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3课 《正确认识自己》教学设计

第3课 《正确认识自己》教学设计

第3课 《正确认识自己》教学设计
第3课 《正确认识自己》教学设计

第3课《正确认识自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自己作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促进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让学生们明白,自己的社会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是小学生,而是初中生了,相应地增加了很多社会责任。

教学生用恰当的方法对自己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认清自己的优点和局限,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学会热爱生命、做到自尊自信。

〖教材分析〗

1.逻辑分析

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生有了更复杂的角色和更大的责任,而刚刚开始初中生活的学生们可能还不适应这种角色的变化,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负责任。他们还会根据某些信息片面地认识自己,而产生种种自卑或自满的心理。青少年正处于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学生在尝试不同的角色,并希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角色。本课主要介绍的就是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为学生提供了几个既系统,又切合实际的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

本课共分为两站。

第一站:角色与责任。

本站主要让学生明确:每个人因其社会地位不同,会有不同的角色,一个人可以同时扮演很多种角色,而这些角色都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包括两层含义:

(1)步入初中,我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

(2)正确认识我们的责任。

这两个问题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步入初中后,学生就进入了人生发展的新阶段,这必然会导致个体的社会角色发生巨大变化。而这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又会使学生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二站:认识自己。

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对如何认识自己还很迷茫。学生的潜能是有差异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而,生活中却常有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却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也有些同学常看到自己的很多问题,却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所以,正确认识自我也是一种本领、一种技能,需要学习和讨论。本站就是告诉学生,如何从实践中、从别人的态度里、通过多重比较和自省正确认识自己。图示:

步入初中,我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

角色与责任正确认识我们的责任

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

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

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认识自己

2.内容分析

第一站:角色与责任

本站讲的是学生进入初中后,角色和责任的变化。一些新生入学后,心理不太适应这一角色转变,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对此,新生首先要逐步接受自己的新角色,接纳自我。

在本站开始的“想一想”中,学生拿出自己以前的照片,对比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看看自己有什么变化。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从而明白自己已经步入初中了,跟在幼儿园、小学的时候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接下来的“知识链接”这一栏目中,呈现了“社会角色”这个词的概念,在让学生理解了这个概念后,就告诉学生,步入了初中后,我们进入了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有了新的社会角色,这些社会角色的特征是要求学生学会自立、助人、守则。

学生了解了自己社会角色的变化后,就会明白,针对这些新角色,有了新的责任。学生要对学习负责、对生活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还必须承担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责任。蓝极速网吧的事件就证明了,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材第36页的“活动平台”中的“新角色定位”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同的角色。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可以明确自己的各种角色,以及自己要为这些角色所负的责任。

通过对社会角色和责任的进一步讨论,引出下一站的内容:学生要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对自己和社会负责。

第二站:认识自己

本站讲的是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各种途径。

本站开始的“想一想”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自己的。“各抒己见”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正确认识自己对学生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下面的内容,即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课文中描述了认识自我的四种途径:

(1)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自己绝不能完全依靠想像和感觉。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必须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自己适合或擅长的是什么,不擅长的是什么,等等。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也不能因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要全面地看待自己。

(2)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

由于别人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你,所以,往往比自己带着某种情绪看自己更加客观、公正、全面。我们可以参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唐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就是很好的例子。

(3)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但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

的限制,往往得不到正确的答案,使得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似懂非懂,对自己的认识也是常常找不对位置,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孔雀和朱娜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这里,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与别人做比较。学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应积极与他人做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恰当地评价自我,发挥加强自身的长处,克服弱点,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正确与他人比较,才能获得自信、发展自身。

(4)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关键在于自己的观察和内省,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内省,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这是认识自己的最好方法。对自己的评价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对自己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才能准确地对自己进行重新的角色定位,也才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克服心理失衡。

教材第40页的活动平台中的“小记者在线”这一活动,通过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对身边的人进行采访,归纳自己的优缺点和潜力,从而更加了解自己,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本课最后的扩展阅读所选的文章讲的是认识自己与成功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很多名人的事例来告诉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扬长避短,才能获得成功。

〖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掌握认识自己的技能,正确审视自己,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不盲目自卑或骄傲。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从人的身心发育规律看,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发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不加以矫正,再加上一些地方放松警惕,就会后患无穷。许多同学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导致能力下降,心理不健全,以至引发诸如轻生、出走、暴力袭击他人之类的行为发生。由此可见,正确认识自己是何等重要。同样,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也很重要。

现实中没有人是全才全能,清醒、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实在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最好保障。以付出同样的努力而论:扬长避短的人,事半而功倍;扬短避长的人,事倍而功半。生活中没有人愿意做无效劳动,付出无谓的牺牲,但实际上经常走弯路的人并不少。除了可能对形势判断有误以外,更多的因素也许是:不了解自己。但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帮助学生抛弃自负。自负的学生大多是比较聪明,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或者是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因此,在同学面前自以为是,常常喜欢炫耀自己,好哗众取宠,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招致同学反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信是绝不可缺少的,但这得有个度。自信恰到好处,同学们便会因为这个学生自信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而喜欢并靠近他。但自信一旦过了头,变成自负,别人就会对这个学生有种排斥心理。自然,这个学生便不受欢迎,不能与同学相处得愉快。因此,要帮助那些自负的同学正确认识自己这一缺点,赶快改正。

其次,要引导学生走出自卑。自卑的同学大多数是因为自己的家庭状况不太好,或者是在学习等方面不如其他同学,便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认为自己无

用,也无能,把一次小小的失败归结到自己的智力低下,父母遗传基因不好,家庭生活水平不高等原因上。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积极主动,平日沉默寡言,缺乏开拓进取精神,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就会越来越消极。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悲观。这样的学生这一方面不如别人,另一方面也许就比别人强;此时无用,并不代表他将永无用处。关键是要让这样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重新树立信心,努力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第三,要让学生远离虚荣心和嫉妒。有虚荣、嫉妒心的学生大多是在一定的优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某些地方有些天分,或者有一定的优越性,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因此产生畸形心理,对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嫉妒,有的甚至对别人进行诽谤,恶性攻击,这种现象时有发生。这样我们就必须要提醒学生,面对强有力的对手,不要用卑鄙的手段,不正当的方式与其竞争。我们应该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通过公平,公正的方法打败对手,这才是正确的胜利。虚荣,嫉妒心人人都会有,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这种心理压力化作不断完善自己的力量,而不是让它支配学生做错事。

第四,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有些学生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掌心中,或者长期在父母,老师的包办、专制中成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事依赖父母、老师,而从来不自己用大脑去思考问题,从来不主动、积极地去做某一件自己想干的事。毕竟,学生要长大,都要独立。人生道路漫长,还要学生们自己去走。我们应向美国、日本这些国家学习,从现在开始,就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能力,让他们尽量不要再依赖别人,做到力所能及的独立。

2.教学过程

第一站:角色与责任

(1)不同时期的变化。

课前让学生准备婴儿、学前、小学和初中时期共四张照片。上课后,先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3页“想一想”里的问题:

①瞧瞧照片中不同时期的你,发现有什么变化?

②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一下,教师再做出总结:

“就像刚才同学们讨论中所说的那样,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再到现在意气风发地步入初中,我们的身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怎样更好地理解这个变化呢?”

引出教材第34页知识链接中“社会角色”这一概念,并加以解释:

社会角色是一定的社会文化在各种社会关系上的体现,是人们社会价值观的集结;社会角色是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角色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模式,它由社会体系通过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加以规范;社会角色是社会对特定社会关系上的同一种社会位置的价值与意义期望;社会角色是人们社会行动的依据和基础,人总是根据自己所扮演的特定社会角色进行自己的社会行动。

角色可以解释人类社会是如何建构起各种各样复杂而又有序的社会关系的;可以解释社会地位是通过什么而得以表现的;可以解释每个社会的社会规范为什么是统一的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可以解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动依据问题。

(2)步入初中后,我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

让每位同学在纸上写下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教师的指导语如下:“同学们,你们在社会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些角色又对我们有怎样的要求呢?请写在

纸上,越多越好!”写完后,让同学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进行报告,教师进行归纳。

(3)正确认识我们的责任。

了解了我们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之后,我们还要知道,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责任。这包括对自己负责、对班级负责、对社会负责等等。

(4)小品表演:让学生填写教材第36页的图表,回答这些问题,并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让每一组的同学表演学生在学校、家庭、班级和社会上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扮演这些角色时做出的行为。

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表演出来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大家讨论结束后,教师给予总结。最后得出自己的多种社会角色以及与之相伴的责任。

总之,在教学和讨论中,要让学生自己充分发挥想像力,自行讨论、学习并得出结论,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防止单纯说教。

第二站:认识自己

(1)你了解自己吗?

提问:你了解你自己吗?我想请一名学生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并归纳出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优缺点等。这些归纳到底全不全面呢?我们要如何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呢?

教师找几名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了解一些学生对自我的错误或不当的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在这一环节中,先不要对学生做出的评价提出任何指导意见,留下悬念,让同学对学习接下来的课程更有兴趣。

提问:认识自己,对我们到底有多重要呢?教师给学生讲述小孩抓糖的故事:一个小孩跟他爸爸去邻居家玩,邻居很喜欢这个小家伙,就拿出糖罐说:“来,抓一把。”小孩两眼看着糖罐,手却一动不动,邻居催促了几次,小孩就是不伸手。最后,邻居只好自己动手,抓了一大把糖果塞到小孩的衣袋里。在回家的路上,小孩的爸爸问他:“平时你最爱吃糖果了,今天为什么自己不伸手?”

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怎样回答?是因为害羞吗?不是。

故事中的小孩是这样告诉他爸爸的:“我的手小,抓一把抓得太少。他的手大得多,还是让他抓好一些。”

提问:这个小孩的聪明之处在哪里?

(知道自己的短处并巧妙地避开,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好处。)

“认识你自己”,这是几千年前镌刻在古希腊阿波罗庙宇上的一句话,作为神对人的忠告,这被当时的哲学家认为代表了人类的最高智慧。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一条军事箴言写入《孙子兵法》以传之后世。可见,正确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我们不妨闭目想一想:我知道自己每一天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吗?

我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吗?

我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专长吗?

我们看到很多同学不分昼夜地在努力学习,却始终无法取得好成绩;可是还有另外一种同学,这些人学习起来很轻松,但却很成功。不努力肯定不能成功,但努力也未必一定能成功。很多人虽然很努力,也很勤奋,但可惜的是,成功似

乎总是在遥不可及的天之尽头。是他们没有天分么?不是这样的,如果这样的学生能在每天努力学习的过程中,稍微停下来,抽出一点时间来进行深入的内省和思考,花一点时间来重新定位自己努力的方向,也许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一个人如果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再加上勤奋努力,也许离成功就不远了。

(2)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指的就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认识、体验自我。

提问: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回顾一下,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成功或者失败经历,在体验这些成功或失败的时候,你是怎样认识你自己的?成功时有没有觉得特别自信?失败时有没有感到自卑?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面对这些成功和失败呢?

教师作出总结: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成功,也不可能永远失败。所以,不必为暂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以免加重自卑,形成恶性循环,也不必为一时的成功而过分沾沾自喜,产生优越感。优越感是自卑的另一表现形式,越是自卑的人越想体验优越的快感。

另外,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要对在提问中表现出对自己评价不当或自卑的学生予以适当的鼓励,让他们说一说成功的事情。

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还可以模拟实际情景,让学生表演小品,在不同的情况下对自己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3)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

讨论:找出自己的特点和优、缺点,并让同一小组的同学对这些特点和优、缺点进行分析讨论。这样讨论可以让学生达到正确认识自己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时,最好是主动些,态度要虚心和诚恳。

整天被老师、家长表扬的同学,难免过于自信,甚至可能会变成自大狂:相信离开了他地球就不再以每天四万公里的速度旋转、人类就会陷于水深火热;整天被老师点名、家长批评的学生,又难免会过于低估自己,安于“差生”的现状,不再努力和奋斗,只是叹息着把自己的未来交给完全不可知的命运。

所以,虽然我们要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接受别人评价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4)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

学生的潜能是有差异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而,生活中却常有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却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也有些人常看到自己的很多问题,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著名作家劳伦斯说过:“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相同的自我和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只是所占比例不同。”所以,在比较时,一定要头脑清醒,真正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切不可只看到别人的长处,忽视了自己的优点,这样只会让自己变得自卑,进而导致失败。

教师给学生讲下面的《上帝没有看轻卑微》这个故事: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

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他的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凡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原来,很多时候,是出身卑微的人自己看低了自己。

提问:伊东?布拉格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人在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自信的、积极进取的心。自己可能和别人相比暂时有一定差距,但只要努力不懈,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教师给学生讲索菲亚.罗兰的故事:

著名影星索菲亚.罗兰中学毕业后,一直未能找到工作,有一次她看到招聘演员的广告,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应聘。但几次试镜之后,化妆师说她的鼻子太长,臀部过宽,不太理想,要做适当的整形手术。但是罗兰拒绝改变自己的容貌,后来有机会参与了演艺活动,发挥了自己的长处,终于以自己本来的面目获得了成功。

提问:①索菲亚.罗兰与别人比较是否有优势?

②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相比的优势和劣势?

索菲亚.罗兰与别人比较时的劣势是相对的,而这些劣势如果应用得当的话,恰恰会变成自己的特色,进而成为自己的优势。

另外,在与别人比较时,为了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大家应该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类似的人或事比较。否则与自己悬殊太大,或者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总免不了自卑感。与人比较时要讲究“可比性”,否则只有“人比人,气死人”。

(5)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认识自己。

孔夫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抽出三次时间用于自省。也许正因如此,他才在不经意间成了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思想巨擘,以致于他的真知灼见要用厚厚的一本《论语》来记载,并光耀中国文化两千余年。而内省这种方法,也恰恰是认识自己的最好方法。要认识自己,关键在于自己的观察和内省,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恰当看待别人的态度,合理地与别人比较,这样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所谓内省,就是让学生在外界的帮助和督促下,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刚开始,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差,谈不上什么评价、调控及如何去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教材,联系实际并创设情境,以提高学生的认识。

在现实人生中,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有真正关怀和关注自己,甚至没弄清自己是谁、是干什么的。“你到底是谁”,其实是一个关乎心灵走向、关乎事业抉择的人生命题。

教师给学生讲述下面的这个故事:

一位留学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写过一篇文章,文章里面叙述了剑桥大学一位

德高望重的教授的故事。该教授欢送又一批学生即将毕业时,他忽然患了眼疾,自称失明了。非常敬仰他的学生们纷纷前来看望他,他问每一个来看望他的学生:“你是谁?告诉我你究竟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业?小时候幻想干什么?毕业后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将来准备做什么……”

同学们觉着老教授在眼睛失明之后居然这样关心他们,都很感动,就把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想法如实的告诉老教授。老教授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不时地说着:“好”、“很好”、“再说一遍”、“你很了解自己了”、“你目标明确,好好的实践吧”等等。

与同学们分手时,他又一一握着同学们的手,异常亲切而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你是谁了!不过,今后的漫长岁月里,你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是谁啊!”有的同学就觉得怪怪的,偷偷的对其他同学说:“老人家的眼睛一瞎,思维也好像不太清晰了,有些絮叨了。”

谁知,在学生们毕业离校的前一天,老教授的眼睛又“奇迹”般的复明了。他在送别会上对同学们说:“在我双目失明、意志消沉的时候,是同学们的关怀和激励让我重又心明眼亮了!我也给那些曾经看望我的同学们精心制作了一件礼品――我们的谈话录音。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当你们失意的时候、迷茫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听听这盘录音带吧……”

直到这时,同学们才真正领悟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提问:①这个老教授的用意到底是什么?

②如何内省?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注重询问学生的内心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注重自我观察和内省。并引用名人自省的例子,为学生做出榜样。

另外,要正确认识自己,除了需要深刻的内省,更需要超然、客观的心态,无论何时何地都对自己前进的方向有正确而清醒的认识,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教师单纯的说教,必须把各种生动的事例、生活实际融入其中。教师应当运用讨论、情境模拟法、小品表演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学会评价自己的方法。而且,本参考书还为在下面提供了几种相应的活动,使这些内容和方法更易被学生掌握。

3.评价建议

本课的评价应主要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辅以学生的小组互评。

自我认识非常的个人化,每个学生的性格、优势和局限都不一样,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都会不同,学生是否真的认识到自己、是否真的树立了自信,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建议让学生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改变,这样能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到自己的进步。

小组的互评可以使用下面教学活动设计里面提供的“乐音、噪音”这一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提出优缺点,并与学生原有的自我认识进行对比,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了解。

第三课 《原谅我》教学设计

第三课《原谅我》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人音版第五册第三课《原谅我》 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原谅我》是一首3|4拍的美国儿童歌曲,曲调短小精悍,歌词简练,明快的旋律表达了一个孩子对以往的错,勇于向朋友倾诉,求得原谅的真切心情。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每个乐句都以弱起进入,采用了“XX|X〃X X XX|X -|”基本节奏,只是在最后一个乐句稍作变化。歌曲的第一、二、三乐句的句首运用了相同的音调,朴实的语言“原谅,承认,以往的一点错”真实地表达了孩子认错时的那种谦虚的神情。第三乐句在句尾作了“5- ⅰ”的音程大跳,把恳求原谅的迫切心情推向高潮,紧接着以平稳的节奏及音调进入第四乐句,表现了孩子改正缺点、承认错误以后舒畅快活的心情。 学情分析: 从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我们已经逐渐渗透简谱的教学,207班学得比较扎实,能较快地唱出旋律来,不过音准还不够稳定。为了能让学生建立较好地音准感,本学期根据教材安排,让学生能借助柯达伊手势法逐渐建立较好的音高概念,并且能逐渐感知旋律进行的特点,启发学生随着旋律的变化演唱;同时,这个班里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节奏感不是很好,所以适当地进行节奏的训练也是必须的。一首歌曲中难免会出现难点节奏,对于这些难点节奏,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该尝试着用简单易学的方法让学生初步获得感知。 设计理念: 从本学期开始,在歌唱教学领域,我们由原来的注重感受体验逐步转变到注重学生歌唱技能的训练和积累的过程,因此,从本学期开始,歌唱教学中开始注重识谱教学,根据这首歌曲节奏变化单一,曲调短小精悍等特点,来进行歌唱技能的有效练习。本课教学紧紧围绕节奏和旋律两方面来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歌曲的基本节奏了解歌曲的组成结构,通过拍节奏,用动作感受强拍等方式进行附点四分音符的感受过程,让学生能初步获得体验。通过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来演唱

优质课《军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优质课《军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军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将军年轻时有一次眼睛负伤后,坚决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军神” 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课文共6 个自然段。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求治-- 术前-- 术中-- 术后”几个部分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示人的精神面貌。这样的写作方法可让学生在读中细心体会,逐步领悟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的13 个生字,认识3 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读懂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自渎、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具有钢铁般的

坚强意志,要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 强的意志。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刘伯承的资料,了解刘伯承的生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2、学生互相说说易错的字:容易少横的字:龄醉容 易多横的字:哼 注意字的笔顺:匪 二、谈话导入新课。 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呢? 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 板书: 手术前(1-10) 手术经过(11-17) 手术之后(18-26)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默读思考: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3课教案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I》编著荣继华 *********************************************************** 第3课《你叫什么名字》教案 教学任务一、语音知识 1.学习3个声母、10个韵母。 2.主要练习声韵拼合,进一步练习四声。 3.难点:j, q, x 。 二、语言技能 1.读:能够熟读生词,达到发音和声调基本准确,并认识汉字。 2.说:学会询问姓名。 3.写:学习汉字基本笔画(3)和基本笔顺(3),并学会书写有关汉字。 时间安排一、本课共需三次课,6课时 二、课时分配 第一次课:学习声母、韵母,j, q, x的发音方法;辨别j, q, x和z, c, s以及j, q,x和 zh, ch, sh;练习声韵拼合;重点音节和词语的 听读练习。 第二次课:语音练习;学习课文一、二、三; 第三次课:做综合练习; 学习汉字知识及书写汉字。 教学实施 第一次课 (90分钟) 一、复习(20分钟) 1.听读下面的音节 wǒzhōng sān cuī cí chīshàng sān zhī shū chá rè cǎo zài zǎo 2. 朗读下面的词语 Zhōngguó chángchéng chī fàn kànshūzhīdào zhège Rìběn shàng kè sān ge rén réndà lǎoshī shēngcí Hànzì Hànyǔ 3.听写音节 hěn kàn shí máng chīwǔkāi zhōng chǎo róng zài péng cù gē lín yǔsāng bīng tán shuō zì 二、学习语音知识(30分钟) 1. 韵母Finals(3) 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模仿,每个学生读,老师纠正发音 ia ie iao iou(iu) ian iang iong

教案第3课

班级29-34 执教刘湘滨课时一课时备课时间2015年月日课题搜集绘画技巧课型上机电教课(是√否)上课时间2015年月日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搜索网站,并能熟练使用搜索功能。;(2)能完成对指定内容的搜索; (3)熟悉保存网站的方法; (4)熟悉保存网上文字内容的方法。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 保存文字、网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有效率的使用搜索网站来找到需要的东西。 板书设计 搜集绘画技巧 保存网页保存网上文字 第一课时(总课时 1 ) 【教学过程】 一.引入(场景设置) 播放日本地震、海啸短片,设置场景,请同学们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并把资料保存到自己电脑上。 问: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去哪里找这些资料? 二.新授 1.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网站提供搜索服务吗? 生回答,师一一展示网站。 我们应该怎么样使用这些搜索网站呢?提出搜索关键字的概念,让学生比较怎么样搜索能更有效率的完成搜索,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 师小评:准确使用搜索关键字可以大大提高搜索的效率,缩小搜索的范围,这样搜索的准确度就会更高。 例:搜索“地震”“日本地震”,比较两次搜索的区别。 2. 通过关键字的搜索,我们可以找到相应的资料,那怎么样把网上的东西保存到我们的电脑里面,为我们所用呢? 课题展示两个知识点: 保存网页保存网上文字 师回忆上节课所学的保存网上图片的方法,并请同学上来试着保存网上的文字内容。 生操作展示: 打开有资料的网页,用鼠标选定需要保存的文字,然后点鼠标右键,选择“复制”选项,然后在电脑中建立一个写字板文件或是Word文件,把复制的文字内容粘贴到新建的文件中,然后保存该文件。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文字不能直接在电脑中使用“粘贴”命令来完成保存? 生讨论,回答,拓展问题,师点评小结。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三.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道家和法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美德即知识”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文艺复兴 三、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二、宋词和元曲 三、明清小说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京剧的出现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二、相对论的创立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四年级英语下册第3课教案 四年级科学课下册教案

四年级英语下册第3课教案四年级科学课下册教案 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单词blackboard, desk chair schoolbag 2.掌握方位介词in,on,between,beside,,under 3.注意名词单复数的变化及在句中应用时单复数的变化 情感态度目标: 本节课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好奇心,乐于感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模仿和使用英语。 学习策略目标: 注意在日常情境中观察简单的英语对话,养成听录音和跟读句子的习惯,学习时集中精力,注意倾听,主动向他人求教,积极与他人

合作学习,对所学的教室内物品的词汇及其位置关系能主动复习和归纳,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所学进行拓展。 评论(0) 2课程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复习学生在第一册到第三册中已经学过的有关教室用品的词汇和一些标准 的问候语,旨在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标准用语和常用的教室内物品的词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学习新词汇,提高听说技能,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展示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本课将在前面第二课的基础上学习更多教室里相关物品的单词,还有两个新的方位介词between和beside及相关位置关系的描述和表达。评论(0) 3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通过一年多英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学生们对英语学习比较感兴趣,喜欢说唱、游戏等轻松有趣的环节,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评论(0) 4重点难点 方位介词的用法及重点词汇的掌握 名词单复的变化及在句中应用时句子的变化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评论(0) 活动1【导入】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 Greeting 2. 复习并引入新课 (1)用歌曲复习Where is_____ ?句型以及方位词。 T: This is a pencil, (用《两只老虎》的调唱) Where is it?(边唱边把铅笔放在桌子上) S:It’s on the desk. T:( 把钢笔放在书下面,接着唱) This is a pen. (2).T: Where is it? S:Under the book. 然后用橡皮、铅笔盒练习in the pencil case

第三课《采莲船》教学设计

第三课:《采莲船》 教材分析:让孩子们在亲切的家乡旋律中感受乡音。《采莲船》是湖北人喜爱的民间歌舞节目,每逢春节或元宵节,就扎起采莲船,向大家拜年祝贺。划船表演者通常是3个人(包括划船的老公公、船中坐的姑娘、船尾拿着扇子的老婆婆,做滑稽动作逗趣),表演时边唱边舞,一人领来众人和,加上喜庆锣鼓,非常热闹(多为划船领唱者的即兴创作)。拜年调的曲子很有风趣,形式非常活泼,属湖北民间歌舞曲。节奏生动活泼,加上衬词“哟哟”、“划着”等,增强了趣味性,表现了人们拜年祝福的欢乐情绪。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间歌舞《采莲船》,让学生感受多姿多彩的中原文化。 2、了解《采莲船》的演唱形式和表演风格。 3、指导学生演唱新歌词和划船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学唱采莲船曲调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三人一组进行采莲船表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舞扇,船桨等道具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师生问好! 二、激趣感受

1、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件衣服在什么节日里穿最合适? 2、在元宵节里人们穿着喜庆、漂亮的衣服都做了些什么 呢?心情怎么样?(学生交流)板书课题:采莲船 3、那你知道为什么元宵节里人们会玩采莲船呢?说起来还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师讲采莲船的由来) 4、我们就一起回到元宵节去感受节日的祥和与喜庆,播放 课件1,你们想唱采莲船吗? 三、学唱体验 1、其实有专门给采莲船写的歌呢!翻开书35面,我们一 起听一听,感受它亲切的旋律。(初听范唱) 2、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 3、请拿出铅笔,你听到有打击乐器伴奏的地方划上记号。 4、是哪些地方呢?指名回答。 5、生用打击乐器和一和,唱一唱衬词。采莲船一般都采用 这样一人领唱,众人和的演唱形式。(一领众和) 6、完整听唱歌曲,跟琴学唱,重难点教唱。 7、演唱歌曲:师领生和。 8、演唱新歌词,学生和衬词。 四、创编表演 1、我们会唱采莲船了,你们想玩采莲船吗?一起来看看别 人是怎么玩的?播放采莲船表演视频。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 (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4)荀子的思想 荀子“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到11课题目

2015年秋季学期第1—11课质量检测 12345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 1.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2.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3.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代表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而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4. 康德这样定义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A.人身的自由 B.思想的自由 C.主权在 民 D.社会契约 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 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6.“征服西方世界的不单纯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这种复兴与意大利人民的天才的结合。”这种“结合”实为( ) A.传统先进文化的弘扬 B.资本主义市场的拓展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意大利经济地位的提升

《汉语听力教程》第三课教案

《跟中国不一样》教案 课题计划: 一、教材名称:《汉语听力教程》第三册第三课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非学历短期来华留学生,适合准备考HSK 五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可以用汉语完成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基本交际任务。但是对于中国复杂又细致的交际礼节还很陌生,在日常交际中也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一些交际习惯的误读。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领域: (1)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和生词; (2)熟练掌握并实际运用本课的语言点; 2. 技能领域: (1)熟练掌握正确的中文日期和地址的书写顺序。 (2)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中国人常用的手势,比如数字、方向等。 3. 情感领域: 学生了解中国和自己国家一些比较显著的文化差异,并能在生活中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问题。 4. 学习策略: (1)教师讲解生词及语言点,确保学生可以理解。 (2)引导学生听录音,完成相应的听力训练,重点难点部分反复听,帮助学生了解语段涵义。 四、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 (1)词语:相反顺序通信区街道留实际 (2)语言点:“有关系”的用法 2. 教学难点: “也就是”的用法 3. 课型教具:本课课型为小班教学的听力课,主要通过完成课本上的听力训练,

掌握日常交际技能。辅助教具为黑板、多媒体、图片,实物展示等。 4. 课时安排:3个课时。 五、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听力理解练习(40’) (一)听后选择正确答案: 听一遍录音,回答问题。学生完成后点名报答案,然后向学生展示听力原文。 1. 她这个人看起来很冷漠,其实跟她打过交道以后才知道,她对人挺热心的。 (C) 2. 寒假我和王丽要去旅行,至于去什么地方…… (B) 3. 她推开门一看,满屋子都是人。(A) 4. 听说小张来北京了,他没准儿今天会跟你联系。(C)没准儿:说不定,不一定,有可能 5. 穿得着的衣服放在衣柜里,穿不着的放在衣柜上边儿的箱子里吧。(A)着(zháo):V+着,表示达到目的。可以插入“得”、“不”。 6. 已经这么晚了,他怕是不来了。(B) 怕是:大概,可能,也许 7. 大学毕业以后,我就再也没见过他。(C) 8. 他哪能不满意呢?他高兴着呢!(B) 哪能:怎么会,怎么能够 9. 你办事总是这么犹犹豫豫的,什么时候你才能干脆一点儿呢?(B) 10. 经理,您让我出差,我当然应该去。可是您看,我爱人最近不在家,我每天要接送孩子上学。我要是去了,孩子怎么办呢?您看能不能——(B)“您看能不能”是在征求经理的同意,“她”其实为了要接送孩子并不想去出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听力理解练习(40’)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

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三课教案

备课 时间 主备人 课题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同行第一框生命和健康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人格权的内涵和特性;引导学生明白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不容侵犯,受法律保护;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生命和健康的权利,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并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生命和健康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体会人格权利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尊重生命与健康的权利,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加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 重点 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教学 难点 人身权利的涵义及特点;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特殊保护。 教学 方法 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见教材第三课引言部分) 二、讲授新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是我们人身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们知道什么是人身权利吗? (板书标题) 1、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24页材料) 想一想:以上行为,侵害了人的什么权利?(人身权利权或生命健康权)什么是人身权利呢? (1)人身权利及享有人身权利的重要性

人身权利,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权利,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自然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姓名、肖像、隐私等,是作为一个“人”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人格利益”。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对自己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人格利益”所享有的权利,称为人格权。人格权,是与民事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因人的出生而当然享有,因人的死亡而当然消灭。 (2)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一种,分为生命权和健康权,生命权是公民作为人的存在,作为权利主体的前提条件,是每个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权的享有是每个人最高的人身利益。因此保全生命不受非法侵害是第一位重要的人身权利。健康权又称身体健康权,它包括精神和身体两个方面。 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刑法、民法以及行政法等法律的共同保护,故意或过失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要根据清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同时承担民事责任,严重伤害他人健康的行为,一般都要受到刑事制裁,并附带民事赔偿,对于轻微的伤害行为或者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任的伤害行为,一般都要承担民事责任。相关链接:(见教材P25页链接材料)(3)人身权利的内容 人身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包括哪些内容呢? 人格权生命健康权、自由权、姓名权、 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人身权利的内容 身份权亲权、监护权等 (4)人格权的特性 人格权作为人权的一部分,它与生命相伴,从出生起就伴随着我们。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它由每个人单独享有,不得转让、抛弃、继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限制,更不可与人身分离。 (5)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26页材料)

三单元第3课喜悦与收获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第三课喜悦与收获 课题:喜悦与收获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教师:谢玲玲 年级:初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运动会比赛场景和颁奖活动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奖杯奖牌的构成及其设计理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动会主题中的优秀奖牌、奖杯作品赏析,让学生了解奖牌、奖杯的创意设计和制作工艺,初步养成创意设计和制作技术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践制作以及,了解工艺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团体协作的意识,增强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认识奖牌、奖杯的设计构成、设计理念以及所传达出来的设计精神。 2、教学难点:通过教师评述,学生探究,理解设计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并通过一定的手法将其进行表现。 三、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播放各大体育赛事的颁奖过程,让学生直观体验奖牌、奖杯之于比赛的意义。并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等重大体育赛事的奖牌、奖杯设计创意和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设计创意在主题运动比赛中的实际应用,理解运动文化的精神,认识奖牌、奖杯的设计制作方法;然后结合校园运动会,挖掘校园文化和学校运动会的精神内涵,寻找和设计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艺术元素,描述自己的创意思路;并在教学的最后阶段,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能利用周围的废旧材料让学生有意识地为校园运动会设计并制作一枚奖牌或奖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领、赏析、描述、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设计和制作的乐趣,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文字及其材料,图片ppt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运动会奖牌获奖杯的资料,卡纸、废置将状物、彩笔、胶带等工具材料。 五、教学过程

历史必修三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十年高考真题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2019·江苏高考·19)1919年5月29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计算证实了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动支持了() A.经典力学B.相对论C.进化论D.量子论2.(2018·江苏高考·17)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 A.经典力学的诞生B.进化论的传播 C.电气革命的出现D.量子论的提出 3.(2018.11·浙江高考·20)英国艺术家1795年的画作《牛顿》,表现了一颗伟大的头脑正在规划世界。牛顿力学所反映的宇宙规律是() A.自由落体定律B.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 C.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D.热辐射过程中的能量分布规律4.(2017·江苏高考·15)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5.(2017.4·浙江高考·22)20世纪上半期,有科学家认为:假如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消失了,时间和空间会与物质一同消失。支撑其观点的科学理论是() A.自由落体定律B.天演论C.相对论D.加速度定律6.(2017.11·浙江高考·22)爱因斯坦曾说,“不让任何人猜测这一点,牛顿的伟大成就真的会被其他的什么理论所代替。他伟大而明晰的思想将永远作为我们整个现代概念构架的基础而保留下来”。这句话旨在强调() A.牛顿力学被狭义相对论所取代的意义B.牛顿力学是近代物理学最先成熟的体系C.牛顿学说对科学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D.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框架7.(2015·福建高考·22)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小青蛙》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小青蛙》 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青蛙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小青蛙》是一首儿歌韵文。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极 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启 发学生开动脑筋。本课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以情感为基础,以 识字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同时采用归类识字、字谜识字、看图识字、组词识 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力求使每位学 生都喜欢识字,能主动识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并有意识地将识字 教学引向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随时在生活 中识字。 课前准备 1.(1)课文相关图片。(2)辅助课件。(教师) 2.制作本课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激趣。 课件出示: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劳动。孩子们,猜猜看,它是谁?(青蛙) 2.揭题: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小青蛙。(板书:小青蛙)出示漂亮的小青蛙。 导学:同学们想和小青蛙交朋友吗?那就和它打个 招呼吧!(学生齐读课题) 4.说说你对青蛙有哪些了解。 5.青蛙穿着绿衣裳,你知道它的名字中哪个字表示 的是绿色的意思吗?(青) 6.导入: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看,小青蛙还为咱们 带来一首儿歌呢!(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有趣的谜语把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了 学生与小青蛙的距离,既让学生感到新奇,又为学生创 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为整堂课的学习做了 铺垫。 二、读文识字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仔细听,听准你圈画的生字 的读音。 2.导学:多有趣呀!你们想读吗?请大家自由读课

第三课-做更好的自己--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春季部编版(统编)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三课 发现自己 第2课时 做更好的自己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以积极的态度去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培养学生做更好自己的主动意识。 2.能力目标:能够积极、正确地接纳自我、欣赏自我;掌握改正缺点、激发潜能的方法。 3.知识目标:知道接纳、欣赏自己的具体要求;明确怎样做更好的自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做更好的自己 难点:做更好的自己的具体方法落实在学生日常具体行动中。三、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感悟法 四、教法 故事教学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口吃”的雄辩家,这个故事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二)探究与分享 (三)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每个人在性格、兴趣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随着对自己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自我形象也会越发清晰。(四)怎么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时应保持怎样的心态? 接纳自己,需要接纳自己的全部。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既接纳自己的性格,也接纳自己的身材、相貌;既接纳自己的现在,也接纳自己的过去。 接纳自己,需要乐观的心态,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五)怎么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时应注意什么?

欣赏自己的独特,欣赏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的努力,欣赏自己为他人的奉献。 欣赏自己,不是骄傲自大,也不是目中无人。欣赏自己的人,既能展现自己的风采,也能看到他人的美丽;既能为自己鼓掌,也能为他人喝彩。 (六)探究与分享 你能帮助他们解答困惑吗? (七)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1.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 2.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动改正缺点。 3.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4.做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更是在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 (八)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七、课后作业

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1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共2课时) 课标要求: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 1、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2、难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板书课题)。 导入:当中国的大门开始被西方的炮舰强行打开的时候,西方产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欧洲大地上研究调查,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文化上的优秀成果,从而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几十年后,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理论,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就是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了古老的中国,不久,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迎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你知道毛泽东思想是怎样诞生的吗? 过渡语: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1、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51-55页,思考并在课本上画出下列思考题的答案要点,5分钟后比谁的答案要点全、语言简洁、表达准确。 1、阅读书本51页,思考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2、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 2、阅读书本51-52页,找到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有哪些著作? 3、阅读书本53-54页,在书本上找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4、阅读书本54-55页,在书本上找到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三、先学后教 (一)过渡语:自学指导明确的同学请举手。自学竞赛开始! (二)学生自学(看书,找答案)5分钟 教师在讲台上用眼睛巡视全班,督促每位学生认真、紧张地自学,发现问题,下去指导(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三)检测(讨论,对答案) 过渡语:时间到,看完并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3)国际条件: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教案设计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1、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3、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经典力学 1、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奠基者。(1)意大利著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2)主要贡献:天文学方面:自制天文望远镜,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物理学方面: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确立了匀速和匀加速运动的概念,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者。(1)物理学方面:1687年,牛顿出版了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体系,成为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飞跃。在这本书中,牛顿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2)数学方面: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创立了微积分。(3)历史地位:①牛顿的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它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②适用于整个太阳系、一切天体运动和宇宙中的所有物体,使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也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如: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③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牛顿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④局限性:经典力学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低速运动的物体之上,时间和空间是绝对不变的,无法解释物体的高速运动和微观世界。19世纪,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也催生了量子论和相对论的诞生。 三、相对论和量子论 1、量子论: (1)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认为物质的辐射能不是连续的,而是以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能量单位即能量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的变化。(2)1905年,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进一步推动了量子论的发展。(3)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德国的物理学家建立了量子理论。标志着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3课教案

学们自由分组,每组4人,选出小组长。可以选择记录表上最喜欢的一个项目开展活动,也可以小组商量一个项目开展活动。 请每组一位同学计数,小组长在表中作好记录。 反馈指导: 听老师口令开始活动。预备…开始(一分钟时间到) 展示:请识字小组进行现场展示,其他小组可以用数据展示。 讨论:如果将这些事连起来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总结:一分钟很短,我们能做这么多事情。几个短短的一分钟,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如果不懂得珍惜时间,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四、探究活动:时间是什么 出示任务:闭上眼睛,让我们和明明一起进入时光隧道,到20年后去看一看吧! 反馈指导: 1、如果医生拖拉…… (1)看,我们班有同学做医生啦!(视频播放)他们多迅速呀!假如医生拖拉了,结果会怎么样(学生交流认识到医生拖拉会害病人、家属,甚至医院)(2)小结:对于医生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2、如果消防员拖拉…… (1)瞧!有的同学成了消防队员。这一天,发生了火灾,假如消防队员行动拖拉,结果会怎么样呢(学生交流认识到消防员拖拉会烧死很多人,损失会很惨重)(2)小结:是呀,我们一定要用上法宝,取得胜利。对于消防员来说,时间就是胜利! 3、如果农民拖拉了…… (1)再来看一看最可爱的农民们吧!瞧,每到春天,就要耕种,秋天就要收获,能拖拉吗错过这些时间,会怎么样呢 (2)小结:是呀,对于农民来说,时间就是丰收! 4、如果拖拉了…… 讨论延伸:小朋友们长大后还可能干什么工作呢如果拖拉了会产生什

如果做得又快又好,就让妈妈给你一个“小白兔”;如果还需要再快一点,就让爸爸给你一个“小蜗牛”。 比一比:一周后,谁得到小兔多,就可以得到“阳光之星”。 小结:最后,让我们一起坐上时间的小马车,向快乐生活出发!(播放音乐动画)(板书:小拖拉,真可怕) 五、课堂总结 先让学生谈出本节课的收获,然后教师补充完善。 六、课下延伸 预习课本P14页《不做“小马虎”》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 2., 该著作也是探寻、 思想。 世纪、西学为用”的思想。 .在 维新变法期间,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5.梁启超 6.严复于1898。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 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9、1903年,章太炎 。 二新文化运动 1 2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4 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 5”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 6 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7,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 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0) (2)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2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 3、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

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4、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1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传社会主义思想。 5、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加试】——(c) (1)使中国人民找到了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 (2) 想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