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一)】[导论]

重点:史学概论的性质和内容体系难点:史学概论课程的产生与中外历史学科发展的关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内容。1、何谓“史学概论”?史学概论努力阐明史学研究过程各个阶段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不同特点。(姜义华《从<史学要论>到<史学概论>》,《书林》1985年1期)

2、《历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1)相关争论(2)历史学的结构与史学概论的内容

历史学的结构:①历史哲学(理论与方法,是史学的指导部分):A.史学论:关于历史学本身的理论探讨;B.本体论: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探讨;C.认识论: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历史客体的理论问题;D.方法论: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问题。②历史重构(复原与解释,是史学的主体部分):A.以时间为顺序的重构——编年、大事记、人物年谱等;B.空间位置——区域史、地方史、国别史等;C.史实内容——各专门史。③历史痕迹(信息与材料,是史学的基础部分):A.心理痕迹:一切人类发展过程留下来的文学材料与信息;B.行为痕迹:一切人类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遗址、遗迹、遗物等;C.遗风痕迹:一切人类发展过程留下来的习俗、传统等。

二、“史学概论”的产生与学科地位

1、从中外史学史的角度看“史学概论”的产生(1)传统史学的依附经学到近代史学的学科独立(2)西方中世纪史学依附神学到近代史学的理性解放民族国家

2、史学观念的转变与历史学的“范式”革命(1)史学概论与史学观念的密切关系(2)历史观与历史学研究的“范式”(革命与近代化)

三、20世纪中国“史学概论”研究状况

[第一章]

什么是历史?①广义: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②狭义:专指人类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历史学的特性:时序性、整体性、实证性。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纵向观察、横向观察、证据

与历史有关的学问:①文字资料:文献学、档案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收藏学;②非文字资料:考古学、文物学、金石学、古器物学、陶瓷学、印章学、古钱币学、古建筑学;③辨伪学、训诂学、考据学

一、辨伪学伪书伪事

二、校勘学客观原因:水、火、虫、乱主观原因:误、脱、衍、倒

三、辑佚学类书

四、版本学善本、孤本、殿本、局本、坊刻本、家刻本

五、考据学:①外考证:决定某种材料之真伪;②内考证:决定某种材料陈述之真假。

六、史料学:①理论史料学:研究、鉴别和运用史料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有意史料(这类史料的原作者大都“有意”想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视听,如:成文的历史著作、回忆录、公开的报道等)和无意史料(这类史料为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政府的文档、军事文件、私人信件、各类文物)。②应用史料学:研究某一时期或某一史学领域史料的来源、价值和利用。

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

(1)历史学与哲学

(2)文学与历史:①文学是认识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过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作家对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判断;②文学的真实性问题:文学的真实,

表现为典型的真实,它是从许多同类的事实中提炼出来的精粹。毛泽东: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有普遍性——《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③文学作品中包含着的历史:A.我们可以从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加深对历史时期、历史现象的理解。

B.优秀文学的艺术典型,代之历史记载中那些孤单的历史事实,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更能说明历史、证明历史。

C.文学作品中包含大量可以补正史事的历史资料。(《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

(3)历史学与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物质史料研究人类社会的一门学科。考古学推动了历史科学的发展,考古学为历史学提供了两条基本的研究方法:利用考证实物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文献、实物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

(4)历史学与地理学。

顾颉刚——地理沿革史的重要性。年代、地理、职官、目录——两把钥匙。历史地理学对事项而研究的意义:各民族、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特俗的地理环境、历史地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古代社会生活的原貌、增强历史感。

(5)目录学:①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伴随着文化典籍的不断丰富,在长期的目录、工作实践中产生的、文献的丰富性与需求者的特殊针对性二者的矛盾要去目录工作者科学地揭示与有的报导文献,要充分发挥文献的作用,满足读者对文献的需要。②目录学对史学研究的意义:王鸣盛: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深,方能得门而入。陈垣:目录学就好像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括可以了然。

(6)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历史学也需要各种自然科学的知识,如光绪之死、拿破仑之死、年代学

人类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交往关系的历史连续性工具:石器→机器能源:柴→煤→石油→新能源精神:口语→文字→印刷术→电脑网络交往:族类→国家→世界历史是人类充满矛盾的活动与成长过程知人论世

历史学: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识族类记忆的产生国家记忆与国家认同世界记忆与公众认同历史学作用:①理解国情、资政的作用;②认识人类自己;③通过训练,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达能力。

[第二章]

重点:历史认识的过程与历史认识的多重结构难点:全面理解历史认识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第一节历史认识的过程与结构

二、介绍古今中西关于历史认识论的有关学说

人的意识能否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适合历史?(1)人们的意识完全能够达到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因为历史是人类创造的,因而人类就一定能够认识历史,并且比认识自然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精确性。(2)历史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地、客观地认识历史,因为历史认识必要要受到人们的立场、方法、心理、价值、伦理、宗教、时空等因素的影响。(3)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人类不能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历史,但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却是在向客观性的认识逼近。

认识是主体收集客观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主体是有生命的物体,是行为的主导者和实行者。生物主体具有行为的需要和行为的能力,行为是生物主体的日常生活方式。客体是同主体处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关系中的事物、现象、环境、矛盾和问题,是具有多种属性和规定的认识对象,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客体具有质量、价值、意识、运动、

时间、空间、数量的属性和规定,是质量、价值、意识、空间、数量组成的统一整体。

三、考察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讨论历史认识主体、客体、中介的关系

历史认识的本质

历史事实属于过去,而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则属于现在,因此历史学家与其对象——过去之间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的。把过去与现在,也就是说,把主体——历史学家与客体——历史事实统一起来则是历史学家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历史学家必须克服历史事件间距所造成的主观偏见和曲解,要超越“现在”的障碍以达到客观的历史事实。

历史认识是主体、客体、中介的三者能动统一。

历史实际的特点:客观性,不可再现性

历史实际的客观实在:历史实际是已经发生了事变、过程,它一经发生,就成了不可能更改的既定存在。

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

历史中介的特征:历史实际的遗留和副产品;选择性:王子与平民;客观性;中介性

历史中介:历史研究只能通过目击者的记录来叙述以往的史事,因此,与对现在的了解相反,对过去的了解必然是“间接”的。然而除了前代留下的史料可供我们思索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能使时光流转。

历史资料的种类:历史文献等文字资料;遗迹、遗物;非物质文化;口述历史、传说、风俗等。

史料传承与解读:假定过去是A、对过去的所有记载是B、流传下来的记载是C、流传下来且能被解读的记载D、既流传下来又能被解读且能被史学家搜集到的史料是E,则A>B>C>D>E。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提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主体意识的社会性:传统的科学方法讨论一向寻求这样的规则的集合,它将允许任何遵守规则个人产生可靠的知识。相反,我一向寻求这样的规则的集合,它将允许任何遵守规则的个人产生可靠的知识。相反,我一向坚持的却是:虽然科学是由个人来研究的它却本质上是集体的产物,不提及产生它的那些集体,它的特殊的效力和它怎样发展起来的方式都不会被理解。——库恩

主体意识结构与个性:哲学观点;政治立场;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

哲学观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历史资料所固有的残缺性、不完善性决定历史认识不能达到绝对真理。恩格斯:由于历史材料不足,甚至永远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善的,而谁要以真正的、不变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标准来衡量它,他职能证明他自己的无知与荒谬。——《反杜林论》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

历史与编年史:死的历史;活的历史。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也论证了作为过去经验之重演的历史学。

[第二节历史认识的感性、知性与理性认知过程]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感知、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要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形象性。内容是:现象“知性”,德文原文Verstand,也经常被译为“理智”或“悟性”。康德把“知性”了解为主体对感知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关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处理,并且联结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先天认识能力。黑格尔则指出了知性思维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同一性、坚定性、明确性、分离性等特征。由此知性开始被理解为具有某种主动的品格。知性思

维作为认识辩证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基本环节和相对的独立阶段。

理性:①意思和感性相对,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物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其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内容是:事物的本质。

一、人类社会整体历史认识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过程

1、感性阶段:历史认识者满足于亲身经历或口耳相传事实的记述,历史资料基本上是一鳞半爪的流水账式的片段记录,历史实际只显示了若干个别的表象的方面。即“原始的历史”。

2、知性阶段:人们对历史已不再满足于先前的感性直观的了解,而要求比较完整地了解历史沿革的全过程,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历史作出价值判断,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获得鉴戒,即“反省的历史”。

3、理性阶段:历史资料比之先前范围大大扩展;要对历史的内在联系、内在规律深入的了解。即“哲学的历史”;“科学历史学”。

二、具体历史事实被认知的过程

1、感性阶段:从相互矛盾的各种历史资料中清洗出一个个历史事实。

2、知性阶段:集合相关的若干被清洗出来的历史事实,以复原历史过程。

3、理性阶段:透过历史事实与历史过程探索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与内在规律,提高人们在历史所提供的现实基础上创造新的生活的自觉性。

三、历史认识与“范式”之间的关系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范式”是指特定的理念、观念体系,它包括世界观、信念、理论、方法、仪器等等。它给科学家提供了他们可信赖的观念和实用工具,使科学研究成为一种高度自觉的理性活动,但同时又把人的思路限制在一定的方向上

[第三节历史思维的方式与范围]

科学性:历史学家在尽最大的努力来保持对事实的忠实,并力求用曾在自然科学与其他科学中成功地运用的方法去发现联络各种事实的因果律。

艺术性:历史学家对他所叙述的事实和他所描写的人物应该怀有感情,应当用丰富的想象力将事实像一出戏似地构成一个统一体,再用十分个人化的优美文体表现出来,以便使历史认识成为广大的非历史学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史料分析:项庄舞剑

(一)形象思维: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有情感的具体而生动的活动,是活生生的各个个人、各种群体在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进行具体的活动;没有形象思维,历史认识将无法再现历史过程,认识历史的本质特征;有助于一般成员接受;但不能虚构。(二)逻辑思维:人们在认识过程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它与形象思维不同,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也叫抽象思维。(三)直觉思维:灵感、顿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陈寅恪被困香港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何兆武文革被斗与《资治通鉴》。

二、微观、中观、宏观的历史考察。(一)微观研究是将个别的历史事件和情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就事论事弄清事实真相为自己的任务。(二)中观研究是将一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根据时间、空间、内容等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外部联系为自己的任务。(三)宏观研究将历史发展的全局和整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根据时间、空间、内容等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外部联系作为自己的任务。“信”观念的演变。

[第四节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

一、历史认识真理的相对性

1、人们的历史认识永远不可能达到永恒真理、绝对真理,这首先决定于人们自身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认识的主观性。这种情况贯穿历史研究工作的始终。

(1)选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关注的选题,每个学派、每个学者所关注的选题也不相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2)搜集与清理历史资料。(3)复原历史过程,对历史演变作出解释,探寻历史过程的内部联系与客观规律,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以一定评价等,均受到认识者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思维方法、个人素质乃至时代风尚、群众情绪、个人或集体利益因素的制约。(4)历史资料所固有的残缺性、不完整性决定历史认识不能达到绝对真理。(5)历史实际自身的未完成性也决定了人们的历史认识不能达到绝对真理。

坚决反对否认历史认识真理性的观点:①历史是人人装扮的小姑娘;②历史是不可知的。(1)人的主观能动性固然会使认识活动带有来自主观方面的各种局限,但同时又会给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接近客观真理带来强大的动力。历史认识活动不能脱离历史资料,历史资料的客观性限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活动走向主观主义。历史认识活动既是一项个人的认识活动,又是一种社会的认识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的认识活动,各种不同的个人认识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可以克服人们所难以避免的主观局限性,使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获得保障。(2)事物本身就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对立统一。历史实际从它的全部影响和作用的延伸来讲,始终处于未完成状态,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历史实际之所以成为历史,又正是它已经完成。因此,人们便有可能通过有限的认识去把握历史实际。历史实际本身在发展,但人自身的认识能力也在提高。对于历史的认识尽管有许多困难,但集合整个认识群体、整个社会考察,人们正在人情越来越多的历史实际问题。

二、历史认识的真理性的检验

卡尔纳普《哲学与逻辑句法》把真理分为两种类型:一、综合真理(归纳);二、分析真理(演绎)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认为真理的发现是人们充分发挥自己主体能动作用的结果。科学研究就是人们通过自由创作、自由猜测、自由想象,提出一个个假说,然后设法尽其所能反复地检查它们,设法推翻它们,找到它们不能成立的事实,淘汰掉这些已被证伪的假说,而保留那些尚未被证伪的假说。即使经受住了各种证伪,这种假说也不能被认为已经达到了真理,充其量只能说它们具有较大的似真性,逐步趋向于真理。

1、历史资料方面的检验重要史料是否缺漏:史料种类;史料考证、诠释。

例如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名著《达·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记忆》史料上的不足。

2、科学认识总体方面真理越辩越明;卓有建树的新成就,经过争论、交流,会为群体所承认;反之,就会为群体所鄙弃、淘汰。

3、社会实践方面的间接检验股市预测测不准定理历史遗留问题(高考与科举)

马克思:人类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社会活化石摩尔根《古代社会》井田制

[第三章史学方法论]

重点:各种具体历史方法的掌握难点:如何理解“史无定法”、借鉴其他社会科学方法时的“历史学立场”

[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一般方法]

研究历史的方法,是通向历史认识、揭示历史本质的桥梁和手段,它以特定的历史认识论为旨归,通过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手段去完成对历史及其本质的认识。

还原历史事实,解释历史进程

历史事实的双重含义: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何为“史料学”,概括地说,史料学就是关于搜集、分析和运用史料的知识方法和某些领域具体的史料研究。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它只能通过对史料的解读重现历史实际。从根本上说,史学研究的水平取决于占有史料和分析运用史料的水平,因此史料学是历史学的核心。

二、史料的种类:1.文字史料;2.实物史料;3.口传史料

1、文字史料:(1)经、史、子、集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

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2)档案类。档案分公、私两种。

公家档案: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建立了国家档案制度,凡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大事,便记载下来,由专门机构加以保管。如周朝的“天府”;汉代的“兰台”“东观”;唐朝“国史馆”;宋、元的“架阁库”;明朝的“皇史宬”;清朝的“内阁大库”。

私家档案:如私人信札、笔记、谱牒、契约、账簿、商号、文书等

(3)地方志类。地方志是记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情况的书籍。我国历来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其涉及地域之广,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地方志一般分为总志和地区志。总志是全国性的方志,如战国时的《禹贡》、《山海经》,清朝时的《一统志》;地区志极为丰富,省、府、州、郡、县一般都各有其志,记载详细,内容广泛,是研究地方史的一手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4)甲骨和金石铭文类甲骨文是商周时期人们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金文以商周青铜器为主。它们都是研究商周时代的珍贵史料,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和《卜辞通纂》总汇了甲骨金文资料。石刻铭文包括石经、造像、墓志、记事碑等,以记事碑的史料价值最高,它往往记录了不见经传的重要史实。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立的《大秦景教流行最高碑》;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吐蕃赞普建的《唐蕃会盟碑》。

(5)外国人著述类。外国人有关中国历史的记载中不乏颇有价值者。如《马可波罗游记》、波斯人拉施特的《蒙古史》,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朝鲜的《李朝密录》对研究前清的历史很有帮助,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国外的交往日益频繁,外国人关于中国的论述也越来越多,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2、实物史料

(1)现存之实物:村落、住宅、祠堂、寺观、宫殿、纪念碑、道路、古家具等。(2)地下之遗存:遗物;古器物。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提出了“二重证据法”。

3、口传史料:历史传说、民间史诗、乡风民俗、俚语、杂耍、庙会、法事等

司马迁与非文字史料:《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

三、史料的搜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傅斯年)文献检索+田野考察

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1)字典、词典类;(2)为搜集史料指引线索的目录、索引类;(3)类书等史料汇编;(4)网络检索:中国期刊网;四库全书全文检索

2、分类搜集法

梁启超:“大抵史料之为物,往往有单举一事,觉其无足轻重,及汇集同类若干事比而视之,则一时代的状况可以跳跃表现”(《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梁启超在考察古代中西交通

的道路和学术文化相互影响时,曾运用了这个方法。

3、追踪搜寻法

此法指的是研究者为搜求某事史料而览读某书时,发现某书提到与该项史事密切相关的另一些史事,或在注引中提到了与该项史事有关的另一些书名或篇名,便追踪寻读有关的史著,循此一直到未见新的踪迹方休。例如,为搜求有关屈原的史实,读《史记·屈原列传》,得知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司徒,并与张仪的活动有关,便追踪寻读有关楚怀王和张仪的史书。4、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

史料的搜集按照目的性与时空性,不外两种情况:一是在确定选题后,即遵循题目对号入座地搜集专门史料,希冀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史料的搜集问题;另一种是立足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长远目标,广泛搜集与此有关的各种史料。后一种即属经常性地搜集史料,它需日积月累,甚至要穷毕生之力。

5、通过调查,采访收集口碑史料

口述史学方法也是搜集史料的基本方法之一。《史记》内容丰富、生动,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来倍感亲切,这与司马迁注意实地调查、来访,占有丰富史料不无关系。至于研究近现代史,对事件当事人进行调查、采访尤其重要。

四、史料的整理

1、按时间先后的整理。在完成史料的分类整理后,还应当进行史料的分节,即把每一族的史料,以其所表示的史实之前后,加以再编排。如此一来,所突出的便不仅是史料的性质,而且也是它们依次发展的过程了。在实践分节的时候,种种问题就会突出出来:有若干条史料完全雷同;有若干条史料稍有差异;有若干条史料截然相反。对于这些史料,我们又要加以类集,使它们各为一群。凡雷同者要找出它们的先后关系,舍弃后者;凡稍有差异或截然相反的史料,要进行一番考证和辨伪,找出它们所以差异或相反的原因,清除讹误的部分。

2、按空间方位进行整理。即根据历史运动的空间范围和活动区域来安排史料。如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把古代社会分为二十三个“文明区域”。

3、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即把从各种书中搜集来的史料,不依其来源,而以其性质加以类别。例如先立定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类,然后把各种来源不同的史料,分别归纳到这三个类别之中。而经济一类,可再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农业又可再分为土地的所有关系、耕种方法、技术、水利、地租、赋役等等。这样,大类之中再分小类,小类之中再分更小的类别,一直分到不可再分为止。经过这样的层次分门别类,既显出了史料的一致性,又显出了它们的特殊性。

五、史料的鉴别

1.史料鉴别的重要性

批判的历史学:最天真的警察也知道,取证不能仅仅以人们的证词为依据,尽管他对考证的理论一窍不通。同样,人们也早就知道,不可盲目地轻信所有的史料。

鉴别史料的原则:鉴别史料之误者或伪者,其最直接之法,则为举出一极有力之反证。

2、史料鉴别的方法:史料的鉴别或称考证,归纳起来不外两种:一是外考证,即史书的辨伪与文句的校勘;二是内考证,即对史事的真实性加以鉴别。

(1)史书的鉴别:在我国汗牛充栋的古文献中,有不少伪书。如仅据近人张心澂在《伪书通考》中的统计,伪书计有经部73部,史部93部,子部317部,集部129部。伪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内容全伪者,如《孔子家语》《鬼谷子》;有部分伪者,如《列子》《竹书纪年》;有内容不全为伪而书名伪或书名、著者全为伪者,如《春秋左氏传》》《商君书》;也有内容虽真,但时代为伪者等。伪书的出现,使史料真假难辨,是非不清,这些都为研究者征引史料带来了种种问题,不能不加以注意。

胡应麟《四部真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

伪书的利用:真伪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应客观地衡量伪书的价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其可取的一面。

(2)史书的校勘

所谓校勘,就是校对勘误的意思,指用不同古书版本和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某一本书进行校对勘误,目的在于校订古书中存在的字辞、语句上的错误。在校勘时,“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曰雠”。(刘向:《别录》)所以,校勘也被称为“校雠”。校勘基本依据有三:“善本”“它书”与“他人意见”。

“校法四例”:陈垣在《元典章校补释例》中提出:①对校法;②本校法;③他校法;④理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决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吴缜之《新唐书纠谬》,汪辉祖之《元史本证》,即用此证。他校法,丁国钧之《晋书校文》,岑刻之《旧唐书校勘记》。(3)伪书的产生与史实的考证

历代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史事与历史事实之间经常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背离,出现伪事。伪事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主要的根据在于史学家的历史观和所处的阶级、社会地位的局限性,使他在史料的曲射、记载的方法和史事的评价上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利益倾向折射到历史记述之中,因而其中掺杂了各种偏见和歪曲。史家著述旨趣、品德、学识等方面也与伪事的产生有直接关系。此外,因传闻异词、史籍难稽和记忆失真,将文学形象的艺术真实误认为历史真实等,也会造成伪事的产生。

求源法:考证史事。就要追寻事情的来源。一般说来,同样内容的事情,就要有选择的用时代最早的记载。相对来说,原始史料比较准确,史事比较真实;以后辗转传抄的第二、三手资料,容易出错,史事也因而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牟润孙《励耕书屋问学记》)

①证法:本证又称内证,即是指利用某一书内部的资料发现问题,求得证据,以达到考订

史事的目的。②旁证法:即利用本书以外的资料作为依据,对某一史事加以他证或补证,达到考订史事的目的。考据中当有“孤证不立”的原则,如果一个历史论断只有一项证据支持,而没有旁证,则该论断不能成立。③反证法:即举出有力的反证,以判断是非。

④理证法:前代史事未必皆有记载,或原本有记载而现代亡佚或销毁,或找不到任何证

据,需要以学理作为判定是非的标准,这就是理证法。梁启超又称之为“高度的推论法”,主要是正确运用逻辑推理,达到考证出史实真伪的目的。

[第二节历史过程的分析与解释]

一、计量史学

1、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量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在西方著述中往往被称为Quantitativw Method of History。

2、兴起背景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一些西方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开始比较系统地运用统计学方法考察经济运动和某些社会现象的演变趋势。到19世纪,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社会经济史的著作已日渐增多。不过,所有这一切还说不上系统地运用计量史学方法,至多只能是它的滥觞,因为当时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方法,更没有在史学界形成一股潮流。

3、诞生:1955年法国年鉴学派通过举行的第10界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及其前后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使他们的“新史学”主张赢得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尊重,以至在西方史坛上逐渐取代了以兰克学派为代表的、以上层人物和政治事件为中心的、以叙事为主要写史体裁的西方传统史学长期占据的主导地位。可以说,年鉴学派倡导的新史学本身就包含着计量史学的内容,或者说,它的研究纲领本身呼唤着计量史学方法的诞生。

在美国,一般认为康拉德和迈耶在1958年4月出刊的《政治经济学杂志》第66卷上发表的《南北战争前的奴隶制经济》一文,是美国“新经济史学”宣告问世的一个标志;而“新经

济史学”又被称为“计量经济史学”;后者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计量史学”的另一个称呼。

4、计量史学研究举例

①勒·杜瓦·拉杜里《15至18世纪的朗格多克农民》;②康拉德和迈耶的《南北战争前的奴隶制经济》;③福格尔《铁路与美国经济增长》;④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

5、功用

(1)计量史学方法有助于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的数量判断明晰化,从而对那些包含着模糊的数量判断的定性论断加以验证,或予以确证,或加以修改,或予以否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这些都对历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2)研究实践表明,计量史学方法在帮助历史研究者探寻普通群众的历史和普通群众的动向,在其中起着重大作用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轨迹和深层奥秘方面,以及探讨经济、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趋势方面,具有其他任何研究方法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也拓宽了史料的来源。(3)促进经济史(包括农业史、工业史、商业史)、社会史(包括人口史、家庭史、妇女史)和心态史、政治史等史学领域,向以研究现实社会为主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软科学接近和交汇。有利于促进历史问题的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的互相配合和衔接。

6、局限性

(1)计量史学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只涉及历史现象中量的方面,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并不能代替全部历史研究。对人的心理和思想研究,计量史学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精神的东西很难用数量关系来精确地加以概括。另外,计量化的方法在解答“什么”和“如何”的问题上是成功的,但在“为什么”的问题上往往不那么得心应手。(2)计量史学不能单独应用,必须同其他的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如果单纯依靠计量方法,就会把丰富和生动的历史变成一堆枯燥无味的公式,妨碍历史学家表现才华,降低历史著作的可读性。已经有许多历史学家开始职责计量史学把历史学家变成了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工人,破坏了历史学的社会效益。所以,70年代中期以后,在西方出现了所谓“叙事史复兴”这本身就是对计量史学的一种反动。(3)计量史学还存在大量尚未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比较突出的技术问题是研究成果的不可检验性。

二、历史心理学(心态史学)

1、定义:西方历史心理学(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说明历史进程和社会集团或历史人物的行为,对各种历史现象做出心理学上解释的一种新的史学方法。

2、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当地西方心态史学方法的产生,是以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历史研究为开端的。

3、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1)意识、潜意识(无意识、前意识);(2)本我、自我、超我;(3)性本能;(4)梦的解释。

4、历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查阅文书、档案和文献材料,特别是“传记”、“日记”、“回忆录”、“谈话记录”以及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物著述。(2)利用口传史料,特别是利用亲自调查采访来的当事人或亲见者的口述资料(3)从童年时代起跟踪观察的系统分析。(4)问卷分析法。(5)梦的分析方法。

5、历史心理学的实践及其局限

重要实践:①弗洛伊德,1910年,《列昂纳多·达·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记忆》;②埃里克森,1958年,《青年路德——对精神分析与历史学的研究》;

主要局限:第一,历史心理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学说坚持自己的普遍性,不论何时何地都适用,它是“非历史的”。此外,在对人物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往往

在幼年与成年之间进行推论上的跳跃,缺乏对中间的变化的分析。第二,与弗洛伊德相比,埃里克森等人无疑更加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精神分析解释的基本方式是取决于对一个中心或核心问题的发现,认为一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出自这个中心或核心问题,仍没有摆脱心理因素决定论。

6、历史心理学的新趋向。

(1)由“心理因素决定论”向“外在环境决定论”转变。(2)方法论的突破。即不再仅仅是将心理学理论作为史学方法,而把历史上的心理现象本身作为研究对象。(3)社会学对心理史学的渗透。强调不是心理驱力决定外在现实,而是外在现实决定心理状态。(4)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史学中的应用。强调了人的认知模式会影响和决定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三、口述史学

(一)口述史学方法兴起的背景

1、定义:简单地说,口述史学就是搜集、传播口述史料,并以此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的方法。

2、口述史学兴起的背景:口述史学方法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学方法诞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并于60、70年代在西欧及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二)现代西方口述史学的发展及其原因

1、发展状况

(1)1938年,内文斯在《通往历史之路》一书的前言中提出:要建立一个机构,它来系统地搜集和记录口头传说和近60年内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诸方面著名的美国人士的回忆。(2)40年代中,在美国先后成立了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森林史协会和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中心。(3)到60年代末期,随着一些新的口述研究项目的完成,口述历史著作也越来越多。同时,研究机构也在不断增加,并在加利福尼亚州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协会——美国口述史协会,并出版《口述历史通讯》(70年代初更名为《口述历史评论》)。在美国的影响下,口述史学在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以及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也发展起来。

2、发展的原因: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普通民众在历史进程中作用的日益明显及其社会地位的上升,使得越来越多的史学家,把目光从那些曾被认为集中体现着“理性”和“文明”的水平的精英人物身上,转移到历史舞台上日益显示出强大作用的民众身上。再者,由于社会状况的发展而导致的历史学功能的变化,也为口述史学方法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历史学要实现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实,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能,就必须突破传统史学的狭隘领地,加强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史、家庭史、社区史、风俗史、心态史等新的领域的开发和研究。而口述史学方法恰好能为这些史学新领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持,因为它能够打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为史学家提供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练习。第三,社会学领域中对口述方法的应用,对口述史学方法的复兴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为现代口述史学家提供了一个范型。此外,录音技术的进步和录音设备在数量、质量和功能方面的进步,也为口述史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了方便条件。

(三)口述史学的实践。

1、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心灵上的沟通;

2、访谈对象选择中的反差(A.权力、地位,上、中、下;B.年龄结构,老、中、青、少;C.性别结构,男、女;D.文化结构,高、中、低);

3、时间造成的困境;

4、对研究者严格、高难的要求。

(四)口述史学方法的功用与缺陷

1、功用:首先,口述史学对普通民众的研究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的偏见,使历史学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过程。第二,口述史学对普通民众的研究可以增强普通民众的主体意识,从而有助于历史学的教育和启迪功能的实现。

2、主要缺陷:口述史学方法在运用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这一方法是建立在人们对以往情况回忆的基础之上的,而回忆的情况往往是难以保证准确的,这里既有因年代久远,记忆不清而出现的失实,也有回忆者因自己的立场、观点所导致的偏颇,如果将这样的口述材料不加分析地运用于历史著作,那将导致历史著作与历史事实的背离,口述史学方法的优势、功用将无从谈起。

四、历史人类学

勒高夫《新史学》(1989年)历史学的人类学化与人类学的历史学化时间与过程:空间与结构文献解读:田野体验。

五、跨学科研究——历史学研究的新趋向

1、史学与哲学、文学、艺术、考古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性、政治学及自然科学的关系

2、跨学科研究是历史学方法创新的必然

[第三节历史的比较研究]

1、概念:历史比较研究是通过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复杂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历史本质,从而探寻历史共同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史学方法。

2、兴起:历史比较研究在专业学科里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法并得到承认,是从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布洛克在1928年发表《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比较史学的理论。他认为历史比较研究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象之间要有一定的类似性,二是要有一定的共同点。而且自己率先在这方面做出了比较重要的贡献,因而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比较史学之父”。当代英国著名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因此提出:“如果我们把比较史学说成是历史研究未来最有前途的趋势之一,恐怕没有什么过错。”(《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81页)

3、举例:王国斌《转变中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1997);彭慕兰《大分流》(2000)

4、功用:(1)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有助于探求统一性与特殊性。(2)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消除民族偏见。(3)历史比较研究法有助于促进历史学本身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5、历史比较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可比性原则: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时,必须具备共同的基础或联系。如果没有这个共同的基础或联系就不能进行比较,可比性是进行历史比较的先决条件。

如何坚持可比性原则:第一,用来作历史比较研究的,必须是在社会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经过两个以上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二,要符合各类历史比较研究法的要求,如就类型比较而言,所比较的事物,或同一类型中或同一层次上。第三,要把所比较的事物放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具体的比较。

(2)防止机械类比:徐继畬《瀛环志略》中写到:“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陈)胜、(吴)广,割据雄于曹(操)、刘(备),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乎天下为公,骏骏乎三代之遗意。”

(3)历史比较类型: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宏观比较与微观比较。

(4)历史比较的运用程序:第一步,确定可比性主题;第二部,分别比较可比项各方面的特点、过程与根本属性;第三步,综合研究材料,比较异同,“同中求异”,“异种求同”;第四步,提出命题假设;第五步,验证假设,通过比较,说明所提出的新理论的真实性、科学性。

【史学概论·笔记整理(二)】[第四章历史实际的本体论探究]

重点: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史学中的地位难点:理解抽象的历史观念与具体的历史认识之间的关系

一、关于历史哲学

一般来说,(思辨的)历史哲学主要是对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作本体论的专门研究,即从成千上万条线索和人类具有无限性的记忆中捕捉人类历史的本质,探索历史实际的本质及其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

1、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一词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最早应用的,他指的是人们对于历史不应该只以堆积史实为能事,还应该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论的理解。近、现代的历史哲学一词,一般多用于专指西方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至于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则一般通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

在唯心主义方面,历史哲学一词的涵义和内容,也随着科学观念和哲学观念的变化而经历长期不断的演变,大体上是要回答两个问题:(一)历史演变的规律或规划是什么?(二)历史知识或理解的性质是什么?思辨的历史哲学主要地是回答第一个问题;分析的历史哲学主要地是回答第二个问题。

“历史哲学”的论争主要有两种互相对立的解释:一种将历史实际解释为具有超验性的神或绝对理念的显现过程;一种将历史实际解释为由自然主义的一般法则所决定。克罗齐:“历史哲学”和历史决定论只有否定自己才能成为历史。

什么是历史决定论?

按照波普尔的定义,“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涉及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这种理论把对历史作出预言作为它的基本目标,认为通过发现历史中潜在的节奏、模式、规律或趋向,便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便能预言历史事件的进程。凡是有这种观点的各种社会哲学,统称为历史决定论”。

历史哲学与史学研究趋势

历史哲学——有时亦称作“元历史学”——现在显然已经不受历史学家(神学家除外)的宠爱。如果说当代历史研究的趋势中却是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的话,那就是历史学家摈弃了历史哲学。他们认为历史哲学同他们的研究工作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毫无关系。——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反对历史哲学者及其理由

历史学的特征与其说是对规律或概括化的兴趣,还不如说是对实际的、单一的或特定的事件的兴趣。——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

(历史学)归根到底,唯一的、不可逆转的变化,根据定义是不容许有规律的,这是由于它不能再现。——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导论》

历史哲学的转向

分析的历史哲学就把研究的重点从解释历史事实的性质转移到解释历史知识的性质上面来,即把重点从历史的形而上学的研究转移到对历史知识论的研究上面来。历史记录乃是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表述方式,人们又是通过历史记录而认识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事实的,因此,分析派所面对的问题就更多地乃是历史认识是什么,而不再是历史本身的什么,更多地乃是人们怎样在认识历史的运动,而不再是历史自身是怎样运动的。对于分析的历史哲学来说,更重要得多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对历史本身的探讨和解释,而是对历史学的探讨和解释。

历史哲学之用

1、对于历史实际的本质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直接关系着人们基于历史认识能够在社会实践和人类历史总运动中获得多大程度上的自由。

2、人类历史本体之谜仍然吸引着历史学家与哲学家去解决。

3、思维、想象的训练。

4、何兆武:“低头拉车”与“抬头看路”。

二、东方对历史本质的探索

1、诸子百家,儒、道、法;

2、经今文学:儒学与阴阳五行、谶纬思想的结合;

3、经古文学;

4、理学:儒学与佛家及道家思想相汇合;

5、经学的重新分化;

6、西方史学观念的传入及影响。

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阴阳家代表邹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创为“五德终始”之说,影响甚大。后来的挂名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等,都是以阴阳五行为实现基干。“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但却陷入了历史循环论。

三科九旨:存三统: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

张三世:孔子,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

异内外: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存三统:统,即天统

夏代以寅月为正月(农历正月),“天统,气始通化物,物见萌达,其色黑。”

商代以丑月为正月(农历十二月),“天统,气始蜕化物,物萌芽,其色白。”

周代以子月为正月(农历十一月),“天统,气始施化物,物始动,其色赤。”

改正朔、易服色

张三世:孔子,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

何休(东汉),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魏源,太古、衰世、乱世;

康有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杜佑《通典》: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刑、州郡、边防九门

宋明理学的历史观:朱熹:存天理,遏人欲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宋明理学所谓的“天理”,既是指自然万物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所谓万物只是一个天理。朱熹更把天理视同三纲五常,升格为人性的最高境界,由此推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论断。

“理”的获得:“二程”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所谓“格”,用二程的话来说,就是“格犹穷也”,即深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源,朱熹进一步将“物”确定为天理、人伦、圣言、世故。“致”就是求得、获取的意思,“理”就是事务的本质,他们眼里的“天理”。如何格物呢?就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功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则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将良知视为天理。“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李贽:1.人应是平等的。“人见其有贵有贱,有高有下,而不知其致之一也,曷尝有所谓高下贵贱哉?”2.否定禁欲主义。“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

止也。”3.矛盾永恒存在。“天下万物皆生于二,不生于一。”

王夫之:“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顾炎武:重实证;经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黄宗羲: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章太炎运用进化论观点揭示历史发展的过程

梁启超“史界革命”:《中国史叙论》《新史学》

旧史学有“四弊”:“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1.叙述进化之现象;

2.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

3.叙人种之发达与其竞争。

三、西方对历史本质的探索

(一)古希腊、罗马对历史的人本主义认识

(1)人文主义:它是人类历史的叙述,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毫无疑问,它承认有一种神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严格受到限制的。神明对于人事的发展并没有他们自己的计划,他们对于人类只是赐予成功或者宣判失败。也就蕴含着历史上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是作为人类意志的直接结果而发生的,并且有某个人是要对它直接负责的,要看它是好事还是坏事而对他加以赞赏或谴责。

(2)实质主义:历史学不能解释一个行动者是怎样产生的或经历过任何性质上的变化;因为行动者既是一个实质,就永远不可能也永远不可能经历任何性质上的变化。正如希腊人所指出,权力并没有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它不过表明他早就是哪一种人。

(二)西方中世纪的“神圣历史”

原罪;除上帝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

中世纪的史学观念及其成就

历史过程并不是人类的目的,而是上帝的目的的实践。启示的历史。忽视人类行为的具体细节。(“人间之城”——“上帝之城”)

普遍的历史:在上帝眼里,人人平等,历史过程在任何地方和一切时间都属于同样的性质,它的每一部分都是同一整体的一部分。

公元纪年方法

历史分期与划时代:圣父统治时期——圣子统治时期——圣灵统治时期

(三)近代西方对历史本质的思考

1.维柯(新科学);

2.孔多赛;

3.赫尔德;

4.康德;

5.黑格尔;

6.霍尔巴赫;

7.孔德;

8.斯宾塞《关于各民族的共同性的新科学的一些原则》: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神的阶段、英雄时代、人的世纪

维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人类历史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只是还没有完全摆脱循环论),把人类历史的进步归结为人性理性的升扬过程,这比基督教神学宣扬的上帝意志支配历史进程的观点是一大进步。但是,他无法论证“人的本性”或“人们关于人的需要或利益的共同理性”又是由什么力量推动着发展的,所以最终还是不得不倒退回去求助于“神的谕示”。

孔多赛:法国数学家、革命家、哲学家,他关于人类能够无限地完善自身的进步观念对19世纪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具有极大影响。

在学术上,他曾努力把概率论引入社会历史研究,企图使之成为一门新科学;在政治上,他主张自由和宽容,废除人身依附制。大革命期间他属于吉伦特派,受到罗伯斯庇尔政权的迫害,在逃亡途中被捕入狱,不久即死在狱中。他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主张历史发展具有统一的阶段性和规律性。

赫尔德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他在德国

十八世纪文学复兴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他也影响了“狂飙及跃进时代”的兴起和浪漫主义文学。赫尔德本认为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史学思想则影响了二十世纪历史学家布列锡格、史宾格勒等人的历史观点。

《人类历史哲学的观念》:他认为历史是复杂的,反对以统一的模式来解释历史,也不赞成以当前的道德文化立场去批判过去。他认为历史最本质的特征乃是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显示出的个别特征,而不是人性的普遍特征的显现。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从纷坛复杂的历史事实中探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它把人类社会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诗的时代”(人类的童年时代);“散文时代”(人类的青壮年时期);“哲学时代”(人类的成熟时代)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历史理性批判《历史理性批判》世界公民观点秩序的普遍历史观念(1784)

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1784)

评赫尔德《人类历史哲学的观念》(1784)

人类历史起源臆测(1785)万物的终结(1794)永久和平论(1795)重提这个问题:人类是在不断朝着改善前进的吗(1797)

论通常的说法:这个理论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1793)

世界公民观点下的普遍历史观念:①人类历史是隐秘的自然计划的实施;②自然的最终目的只能是文化;③历史是由恶向善的进步;④恶劣的情欲是历史发展的动力;⑤真正的公民社会是拥有自由和法律的暴力

人类的行为,却正如任何别的自然事件一样,总是为普遍的自然规律所决定,历史学是从事于叙述这些表现的;不管它们的原因可能是多么的隐蔽,但历史学却能使人希望;当它考察人类意志自由的作用的整体时,它可以揭示出它们有一种合乎规律的进程,并且就以这种方式而把从个别主体上看来显然杂乱无章的东西,在全体的物种上却能够认为是人类原始的秉赋之不断前进的、虽则是漫长的发展。

大自然使人类的全部秉赋得以发展所采用的手段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但仅以这种对抗性终将成为人类合法秩序的原因为限。这里的对抗性一词,我指的是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也就是指人类进入社会的倾向,而这一倾向又是和一种经常威胁着要分裂社会的贯穿始终的阻力结合在一起的。

黑格尔《历史哲学讲演录》

“观察历史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原始的历史;(二)反省的历史;(三)哲学的历史。

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的进程适合理性的、必然的进程···谁用理性的目光来看世界,世界就对他显出合理性的样子,二者的关系是交互的。黑格尔把世界历史看作精神和自由意志的进步,认为人类的历史乃是一部对自由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化的历史。他指出,世界历史就是精神在其最高状态中的神圣的、绝对的过程的展现,世界精神发展的每一阶段表现为某一特定的民族精神。而在人类历史上起划时代作用的民族叫做”世界历史民族“。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乃是一系列”世界民族“不断更替的历史。

黑格尔把世界历史分为四种历史的王国:东方的(包括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的、罗马的、日耳曼的。黑格尔认为,人类的行动源于他们的需要,他们的热情、兴趣、个性和才华;其中,个人的私欲是最有势力的源泉。

霍尔巴赫:《自然体系》人是自然的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于自然的法则,不能越出自然,哪怕是通过思维,也不能离开自然一步。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把人类知识发展分为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实证的三个阶段,并断定社会发展也经历了同样的三个阶段。

孔德把他的实证哲学运用到社会历史现象中来,声称他建立了“社会物理学”或“社会学”。

他认为,把实证主义作为方法运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主要就包括三种方法,即观察、实验和比较。孔德说的比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低等动物比较”。二是“并存社会状态的比较”。三是“连续状态的比较”。孔德正是以他自己的社会历史观作为指导思想,进行了他的历史比较考察,通过那样的比较认为,人类精神进化和一般人类进化普遍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最后的实证阶段”。

孔德的实证哲学认为“规律”就是研究者从他观察到的现象归纳出来的现象之间的“恒定不变的相继和相似关系”,而不是客观的因果必然关系,而且坚决反对去探求那种“相继和相似关系”的因果必然性。现在我们就要看到他本人也不可能真正遵循这个原则。他声称他发现了人类历史进化的三阶段的“相继和相似关系”的“规律”以后,为了进一步找出证据来证明他归纳出来的“三阶段规律”的正确性,他不得不以“个人精神进步过程”来作为他的证据。他说,“个人精神过程不只是一般精神进步的一种例证,而且是一般精神进步过程的直接证据。个体和类的起点是一样的。一个人的精神的诸阶段对应于人类精神的诸时代。因此我们每个人如果回顾自己的历史都会知道,他在童年时期是个神学家,在青年时期是个形而上学家,而在成年时期是个自然哲学家。”

斯宾塞:《社会学原理》

生物学:营养、分配与循环、调节

社会:生产、商业交通与银行、管理机构及统治机构和政

生存竞争、优胜劣汰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本质的追寻]

一、在积极扬弃的人的异化中认识历史本质

异化理论与历史本质的认识

该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

1、马克思要求在观察历史时,从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从先前各个世代得到的现成条件,以及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知道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术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活动,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政治

经济学批判>序言》

2、社会经济形态及社会形态学说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生产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关系,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适合。古典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一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综合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雇佣劳动与资本》

3、社会发展动力

马克思发展了阶级斗争学说,使阶级、阶级斗争成为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以及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嬗变为新的社会经济的钥匙。

4、历史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要求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从发展中观察它产生、发展、演化的全过程,给与历史的分析与评价。

5、历史创造的主体:关于创造历史的群众队伍逐步扩大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先建立先进的生产关系如社会主义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经济形态演进序列及其规律问题(不同说法)

如何正确估计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实的个人同社会的关系问题

[第三节西方现代历史哲学理论对历史本质认识的多元倾向]

一、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古犹太教》《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本书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和无限度的积累为目的,以由企业合理组织劳动和生产为手段,两者相结合才产生了资本主义,某些禁欲的新教教派——尤其是喀尔文教派,教义逐渐转变为争取理性的经济获利,以此表达他们受到上帝的祝福。因此新教教义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

三种政治支配形式及其演变:魅力型支配(家族和宗教)传统权威支配(宗主、封建制度)官僚型支配《现代的法律和国家、官僚)

二、汤因比的文明史研究

他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其《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

《历史研究》:文明具有两个特点:第一,都经历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和死亡5个发展阶段。第二,文明和文明之间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或称“亲属关系”。在哲学意义上,所有文明都是同时代的,也是等价的。汤因比认为,要揭示文明的起源,首先要了解原始社会与文明社会的本质区别,这一本质区别就是模仿方向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们模仿的对象是已故的祖先,传统习惯占据统治地位,所以社会停滞不前。在文明社会,人们模仿的对象则是富有创造性的人物,传统习惯被打破,社会便处于不断的变化与生长之中。由此看来,文明起源的性质就是从静止状态到活动状态的过渡。这种过渡之所以能够实现,既不是由于种族,也不是由于地理,而是由于人类面对某些困难的挑战进行了成功的应战。对第一代文明来说,挑战主要来自自然环境,对第二、三代的亲属文明来说,挑战主要来自人为环境,

也就是垂死文明的挣扎,只有克服了这种挣扎,新的文明才能诞生起来。

文明出现后不一定都能发展起来,有些也可能陷入停滞状态,因此,文明生长还不许具备4个条件:第一,挑战和应战的不断循环往复。第二,挑战与应战的场所逐渐从外部转向内部。第三,社会内部自决能力(对内部挑战进行应战的能力)的增强。第四,少数杰出人物的隐退与复出。总之,少数人创造,对一系列挑战进行应战;多数人模仿,使整个社会保持一致,这就是文明起源和生长的一般规律。

随着社会的解体,旧的母体文明便开始向新的子体文明过渡,这一过渡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列强纷争,战乱不已。其次,统一国家时期,特点是一个强大的势力削平群雄,建立大一统帝国,带来暂时的和平与繁荣。第三,间歇时期,特点是宗教思想产生并在社会上迅速蔓延。第四是统一教会时期,特点是一个强大的宗教组织出现,但国家却摇摇欲坠,最后蛮族军事集团冲破了原有的军事分界线,摧毁了统一国家,新的文明开始了,以统一教会为代表的新社会又具备了对挑战进行成功应战的能力。

三、年鉴学派

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入历史研究。他们试图糅合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历史进行总体的研究。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西方史学的发展。

关于总体史的渊源:(1)16世纪后期,波贝利尼埃尔首次提出“总体的历史”;(2)伏尔泰《关于历史的新认识》《路易十四时代》《论世界各国的风俗与精神》;(3)19世纪上半叶,夏多布里昂《历史研究》;基佐的文明观(物质与精神);(4)19世纪中期,米细勒:从“肌肤”到“内脏”;扩大史料范围(民谣、诗歌、剧本、说唱、绘画、碑铭、服装、工艺品、建筑物等);西米昂《历史方法与社会科学》提出打破政治偶像、个人偶像、年表偶像;(5)1900年,亨利·贝尔创办《历史综合杂志》;涂尔干(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涂尔干(1858-1917),法国著名社会科学家,社会学理论奠基人之一。1898年,创建法国《社会学年鉴》。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他为社会学确立了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这种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陶和影响,又指对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

拉布拉什的人文地理学:拉布拉什注重考查地理环境与人的生活的复杂关系,认为人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地理环境主宰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心理等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

年鉴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创建阶段(1929-1945):费弗尔、布洛赫;斯特拉斯堡大学;综合研究讨论会;《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注重社会结构的分析

第二阶段(1945-1968):布罗代尔;《经济·社会·文明年鉴》;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经济和社会科学部);长时段

第三阶段(1968- ):勒高夫、拉迪里;正统;社会科学研究院;新史学;长时段;历史人类学;精神状态史;事件史

马克·布洛赫

通过博士论文《国王与农民》《创造奇迹的国王》《法国农村史的基本特性》《封建社会》《奇怪的溃败》《历史学家的技艺》

历史比较方法:比较就是在一个或数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选择两种或数种一眼就能看出它们之间的某些类似之处的现象,然后描绘出这些现象发展的曲线,揭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对这些相似点和不同点作出解释。

一般比较(不同时空)、特殊比较(同一时代)

验证和揭示假说;揭示不同社会的独特性;发现和提出问题

回溯复原方法:从现代到古代,从已知到未知

创建阶段的特点:一是提倡总体历史学,把研究的触角伸入到人类历史的每一细节;二是提倡对历史学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应用历史学方法以外的社会性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方法和比较方法,并注意开拓史料的来源;三是对经济史、社会史和心里史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经济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发;四是强调历史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历史学家不断进取的精神;五是用问题史学代替传统的叙述史学,所谓问题史学即不是让史料自己说话,而是史学家带着现实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也由描述转向解释和分析。

吕西安·费弗尔

1898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后获文学和历史学学士学位;1911年,完成博士论文《腓力二世和弗朗什-孔泰:政治、宗教和社会史研究》;1922年,《土地与人类演变:地理历史学引论》;1928年《马丁·路德:一个命运》;1944年间,《16世纪的不信神问题:拉伯雷的宗教》

布罗代尔

囚禁在德国的战俘营将近5年,在狱中写成《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初稿,1947年通过国家博士论文答辩。1979年,《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晚年,著《法国史》(《法兰西的特性》《法兰西的诞生》《法兰西的命运》),未完成。

《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期(1551-1589年)的地中海世界:主要内容:第一部分详细描述了地中海地区的山脉、平原、海岸、岛屿、气候、城市、交通,主题是说明地理与历史、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研究十六世纪地中海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包括人口、劳动力、贵金属流通、物价、商业、财政、运输、海盗、宗教等,以及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土耳其和西班牙帝国的社会、文化、战争方式等。第三部分与传统的政治、军事、外交史相似,叙述这两大帝国在地中海争霸的过程。

长时段理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体时间

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结构、局势、事件

短时段,也叫事件或政治时间,主要是历史上突发的现象,如革命、战争、地震等;中时段,也叫局势或社会时间,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和结构的现象,如人口的消长、物价的升降、生产的增减;长时段,也叫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指历史上在几个世纪中长期不变和变化极慢的现象,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等。他认为短时段现象只构成了历史的表面层次,它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中时段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只有长时段现象才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

《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这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主要讨论15-18世纪人类的物质文明,也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这一时期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的细节。除此之外,布罗代尔还谈到了人口、气候、耕作技术、能源状况等等。总之,这一卷是全书的重点。布罗代尔说,他的目的就是要把过去被传统史学所忽视的日常生活引入历史研究领域。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主要讨论市场经济,包括生产、交换、经济组织的等等。第三卷《世界的时代》主要谈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按地区和年代顺序,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开始,直到英国工业革命结束。

从书的结构来看,其中仍然贯穿着布罗代尔长时段的思想。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出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现象,而是千百年来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演变的结果。布罗代尔说,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都是一些不加注意的小事,但是却渗透到历史的各个层次,并规定了社会存在和社会行为的各种方式。因此,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长时段的现象,而市场经济向资本主义的过

渡则主要决定于生产与交换机制的发展,这种生产与交换机制是属于中时段的。至于资本主义的中心从意大利到荷兰、到英国的转移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短时段现象。

《法国的特性》:第一卷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叫《空间与历史》,第二部分叫《人与物》。在这部著作中,布罗代尔主要表达了两个观点:首先,他认为法国的民族特性只能从长时段的深层历史中去寻找,像农业、村落、人口、种族、语言、习俗等长时段现象在新石器时代就存在了,因此,他非常重视法国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其次,他不认为法国人应当对法国在历史上的命运负责,法国在二战中的迅速败北和二战以后的迅速繁荣,都不是人的行为所能决定的,而是法国长时段的深层结构和中时段的局势演变的结果。因此,首先是历史创造了人,然后人才能创造历史,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冲击了传统史学狭隘的政治史观,进一步体现了年鉴学派总体历史学的思想。它不仅从内容上扩大了历史研究的对象,广泛涉及地理、生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在内的各方面,而且从地域上延伸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把历史学的视野投向整个地中海和全世界。布罗代尔还发展和完善了费弗尔首创的地理历史学,强调地理因素对人类活动的极大限制作用,并把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系统引入历史研究领域,但他同时又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生存发展的过程就是摆脱自然控制的过程。布罗代尔思想中最有价值之处是他十分重视历史研究中的时间因素,并对历史上的时间作了多元化的理解。从这种历史事件的多元性出发,布罗代尔又对真个历史进程做了多层次的解释。并十分强调历史上的深层结构对整个进程的长期影响。

布罗代尔的缺陷:没有充分阐明三个时段之间的辩证关系,否认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看不到政治事件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以及历史观中的宿命论色彩。这些批评实际上已经隐含了新史学所面临的危机。

年鉴学派第二代学者除布罗代尔外,还有一些知名人物,如厄内斯特·拉布鲁斯,主要研究经济史,著有《18世纪法国物价与收入的变动》等;罗伯尔·芒德录和米歇尔·费弗尔主要研究精神状态史;雅克·儒尔塔、迪·施纳佩、让·埃克则把口碑史学引入了法国;路易·昂利和比埃尔·古贝尔主要研究人口史,成果卓著。

在长时段理论的指导下,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到历史的深层结构,并注意对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进行考察。与之相适应,史料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主要表现为口碑史料和私人档案的应用。另外,数量经济史和历史人口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计量方法的推广上,拉布鲁斯有突出贡献。他对18世纪末法国物价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物价变动对法国革命的影响,取得了一定成果。第二代学者在提高史学的社会地位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加强对历史著作的宣传,注重研究成果的信息反馈,不断调整研究的目的和方向,著作研究者和使用者的挂钩。由于他们的努力,法国历史学在50-60年代一直处于兴旺状态,并走在了整个西方的前列。

第三阶段:勒高夫(1924- )被公认为第三代年鉴学派的领袖,他生于法国南部的土伦,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曾到捷克、意大利和英国留学,1962年开始担任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的教授,主要研究欧洲中世纪史,著有《中世纪的商人和银行家》《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世纪的西方文明》等。这些著作大都注重长时段和社会经济史的研究,着力描写人的日常生活。勒高夫反对中世纪的传统认识,认为中世纪既不是一个毫无成就的黑暗时代,也不是神话史诗般的光辉时代,而是欧洲各民族觉醒和形成的时期。这一认识和上述著作奠定了他在法国史学界的地位。

拉迪里(1929- )生于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地区,1951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63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70年代以后在巴黎大学文学院任教,并参与了第六部的研究工作。拉迪里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是1966年出版的《朗格多克的农民》,主要通过税收档案研究法国朗格多克地区的农村社会,被认为是年鉴学派的重要代表作。1975年出版的《蒙塔尤:

《语言学教程》中文笔记(完整)

语言学教程笔记 第一章语言学导论 语言的定义特征:从本质上将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区分开的人类语言的区别性特点。 1. 任意性: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天然的联系,任意性是语言的核 心特征。例如,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一本书读作 a /buk/,一支钢笔读作a /pe n/。 任意性具有不同层次:(1)语素音义关系的任意性。(2)句法层面上的任意性。 (3) 任意性和规约性。 2. 二层性:二层性是指拥有两层结构的这种特性,上层结构的单位由底层结构的元素构成, 每层都有自身的组合规则。话语的组成元素是本身不传达意义的语音,语音的唯一作用就是 相互组合构成有意义的单位,比如词。因为底层单位是无意的,而上层单位有明确的意义,所以我们把语音叫做底层单位,与词等上层单位相对。二层性使语言拥有了一种强大的能产 性。 3. 创造性:创造性指语言的能产性,指语言有制造无穷长句的潜力,这来源于语言的二层性 和递归性。利用二重性说话者可以通过组合基本语言单位,无止境地生成句子,大多数都是以前没有过的或没有听过的。 4. 移位性:是指人类语言可以让使用者在交际时用语言符号代表时间上和空间上并不可及的 物体、时间或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提及孔子或北极,虽然前者已经去世两千五百五十多年而 后者位置距我们非常之远。语言使我们能够谈及已不存在或还未出现的事物。移位性赋予人 们的概括与抽象能力使人类受益无穷。词在指称具体物体时,并不总是出现在即时、形象化 的语境中。他们通常为了体现指称含义而被使用。 5. 文化传递性:语言不是靠遗传,而是通过文化传递的。 6. 互换性:指人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即人作为说话者和听话者的 角色是可以随意更换的。 元语言功能:我们的语言可以用来讨论语言本身。比如说,我可以用“书”指代一本书,也可以用“书这个词”来指代“书”这个词本身。这使语言具有无限的自我反身性:人类可以谈论“说话”,也可以思考“思考"。所以只有人类才能提问:元语言功能对交际、思考及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杨忠《语言学概论》笔记

Chapter 1 Introduction Ⅰ.What is language? 1.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language (1) Language is a system whose parts can and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ir synchronic solidarity. (de Saussure, 1916) (2) [Language is] a set (finite or infinite) of sentences, each finite in length and constructed out of a finite set of elements. (Chomsky, 1957) (3) 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 2. Each of the definitions above has pointed out some aspects of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but all of them have left out something. We must see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language. 3. As is agreed by linguists in broad terms, language can be defined a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Ⅱ.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1. Creativity (1) Languag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sending messages that have never been sent before and for understanding brand new messages. (2) The grammar rules and the words are finite, but the sentences are infinite. Every speaker uses language creatively. 2. Duality (1) Language contains two subsystems, one of sounds and the other of meanings. (2) Certain sounds or sequences of sounds stand for certain meanings. (3) Certain meanings are conveyed by certain speech sounds or sequences of speech sounds. 3. Arbitrariness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ubsystems of language is arbitrary. (2)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sound and meaning. 4. Displacement (1) There is no limit in time or space for language. (2)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things real or imagined, past, present or future. 5. Cultural transmission (1) Culture cannot be genetically transmitted. Instead, it must be learned. (2) Language is a way of transmitting culture. 6. Interchangeability All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can send and receive messages. 7. Reflexivity (1) Human languages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mselves. (2) The language used to talk about language is called meta-language. Ⅲ.Functions of language – three meta-functions 1. The ideational function

设计学概论笔记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核心笔记 第一章导论: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 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第一节设计学的研究范畴 设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被学者们作出思辨的归纳和伦理的阐述,是20世纪以来的产物。简单说来,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而设计学则是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特色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 设计学是关于设计这一人类创造性行为的理论研究。 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 我们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三个分支。设计史必须要研究科技史与美术史,研究设计理论必然要研究相关的工程学、材料学和心理学,研究设计批评必然要研究美学、民俗学和伦理学的理论要求。 一、设计史 1.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这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大学里美术史系也将设计史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向学生们提供。 1.美术史学上19世纪的两位巨人:森珀和里格尔,正是这两位大师通过在美术史领域作出的卓有成就的研究,而给20世纪的学者最终将设计史从美术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 2.20世纪最有影响的西方设计史家:佩夫斯纳和吉迪恩,他们同时又是极有贡献的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佩夫斯纳通过其1936年出版的《现代设计的先锋》开创了设计史研究的先河,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部著作在公众心目中创造了有关设计史的概念,进而影响了公众对于设计的趣味和观念。 吉迪恩关于“无名的技术史”的研究,将设计史的研究引入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方法。 3.美术史学史上19世纪的两位巨人——森珀和里格尔。正是这两位大师通过在美术史领域作出的卓有成就的研究,而给20世纪的学者最终将设计史从美术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 森珀,是将达尔文进化论运用于美术史研究的第一人,提出唯物主义美术史论;里格尔,“装饰研究”以及“艺术意志”的提出。 二、设计理论 传统上讲,设计理论一直为它的学科美术和建筑理论所包容,这是因为设计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从美术与建筑实践中引申出来的理论总结。 设计是三项艺术(建筑、绘画、雕塑)的父亲。 在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设计”相似的概念是“经营”。▲ 在西方,一般以荷加斯的著作《美的分析》为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现代意义上的设计理论著作是19世纪开始的,而且一般都归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1837年成立的设计学校为中心的设计教育理论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琼斯和德雷瑟。作为一个功能注意者,琼斯的著作《装饰的基本原理》里强调:任何适用于目的的形式都是美的,而勉强的形式既不适合也不美。德雷瑟是琼斯的学生,他强调研究过去的(包括伊斯兰的)古典的装饰形式,将几何方式引入自然形式形态装饰的研究。 第二种类型的设计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做出的反响,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普金、拉斯金和莫里斯。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六章笔记

Chapter 6 Pragmatics 语用学 1.What is pragmatics? 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A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conveying meaning in a certain context, pragmatic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meaning study. It place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the context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语用学研究的是说某种语言的人怎样用句子去实现成功的交际。 由于交际的过程从本质来说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达意义的过程,因而语用学的本质是一种意义研究。它是一种将语言置于使用的语境中去的意义研究。 2.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 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are both linguistic studies of meaning, but they are different. What essentially distinguishe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s whether in the study of meaning, the context of use is considered. If it is not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restricted to the area of traditional semantics; if it is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being carried out in the area of pragma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对意义的语言学研究,但两者是不同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意义时是否考虑了语言使用的语境。没有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没有超出传统语义学的研究范围;相反,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属于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3.Context 语境 Context is essential 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constituted by the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语境是语言的语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概念。它一般被理解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所共有的知识。The shared knowledge is of two types: th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hey use, and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specific knowledge about the situation in which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taking place. 共有的知识包括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方面的知识和双方对世界的认识,包括对世界的总的认识和对正在进行的语言交际所处的环境的具体认识。 4.Sentence meaning and utterance meaning 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while utterance meaning is concrete, and context-dependent. Utterance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 句子的意义是抽象的,非语境化的,而话语的意义是具体的,受语境制约的。话语意义基于句子意义;它是一个句子的抽象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体现,或简而言之,在一个语境中的具体化。 5.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was originated with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 Austin in the late 50’s of the 20th centu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According to speech act theory, we are performing actions when we are speaking.

语言学概论整理

语言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语言学定义: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第一节、语言研究与语言学 1.神话传说 2.语文学研究 ①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 注疏和考订。 ②东方语言学:古印度、古中国 古印度语言学:公元前4、5世纪时,口语和《吠陀》时代的语言差别越来越大,甚至许多地方已经不能为一般人所读懂了。为了确保准确无误地理解《吠陀》的宗教内容,就必须对《吠陀》的语言作注释。著名的《巴尼尼经》(Pāninisūtra)正是当时从解说《吠陀》语言开始,进而研究梵语的整个结构的产物。《巴尼尼经》又名《八章书》,是巴尼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梵语语法。巴尼尼用3,983条经句极其概括地叙述了梵语的语音结构、语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巴尼尼语法是一部汇集了许多世纪的语法学家研究成果的语法法典,对梵语的语音、语法现象分析和描写得十分细致,代表了古代印度语言研究的水平。印度语言研究的最初动力,是必须把梵语文化中最古老的吠陀时期由口头流传下来的一些宗教和礼仪文献保存下去,巴尼尼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后人学习和研究梵语。布龙菲尔德说:巴尼尼的著作是“人类智慧的丰碑之一”。 ③西方语言学:古希腊语言学、古罗马语言学、中世纪至18世纪末的西方语言学 谈谈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关系: 语言学就是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人们对于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只是为了给古代经典文献作注释,我们称那段时期的语言研究为语文学。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注疏和考订。 3.历史比较语言学:威廉琼斯的论文拉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序幕 4.现代语言学: ①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历史,是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的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和19世纪以前的语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把语言看成是由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有价值的结构系统。 《普通语言学课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由索绪尔的两位弟子兼同事根据学生们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语言属于全社会,是抽象的;言语属于个人,是具体的。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每个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符号之间存在着线性的句段关系和联想的聚合关系。索绪尔把语言现象分为“共时”和“历时”两种,“共时”是指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上的语言状态,“历时”是指以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到以后的语言现象。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由于语言有它的内部要素,也有它的外部要素,所以语言学也可以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总之,《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语言学

设计概论

《设计概论》核心笔记 中国部分 第一讲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 一、石器设计 以打制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和以磨制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设计,除了石器工具的设计以外,另一个重要的设计领域就是陶器用具的设计。 二、原始“彩陶”的设计 所谓原始“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原始彩陶设计有下列几种: 1、半坡型 鱼形花纹:由写实逐渐演变为抽象,可以分为草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人面鱼身盆和尖底瓶汲水器。 2、庙底沟型:装饰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鸟纹的应用更多,而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 3、马家窑型:点和螺旋纹的运用,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4、半山型:图案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用旋涡纹组成装饰;二是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是装饰面区分为数个单位,并流行运用锯齿纹。 5、马厂型:以人形纹(或称蛙纹)最有特色。 原始彩陶,还有典型的“龙山文化”,是以山东为中心,薄而光的蛋壳陶大量出现,是这类设计的突出特征。 彩陶的装饰设计,基本上是以几何纹的形式出现的。彩陶图案设计中形式法则有:立对比法、分割法、多效装饰法、双关法。 第二讲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艺术(重点) 青铜器 一.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 商周时代青铜器依照它们的用途(种类)可以分为:(仅作了解,不做重点) 1 、礼器:礼器又可分为: A、炊煮器,如鼎、鬲(li,音历) 等。 B、食器,如簋(gui,音轨) 、盂、簠(fu, 音甫) 、豆等。 C、酒器,如觚(gu,音姑) 、爵、觶(zhi,音志) 、尊、卣(you,音有) 、壺、觥等。 D、水器,盤、匜(yi,音仪) 等。 2 、乐器:乐器有铃、鐃、鼓、鐘等。 3 、兵器:戈、矛、鏃等。 4 、工具和车马器 二、青铜器的用途 主要在于祭祖和维护统治秩序两个方面。 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 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各级奴隶主必须使用和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

李砚祖编著《艺术设计概论》考研核心笔记3

第三章艺术与设计 第一节艺术与设计艺术 一、“艺术”的概念 艺术: (1)18 世纪以前,艺术的存在形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处于一种含混状态或是综合质的界定,是一种以技艺为主要特征的“艺术’, 一种有特点的生产性活动,尤其指那种带有艺术性质的生产艺术品的技能,这种技能包括美得艺术和实用的艺术在内。(纯艺术、实用艺术、设计艺术、手工艺术) (2)现在的艺术,主要是指纯艺术的概念。艺术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既有精神性的产品,也包括精神和物质结合的产品。 二、艺术:纯艺术与设计艺术(重要) 纯艺术: (1)艺术的纯化即艺术与工艺技术的分离。是相对于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形态而言的那部分造型艺术。 (2)具体指绘画、雕塑、书法一类着重体现精神性同时又具有欣赏和教育功能的那部分艺术领域。 实用艺术: (1)主要体现为艺术物质性功能,即实用功能。生活是实用设计艺术的基础,实用艺术是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与一般造物的区别在于其审美性、艺术性。 (2)曾被西方学者称为“次要艺术”、“小艺术”,主要功能是实用于生活的某一方面,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既包括现代大机器工业的产品设计,又包括了手工生产的实用工艺品,这些产品必须是实用的同时又具有艺术质的产品。一般将建筑装饰,产品设计等都包括在内。 (3)艺术设计是一个宽泛的名称,从性质上论属实用艺术,其评价和确定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实用的同时又具有艺术质的产品,现在设计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是毫无疑义的。 纯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这样的内容,倾向于能力题,考研考察较多) (重要) (1)从历史上来说,在18 世纪以前,艺术是一种以技艺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又是一种有特点的生产性活动。自17 世纪以后,纯艺术与手工艺艺术逐渐分离,标志着纯艺术自身体系开始确立。 (2)纯艺术与设计艺术存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二者都被概括在艺术的范畴之内,即都是艺术的一部分,但因二者本身的特性及功能,社会作用的不同,在艺术的结构层次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性及功能、社会作用的不以,在艺术的结构层次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一种层次性,但不是高低贵贱的关系。 (3)所谓纯艺术是相对于具有实用功能的设计艺术而言的那部分造型艺术,具体绘画、雕塑、书法等,纯艺术主要是精神性的。设计艺术主要是物质性的,主要功能是实用功能。 (4)从艺术本质上看,纯艺术更多地体现了艺术本质的一面,而设计艺术既有艺术的一面又有非艺术的一面,它是纯艺术与生活之间一个中介环节。 (5)设计艺术是纯艺术和生活的桥梁,是艺术介入生活的重要手段与工具,也是生活艺术化的必由之路。艺术之根是源于实用、装饰的风格,实用艺术是艺术的本源,即纯艺术是从设计艺术中产生的。 设计艺术: (1)设计艺术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设计艺术是为实用艺术而设计的。 (2)它是在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进行产品艺术设计、装饰设计的一种创造方法。

语言学概论 精讲一官方笔记

语言学概论第一节课官方笔记目录 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 二、本章/教材结构图 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四、配套练习题 五、其余课程安排 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 二、教材节构图

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第一部分语言和语言学 ◆模块一认识人类的语言 知识点一语言的性质和类型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由语音和语义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 (二)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鸣叫系统的区别是: 1、内容更多: 表达无极限(时间、空间),想说、可说、能说。 2、用处更大: 交际、标志、记录、思维、认知等功能。 3、能够创造: 极强的生成能力和极高的运转效率。

注意: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人类具有语言能力,是人跟其他动物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语言和民族、国家的关系 确定不同的语言,首先涉及的是语言跟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1.语言是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相互能够听懂”(欧洲国家) 相同民族——相同语言;同一国家——同一语言 2.语言并非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欧洲以外的国家) 犹太人的语言与民族身份;海外华人的民族身份与语言;满族与满语 3.西方学界的双重标准——“相互能够听懂” 弱国——用语言识别民族;对“汉语”的看法。 强国——不用语言识别民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三)语言的特点和语言类型 1、语言的特点 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各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差距显著。根据语言的特点,把语言进行分类,主要有“语言的谱系分类”和“语言的形态分类” 2、语言的类型 (1)语言的谱系分类

从语言的“历时”角度划分不同的语言,建立“语言的谱系分类”, 即语言的亲属关系分类。根据各种语言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是否有共同的来源和相似性的大小对语言进行的分类。 谱系分类是一个层级系统: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次方言(土语) 语系: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这种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反映了原始基础语随着社会的分化而不断分化的历史过程和结果。 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七、八个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区别在于是否有区分意义的声调和词的形态变化)语族:语系的下一级叫语族,同一语族的语言不但有相同的来源,相似点也更多,如印欧语系下分印度语族、伊朗语族、日耳曼语族等。 (2)语言的形态分类 即语言的结构类型分类。主要分为两种: ①形态语(综合性语言) 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各种结构意义的语言,主要有屈折语(词的形态变化丰富,如德语、俄语)、黏着语(词的形态变化为前后词缀,如维吾尔语、日语) ②孤立语(分析性语言)——汉语 语法手段无需谓词词形变化表现“时、体、态”;无需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期末考试复习专用笔记(老师画的重点-自己整理的)

Chapter 1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1.1 Why study language? 1. Language is very essential to human beings. 2. In language there are many things we should know. 3.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we need to study language scientifically. 1.2 What is language? 1.3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The features that define our human languages can be called design features which can distinguish human language from any anima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1.3.1 Arbitrariness 1.3.2 Duality 1.3.3 Creativity Creativity means that language is resourceful because of its duality and its recursiveness. Recursiveness refers to the rule which can be applied repeatedly without any definite limit. The recursive nature of language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ossibility of creating endless sentences. 1.3.4 Displacement 1.4 Origin of language

语言学概论00541史上最全(吐血整理) 汇总 简单题+名词解释 小抄笔记

27.书面语: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的语言形式,它是文字产生或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26.口语:就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头存在形式。它是书面产生的基础。 28.语言相关论:语言相关论是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观点,主张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29.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是指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以及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26.语言符号的所指 :语言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形式所指的意义内容。 29.机器翻译: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一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26.语音: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27.词: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8.语用:语用指语言运用,即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29.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7.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构词语素构成的词。 29.屈折:屈折是通过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换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28.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27.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它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29.主谓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是主谓词组。 27.复辅音:一个音节内处于同一个肌肉紧张的渐强阶段或渐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 27.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是社团内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 28.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 26.调位:利用音节内的音高差别来起辩义作用的语音单位叫做调位,调位是一种非音质音位,依附在音位的组合序列上。 29.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28.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28.词尾:附着在词干后的,能改变词的语法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 29.语素:音义结合的最小语言单位。 26.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7.词法:(1)词法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词形变化规则。例如,俄语的名词在形式上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有阳性、阴性、中性等性的区别,有主格、宾格、属格等格的区别,这些都是典型的词法现象。(2)由于印欧语言中构词单位、构词方式和词类都与词的形态变化相关,因此构词和词类问题也成为词法的一部分。27.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是语言中通过一类形式或功能所获得的意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如“动词+名词”有动宾关系的意义,汉语所有的同类组合都是如此,这种意义就是一种语法意义。 27.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不是个别的语音形式和词语形式,但能产生某一类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语音表现形式或者词形变化形式也是语法形式。 27.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所归并的语法形式的基本类别叫做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可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词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句法手段;例如英语名词后加s表示复数,英语动词后面加ed表示过去时,就是词法手段中的词形变化。 28.自源文字:自源文字指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如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这些文字的形体、体系都是由最早使用该文字的人们独创的。 29.语音合成(1)语音合成是语音信息处理研究中的主要工作。 (2)语音合成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生类似的声音。如汉语的语音合成目前已初步实现自动生成声韵调结合的音节。 26.句子:句子是词或词组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27.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南京艺术学院 考研设计概论笔记

《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 《考工记》 最早一部工艺著作,世界上最早一部科技文献,主要记述“百工”之事。 成书于春秋(公元前770年—前1476年)末期。 齐国人记述手工业技术的官书。 含: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搏埴之工六大方面。 对运输,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皮革,染色,建筑的设计制作,作了总结。 墨子·节用篇 墨子,墨家代表人物,与儒家相对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世纪)《墨子》71篇,现存53篇,《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代表墨子主要思想。 墨子的工艺思想,是其经济主张的一部分,主张“强本节用”。 管子·侈靡篇 《管子》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子撰。 管子,即管仲,春秋初期政治家。 主张国家要积极参加干预和调节人民的经济生活,主张大量生产,大量消费。 主张平衡财富,抑制垄断,鼓励侈靡,促进就业,积累储蓄。 韩非子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先秦法家代表作。 梓人传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诗人。其文章被评为“雅健雄深 《梓人传》通过一位自荐杨氏木工匠师关于营建设计的见解和作者实地观察描述,表达作者认为宰相行政要注重大局协调及谋大略的主张,文中记述“梓人”具体实践时,明确肯定了总体设计的运用法则和重要作用。 指出工艺创作中总体设计运用准则:规矩绳墨以定制,差运众工而不伐艺。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明代一部重要科学技术名著,宋应星著。 全面系统记述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外国学者认为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上篇:谷类、棉麻栽培,养蚕、缫丝,染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 中篇:制造砖瓦,陶瓷,钢铁器具,建造舟车,采炼石灰、煤炭,燔石,硫磺,榨油,制烛,造纸等。 下篇:五金开采及冶炼,兵器,火药,朱墨,颜料,酒药制造,珠玉采琢等 长物志 《长物志》初版于明代末年,作者:文震亨 内容分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等12卷。体现明中期以来文人士大夫崇尚的“吴趣”生活审美情调。 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系《笠翁一家言》之一部,清代李渔撰。 李渔,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对营造,器物及园艺很有研究。 《闲情偶寄》包括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工艺等方面内容。 装饰(Art Decoratif) 蔡元培:近代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美学家和美育实践家。 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口号,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并且具体的提出了美育的实施方法。 《装饰(Art Decoratif)》一文为1916年5月在法国华工学校师资班讲义。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1901—1972)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 1943年《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做出了系统的论述。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之一。

语言学概论笔记自考(一到九章)

语言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一、识记内容。 1口语: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2、书面语:文字出现以后,语言的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 3、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4、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5、所指: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6、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7、组合关系: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8、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9、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10、理论语言学:把研究某种具体语言的语言学称为汉语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等等,把侧重理论探讨的称为理论语言学。 11、应用语言学:把侧重语言学理论和成果的实际应用。 12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13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至于我国内常说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法”,往往只是指在国外影响较大并且我国语言学界比较熟悉的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那只是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流派,并不等于受索绪尔影响的整个结构主义语言学。 二、领会内容(不用识记,大体知道即可)

1、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答:人要说话所需要的因素: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当前处理的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逻辑问题。人要接受语言所需要的因素:组织与分析的能力、心理、生理问题;发音、听音的器官和神经网络及机制和能力;复杂的生理和物理问题。总之一句话,言语交际是通过许多因素对语言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言者编码,听者解码。“码”即所谓的言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 答:书面语比口语多了一些成分,是那些口语所特有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口气和语调用书面的文字语言来描述出来的成分,也就是书面语补上的某些省略以后影响理解的成分。用二者的一致性来分析可以用公式理解:口语的基本语言成分=书面语的基本语言成分+用书面描写的口语非语言成分。 3、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答:书面语克服了人和人之间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速度和传播的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4、语言和种族的关系。 答: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根本原因是: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5、语言与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必须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答:语言客观存在形式是极其多样化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要,去研究客观存在的语言的各个不同的方面。要形成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然后才有可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那样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如果研究对象长期不确定、不明确,或者研究对象太杂,范围太宽,研究就不可能深入,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6、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_徐通锵)详细复习资料_课堂讲义笔记

语言学纲要讲义笔记 导言 一、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要把语言学跟语文学区分开来 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 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 在古印度,公元前4世纪,著名学者潘尼尼在整理、注释婆罗门教经典《吠陀》时,写了一本《梵语语法》,提出3996条规则,被人们称为最完备的语法书。在古希腊,伯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他们讨论了词为什么具有意义等内容。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1、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 语言研究的成果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社会学、民族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所必须利用的,可见语言研究在这些社会科学中已占重要地位。 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相交叉产生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生物语言学、模糊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如: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对这一具体过程的解释需要结合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总体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一)理论语言学可分为: 1、一般/普通语言学

2、个别/具体语言学 具体语言学 (1)历时语言学 (2)共时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 1、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集团的关系。如地域方言、社会方言、语言的接触、语言规划等。 2、心理语言学:研究儿童语言习得、语言的接收和发生过程,等。 3、神经语言学 最近二十年才从心理语言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和大脑结构的关系,中心是大脑如何生成语言。 此外,还有数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是语言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人类还借助语言之外的其他形式传递信息,它们是文字,旗语,信号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等。 身势等伴随动作等是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形式。 身势等非语言的形式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的再编码形式; 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就是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

语言学概论(笔记整理)

. What is language? “Language is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It is a system, since linguistic elements are arranged systematically, rather than randomly. Arbitrary, in the sense that there is usually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a work (like “book”) and the object it refers to. This explains and is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books”: “book” in English, “livre” in French, in Japanese, in Chinese, “check” in Korean. It is symbolic, because words are associated with objects, actions, ideas etc. by nothing but convention. Namely, people use the sounds or vocal forms to symbolize what they wish to refer to. It is vocal, because sound or speech is the primary medium for all human lan guages, developed or “new”. Writing systems came much later than the spoken forms. The fact that small children learn and can only learn to speak (and listen) before they write (and read) also indicates that language is primarily vocal, rather than written. The term “human” in the definition is meant to specify that language is human specific. . What are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Design features” here refer to the defining properties of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