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中国十大王朝之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明清小说足以与唐诗、宋词争领风骚,康熙时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代表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博人,他出身于书香世家,但祖上科举功名并不显赫,蒲松龄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十九岁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七十一岁才考得一个岁贡。

科举不得志,蒲松龄只能一生乡居,做私塾先生,生活相当贫苦,“十年贫病出无驴,终岁不知肉味”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也正是因为科举的失意,使他从不满科举制度开始,逐渐看到现实生活中更多的黑暗,而贫困的生活,又使他能够了解农民的疾苦,以致他的部分作品能够摆脱个人的积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矛盾,表达出人民的思想和愿望。

蒲松龄一生著作很多,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集六卷、文集四卷、通俗俚曲十四种,以及一部长篇白话小说等。《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绝大部分篇目完成于康熙十九年左右,此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

《聊斋志异》中绝大多数篇章,记述了当时民间和下层文士间流传的故事传说。蒲松龄也有借花娥狐魅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怀,寄托自己的孤愤,以避开当时严酷的文字狱。

《聊斋志异》的主要篇章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全书中数量最多的,是描写爱情的作品,有的作品通过花妖

狐媚与人的自由恋爱,表现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有的则揭露了封建社会,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种种阻碍,刻意表现男女主人公对封建势力的抗争。

蒲松龄一生深受科举之害,对它的弊端感受尤深,书中部分作品对科举制度的腐败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类作品往往入木三分,思想性特别突出。有的写考官昏腐,从而使科举埋没人才;有的描写考场贿赂之风盛行;还有的描写庸官当道,只能择录庸人,科举导致庸庸相因的恶性循环。

《聊斋志异》还以大量篇幅,揭露了现实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迫害,在勾勒统治阶级丑恶嘴脸的同时,作者塑造了一系列被压迫的形象,歌颂了他们的反抗斗争,并对他们寄予同情,尤其是同情那些处于封建压迫最底层的女性。

鲁迅说《聊着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光怪,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寓言的传统,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聊斋志异》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在许多篇章中,妖魅和幽幽冥间都起着重要作用。蒲松龄有意将妖魅人格化、社会化,借助妖魅的超现实能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物的刻画也很特别,生动是一方面,几笔就能传神,更重要的是作者表现人物不拘泥于现实,勇于突破生与死、人与妖的界限,因而给人一种亦真亦幻又鲜明可爱的感觉,情节的曲折也增加了作品的魅力,整体而言,《聊斋志异》是部针砭现实的好作品。

文言短篇小说在唐传奇已经逐渐衰落,明代小说繁盛时期,有人仿效唐传奇写作文言小说,但影响不大,《聊斋志异》问世之后风行

一时,形成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又一个高峰,正是由于《聊斋志异》巨大的思想艺术成就,才使得这一艺术形式重新焕发出光彩,《聊斋志异》出版后,文坛上出现了大量摹仿之作。

备忘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完成于康熙十九年左右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故事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故事 清朝初年,山东的一个小地方出现了一家奇怪的茶棚。过往的路人都能够进到茶棚里面喝一杯茶,这茶不收银子,客人喝了茶,只需说一些奇闻异事就行。 茶棚的主人就是蒲松龄。他出生在山东一个商人家庭中,父亲弃儒经商,多年下来,家里已是小康水平。在父亲的资助下,年轻的蒲松龄能够安心读书,准备科举考试。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家里面就出了很大的变故。 蒲松龄的两个哥哥娶的妻子都相当泼辣,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实在是忍受不下去了,只好给这三个儿子分了家。 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不像两个嫂嫂这样能打能吵又能抢,分家的时候也是默默躲在一边等待蒲松龄父亲的安排,最后,蒲松龄只分到了农场的三间破房子,以及二十亩薄田和只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从这以后,蒲松龄不能像过去一样只用读书,什么都不管了。他必须要自谋生路。生活所迫,他做了一个私塾老师,但当时私塾老师的待遇非常低微。每年能够拿到的钱最多只有八两银子。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还不够富人家的一顿宴席。 父亲去世后,蒲松龄还得赡养母亲,家里就更揭不开锅了。

为了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他挖空了心思,可在当时,文人要想 出人头地,就只有走科举考试这条道路,蒲松龄也把希望寄托在了科 举考试上。除了教书外,他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参加科举考试上,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始终不能如意,直到他七十二岁时才成为一 个岁贡生。蒲松龄的一生能够说是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以前感慨道:“穷神穷神,你和我为什么这么亲近,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就算 我是你的一个仆人,你也得给我放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都不离开我,就好像是两个热恋的情人!” 再加上在科举考试中始终不能得志,蒲松龄对黑暗的社会和不合 理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很深的抵触,他有一种倾诉的愿望,于是他打算 写一本书。为了收集故事的素材,蒲松龄花了很多心思,最后终于想 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在住地附近的马路边搭起了一个草亭,设立了一 个茶棚。于是就出现了故事换茶喝的情景。 就这样靠着和客人闲谈,蒲松龄收集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 他白天就在茶棚中忙碌,晚上,就回到自己的书斋中,凭着记忆,将 这些故事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写在自己的书中。因为故事是通过聊 天得来的,蒲松龄就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字叫“聊斋”。 蒲松龄将自己一生的情感寄托到文章当中,因为他写的是传奇故事,所以他为自己的小说集取名《聊斋志异》。 蒲松龄花了大量的精力写成的这本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表 达了他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能够说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的 作品集。但这部书的作者,在贫困中挣扎和科举考试中落魄的蒲松龄,却没有得到当时人们对他的肯定,最后在聊斋中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人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它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有力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山东淄川人。他生长在书香继世的家庭,19岁参加县、府、道三级考试连获第一,名震乡里。但此后他应考举人,几十年未中,怀才不遇。在他30岁时,曾到江苏宝应做了短暂时间的幕宾(秘书),得以熟悉江南风俗,了解官府内情,接触思想开放的女性,为创作积累了素材。蒲松龄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孔孟的仁政思想是他在《聊斋》中抨击赃官酷吏的标准,而儒家的道德观念则是他讽谕世态的准绳。 《聊斋》是在广泛搜集传说的基础上写成,但其大量代表作品却是蒲松龄的艺术创造。作者不仅常使篇幅增长数倍,主题、品格、面貌也焕然一新。《聊斋》的文体分为笔记和短篇小说两种,前者承继笔记小说传统,是传闻的记录,篇幅短小;后者承传奇小说传统,多作者创作,篇幅漫长。其主要题材主要分为五类:一歌颂爱情类,以青年男女婚恋情爱为主题,女主角多非生人,与之相恋的书生也多是情种,篇篇都是发于人性的爱的赞歌;二是揭露社会黑暗面类,以种种神奇意象揭示其贪赃虐民本质,入骨三分;三是暴露科场弊端类,揭露了科场的种种劣迹,展示当中昏庸腐败的考官、精神扭曲的考生等;四是讽喻世情,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对不良世风极尽嘲讽,分为高度寓言化类、纪实类、以奇幻意象渲染某种癖性类和以写实手法表现恶劣世情类四种;五是异闻笔记类,有鬼怪异闻和现实异闻两类,除保持了传说原貌,记录民俗外,还有许多富于思想与艺术的成分。 《聊斋》将深刻的历史事实,融汇于千奇百怪的鬼狐故事之中,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它是神话与现实结合的艺术,种种神异形象多是显示现实本质的艺术手段;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美情作品大都富有神奇幻异的色彩,拥有众多出奇特异的人物;它讲求构思艺术,意象新奇,变化无穷,又情节曲折,山重水复;它语言精妙,高超的描摹艺术在文言小说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既继承与发展了笔记小说和传奇小说文体,使其在内容题材和艺术形式上大有发展,又模仿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创造了“异史氏曰”,评议人物,讽谕世风,在体例创新上贡献突出。 《聊斋》是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是文言小说的压卷之作和艺术高峰。远至清朝文坛名人王士祯,近至现代的鲁迅,都给予它高度评价。《聊斋》面世距今虽已有三百多年,但仍历久不衰。手稿本、影印本、会注会评本、新注本、新评本、白话本等不断推出,改编自《聊斋》的戏曲、电影、电视剧多不胜数。至上世纪末,《聊斋》已被译为二十多种外文。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中的性别逆化现象

作者简介:曹雪雅(1994.12-),女,汉,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学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3 1、前言 蒲松龄出生于明朝末年,其后历经顺治康熙两朝,七十五年岁月,两件事贯穿了蒲氏的整个人生,一为科举,一为写书。蒲松龄一生曾四次参加科举,然而却屡次落第,仕途的坎坷,使蒲氏将一腔孤愤抑郁投注进志怪类小说《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创作过程中,对世俗民情的了解,进一步激发蒲氏致仕的使命感,使其在屡次落第后又屡次尝试。因而,蒲松龄的科举历程与《聊斋志异》的创作历程,紧密联系、互相影响。 《聊斋志异》从内容上,对女性角色的描述别具特色,一为形象的多样性既有不应存于世间的鬼魅精怪,又有世俗女性的代表。二为形象的美好性,这种美好性既包括德行的美好,也含有外在形貌的美好。三为性格的复杂性,其中有的女性形象以贤惠、善良著称;有的女性形象则以才能卓越、不输男子著称;有的女性形象活泼可爱,纯真无邪;然而也有的女性形象恶毒、粗鄙、善妒。 除了具有形象的多样性、美好性,以及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外,部分文章中,女性地位提高造就了女性强势主导男性的局面,更加值得引起注意。而这类强势女性形象又可从三个方面得以表现,即:家庭生活、婚恋经历、社会生产。 2、家庭生活中的性别逆化 从家庭生活方面来说,封建社会时期的女性一般遵从三从四德式的仕女教育。而《聊斋志异》中的部分女性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家庭生活中表现的自主又强势,承担了养家或教化丈夫的责任。现以《黄英》、《小翠》等篇为例,加以阐述: 《黄英》中菊妖黄英最可贵处,即为其独立性。 首先她具有经世处事的独立性:年余,陶竟不至。黄英课仆种菊,一如陶。黄英在弟弟离家时不仅能维护两人之前所经营的产业,还颇有主见的置地置产。 其次,她还具有思想上的独立性:当马文才耻以妻富时,黄英仍能坚持自己的理念,并且致力于说服丈夫改变观点妾非贪鄙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床头金任君挥去之,妾不靳也语气不卑不亢、坚持自我,其洒脱恣意的金钱观,气概磊磊,虽当世男子也难与其比肩;最后黄英看实难说服丈夫,竟毫不退让,而是无已,析君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何害乃于园中筑茅茨,择美婢往侍马。马安之,带有强烈对自我价值观念的维护。 黄英在外维护家庭的生存,在内引导丈夫的思想。而黄英的丈夫,在外不事生产,在内听从黄英的劝导,安于黄英所营造的富贵安闲的家室。这两者对比所呈现的现象,正是一种典型的性别逆化。 除《黄英》外,另有《小翠》中的狐女小翠,为母报恩嫁给绝痴的丈夫元丰,在生活中反过来照顾丈夫,五年约定期满后,又因不满婆婆的打骂敢于休弃丈夫、离家出走,拥有着可贵的人格自由与独立精神;《阿宝》中男女家室地位的悬殊,导致了思慕成疾的人竟是属于男性一方的孙子楚,而赚钱养家的则是女性一方的阿宝;以及《云翠仙》中带着丰厚嫁妆来到丈夫家,后又因为丈夫行事不义,毅然弃夫而去的云翠仙。这些女性形象无一不在家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顶门立户的作用,而作品中的男性则明显处于弱势,或者无力赚钱养家,或者身染疾病,或者品行不端。 蒲松龄对家庭生活中的强势女性意象的塑造,凸显其行为的独立性,能力的卓越性,思想的自由性,体现出一种特别的反叛精神,给予女性极大的尊重、赞美和鼓励。在客观上对于当时整个社会的女性地位维护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有着解放女性自主意识的积极作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整个社会氛围的松动,或者是某些文人读者的猎奇性阅读需求都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孤愤”之情

目录 论文摘要………………………………………………………………关键词…………………………………………………………………绪论………………………………………………………………本论………………………………………………………………结论………………………………………………………………注释、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盖传奇风韵,明未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1】确实清代文人创作文言小说的热情丝毫未减,究其原因,清廷的高压政策,尤其是文字狱,严重打击和挫伤了文人的政治热情,使广大知识分子不得不将主要精力转向学术和创作,“今海内操觚之土,其趋不出二端,曰训古之学,曰词章之学。”【2】当大多数人埋首于故纸堆而穷经皓首却也有人醉心于志怪传奇以抒发感概。“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3】蒲松龄因此创作出《聊斋志异》;“文人例有嗜奇癖,心知其妄姑自欺。” 蒲松龄《聊斋自志》云:“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灵,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4】显然《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书”,是蒲松龄“寄托”之所在,其创作心态就是“泄愤”。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社会、现实、孤愤、表达、寄托 绪论: 顺治十五年,19岁的蒲松龄参加县、府、道三试,均获第一,从此“文明籍籍诸生间”【5】。当时的主考官施闰章以《孟子》“蚤起”为题,蒲松龄将其写成颇具小说意味的记叙文章,施大为赞赏:“直足以维风移俗”,“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6】。这给了蒲松龄很大鼓励,其后来屡困场屋可能与此有关。康熙九年,宝应知县孙蕙请其担任幕僚,“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磊块愁”【7】。借助此诗,可知此番游幕并不开心。次年,蒲松龄回家备考,结果名落孙山,他写信给孙蕙说:“君疲牛马身犹病,我困遭逢数亦悭。”【8】孙则回复:“文章憎命,不其然乎?”【9】未料一语未谶,“自是以后,屡设帐缙绅先生家,日夜攻苦,冀得一第”【10】。但“一第”始终未得,“设帐缙绅先生家”竟成为他以后的主要生活。康熙二十六年,蒲松龄因答题“越幅”,被勒令出场。“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11】康熙四十一年,蒲松龄再次应考,其《寄紫庭》诗为此写道: 良兽高飞尽,吾鄙数何奇!莫下陵阳泪,三年黍一炊。 不恨前途远,止恨流光速。回想三年前,含涕犹在目。 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五夜闻鸡后,死灰复欲然。【12】 显然,这一次又告失败,他已63岁,经历“三年”也已不少,每次都是“含涕”,每次都是“虚悬”,命运却一直未加垂青,而“死灰复欲然”,说明他还没有彻底灰心。康熙四十八年,70岁的蒲松龄终于结束坐馆生涯。长期坐馆,牺牲的是亲情,母亲不能侍奉,妻子无法安抚,儿子更难以培养,唯有“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寒冷凝冰”【13】;多少次叩击科举之门,多少次被拒之门外,其内心苦痛真是莫可言状!终其一生生活在社会底层,耳闻目睹诸多吏治腐败、民生疾苦,其内心激愤更是难以言说!终于,蒲松龄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认识、良好愿望、深刻思考等熔铸成一个词——“孤愤”,在《聊斋志异》里,他将这种“孤愤”宣泄的淋漓尽致。比如《叶生》,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郁闷而死后,混教人子“中亚魁”;叶生之魂说:“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意足矣。”这是叶生愤懑之极的心声,更是蒲松龄的影子,他也正是将满腹“孤愤”“寄托”在叶生身上。 本论: 一、揭露科举弊端,痛恨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十九岁时就连续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了秀才,并且得到了当时山东学道、清代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

蒲松龄《聊斋志异》 阅读答案及翻译

蒲松龄《聊斋志异》 阅读答案及翻译 蒲松龄《聊斋志异》 武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 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 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 我已尽能之。 ”僧笑, 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 如猿飞, 如鸟落, 腾跃移时, 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 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 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 此以武名, 遨游南北, 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 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 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 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 诘之, 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 “憨和尚汝师耶?若尔, 不必较手足, 愿拜下风。 ”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 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 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 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 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 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 股已断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 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失其所与,不知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中国十大王朝之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明清小说足以与唐诗、宋词争领风骚,康熙时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代表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博人,他出身于书香世家,但祖上科举功名并不显赫,蒲松龄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十九岁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七十一岁才考得一个岁贡。 科举不得志,蒲松龄只能一生乡居,做私塾先生,生活相当贫苦,“十年贫病出无驴,终岁不知肉味”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也正是因为科举的失意,使他从不满科举制度开始,逐渐看到现实生活中更多的黑暗,而贫困的生活,又使他能够了解农民的疾苦,以致他的部分作品能够摆脱个人的积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矛盾,表达出人民的思想和愿望。 蒲松龄一生著作很多,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集六卷、文集四卷、通俗俚曲十四种,以及一部长篇白话小说等。《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绝大部分篇目完成于康熙十九年左右,此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 《聊斋志异》中绝大多数篇章,记述了当时民间和下层文士间流传的故事传说。蒲松龄也有借花娥狐魅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怀,寄托自己的孤愤,以避开当时严酷的文字狱。 《聊斋志异》的主要篇章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全书中数量最多的,是描写爱情的作品,有的作品通过花妖

狐媚与人的自由恋爱,表现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有的则揭露了封建社会,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种种阻碍,刻意表现男女主人公对封建势力的抗争。 蒲松龄一生深受科举之害,对它的弊端感受尤深,书中部分作品对科举制度的腐败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类作品往往入木三分,思想性特别突出。有的写考官昏腐,从而使科举埋没人才;有的描写考场贿赂之风盛行;还有的描写庸官当道,只能择录庸人,科举导致庸庸相因的恶性循环。 《聊斋志异》还以大量篇幅,揭露了现实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迫害,在勾勒统治阶级丑恶嘴脸的同时,作者塑造了一系列被压迫的形象,歌颂了他们的反抗斗争,并对他们寄予同情,尤其是同情那些处于封建压迫最底层的女性。 鲁迅说《聊着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光怪,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寓言的传统,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聊斋志异》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在许多篇章中,妖魅和幽幽冥间都起着重要作用。蒲松龄有意将妖魅人格化、社会化,借助妖魅的超现实能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物的刻画也很特别,生动是一方面,几笔就能传神,更重要的是作者表现人物不拘泥于现实,勇于突破生与死、人与妖的界限,因而给人一种亦真亦幻又鲜明可爱的感觉,情节的曲折也增加了作品的魅力,整体而言,《聊斋志异》是部针砭现实的好作品。 文言短篇小说在唐传奇已经逐渐衰落,明代小说繁盛时期,有人仿效唐传奇写作文言小说,但影响不大,《聊斋志异》问世之后风行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简介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创作背景 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十分有利。他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却由此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促使他把满腔孤奋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先生生活对他的创作也极为有利:一方面东家毕际有的石隐园里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恰当的机会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为创作《聊斋志异》作了一定准备。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妓,为他在《聊斋》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此外,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异事。他不仅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而且直接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这是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来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如《婴宁》、《莲香》、《香玉》都在没有恋爱自由的当时写出了青年男女自由相爱的故事。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顾封建礼教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大胆地追求心爱的人,并都获得了幸福的结局。如《香玉》中的黄生在劳山下清宫中爱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不幸花被他人移去,他日日临穴哭吊,终于感动花神使香玉复生宫中。《莲香》中的女鬼李氏热爱桑生,使桑生害了重病,当她不得不忍痛分手之后,却“愤不归墓,随风漾泊”,终于游至张家,借尸还魂,和桑生结成了美满姻缘。在《小谢》中,作者更写出男女双方经过一段自由接触逐步发展了爱情的故事。女鬼秋容、小谢和陶生开始只是师友相处。后来陶生因事入狱,秋容、小谢为之奔走相救,秋容被城隍祠黑判抢去,也得到陶生的搭救。他们在与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彼此互助,发展了爱情,才结为夫妇。这在男女被绝对禁止社交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事。

蒲松龄《聊斋志异

真幻相生奇诡动人 ——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一生科举未第,却才华盖世,以一部〈〈聊斋志异〉〉而名扬天下,以其独特的艺术把中国文言小说推向了新的高峰,以大胆的艺术想象创造了一个亦真亦假,似真似幻,真幻相通,奇诡动人,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 一、蒲松龄的生平 蒲松龄(1640-1715,76岁),山东淄博人,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出生诗书世家,为当地屈指可数的书香门第。叔祖父蒲生汶中过进士,作过河北玉田县令。父亲蒲磐是个秀才,科试失利后,弃儒从商,家道开始中落。蒲松龄兄弟四人,分居。蒲松龄虽出生于明清易代之时,但其时他只有五岁,故民族情绪在他的作品中并不强烈。他十分聪慧,11岁起跟父亲读书,经史子集,无所不涉,19岁时已经是学富五车了。因此,县考府考都名列第一,后来院考又名列榜首,于是文名大噪于乡里。但尔后,却屡困场屋,直到44岁才补了廪膳生,71岁方拔为贡生。为了养家糊口,一生活了76岁的蒲松龄,五十年以舌耕度日(曾做过短期幕僚),其中约三十年是在淄川大家毕际有府上为塾师,在毕家他结识了当时的一些著名文人,如王士祯、朱湘等,这对于〈〈聊斋志异〉〉的创作和传播有极大的影响。

清代大文人王士祯有〈〈聊斋志异题词〉〉诗云: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鱼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二、〈〈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电视系列局《聊斋志异》主题歌唱: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都到那个心头来。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倒比那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谁能解得开,谁能解得开? (一)思想内容 “聊斋”是作者书斋的名字,“志异”是记录狐鬼神怪的意思,共490余篇。作者一生屡试不第,苦闷成了他生命相伴的难解之结,再加上当时思想控制极严,不能直抒胸臆,所以只有借助神仙鬼怪,曲折的进行表达和揭露。其《感愤》诗中说:“新闻总入夷坚志,斗酒难消块垒愁。”又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哉!”其思想内容或暴露社会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或寄托美好友情、爱情理想。 1.痛斥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贪婪无耻,同时讴歌下层民众的反抗精神。如《席方平》、《梦狼》、《促织》、《商三官》。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创作背景 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十分有利。他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却由此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促使他把满腔孤奋斗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先生生活对他的创作也极为有利:一方面东家毕际有的石隐园里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恰当的机会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为创作《聊斋志异》作了一定准备。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妓,为他在《聊斋》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此外,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异事。他不仅从民

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而且直接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这是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来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博采中国历代文言短篇小说以及史传文学艺术精华,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造奇设幻,描绘鬼狐世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鲁迅说:“聊斋志异虽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中国小说史略》)。这里明确指出了《聊斋志异》一书而兼志怪、传奇二体的特色。“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不能简单理解为“用传奇的笔法,去表现志怪的题材”,其实,蒲松龄对志怪传统和传奇笔法,既有继承又有超越。 1、《聊斋》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

【课外阅读】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课外阅读】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明末清初。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

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蒲松龄,他出身于一个久已衰落的世家,其父因科举不显而弃儒从商,却仍不能忘怀于光复门庭。蒲松龄从小随父读书,十九岁时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得到学使施闰章的称扬。自此文名大振,而自视甚高。但他此后的科场经历却始终困顿不振,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才接受老妻之劝,放弃了仕途幻想。又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得到一个已经无意义的岁贡生名义。在蹭蹬科场的数十年中,他先是做过短期的幕宾,后来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以为糊口。大致从中年开始,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聊斋志异》,一直写到晚年。书未脱稿,便在朋辈中传阅,并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常识。除《聊斋志异》外,他还存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俚曲等,今人编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实际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