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礼记》二则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礼记》二则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礼记》二则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礼记》二则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2《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 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大道之行也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体验观察社会,说说自己对“大同”社会的见解和感受。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三、板书设计

12《诗经》二首

第1课时关雎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

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

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

..(cēn cī)

..(hǎo qiú)参差

荇.(xìng) 芼.(mào) 窈窕

..(wù mèi)

..(yǎo tiǎo) 寤寐

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目标导学三:总结归纳,分析写作手法

《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1)非常生动地运用“兴”的手法。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诗经》“比兴”手法中“兴”的表现手法,兴的表现手法只是一种自由联想,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仍可以引起读者的遐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地之中,诗因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

(2)重章叠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韵,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蒹葭

1.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依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吟诵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进作品,品读诗歌之美

1.走进作品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2.识记字音。

溯洄

..(sù huí)道阻且跻.(jī)水中坻.(chí)水中沚.(zhǐ)

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为什么《蒹葭》读起来这么美?(小组讨论)

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跻、坻

已、涘、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品味诗歌意境

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1)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2)执着、坚贞不渝。(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着、坚贞不渝。(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

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目标导学三:感知形象,深入解读主题

1.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如此的形象呢?

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代,只是反复吟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

2.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

《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这么优美的诗篇,是百读不厌的,让我们再朗读一回吧。男女生分部分朗读。

三、板书设计

(完整版)《散步》公开课教案

《散步》教案 罗岭乡中陈青青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读关键词、品评美文,逐步提高赏读美文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家庭是港湾,为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 二、基础知识 1、字词识记(投影出示) 嫩芽(nèn) 霎(shà)时拆(chāi)散熬(áo)过 分歧(qí)水波粼粼(lín)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点ㄧ理论~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介绍作者 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散步》《花样年月》,

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三、老师配乐朗诵,并出示问题,整体感知文意。(投影出示) 听读课文 1、两分钟速读课文,快速抢答(投影出示): a散步的季节? 初春 b散步的地点? 田野 c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 d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分歧 e结果怎样? 学生读后抢答 2、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感慨大意。 明确: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散步。 这个句话在课文哪里出现过?开头。 四、涵泳品味,反复揣摩,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投影出示) 1.设疑:“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若改成: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好吗?这样不是更简洁吗?说说原因。 A: 从人物关系上引导学生注意是两对母子,课文后面用到这个开头的人物关系了吗?子背母,母背子,为后文的“背”做铺垫 B: 那调换顺序好吗?换成:我,我的妻子和儿子,我的母亲。 明确:“我”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顶梁柱”和“主心骨”,当然排在前面。(排在前面理所当然承担责任。)母亲被排在第二位,看出儿子很敬重母亲,老母亲在家里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她被家庭成员重视,这是正“孝”的体现。

树之歌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8

8 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树之歌》公开-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识字2 树之歌人教(部编版)歌之树识字2 文本分析:本课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类的丰富。课文每句话的观察角度各不相同。第一句观察树木的形状,描写了杨树的高大、榕树的茁壮及梧桐树叶像手掌的特征。第二句观察树叶的颜色,描写了枫叶的火红和松树、柏树的翠绿。第三句观察树木的习性,写出了木棉喜暖和桦树耐寒的不同习性。最后一句介绍了两种被誉为“活化石”的树以及香溢满园的桂花树。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常识性较强,却洋溢着浓浓的情趣,语言平实,修辞恰当,所选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文中插图与儿歌中的树木对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白桦、木棉、梧桐、榕树、水杉、银杏、金桂、柏树、枫树、松树、杨树,直观展示了各种树木的特点,符合儿童图文学习的心理特征。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提前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树木,看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以便课上交流。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带有木字旁的生字,并了解了汉字“偏旁表意”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学生学习本课生字有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本课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树,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也有生活中不太常见的,它们身上的自然常识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树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掌握偏旁归类识字方法。教学目标:个字,会写“杨树、树10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8叶”等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教学重难点: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朗诵、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带有木字旁的8 特点。课时2:课时安排. 8 学设计课教案《树之歌》公开优秀教 课时目标个字,会写“杨树、树10151.认识“梧、桐”等个生字,会写“杨、壮”等 8叶”等个词语。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要点把握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习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自主识字。能正确书写带有木字旁的生字,重点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生字。3.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收集的树叶,让学生猜猜是什么树的叶子。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河谷,还是山顶,我们总能看到一位老导语:朋友,那就是树。树朋友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让我们的空气变得更加清新。大家看,我这里有许多树朋友托我带给你们的礼物,有细条状的,有巴掌状的,有扇子状的……它们分别是哪位树朋友送的呢?(请学生回答) 2.揭示课题,导入本课教学。同学们刚才都猜出来我手上的树叶分别是哪位树朋友送的了,可见大家过渡:在平时的生活中都非常善于观察。树木的种类非常多,同学们能说出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树之歌名师教案

识字2 树之歌 文本分析: 本课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 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课文每句话的观察角度各不相同。第一句观察树木的形状,描写了杨树的高大、榕树的茁壮及梧桐树叶像手掌的特征。第二句观察树叶的颜色,描写了枫叶的火红和松树、柏树的翠绿。第三句观察树木的习性,写出了木棉喜暖和桦树耐寒的不同习性。最后一句介绍了两种被誉为“活化石” 的树以及香溢满园的桂花树。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常识性较强,却洋溢着浓浓的情趣,语言平实,修辞恰当,所选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文中插图与儿歌中的树木对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白桦、木棉、梧桐、榕树、水杉、银杏、金桂、柏树、枫树、松树、杨树,直观展示了各种树木的特点,符合儿童图文学习的心理特征。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提前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树木,看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以便课上交流。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带有木字旁的生字,并了解了汉字“偏旁表意”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学生学习本课生字有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本课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树,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也有生活中不太常见的,它们身上的自然常识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树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掌握偏旁归类识字方法。 教学目标: 1. 认识“梧、桐”等15 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字,会写“杨树、树叶”等8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教学重点: 朗诵、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带有木字旁的8 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 课时安排:2 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梧、桐”等15 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字,会写“杨树、 树叶”等8 个词语 2.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要点把握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教案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动的道理,理解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 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 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 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 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动)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所以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 困惑。

新编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6 雷雨》 【市一等奖】优质课优质教案.doc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生字词。 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1.孩子们今天下雨了吗?雨有很多种,你知道有哪些雨?((学生自由说) 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齐读课题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老师提示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 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那么现在课堂就还给同学们。有请我们的助教。4.不认识的生字词做上记号了吗?那么现在课堂就还给同学们。有请我们班的有谁能试读课文? 二、助教见面 大家好!我是这节课的助教,由我带领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大家都能有所收获。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的课文生字词的,现在我们来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唱读,不会的字请作上记号,向同桌请教。好,开始。 接下来先有请字音小班闪耀登场。 三、自主学习生字词 字音小班上场 齐:大家好!我们是“xx”小班。通过学习希望大家都能读准生字的字音 1号:。我是1号同学,下面由我来范读词语,请大家认真听,眼睛(到)请看大屏。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些词语,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遍这些词语。下面有请2号同学带领我们继续学习。 2号:我来提醒大家易读错的字音:请同学们看大屏,我来提醒易错的字音:“垂、沉、阵蝉、蜘、蛛”是翘舌音的字,不要读成平舌音了。 你们还有要提醒大家的吗?我们一起来把刚才提醒的字音读一读。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就带领大家学习到这里,下面有请3号同学带领我们学习。 3号:现在请同桌检查读,听听同桌是否读准字音。下面请同桌赛读这些词语,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好,接下来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这些去掉伙伴的生字(火车火车哪里开?)大家读得都不错,我们小班就带领大家学习到这里, 4号:现在我们来玩抓“特务”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一个小组的小组长到指定的小组找一个同学读,没有读正确的被视为特务,好,游戏开始。 助教:接下来有请字形小班带领我们学习。字形小班上场 齐:大家好!我们是“xx”小班。通过学习,希望每位同学都能牢记并正确、工整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1号:请看大屏,先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下面有请2号同学带领我们继续学习。 2号:我们来说说这些字的识字方法: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了“虹”,用长江的江把三点

树之歌公开课教案

树之歌 教学目标 1. 会认识15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认识“木”字旁,并能列举学习过的生字。 教学重点:会认识15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前置性作业(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至少读3遍。 2.划出生字新词,进行口头组词识记,并抄写生字新词。 3.查找了解某一种树的相关知识,并带图片到学校。 一、课前诵读环节 (一)“课前诵读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课前诵读环节”对应的教学过程 1、课前指名领读:《竹石》 2、师:这是一首赞美竹子的诗,其实赞美树木的诗还有很多,猜猜下面这首诗是赞美什么树木? 3、猜树木,引出《咏柳》,课前带文。

出示: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预设: 生:咏柳 师:是啊,这是一首赞美柳树的诗,你们能抓住柳树的特点猜出答案。真聪明。现在让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夸夸柳树吧。 4、男女合作读 男:碧玉妆成一树高 女:高高高,一树高 男:万条垂下绿丝绦 女:绦绦绦,绿丝绦 男:不知细叶谁裁出 女:出出出,谁裁出 男:二月春风似剪刀 女:刀刀刀,似剪刀 师:从你们的声音中,我仿佛看到了一排排纤细柔美的柳树在向我们招手。 过渡:瞧!郁郁葱葱的森林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里都有些什么树木?让我们一起走进《树之歌》这首歌谣中找一找。 二、“生字词”教学环节

(一)“生字词”教学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生字词”对应的教学过程 1.出示生字,指名拼读 2.小老师带读,采用多种方式认读。 三、“课文”教学环节 (一)“课文”教学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课文教学环节”对应的教学过程 1、运用批注法自主阅读 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儿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画出儿歌中主要有哪几种树? (1)交流 预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 《礼记》二则.-优质教案.doc

22 《礼记》二则 新课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知识备查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虽有嘉肴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字词学习 嘉肴()弗食() 自强()教学相长() 兑命()学()学()半 Yáo qiǎnɡYuèXiào Fú zhǎnɡxué 通假字 《兑命》曰 (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 u e) 古今异义 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主旨)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 4.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 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学半() 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动词,教导 动词,学习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 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第一课时(预备课) (一)戏剧和小说两种文学式样的主要异同 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用为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1.相同点: ①都是通过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矛盾,表现重大的生活及社会主题。 ②小说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戏剧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③都离不开环境要素的参与。 2. 不同点: ①小说主要通过作者的正面描述直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表现生活和主题;戏剧则是以人物对话(角色对白)的形式展开剧情。(台词) ②戏剧(剧本)除台词外,人物的动作、神情、衣着服饰、身份经历、舞台布景等相对较少,且用小字集中介绍或用括号文字在台词中插入;而小说则是完全融于文中,难于分离。 ③小说(主要指长篇小说)常常有广阔的背景和较长的时间跨度;戏剧则缩天地为一隅,变古今为一瞬,使空间、时间高度集中。 ④剧本的创作有明确的目的性——利于舞台演出;小说则需要通过改编,才能搬上舞台或银幕。

(二)与戏剧阅读鉴赏相关的三个重要概念 1. 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①可能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外部冲突。②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冲突。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③还可能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需要戏剧化。 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有:①尖锐激烈:在戏剧中,一些平淡的矛盾往往被组成有声有色的冲突,由于矛盾的双方都有足够的冲击力,冲突的最后爆发时格外强烈的。②高度集中:戏剧的冲突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社会矛盾。③进展紧张:戏剧冲突必须是扣人心弦,波澜起伏的,使观众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④曲折多变:戏剧冲突往往是曲折复杂,变化多姿的。 2. 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按其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形式。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

散步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散步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意识。 3.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象征意义。由此,切实地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熏陶。 三、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导语:台湾作家张文亮有一首有趣的诗叫《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诗中写道到:“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和蜗牛散步,真是突发奇想啊!和蜗牛散步,需要多大的耐心呀!下面,让我们从童话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一对中年夫妻和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儿子一起散步,会遇到什么问题呢?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前后都是妈妈和儿子”。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教师播放情境课文“田野生命”并设计相关问题: (1)说说有关散步的时间(季节)、地点、人物。 (2)你印象中的“初春”是什么样子呢?你见过“初春的田野”吗? 2.教师播放情境课文“分歧选择”并设计相关问题: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要简洁明了。)起因: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经过:“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疼爱孙子,决定走小路。结果:走小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指导明确记叙的“六要素”。 (三)内容探究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新编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6 雷雨1》 【省一等奖】优质课优质教案.doc

教学目标: 1、会认“压,蝉,垂、户、扑”等生字,重点指导书写“压”“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知道课文主要讲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 3、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积累导入揭题: 1、出示词语,谁会读? 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电闪雷鸣读着这些词语,你觉得快要怎么了?(下雨了)板书:雨 2、是啊,雨是有脾气的,各个季节的雨也各有特点,今天我们要认识的雨会是什么脾气呢?你们听,它来了!(播放雷雨声音)这是什么雨?板书:雷。 3.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场雷雨。齐读课题。16:雷雨 二、初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并理清结构 (1)读准字音,遇到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边读课文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3)师:小朋友们,大自然是很奇妙的,只有走进大自然才会发现很多秘密。一个叔叔把雷雨的整个过程都拍下来了你们瞧(出示图片)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是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的。 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三、学习“雷雨前” 师:读雷雨前,说说你看见了什么?(出示图片)雷雨前的三个画面。学习画面一:(1)读句子,说感受。 a满天:范围的大 b黑沉沉:乌云的多、黑和厚 c指导写“压” (出示乌云图片)用上课前给出的词来概括。教师相机板书:乌云密布学习画面二:读句子,谈感受。 a乱摆:风的大和急。用课前给出的词语概括。教师相机板书:狂风大作 b垂:逃得匆忙,速度快 c指导写“垂”学习画面三: (出示闪电图片)用课前给出的词语概括。教师相机板书:电闪雷鸣带着感受读句子。 读雷雨前的段落,再体会。 四、自编儿歌,体会雷雨 要下雨了啦!乌云越越天越越风越越闪电越越雷声越越雷雨的脚步越越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大自然,知道了大自然的很多秘密。雷雨前它会乌云密布、狂风暴雨、电闪雷鸣。雷雨时、雷雨后会是什么样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 六、拓展小作业: 细细观察,自然现象真奇妙,请模仿雷雨写一则观察天气的小日记。

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观摩一等奖 《散步》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观摩一等奖《散步》课堂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亲情是什么?有人说亲情是一缕阳光,可以让人感受到快乐和温暖,也有人说,亲情是一根绳子,将心和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今天呀,我们就一起走进暖暖的春日,去感受浓浓的亲情,一起来学习文章-―《散步》。 师:我相信大家课前预习过课文,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呀,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生:作者和作者的家人在春天一起在田野中散步。 师:注意呀,他说作者,文学中的作者,一般说―― 生齐:是文中的我。 生:初春,我和我的家人在田野里散步。 师:语言更加的简洁明了,非常好。 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把耳朵叫醒,去聆听作者的心声,边听录音边思考这样的问题。(投影出示思考题)1、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家庭?2、文章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说说你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听课文录音。 师:同学们,听到这样深情的朗诵,我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那么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你来说一说。 生:我看到一个十分温馨的,而且互相关爱的家庭。 生:我看到一个和谐的家庭。 师:那么在这个温馨充满关爱而又和谐的家庭中,给你留下了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又是谁呢? 生:我觉得是作者的妻子。 师:应该怎么说?是文中我的妻子。 生:回为从文中可以看到我的妻子是很标准的贤妻良母。 师:如何见得?

生:因为,文中有一句话叫做,妻子走在我后面…… 师:没关系,你讲清楚在哪里?文中对妻子的描写的笔墨不多,在哪儿呢? 生:第六节中,妻子她总是听我的,这儿很符合中国传统对妻子的要求。 师:她总是听我的,作为我这个丈夫来说,怎么样? 生:很幸福。 师:说明她对我非常的尊重。文中我的妻子还有什么特点? 生:就是我的母亲…… 生:文中的妻子,她走在我的后面。 师:除了这个以外? 生:她很关爱儿子。哪里见得?妻子也蹲下背起儿子。 师:很好,这样一个尊重丈夫、关爱儿子的妻子,他刚才用了一个很好的词――- 生齐:贤妻良母。 师:那文中还有让你感受印象深刻的人物呢? 生:我的母亲。文中从很多的地方看出来,我的母亲怀有真挚的母爱,无论是对我,还是对我的儿子。就像爱护自己一样。 师:你举个例子。 生:但是母亲摸摸小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师:抓住其中的词语―― 生:摸摸,表现了这位老人对孙子的疼爱。 师:好的。还有同学要说―― 生:母亲让我们走大路,大路平顺,她是不希望家人走在小路上,也不安全,也是对家人的关心。 师:想得很好。还有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之: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 ,推举。 修:培养。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 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

“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 ,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新编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6 雷雨2》 【省一等奖】优质课优质教案.doc

16.《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内容分析: 《雷雨》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前后景色的优美小文。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雨前“黑沉沉的乌云”那凝重的美;雨中大雨倾盆,涤荡万物的美;雨后彩虹高挂,清新隽永的美,无疑是大自然所给予孩子们的伟大的恩赐。学情分析: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努力让学生犹如亲身看到,听到,感觉到雷雨的情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初步了解时间写作顺序。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所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特点的。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特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到地里禾苗绿,落到水里看不见。【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论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热情都非常高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2、复习词语。二、回顾课文 1、回顾课文写作顺序与分段。 2、观察雨前、雨中和雨后的图片,把与图片相符的内容用线连一连。 【设计意图:通过仔细观察图片进行连线,即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让学生快速地回顾课文描写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为接下来学习课文作铺垫。】三、学习课文(一)雷雨前(1-3)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雷雨前有些什么景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2、学习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1)引导学生描绘读完1-3自然段后,看到的景象。(2)找出描写乌云的句子。学生通过读,感悟句子意思。(3)理解“压”。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一只手掌放在桌面上,向下用力,再用力,这就是“压”。【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一起感受“压”的动作,使学生在玩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 (4)感受满天乌云压下来的感觉,理解“黑沉沉”。 把书本当作乌云,请一位学生上台把书本举高,老师往上加书本,“乌云”越来越厚,越来越重,理解“黑沉沉”。学生读出高举书本的感觉。 【设计意图:请学生上台托举书本,一方面激发台下同学的好奇心,使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另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云层变厚变重给人带来压抑、闷的感觉。】 (5)指导写“压”。 先让学生观察“压”字的结构,师范写,学生书空“压”。 3、学习句子“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学生通过朗读,从“一动不动”和“一声也不叫”感受天气的闷热和周围的寂静。 4、学习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1)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树枝“乱摆”。(2)思考:蜘蛛为什么要逃走?(3)学习“垂”。 学生先观察“垂”字的结构、笔画特点,师范写,学生在练写纸上练写,幻灯展示学生书写情况。 (4)小实验直观感受“垂”。

【广东部优】《散步》公开课教案

《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 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三)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5分钟]

人教部编版《树之歌》优秀教案1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识字2 树之歌人教(部编版) 识字2 树之歌 文本分析: 本课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课文每句话的观察角度各不相同。第一句观察树木的形状,描写了杨树的高大、榕树的茁壮及梧桐树叶像手掌的特征。第二句观察树叶的颜色,描写了枫叶的火红和松树、柏树的翠绿。第三句观察树木的习性,写出了木棉喜暖和桦树耐寒的不同习性。最后一句介绍了两种被誉为“活化石”的树以及香溢满园的桂花树。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常识性较强,却洋溢着浓浓的情趣,语言平实,修辞恰当,所选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文中插图与儿歌中的树木对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白桦、木棉、梧桐、榕树、水杉、银杏、金桂、柏树、枫树、松树、杨树,直观展示了各种树木的特点,符合儿童图文学习的心理特征。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提前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树木,看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以便课上交流。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带有木字旁的生字,并了解了汉字“偏旁表意”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学生学习本课生字有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本课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树,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也有生活中不太常见的,它们身上的自然常识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树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掌握偏旁归类识字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字,会写“杨树、树叶”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朗诵、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带有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22《礼记》二则教案

22《礼记》二则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不断提高。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主要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3.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4.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理念或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和现实社会,探讨对于“教学相长”这一理念和“大同”社会理想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对偶和排比在论述类文本中的作用。 2.难点:(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2)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诫我们要勤于钻 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嘉肴.(yáo)弗.食(fú)兑.命(yuè) 教学相长.(zhǎng) 学学 ..半(xiàoxué)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通假字] ①兑.命(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同“敩”,教导) [古今异义]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2.了解作品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它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雷雨》教案

《雷雨》教案 教案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生动性特征。 3.通过证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圆、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4.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5.研读重要“舞台说明”,认识其在剧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罪恶。 教案重点: 1.把握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仆圆、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案难点: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腐朽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案步骤 第一课时 教案要点: 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抓住戏剧冲突。 教案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电影《雷雨》高潮部分的影片剪辑,使学生初步感知《雷雨》,快速进入情景。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却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这就是年仅二十三岁的曹禺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创作的四幕剧《雷雨》。它在中国演了七十多年,却经久不衰。它除了生命的毁灭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之谜,究竟还能给我们多少人与人性的启示。今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进《雷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多媒体显示: 1.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文学剧本。 戏剧的要素主要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形象。 中国的戏剧,古代与现代差别迥异。古代戏剧称为“戏曲“,主要包括南戏、杂剧、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和舞剧等,其主体是话剧。戏剧按表现形式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按内容形式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分为现代剧、历史剧、儿童剧等;按篇幅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2.曹禺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们杰出的剧作家。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以后他又陆续创作出了《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其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散步》优质课精品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 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 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多么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 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读文生情、感知意境美(10min) 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勾划出生字新词,并读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所列词语,然后回答老师的提问。 信服嫩芽分歧取决拆散委屈粼粼一霎时各得其所 1、散步的时间?——初春 2、散步的地点?——田野 3、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4、散步中发生了什么?——分歧 5、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6、谁来解决分歧?——我 7、我想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 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8、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根据上面的回答,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概括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板书) (三)、简介作者与创作背景。(2min) 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小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 我们来了解作者和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师简介作者和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下面就 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个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 (四)、分析人物、品味人性美(10min) 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文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呢?(孝顺善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