句,巧于造语 (5)

2.4无题为首,寄托比兴 (6)

2.5含蓄温婉,构思缜密 (8)

3 第三章总结 (9)

第一章绪论

1.1作者简介

唐朝是诗歌的王朝,百花齐放的时代,诗人之多,诗作之丰,都是前无古人的。李商隐的诗歌李商隐的诗具有寄托遥深、构思细密、意境含蓄、情韵优美、工于比兴、巧于用典等特点,构成他特有的深细婉曲、典丽精工的艺术风格。李商隐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贫病交迫,怀才不遇。朋党之争的祸害,官场对他的排挤,构成了诗人寂寞悲惨生活的基调。“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是崔珏《笑李商隐诗》中的诗句,亦是同时代人对李商隐的评价,这些诗句概括出了李商隐一生悲惨的遭遇和不幸的命运。

1.2 诗人所处时代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唐朝由衰落走向灭亡的时代,当时藩镇割据佣兵混乱,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不堪重负纷纷起义反抗。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激烈,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空有报国之志,但生不逢时,壮志难酬。而时代有不容许他直抒胸臆,所以哦心中隐微不禁地情怀只能寄情于诗:“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转。”用诗歌创作派遣内心的苦闷和寂寞。他用是个为这个时代唱出了挽歌,成为了晚唐杰出的诗人。

第二章诗人诗歌艺术特色

2.1诗歌真色,借物抒情

在诗歌的创作中,有的作者表达的感情似乎很强烈,事实却缺乏真情实感。虽然语言很华丽,在其内在却毫无生机。李商隐的诗既有绚丽的文采,又有真实朴素的情感,他的诗楚楚动人,情感细腻,引人共鸣。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力避平直之语,诗中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造成一种缠绵顿挫,缜密深曲的特色。精确的对偶,工丽深细的语言,和美婉转的音律,外形特别美丽,意义往往隐晦。古人有云:“昔时人篇什,为情而造文。”李商隐被常人是艰辛,不幸的遭遇就造就了他内向伤感的性格,内心总是有着许多不能明言的苦衷。他想改变这样的现状,空有心而力不足。就像那首《流莺》中这样写“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晨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用于抒怀的是一只小鸟,

虽然高洁美丽,确是与他一样的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还有诗中那些为雨所败、凋零的牡丹,香嫩可口却被剪凌云的幼笋,飘荡的流莺等。这些借物抒怀,形象的展示了诗人悲痛欲绝的心声和冷酷无欲的环境,实为诗人自己悲剧性命运的写照。这样的艺术特色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这些杰出诗人所没有的。李商隐在这一方面独树一帜,极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

2.2长于用典,精工贴切

可以说,诗人用典最妙的是诗人杜甫,他读书万卷,能够将故事融化在自己的才气中,自然流出,直抒胸臆。杜甫之后,用典多而巧妙者就属晚唐李商隐了。他的诗中典故含而不露,可以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如《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在《安定城楼》中,第二联,他表达了自己的不得志和失落之情绪,“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开始叙事了,也就是自己感发的原因,一个是贾谊,一个是王粲,从年龄,背景,遭遇上看,都与此时此刻的李商隐十分的相似,那么,通过这两个人的故事,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当时悲惨的遭遇与内心的愤懑。包扩后文中“入扁舟”“猜疑鹓鶵”的典故,也有十分独到的地方。最后一联他用一个典故写的两个句子,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读出诗人的愤慨,可以说骂的很直白,甚至有些激愤。这也是李商隐诗中鲜少出现的情况。典故的灵活运用比直抒胸臆有更好的效果,诗人通过典故可以表达更多的思想内容,这是直抒胸臆不能所做到的。正因为义山潜气内转,少直抒胸臆,多婉曲之作,故其在咏史怀古时往往借助典故来表情达意。借典故反映现实,非义山新创,但因其对典故掌握颇多,在诗作中往往信手拈来,熟练运用,以致其诗歌凝练警策,在艺术上收到了独特的效果。

2.3锤炼字句,巧于造语。

李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字,同时注重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向晚》“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中叠字的运用,创造出了声、色、情俱佳的境界。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魅力源自于他在诗歌创作中巧妙的构思。修辞手法的娴熟

运用,选材的精要,剪裁的灵巧,均见大家手笔。单就对比手法一项,则足以令后人摩玩不已。高人一筹之处,往往灵活巧妙,且能翻新出奇;别出心裁之处,若自出机杼,常常能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处,见“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惊喜。构思巧妙,着实令人叹服。可从以下几点概括之:

(1)、巧在润物无声。商隐诗的使事用典有许多非常隐蔽,用如未用。读者即使不知典故也不会造成阅读障碍,而一旦知道典故出处,则有会心如悟之妙,对诗句的意蕴的理解敢就更加深刻。如《园中牡丹为雨所败》之二云“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诗从题外起以榴花作衬。虽不知用事,亦觉自然可诵。但若联系孔绍安咏石榴事,则可悟商隐借史事,以古人诗自况,抒发其早岁虽为令狐楚激赏,但终遭际不幸的一种感情。可谓是“语如己出,无斧凿痕”(《说诗粹语》)。

(2)、巧在腾挪跳跃,纵横驰骋。李商隐善于把本来不相关的故实巧妙地织入一联之中,跨越时空,通过对照显示其间的因果联系,具有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如《马嵬》(其二)的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用笔非常灵活,运用对比,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跳跃。

(3)、巧在推陈出新。义山对典故的运用往往有别出新意的发挥,在艺术上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如“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南朝》)。“徐妃半面妆”的故事,本来只反映帝妃的不和,缺乏社会意义,作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巧妙地将“半面妆”与“分天下”联系起来,对腐朽昏聩的封建统治者以辛辣的讽刺,不仅使事灵变,而且思想深刻。义山用典还注意将意、情、事、典融入象中,又以“新语”出之,所谓“熟事新用”(《说诗粹语》)。如《和人题真娘墓》“虎邱山下剑池边,长遣游人叹逝川”。即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熟事”出之,而仅取“逝川”二字,所谓“新语”也,省却了许多文字,而能使语义涂上一层浓重的岁月蹉跎、人生易老的感慨。

(4)、巧在形象逼真,立体可感。如七律《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颔联以虚拟推想的语气说:如果不是由于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渊的手中,杨广不会以游幸江都为满足,他的锦帆,大概一直要飘到天边去吧!而尾联活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实,却又问而不答,余味无穷。不仅突出了炀帝纵欲妄行,至死不悟的淫昏性格,而且淋漓尽

致地表达了诗人对这个亡国之君的揶揄嘲弄,讽刺对象和讽刺者的形象都跃然纸上。

2.4无题为首,寄托比兴

纵观李商隐诗歌,我们会发现,他特别喜用“有”“无”二字进行诗中对比。如“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竞无渺”(《梓州罢吟寄同舍》)“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峰俱有情”(《二月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舆高秋!”(《重有感》)。通过“有”“无”的对比,达到一种无中生有,似有却无的境界,营造出一种“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禅趣。如《无题》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它的妙处在于:一为情人相别设置背景,时在暮春三月,春风绵绵(东风无力);二在于移情于景,春花凋谢,木叶飘零(百花残),从而使情人相别更加具象化,为两情相别营造、泻染一种悲愁伤感的氛围;三在于暗示与象征此情已如春亡消逝,不可复返,如百花凋残,不可复开。

李商隐继承并发展了古代诗歌比兴寄托的艺术传统。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咏史》中云:“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诗人对金陵龙盘虎踞的雄奇之势,用一个有力的反问句作了彻底的否定,“三百年来”均为“晓梦”一场,看来“龙盘”是无处可觅的。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能幸免么?诗人似在为古人哀叹,实为今人忧虑。与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比较,可谓异曲同工吧。寄托之深,由此可见。李商隐咏史或假托前代帝王勋贵,以喻指现实中的同类人物。如《富平少侯》,“富平少侯”虽是个假托性的人物,但清代注家徐逢源根据唐敬宗少年继位,好奢喜猎,宴游无度,和汉武帝每自称富平侯家人之事,推断此诗系借讽敬宗,其说颇为人所信。或通过对历史人事别出新意的议论以借端寄慨。

诚如黄世中先生概括云“商隐诗多托物寄情,亦物亦人;借史兴怀,亦古亦今;以仙喻世,亦道亦俗。物之与人,古之与今,道之与俗,或同构对应,或隐喻暗示,或比兴象征,言此意彼,故多含隐之致”。诗人笔下,似无不可寄托之物。举凡枯荷败柳、危楼清池、飞蜂舞蝶、鸣蝉流莺,信手拈来,均成可托之物;前人故事、神话传说、历史陈迹,也往往成为诗人伤时叹事的契机。商隐寄托比兴之诗,选材之广、寄托之深、意旨之隐,每每令后人望尘莫及。黄世中先生论及

李商隐诗歌的隐秀特征时曾说“比兴是李商隐诗旨义含隐的重要手段”。正是李商隐工于比兴手法的运用,在他的诗歌中创造了许多出色的意象。王泽龙先生把比兴手法看作是诗歌意象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李商隐是善于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诗人之一。每每由感物而兴会,再到感物而兴思。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触物抒怀,将家国之感、身世之痛,与时光流逝之叹熔为一炉。情景与哲思化而为一,耐人寻思。

前人论及李商隐七绝,曾有“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之说,这种藉艺术形象的整体来托寓较为概括、抽象的感情内容的写法,是元旦诗的一个特点,也是李商隐对比兴寄托这一传统手法的一种发展。

2.5含蓄温婉,构思缜密

李商隐诗歌的抒情,情调幽美,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常常一重情思套着一重情思,表现得幽深朦胧。如《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首诗凭借作者敏锐的感受力,展开飘渺的遐想,营造了幽深精微的意境。这种意境极有层次感:秋空明净,霜华月光,似水一色的自然景象,是一层意境;霜月之神在争妍斗美的美丽遐想,又是一层意境;诗人向往在幽冷环境中一试身姿的“耐冷”的精神,又是一层意境。这些霜月交辉、“水接天”等意象,美丽而又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意境的重叠交错,诗境遂显得幽约朦胧。

李商隐之所以能把诗歌表现得委婉迂曲,不直不露,在于他常用近离远合、点情染景、翻转透跌、宕出远神等艺术手法。李商隐诗很少纯为情语,也很少纯为景语,从出句到对句,常先情语点之而后景语染之。李商隐诗少直抒胸臆之作,多深情婉曲之篇。咏史、怀古诗虽揭露嘲讽尖锐辛辣、不留余地,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很含蓄蕴藉,委婉不露。他的一些咏物赠别之作,也常能因含蓄和重婉曲而显得情味隽永,耐人咀嚼。

第三章总结

总之,李商隐诗歌极富艺术敏感的诗人,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无不打击着师人多愁善感的心灵,这使他能够设身处地、体贴入微地揣测生活和事物,在这样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法隐约曲折的表达,也使原本平淡的显的清新且富有诗意,浑然天成,丰富了读者的联想,为诗歌艺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世中《论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文学评议》2003年第5期第75页)

[2]、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略论》(《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第120页)

[3]、郑云《周社大师》

[4]、叶燮《原诗》

[5]、朱鹤龄《李义山诗集序》

[6]、冯浩《玉溪生诗注序》

[7]、《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8]、《李商隐诗歌研究》(刘学锴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

[9]、《李商隐资料汇编》(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编,中华出局2001年版)

[10]、《论义山诗之理事情》(胡遂《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11]、《论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黄世中,《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

[12]、张明非主编.《中国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61页.

[13]、杨柳.《李商隐评传》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311页.

[14]、王祥主编.《中国文学史话·隋唐五代卷下》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48页.

[15]、杨柳.《李商隐评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第361页.

[16]、刘勰.《文心雕龙》卷八《隐秀第四十》人民文学出版社.第632页.

[17]、杨柳.《李商隐评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第372页.

[18]、杨柳.《李商隐评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 .第399页.

[19]、张明非.《中国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60页

李商隐在潜心摹写自己心象的同时,又着意将其客观化,借经过改造的客观事物诱发多种联想,将本难直接表现的心象渗透或依托于物象之中,这就增强了诗的朦胧迷离之感。[1]!敏!泽$古代文学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而且,

[2]!杨福生$唐代律诗赏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广采神话传说入诗,惯于用典,长于用典,这又是

李商隐诗歌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

[3]!刘凤财$格律诗鉴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

在这里,实景与幻境,千里与咫尺,希望与失望,聚合与分

离,这些曲折萦回的描写,使人的感情也随之忽喜忽悲,忽

而惊喜所爱已在身边,忽而感叹所爱相距路途之远

[4]!蒋!凡$故事本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

2002

李商隐诗歌艺术渊源和对后世的影响:

八十年代以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学界虽然也涉及到义山诗的艺术渊源和影响,但并无专文探讨之,大多比如张振佩的《李义山评传》就指出了义山诗的历史根源:?盛唐融合南北文学而成的诗,是初盛之变,而韩内在矛盾的暴露,冲突的结果,更产生出晚唐温李一派新型的诗。?文章还将义山与杜甫、义山与李贺、义山与比较,论及义山诗的影响时,主要强调了对西昆诗派的影响。

沈茂彰的《玉溪生诗管窥》谓义山之诗受赐于老杜、韩愈、令狐楚、六代、盛唐、佛典者甚多。

缪钺在《论李义山诗》论述义山诗的渊源和成就时,颇强调李贺的影响,说?义山诗之成就不在其能学李贺贺作古诗之法移于作律诗,且变奇瑰为凄美,又参以杜甫之沉郁,诗境遂超出李贺之上。?文章还论述了义山诗?义山虽未尝作词,然其诗实与词有意脉相通这之处?,?盖中国诗发展之趋势,至晚唐之时应产生一种细美幽山以诗表现之,温庭筠则以词表现之,体裁号异,而意味相同。?

陈寂的《李商隐诗探微》有一节是?李诗的渊源和继承?,认为李之于杜(甫),相同处不单在面貌,而且另外,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一些文学史著作也对李商隐的艺术渊源和影响作了比较简略的介绍。如游国恩等编史》就指出:?李商隐的诗歌,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从晚唐韩偓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龚自珍等都在诗的风格上受过他消极或积极的影响。此外,唐宋婉约派词人,以及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的作家,学习。?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他接受了汉魏古诗和乐府歌词以及梁陈宫体诗诗人中,对他影响较深的,是杜甫的五言和七律;他的七绝有着杜牧那种清丽俊逸的格调;而他那些奇特的想象贺的浪漫主义手法。?

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才产生了一些对李商隐诗歌艺术渊源和影响进行深入探究的论文,有些文章还将李商隐比较。

这一时期研究李商隐诗歌艺术渊源的论文如吴调公的《李商隐诗歌渊源论》、吴企明的《李商隐诗歌的艺术学锴的《李商隐与宋玉——兼论中国文学史上的感伤主义传统》等,论述都较前人更为深入。

其中吴调公文认为,李商隐从屈原诗歌艺术宝库中学到了象征手法和浪漫主义气氛的渲染技巧;受徐庾描写而写了较多的爱情诗,在色彩瑰丽上也受了徐庾的影响而形成他的?百宝流苏?的风格;李商隐受杜甫的影响表入诗,抒发忠荩之感,还具体而微地学习、师承了杜诗的沉郁风格、炼词炼律的精细;在构思的奇巧和词采的冷了李贺的影响。刘学锴文从宏观角度审视李商隐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感伤主义传统中的地位,较有深度和诗人的为人、作品基本主题、微辞托讽、抒写艳情绮思、诗歌理论等方面对比了李商隐与宋玉,揭示出他们之间

后从文学史发展的长河中考察李商隐对感伤主义文学传统的贡献,并对文学史的感伤主义勾画出一个简略的发展?李商隐的诗歌,融时世身世之悲感于‘沉博艳丽’之中,贯感伤情调于咏史、咏物、无题等各种题材体制之内杜甫、李贺诸家的感伤质素与文采华艳都加以融汇吸收,成为感伤主义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相对说来,探讨李商隐诗歌对后世影响的成果则多一些。主要有:吴调公的《李商隐对北宋诗坛的影响》、的余波绮丽》、王玉祥的《李商隐对苏曼殊诗的影响》、王兆阳的《论李商隐的诗对词的独特风格形成的影响》商隐诗与唐宋婉约词》等。

其中吴调公前文认为,在北宋时期,学习李商隐诗歌的显然有两个作风:早先是西昆体的生搬硬套,扩大了来是王安石、黄庭坚,在善于创新的前提下汲取了李诗的营养。到了南宋,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发抒悲凉沉痛的一时成为主流,这距离李商隐的风格较远,故李诗的余波一时消歇。吴调公后文则指出,李商隐诗派经历了明代代以后,在诗坛的影响扩大了,特别在清初和清末两个时期,更加呈现出余波绮丽的局面。文章比较详细探讨了代诗人钱谦益、吴伟业、王闿运,以及光宣之际的湘鄂诗人、江南诗人的影响。文章最后说,?清初的几位大诗于学习前人而又善于脱胎换骨。而晚清的学李也不乏名家。因此相对说来,作为李商隐诗歌的出色的绮丽余波,代的承传者了。?刘学锴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义山诗与唐宋婉约词的关系:以义山诗与婉约词在诸方面的相似点由五七言诗向词演变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探讨义山诗的一些重要质素与特征对婉约词的深远影响。文章认为词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义山的绮艳之作,词化特征比较显著的有三类:一类是经过改造的?长吉体?艳情诗,绝形式写的无题诗、准无题诗、有题的爱情诗和风格绮艳的咏物诗,一类是吟咏日常生活情思的小诗。这三类诗表现在:一、题材的细小化;二、内容的深微化;三、意境的纤柔化;五,语言的圆润化。在审美类型上,都属润妩媚的优美型、阴柔型。而义山诗对唐宋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在艳绝之中融入身世时世之感与人生感慨歌的比兴寄托不是偏于理性的?志?,而是融和着生命血肉的?情?,是对悲剧身世和人生的深沉悲慨。这种自的寄托,对词的影响比传统的托物寓志方式要大得多。义山诗的深层意蕴多因触事(物、情)而兴慨,表现得比由诗到词的演变过程中,寄托由志到情、由显到隐、由有意到无意转化的趋势。三、表现感伤情调和感伤美。这特征。这种审美特征主要影响了南唐词及以后。四、时空交错与跳跃的章法结构。这一点,在李贺诗中已表现得加以继承和改造,给人以缥缈变幻、回环往复的感受,并对唐宋词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总之,此文使人们长期以宋词之间关系浮浅、笼统的认识更为深入、细致了。

另外,还有几篇文章探讨了李商隐诗与英国诗人华滋华斯的异同及其在国外的影响,如蒋小雯等的《李商隐许渊冲《谈李商隐诗的英译》、刘若愚的《李商隐与西方现代读者》等。

蒋小雯等文从几个方面比较了李商隐与英国诗人华滋华斯的相同相似之点。文章认为:?李商隐和华滋华斯的诗人。他们都关心社会现实,而不是藏头去尾地躲在生活的背后养神安息。??李商隐和华滋华斯都善于咏物能突出地表现出人和自然的交流,人和自然的融汇?,而且他们的诗?在朴实的词句后面隐藏着深奥的意蕴?。李商隐对西方当代读者具有特殊吸引力的原因。作者认为李商隐的长处正在于深入人生,尝遍了生活的各种滋味生的这种积极态度赢得了现代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欣赏。作者认为李商隐是?巴洛克?风格的诗人,他认为李商隐文学美术一样都寻求神秘奇异的境界,都趋向于繁缛眩目的作风,这种相似便是引起西方读者对李商隐的诗感兴

(杜晓勤《二十世纪隋唐五代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内容摘要:李商隐的诗歌历来人们所争议,特别是《锦瑟》一诗,到现在依然没有一种说法能为绝大多学者所接受,究其成因,因其诗歌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形成了朦胧难解的诗风。本文将从意象、用典、非逻辑结构等方面作一些思考。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诗风特点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选用了李商隐的《锦瑟》《马嵬(其二)》两首诗。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马嵬(其二)》一诗。由此可见,李商隐的诗歌越来越为人们所喜欢,其诗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但是,李商隐的诗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争议。元代诗人元好问曾在其《论诗三十首(其十二)》这样写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那么,李商隐的诗歌总体上有哪些特点呢? 一、心灵化了的意象 中国诗文历来讲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物与志、情与景通过什么来整合在一起呢?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很多诗人在写诗时都要通过一定的意象表达一定的情感。可以说,没有一首真正的咏物、咏史、

咏怀的诗是不表现作者的心灵和人格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的形象,才能掌握住,才能表现出来。”(《美学》第一卷)那么,李商隐所运用的意象和其他诗人有什么不同呢?这就在于他把自己的所有感情、甚至灵魂都注入到诗歌的意象中去,使它们带上诗人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色彩,使意象与诗人融为一体,成为诗人的化身,使人分不出谁是物,谁是“我”。象李商隐所用的柳、梅、花、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无一不是被作者心灵化了的,读者读后也不能确定这些是普通的柳、梅、花、雨: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赠柳》)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十一月中旬见梅花》) 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李花》) 红楼融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 李商隐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物象尚且让人捉摸不透,另一类富有非现实色彩的意象,其所确指更是扑朔迷离,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瑶台等等: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李商隐把自己内心的种种情感加之于某种意象,诗人再把这种意

李商隐的诗为什么叫无题以及李商隐的诗特点

李商隐的诗为什么叫无题以及李商隐的诗特点
李商隐
李商隐的一生写了很多与爱情有关的诗歌 ,但也有很多无题诗,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很难理解。此外,李商 隐的骈文文学 价值也很高,所以人们会将他与杜牧比作“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为什么叫无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 是指李商隐所创作的部分以"无题"命名和以诗 歌开头两个字为题目的诗。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时世艰难,仕途坎坷,婚姻不幸,爱情多舛,目睹身受 的政治打击,夹缝中求生存的境遇,令其饱受磨难。 他的诗作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 抒写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 无论是政 治诗,还是咏史诗,或者咏物诗,都写得浓缛典丽,曲折深婉。不仅内涵丰富, 耐人咀嚼, 而且异彩纷呈, 凄美绝伦。 在晚唐以心情意绪构成诗歌主题的诗坛上, 他以绮艳深幽之诗笔, 抒写自己的深情与苦调, 在浓厚的感伤情绪与悲剧意识中 展示出凄婉迷离、静谧深邃的诗境,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绝响千古。 所以无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环境的,既有无法用简 短的题目表达自己意境意愿的原因, 也有迫于历史政治情况的原因。 当然这也就 是现代人认为李商隐的诗晦涩难懂的原因。 李商隐的诗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 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 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 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 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

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 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 沉郁顿挫的特色, 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 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如《重 过圣女祠》 借爱情遇合, 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 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春 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 极美。但他的诗中因爱用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其次,李商隐将人生慨 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 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 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而不浮,远 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种朦胧美。如《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 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 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有朦胧美。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心 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氏亭寄怀 崔雍崔衮》、《夜雨寄北》、《夕阳楼》等,较多抒写身世之感,感情细腻,意 境婉约,诗中贯穿着身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 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 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 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 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杜甫诗歌忧国忧 民的精神、 沉郁顿挫的风格, 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 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李商隐的一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 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丽、 纯用白描, 脱胎于六朝民歌。 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 故能自成一家。

李商隐爱情诗

1 / 15 xx的xx 唐代诗人李商隐无疑是中国古代的天才诗人之一。他的爱情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艺术奇葩。在这些优秀的诗篇中,李商隐以极大的热情,全新的观念深入到了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处,着力抒写主人公的相思之苦、相见之难,写得细腻而真挚,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爱情诗的题材和审美情趣,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出了独具魅力的光彩。本文力求通过对李商隐爱情诗的具体分析,达到作者窥视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真实内涵之最终目的。 一、xx的生平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渓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9岁父死,奉丧侍母归郑州。 xx大和三年 (829),李商隐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开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诗人失去凭依,于次年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后又娶了他的女儿。 当时唐王朝内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令狐楚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则接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门下,在他本人虽并无党派门户之见,而令狐□

及牛党中人却认为他“背恩”、“无行”(《旧唐书·李商隐传》),极力加以排摈。从此他陷入朋党相争的峡谷,成了政争的牺牲品。这年春天,他参与博学宏词科考试,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中书省内有势力的人除了名。次年始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弘农县尉,又因“活狱”事忤触上司,几乎罢官。开成五年冬,辞尉职,求他调,到会昌。 两年以后,书判拔萃,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为正字。不久又因母丧居家。会昌五年冬服满后返职。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令狐□做了宰相,李商隐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从大中元年至九年,先后三次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台)随人作幕僚,悒悒不得志。大中五年去梓州 2 / 15 幕府前,妻王氏病故,更使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居东川时,常抑郁不欢,顶礼佛教,甚至想出家为僧。大中九年冬,梓州幕府罢,李商隐返归长安。次年任盐铁推官,一度游江南。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李商隐病逝。二、xxxx的基本内容 李商隐的爱情诗,有些抒情对象是很明显的,甚至有些是诗人自己直接点明的;有些并未点明,作者可能有某种难言之隐,故意用“无题”或以篇首二字为题,以求隐晦。李商隐的爱情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实现的艰难,异地相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论[1]

论李商隐诗歌艺术风格 【摘要】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李商隐特殊的人生经历以及统治者对他不公正的待遇,使李商隐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不仅善于继承前人的艺术手法,更力求开拓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艺术风格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十九岁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二十五岁中进士,次年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爱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牛党的人因此骂他“背恩”,此后牛党执政,他一直遭到排挤,在各藩镇幕府中过着清寒的幕府生活,“潦倒至死”。正是由于他如此特殊的人生经历及其如此不公正的待遇,他的诗歌创作才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复杂难言的情调,使晚唐诗坛里出现了一位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诗人。 李商隐是唐代后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独树一帜,自成流派;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李商隐的诗现存约600首。表达了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强烈愤慨和迫切希望国家中兴的愿望,如《有感》、《哭刘莾》等;有咏史诗,如《南朝》、《隋官》、《贾生》等;还有无题诗。诗歌风格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情致深蕴,构思细密,表达情感细腻 深刻、细腻的感情表达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明显风格,无论感时、抒怀、吊古、咏物或言情,无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如历来传诵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廖廖14个字,把那种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以及愈受阻隔愈感到默契可贵和愈有默契

愈觉得阻隔难堪的矛盾心理,揭示得极其深刻动人。再如代表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七言律诗,首联以暮春衰残的景象映衬出两个倾心相爱的人此时的难舍难分,诗人用逆向思维的角度,欲说分别,却从相见之艰难写起。“相见”时难是诗人长久的匪徒和铭心的思念,惟其相见不易,才便见出分手时的万般留恋。但诗人并未完全绝望,在他内心的深处那种绵邈深挚的感情起了作用,使他对爱情充满了期冀憧憬,于是用“东风”一词过渡到了颔联,吟咏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和蜡炬为比,用谐音方法生动活泼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像春蚕一样到死才能停止,像烛泪一样在燃尽之后,才能流干。这是一个爱情的盟誓,写得缠绵悱恻,凄凉伤感。作者在颈联中拟想对方也被真挚的爱情所缠绕、折磨,痛苦得从早到晚辗转反侧,并且相爱而不能厮守,年华流逝,云鬓渐改,对月空吟,寒冷悲凉。尾联借用神话传说寄托诗人对所爱之人劝慰,其实,这何尝不是诗人的自慰呢?诗人请求可以通往仙山的神鸟云探看所爱之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希望与眷恋。全诗抒写了相爱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和痛断肝肠的离别,至死不渝的忠贞,热烈执着的追求。意境优美,婉曲多情,体现了李诗的感情细腻深刻。 咏史诗是李商隐政治诗的典范之作,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作品《贾生》就很好地运用了寄托手法,揭露了统治者的真实面目。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全诗是写汉文帝再召贾谊一事,前两句写文帝的“求贤访逐臣”和贾谊“才调更无伦”,是正面描写贾谊的才华和汉文帝的求贤。三四句却一反传统看法,寓议论于描写中,揭露了统治者表面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寄托了对当时现实中迷信神仙,不顾民生,

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教学目的:杜甫诗歌艺术的成就及特色。 二、重点:杜甫写实的艺术特色和律诗的精工多变。 三、难点:杜甫律诗格律精工与变化 杜甫诗歌艺术的特点: (一)创新开派: (1.盛唐诗人崇尚风骨,创造了兴象玲珑的意境美和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2.盛唐诗风是六朝“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的延续,王维是盛唐诗风的代表。他们具有唯美倾向,虽崇尚风骨,但对诗歌美的追求,远甚于对心志的表露。3.盛唐诗人常以天分写诗。孟浩然的“淡到看不见诗”、李白的“专仗着灵感作诗”〔闻一多语〕,是盛唐诗追求自然美、以天分写诗的典型表现。) 1.刻意锻造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1〉杜甫对诗歌艺术有着自觉的追求,他对儿子宗武说:“诗是吾家事。”〔《示宗武》〕〈2〉又反复陈述自己如何苦炼诗歌艺术:“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七〕、“觅句知新律”〔《又示宗武》〕、“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呈路十九曹长》〕、“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 2. 把自元结以来形成的写实倾向推到极致,消散了盛唐诗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二)集大成 元稹:“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稹《杜甫墓系铭》) 1.杜诗中有《诗经》写实讽喻的精神(“别裁伪体亲风雅”。);有《楚辞》反复咏叹、回环悲壮的格调(“窃攀屈宋宜方驾”、“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摇荡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2.杜甫对六朝、初唐诗人,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薄今人爱古人”、“颇学阴何苦用心”,劝别人“转益多师是汝师”。)。 一、古体诗的叙事艺术 (杜甫的叙事:1.具有历史认识价值,①《奉先咏怀》写安史之乱前夕社会现实,②《哀江头》、《北征》、《羌村三首》、《悲陈陶》、《悲青坂》、《三吏》、《三别》等,记述了安史之乱中的广阔的生活画面; 2.有些诗,弥补了史料记载的缺失,如《三绝句》。) (一)既叙述过程,又着力于细节描写 《无家别》:久行见巷空,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向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羌村三首》之一: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北征》写途中所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鸱鸮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北征》写战争所带来的贫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杜甫的叙事诗,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很难分别。 《新安吏》: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犹东流,青山犹哭声! 《悲陈陶》: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前二句可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指挥拙劣,不战自溃,故曰“无战声”;二,“无战声”乃因“同日死”,悲切之情,油然而生。) 《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表现了复杂的思想情感,暗含了深刻的议论。) 二、律诗的精工多变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律诗占杜诗总数的55%,加上绝句,要占到70%以上。)。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评价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评价 摘要:李商隐诗歌在艺术上的特别之处,那就是诗歌语言技巧的精细绵密,情感表达方式的纡徐含蓄,结构布局的敛约回环,意境的深邃朦胧。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艺术评价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给盛唐和中唐的唐诗以重大的推进,使其再次出现高峰:首先,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其次,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再次,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无题诗,在诗歌中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式;咏史诗,情韵深长,善于突破“史”的拘限,往更具典型性、抒情性的境界推进,真正进入“诗”的领域;咏物诗,托物寄怀,在物与我、形与神、情与理等类关系处理上做出了新贡献。诗歌语言技巧的精细绵密,情感表达方式的纡徐含蓄,结构布局的敛约回环,诗歌意境的深邃朦胧。 一、精细绵密的语言 李商隐诗歌语言清丽,词藻华美,句式多变,对仗极为工整。诗人谴词造句挥洒自如,诗歌中成语典故,民谚俗语,恰到好处。李商隐的诗正是通过深婉、清丽的语言渲染气氛,表现个性鲜明、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创造出含蓄丰富的艺术意境的,《牡丹》、《春雨》等都是突出的例证。如咏物诗《牡丹》写道: 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片片寄朝云。 诗中以卫夫人比喻牡丹初开的艳丽,以越国鄂君形容牡丹绿叶拥裹时红花的娇美;用戚夫人的折腰争舞来描绘牡丹在春风中摇曳生姿的情态,又用石崇、荀彧两个历史人物的传说来盛赞牡丹的色泽与芳香;最后又化用江淹才尽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抒发自己的强烈感受。通过“情、色、香、味”的描述,牡丹的情态迷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

李商隐爱情诗艺术特色

xxxx学报1999年第4期 xxxx艺术特色 xx (xxxx师范学校邮编224200) 内容提要: 李商隐的爱情诗,蕴藉含蓄,意境深远,用典工切,写情细腻,巧用比喻,意象绵密,贯穿着一种执着不移的深厚感情,经得起反复咀嚼和玩索。 关键词: xxxx艺术特色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在这方面刻意求新,写下了许多爱情诗。李商隐的爱情诗,以其新奇的浪漫情调,巧妙的比喻,内在的抒情性,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爱情诗,有的不乏地老天荒的凄恻和前尘梦影的苍茫的深刻描绘,有的着重铸造美的意境,刻画相思相忆的婉转风情,写人则“灵犀一点”,写物则“珠箔飘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商隐在爱情诗中反复咏叹那种深沉的相思苦痛,渲染浓郁的悲剧气氛,表达了在重压下难以实现而又苦苦追求的理想,对美好事物消失而产生的憾恨以及无所依托的悲哀。这种悲剧性的调子之所以成为李商隐诗中反复咏叹的主题,一方面固然同他爱情生活的不幸遭遇有关,另一方面,这些长期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思想感情,包含了诗人在政治、社会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在那些含蓄隐晦的清词丽句中,分明含有某种更深一层的人生态度和情绪,从而使诗成为袁现诗人身世和情怀的一种象征,甚至表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李商隐也曾渴望唐王朝的“中兴”,以“安危须共主君忧”为己任,然而理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在他爱情相思的歌唱里,便时常出现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情调。反过来说,他或者借爱情相思的题材,寄托政治上的失意之感。于是,爱情的咏叹与人生的感怀,在诗中得到了和谐的一致。这些诗作为晚唐的一种时代情绪、社会心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特殊的社会意义。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晚唐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其诗歌以表现个人内心感受最具特色,其朦胧多义的诗歌境界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李商隐诗歌中词语的陌生化现象 1.超常搭配,独特的意象组合 意象是诗歌最具魅力的成份之一,诗歌因为意象而变得充实丰满。“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可见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李商隐的诗歌意象往往通过独具个性的组合,从而使读者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其中,“竹”、“坞”,“水”、“槛”,“枯荷”、“雨”的组合最具有特色。单列出“竹”和“坞”我们想到的只是竹子和小型的城堡,但当他们组合到了一起时,诗意就浓了,试想一个长满竹林的小小村落,清水幽幽,诗人独倚栏杆一直到黄昏,这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图景。再看尾句“枯荷”,“雨声”。单就荷花枯萎,我们往往把它看作正常的时令变化使然,而把“枯荷”和“雨声”组合到一起,就让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惆怅之情。李诗就是用这种简单而又不寻常的意象组合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意象突然变得情意绻绻,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词性的变化 “词性的变化,指的是一个词突破词语固有的词性,使其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临时承担另外一种词性的现象。”我们细读李商隐的诗歌,不难发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不少词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这些词的词性变化使诗歌产生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如:“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燕台四首》) “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 (《燕台四首》) “楚天暮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 以上这些词大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样不仅使诗歌语言在形式上显得简练,更使诗歌在意境的传达上更显精妙得当。如“宋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摘要: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传诵的,他的爱情诗感情真挚,格调高尚,意境凄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爱情诗意境扑朔迷离,情意绵绵,富有朦胧美和纯情之美,凄艳之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善于用典,以深化诗歌的主题。总之,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登上了爱情诗的顶峰。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之美、凄艳之美、纯情之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善于用典。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李商隐可以

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筠、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馨别具的奇葩。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他以全新的热情,极度的关切,深入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层,去探索、体味,去认识、感受,把男女之情作为自己主要的审美对象,作为诗歌的重要题材。他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首爱情诗(包括有寄托的诗),几乎占了他作品的五分之一。仅从数量上看,他就是我国第一个大量爱情诗的诗人。当然创作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判定作品好坏的标准,真正使他登上爱情诗领域顶峰的,应当是他爱情诗那独特的艺术个性。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以 下几方面: (二)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一、漂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辞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首先表现在主题的多义性上。从他的作品的题目上就可以感觉到这种独有的魅力。他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其实均

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二、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在杜甫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而杜甫则在诗中大量运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可以说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了高度成熟,具体看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催典型的艺术概括。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相似的遭遇,而“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分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 第二,杜甫的诗叙事,常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来写的,例如《羌村三首》,记回鄜州省家事,写重逢如何悲喜交集,写与家人、邻里如何在这悲喜中相见,那种悲哀、同情、无可奈何,都交错在一起。可以说,杜甫将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抒情还是叙事。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长篇如此,短篇也如此,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诗的意境创造。杜甫的诗歌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自,并顾全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这类作品很多,如《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使我们读起来,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第四,采用俗语。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即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的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比如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杜甫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馔”,而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却用的是“叫妇开大瓶”,“叫妇”这一俗语,便显示了田父的本色。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汉语言N071张剑 【摘要】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这些诗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亦无统一思想贯穿,多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无法明言的情况,因而统名为“无题”。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中艺术成就较高、意境较深婉的部分。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复、深幽曲折、朦胧迷离的意境美和深婉含蓄,沉郁舒缓的抒情方式在无题诗中体现无疑。他的无题诗所表达的主题极为复杂、模糊,更多是一种政治、恋情、人生等综合性的、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因而,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就必须从诗歌的表现内容、艺术手法、艺术构思、意象等方面细究其要旨,展示其情其景,探寻其独特的意境美。 【关键词】无题诗;艺术特色;构思;意境;象征 【正文】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李商隐一生失意、落魄,少时曾勤奋苦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但于青年时期卷入牛、李党争之中,落魄潦倒,报国无门。在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已是晚唐帝国衰败的时候,各种的社会茅盾相互交织,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加上他出身低微,虽有“欲回天地”的壮志雄心,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矛盾交织使他壮志难酬,梦想幻灭。正是因为政治和人生的失意,李商隐写下了大量关注社会现实的感怀、咏物、咏史的诗作,抒发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与苦痛生涯,深刻地反映晚唐破败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生活,极具现实主义意义。 诗歌自汉魏以来至盛唐时由李白、杜甫发展到顶峰。然而,李商隐的无题诗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这些诗歌大都显得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富有象征和暗示色彩,开拓了我国古代抒情诗歌的新领域,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高一个新境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意境。下面我试从表现内容、艺术手法、艺术构思、意象四个方面浅谈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的内容——“哀乐循环无端”的感情境界。 有寄托还是无寄托?无题诗,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哀乐循环无端”①的感情境界。这种感情的境界,在诗人笔下是以悲剧性的爱情相思的形态呈现出来的,但又不必拘泥于爱情生活这一点上,亦可以旁通于人生的其他领域,诸如政治的失意、身世的沉沦、年华的消逝、家庭的不幸以至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走向衰颓没落的悲剧性时代气氛,都能借以得到概括反映。要说有寄托,这也似乎可算作一种寄托,或者说得确切些,叫作寄托在有无之间,可以意会,却难以实指。无题诗之所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程度的朦胧感乃至晦涩感,成为千古不破的“诗谜”,原因就在这里;而它之能够吸引各个时代的人们去细加玩味,甚且在无法确定其所指意图的情况下,仍能感受其艺术上的巨大魅力,道理也在这里。 对于李商隐写爱情的无题诗,如“昨夜星辰昨夜风”、“凤尾香罗薄几重”等名篇,这些诗不一定是写具体的某件实事,但都表现出李商隐有真切的爱情体验,有专注的恋慕对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幽微曲折的感情世界。他不愧是写爱情诗的能手,每一首诗中都有刻骨的相思情语,引起当时人和后代人心灵共鸣的爱情誓言。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到相思了无益,末妨惘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初探

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初探 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一般都是爱情诗,它们在抒写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于缠绵、苦闷与悲愤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抒情艺术水平。本文就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隐”、“秀”、“凄”、“艳”,作一初步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语言特色诗词 一、“隐” 即“重旨”、“复义”,是指诗词含有双重或多重意义。纵观李商隐的诗词,他所要抒写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比较深细隐微,特别是要借物象来显示心象,这样,靠一般的、比较明显的比喻就不足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因此,他常常运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进而将象征与比兴融合起来。他的无题诗运用这种以比兴象征托寓的手法最为纯熟。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主要的原因是它用典较多,内容太深,以致含义模糊,举居中的颔联和颈联为例: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庄周梦蝶与望帝化鹃。“庄生”句:是写瑟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诗人又非常思念妻子,于是,便像庄周梦幻为蝴蝶那样,弄不清是自己梦见妻子,还是妻子梦见自己,恍恍惚惚,度日如年。纵观李商隐的一生,想为国事“君前剖心肝”,但“九重黯已隔”;想追求深挚的友谊,却“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他的种种理想无疑都是没有达成的,也只好将自己的雄心壮志及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均托于哀怨凄断的诗歌中,如望帝之化鹃以自抒人生悲慨。 再看颈联,“沧海”句:写瑟声之清寥悲苦,诗人联想到王氏死后,自己也就会形单影只,不禁泪水长流,“月明”便暗示泪珠大滴而圆莹。另外,诗人出身在一个“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的寒素之家,早岁丧父,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挣扎奋斗,时时感到一身之孤孑。再联想到自己年轻时的热望和追求,一生的努力奋斗,现在只剩下飘渺迷离而又刻骨铭心的怀思了。这又可以看作是他的迷惘幻灭之慨。 这两联都可以做如上多方面的阐释,因此展现了蕴藉含蓄的旨意,让读者深感诗词意境迷茫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李商隐语言运用之高超。 二、“秀”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教师教育学院 07小教中文1班柯听挺 8号 摘要李商隐的诗在晚唐诗坛上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他的爱情诗尤其为人所称道。这类爱情诗,将爱情的缠绵、相思的苦痛和失恋的悲伤描写得淋漓尽致。他的爱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结构上有曲折深婉的特点;二是对六朝诗风合理地承袭,如绮美的意象、精致清丽的语言、柔婉的情韵、朦胧的意境、流畅的音律等;三是大量使用典故进行叙事、抒情、寄慨。总体来说,他的爱情诗给人以丰富的美感,情思婉转,寄意深微,诗意隽永,耐人吟诵。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艺术特点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感伤情绪的美。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李商隐现存诗六百余首,大体可分为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和无题诗四类。在有题而仍属无题的诗作中,有一部分是爱情诗,如《为有》、《日射》、《一片》、《昨日》以及《碧城》三首等。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些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 总体看来,李商隐的爱情诗深远细致,能把恋爱中的细微复杂的感情精确的表现出来,同时诗歌的意境优美,含蓄朦胧,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人,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对李商隐爱情诗进行赏析得出它们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李商隐的爱情诗在结构上有曲折深婉、回环往复的特点。他的诗比起盛、中唐诗人来结构要收敛细密。盛、中唐诗的结构是平行或递进式的,一层一个视镜,一层一个意蕴,境界开阔舒展,如高山远眺,而李商隐的诗却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深谷徘徊,缠绵无休。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二句点出别离之苦,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烘托愁绪,三四句写相思不断,又以春蚕丝尽蜡炬泪干写心情的灰暗失望和纠缠固结,五六句再写相思之苦,以镜中白发、夜月寒光来映衬两地别愁的萧瑟,七八句再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的希望,却又以蓬山暗喻人神阻隔,终于只能通音信而不能见面,增添了一层愁苦,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制造浓郁的伤感气氛。而《促漏》一诗:“促漏遥钟动静阁,报章重叠杳难分。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全诗从静夜钟漏声写起,在朦胧中将读者牵入一个幽渺隐秘而宁静的世界,这里闪烁着秾艳而凄凉的色泽和气息,给人以虚幻和神秘的感觉。而后点出一场幽会已经过去,归去之人却仍在月下徘徊难眠,来日悠悠,更不知这样的云雨幻梦在何处重现。最后画面转为明亮,写南堂中蒲草结,鸳鸯游,水波荡漾,更令人触目伤心。诗歌一层又一层地渲染,首尾回应,烘托出寂寞和孤单之情。 另外可以感受到李诗结构曲折深婉较为典型的如《春雨》诗:“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睕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中呈露的是一种幽渺迷忽的相思之情。头一二句描写作者为思情所困,和衣独卧,寂寥惆怅。三四句则由人去楼空、隔雨相望的冷寂,一下进到求访所思却无获而归的失落。五六句跳至对所思对象悲情触发的设想,再折回到自己梦境依稀

试论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浅析杜甫诗歌的六种美 提纲: 一、引论: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诗风格多种多样。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矛盾,杜甫伟大的人格和千锤百炼的艺术技巧,他就出色地完成了用诗歌反映那个时代的使命,获得了“诗圣”的崇高称号,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也就成为那一时代的“诗史”。杜诗的魅力一方面取决于其穷年忧元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则更取决于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二、本论 1、沉郁顿挫之美 2、雄阔苍劲之美 3、细腻传神之美 4、厚重沉实之美 5、迭宕回旋之美 6、老成凝练之美 三、结论 杜甫的诗无论是形式或内容都给中国的诗歌扩大了领域,是我国文学遗产中最现实的一部份,成为千古绝唱。 [内容摘要]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矛盾,杜甫伟大的人格和千锤百炼的艺术技巧,他就出色地完成了用诗歌反映那个时代的使命,获得了“诗圣”的崇高称号,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也就成为那一时代的“诗史”。 杜诗的魅力一方面取决于其穷年忧元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则更取决于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杜诗的艺术成就与风格是多方面的,就总体而言,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诗歌美学风格:沉郁顿挫之美,雄阔苍劲之美,细腻传神之美,厚重沉实之美,迭宕回旋之美,老成凝练之美。 [关键词] 沉郁顿挫雄阔苍劲细腻传神厚重沉实迭宕回 旋老成凝练美学风格现实主义 杜甫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诗人,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矛盾,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圣”,其诗被公认为“诗史”。杜诗无论抒情、咏物或叙事,都具有诗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主观感情色彩。他的诗风格多种多样,诸如清新、秀丽、明快、俊逸等,无不兼备。下面我们将对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沉郁顿挫、雄阔苍劲、细腻传神、厚重沉实、迭宕回旋、老成凝练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沉郁顿挫之美 杜诗的沉郁顿挫,形成的原因很多,就沉郁顿挫的诗风表现出来的诗歌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