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济地理学 期末模拟试卷 A B

经济地理学 期末模拟试卷 A B

经济地理学 期末模拟试卷 A B
经济地理学 期末模拟试卷 A B

期末试卷(A卷)

一、填空题(24分,每空1分)

1、赫希曼认为,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___效应和___效应。

2、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是指用___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___来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别。

3、研究表明,技术属性上的分工和专业化演进表现为___的过程,而制度属性上的分工和专业化演进表现出___的特征,这就促成了以生产要素为边界的国际分工的发展。

4、从经济地理研究的思维方法上看,___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而___分析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5、产业集群是指大量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___和___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6、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研究中,佩鲁的___理论和冈纳·缪尔达尔的__理论都具有重要影响。

7、工业原料根据空间分布和生产时的质量转换状况可分为___和___。

8、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主要研究了___、___、___三大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9、现代区位理论的追求目标和理论特色分别是___和___。

10、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___和___决定的。

11、劳动力因子主要从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

12、企业空间扩张作为社会经济现象主要存在___、___的两种地理扩散规律。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3、狭义的贸易投资一体化

14、经济区

15、区域经济结构

16、规模经济效益

1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简答题(24分,每题8分)

18、跨国公司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入之间的相互关系?

19、胡佛和费希尔所划分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20、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有何阶段性特征?

四、论述题(32分,每题16分)

21、下图反映的是大众汽车全球生产线,试结合当代全球产业转移的新特点,

举例分析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该如何发展民族汽车工业?

22、试论述现代经济区位理论的主要学派、研究特征及其新进展?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24分,每空1分)

1、赫希曼认为,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2、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是指用绝对指标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别。

3、研究表明,技术属性上的分工和专业化演进表现为“分解”的过程,而制度属性上的分工和专业化演进表现出“一体化”的特征,这就促成了以生产要素为边界的国际分工的发展。

4、从经济地理研究的思维方法上看,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而结构主义分析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5、产业集群是指大量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企业和支持性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6、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研究中,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都具有重要影响。

7、工业原料根据空间分布和生产时的质量转换状况可分为遍在原料/纯原料和局地原料/损重原料。

8、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主要研究了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三大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9、现代区位理论的追求目标和理论特色分别是地域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和宏观动态平衡。

10、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和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1、劳动力因子主要从劳动力特色、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移动四个方面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

12、企业空间扩张作为社会经济现象主要存在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的两种地理扩散规律。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3、经济区: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4、狭义的贸易投资一体化是指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以要素分工为特点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利用资源,进行全球化生产和全球化经营,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在跨国公司的安排下,围绕着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价值链,表现出相互依存、联合作用、共生增长的一体化现象。

15、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区域经济结构类型: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16、规模经济效益:最佳规模的定义;生产规模扩大与经济效益增加的关系;规模效益对企业成长的作用。

1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三、简答题(24分,每题8分)

18、跨国公司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入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关键性作用(5分):

1)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

3)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5)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

同时,全球化的深入也使各国经济更加开放,国际间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更为完善,从而为要素自由流动和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环境(3分)。

19、胡佛和费希尔所划分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胡佛与费希尔在《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一文中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经历大体相同的过程,具体包括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自给自足阶段,此阶段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区域之间缺少交流,各区域相对封闭,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散布状态;(1分)

第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此阶段乡村工业开始兴起并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它们主要分布在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方;(1分)

第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此阶段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专业化方向转化,区域间经济贸易往来扩大;(2分)

第四,工业化阶段,以矿业和制造业为先导,区域工业兴起并逐渐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主要力量,一般,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和纺织等行业最先发展,随后是以工业原料为主的冶炼、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和化学工业逐步发展;(2分)

第五,服务业输出阶段,此阶段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输出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资本、技术和专业性服务的输出是拉动区域经济继续增长的重要因素。(2分)

20、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有何阶段性特征?

(1)第一阶段:企业形式十分简单,产品单一,具有一个工厂。组织功能较少,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2分)(2)第二阶段: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空间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地域分工。一些承担特殊功能的专业化部门出现,这些功能的专门化以及不同区位上工厂的建立,需要更大程度的中央控制。由此,分离出公司总部。其功能是进行总体规划,并协调其它组织单元的活动。该阶段的企业空间格局特点是不同功能部分在空间上的分工。(4分)

(3)第三阶段: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多样化。这时组织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形成多分部结构。每一分部负责一种产品生产,存在于特定的市场、技术和政策环境条件之中。与此相应,公司组织结构上产生了三个等级:高层管理、战略决策,控制、协调和管理决策以及企业日常运作管理。在地理分布上,由于各分部自成生产和销售系统,这种类型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扩散。(2分)

四、论述题(32分,每题16分)

21、试结合当代全球产业转移的新特点,举例分析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该如何发展民族汽车工业?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答题,学生的回答应达到如下五方面基本要求:

1)当代全球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当代全球产业转移是技术进步和分工深化的结果,是在全球化时代要素自由流动水平不断提高背景下的转移,是要素分工条件

下,价值链生产环节的转移,也是跨国公司实施全球经营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的转移。(4分)

2)当代全球产业转移虽然主要服务于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的利益,但也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就汽车工业而言,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因此获得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机遇。(2分)

3)汽车工业主要是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因此,跨国公司将继续垄断技术密集度和利润率比较高的价值链环节,而将生产制造过程转向劳动力和土地等商务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使全球汽车工业的布局趋于分散,但汽车工业总体上仍被少数发达国家的巨型跨国公司所垄断。(2分)

4)汽车工业是重要的产业部门,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对一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分)

5)发展中国家可以从承接生产制造环节的产业转移着手,逐步积累汽车工业的发展经验和技术知识,在干中学,逐步提高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和获利能力。在此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韩国等的经验。此外,中国上海的汽车产业发展也可以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最好能结合大众汽车全球生产线分析。(6分)

22、试论述现代经济区位理论的主要学派、研究特征及其新进展?

(1)主要学派(5分)

成本—市场学派(胡佛、艾萨德);行为学派(普瑞德、施梅内尔)

社会学派(克拉克、劳斯贝);历史学派(达恩、奥托伦巴)

结构学派(斯科特、施托佩尔);计量学派(贝里、加里森)

(2)研究特征(7分)

研究内容(改变了过去孤立地研究“区位、生产、价格、贸易”等因素,而

进行多种因素的综合研究;由区域类型、区域划分的理论研究转向各种现实问题的解决,并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研究对象(市场机制的研究转向政府干预和计划调节机制的研究;单个经济单位转向区域总体;现代区位与区域开发问题相结合,综合分析和宏观研究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

研究方法(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从纯理论的假定推导转向对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应用研究;从微观经济角度转向宏观经济研究。

(3)主要进展(4分)

新背景(门户区位和信息区位、网络节点区位等的作用正在强化;产业组织形态的急剧变化促进对多工厂企业区位选择和空间组织的研究)新内容(多工厂企业的投资区位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总部和地区办事处的区位选择、研发中心的区位选择;企业内部组织的区位调整和各分支机构的空间组织;企业外部的空间联系等。)

期末试卷( B卷)

一、填空题(24分,每题2分)

1、___的___理论认为,在中心存在着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

2、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__差距;而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__差异。

3、研究认为,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基础将由比较优势转变为以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主的___;国际贸易格局中目前的公司间产业内贸易将向___贸易发展。

4、从经济地理研究的思维方法上看,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强调___分析,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而数量革命后,___分析受到重视,特别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5、狭义的新产业区判断标准包括中小企业集聚且它们之间具有密集的___、区域生产专门化突出、当地___密切并且呈现一定程度的“机构密度”。

6、纳克斯的___理论和卡多尔的___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冈纳·缪尔达尔的理论互为补充。

7、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主要包括沃茨的___、泰勒的____、哈坎逊的___和迪肯___。

8、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主要包括___、___、___三种类型。

9、跨国投资国别的四种主要选择取向是___、___、___、___。

10、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主要有___、___、___、___等类型。

11、公司生产单位的四种主要区位特征类型是___、___、___、___。

12、企业实现扩张的两种主要方法是___和___。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3、广义的贸易投资一体化

14、经济区划

15、地租曲线

16、库兹涅茨法则

17、一体化战略

三、简答题(24分,每题8分)

18、当前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19、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20、劳动力因子(要素)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论述题(36分,每题16分)

21、下图反映了当前全球纺织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格局,试结合国际产业转移的

新特点,分析当代纺织服装业的全球布局特征。

22、试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作用机制。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24分,每题2分)

1、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认为,在中心存在着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

2、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实际(或规模)差距;而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

3、研究认为,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基础将由比较优势转变为以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主的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格局中目前的公司间产业内贸易将向跨国公司内产业内贸易发展。

4、从经济地理研究的思维方法上看,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强调规范性分析,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而数量革命后,实证主义分析受到重视,特别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5、狭义的新产业区判断标准包括中小企业集聚且它们之间具有密集的联系网络、区域生产专门化突出、当地根植性密切并且呈现一定程度的“机构密度”。

6、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卡多尔的循环累积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冈纳·缪尔达尔的理论互为补充。

7、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主要包括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8、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主要包括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集中于边界地区、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三种类型。

9、跨国投资国别的四种主要选择取向是成本与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

公司战略取向。

10、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主要有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点、城市等类型。

11、公司生产单位的四种主要区位特征类型是全球集中生产型、市场地生产型、专业化生产型、跨国一体化生产型。

12、企业实现扩张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3、广义的贸易投资一体化:它是指当代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高度融合、相互依赖、共生发展、合为一体的一种国际经济现象。

14、经济区划:经济区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按照既定的原则、指标,识别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并把它们的空间界限划分出来;二是对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依据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经济区未来发展方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等进行战略性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

15、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16、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

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17、一体化战略:企业实现增长的重要战略之一。它是企业从经营业务的角度,将若干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的战略。主要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两种类型。前者是指为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市场占有率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后者是指将生产与原材料供应或产品销售联合。其中,节约交易费用M(市场交易中寻找交易对象、签约合同、监督履行合同等能使市场交易顺利进行所需要的费用或成本)是其重要动机之一。它又可分为后向和前向一体化。

三、简答题(24分,每题8分)

18、当前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当前,经济活动全球化深入发展,突出表现出如下五方面特征:

1)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2分)

2)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在全球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占份额有限;

3)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基于价值链的分工日渐显现,经济格局发生变化;4)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逐步形成了以亚太、西欧为中心的多极化格局,全球化与区域化同时发展;

5)经济全球化的多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国际多边协调机构地位不断提升,非政府组织发挥着重要的推动或阻碍作用,民族国家政府的双边、多边协商日渐普遍。

19、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罗斯托根据对一些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的研究结果,归纳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如下六个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主要从事作物栽培。(1分)

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储蓄,金融制度应运而生;企业家阶层逐渐形成;经济活动出现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2分)

起飞阶段: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资本运作加快;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分)

成熟阶段: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部门;劳动力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同时人口也继续向城市集中。(1分)

高额消费阶段: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对耐用消费品需求增长,导致消费结构变化;生产大量的耐用消费品;垄断、市场和政府干预并存。(1分)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教育、文化、卫生、住宅、旅游等与提高生活水平有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1分)

20、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特色的影响。劳动力密集的地区或都市(特别是大城市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成为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企业的有利区位。(2分)

劳动力素质的影响。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大,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成为最适宜

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2分)

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差异对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2分)

劳动力移动的影响。劳动力国内国际的空间移动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2分)

四、论述题(36分,每题16分)

21、试结合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分析当代纺织服装业的全球布局特征。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答题,学生的回答应达到如下五方面基本要求:

1)当代全球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当代全球产业转移是技术进步和分工深化的结果,是在全球化时代要素自由流动水平不断提高背景下的转移,是要素分工条件下,价值链生产环节的转移,也是跨国公司实施全球经营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的转移。(4分)

2)纺织服装业是最早在全球广泛分布的产业,它不仅是体现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优势的重要产业部门,同时也是工业化初期理想的产业部门。因此,该产业的全球产业转移发生比较早。(2分)

3)纺织工业主要包括纺纱和织布两个主要环节,从很小的家庭作坊到大型跨国公司的附属企业都可以从事这些环节的生产,但目前纺织工业日益呈现出资本密集型特征,大型公司的地位也更为突出。但作为纺织工业最主要客户的服装工业,其技术的复杂和精密程度比纺织工业低,其生产组织方式也更为灵活,转包业务非常普遍。这主要因为服装的设计、裁剪和缝制过程一般可以分开,而后者很适合转包。此外,服装产品的个性化程度很高,分销商、特别是零售商的地位日益重要,而这对服装产业的空间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事实上,服装产业的产业链

表现出明显的“购买者驱动”的特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纺织服装业的生产链中处于不同地位,适合生产的产品各不相同。(2分)

4)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纺织和服装业生产明显下降,纺织服装业的生产主要转移到东亚、墨西哥、加勒比海沿岸、东欧以及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这样的转移趋势在劳动力密集度较高的服装业比在资本密集度较高的纺织业更为明显。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出口数据同样能比较好地反映全球纺织服装业的空间布局特征。首先,服装业的出口地区集聚程度远比纺织工业低;其次,发展中国家在服装生产方面的出口优势更为明显,新兴工业化地区在全球服装业出口中的比例正在迅速下降,除美国外,包括意大利在内,各主要发达国家在服装出口中的比重都在下降。进口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服装进口国,意大利成为在服装业唯一有盈余的主要发达国家。最好能结合全球纺织业生产和消费格局图进行分析。(4分)

5)虽然发展中国家在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和出口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发达国家产品的利润率明显更高,发达国家的纺织工业资本技术密集度不断提升,服装业则向个性化和品牌时装方向发展。(4分)

22、试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作用机制。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经济意义。它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它是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结构,由于区域经济活动总是在地理空间上进行,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需要把分散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特定的经济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之间需要相互联系和配合,但是其区位指向又不尽相同,故需要考虑如何克服地理空间的约束而相互连接起来而形成一个大的经济系统。(4分)

2)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它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而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而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功能。(3分)3)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主要作用机制。第一,单个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它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她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其作用机理是一般情况下,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其区位指向的制约,表现出点状、线状、面状分布形态。第二,集聚与扩散机制。其中,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和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大多导致经济活动往往趋于地理空间的集中发展;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总体而言,该机制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经济影响的空间近邻效应它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为了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和降低决策风险及长期形成的经济与社会联系等影响,该效应可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9分)

人教版数学必修2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期末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点(1,-1)到直线x -y +1=0的距离是( ). A . 2 1 B . 2 3 C . 2 2 D . 2 2 3 2.过点(1,0)且与直线x -2y -2=0平行的直线方程是( ). A .x -2y -1=0 B .x -2y +1=0 C .2x +y -2=0 D .x +2y -1=0 3.下列直线中与直线2x +y +1=0垂直的一条是( ). A .2x ―y ―1=0 B .x -2y +1=0 C .x +2y +1=0 D .x + 2 1 y -1=0 4.已知圆的方程为x 2+y 2-2x +6y +8=0,那么通过圆心的一条直线方程是( ). A .2x -y -1=0 B .2x +y +1=0 C .2x -y +1=0 D .2x +y -1=0 5.如图(1)、(2)、(3)、(4)为四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三视图可以判断这四个几何体依次分别为( ). A .三棱台、三棱柱、圆锥、圆台 B .三棱台、三棱锥、圆锥、圆台 C .三棱柱、四棱锥、圆锥、圆台 D .三棱柱、三棱台、圆锥、圆台 6.直线3x +4y -5=0与圆2x 2+2y 2―4x ―2y +1=0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离 B .相切 C .相交但直线不过圆心 D .相交且直线过圆心 7.过点P (a ,5)作圆(x +2)2+(y -1)2=4的切线,切线长为32,则a 等于( ). A .-1 B .-2 C .-3 D .0 (4) (3) (1) (2)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考试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2018年1月1日最新版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即能够吸引并确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支持条件。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与前者正好相反。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也就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或费用的节约。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运费、非运费)、收入)、非经济因子) 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企业增长的因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竞争激励。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产品周期理论: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研制生产出来到退出市场一般要经历:创新、增长、成熟、衰退、老化等阶段。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 跨国生产单位分为的几种组织模型:全球集中生产、市场地生产、专业化生产、跨国一体化生产。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体。 区域的类型: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 配第—克拉克定理: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人中的比重大体是上升,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一,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第二,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第三,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区域创新网络:就是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网络式。 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A.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B.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C.带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域条件、外部环境。 增长极的概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A.支配效应B.乘数效应C.极化与扩散效应。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

武汉大学考研 经济地理学历年试题2002-2010

经济地理学真题 2009年经济地理真题 一、名解(每题4分,32分) 工业用地选择城市环境容量地域分工城乡一体化聚集经济圈层结构综合平衡外部不经济性 二、问答 1、在区域条件分析过程中,如何针对经济活动的聚集于分散特征?(15分) 2、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城乡统筹?(15分) 3、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中,如何把握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尺度?(15 分) 4、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区域的分工与协作?(13分) 5、在区域条件评价过程中,如何体现系统分析的观点?(12分) 6、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目标?(12分) 三、论述(每题18分) 1、论基于测度与评价的区域发展决策。 2、论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2008年经济地理学真题 一、名解(8*4分=32分) 区位条件用地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地区专门化区域规划规模经济技术经济论证法生态工业区 二、问答(共82分) 1、在区域条件分析过程中如何把握区域发展的优势?(12分) 2、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体现因地制宜的基本原理?试举例说明。(14分) 3、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14分) 4、在区域发展决策中,除坚持“地区专门化”,为什么还要坚持“综合发展”?(14分) 5、如何理解区域发展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14分) 6、如何理解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系统性?(14分) 三、论述(2*18=36分) 1、论区域分工与协作,并举例说明。 2、论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 2007年经济地理学真题 一.名解(8*4) 用地选择因地制宜用地平衡城乡一体化组团布局距离衰减作用城镇体系人地关系二.问答 1.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区域发展特色。(12) 2.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实现“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15) 3.在区域条件评价中,如何正确把握区域条件的基本特征?(15) 4. 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区域的分工与协作?(15) 5.如何理解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的集聚与分散机制?(13)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可以分为是()、()和()三个阶段。 2、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地理学文献:()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成最是()提出的。 4、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 )、()。 5、经济地理学研究尺度的变化主要表现: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50十年代(),近二十年来( )。 6、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有哪些? (1)经济活动的内容(三大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场所发生、为什么会在这个场所发生,作用: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预测) (3)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相互关联)。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简述经济地理学科学体系? 经济地理学-通论-(区域)(部门)-{(农)(工)(交)(商)(信)}(公司) 8、分析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世界人口问题;世界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 9、简述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 (3)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益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1、区位:事物所占有的场所,位置、位置关系、分布、布局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简述区位理论的含义 (1)由区位主体选最佳区位。 (2)已知区位研究区域,研究区位主体的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4、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主要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劳动力、资源、原料、能源、运输、市场。 次要:水、研究开发、经营、税制等 5、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等) 6、需求门槛:能支持任何经济活动的基本运营成本,达到的需求规模。 7、定价制度:(距离比例)、(区段)、(远距离递减)、(均一)定价。 8、交通网络连接度:β=边数/点数 9、通达度:可以用(通达指数)、(分散指数)来衡量。 10、通达指数:A i=一个顶点到其他顶点的最短路径的区间个数,指数越小,该点越通达。 11、分散指数:各个点的通达指数之和,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指数越小,该网络越通达。

四下期末模拟卷(二)

高崎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四年级期末模拟试卷(二) (完卷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5分) 一、单项选择题(24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巡弋.(yì)撩. (liào)袖子与世常辞驱寒取暖B.豌.(wān)豆赚. 钱(zhuàn)愚不可及笑逐颜开C.手腕.(wàn)呻吟.(yíng)一丝不苟随心所意D.镶. 嵌(rǎng)俯. (fú)身胆大望为 横七坚八 2.课堂上,王老师夸奖王佳的文章:“这篇文章hān 畅淋漓,感情勃发,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王佳想把这句话 写进日记里,但不知道“hān”怎么写。根据字典,“hān”的本义是“形容酒喝得畅快有滋味,酒兴正浓。也指文艺作品中刻画人的形象或表达感情很充分。”下列选项正确的一组是() A.憨 B.鼾 C.蚶 D.酣 3.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的瑰宝。根据对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仄起平落”的特点,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中“扇”的读音应该是()。 A.shàn shān shàn shàn B.shàn shān shàn shān C.shàn shàn shàn shàn D.shàn shàn shàn shān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②李晨总是拖欠作业,不管组长再怎么软磨硬泡,他也不交,简直是无坚不摧....。③全校师生发起爱心捐款,集腋成裘....,终于帮助这位同学度过难关。④作任何事情前都要先想清楚,切不能寸进尺退....,得不偿失。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选择恰当的短语填入横线,使句子表达更形象生动,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 ;秋天的 风,凉爽而惬意,;冬天的雪,慈祥而温厚, 。 ①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②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③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④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D.①③④② 6.下面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B.“一千零一夜”被誉为世界民进文学创作中的“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C.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D.“你!......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7.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心里充满阳光。 B.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C.通过这次《珍爱生命》大型演讲,使师生们很受教育。 D.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8.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百岁之人被称为是()。 A.弱冠 B.古稀 C.花甲 D.期颐 9.当你做事因为困难、挫折而产生放弃的念头时,以下诗句可以激励你迎难而上的一项是()。 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下列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忆江南》和《渔歌子》两首宋词,它们的题目就是词牌名。 B.“鹏程万里”这则寓言出自《庄子·逍遥游》,相传鹏鸟能飞万里,比喻前程远大。 C.罗丹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思想者》《巴尔扎克》《青铜时代》均出自他的创作。 D.《文成公主进藏》通过描写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爱情故事,赞扬了文成公主的聪慧。11.下列句子中无法具体表达“中国企业呈现一派勃勃生机”的意思的一项是() A.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突破万亿元大关。 B.日均新设企业超过1.8万户,掀起一股创业热潮。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今日的中国企业充满活力。 D.一天运输1亿件快递、一年产生29.2万亿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12.将下列句子插入语段中的最恰当的位置是( ) 晚上睡觉之前,他总会把他的行囊摆在他认定的方向。 ①他想转动身体。②往四周看看。③但他不敢——他怕在转动中改变了前进的方向。④这些天,他一直朝一个方向走去。⑤他怕一觉睡去,丢失了方向。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⑤之间 二、日积月累。(5+2+2+2=11分)13.我会读,我会写。(1)hǎi ōu( )在chén jì( )的大海上空fēi xiáng( )。fēng luán xióng wěi()的大山间,几条wān yán( ) 的小路像等待腾飞的巨龙。 (2)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 力量,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3)《乡村四月》中说明了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体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之情的诗句是“ , 。” (4)这本小说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惟妙惟肖,简直是“ 。”(歇后语)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 散指数D=∑∑==n i n j ij D 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 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 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 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②杜能要 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 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 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土地集约度 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期末检测模拟试题2

初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模拟检测题(二) 一、选择题 1、青蛙和鸭子都能在水中和陆地生活,它们生殖发育的共同之处是() A无性生殖 B有性生殖 C水中发育 D变态发育 2、如图为植物繁殖的几 种方式,有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 A.①是组织培养,可以培 育植物新品种 B.②是嫁接,属于人工营养繁殖 C.③是压条,能保留母体的优良性状 D.①②③都是无性生殖 3、要想培育无病毒侵染的康乃馨,最理想的方法是() A.种子繁殖 B.压条 C.扦插 D.植物组织培养 4、科学考察发现,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慢。用你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 A.海洋环境相对稳定 B.海洋生物发生变异少 C.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 D.海洋环境中生存斗争相对激烈 5、某女子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Aa),有可能不含该致病基因的细胞是() A.肌细胞 B.神经细胞 C.卵细胞 D.口腔上皮细胞 6、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 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便于提高效率获取证据。依据如 图所示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你不认同的是() A.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水蒸气凝结降雨过程 C.③内模拟了原始海洋 D.④内产生了多种蛋白质 7、如图某生物体细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示意图,从 图中读取的正确信息是() A.如果A来自父方,则B来自母方 B.该个体既可表现A的性状,也可表现a的性状 C.基因a和b控制的性状不能在后代中表现 D.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染色体的同一位置 8、如图是某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A.农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B.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9、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氨基酸等简单有机小分子物质的生 成和原始生命的诞生场所分别是() A.原始海洋和原始陆地 B.原始大气和原始陆地 C.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 D.原始海洋和原始大气 1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原因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生物的变异对于个体来说,有的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 C.“始祖鸟”是鸟类进化成哺乳类的典型证据 D.地质学、化石记录、解剖学等从不同方面为进化理论提供了证据 11、下列关于动物与其气体交换的场所。相对应的一组是() ①草履虫——表膜②蚯蚓——体壁③缢蛏——鳃④鯽鱼——鳃 ⑤青蛙——肺和皮肤⑥蝗虫——肺⑦家鸽——肺和气囊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⑦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④⑥⑦ 12、有关如图所示几种动物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山雀体温恒定,飞行时利 用气囊辅助呼吸 B.水螅的身体具有三个胚层,运动能力弱 C.蝗虫体表有外套膜,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D.海龟能在水中和陆地活动,属两栖动物 13、如图环状DNA(质粒A)上含抗氨苄青霉 素和四环素抗性基因。现将人的生长激素 基因由a点切开嫁接到质粒A上形成重组 质粒,将重组质粒倒入细菌B并获取“工程 菌”进行培养。结果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及抗氨苄青霉素基因都能成功表达,而四环素抗性基因不能表达。这事实说明:() A.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B.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期末模拟二试卷

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卷(二)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6小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20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匿.名(nì)禁锢.(kù)倔.强(jué) 杳.无消息(yǎo) B.横.蛮(hèng) 炽.热(zhì) 酒肆.(sì) 颔.首低眉(hàn) C.吹嘘.(xū) 悄.然(qiāo) 不逊.(xùn) 深恶.痛疾(è) D.颓.唐(tuí)滞.留(zhì) 颓.唐(tuí)广袤.无垠(m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轩昂躁热因地治宜油光可鉴 B.简陋落弟坦荡如砥筋疲力尽 C.窒息仁慈摧枯拉朽为富不仁 D.慰勉畸形名符其实诚皇诚恐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C ) A.如果支付宝的“圈子”里藏污纳垢 ....,就可能吸引不法分子将病毒植入其中,对用户权益构成伤害。 B.照片中她身穿深色西服套装,或是正襟危坐 ....,或是嘟嘴卖萌,优雅俊美。 C.电影《大鱼海棠》的预告片中“守望重生”“义无反顾”“爱苦别离”三个章节对抑扬 .. 顿挫 ..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 D.你会发现,每个兵马俑的表情都惟妙惟肖 ....,古代匠人们的工艺实在令人震撼。 4.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C ) A.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C.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D.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电视机的价格比三年前降低了两倍。 5.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排序正确的是( C )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②“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④“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吟诗作对了。 A.③④①②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6.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白杨礼赞》一文作者一唱三叹,反复咏叹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即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B.《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作者朱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C.《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1.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 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 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 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 增加,称规模效益。 8.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而获得的效率。 9.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从原材料、运输、逐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每一环节均为成品 提供相应的增加值。 10.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 11.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2.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13.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 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14.产业集群: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 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 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15.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认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将产生不利 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16.地域根植性:指生产网络中的每个要素,都深深地根植于一定的地理区位,这个区位具有与当地的历史 文化和制度相适应的“沉没成本”,虽然地理距离的阻力变小,但地理的作用并未变小。 17.讨论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发展特点。定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界出现的新研究视角与研 究方向;其主要标志是“文化及制度转向”,即从原来单纯注重经济要素转向研究社会文化要素与经济要素的综合作用。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18.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 和内容的不同。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19.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离标,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消费成本以及交 通便利程度都成为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一)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减少装卸等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