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数学教学回顾与反思

数学教学回顾与反思

数学教学回顾与反思
数学教学回顾与反思

北师大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1.情境+问题串

“情境+问题串”就是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2.试一试

在一些内容中安排了“试一试”的内容,安排这一内容的课节都是3页,一般需要2课时完成;没有这一内容的课节都是2页,一般需要1课时完成。

3.练一练和独立练习

每个课节都安排了“练一练“,供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练一练”按照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三个层次设计,题目的比例大致为7:2:1。其中基本练习、变式练习作为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练习为问号题,不要求全体学生完成,更不做考试要求。变式练习可以从问题变式、情境变式、方法变式等角度来设计。拓展练习力求体现在对于重要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在繁杂度或者课程标准已经明确要求削弱的地方进行拓展。“独立练习”按照(事实性)知识和技能、数学理解、解决(常规)问题、联系拓展四个维度设计。其中前三者是作为学生的基本要求,联系拓展为问号题,不作为统一要求。特别注意了习题层次设计,尤其增加了一定数量的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习题,同时在保证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前提下努力控制计算练习的数量和复杂性,教材练习传递明确的信息“不以计算速度论英雄”,引导教师和学生更加注重对数学核心概念理解和运用、更加注重学生从事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积累。

4.整理与复习、总复习

在一册教材大约中间的位置(相当于学期期中时段)安排了“整理与复习”,在学期末安排了“总复习”。

5.数学文化

按照《标准(2011版)》教材编写建议中的要求,教材需要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包括史料、背景材料、知识应用等,供学生选择阅读。对于史料、背景材料、知识应用等,教材首先关注的是尽可能结合正文和练习加以体现,也就是说,教材努力从数学发展史中挖掘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素材和问题情境(参看一下教材第25页说一说,读一读。你知道吗)。

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使用的题材不断丰富,教材也设置了“你知道吗”的栏目,供学生阅读,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对数学的认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量,这一栏目从三年级开始出现。

6.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问题银行

每册最后设计有“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和“问题银行”。“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旨在帮助学生对于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整理;“问题银行”是鼓励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将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的但暂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存入银行”,有些问题伴随着学习过程就得以解决了,有些问题将留待以后解决。

已学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加

法、不退位减法及其应用

第一单元

加与减(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后续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下册

10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

二年级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单元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索、交流活动,进一步体会剪发的意义。 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口算。 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多样性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掌握了相关的计算方法,并达到并了一定的熟练,积累了大量关于数的知识,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易错点

不理解算法,计算有误

在数线模型上画线表示减法

理解“比较两个量的多少”不准确,导致列式错误

提出问题并解决,困难。

训练点

通过小棒、计数器、数线模型深入理解算理

加强口算练习,提高熟练程度

通过摆小棒、画图等方法理解“比较两个量的多少”

练习根据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拓展点

写出得数相同的算式(含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尽量多写

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表,并发现规律。

已学过的相关

内容

一年级上册

认识前后、上

下、左右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本单元的主

要内容

从不同的

方向观察

一个简单

物体

后续的相关内容

三年级上册

从不同方向观察

物体的形状

体会不同位置观

察物体的范围和形

状不同

第二学段

三个方向观察用

小立方体搭成的立

体图形的形状

体会不同范围和

角度观察到的物体

的不同

单元目标

经历观察实物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

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逐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初步发展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力。

积极参加与观察活动,了解观察方法,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为本单元观察物体积累了知识基础。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缺乏。

易错点

在物体的不同方向看到的样子,是哪幅图,连线

辨认图片的样子是在实物的哪个方向看到的。

训练点

在物体的不同方向看到的样子,是哪幅图,连线

辨认图片的样子是在实物的哪个方向看到的。

拓展点

从实物的多个方向(如4个方向)看到的物体是哪个图片

已学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

20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

在具体情景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后续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下册

万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

大数的意义及估算

单元目标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以内数的过程 ,

体会百以内各数的意义理解计数单位“百”、“十”的意义

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 的密切关系,培养数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20以内的数,初步感受自然数的意义,会比较大小,认识了个位、十位两个数位,感受了“满十进一”。

易错点

数拐弯数,如,29,(30)。31. 比较多个数的大小。 比较数的相对大小。 理解数的意义 填数表 训练点

练习数数,填空、填数线等练习。 加强数的意义理解,填空练习 比较数的大小练习。

设计练习比较数的相对大小。

拓展点

填数表练习

用三个数字组成不同两位数,并比较大小。

已学过的相关

内容

一年级上册

初步认识长方

体、正方体、

圆柱和球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本单元的主要

内容

初步认识长方

形、正方形、

三角形和圆

知道平行四边

形的名称

用长方形、正

方形、三角形

和圆拼图

欣赏、设计图

后续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下册

直观认识角、直

角、锐角和钝角

了解长方形和正

方形的特征

直观认识平行四

边形

单元目标

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能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图形的特征。

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进行设计。

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图形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对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为学习本单元内容积累了一定生活经验。

易错点

数图形,易漏掉。

点子图上画图马虎,不准确、美观。

找规律画图形。

设计美丽的图案。

训练点

数图形练习。

点子图上画规定的图形

找规律画图

折纸练习

拓展点

数较复杂图形的个数。如书37页5题

整理与复习(一册书的中间位置)

?我学到了什么

?我的成长足迹

?我提出的问题

?巩固应用

“整理与复习”分为“我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我提出的问题”、“巩固应用”四个版块。

“我学到了什么”帮助学生通过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来整理学习内容。

“我的成长足迹”体现了学生的成长过程。

“我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束后提出新的问题。

“巩固应用”,题目维度仍然包括知识技能、数学理解、解决问题、联系拓展。

已学过的相关

内容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第五单元

加减法(二)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后续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下册100以内进位、退位加减法二年级下册

乘(除)加、减的两步混合运算万以内的加减法与混合运算

单元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并正确计算 初步形成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并且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理解了100以内数的意义,为100以内的加减积累了经验。

易错点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列竖式 改竖式错题

根据数学信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

训练点

竖式练习,进行变式练习。

改错题练习

解决问题

填数线

拓展点

根据加法、减法算式的规律填算式。

已学过的相关

内容

一年级上册

20以内的加法、

不退位减法及

其应用

一年级下册

20以内数的

退位减法及

运用

100以内数的

不进位

第六单元加减法(三)

本单元的主

要内容

100以内

数的进位

加法、退

位减法

解决有关

的简单实

际问题

后续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上册

100以内数的连

加、连减、加减混

合运算

二年级下册

万以内的加减法

与混合运算

单元目标

在理解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理解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算理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通过交流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发展估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了100以内数的意义,并学习了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为本单元的学习积累了经验。

易错点

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

列竖式计算退位减法

改错题(森林医生)

估算题,如80页队员乘车

解决实际问题

训练点

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理解算法,改错题(森林医生)。

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点

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理解算法,改错题(森林医生)。

解决实际问题

“总复习”分为“回顾与交流”和“练习”两个版块。“回顾与交流”按知识版块复习,

如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图形与几何等,

内容是提出某一知识的一些关键性的思考

问题,供学生在讨论问题中整理所学知识

。“练习”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全部题目均为基本要求。

总复习

回顾与交流

练习

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日志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日志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数学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硕果满枝的丰收图景,也可能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感慨,那么,郁达夫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秋天图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学生翻开书,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并结合自读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点与心境及时代背景的关系。这样,在兴味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

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容及简析: 教材44-45页(周长的认识)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容。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

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教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 思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创设情境—模拟—感悟 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的内容,本节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模似购物活动,使学生能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根据这一理念,教学设计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发挥合作交流,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创设情境 今天是我们班一位同学的生日,咱们去超市逛逛,选一份精美的礼品送给她做生日礼物好吗出示例8的挂图,观察: 1、观察 (1)柜台都有哪些商品呢 (2)它们的价格是多少呢 (3)看过这些玩是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 (1)足球15元,花皮球16元,飞机40元,机器45元,小熊20元,乒乓球拍8元。 (2)机器人最贵,花皮球最便宜。 (3)足球比花皮球贵,花皮球比足球便宜。 (4)机器人比飞机多5元钱…… 3、现在教师这儿有50元钱,买一架玩具飞机做生日礼物。 (1)应找回多少钱 (2)怎样列式与计算 鼓励学生想出多种算法,后汇报: 生(1):应找回10元,因为50元—40元=10元 生(2):应找回10元,因为40元+10元=50元 生(3):应找回10元,因为50元=10元+40元 4、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帮助老师解决了困难!老师想再把这多余的10元钱买些礼品,送给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的同学,试试看,能买些什么物品,请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分角色扮演购物,实际操作。

生1:还可以一个8元钱的乒乓球拍。生2:因为10-8=2,所以找你2元钱。 生3:可以买个6元钱的花皮球。生4:因为10比6多4,所以应找你4元钱, 生5:我可以买个足球。生6:你不够钱买还差5元钱。 反思: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很多学生只在课堂内,考试时才感到教学有用,而走出课堂,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那么,如何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是紧密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人民币简单计算离不开现实的购物活动,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去商场购物的机会也很少,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重视情境的创设,如:为学生选送生日礼物——玩具飞机,剩下的钱还可以买些什么物品。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帮助解决,这样就把数学与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并利用学具进入具体角色扮演购物,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身临其境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让学生确确实实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感受,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得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范文最新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一、         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1 / 14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饶县二中:王水清 课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北师大版)第二章第一单元第一节直线与直线的方程) 高中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学习的基础上,能过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进一步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依据此要求,本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原则,运用引导、启发、点拨式教学方法,力图围绕各教学环节,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认识过程,有梯度地精心设置问题,向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与探究,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表达交流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在直线与直线的方程中首先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具体几何图形探索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引入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推导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然后利用斜率公式推导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并以此为基础导出直线方程的两点式,期间通过例题介绍了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和截距式;结合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介绍了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最后结合图形研究如何根据直线方程判断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如何求两条中心的交点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些距离问题。 对直线斜率的处理,本章所采用的方法与传统的处理方法不同。在这里我们用直线l上两点的垂直增量与水平增量的比来定义斜率,当水平增量为一个单位时,垂直增量就是这条直线的斜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通过具体图形理解确定直线的几要素, 2、使学生理解直线倾斜角、斜率的概念 3、掌握通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 3、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对简单实例思考、分析、解决,初步形成直线与直线方程的概念;用归纳的思想得出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并深刻认识直线与方程中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能深刻体会直线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并会利用条件求直线方程 教学重点: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 教学难点:直线方程的推导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 教学流程: 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实例分析、解决,初步形成概念-----变式训练,得出概念并深化对概念的认识——应用概念,突破难点—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多边形内角和》案例与反思 鄂州市第一中学周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 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 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结果得540o。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o,结果得540o。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o加上360o,结果得540o。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四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 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 教学, 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 如何 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 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 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 想素材, 使学生通过观察、 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 训练, 尤其是数学教学, 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 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 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 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 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 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 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 10 以内数的组成” ,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 7 的组成” ,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 7 条鱼的教具) , 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7 条) 。 师: 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 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 3 条鱼加上 4 条鱼等于 7 条鱼,列式为: 3+4=7 。 生:我把它看成 2 条鱼加上 5 条鱼等于 7 条鱼,列式为: 2+5=7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我以《数一数》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案例】 课题: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习乘法打基础。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3、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展台、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训练 7+5+2+1= 5+6+3= 3+2+6+4= 二、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看一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你们看

它们多遵守纪律啊! 三、探究新知 1、活动(一):“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一)”,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这幅熊猫图想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生:这里一共有几只小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让学生自由的数数后反馈交流)生1:我是横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横着数:5+5+5=15) 生2:我是竖着3只3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竖着数:3+3+3+3+3=15) 师:真棒,还有别的数的方法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数) (2)小结:好,真能干,我们会按顺序数数了。在我们平时的数数中,为了不让遗漏或重复,一般可以竖着数或者横着数比较方便。 2、活动(二):“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加数相同) (2)齐读:5+5+5=15 3+3+3+3+3=15(学生感到有些难读,相同加数的个数太多) 出示相同加数连加还可以这样读:3个5连加等于15(板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及简析: 教材44-45页(周长的认识)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

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教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用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用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依安县第四小学吴炳娣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第13、14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一同去郊游》乐曲。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想)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闯过两个数学大关,你们敢闯关吗?(敢)那

就来吧! 2、闯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课件出示) 3+4= 1+6= 7-3= 4+2= 1+5= 7-5= 5+2= 6-2= 6-3= 7-1= 第二关:方框再现。(课件出示) 3、师:好,大家都闯过了关,我们现在就出发吧!请闭上你的小眼睛,拍起你的小手掌,摇起你的小脑袋,不一会儿,我们就会到达目的地的,走吧! 4、播放《一同去郊游》的歌曲并出示课件——美丽的郊外秋天景色。 5、师:睁开眼睛,多美的乡村风光,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6、揭示课题。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玩儿,不过要请大家用数学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能做到吗?(能)(出示课题:用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图文应用题。 (1)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 (2)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3)引出大括号、问号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在图上怎样直观地表示出来呢?我们的数学家找到了一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 1. 习旧引新 ⑴ 在 ⊙O 上 , 任到三个点 A 、 B 、 C, 然后顺次连接 , 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 这个 图形与 ⊙O 有什么关系 ? ⑵ 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 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 ( 类比 )? 2. 概念学习 ⑴ 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 ⑵ 如图 1, 说明四边形 ABCD 与 ⊙O 的关系。 3. 探讨性质 ⑴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 , 矩形 , 菱形 , 正方形 , 等 腰梯形的性质 , 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 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 ⑵ 打开《几 何画板》 , 让学生动手任意画 ⊙O 和 ⊙O 的内接四边形 ABCD 。 ( 教师适当指导 ) ⑶ 量出可试题的所有值 ( 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 , 内角 , 对角线 , 周长 , 面积 ), 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⑷ 改变圆的半径大小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⑸ 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 ? 移动三个顶点呢 ? ⑹ 如何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呢 ?( 让学生回答 ) 4. 性质的证明及巩固练习 ⑴ 证明猜想 已 知 : 如 图 1, 四 边 形 ABCD 内 接 于 ⊙O 。 求 证 :∠BAD+∠BCD=180°,∠ABC+∠ADC=180° 。 ⑵ 完善性质 ① 若将线段 BC 延长到 E( 如图 2), 那么 ,∠DCE 与 ∠BAD 又有什么关系呢 ? ②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 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 于它的内对角。 ⑶ 练习 ① 已知 : 在圆内接四边形 ABCD 中 , 已知 ∠A=50°,∠D-∠B=40°, 求 ∠B,∠C,∠D 的 度数。 ② 已知 : 如图 3, 以等腰 △ ABC 的底边 BC 为直径的 ⊙O 分别交两腰 AB,AC 于点 E,D, 连结 DE,

小学数学公开课:《年月日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年月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六册《年月日的认识》。 设计思想:整个设计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交流,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验证、推理、提升,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中共同推进课堂,教师起了一个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地完成形式多样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 学生分析:“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现行历法中年月日的制定有一些了解,但对闰年平年的有关知识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的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能判断某月是什么月,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3)能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猜谜语 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都要脱一件,最后剩下一张皮。(日历) 2、说一说下面节日的日期 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植树节、国庆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3、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03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 ①一年有几个月?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④二月份有多少天?⑤一年有多少天? 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称平月)

数学《比的应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数学《比的应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数学《比的应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数学《比的应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如果妈妈的菜地里的白菜长虫子了,妈妈会怎么办呢?肯定要买

杀虫剂(浓缩剂)进行杀虫。那浓缩剂能不能用来杀虫呢?你们想不想解决这类有关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那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的应用。 板书: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的54页。 出示教材54页例2 阅读与理解: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的是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的比。 分析与解答: (1)、稀释液:500ml总分数:1+4=5 1:4表示什么意思呢? 浓缩液:水 (2)、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 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1/5。 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4/5。 方法一: 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把每份是:500(1+4)=100(mL)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 1. 习旧引新 ⑴ 在⊙O 上 , 任到三个点 A 、 B 、 C, 然后顺次连接 , 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 这个图形与⊙O 有什么关系 ? ⑵ 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 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 ( 类比 )? 2. 概念学习 ⑴ 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 ⑵ 如图 1, 说明四边形 ABCD 与⊙O 的关系。 3. 探讨性质 ⑴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 , 矩形 , 菱形 , 正方形 , 等腰梯形的性质 , 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 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⑵ 打开《几何画板》 , 让学生动手任意画⊙O 和⊙O 的内接四边形 ABCD 。( 教师适当指导 ) ⑶ 量出可试题的所有值 ( 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 , 内角 , 对角线 , 周长 , 面积 ), 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⑷ 改变圆的半径大小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 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⑸ 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 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 ? 移动 三个顶点呢 ? ⑹ 如何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呢 ?( 让 学生回答 ) 4. 性质的证明及巩固练习 ⑴ 证明猜想 已知 : 如图 1, 四边形 ABCD 内接于⊙O 。求 证:∠BAD+∠BCD=180°,∠ABC+∠ADC=180° 。 ⑵ 完善性质 ① 若将线段 BC 延长到 E( 如图 2), 那么,∠DCE 与 ∠BAD 又有什么关系呢 ? ②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 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⑶ 练习 ① 已知 : 在圆内接四边形 ABCD 中 , 已知∠A=50°,∠D- ∠B=40°, 求∠B,∠C,∠D 的度数。 ② 已知 : 如图 3, 以等腰△ABC 的底边 BC 为直径的⊙O 分别交两腰 AB,AC 于点 E,D, 连结 DE, 求证:DE∥BC 。 ( 演示作业本 ) 5. 例题讲解

小学数学《长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数学《长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理解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但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空间观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表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水平和抽象概括水平。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个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理解。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理解水平、实践水平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https://www.sodocs.net/doc/ab8942905.html, 原文地址http://https://www.sodocs.net/doc/ab8942905.html,/thread-162659-1-1.html)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相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分析 一、教学设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及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以后,教材编排了认识直角。教科书上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 直角及用三角板画直角。尤于在认识角的时候,学生就是先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而其中就有直角,所以本课我改变了这一模式,在学生介绍了角后,直接引入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 识直角标注符号。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使学生正确感知直角。而后通过“折一折”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 的多个直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经历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等多种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 认识直角。整节课教师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特别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操作体验的时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开放学生求知探索的空间,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力求把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发展的无限空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上 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多种操作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 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五、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板;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纸各一张; 不规则纸和白纸若干张。 六、教学环节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介绍“角”,说说有关角的知识。 接着引入直角,并简单概括了角与直角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

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