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音乐专业小论文--中西方音乐与文化对比

音乐专业小论文--中西方音乐与文化对比

音乐专业小论文--中西方音乐与文化对比
音乐专业小论文--中西方音乐与文化对比

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中看东西方文

化的共性与特征

摘要

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中西方音乐也是各有千秋、互存不同。中西方音乐的不同,其基础是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其实透过中西方音乐的对比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国音乐特征、西方音乐特征的论述,找出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特征。本文借鉴了前人的相关理论成果,在查阅大量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个人的主要观点,使得自己的音乐素养得以更好的提高。关键词:音乐;对比;特征;文化;共性

目录

一、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3)

(一)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 (3)

(二)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4)

二、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 (5)

三、中西方音乐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 (6)

参考文献 (7)

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中看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特征一、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一)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

在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下,音乐歌舞历来是国王君主的奢侈品;琴棋书画也只是市大夫阶层的闲情逸致。而民间音乐家属于“下九流”,其身份低于妓女。

皇帝贵为真龙天子,位居人品之极,理应享尽人间之富贵、天地之精华,于是乎声色犬马、穷奢极欲。选进宫的宫女必要学习礼仪、音乐歌舞。齐国国王好音乐,于是才有了那南郭先生混入乐队去滥竽充数。它们的唯一目的就是服务于国君、皇上。大家富户,衣食不愁,酒足饭饱之后才会有那“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的享受。而那些为糊口辛勤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吃完饭,抽袋烟,喘口气,早早上床睡觉,唱什么歌?跳什么舞?至多哼上两句“提起了宋老三,两口子卖大烟”什么的;老爷们儿憋急了无非来个“十八摸”过过瘾而已。哪有什么真正的音乐?

“礼、乐”是封建伦理道德和统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而中国历来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所以好的音乐禁固于宫帏之中,下达不到广大劳动人民。我们无法想象皇帝的歌妓舞女或乐队班子能被派出去为民众公演。那杨贵妃就很是能歌善舞,尤长于“霓裳”。但她能将自己的歌喉舞姿乃至

于玉脂冰肌展示给一身泥巴两脚牛粪的老农吗?

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农民加文盲,长期在封建君主制的统治下苟延残喘。他们从来就不是中国文化的主人,音乐当然也是如此。尽管众多的音乐素材取自于民间,但音乐的发展历程则是“自上而下”。“乐府”就是一个专事研创音乐的官僚机构;今天保存下来的那些民乐经典之作,多是历经宫廷乐师记谱整理、修改加工,珍藏于宫廷之中的“精品”。“劳动人民”,斗大的字不识两箩筐,懂得什么音律,认得什么师况?可见,只有宫庭里才有真正的音乐,而属于民间的音乐既难保存又难流传。

民间艺术团体多是小型地方游击队,旨在谋生,无非是弄两出“折子戏”,来两段村野小调而已。质量低、对象窄,不足以代表中国音乐。

有才华懂雅乐的民间艺人,毕竟属于“下九流”,得不到重视和尊敬;多因无钱无势而穷途潦倒、自生自灭。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那个琵琶女应当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著名琵琶演奏家×××”。可这个可怜的江南女子,寄居船头,终日“犹抱琵琶半遮面”,及至“千呼万唤始出来”,则来个“大弦小弦错综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博得观众一声笑、一个彩;碰上个知音,换取几滴同情的眼泪。可居然不知她姓甚名谁,更不会有谁推荐她去上音乐学院,或资助她去巡回演出了。像琵琶女这样的民间艺人又何止千千万万!但他们不过如同山间小草一样,何时生、何时灭,无人知晓。

“瞎子阿炳”当算个特例。在他病体缠身的暮年巧遇一个在当地采风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这人还真是“伯乐”,一眼看中了这匹“千里马”;她还发现阿

炳快不行了,于是紧着忙乎了一阵,居然借来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进口录音机和钢丝磁带。这阿炳也怪,本来已病入膏肓,只有喘息之功,而无操琴之力了。可那天却给明媚的阳光和革命的春风注入了活力:但见他正襟危坐,精神矍铄,一口气拉完了平生所有的曲子。就这样,《二泉映月》算是保住了。当然,阿炳的一缕乐魂也随着那些动人的音符飘然而去了。

到了清朝,不但进口洋枪洋炮,也开始进口洋乐。那光绪就是个洋乐迷;末代皇帝溥仪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呢。但众所周知,那些玩意儿不过是讨好皇上的贡品而已。推翻帝制后,我国派出了学生留洋学音乐,后来总算有了一批自己的的音乐家。但不幸恰逢中国战乱年代:先是军阀混战,接着日寇入侵,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于是刚刚来到中国这块水深火热土地上的贝多芬莫扎特们随即发出了“起来!起来”的最后的吼声(聂耳)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呐喊(麦新)。

中国音乐的“鼎盛”时期莫过于十年文革了。忠字舞语录歌加上样板戏真的是搅了个鸡飞狗跳。神州大地无论走到哪里,“音乐之声”不绝于耳:“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浑蛋”

“提篮小卖拾煤渣”

……

这就是中国的音乐!

(二)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西方音乐之所以能具有上述三个重要特征,其原因只能到西方人深层的精神生活领域中去找寻。笔者认为,它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理性精神。西方人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传统。早在古希腊时期,他们的哲人便强调认识,认识自然、认识自身。他们追求知识,崇尚理论思考和逻辑抽象思维,重视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种理性精神的传统,甚至在经院神学统治的中世纪也未曾泯灭。从十七世纪起,特别是经过十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直到二十世纪,体现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这种理性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西方音乐中深刻的理性内涵,缜密的音乐思维,形式、结构的理性化,直到音乐学术研究的高度发展等等,这一切,说到底都离不开理性精神。二、个性解放。西方人追求个性解放,把它视为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实际上这正是资本主义发展自身提出的要求,它直接与人们在资本主义环境中产生的自由竞争意识相关。这种要求,早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就已经萌生,而十九世纪发展到了它的高峰。正是在音乐艺术中,这种建立在个性解放基础上的情感表现获得了最为广阔的天地,它所强调的不是“和”,而是矛盾冲突。三、创新意识。西方的古代哲学中就已经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永恒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对宇宙万物的辩证观念,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随着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日益深化,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对进取精神的日益增长的客观要求,在西方人的意识中形成了一种大胆的否定精神。在他们那里,对传统的敢于挑战和批判,从不被视为离经叛道,而不断变革的精神则深入人们的意识之中。我们从这里可以探寻到西方音乐中那种高度个性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越来越频繁的风格演变的社会历史上的、文化上的、心理上的深层动力和原因。

二、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

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有两千年不动摇的统治地位,就正说明了这一点,因为知识正是理性的花朵,智慧的结晶。早在古希腊,西方人就以追求知识的执着而著称于世。在西方人的心日中,追求知识已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而直接就是自己的生命所在,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似乎除了追求知识的科学之外,就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他们去追求,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满足他们灵魂的需求,赋予他们的生存以意义。

总之,中国音乐有中国音乐的魅力,西方音乐有西方音乐的情怀。

三、中西方音乐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

音乐蛰伏着蛮荒时代的最初萌芽,低吟着先民血脉中的古老情怀;音乐搭建起细致与神韵的玲珑塔,雕琢出反复多变的五彩盒;音乐充盈了民族的生命与灵魂,使人类艺术之光夺目绽放;音乐赋予我们美妙的遐想,震撼我们多感的心灵…… 在这里我们可以一同走过中国世界音乐文化的光辉岁月,尽情领略中国以及世界五大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的精彩绽放,从音乐文化的源与流到中外乐器的发展演变;从不同国家和地区乐律学的介绍到音乐名家作品的赏析;从相关艺术门类的介绍到民俗文化风景的展现,从多个层面为我们诉说了一个关于中国世界音乐文化的话题,如此庞杂,如此丰富,好似一场漫长的文化游历。

参考文献:

[1]、李秋华、西方音乐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35。

[2]、刘悦、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P113。

[3]、【英】斯坦利著、谢力听等译、古典音乐:伟大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P29。

[4]、许钟荣、古典音乐4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P67。

浅谈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1]

西方古典音乐发展与赏析论文 土木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 201001020204 董硕 浅谈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 摘要:在音乐中,有魔鬼的诱惑,有上帝的昭示,有人类的挣扎。音乐是一个宇宙,音乐中有一切。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优美、秀丽、典雅、热情,听后是使人能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重视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气质,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肖邦的音乐风格处处透露着优雅、细腻、精致,色彩性的和声处理的很有独特性,使人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浪漫。 关键词:西方古典音乐大学生影响 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圣桑 音乐,是人生的艺术。——施特劳斯 音乐,是思维者的声音。——雨果 古典音乐虽然被称为高雅音乐,离我们这个时代较为遥远,但是它能流传下来,就说明它是经典的,有意义的。古典音乐常常陪伴在我们身边:世界杯开幕式演出郎朗的演奏、F1颁奖仪式的背景音乐《卡门》、北京残奥会盲人演奏的《c 小调幻想即兴曲》,甚至是《猫和老鼠》中的《匈牙利狂想曲》、根据尼采作品创作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被运用于《2001太空漫游》……还有流行歌曲借用古典旋律:SHE的《不想长大》、Hayley Westminster的《never say goodbye》等等。其实古典音乐并不晦涩难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在古典音乐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一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时期 欧洲古典音乐伴随着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变革,形成了与当时社会氛围相适应的各类音乐艺术形式和各种风格流派。它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所包括的内容与形式广泛多样,作品与史料丰富详实。它所承载的异域的人文风情,给听者以启发、震撼、感动。了解和欣赏欧洲古典音乐会使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更上一层楼。 欧典古典音乐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代表人物有德国巴赫也称音乐之父,亨德尔也称清唱剧大师,意大利的维瓦尔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第二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主题特点鲜明,有一定的冲突性。第三时期是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有得彪西、舒曼、舒伯

西方古典音乐论文

学号: 学院:软件学院 姓名:吕优美 维也纳古典乐派

一、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定义 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是指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以维也纳为地域中心的表现在音乐艺术领域的流派。维也纳乐派分为“早期维也纳乐派”和“盛期维也纳乐派”。“交响乐之父”海顿(1732-1890)、“音乐天才”莫扎特(1756-1791)和“乐圣”贝多芬(1770-1827)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代表人物。这三位作曲家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汲取德、奥、法、英各国先辈作曲家的创作经验,写出了形式严谨、内容深刻、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各种器乐和声乐作品,成为后世音乐的典范,他们也都在维也纳度过创作的成熟时期,所以以他们为代表的作曲学派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维也纳古典乐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每一事物的产生都有相关的条件和基础,而这些事物产生的前提也将恰恰成为推动事物发展壮大的动力。 从维也纳乐派产生的时间上来看,它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这个时期正值欧洲社会大变革,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方面,欧洲社会的变迁都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上讲,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正处于科技发现和发明不断涌现的时期。电、氧的发现,蒸汽机、纺纱机的发明,都为工业革命的来临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物质支持。同时,新兴资产阶级代替了旧贵族,控制国家工业生产命脉,也为经济发展进行的资源管理上的保障。在社会经济发展一片繁荣的欧洲,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增强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已经不满足原有的艺术形式,而开始追求更高雅的艺术氛围,这也就从客观上促进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诞生和发展。音乐家们利用较从前更有利的物质条件,得以创作出更加顺应社会发展和听众思维需求的独具特色的新音乐派别。 从政治上讲,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各国相继进入了资产阶级革命阶段。资产阶级取代贵族势力,夺取政权,使资本主义逐步取代封建主义,成为新的政权形式。同时也将资产阶级的思维方式和统治模式灌输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时的音乐创作中也不乏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状态的体现。维也纳古典乐派在这样动荡的政治环境下,创作出与社会进程密切相关的音乐艺术,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维也纳古典乐派创作特点 创作手法比较丰富。维也纳古典音乐中切分音的大胆使用、转调的运用、速度的变化起伏和力度强弱的强烈对比,都促进了调式、调性的完善和音乐色彩及风格的多变。这一特点在贝多芬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他的“命运”、“英雄”等交响曲中都大胆采用音响的强烈对比和结构的宏大比例,使作品形成戏剧化的尖锐冲突和鲜明的创作热情。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具有一定的规模。充分展示了音乐家的思想空间,给音乐家提供更广阔的发挥余地,创作者可以运用多个乐章对思想感情进行完整的诠释,对音乐手法和演奏方法进行充分的发挥。从交响曲的“主题——乐段——乐章——音乐诗篇”的发展过渡,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音乐规模的不断加大。 这个乐派的主要特点为: 1、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 2、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 3、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

论音乐艺术的思想意义和形式价值 音乐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它从何而来我们不得而知,但它伴随人类穿越古今。音乐是寄托人情感的媒体,通过声音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现,有着强烈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从声乐到器乐,从钟鼓到交响乐,从传统到现代,古今中外伟大的音乐和音乐人不计其数,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一曲曲美丽动人的旋律在不断地感动和感染着你我他。音乐是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是唤起情感体验的艺术,是和谐社会的动力源,音乐所带来的情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食粮。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确实如此,千百年来,音乐以其深刻的蕴含及妙不可言的旋律,汇成了一条永远流淌不息,闪闪发光的音乐长河,使众人为之倾倒和沉醉。音乐是多种魅力的综合体,西洋乐,民族乐等等这众多的选择,给与我们的自然是多元化的听觉美感。也许你从前与那么些音符毫不相识,但它们与你听觉接触的一霎也许心灵便被它俘获。正如音乐人门德尔松的作品《庄严变奏曲》是一首多姿多彩的变奏曲,乐曲由主题和十四个变奏组成。主题是很严肃而且很认真的,充实表现出门德尔松精致的创作技巧。十四个变奏中,包括浪漫时代钢琴演奏的各种技法。有单声部的变奏(第一);也有赋格曲风格的变奏(第十);旋律或由高音声部,或由次中音声部出现的变奏(第十三);柔美断奏式的变奏(第三、第四);还有切分音有趣的变奏(第四、第十一);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拥有门德尔松其他钢琴作品中很难见到的飞跃的和弦等演奏技巧(第六~第九、第十二)。门德尔松并不满足于表现技巧,他在各变奏的主题中,加入了各具特色的微妙的明暗变化,将各变奏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这首“庄严”的大变奏曲。 音乐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能够舒缓心情,更在于能在听者倾听之时对音乐产生自我的共鸣,将声音阐发为内心的鸣唱,这才是音乐最大的魅力。他的钢琴作品就具有这种魔法的力量。音乐就是如此,只要有机会接触到听者的耳朵,它就有魔力抓摄住你的灵魂。《庄严变奏曲》除了主题表现出门德尔松性格敏感细腻之外,在几个变奏里更是展现出他对各种变奏手法的灵活运用,比如第一变奏的单声部变奏、幻想性质的第二变奏、精灵般跳跃的第三、第四变奏的断奏手法、赋格风格的第十变奏、第十一变奏的切分音伴奏、其他的一些变奏无不展现了作曲家的种种娴熟的技巧。 音乐没有国界和民族的区分。音乐可以鼓舞我们的士气,坚定我们的意志。就拿《国际歌》来说吧,伟大的导师列宁曾说过“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你唱起《国际歌》,就能找到自己的同志。就能团结在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士兵听到了《国际歌》受到了感染,团结在一起,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我国的八年抗战中,全国人民在聂耳冼星海《国歌》的感召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赶走了日本侵略者。音乐的力量不可估量,让我们都来热爱音乐吧!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音乐,让音乐为我们人类造福!摘要: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是用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象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在总结音乐艺术的特点的基础上,对音乐艺术的魅力进行了阐述,并以中外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举例说明。 音乐艺术是以声音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以情感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它通过表演在时间中展开,最终诉诸于人的听觉的艺术形式。它以不同声音的特殊组合,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

计算机092 09416403 胡丽萍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 音乐,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音乐,都是一门很深的艺术。从广义上来说,音乐是文化的延伸,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首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乐器上的差异。西方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了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或各种天然硬木,如乌木、红木等)等制成。诸如管、号、笛,大部分都为金属质地,小部分是由胶木或天然硬木为体。金属又可以根据人的需要随意组合不同的合金,十分有利于标准化和规格化。与之相反,中国乐器的制作则以天然材料为主。除了在特殊场合使用的旋律编钟和非旋律性的打击乐器,如锣、铃、铛、钹等外,在实际日常音乐活动中占绝对优势的如萧、笛、笙、瑟、筝、阮、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板胡等拉弦乐器,都是用木、竹、皮、石等天然材料制成。天然材料的使用意味着对自然属性的尊重,而自然本身的多样化和独特性又意味着人们无法对它们作质料上的标准化、统一化工作。于是,用自然材料制成的中国乐器就特别注重音色的独特个性。再从发声原理上看,中西乐器也有着微妙但很重要的不同。西方乐器为了获得音色上的共性,除了要求制作材料标准化、统一化外还要减少材料在乐器发音中的作用,尽量不让或少让器体参与发声时的振动。西方乐器,尤其是吹奏乐器,均以空气振动为主,以器体振动为辅。这样,西方乐器在获取共性音色的道路上,又排除了以上材料差异带来的障碍。因此,乐器的不同,使得音乐的风格完全不同。 再者,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对于艺术的态度,东西方之间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再者,是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最后,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因此,形成完全不同放的风格。 东西方的音乐有这么大的差距,根源来自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

流行音乐赏析期末论文

方舟流行音乐赏析2班外国语学院14级英本2班1450210068 布鲁斯音乐的发展及影响 通过一学期的流行音乐赏析课程的学习,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老师最先开始讲述的布鲁斯(蓝调)音乐。 布鲁斯(Blues)是南北战争后,由美国的非洲黑人在困苦的底层生活中创造出的音乐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随着黑人生活境遇和思想情感的变化,风格上经历了不同的转变。其对当代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更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布鲁斯的起源有两类,一是在17-18世纪流行于非洲黑奴之间的种植园歌曲(Plantation Song),其特点是洪亮高亢奔放,以田园呼喊(Field Holler)式的独长音为主,没有歌词,情绪伤感。二是产生于19世纪初的灵魂歌曲(Spiritual),其是美国南方黑人在美国白人赞美诗影响下形成的宗教歌曲,英文演唱,五声大调,七声小调,表现了对上帝的诉苦。 布鲁斯的分类又有六种,从时间顺序上排序,分别是: 1.乡村布鲁斯(Country Blues),产生于19末至20世纪初,是布鲁斯的最早 风格,主要乐器为班卓琴(Banjo),形式单纯、音色质朴、歌中充满了呻吟和大量的不协和音。乡村布鲁斯虽然简单,却有比后来的布鲁斯更为直接和刻骨铭心的悲伤。代表人物是查理·柏顿。 2.古典布鲁斯(Classic Blues),产生于20世纪初,是一种女性演唱的商业化 的布鲁斯,以稳定,舒缓为主要特点,与乡村布鲁斯相比,虽被叫做古典布鲁斯,但却显得较为流行,代表人物是妈咪·史密斯(Mamie Smith)。 3.城市布鲁斯(Urban Blues),产生于一战后的美国,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变,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 一.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 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二.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 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 四.音乐对人的影响 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

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与风格特征论文(共2篇)

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与风格特征论文(共 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论欧洲古典音乐时期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朦胧色彩风格特征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因而西方音乐史上以印象主义音乐作为对其音乐的概括,德彪西也由此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缔造者。最初的印象主义是由绘画所衍生出的描绘性术语,源自于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从此以后,印象主义逐渐开始向音乐、文学等不同艺术领域渗透。在音乐领域,印象主义主要利用音色与和声来唤醒听众感官和意境印象的一种作曲立场。印象主义对印象色彩的修饰和感觉较为重视和强调,与印象主义绘画相比,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理念并无二致。 一、德彪西音乐风格的形成 克洛德·阿西尔·德彪西生于1862年,卒于1918年,是法国著名作曲家。自学生时代起,德彪西就表

现出离经叛道、独立不羁的自由天性,他对于音响色彩做出大胆探索,例如使用钢筋演奏一部分全音音阶、十一和弦以及增和弦等,对于传统演奏规则不予遵循,德彪西因此而受到音乐教师的批评。 《春天》这部具有很强色彩性的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887年,其中已经蕴含了印象主义的早期创作迹象;1890年,德彪西开始密切地与一些象征派诗人交往,如路易斯、魏伦以及马拉美等,这些诗人的艺术观点以及思想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彪西的创作理念,与此同时,印象派绘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德彪西有所启发。1890年到1910年间,德彪西在此期间以其旺盛的精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从《牧神午后》、《夜曲》,到《大海》、《意象三首》,德彪西的个性化的管弦乐色彩与和声、独具魅力的音乐语言攀至高峰。而印象主义歌剧《佩里雅思与梅里桑德》、钢琴曲《版画集》、《意象》以及《钢琴前奏曲》则意味着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臻于成熟。 二、德彪西的音乐风格特征 德彪西的作品具有雅致、飘逸、朦胧、透明、优美、空幻、纤细和幽静的特点,其光色如梦般变幻无穷,无迹可寻。德彪西突破了数百年来西欧音乐的传统模式,进而创造出令人为之神往的一种全新音乐语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

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 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 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

流行音乐鉴赏论文

流 行 文 化 赏 析 班级:

摘要 感受音乐,有时像感受阳光,感受它的明丽和温暖;感受音乐,有时像感受大海,感受它的深奥和玄妙;感受音乐,有时像感受人生,感受它触动心灵的情弦!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与韵,而是在于聆听者用心聆听时,能真实地享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那份美丽心境。只有把自己的心真实地融入音乐,体验与琢磨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心情,才能真实地感受音乐那缕无形的魅力。音乐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一种能催人奋发向上,能给人带来愉快,能给人带来伤感,能给人带来心灵上洗涤的一种无形的启示。它像涓涓的溪流,带给人无尽的温暖和慰籍…… 一、音乐给人心灵带来一种无形的启示。 音乐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胜过任何的语言。它所表达的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思想意识,音乐是用“心”去感受的。我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是语言的浓缩,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在表现。任何人对音乐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理解到何种程度,我认为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获得这份体会。 当一代宗师贝多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时,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勇敢的面对人生。当他创作出一部部经典名作《月光曲》、《献给爱丽丝》、《暴风雨奏鸣曲》……时,他战胜了病魔,这就是音乐给他心灵命运的启示。 我喜欢一个人静夜独处时,让音乐真实地陪伴自己。就这样默默地凝望着夜色,任心绪翻启记忆,点点随着旋律而飞,没有目的也没

有方向,更无半点的限制与阻挠,随意地让自己的灵魂游走在想像的空间,享受音乐下短暂而惬意的心境。喜欢在失意的时候,一个人戴着耳机默享音乐的疗愈,让我所有的不愉快随着轻快的音符消失散尽。我还喜欢在我快乐的时候附着音乐的节拍舞动,耳机里飘出的旋律,时而轻快,时而凝重,时而清脆,时而深沉,那个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惬意和愉快。 不经意间,它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犹如花草对水的需求一样,当音乐进入生命,它便是我所有快乐和悲伤的源泉。音乐已经伴我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音乐也将永远伴我向前迈进。我想让音乐支撑起我所有的价值与尊严,因为是音乐让我多了一种感受,让世界多了几缕温馨。 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感受又有所不同。 而众所周知,时代是变的,人也是变的,人作为智慧的生物思想也在变,所以引起他们共鸣的音乐也需要不断的变。 在遇到自己心里喜欢爱慕的女孩,男孩会对赵传的《爱要怎么说出口》这种粗犷、无奈且又豪迈的歌声产生心底的共鸣,可当他一旦得到女孩的爱,就会感到这首歌很是乏味。再如校园民谣系列中老狼的那首《同桌的你》,曾几何时,风靡大江南北校园内外街头巷尾男女之间经久而不衰,就是因为它平淡的曲调与曲风唱出离开校园的人们再回首时对那段岁月的眷恋。然而,人是永远在集体中生存的生物,所以当他逐渐溶入新的集体中后,他就会淡化当初听《同桌的你》时的心灵感受,于是《同桌的你》就显得“过时”了,成为当时的“流

大学论文范文2000字(音乐鉴赏)

大学论文音乐鉴赏 学生: 班级: 日期:年月日

前言 音乐是一种能够产生共鸣效果的声频,出自人体的最初生命运动,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感于外物存在的人类最初精神活动的产物。《音乐鉴赏》这门课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从中国到西方,从丝竹到管弦,从声乐到器乐,一步一步将音乐渗透到我们的心中。 音乐是由情而发,纵贯历史,横看中西,文明的发展中总有音乐这个重要的角色去推动着,从远古的诗经的朴素到唐诗宋词的华丽和缠绵但元曲的现实和丰富,它们不仅见证着中国文学的巨大发展,加之中国传统古典乐器就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繁荣发展史,我们不禁赞叹:古人用他们特有的智慧让我们后代人体会到了穿越历史时空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传世经典,一直到后来的民族音乐的盛行,中国几千年的音乐风格在经久不衰地传递着华夏民族最具特色的东方文化。西方传统音乐则以神秘浪漫为主,很多宗教思想的写照,钢琴的加盟使它越来越具抒情、浪漫、自然风格。经过中世纪时期、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与中国古典音乐的空灵与返古相比,它所具有的浪漫是空前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音乐越来越注重乐器的协奏和声调的组合,正如中西方意识形态一样,中西方音乐也呈现出它们截然不同但又各具韵味的时代和地域特色。

第一章、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 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第二章、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说到西方音乐,贝多芬,莫扎特两位大师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他们的大作也具有对音乐的革新性。其中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我们也是通过《命运交响曲》进入了交响乐的大门,很高兴这个学期学习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交响乐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

西方音乐欣赏论文

西方音乐欣赏论文 班级:专升本市场营销一班 姓名:程云芳 摘要:音乐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它从何而来我们不得而知,但它伴随着人类 穿古越今。音乐是寄托人类情感的媒体,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直观性。科学证明音乐对人的心理和心理活动有着强力的导向作用。音乐创作是艰苦的劳动,音乐欣赏却是轻松地享受。关键字:音乐生活 音乐生活 音乐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它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但它伴随人类穿越古今。音乐是寄托人类情感的媒体,通过声音的方式来传达,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现,有着强烈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从声乐到器乐,从钟鼓到交响乐,从传统到现代,古今中外伟大的音乐和音乐人不计其数,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一曲曲美丽动人的旋律在不断地感染者你我他。 这学期怀着好奇的心理选择了西方音乐欣赏这门课程。通过它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所以一开始就认真听老师讲解西方音乐的发展和各代表人物,代表曲目和各种风格。通过张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及课堂上的音乐欣赏,我学到了很多。现在写写自己的感受。 音乐是有组织的乐音,是听觉艺术和时间艺术,是人们生活中最为亲切的伴侣,是我们生活的本身。这个世界充满着音乐,它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我们的需求,而且它无处不在。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抒发感情的。如果把音乐本质特征进行归纳,我们可以认为:音乐艺术是以声音为基本材料,通过不断的表现手段在一定的时间内展开,诉诸于人们的听觉,最终完成其情感内容的表达的艺术形式。 正是这些特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与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生活都油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的生活早已经与音乐融为一体了,或者说音乐就是生活。音乐让人愉悦,让人心理平衡,让人的灵魂能得以升华,让人的心理世界能更加平实、丰富、和谐。音乐一直被认为能治疗人们内心的创伤,真正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知己。 音乐伴随我们一生,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就聆听优美的音乐,儿童每天听着摇篮曲进入甜美梦乡,小学生唱着儿歌、童谣进入金色的校园,中学生听着mp3对未来充满着无限的憧憬,大学生在浪漫的乐音中坠入甜蜜的爱河,工作之余的成年人则用音乐避开暂时的繁琐与忙碌,老年人不断地用音乐温习着人生的辉煌与寂寞。试问:如果没有了音乐,我们如何生活? 在高中有一段时间,由于压力比较大,整天都感觉筋疲力尽的,学习效率很低。一次偶然机会在新华书店看到了班得瑞的音乐,突然对它爱不释手,狠心买了《日光海岸》回去。晚上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听了起来。听着听着,整个身心都被带入了另一个世界。它以更具透明度的音质,配合浪潮律动的编曲,呈现出抚慰心灵的视听效果,仿佛置身在温暖的阳光下,独自悠闲地漫步海岸,感受难能可贵的恬静时光,每一样乐器都有独自的特殊数位收音系统,你能感觉到圆润完美的声线,就连声波最细微的毛边都能完整接收。整个音乐里都是以管弦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课后有感)

中西方音乐差异 上选修课之前,我一点也不喜欢音乐剧,觉得一点也听不懂,没什么意思,把各种乐器的声音杂糅起来,丝竹齐奏、笙管同鸣,给人一种闹哄哄的感觉,觉得太乱。在《中西方音乐鉴赏》选修课上听了一些西方著名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剧,觉得能听懂一点点,能听懂哪一处显示出愉快的心情,哪一处显示出悲伤的心情,懂得每首曲子都有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老师讲的那些中外音乐家的故事,有的很有趣,有的能激励人,他们对音乐那么有热情和激情,贝多芬、海顿、阿炳等伟大的音乐家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前听说过《二泉映月》这首曲,但对作者不了解,不知道它竟是一位盲人创作的,顿时觉得音乐的力量真伟大! 下面来谈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意志的灵魂。它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语法、词汇有诸多不同。中西方音乐也是如此,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了。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崇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课上放的歌剧《歌剧魅影》故事情节很丰富,很曲折,主人公的情绪完全蕴涵在他们的歌声中,它的音乐意义深刻,感情丰富,这与中国音乐是不同的。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

不同时代流行音乐的比较(论文)

不同时代流行音乐的比较 ——中国乐章 班级:高一七班 组长:陈明哲 组员:王麒刘沛巩凡刘磊肖仁杰选题背景(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流行歌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当代乐坛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大。流行音乐种类较为丰富。可以从不同方式来放松心情,流行音乐的流传时代也较为长久不同阶层、年龄段的人群也都有一首属于各个时代值得留念怀念、流传的歌曲。认识到一个时代的首歌就可以映射出一代人、一个时代的精神所在。流行歌曲从它诞生至今,每一个阶段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文化,甚至思想,它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折射,其多姿多彩的风格,富有个性的演唱,既丰富了人们的艺术视野,又开拓了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 选题目的: 通过做此课题。可让不同阶层、年龄段得人更喜欢流行音乐,更好的接受不同的时代的流行音乐,更加深刻的明白流行音乐的广泛性、通俗性。可让流行音乐被更多人认可,也可让90后孩子体会到不同时代的精神。并更还得传承下去。并以此为基础吸收并借鉴其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流行歌曲更好地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丰富了人们

的艺术视野,又开拓了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 课题内容: 一、中国音乐发展时期(1977—1982年) 1976年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百废待兴的局面。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首先是一批新作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 70年代末歌坛上主要流行一些电影作品的歌曲,如:《阿诗玛》《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等,还有一些“文革”前创作的优秀作品《我们的田野》《我的祖国》等。这些作品不仅让老一代人重温了过去美好的时光,也让年轻一代领略到了清新质朴的音乐。这时期的歌曲创作也活跃起来,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泉水叮咚》《祝酒歌》《妹妹找哥泪花流》《满山红叶似彩霞》《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军港之夜》《太阳岛上》《校园的早晨》等。这些歌曲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这一时期随着录音机在中国的普及,更为这些歌曲的传唱打开方便之门。歌曲内容反映了人们新的生活,反映了祖国的建设面貌。 多都来自电影插曲,涌现出了大量歌手 代表人物如李谷一、苏小明、朱逢博、郑绪岚、谢丽丝、王洁实、索宝丽、牟玄甫等。在这些歌手中,李谷一和苏小明尤为突出。李谷一在她的演唱中大胆创新,听来更觉情真意切,亲切而清新,令人耳目一新,如代表作《绒花》《妹妹找哥泪花流》《心中的玫瑰》

音乐欣赏结课论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很有幸,借着继续教育的机会我能和老师们一起欣赏了这部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后真的让我好感动!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单,干净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使观众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电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很多人,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甚至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马修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但人倒是不坏。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喜欢音乐,于是他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少年们,艺术的(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s://www.sodocs.net/doc/a815104379.html,,请保留此标记。)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那一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呢?而马修老师以其温和的作风改变着什么,让整座学校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呢?这就是尊重的魅力、温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爱的魅力!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让我很受感动的是合唱团表演的那一刻,那个最具有音乐天赋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 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是伟大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乐的,可虽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s://www.sodocs.net/doc/a815104379.html,,请保留此标记。)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而做这种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在三尺讲台前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新大学音乐欣赏论文完整篇 摘要:音乐欣赏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欣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有感,音乐欣赏的素养以及欣赏时的心理活动。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不同,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不同,中国民歌的特点,乐器在音乐发展上的作用不可磨灭,对此课的建议。关键词:音乐欣赏、古典音乐、乐器、民歌、西方音乐、现代音乐 正文:经过上音乐知识欣赏选修课,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领略了中外闻名的音乐乐曲,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在还没有上课之前,因为对音乐没有太多的了解,思想中总以为上音乐知识欣赏的选修课是一种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也许是我不太了解音乐的缘故在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这样惧怕,而且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选修课程都是一些诸如音乐美术影视等等一类的课程。在我记忆中,从高中开始就没有音乐美术等课程,久而久之也就将它们淡忘了。而如今,感觉又回到小时候上音乐课,因为唱歌的时候总跑调,我因此一度对音乐灰心丧气。但是在看电视搜台的时候听到有好听的歌曲总要停下来去听,也许是对音乐的“另类”喜欢,我选择了音乐知识欣赏作为我的选修科目。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也非常荣幸能够听到各种各样乐器演奏的中外名曲。这也使得我在课程结束以后觉得受益匪浅。下面就让我来谈一下这学期所听音乐给我的一点感受。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来说,音乐欣赏对自己素养以及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会了如何欣赏音乐就意味着学会了如何欣赏生活中一些和音乐一样美的东西。 一、音乐欣赏的素养 欣赏音乐不仅仅是从感官上觉得好听就行了,我们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去欣赏音乐。要欣赏一首曲子,我们应该了解写这首曲子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当时的生活社会环境是怎样过的,他为什么会写这首曲子,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一首曲子的创作背景,以及政治、文化上的意义,对当时社会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对现在的人们又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作为大学生要上这门课,我们最起码要知道一些最基础的音乐知识才能对音乐进行更深层次和有意义的欣赏。 二、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

试论中西方古典音乐差异

试论中西方古典音乐差异 音乐是一种能够产生共鸣效果的声频,出自人类本体的最初生命运动,它们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类起源而起源,伴随人类发展而发展。它们不是人类身外之物,也不是人类最初的物质生产,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感于外物存在的人类最初精神活动的产物。从广义上来说,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而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就是音乐的两个大的概念范畴,东方音乐包括很多国家的音乐,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好多别的东方国家的音乐,不同国家的音乐由于调式构成的不同,在听觉上有很不同的地域特色;西方音乐也包含了很多国家的音乐,来自德奥、法国等不同国度的音乐各有不同。别说是东西方有差别,就是同一个国家不同省份、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有时也大相径庭,这也就是风格的不同。所以,不是一两句话能说的清楚的。不过大致的说,中国传统音乐主要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西方以大小调为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比较质朴。西方音乐色彩变幻多。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西方古典音乐嗓子浪漫主义时期。从贝多芬之后,西方古典音乐就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音乐家们要么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如舒伯特、肖邦),要么着迷于表达文学作品中强烈的戏剧性

(如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 今天我就以这两个为例进行一下东西方音乐的比较,而且这两种形式的音乐不只是两首乐曲风格的差异,更是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一.技术层面上: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技术二.艺术层面上: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归根究底,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 通过对比,也就不奇怪——西方人爱玩交响乐,台上的乐手和乐器越多越显得气派;中国人不这样也能取得同样的艺术效果,一把琵琶就能弹出悲壮的垓下之围,一架古筝就能奏出连海之春江潮水,一只古埙就能吹出千古兴衰之幽思。 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必会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