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改革(DOC)

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改革(DOC)

今天听了多半节语文课,这节语文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教这么多年,没听过这么好的语文课,特级教师不容易,这是真正的特级教师。非常感谢所有展示课的教师,还感谢参会的老师,今天想讲一些别的话,和我们这个也有关,讲《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改革》,想讲三个问题:一、回归我们的精神家园,二、汲取教育改革的思想智慧,三、向传统文化学习人格修养。

一,回归我们的精神家园

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因为今年,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的几个问题“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有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我们的教育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习传统文化,并且从中汲取营养。传统文化讲了三个人,孔子、老子、墨子,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特别提出几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我们老师应该对每一句话都做深刻的理解,并且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与教学之中。还有一句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包括我们的教育,根子也应该扎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最大的权威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那么儒家是什么呢?总是讲到老子、孔子、墨子这三家,但正宗是儒家。儒家原来就是给贵族统治阶级教书的人,贵族统治阶级更换以后流落民间,成了一批儒士,又是教书的,今天我们在座的全都是儒士。那么这批人任务之一是做官,之二是讲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是孔子,是儒家,后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集中的就是六家(墨、道、名、农、法),这六家统统出于儒家,因为儒家最有知识。墨家是一批武士,是一批搞实践科学的,给人打仗的,他们的观念和孔夫子是不一样的。墨家是反对社会分等级的,一切要平等。只要大家想想《水浒传》,就知道墨家是一批有组织有纪律的人。但是儒家不同意墨子的观点,儒家认为社会一定有等级差别,没有等级就乱套了。道家是一批隐士,哲学思想非常深刻,慧解甚高,所以是哲学的巨人,道德的高峰。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源,老子、孔子根本的思想、宇宙观都出于易经。法家是一批法术之士,他们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集中起来,帮助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秦始皇运用了法家的思想,所以统治阶级喜欢,但老百姓受不了。

为什么儒家成为主流?我简单说一下儒家文化的几个要点:

第一是仁。孔夫子集中的思想就“仁”,仁者爱人。“仁”字是一个单立人加一个“二”字,就表示着你心中要有他人,“二”什么意思呢?古人没有解释过,我的一个著名学者出了一本书,说,“仁者二人也,二人者,夫妇也”。西方都是个人主义者,中国是要亲情的,是需要家庭的,因为有夫妇,才有父子,才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切关系都从夫妇关系来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时有个重要的讲话,讲了“家庭教育”,我们都没有想到总书记用那么长的时间讲“家庭教育”。另外,5月19是孟子的生日,2387年的孟子生日,

北京举行了两三个研讨会,我参加了其中的两个研讨会,大家都提出来我们中国人过美国人的母亲节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情,世界八十多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母亲节,中国人要过外国人的母亲节是非常荒唐的,所以倡导5月19日(四月初二)应该是中华民族的母亲节。

“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从亲情来的,从父母之孝,然后要悌,这样延伸来的。“仁者爱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没有一顿饭的功夫能离开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和。仁指人的全德。”“仁”是中华民族最集中的道德。百善孝为先,也是仁。这个“仁”呢,是“亿兆一人。民胞物与”,这是很现代的思想。而爱因斯坦说,“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鲁迅特别感慨的说,“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也是生活》)我们古人“仁”的思想,西方的思想和鲁迅的思想等都是相通的,是博大精深的一种爱。

第二是德。“德”字右边的意思是直心为德。我问过老师们,“德是什么意思啊?”他们说:“十四个人一条心。”过去的“德”字没有左边,只有右边,直心为德。孔夫子特别重视“直”,一个人最重要的品德是正直,不能有任何的虚伪。孔夫子讲了很多关于“直”,“内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心有所好恶而如其实以出之者也。”所以,孔夫子非常讨厌花言巧语的人,他认为这样的人是不正直的人。

第三是忠。《左传》:“忠为令德。”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临患不忘国,忠也。以私害公,非忠也。

第四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大字刻在了联合国的墙壁上,全世界人都应该遵从这个观点,宽容就是恕,老师对孩子一定要有“恕”的心肠。

第五是义利。孔夫子特别讲,“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者宜也。(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义,不应该做的事情,见到利益就去争,不应该争的你去争,就是不义)。

第六是礼乐。“礼”的核心是辨亲疏的,就是区别等级的,“天地、鬼神、上下、主客、尊卑、贵贱、大小”等等。“礼”在社会上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礼”的区别,整个社会就会乱套。“‘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同样,‘礼’也是一个政府的准则,统辖着一切内务和外交。”(钱穆)“乐”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等级的人要关心下属的人,用“乐”正人心,协调人际关系。

第七是信、诚。说文:诚,信也。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仁、义、礼、智、信”是中国的五常。信为五常之一。信用,信誉,守信。今天非常遗憾,整个社会的诚信没有了,都是虚假的,什么也不敢吃了。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当然是封建统治阶级巩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来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纲者是率领的,领头的,一定是以他为榜样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可是,我们当今的社会只剩下“智”了,“智”是什么呢?小聪明,坐车逃个票,省点钱;考试做个弊等。所以,我们要把这五常全面的恢复起来。这次总书记把“礼义廉耻”提出来,这是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管子·牧民》)我们今天还要倡导“礼义廉耻”,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也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石。

儒家文化里有两本书,我们老师要知道:《大学》和《儒行》,这是集中反映儒家观点的。四书五经,每个老师都应该读的。《大学》第一句话提出三个纲领,第一个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本心、良心,你把它发现出来就是“明明德”。比如,你发现了父母的爱心、孩子的孝心,就是明明德。

第二个就是“新民”,去教育他人,让他人每天都进步一点点。教育者,新民也。学而不厌是自明,诲人不倦是新民。为什么儒家成为正统呢?因为儒家制定了一整套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制度,老子没有,佛家是讲来世的,也有很深的哲学思想,但不能治国理政。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到西安陪着印度总理莫迪参观大慈恩寺,给我们一个启示,佛教不能少,佛教不是封建迷信。作为教育者,要研究佛教的哲学思想。

第三个是“止于至善”,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每个老师的教学目标就要达到最高的目标。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格物就是研究物理、化学、数学等等,致知的过程要有诚意,很虔诚的去研究。所以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这八条目。对我们的每个教师来说,修身为本。

《儒行》讲的是儒家的15个道德行为,我只讲几个。“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儒者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道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学问才艺)以为富。”

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淡化,我们不要太多地关注孩子考多少分,是不是考上北大清华,我们也要想一想他们还爱不爱我们的国家。如果连我们的国家都不爱了,那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就是共产党的掘墓人,我们的教育成功了吗?儒家文化就是一个责任理论,对天地万物家国天下历史文化敢于担当,不转移不逃避不推卸责任。在中国历史上儒家能挺起来做中流砥柱,尽责任、撑得住。

法文学家伏尔泰:“当我们欧洲的皇族和商人在东方发现财富的同时,我们欧洲的哲学家则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道德的世界。”“孔子发清和温柔之灵性,他分别出真理和迷信,他实在是真理的朋友,激情的敌人,他不谄媚于帝王,他不好声色,实为天下唯一的师表。”

二战后,罗斯福夫人制定《人权宣言》,中国人张彭春是副组长,世界各国宗教都参加了。制定过程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争的不可开胶,张彭春利用中国

孔孟之道协调了这场争论,使《人权宣言》得以公布,还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我们不要妄自菲薄,应该有充分的自信。所以,孔夫子是全人类的导师。

六经、四书,每个老师都应该读一读,太多可能读不过来,但至少有七本书是应该读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应该读。我们要读《论语》,《论语》不是哲学,是生活,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做人的。今人不会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北京市海淀区成立了一个静得书院,在书院里,每天都在培训教师。有传统文化的礼仪,还有一章一章地在读《论语》,从传统文化培养起,培养的是现代的有中国精神有国际视野的教师。中华文化形成了文化传统、思想传统,塑造了民族的伟岸性格和思维方式。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要真正理解自己、他人、社会,认识过去、现在、未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可以从中得到精警、深刻的启示。心灵鸡汤只是让人暂时忘却现实,但并没有为人深入理解存在之困境提供任何新的视角和方法。要想为中国梦做点贡献的话,必须从原点上更多地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是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德雅斯贝尔斯)我们的课程改革要向美国学习,要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也要向我们传统文化汲取营养,用传统文化的思想燃起我们的火焰,提供一个更根本的精神动力。

二,汲取教育改革的思想智慧

(一)培养目标

“先做君子,后做才子。”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培养目标。孔夫子有大量关于君子的论述,“君子怀德。周而不比。坦荡荡。成人之美。和而不同。君子无所争。耻其言而过其行。喻于义。”西方追求的是绅士人格,中国人追求的就应该是君子人格。君子的第一要求就是“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西方的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警告我们,如今西方出现了整整一代“文明的野蛮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有几个学位,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然后去满足无止境的物质欲望。造成了野蛮的后果: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民族冲突性别歧视国家对立战争灾难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等…(英诺奖多丽丝.莱辛)我们今天是不是也再培养一批文明的野蛮人,上海一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跟他们的同学讲,“你们90后这批孩子们,基本上没有人性的进化,因为你们的家庭没有文化,老师没有文化,你们生长在一片欲望的大海里面。”

(二)以天为则

“天人合一”,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根本的理论基础,中国人的道德都是从天来的,西方人的道德都是从上帝来的。上帝是可以说话的,就是圣经里的。中国人讲的天,天是无言的,但是天地运行的规律启示人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天德即人德。因为我们的社会是个农业社会,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判定四季的

运行,就想到了人生社会也应该是这样的。所以确定人应该遵循天的道德。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因为日夜不停地运转,所以人就要像天那样,自强自力,永无止息,积极向上,光明正大,刚健有为。厚德载物:因为大地的厚德,所以我们也要像大地一样承载任何事情。

还有,天道诚信:天道最讲诚信,日月东西,四季更替,诚实而勤勉,从不欺世骗人。人要法天,就要努力去做到诚信。天道至善:“生而不有”,“利而不害”,“功成而不处”,“为而不争”,“常与善人”,“上善若水”。所有高尚美好的道德都类同天道、天德。人类的使命就是天命:以人为本,尊道贵德,推进社会进步。

(三)学问思辨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我们教学根本性的规律。首先要学,先学后教。第二要问,创造是问的前提,没有问就没有创造,那么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创造吗?美国苹果产品的背后一定写着两句话,“加利福尼亚苹果公司设计,中国组装”。美国时代周刊上说,“中国现在什么都可以制造,但不能创造。而如果这一点不能改变,中国经济永远追不上美国,即使GDP超过了美国。”美国杜克大学对中国学生考SAT调查,比美国学生平均低300分,主要在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阅读和写作。“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李政道)钱学森的导师说,“钱学森,如果你哪天提的问题把我问倒了,你就超过我了。”所以,导师和学生之间经常因为问题争论不休,有一天钱学森坚持自己的观点弄得导师非常生气,甩门就走了。晚上,导师就在想谁对,想来想去是钱学森对。第二天一早就敲开钱学森的门,“钱学森,你对了,我给你鞠个躬吧!”这就是创新性的师生关系。中国学生整天背诵和独自作无声的书面作业,或是齐声作口头练习…都是为了记住一切可能在中考与高考中出现的东西,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美国某者考察了北京两所有名的中学,考察完以后他们讨论,“中国的数学课虽然有老师的演讲和学生的自主解题,不过绝大多数自主解题并不自主,学生只是按照老师刚刚灌输的方法在练习。”撒切尔夫人说,“根本不用担心中国,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出口的是电视机,不是思想观念。甚至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

我们的中海航展,展示了中国最先进的飞机,但我们生产的飞机都有心脏病,因为发动机不是我们制造的,军舰的发动机是德国乌克兰制造的,海洋货轮的发动机是韩国制造的。我们都有自己的汽车了,坐上汽车很骄傲,但是发动机变速箱都是国外进口的。

(四)善教者无弃人

《道德经》:“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圣人…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老师要以学生心为心,好的学生我喜欢他,不好的学生也要喜欢他。这就是我们教师的思想境界,是老子教导我

们的。“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所以,好老师的班里面没有一个可以抛弃的对象。

(五)顺性而成

“坤,顺也。大地坤象,依顺地势走向,高下相因,凹凸相随,山海相连。”所以启示我们,在教育人的时候,要顺着人的本来性情能力基础去教育他,这样就可以培养成功。“不以己之所能,责人所不逮。”老师不要以自己能做到而学生做不到,就去批评学生。

(六)“无射亦保”

这个词,我希望每个老师都能记住。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都不要产生厌倦之心。“不显亦临,无射亦保”,这是《诗经》里称赞文王之圣明的。为什么要“无射亦保”?为什么不要有厌倦呢?因为天下一家,亿兆一人。我们是仁者,天下所有的人都跟我们有密切关系。不能因为哪一个孩子不听话就厌烦她,要对每一个孩子都发自内心的爱护他、帮助他。我们的古人说的比现代人说多少话都要精辟。

(七)不得轻于初学

还有一本书,大家都可以读一读,叫《坛经》,六祖惠能写的一本书。这就是一本很重要的教育学,佛学就是教育学。佛教里有特别深奥的哲学,所以孙中山说,“佛学是哲学之源。”爱因斯坦说,“如果要把所有宗教都取消的话,要把佛教留着。”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是正宗,道家、佛家的东西我们也不要丢。六祖惠能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愚钝)。”就是说你要做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不要轻视那种刚刚学习的人。愚人与智人的区别就是有没有悟。教不会的要让他悟会。

(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现在已进入课改第十五年了,进入了后课改时期。总结前面的课改经验,先教后学变成先学后教,先讲后练变成先练后讲,是基本的,不是绝对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中已经讲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你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先后秩序。所以,作为老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是辅导者,帮助他、辅导他学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格物致知”,“学、问、思、辨、行”都讲得是先后秩序的问题。

(九)少则得,多则惑

老师讲的少一些,学生反而能够多学一些。如果老师一言堂、满堂灌,有可能学生就学的不好了。有一个寓言:老师突发奇想想看看学生最有兴趣的是什么?她就出了个题:假如你就有三天时间了,你最想干的是什么啊?有的孩子说想吃妈妈做的饭,有的孩子说可以和好朋友去玩,而有一个孩子说,“老师,如果我就剩三天时间,我一定好好听你讲课。”老师问:“你为什么想听我讲课呢?”学生回答,“我们听你讲课,度日如年。”我们要记住一句话,老子的“余食赘

形,物或恶之”,老师把课讲的多了就会像餐桌上的剩饭那样嫌恶它。所以,老师一定要讲的精炼一些。

(十)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庄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所以无用之用方是大用。不要把分数、教科书这些东西看上去有用,哪个课程有考试就重视哪个课程,但是不考试的课程,比如学生读的课外书,参加的课外活动等等与高考没有直接关系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因为我们培养的是人。如果一个学校只重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这些课程,音乐、美术、义工、社会活动等都不重视,这样的学校就没有德育。

(十一)教学相长

《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创造宣言》)名医是病人造就的,名师也是学生造就的,假如没有学生,老师也成为不了特级教师。

(十二)知之好之乐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融会于心,充然自得,浩然自适,然后学有所成也。“乐”原于“好”,“好”原于“知”。求学者,当知之、好之、乐之。

英斯宾塞的两个原则:“自己掌握”和“愉快掌握”——“教育的整个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所引起的心智活动应该一直是内心乐于接受的”。“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他所有。”“我们的教育不幸是讲得过多而没有训练。”“学习者从心智努力发现的东西,比别人告诉他的要理解得好得多。”

(十三)静为躁君

我们的课堂应该安静一点。100多年前韦伯对“那些能够吸引众多学生的课程,抱有很深的怀疑”。这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课程常常夹杂着大量感情宣泄,而真理是安静的。有的课堂互动太多,却没有效益。

三,向传统文化学习人格修养

三个魅力:人格魅力、学识魅力、专业魅力。

(一)立志和修身

嵇康:“人无志,非人也。”王阳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生命的秘密就在于,在年轻的时候就确认自己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一个在你有生之年需要用全部时间和全身心去完成的任务,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必须是一个你无法实现的任务。”(雕塑家亨利.摩尔)无法实现的任务,就是每一个校长、

老师都要立志做一个教育家型的校长和老师。我们要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要过不一般的生活。

(二)毋不敬

六经大都言敬。论语:“居处恭,执事敬。”朱熹:“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敬义立而德不孤”为学者立身进步之要。做人虚诳,读书贪多斗美浅尝辄止曲意误解倦于求通,就是不敬。千万不能有不敬。

(三)谦虚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校长、老师任何时候都要谦虚。

(四)好学

孔夫子最自负的就是“好学”,我们读《论语》,他不断地宣传自己好学。各位老师不要做专家,要做专家之上的文人。专家同时也是“窄家”,“深家”,所以一定要做学者型的专家。当你成为特级教师的时候,有可能就要阻碍你进步了。每天都要读书都要学习,要好学。(此文根据“全国知名特级教师高端学术论坛”上郭振有会长报告编辑整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