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摘要课程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反映,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对教育质量产生深远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课程意识课程管理办学方向培养目标

课程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总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反映,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对教育质量产生深远的重大影响。

我国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利主体地位,从而为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确保教育的高质量和适应性提供了制度保证。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明确规定了国家课程的门类、总课时和课时分配比例,同时又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留出一定课时,这样的计划需要相应的课程管理政策。

规划、设计国家课程的权利主体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但国家课程要落到实处,没有地方一级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是难以得到有效实施的。同样,地方课程的权利主体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有指导和监控的责任;校本课程的权利主体是学校,但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有指导和监控的责任。

所有课程计划只有到学校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所以,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对于确保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

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以及一些中小学自觉不自觉地把与升学有关的科目看得特别重要,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基础教育课程的整体价值面临被肢解的危险,这些所谓的“副科”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架空了。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把自身置于上级政策的对立面。有的学校甚至有三套课程表,一套是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用的,一套是供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检查的,第三套是学校课堂里实实在在

的课程运行表。学校教育的重心本末倒置了,因为它只关注考试,而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次要的地位。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是否端正从课程管理和教师的课程意识上能充分体现。从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应试教育转向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追求升学率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办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矛盾。其实,追求升学率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背道而驰的,要看你以什么方式追求升学率,如果是通过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而达成的升学率提高是我们主张的,如果仅仅是通过违背国家课程管理计划,盲目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数量,侵占非考试科目课时数量,弱化非考试科目课程标准,占用学生自习时间甚至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和午休时间,以牺牲学生健康与和谐发展为代价的升学率提高是我们坚决反对的。

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进行的如何关键在于校长,校长的课程管理意识和其产生的行为直接决定着各项课程在学校的实施状况,也决定了我们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创建课程结构,即保证三级课程计划的实现。二是进行教学研究,即保证课程标准的实现。三级课程要求达成的目标多样化、复杂化,它确立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项目标,如何对多项目标达成进行监控、评价需要更多的教学研究,要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办法。三是提供研究平台,即保证课程在问题不断呈现与解决中获得成功。在课程改革中展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被理解为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应被视为是整个教师群体的组织行为。这些组织行为自然需要管理者提供一定的研究平台,比如教师集体讨论需要时间,外出学习需要组织安排,课题研究需要经费投入等等,没有研究平台,课程改革就只能期待教师个人的自觉了。总之,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应该包括从课程计划编制到实施,展开以及最后评价的全过程。

真正将课程计划落在实处的是教师,每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受课程意识指导,教师要提高课程意识,自觉地意识到教师个体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和所授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主动实现课程价值,达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要确立系统的、实践的、开放的、动态的课程观。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妥善处理好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进步及科技发展的关系,缺乏课程意识的教学,看不到教材

和教学方法之外的东西,使教学工作辛苦却常常游离于教学的真正意义之外。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改变,最后体现的就是对教师课程意识的转变从而达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科学的课程意识是指:第一,明确的目标意识。站在学生本位的立场上制定三维目标,并通过教学过程达成目标。第二,强烈的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一是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二是利用与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的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科教材以外的文本性和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第三,敏感的过程意识。过程意识促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选择课程内容、运用教学策略、营造课堂氛围、创设问题情境等课堂教学行为时能自觉地考察这些教学行为对学生知识生成,情感培养,能力发展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过程意识还内在地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功能的发挥不要追求最大化,而应追求最优化,具有过程意识的教师能在教学中自觉体现师生交往和对话,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拓展彼此视界和思维,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第四,无处不在的评价意识。评价意识驱使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来敏感地关注课程实施中的质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意义。评价意识还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终结性评价,而且要注重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及个性化评价等具有教学和发展性功能的评价,具有评价意识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能自觉回顾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全面考察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思评价。从总体上来说,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指教师在认同大课程观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中自觉地根据抽象的课程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优化设计教学内容,主动搜寻课程资源,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敏感地察觉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捕捉并利用课堂即时生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实施教学,同时觉察实施过程的教育意义,并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程意识对于教师的现实意义在于无论是备课、上课、评课还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都要问一问,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在哪门课上教?最后对促进学生发展有什么结果和实效?这是实现课程价值与课堂实效的前提与保障。

教育是百年大计,它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在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提高课程意识积极参与课程管理,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抱有终身学习热情的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实践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实践人教版新课标 一、对新课标理念的认识 (一)教师观与学生观的重新认识 (1)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员、裁判员、教练员的角色。 (2)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促其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展示生机。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对材料的多元反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的线路,而是以学定教,合作探究;面对发展中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着是一个可以无限开发和整合的资源库。 (3)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全身心地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方面共同努力。教师与学生不单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 (二)对课程评价的全面认识 当前,由于考试制度尚未得到根本性改革,基于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我们总在想,课改与考试制度是否矛盾,考试制度始终会是课改的绊脚石。通过深入领会课标的新精神,才认识到考试只是评价的形式之一,考试并不等于评价。

浅谈对新课标的认识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新课标》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教师们的工作,而研究《新课标》也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搞好一线工作的前提。所以,我认真研读了初中语文《新课标》,也有一些了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新课标》首先指出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现代社会需要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所以我们必须得进行课程的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 而要推进课程改革,那么我们就必须对自己所教授的科目有个全面的认识。对于语文而言,它的学科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由此看来,要真正使学生永久性发展,就必须培养其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提高素养方面,《新课标》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根据课标所提到的这几个观念的转变,我也认识到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育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作为一名新教师新,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体现。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通过自己两年来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在具体教学时,我们要学会用课程意识来整合教材;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是在老师控制下有效展开;在探究时,应选择适当内容;在合作时,应注意形式和效果的统一;而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游戏;多媒体,只是辅助不能替代所有。 对于初中语文新课标第四阶段的学习要求,识字和写字能力是基础。而对于阅读,我看到了这样的转变: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阅读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对于写作,我认为提高作文能力必须和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达到听、说、读、写一体化,必须注意到要和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在一起,曾经记得有专家说过:“学生书面语的发展总是有一个由罗嗦到简洁的过程,从多写到精练的过程。”对于口语交际,我认为首先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交际氛围。学生口语交际的最佳氛围是“轻松、活泼、融洽、自然”。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下,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人的思维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诸多能力的综合。语文教师应把口语交际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切不可忽视,应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把口语交际训练同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对于综合学习,我们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的能力,引导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探讨一些学习和生活中有意义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加以拓展学习。 以上就是我在认真阅读了初中语文《新课标》后的一些所思所感。由于我教学经验不足,因此对《新课标》的认识肯定不全面,诚恳地希望老师给我以指正,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渐进步。

浅谈对微课的认识

浅谈对微课的认识 发表时间:2018-07-31T11:22:31.280Z 来源:《成长读本》2018年6月总第31期作者:蔡灵鸟[导读] 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 浙江省平阳新纪元学校蔡灵鸟【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有些落后,当下社会也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的来临,满足了对效益的追求,而“微课”作为 “微”时代的产物,在教学中掀开了一次“革命”。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关键词】微课 “微” “精” “妙” 调味品微课,早先也听过这名词,但没去真关注了解,不知微课究竟是什么。这几天再次关注,2016“长江教育杯”微课大赛专门网站,看到微课名师的作品,我也查了有关微课的很多资料,对微课这种教学设计形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己也整理了教学案例,选择有特色的设计录制了几节微课。谈谈对微课的认识。 一、微课是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再现 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这是我对微课的总体印象。微课以5——10分钟的讲解,来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教授。微课制作可以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可以是纸笔加手机模式,用笔在纸上边讲解边写画,用手机将这个过程录下来;最常用的是PPT 讲解过程的屏幕录像,由设计者就着PPT或其他设计工具制作的课件进行讲解,录制这个讲解过程。因为时间限制在5——10分钟,所以内容设计及讲解时,要做到精准控制,要将设计的精华部分展示出来。整体效果追求“妙”,就是要达到讲解时将设计思想完美展示,传达的是清晰的知识点,在有限的时空内做到结构又相对完整,语言准确,让教师观看了,能清楚地明白其设计意图,领悟其设计的与众不同的精妙之处,让学生看了,能因精巧的设计、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而印象深刻,达到掌握该知识点之目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移”这部分知识操作性强,教学中多借助教具(传统的钉子板或现代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我根据EXCEL使用经验,利用EXCEL图形在表格中可方便移动这一特点,设计了一堂用EXCEL教平移的案例,效果不错。曾向其他老师介绍,他们也觉得设计很好,只是他们无法按我的做法来上课,因为他们操作电脑不熟。现在利用微课形式,我录成微课,老师可以参考,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作为该知识点的讲解呈现给学生,学生课外也可通过看微课视频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微课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制作微课时,主要考虑到要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网络上,我们的微课要一下子吸引学生的视线,就像网络上的游戏一样,用最快的速度映入学生的视野中。所以我们的微课要快速引入课题,吸引学生,在学生观看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地去学,去观看。因此,制作微课要做到几点:1、微课要快速引入课题,要有吸引性。如设置疑问、引入悬念、也可以用生活相关的现象或问题引入、可以用小故事引入、用实验引入等等,但无论你用什么形式引入,都要求引入力求新颖,有趣,有感染力,与题目相连紧密,快速切题。2、微课不需要言语、讲授太多,主要是把这一节课的核心内容借助情景式教学、实验演示等手段展示出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这节课产生疑问、兴趣就行了。短短5到10分钟的内容,利用特殊的教学环境进行教学,学生即容易理解,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很主动地投入到视频。3、在讲述时,要内容结合语言,以及采用的表达方式、手势、动作表情等都要生动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由于微课的时间只有5-10分钟,每一个细节都要是为这个微课的核心而服务,不能有多余的东西。 六年级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通过利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向圆柱里装入水,实验中,学生能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观。 三、微课内容要“精挑”还要“细选” 新课改提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扮演一个启发、点拨的角色,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体味数学的乐趣和魅力。只有如此才能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数学中,很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得出相同的结论,作为教师,要积极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而且要及时给予认可表扬。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微课,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去探究解题的办法,并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加以启发和点拨,比如我曾出题:“小李有5个苹果,小张有8个苹果,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让小张的苹果是小李苹果的2倍呢?”列式 5*2=10,10-8=2,从而得出,只要给小张增加2个苹果,就可以实现小张的苹果是小李的苹果的两倍。在微课的互动交流中,我及时肯定了同学们的算法,同时提出:“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开始思考,很快有同学指出,可以不增加小张苹果的数量,减少小李苹果的数量,并列出算式:8÷2=4,5-4=1,得出结论只要拿掉小李1个苹果,就可以实现小张苹果是小李苹果的两倍,通过在类似题目涉及,通过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充分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所以针对微课,教师可以进行时间上的灵活设计,比如可以留给课外拓展,这也是课堂延伸的一个新思路。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可以预见将具有较好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来说,微课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模式来利用,它突破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有了微课资源的支持,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教师也将在这样的资源应用中得到更好的专业提升。对学生来说,如果有足够丰富的微课资源,那么就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实现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 总之,微课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仍然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如果说数学课堂如同烹饪小鲜,色香味是教师的烹饪目标,那么我想微课就是一种极好的调味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微课、翻课堂教学与慕课实操教程》 [2]《微课程设计怀案例赏析》

谈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我今天听了专家的分析后感触颇深静下心来想想当今的改革感到形势非常明朗。“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小小的探索。一、激励学生自己学数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在学习过程中既没有绝对的接受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发现学习总是两者相互交替、有机结合的。在这个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接触外界的信息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解读这些信息从而赋予认识对象以心理意二、激发学生“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三、引导学生享受思考的快乐。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是在积极思考大胆的发言中突然闪现。思考是艰苦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四、鼓励彰显个性的自评。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各国都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评价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在教学中如果把这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被评价者引导他们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老师、其他同学等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认识龙潭二小陈娟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习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

我对微课的粗浅认识

我对微课的粗浅认识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它是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业余学习和辅导的一种课程。微课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呈现,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短小精悍,视听文件,具有可移动性,高度体现了信息技术的高速高效传载。对教育的现状是一次革命性的冲击。 由于微课内容上的具体,时间上的短少,所以它更能表现出一个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基本教学素养,并且它对于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微课的基本意义。 微课的注意事项: 1、要注重导入环节 微课时间短,不允许在导入环节花费过多时间,但不管采用那种方法,都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并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 2、要重视讲授线索 尽管说所有的课都要求讲授线索的清晰醒目,但在微课的讲授中,更要求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出来的是内容的主干,剪掉的是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这些侧枝旁叶。为了讲授重点内容,往往需要罗列论据,那么在罗列论据时就要求精而简,为此在选择论据时要做充分的考虑,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3、收尾要快捷 一节课的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内容要点的归纳、指出和强调,目的使得讲授内容的进一步突出。好的总结往往给一节优质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微课的小结中,因为前面的重点内容的讲授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此处的要求必须干脆利落。 4、要区别微课与说课 “微课”中心词是“课”;而“说课”中心词是“说”。微课实质上就是一节课,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而“说课”重点在“说”。说目标、说教法,说流程……都是在“纸上谈兵”,是在务虚,不是在上课,是在告诉大家准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 5、要心中有学生 在微课的上课现场,没有学生。但执教者心中不能没有学生。微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常规教学是一样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师该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过场”都要一一呈现。执教者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或设想教材所对应的学生群体的状况,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6、要有板书 微课时间有限,但无论常规教学,还是微课,板书都是必需的。但要注意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了时,但也许会造成表意不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7、讲述人语言要准确,简明 语言的准确简明是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微课中由于受时间的限制,语言的准确简明显得更为突出重要。在备课的过程中,把自己将要讲述的内容结合要说的话语,以及将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手势、表情,其中要注意关键字、关键词的应用,能在自己的思想中过一遍,这是很有必要的。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它要求我们不断拋弃过时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去驾驭课堂,掌握学生。下面我就谈谈对新课程改革认识。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课改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应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特别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弥补现行教学中“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缄默知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二、互动环境,实现协作学习 新课程下的教学特点可以概括为“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设计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课堂教学的互动学习。 教学方式:应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要创设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学”。倡导学生多说、多问、多讨论、多交流经验、多合作、多参与;倡导教师多引导、多组织、多鼓励、多“无为”、多反思、多研究。 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经验,应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组合,创造一个动态开放、内容丰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课堂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亲身体验;要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恰当准确、激励性的多元化评价,能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发展,激励每个学生走向成功。要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 三、情景教学,细化教学过程 1、以问题为线索,设置创新教学情景。 创新教育要进入课堂,从要素上讲,教学必须做到以“问题”为主线,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教师应善于设置问题情景,主要有以下方式,悬念式: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景,使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

微课制作培训心得体会 迁安市张美杰 最初认识微课是本学期初,在这之后我通过网络搜集了解真正认识了微课,在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微课,翻转课堂之类的,很少去深入了解,但当接触了,认真思考和反思之后,发现这是必须要紧跟的步伐,社会前进的步伐太快了,教育也一样,一代代的人思维方式和生存学习方式都在改变,面对高速运行的信息时代,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清醒的认识这一点,就算你所处的环境没用但时间在前进,迟早我们所看到的这些都会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未来的教学,生活学习方式。所以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的惰性,做一个学习时代的新教师,多了解前沿教育教学动态和新事物。 本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微课制作培训,受益匪浅。各位指导老师的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焦渴的心田,让我饱尝精神大餐。下面谈谈微课制作培训的学习体会: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首先是选题,微课重在解决疑难,突出的应该是个性问题,是教学的某个环节,是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课后的习题讲解。微课的作用是解惑,而不应该是授业。我选的是《仓央嘉措情诗?见与不见》的赏析,确定了主题后就要搜集材料了。 接着是撰写教案,虽然是微课,教案中的环节也要详细,条理要清析。必要的是课题、学科、适应年级、学生的认知起点、作品分析、基本流程都是要齐全的,在教学流程设计时参考教学用书,不能“拿来主义”,要有

自己的见解,有思想、有价值、有创新,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 下一步是制作一个ppt课件,课件起到的是一个引领的作用,要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展现出新时代教师的科技水平。因农村学生的见闻较少,语文课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要让学生见多识广,有所见识才能有思想,有分析能力,写作时眼界也宽广。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一个环节是录制整合材料,录制可以用“录象专家”,转化格式处理文件可以用“格式工厂”,最后就是上传文件了。提交作品后,再回过头来欣赏同事们上传的作品,真是精彩倍出。 刚接触微课的时候,我也想当然的以为微课就是一段短小的教学片断。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我觉得微课不是“瞎子摸象”,只看到局部,而应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想录制一个微课,首先应该构建整节课的重点知识框架。抓出学生难理解难掌握的地方,把这个难点的解决方法,制作成微课供学生学习使用。这里没有废话,直击问题的要害,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小这个特征是微课必备特征,小就容易接受,就使问题集中,就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而不宜疲劳。微课制做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PPT,可以用手机录象,也可以用各种录屏软件录制。微课的生命力在于创意,微课要突出“微”,以“微”见长,其长度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 总之,微课是新时代的产物,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有必要去学会正确使用它,并创造性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发表时间:2015-01-05T14:06:49.5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1月总第138期供稿作者:阿里木·达吾提[导读]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江泽民总书记早就提出,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是力量之源。 阿里木·达吾提新疆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学841000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江泽民总书记早就提出,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是力量之源。教育创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漠视这一点,否则就有可能负罪于国家、人民,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一、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阻碍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越来越突现于我们的面前,我们一方面面临着改造旧人的痛苦,另一方面面临着新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迷茫。何去何从,作出选择已属不易,教育教学实践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几十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在艰辛地探索着教育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承受着来自社会和政治等方面施加的种种影响,应试教育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到今天仍然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力。使我们无法摆脱这一旋涡。以考试成绩论好坏,仍是教育管理和社会评价的重中之重。试问在这种环境中,谁还敢真心去致力于素质教育,还是明则保身重要。当然,这也有新课程实施还没有完善的缘故。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也适应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和习惯,要改变这一点,谈何容易,如果不下大决心,不花大力气,要扭转这种倾向是可想而知的。其次,书面考试成绩仍是学生升学天平上的重中之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社会对应试教育的偏爱,也使得教育不得不被其左右。导致有些学校为争得社会信誉和生源,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又大大向前跨越了一步,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书面考试与素质教育是否能够相容?回答是肯定的。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只不过素质教育考试与应试教育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素质教育考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应试教育的考试是给教师和学生一锤定音,其过程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认识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 二、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简而言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和教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思想认识指导着教育的方法和过程。在应试教育时代,学生只能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接受知识,对所学知识不能怀疑,不能挑战,只能遵循。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是被动的学习知识,接受着所谓纯知识的教育。至于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到底有多少联系,知识的实用价值如何,则很少有人去关心。纯技能化的训练,导致学生的发展被严重异化,从而形成了高分低能的怪现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扼杀,教育的结果就好比工厂里的产品,以统一的面貌掩盖了个性差异,教师的眼中只有分数,学生的眼中也只有分数。分数取代了一切。除了成绩,什么也不关心,冷漠化的教学,造就了冷漠的学生,情感冷漠,心灵冷漠。试问这样的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社会吗?能够与人进行合作,共同发展吗?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素质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只有当教育和个性特点相适应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效益。所以,“以人为本”就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出发。去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感受学习,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关系是参与、合作、引导的关系,而不是居高临下,唯我独尊,要真正地放下架子,到学生中去,努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期待的语言去鼓励学生。 “教学生六年,要想到学生六十年。”这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并能在学习中不断去体验着成功,享受着辛勤之后的喜悦,让学生拥有成就感,并使之不断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那就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课程改革 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我们该怎样想,怎样做的问题,怎样给自己作一个明确的定位,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她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课程专家的共同参与,才能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的进行。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学习,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把握课改的精神和实质。其次,我们需要的是务实精神,认真剖析自身与教改存在着哪些差距。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再次,要重视教师在课改中的合作、交流,集众人的智慧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不采用高利害的评价,尽可能多的采用低利害的评价。考试目前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如果我们过分看重了结果,必然会产生高利害的评价。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打击,影响学生在后一阶段的学习,这是以阻碍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本次期中考试后,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对他们表示理解,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我感到这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一种恐惧,一种抵触,而是情绪比较激动,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这就是采用低利害的评价产生的结果,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在数次的考试中挑自己最满意的成绩带回家,要掌握批语的艺术,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而不是在教师的威压下作表面的妥协。 灵性的学生,呼唤灵性的教学,让我们以全新的风貌,走进新课程,创造美好的未来。

谈谈对微课的理解

对微课的理解及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林小灵在写这份感想前,看到作业的题目,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是微课?经过学习,了解到“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视频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主流媒体格式,师生可以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辅助教学资源;也可以将其下载保存到电子终端设备上实现便捷的移动学习。因此“微课”区别于传统上课形式和拍成教学视频的教学实录形式,是在两者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研究形式。 幼儿园3---6岁《指南》明确说明,幼儿教育阶段,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珍视幼儿游戏好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经验,形成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贯彻《纲要》,实施《指南》的最终目的是,科学、全面、真实地了解幼儿,支持、引导幼儿快乐学习、健康发展。归纳起来,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的教育与学习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社会化形成,一定得与周围的人沟通; 2.重现实感受与实际体验,形成基本概念; 3.培养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4.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玩中学,学中玩。换句话说,幼儿学东西,就是有样学样。按照“戴尔经验之塔理论”,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参与式学习,就象小狮子学母狮捕捉猎物一样。这其中学到的东西,我们甚至可以不把这些当做知识来理解,因为太基础,太生活化,可以理解为是本能生存技能的延伸。 在幼儿教育阶段,我认为应该运用微课来改善幼儿学习,因为微课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起以下重要作用: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浅淡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时下,新课程是教师理论学习重要内容和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口交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首先深入钻研教材,实施有效备课,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1、深入钻研教材,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不能接受;内容太浅,又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2、备课必须要强化目标意识。 如何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整体落实三维目标呢?加德纳指出:“贪多,是现代课程设置的致命伤。”如果贪多,最好的情况不过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皮毛,弄不好则会失败。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宁少勿多, 3、备课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备课前,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认真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生活资料“为我所用”,融入教学设计之中。 4、备课中必须要学会自我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反思应成为教师有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参与,具体一点说,就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脉络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动口、动脑、动手),给与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实践新课程靠的是什么

谈谈我对微课的认识

谈谈我对微课得认识 一、微课得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她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就是教师得教,对学生得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得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得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得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她参加者(同组教师与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得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得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得自评与她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得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得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得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她人对自己教学行为得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得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就是课前得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得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得“失败”,不会顾虑评价得“得罪人",较之常态得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二、微课得优点 1、微课时间短 教学视频就是微课得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得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微课"得时长一般在10分钟以内。因此,相对于传统得40或45分钟得一节课得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微课内容少 微课”得问题**,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得需要:“微课"主要就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得教学,或就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得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得复杂众多得教学内容,“微课”得内容更加精简。 3。资源容量小 “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得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瞧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非常适合于教师得观摩、评课、 三、学习微课后得反思

浅谈对英语新课标的认识教程文件

浅谈对英语新课标的 认识

浅谈对英语新课标的认识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中英语教学的实施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要注重师生的互动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教学技能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场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只有优秀教师的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缺少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的课不能算是一节优秀的课。如今的一些优秀课例,不切实际,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经过多次的演练之后才搬上舞台来表演的一个节目,失去了它应有的味道。师生间的互动看起来是非常的活跃,只不过是徒有虚名。

二、正确处理五个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人类学习语言的 最终目的是进行交际。只有学习了语言知识,掌握了运用语言的言语技能,才能使交际成为可能,实现交流之目的。因此,新大纲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出发点,突出语言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适当扩大听和读的输入量,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2、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文化意识是人类在社 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不仅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而且也包括人们的思维、生活以及行为方式等。人类学家早就发现,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这就决定了语言离不开文化。脱离了文化,语言就失去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和工具性。 3、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对英语国家文 化和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对英语一般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而更加热爱我国文化和激发对我国社会的热爱之情,并且学习懂得尊重别国的文化,培养健康的人格,从而养成得体运用语言的习惯。

微课对教学的意义

微课对教学的作用 周魏洁本次的培训,让我认识了微课教学,“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那么微课在教学中有教学中作用呢? 一、实施微课能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 1、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2、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 3、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身边的导师; 4、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5、学生课外延伸的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最好载体; 6、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7、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 二、实施微课能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发展 1、选取课题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或针对计算教学,或针对难点突破,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拓展延伸,择其一点设计

教学。加深了教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2、设计内容备课时更充分地研究学情,做到课堂无学生,心中有学生。要准确地把握教学节奏,快慢适当,吃透教材。要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因为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教学视频,通过视频组成一个融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课件为一体的主题资源包。 3、提高教师知识讲解与总结的能力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易于理解。讲解过程要流畅紧凑。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实际进行的状况,这样才能有一节吸引人的精彩的课。 4、开拓教师的视野。为拓展知识点,就必须查阅资料去充实内容,才不会显得空泛和空洞。那么,在拓展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以实现“隐性知识”,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的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5、反思提高教师自我批判能力教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经历着“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们的教学和研究的水平和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6、更快促进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跟上并赶超时代的步伐做微课,需要了解并掌握许多相关的软件,比如PPT,录屏,截屏等。微课,最终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长。 三、对教育自身的发展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选课]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2006年秋季,我省开始新课程改革,八闽大地各个高中学校都同时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我校被确定为新课程改革实验样本校,子课题是《山区贫困县高中学校课程方案的实施与学生选课指导研究》。为此,学校制定了课程方案,为全体高中教师提供了纲领性文件。在文件的指导下,每位教师开始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选课进行切实可行的指导。三年过去了,我对三年来的课题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以下仅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敬请各位专家、同仁赐教。 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出对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发展需求的满足,由于学生自身的局限,在选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盲目性,很容易在选课的过程中出现忙乱和不知所措的现象,表现为随意性大、杂乱和零散的倾向。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全面发展。《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导功能更全面;不仅规定了学生学习内容,而且指导学生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内容标准部分包含必修课内容标准、选修课内容标准两个具体内容。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人具有多元智能,只有尊重选择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选择是人的基本素质,学会选择与包容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必须承认个人爱好、兴趣和能力的差异,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以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认真做好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 一、加强选课工作的宣传,制定《永泰一中学生历史科选课指导手册》 首先,我校认真贯彻普通高中的课程目标,做好选课指导的宣传与发动工作。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的文件和规定,提高对选课指导的认识,了解高中阶段学校所开设的学习内容、模块、学分等总体要求,了解选修课的总学分及模块要求;做好选课指导的组织工作,协调各方力量、综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选课提供物质和智力准备;成立学校选课领导办公室和学校选课指导委员会。同时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大力做好宣传工作。 其次,我校要求各教研组编写各学科选课指导手册。我做为历史教研组长,组织编写了《永泰一中学生历史科选课指导手册》,并参与编审学校选课课程表,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中三年历史课程结构简介,如介绍各学科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或系列的主要内容等;另一方面是历史科目的课程设计方案,如开设的模块、学段、课程、周课时和总学时数、学分以及高中三年的课程设计总表等。 二、教师如何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 《永泰一中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制订后,学校就以教研组为单位,对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如何做好选课指导工作,这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一个崭新的课题。笔者在认真学习有关指导意见,经过实践努力,认为教师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要明确选课指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责任分摊原则:何谓责任分摊原则?就是把选课责任分配给每位教师,同时请家长做好配合工作。由于学生选课科学与否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教育教学效益,而且关系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