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导学案(人教版)

2.《雨说》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田圃.()禁.()锢.()留滞.()喑.()哑.()襁.()褓.()

2.解释下列词语。

寒浅:________留滞:________喑哑:________襁褓:________

忍冬:________洗礼:________

1. 思考:诗歌的每一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

2. 找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句,仔细体味:

课堂探究

1.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2.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色?

3.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4.朗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1.选诗的第三节与第一节有什么关系?

(2.选诗的第二节抓住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该怎样理解这一诗句?

(3.选诗的第二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中,雨“说”的一席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5.作者赋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现,这样写好在哪里?

(6.文中五次用“雨说”作为提示语有什么好处?

(7这首诗采用第几人称?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8“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句中的“旗子”“春天”象征什么?这两句诗应该如何理解?

(9春雨到来的前后,大地的景色有什么变化吗?

当堂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雨声声

傅天琳

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地说个不停。/窗内的语声,/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窗外的说些什么?/问那树,那花,那小溪;

窗内的说些什么?/问这笑,这吻,这眼睛。

窗外和窗内都说了一夜,/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天边的霞光哟脸上的红晕,/化一朵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把窗外雨声和窗内语声加以对照,以此笼罩全篇,统率全诗。

B.第二节中,没明写说话的具体内容,实暗写说话内容。

C.第一节写雨声、语声的热闹,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写出夜半恬静的气氛。

D.本诗的目的是写人与人之间的融洽感情。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秋雨声声”让人联想到秋雨中的人语,以秋雨的细腻连绵写出窗内人的甜蜜的情感。

B.第二节中,作者虽没有正面回答说些什么,但从树、花受到雨水的滋润中,可见笑、吻给对方心灵的慰藉。

C.诗句“天边的……飘飘的云”把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写,用大自然的美衬托人的美。

D.雨声和语声融合的梦境即指第二节中表示亲密感情的笑、吻、眼睛。

(二)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雨说》的作者是________(姓名)。副标题为“________”。

2.下列关于《雨说》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借“春雨”的真情诉说,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温柔亲切

的爱意,以及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诚挚祝福。

B.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亲切感人,切合儿童心理,易于打动孩子们的童心。

C.这首诗语言亲切、清新自然,给人以温柔亲切之感,便于儿童阅读和接受。

D.诗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这句诗表现了“春雨”为自己的奉献而喜悦、满足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的短诗,回答问题。

既然

徐敬亚

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

既然/脚下踏着波澜/又注定终身恋着波澜

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沉入海底

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

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

1.诗中“前也无岸,后也无岸”的大海象征着________,“岸”指的是________。“波澜”指的是________,“能托起安眠的礁石”指的是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诗歌末尾一句“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首诗,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简要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说》学案

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79年,时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诗中“雨说”即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1. 田圃(pǔ)禁(jìn)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襁(qiǎng)褓(b ǎo)

2.略

1. (1)探访四月的大地(2)雨轻轻地来了(3)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4)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5)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6)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7、8)教孩子们勇敢地笑(9)交代最终的归宿

2.

如:①“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心。“丝缕”: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爱之广之浓,无私而博大。

②“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

③“当你们自由地笑了……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于不露声色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雨是在祝福孩子们收获成长的甜美,“快乐地安息”使人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诗对其他事物也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 有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

3. 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1.一一照应

2.轻盈、绵绵不断、温柔等,侧面写的轻盈、温柔。

3.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温柔可亲,像爱的使者。

4.希望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之中,学会乐观,能够过着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新一代儿童的关爱与祝福。5.作者赋予“雨”以人的感情与思想,使诗文更富有生命力,生动而又形象,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力,也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

6.既是内容上的划分,又是“雨”这位“爱的使者”叙述情绪的递进

7.用拟人手法写“雨”,将春雨塑造成一位充满爱心的天使形象,全诗是“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喃喃细语,这样写既符合儿童心理,也使这首诗具有轻柔、喜悦、亲切的风格。8红旗象征国家。春天象征青少年。

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表达出要求自由、幸福的愿望,祖国就有希望了。

1.C(诗中并未点明“夜半”的时间,也没有写出“恬静”的目的和要求。)2.D(人们用笑、吻、眼睛来表达感情,“梦境”应指诗中没写出的对幸福的追求、憧憬等。)

一、基础知识

1.郑愁予“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2.D

二、

1.人生人生的目标生活的坎坷和艰险能给人以休息的港湾

2.这首诗表现的是人应该勇敢的承受人生的坎坷。

3.这一句表现出诗人的昂扬斗志、尽管人生坎坷艰险如大海,但心中对人生的航向不迷茫。这是诗人的人生体验,也是诗人给予读者的启示。

4.将你在读诗过程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写出来即可,答案略。

《政治生活》第二课学案及答案

必修二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一课时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考点展示】 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考点解读】 考点一: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选举方式的比较 (2011温州模拟)某村村民一大早就来到投票站,参加村委会主任换届选举。此前,3名候选人已经进行了13场演讲和答辩,面对面地回答了村民提出的160多个问题。据此回答例1-2题: 【例1】该村村民对村委会主任的选举属于 ①直接选举②间接选举③等额选举④差额选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例2】这种选举有利于

①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人②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③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④为选民提供了选择的余地⑤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竞争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 2、确定选举方式的依据 (1)选择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3、我国的选举方式: 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顺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级,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 【例3】目前,在我国举行一次全国性的乡级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至少需要433万人的人力投入,3亿元以上的财力支出。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县级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至少需要533人的人力投入,6亿元以上的财力支出,而实际的支出远高于此数。这表明 ①选举方式的选择与我国的国情密切相关②我们进行直接选举的条件还不具备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④我国不能采用直接选举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为什么? ①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2)怎么做? ①不断提高自己民主选举的素养 ②态度:积极参加选举。 ③能力: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例4】某社区在进行新一届居委会选举中,想了不少办法来吸引年轻人,但效果不明显。不少青年居民并不热心,反应冷淡。作为社区青年居民,应该在居委会选举中 ①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选出令人满意的人大代表②增强选举参与感、责任感,积极参加选举③提高政治素养,透出自己神圣的一票④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考点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三、鉴赏:《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 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 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5)(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智取生辰纲》学案 【知识链接】 1.施耐庵与《水浒》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传说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钱塘人,又一说扬州。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书。又传,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因目睹朝政腐败,遂作《水浒传》以抒胸中之愤。 《水浒传》明代长篇章回白话小说,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发展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局。《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在结构上注意整体与局部的结合。每一位好汉走上梁山的道路都是独立的,但这种局部的独立反抗又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其次是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再次,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切合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2.杨志 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梁山军马里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林冲来到梁山,王伦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状”杀一人上山。不想正巧碰见青面兽杨志,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原来杨志是杨老令公(杨继业)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

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畏罪逃避。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但杨志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不肯入伙。杨志到了东京被高俅排挤,不被任用,又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梁中书看中了他的武艺,派他护送生辰纲去东京,不料生辰纲又被晁盖等所劫。无奈之下杨志和偶遇的鲁智深打上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归途中病故。 【导学过程】 一、教师导引 播放歌曲《好汉歌》(多媒体显示歌词): 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咳咳参北斗哇/生死之 交一碗酒哇/(不分贵贱一碗酒哇)/说走咱就走啊/你有我有全都 有哇/咳咳全都有哇/水里火里不回头哇/(一路看天不低头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该出手 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嗨呀依儿呀唉嗨唉嗨依儿呀/嗨呀依儿呀/ 唉嗨唉嗨依儿呀 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引入课题: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故事在我国民间盛传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佩服好汉们的英雄豪气,喜欢他们的侠肝义胆。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青面兽杨志。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本文节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是从杨志押解生辰纲上路开始写起的,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虽然是节选,但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 2. 走近作者 施耐庵,生平不详,仅知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在钱塘生活。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氏的资料,对其生平有较详细的说法,然可疑之处颇多。著有我国第一部以反映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水浒》。 3.相关资料 大名府梁中书要把千万贯财宝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因梁中书前一年送十万贯金银珠宝给蔡京时,半路被人打劫,所以这次改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三阮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 【自主学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趱.( )行 嗔.( )怒 虞.( )侯 恁.( )地 省.( )得 罗唣.( ) 怄.( )气 逞.( )辩 剜.( )口 聒.( )噪 面面厮觑.(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杨志拿着藤条,( )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 )。只见两个虞侯和老都管( ),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 (2)、那七人道:“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 (3)、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 )为题材的长篇( )。作者是( )。 【合作探究】 5、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全文的内容。 6、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7、杨志和晁盖等七人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8、本文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智”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9、杨志等人千方百计保护生辰纲,而晁盖等人则是想方设法夺取生辰纲。那么,“生辰纲”到底该不该被晁盖等人夺走呢?说说你的理由。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些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

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二课第二框忠实履行义务学案新人教版

第二框:忠实履行义务 【学习目标】 1、理解如何履行公民义务。 2、知道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是怎样的。 3、知道履行法定义务对自己和国家有什么益处。 【学习重点】知道该怎么履行公民义务。 【学习难点】知道正确履行公民义务。 【学习方法】点拨法、自主学习法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加1”:课前预习 一、导入(2分钟) 二、思:自主探究(10分钟) 一)原文填空,基础知识梳理: 1.忠实履行义务的具体要求:法律________做的,我们________去做;法律__ ___做的,我们______去做;法律________做的,我们__________不做。 2.对法律所 ______ ,我们要______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______表现。 3.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互相_________、互相________、互相__________。凡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所谴责的行为;有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我们积极实施法律所______________的行为,有利于弘扬_________________道德,促进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建设。 4.为了维护公民的______ ,确保国家的______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______ 公民实施某些行为。总之,我们只有做到正确地行使__________,忠实地履行,才是一个具有高度____________观念和高尚_______ 的合格公民。 二)问答题(温馨提示:此题答案如果在教材上可以找到便可以直接在教材上作出相应笔记,便于今后复习) 1、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是怎样的? 2、为什么法律提倡和鼓励做的,我们要积极去做? 3、我们履行法定义务,对自己和国家有什么益处? 4、忠实履行义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1、课前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详读课文4-5页内容。 2、独立完成关于导学案预习部分,尝试思考探究部分。 3、对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红色笔做记号“?”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感受诗歌感情 2、品析诗歌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 3、仿写诗歌,体会诗中蕴含的浓烈思想情怀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品析诗歌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 2、仿写诗歌 课堂寄语: 自主完成 (课前相邻同学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相信自己,我能行 1、课前在导学案的指导下熟读课文 2、参考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课前独立完成《课堂导练》自主预习案 (课前互换小组长批阅) 4、尝试完成导学案探究部分 一、激趣导入,走进乡愁 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 探究案——课堂思考探究

二、预习检测——脑筋急转弯 用“脑筋急转弯”的方式检测预习情况 三、目标出示 四、教学过程 (一)美美地听——我想听,倾听乡愁 倾听名家朗读,初步感受乡愁,确定感情基调、语速、语调。 (二)美美地读——我要读,诵读乡愁 1、学生自由朗读,并由学科长组织以小组喜欢的形式朗读。 2、个别小组朗读展示,其他小组点评。 3、师生合作朗读,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读诗要做到“眼中有诗,脑中有画,心中有情。” 朗读指导:停顿、重音、节奏、语速、情感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三)美美地品——我会品,品味乡愁 1.独自品乡愁: 【问题预设】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我看》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我看》导学案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理解诗人情感的张扬。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重点·难点】 1.借助想象,理解诗人在诗句中的意境。 2.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2.字词梳理,给下列字注音: 润()晕()揉()翼()戚()枉() 勃()谐()逸()挽()曳() 3.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 例如:第一节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 【研读·赏析】 研讨赏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巩固·拓展】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愿望? 家庭作业(选做部分) 说说穆旦这首诗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推荐阅读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收获·反思】

江西省金溪县第二中学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14课 第1课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案(无答案) 教科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习目标】 1.增强爱国、爱党和亲社会的情感。通过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趋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表现。理解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3.客观认识我国已取得的成就,并理解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状况,形成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搜集、感受身边所发生的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增强爱党、爱国、荣誉感。 2.对比分析身边所存在的不足,客观分析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认识其重要意义,增强信心、使命感。 【知识链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自主学习】 1.阅读材料:过去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结合教材P98页,说说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2.【梳理归纳】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事件,我国开创了什么?进入了什么? 3.当代中国最基本国情是什么?其总体表现是什么?认清这个国情的意义何在? 【合作探究】 4.列举所生活的地方近些年来明显的变化。(建议从个体的衣食住行娱或者是社会、家庭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艾青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能力目标: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做新时代的爱国者。 二、学习步骤 (一)初步了解: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以下信息: 1.作者情况 2.写作背景 3.巩固检测题(一) (1)本诗的作者是(),主要诗集有《》、《》等。 (2)这首诗写于()战争开始后的()年,当年()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 图摧毁()的抵抗意志。()奋起抵抗,进行了不 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 的挚爱和对()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读诗歌,体会爱国深情 要求: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重音读准 富有节奏 2、请带着感情再读课文体会: 诗的两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巩固检测题(二) (1)请读出下列句子的正确节奏: A.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填空:第一节:借________的歌唱_______表达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___________,抒发对祖国炽热的爱。 (三)合作探究: 1、鸟儿歌唱的事物有哪些?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请讨论每个事物到底象征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巩固检测题(三) (1)说说下列各物象的象征意义:

鸟——_________________ 土地——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_______________ 风——____________________ 黎明——__________________ (2)诗作通过对这些物象的歌颂,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_________之情。 (四)欣赏品味 1.“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2.“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五)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歌唱些什么呢?请写出你所想赞美的话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 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这首诗送给你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涌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4.这些闪光的句子请记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词四首导学案精

《词四首》导学案 上大附中何小龙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羌管悠悠霜满地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3.赏析下列词句。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政治生活学案第二课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立足基础】 根据你课前预习的内容与我提出的问题,请详细整理本课的知识点!并标记出有问题的地方。 一、选举方式的选择 1、我国的选举方式有哪些? 2、区分选举方式

3、选择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有哪些?我国采用什么样的选举方式? 二、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公民为什么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应该如何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 【知识拓展】 警示 (1)选举权与选举权利:选举权是指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选举权利的范围更广,包括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还包括其他选举的权利,如选举村委会干部。 (2)不同的选举方式各有利弊,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哪种方式更好,必须从多个角度认识影响选举方式的因素,并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分析、判断、理解我国选举方式的采用。 【探索新知】 探究一:辨析观点 1.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2.等额选举当选者已事先“内定”。 3.“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 4.差额选举限制选民的自由,但能够使当选者结构比较合理。 5.直接选举优于间接选举,差额选举优于等额选举。 探究二: 下课后,几名高一学生在神神秘秘地讨论。小明说:“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在这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镇政府的老李为了弟弟能当选村委会主任,正在到处拉票,昨天老李送给我爸爸一条毛毯,要我爸爸投他弟弟一票。”小刚说:“有这事!我们去告他。小强说:“多一事不如少 一事,反正我们是未成年人,别多管闲事啦。” 你认为公民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选举权利?

【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 【基础检测】 一、选择题 1.2013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共有2965名代表出席大会,他们是( ) A.由我国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 B.由等额选举产生的 C.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 D.由各省党委推荐产生的 2.2013年,某村在村委会选举中要求,规范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提名方式。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候选人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产生,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根据上述要求,可以判断我国村委会的选举实行的选举方式是( ) ①直接选举②间接选举③差额选举④等额选举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3.2013年,某县在人大代表的选举中,组织各选区人大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会,让每位候选人“登台亮相”,发表“竞选演说”,与选民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可见,县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 ) ①是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②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提高选举积极性 ③是间接选举和等额选举④有利于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4.下列说法中对我国选举方式认识错误的是( ) A.我国选举方式有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B.我国公民可以直接选举县级人大代表 C.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差别在于是否确定候选人 D.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差别在于是否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 5.某乡人大换届选举中,个别人用“小恩小惠”拉选票的行为( ) ①危害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败坏了社会风气 ②妨碍了选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③违反了选举法的有关规定 ④破坏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政治生活》第二课政治权利和义务教学案(教师版)

第二课时政治权利和义务 【知识体系】 【核心知识】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注:1.我们全部的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的。 2.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与国家形成了新型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 由以及应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3.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 ①内容:公民的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②意义:政治自由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③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创造各种条件,保障公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政治自由。 (3)监督权: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2.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即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政治责任):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注: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 ※注: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注: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1)地位: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含义:指公民平等的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的适用法律。 (2)表现: ①任何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②无论公民有何差别,在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方面一律平等。 ③国家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1)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②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 和途径。 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④公民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⑤在我国,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促使公民 更加自觉地履行义务;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就能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的要求: 第一,我们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 第二,我们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原因: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要求:①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②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和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辨析正误】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知情权。 2.在我国,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4.行使监督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5.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含答案)7《溜索》教师版

《溜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二.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6):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四.细读感悟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领队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明确:驮队的领队 2.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①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 ④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小结:领队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写作特色】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标准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 【篇一: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学案及答案】 教师寄语: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艾青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1.艾青(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 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作品有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等。

2.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湖南衡阳人。现居。主要作品有《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 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 1. 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 抒发了;《乡愁》咏叹 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 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三、合作释疑 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我爱这土地》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我爱这土地》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5.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四、课内精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1《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2、分析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的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塑造的人物用金圣叹的话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今天我们就以说读的形式来领略它的魅力。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2、文体常识 章回体小说

三、字词积累 1、重点字 窥望(ku)趱行(zn)怄气(òu)聒噪(u)嗔怒(chn)恁地(nèn) 干系(xì)勾当(dàng)撇下(pi)怨怅(chàn)计较(jiào)兀自(wù) 尴尬(à)逞辩(chn) 2、多音字 扑(p)朴刀省(xn)省得、反省 (p)朴素(shng)节省 (piáo)姓朴 3、形近字 趱(zn)趱行塌(t)死心塌地皓(hào)皓齿嗔(chn)嗔怪 攒(cuán)攒集遢(t)邋遢诰(gào)诰命慎(shèn)慎重 臜(z)腌臜榻(t)卧榻梏(gù)桎梏缜(zhn)缜密

4、重点词 面面相觑:互相望着发愣。 逞辩:卖弄口舌。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窥望:暗中观察。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喃喃呐呐: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5、词语辨析 “窥望”“窥探”辨析 “窥”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的意思。“窥望”是偷偷地看;“窥探”指暗中察看。 四、整体感知 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线索。 1、复述选文情节: (1)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把握故事内容。(2)小组内复述(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 2、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 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 双线结构:杨志押送金银担----明线 吴用智取生辰纲----暗线

九年级鲁教版思品第二单元学案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与学师生共用导学案 课题:九年级第二单元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第3课腾飞的东方巨龙 第4课全民共同致富 第5课人民当家作主 课型:一轮复习课课时:1课时审稿通过:九年级思品组 时间:2010年4月 【教与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习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2、能力: 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3、知识:(中考考点) 5.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6.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8.正确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共同富裕 9.判断和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升学复习指导落实考点 P155—P157页第2、3、4、5题 P163—P164页第1、2、3、4、5、6、8题 P171—P173页第1、6、7、8、10题 【教学方法:】学案教学,小组讨论、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案例,准备导学案 2、准备好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第一板快:打好基础,强化记忆。 考试重点指要: 1、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 (和)及国际影响的合力。其中,和 是决定性因素。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源于。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 和。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核心是,基本要求是

九年级语文下册 变色龙导学案

《变色龙》导学案 一、目标导学 1.了解“变色”的内容,透视变色的原因。 2.学习人物的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和小说主旨的作用。 4.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 二、知识链接 《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这时的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划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警察,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是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三、自主预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乞.丐()咳嗽.()坯.子()魁梧.() 恐吓.()招惹.()宪.兵()邮戳 ..()中.看()模.样()诃.护()蔑.视()2.解释下列词语。 无精打采:颜色: 异想天开:洋溢:

惦记:荒唐: 3. 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是一篇(体裁),作者是,19世纪末期国作家,他与法国的漠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凡卡》《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个官员的死》。 4.了解说标题“变色龙”喻义和作用。 5.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6.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中,先后作了六次判定,请依照课文填写下表。 四、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内容。 (二)合作探究。 1.小说的开头写了人物出场的环境,这反映了当时沙皇统下的俄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2.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为了一条狗反复无常地变了几次?是围绕什么来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