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从人际环境与创新、课堂教学与创新、数学

活动与创新、教学模式与创新、创新教育与成果五个方面,对如何实施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作了初步研究。每个案例描写的都是“创新教育”中遇到的真实问

题,然后运用创造学、思维科学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实施

“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 人际环境 课堂教学 数学活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着

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

题。”本文拟运用创造学、思维科学与数学教育的理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案

例”(其中甲、乙、丙为学生代表)作为分析,探索如何实施小学数学“创新教

育”,以就教于同仁。

人际环境与创新

[例一] 甲生被以为是“中等生”学生。一天下午某老师把甲叫到办公室

辅导。后来这位老师有事出去了,甲做完题在等。甲四面看看,发现了我,就飞

快地走大我身旁,说:“王老师,昨天我做的填充题:分母是6的所有最简真分

数之和是1;今天做的填充题: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单真分数之和是2,是不是

所有这样的同分母最简单真分数的和都是自然数?”接着她取出一张草稿纸,上

面写着:

31+32=1+32=1,41 +43=1+4

3=1, 51+52+53+54=1+2+3+5

4=2,…… 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

10987654321+++++++++=11

55=5,…… 对甲的发现,我由衷赞赏。我鼓励她说:你真肯动脑筋,从一个个具体例

子中发现其中具有的规律,“创造”了知识,不过你发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

遍意义,还需进一步作出证明,现在只可以说是我们的“猜想”,而“猜想”是

科学发现的先兆,很有价值!今后你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可以进一步探索,作

出证明。在我的指导下,甲公开发表了我校学生撰写的第一篇数学小论文。其他

同学问讯后也展开了研究。乙进一步作出了“同分母(不为2)的所有最简真分

数之和,等于这些分数的个数除以2所得的商”猜想,在校内开拓了探索数学奥

秘的风气。

[分析] “从人的天资和使命来看,每个人均有创造力,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显

示出来。”从数学考试的成绩来看,甲生属于“中下”水平,她的“天资”不见

得十分聪明,但她对数学的好奇、好问,令我赞叹。这种好奇、好问正是创新意

识的萌芽,创造力的潜能的流露。

国外最新的创造力研究,特别重视环境对创造力的作用,“把创造思维过程看作是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要素中人际关系是第一位的。我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和我交谈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所以我虽然不教他们班的数学,甲也会与我真诚地交流。另外,创新思维需要时间,甲当时有充裕的时间。环境和时间,如果缺少其中的一个条件,那甲的创新思维火花也不会有了。因而,努力在课堂上下、校园内外营造一种宽容、宽松、开放的环境,使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是我们进行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注意的。

课堂教学与创新

[例二] 当学生编完9的乘法口诀以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相乘的变化会引起积怎样的变化?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过了一会儿,甲生说:每句口诀中被乘都是9,后一句口诀中乘数比前一句多1,积就比前一句多1个9。乙说:每句口诀中积的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是9。我肯定了甲、乙的发现,并鼓励学生继续找规律。过了一会儿,丙说:9和几相乘的积,就是几十减几的得数。我问:你是怎么发现的?丙说:1个9比10少1,2个9比20少2,3个9比30少3,……,几个9就比几十少几,所以……。大家对丙的发现报以热烈的掌声。

[分析]在传统的教学中,编完乘法口诀之后,就是读与算。本例却安排了一个观察与思考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到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激起学生探索学生探索规律的热情。

观察客体所得的各种事实和材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一切科学发明创造的出发点。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至为重要。本例中对如何观察作了指导:看被乘数、乘数和积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什么不变,什么变了;在不同变化中找他们共同的东西。在这个“异中求同”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然后抽取出共同的东西加以综合,得出变化的规律。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法加以综合,得出变化的规律。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是数学课中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从本例中还可以看到,正如赞可夫说的,像乘法表这样的传统教学内容,即使教学大纲没有变,可是采用了新的教学法,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三] 在复习一般应用题时,我出示一道题;某修路队修一天公路,计划每天修60天,7天修完。若需提前1天修完,平均每天比计划多修几米?

甲解:60×7÷(7-1)-60=420÷6-60=70-60=10(米)

乙解:60÷(7-1)=60÷6=10(米),她说:这条公路计划7天修完,若提前1天修完,只能用6天。在6天里平均每天比计划多修的米数加起来等于计划1天修的米数加起来等于计划1天修的米数,所以只要把60除以6即可。大家对乙另辟蹊径的最简解法十分赞赏,但是又说不清为什么要这样解。

这时,丙提出质疑,他说:用乙的算法,若需提前6天只能修完,60÷(7-6)=60米,60+60=120(米),即1天只能修120米,而公路全程有420米,

是不可能提前6天修完的。我表扬丙敢于质疑,并启发说:我们画个图,结合图形来研究好吗?于是师生共同作图如下:

一天的工作量

60

提前6天的工作量

60×6

在⑴中,提前1天用6天修完,只要1天的工作量分成6份,平均分配到6天的工作时间中去,就是说若要提前1天修完,每天就要比原来多修“60÷6=10”米。乙的解法实际上是60×7÷(7-1),这里把“×1”省略了是可以的。

在(2)中,提前6天用1天修完,那么就要把6天的工作量60×6=360(米)都加到1天的工作量中去,即60×6+60=420(米)。

最后,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这一段学习过程,有这样几点看法:(1)两种解法都是正确的,甲是一般解法,乙的解法更为简便。(2)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有说不清楚,或者有怀疑的地方要敢于提问,提得出问题是进步的开始。(3)根据题意作出草图,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

[分析] 本例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是对旧的突破。没有发散思维,墨守成规,就谈不上创新。通过发散思维获得多种解法之后,还要运用聚合思维,通过比较,选取最优解。在本例中,学生赞赏了乙的最简解法,丙未真正理解,持怀疑态度,言语中有反唇相讥之味。我若以此加以否定或让他当众出丑,那对丙的学习激情和批判冲动将是一种残酷打击。实质上乙的解法只是“提前1天”的特例,而丙要寻求的却是“提前n天”的通解,这也是丙的思维中创新的火花。我在鼓励的同时启发他们用线段图辅助思考,列出算式,这样丙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解题思路,获得认知与情感上的满足。在创新教育中,老师的宽容态度很重要,没有宽容心,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心,没有自信心也就会失去创造的内驱力,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数学活动与创新

[例四] 在一次数学活动中,学生探索出“两因数十位上数相同,个位上数之和为10”,即俗称‘首同末合十“的速算法:用两因数个位上数的乘积作积的

末两位,用十位上的乘数以比它大1的数,作积的前两位(如24×26=624,33×37=1221,48×42=2016)。接着,我鼓励学生根据已知的数学事实,猜想一下:类似的三位数乘三位数有没有速算法?学生猜想后,用计算器验算。甲提出了活动教材中没有的内容:三位数乘三位数,若两因数百位上数相同,其余数位上数之和为100时,有类似的速算法;乙猜想:若两因数千位、百位上数相同,其余数位上数之和为100,也有类似的速算法;丙提出:能否倒过来考虑,两位数乘两位数,若十位上数之和为10,个位上数相同,有没有速算法?三位数乘三位数……?这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验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分析] 数学创新活动可以开拓创新教育的渠道,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经历和体验完整的创新过程,产生和扩大创新成果。基于以上考虑,中央教材所曹裕添研究员和我主编了一套12册的《小学数学活动》教材(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例即是该教材中的一次创新思维训练,在活动中,我启发学生说出:最初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法是由归纳思维得出的,类比推理到三位数乘三位数,在验证时又用了归纳思维。我再指出:由不完全归纳法与类比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需要证明或找反例推翻。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例五]我利用《小学数学教师》上介绍的教案:章从群的《222倍之谜》(见1993年第1期,第74页~76页),开展数学活动。经过一番探索,学生找到一般规律:如用a、b、c表示不同的数字(不包括0),有abc+acb+……+cab=222(a+b+c)。出乎意料之外,甲提出:两位数、四位数等情况会怎样?学生很快找到两位数的规律:ab+ba=11(a+b)。师生又共同总结出四位数的规律:abcd+abdc+……+dcba=6666(a+b+c+d)。可五位数、六位数等情况呢?这时,乙猜想:多位数时,它的规律必是某一个常数与其数字之和的乘积。丙猜想:这个常数分别与11、111、1111、11111、……有关。我建议可用电脑探索验证。次日,有学生说:在因特网上,一位中学老师为他解决了编程问题,电脑证实了乙、丙的猜想;另有学生在家长帮助下,用排列组合的知识也作出了证明。

[分析] 《“222“倍之谜》其实是一个开放题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被认为的最富有创造教育价值的一种教学问题的体型,它的出现是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的结果。又由于在教学活动中使用了计算器,使学生“有了(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眼睛)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能尽量发挥出来。”这在本例中得到充分体现。甲的思维主要涉及潜意识过程,与“灵感”有关,若不加捕捉则稍纵即逝,当代的创造力研究者“都把杰出的创造性成就归因于情感,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他们认为“只有在这种意识状态中才会产生重大的发明,发现和创造性的工作。”正是甲的提问才推动了探索活动的深入,引发了乙、丙的猜想。乙、丙的猜想是在归纳与类比的基础上提出的,其间伴随着联想、顿悟。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把教会学生猜想作为培养独创能力的得力手段。他指出: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首先是猜想,然后是证实二个数学事实。然而,普通教科书不提供那样的机会。由于学生受所学知识局限,而且有些开放题不容易靠个人力量或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所以最后学生凭借电脑、网络、成人的帮助得出结论,这也是未来数学教育

的发展趋向吧。

数学模式的创新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需要构建反映学科特点的,反映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据此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例六] 纠正一道初中入学考试试题原“标准答案”的失误。

1、创设问题情景;15年前某省一重点中学初中招生试题有一道填充题:“写出一个比

76大,比87小的分母最小的最简分数,它是( )”因为76=11296,87 =112

98。所以标准答案至今取97/112,其实这个答案错了,为什么? 2、引导探索解决:甲化成小数想:因为76=0.857142,87 =0.875,可取0.86=50

43;乙说:因为76=12/14;87 =14/16,所以取15

13。 3、给予积极评价:这才是正确的标准答案。我们将15年前的“错案”改正!

4、呈现新问题:

87<( )<98,98<( )<10

9…… 学生得出:87<(1715)<98,98<(1917)<10

9…… 5、问题解决:丙猜想有这样的规律:n n 1-<(1212+-n n ) <1+n n (n 为自然数),并将证明的要求放到课外去。在课外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相互研讨,得如下证法:

n n 1-=n n -1n =1-n

1 1212+-n n =12212+-+n n =1212++n n -122+n =1-21

1+n

1+n n =111+-+n n =11++n n =1-1

1+n ∵n 1>211+n >11+n ,∴1-n 1<1-2

11+n <1-11+n ∴n n 1-<1212+-n n <1

+n n 6、回顾:肯定成功,找出取得成功的原因,鼓励学习积极性。

[分析] “开放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旨在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体系,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内向课外”、“封闭题向开放题”、“低位能力向高位能力”的开放;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问题解决包括四个环节: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在此基础上,我将“开放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设定为: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索解决→给予积极评价→呈现新问题→解决(或循环)→回顾。我作

了两点改造:其一增加了评价环节(分两次进行,一次在中途,一次在末了)。注意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思维方式及表现出的创新个性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快感。在问题解决中,情感因素的参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激发、弘扬出来的。其二引进开放题。由于开放题的灵活性,所以容易出现问题的创新。这种教学模式也使用于常规教学。如增加问题的灵活性、探索性,不断解疑生疑,或有意留下回味思考余地,或布置孕伏题等。

创新教育“前沿”的探索

[例七]任选一个正整数,按“逢双数除以2,逢单数乘以3加1”的规律重复进行运算,最终结果必定是1。这是著名的“角谷猜想”,已有人用电脑实验了7000亿以内的数,无一例外,但至今世上无人能证明它。例如,你选的数是13,则有13×3+1=40,40÷2=20,20÷2=10,10÷2=5,5×3+1=16,16÷2=8,8÷2=4,4÷2=2,2÷2=1。

我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介绍上述情况后,大家用计算器进行了验证,但觉得运算步骤实在太多。甲提出:若逢单数加1,其他规则不变,结果会不会是1?学生发现甲的“猜想”正确,而且运算步骤大大减少。乙称可证明:因为任意一个足够大的单数相加1后再除以2,其结果总比原单数小,反复进行这样的运算,最后必定得到正整数中最小的单数1。大家为甲的“重大发现”感到兴奋不已。丙提出:为什么角谷静要逢单数乘以3,若逢单数乘以5加1,结果会不会也是1?学生用计算器验证,很快否定了答案。以5为例,按丙的规则算结果是13而不是1,经过讨论,提高了对:“世界难题”的认识。

[分析]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创新往往从怀疑开始,怀疑是思维批判性的表现。培养创新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智能结构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甲对著名的“角谷猜想”提出质疑,并提出合理的简化的运算步骤,起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极其难得。乙的分析推理简捷巧妙,结论符合逻辑性。丙的猜想虽被一个反例加以推翻,但他的猜想使大家重新认识了“角谷猜想”的数学研究价值。创新过程,“这是一种由已知向新的未知进行质的转变的独特形式。这个转变,是儿童在各种各样的解决新颖任务的探究活动中实现。儿童的尝试形式越是五花八门,探究活动越是新颖灵活,那么,他们也就越有可能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

[例八] 在一次数学活动中,学生正在用计算器找规律:任取一个三位数或四位数,把它个数位的数按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两种顺序排列,求出它们的差,并如此反复进行。我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说:三位数运算的结果必是495。例如:“288→882-288=594→954-495=495。四位数运算的结果必是6174。例如:“1989”→9981-1899=8082→8820-0288=8532-2358=6174。我指出:这样的运算是美国数学家卡布列克发现的,因此把它叫做“卡布列克运算”,而495与6174分别为叫做三、四位数的卡布列克常数。许多数学家的研究表明:只有三、四位数才存在卡布列克常数。甲表示要用电脑验证数学家的发现;乙提出如

果修改运算规则:数字0不放在最高位,会有怎样的规律?丙发现经过一次卡布列克运算,其结果碧能被9整除,因此凡能找到的卡布列克常数必是9的倍数。大家对他们的奇异想法很感兴趣,纷纷开始新的探索和验证,结果发现:在乙的规律下得到:两位数必是9,三位数分别是9、99、495;四位数分别是99、999、495、6174。同时,证明丙的发现是正确的。甲与家长借助电脑研究,撰写了《五位数以上的卡布列克运算中的有趣现象》的论文,获市科技小论文一等奖。

[分析] 我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一贯给予鼓励和分析性指导。例如:在乙的规则下,两位数时将得到一个常数;63→27→45→“9”或201→201-102=“99”,四位数时的情况与三位数基本相同。五位数时出现了两个循环圈:(1)82962→860832→862632→642654→420876→851742→750843→840852。(2)在乙的规则下出现:671742→651744→620874→671742。以上运算学生用计算器就可以轻易得到验证,难得的是好的创意。学生人人皆有创新的潜能,通过正确的教育,都能获得不同层次的创新成果。马格丽特·米德认为:“儿童通过本人能重新发现一个原理,即使他的发现对人类文化传统的贡献等于‘零’也是相当有价值的。”实践表明:学生并非不能首次提出一个猜想或发现某种规律等,其成果更有特殊意义。没有某种创新成果,学生无法体验到探索成功的愉快情感,也不能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教育。

以上案例与分析,仅是我对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初步认识和实践。虽然探索才刚刚起步,但小学生锐意创新的能力和习惯已露端倪,也产生了创新成果:我任教班级的学生就公开发表数学研究小论文20多篇,并出现了小学生借助电脑探索复杂的数学难题,利用互连网与专家、学者“合作研究”,小学生敢于向著名的数学研究成果挑战等前所未有的现象。体现了小学生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方面的巨大潜能,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创新教育的无限生命力。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陇县温水镇中心小学王焕成 摘要::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活选取素材。 关键词: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 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浅谈小学科学与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科学与创新教育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变革,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学科特点而言,小学的自然教学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视科学启蒙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方式。如果小学科学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培养,那将会使受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很难有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入最新科学信息,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鼓励他们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学中除书本科学知识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及时向他们讲解各门类科技发展最新动态。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方案,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观教学,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好奇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地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果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时,作为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而不是置之不理,同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找出答案。如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时,老师提出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胆想象,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找出实验结论。如果学生的实验效果不明显,老师切不可否定学生的猜想,而应帮助学生找出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原因,或者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猜想中的错误,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更加强烈。 三、树立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张溪镇坦埠小学胡凌燕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首先,教材呈现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做准备。其次,教材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的物品观察它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分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到了大量的立体实物,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单元知识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归纳,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图形的观念,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分析: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运用观察、交流、操作等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学生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

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同学们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知识背景下,开始新知识的学习。我力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观察、交流、思考时间,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做到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思路,并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到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一: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简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对于教案、教学设计我们都不会有陌生感,他和我们的教学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上课前都要写教案、做教学设计,充分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教学案例我们听得则不是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案例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案例对于反思教学,指导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说说有关案例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案例,也就是案例的概念。 一、案例的概念 案例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的事例,一般比较具有代表性或有重大意义,它比较详细的记叙了一个教学片断或是整堂课的具体的教学情节,向人们提供教学的过程,引发大家的思索,然后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从中体现先进的理论和思想。 比如:“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数乘整数》这个案例记录的就是《分数乘整数》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断,首先作者说明了这个案例产生的背景: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教师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意义,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通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可以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教师问原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

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案例。 介绍完背景后,作者把教学片断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实录的形式,师如何说的,学生如何回答的,甚至某处学生的表情与动作都记录上了,片断后面是反思,反思中作者分析了改进后的设计成功的原因:一是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二是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反思中作者抓住了这个教学片断的特点,分析得很透彻。(老师们可以细致的读一读这个案例,它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断的案例,来自小学教学设计理科版),我们再看“发展语言不是语文课的专责”——《1——5的认识》案例,这是一节课的案例,是对整堂课的教学情节进行了记录,同样,在后面是反思,它以评析的形式,分析了这节课的突出特点:在数学课中,同样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 刚才,我们明确了案例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把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作一下比较: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课前设想的教学思路。案例则是对已经进行完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实现是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同是写在教之后,案例与教学实录又有哪些区别呢? 1、案例要有对本教学问题的反思,对好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进行分析,分析它体现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存在问题的教学行为要分析出症结所在,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从事科学课教学已经好多年了,在教学中自己经过反思、揣摩,积累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新世纪的课堂教学突出特点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学科学课堂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促进学生求知欲滋长旺盛,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要有创造性、操作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创新的教学策略?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培养发展个性的思维心理学认为:“想”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重组,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思维形式。学会了想,丰富了想的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想出许多奇思妙想,这一“想” 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1.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思考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猜想。让学生多想,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实验边想、要从多方面想、多角度大胆的想,鼓励学生敢想、想得新、想得奇、想得准。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 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表达是思考结果的表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言越积极说明思考的越多。即使说错了,在正面指导后,鼓励学生敢于发言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同一种物体,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三角形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3. 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小学生充满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感受其特点;玩一玩,感受其中奥秘;做一做,提高了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 二、学会观察,敢于提出问题观察是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想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不同角度洞察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以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发现其中问题,尤其是发现或提出新奇的问题。一节好的科学课,都是从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入手的。教师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语言准确地提出问题,完成学习的初始阶段。 例如“滑轮组”一课,教师让学生首先观察滑轮组,然后做实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1、素材真实性 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 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集锦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 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 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浅谈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浅谈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发表时间:2016-07-04T16:38:41.100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10月作者:王孝丽[导读] 小学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当前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小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祖国的下一代成为具备创新思维的精英人才。 王孝丽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社会进程的迅速推进,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人们的创新能力为科技发展和生活条件带来了极大的提高。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而言,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要。小学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当前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小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祖国的下一代成为具备创新思维的精英人才。【关键词】小学教育应试教育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小学教育得到了社会和家庭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创新能力显然十分重要,小学教育要足够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小学教育要把握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迎接新的教育挑战加强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生成发展,学生的创造和竞争意识形成,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意义重大,实施发展全面素养教育,注重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深化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当前小学教育现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小学教育为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满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需要迎接一系列挑战。小学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一阶段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当前,中国小学教育暴露出众多问题,这不利于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推进。当前小学过于功利化,片面追求学生知识成绩,把学生的文化成绩看做象征学校的身份和荣誉的标志。学校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考试和升学上,一切为了应试教育。从而忽视了小学生创新思维和思想教育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和心理的积极引导,这对学生的品德素养的启蒙和未来学习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最初开始系统接受知识的时期,对人一生的素质、思维和习惯养成有很大的影响。但在当下的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方法单一,授课内容枯燥无趣。教师授课的内容只是简单扼要的读背课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授课内容空泛,不能实现小学教学的育人目标。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即使,应试教育当下十分流行,学校也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要求,小学教育改革不可避免。身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学校和家长都不注重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过于统一化,极大的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授课内容局限于课本教材,缺少趣味和对知识的扩展,很少涉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学习热情。 创新能力是当前世界各国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对国家的强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全面实施小学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传统小学教育的弊端,达到教育的根本育人目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在创新教育日益被重视的现状下,我国的小学综合素质教育被推到前沿。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空间思维的扩展、想象力和创新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利于小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课程中音乐、美术课程的开设是创新能力教育的主要途径,不仅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而且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三、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小学素质教育不仅对我国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小学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符合小学教育的发展之路。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需求,是新时代对小学教育的要求。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人才对创新的竞争。为当今社会市场培养符合需求的创新人才,要加强在小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完善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是当代社会知识经济和新时代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小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建立良好的心理和知识基础。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公民的个人修养,为社会提供综合素质人才。从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来看,社会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小学教育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依靠小学素质教育的创新,转变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机会,扩宽学生的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结】新时代背景下,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教育发展进步的机遇。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小学教育的期望和目标。小学素质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要转变传统小学教育发展方式,创新发展观念,努力探索小学教育发展道路,提高当前小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加快推进我国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科学发展。【参考文献】 [1]鲍哲.浅谈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3(19). [2]李瑞芹.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3]张秀荣.创新小学教育思维及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 (17). [4]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09). [5]陶志广.对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几点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1995(06). [6]程路.掠夺,以教育的名义-2012小学教育警示录[J].人民教育,2012(24).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多给“学困生”一点爱 案例背景: 教师既应该专教书,又应该教人做人。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对于“学困生”的情感更应加倍关注。作为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应有的道德,也是老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作为教师,一定要全身心爱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爱是教师的灵魂。用自己的爱去唤起学生的爱,用自己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心灵。 案例描述: 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这样的情景:“优等生”学生拼命地看、拼命地讲;“学困生”嘴巴张张,等着下课,跟着“优等生”学生报的数,然后眼睛盯着老师,生怕教师会注意他,发现他的漏洞;有的“学困生”还干脆不理你坐在下面做起自己的小动作来了!看着几个“学困生”这样,我要么当场说表扬哪位同学,批评哪位同学,这时学生们顿时热情高涨,个个坐得工工整整,声音哄哄亮亮的,都想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要么走到他的跟前看着他制止他的小动作。每次课后我都留几个成绩差上课反映慢的学生,让他们对着黑板上的题目一个个讲下来,教师顾不上就让优等生来帮忙,遇到讲错的会让他们慢慢思考一下,或者举例来分析。考虑到“学困生”,要帮助“学困生”,给“学困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我从来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他们,而是耐心的教导,诸多“学困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欣喜,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神情令我记忆犹新。于是我要求他们要更努力更认真,以勤补拙。如果他的表现还好,我则表扬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案例反思: 反思一:《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备课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组成这些“类”、“群”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并根据这一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以

小学数学经典案例的分析反思

小学数学经典案例的分析反思 关于案例的好处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听讲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 何为“案例”? ?所谓案例,从字面上理解是“案例实例”的意思。它必须是“具体情境下发生的典型事件”。“具体情境”,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和条件等背景信息;“典型事件”,指的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它也可以是具体情境的某一项决策。 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例证。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案例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具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研究。 关于“评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能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通过对背景、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 为什么要“反思”? ?反思过程可以清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驾驭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轻松快乐的老师。小学教师的“轻松快乐”是自己内心的体验,把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常常联系批判自己的教育行为,批判自己活动材料更新过程的惰性,或自己是否静心观察发现孩子学习的差异和规律?多问自己教育行为转变了什么?实施了哪些不同的策略? 从心灵呼唤自己教育的良知,增强做个好老师的责任。 总之:反思能让自己增强问题意识。增强成就感和幸福感,强化愉悦的心态!

浅谈小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锦州市凌河区解放小学牛雨 【摘要】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在这当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或者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字】创新教育小学教育重要性 一、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常见的是小学教育总体上处于之后的状态,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依然受制于17年模式和应试思维。一般而言,较之于教育法规,课堂教学更具创造性、灵活性、前卫性,但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则正与该趋势背道而驰。义务教育法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重视能力,尊重个性的素质教育思想。在小学教育中,应试思维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应试思维决定了小学教育的两大特点: 1.多做、多练,题海战术才是真道理。 在这种思想的前提下,老师及学生都很辛苦,学生每天背课文、写作业、参见各种课外辅导班的同时还要应付学校的考试,学生完全

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这样完全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而老师团队亦是每天超负荷工作,尤其是目前,中小城市小学班级内人数严重超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怎是一个“苦”字了得。2.超前训练 在应试教育思维下的教学,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学生和老师都会盲目的追求分数,而对一些期末的考试内容及科目会重点讲解,而次要内容则会忽视。这完全违背素质教育的初衷,忽视了对孩子得个性化教育,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影响未成年人以后的发展。 二、小学应将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担负着这历史任务的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 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即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一个人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接,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达到质的新的飞跃。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小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强调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开展创新教育的定位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把目标定在基础上,如前所述,即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主要包括创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切不可起点太高,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资料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龙源期刊网.cn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作者:郭鹏飞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11期时代呼唤课堂教学改革,翻转课堂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自从被引入国内以来,翻转课堂就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大批教育工作者围绕翻转课堂进行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随着翻转课堂概念的兴起,一些地区的中小学也掀起了学习翻转课堂的热潮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尚不能给出有力的证明为此,我们联合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以期从中获取一定的答案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五年级甲班和乙班学生,两个班级的基本情况相似甲班作为实验班,共45人;乙班作为对照班,共45人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为教师特质、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和评价工具等,保证以上项目相同;自变量为教学方法,即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因变量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本研究选取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统计表和统计图》整个单元作为实验教学内容,该单元主要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和数学学习成效前测然后开

始进行教学,实验班通过对整个单元内容的分析、知识点的梳理、教学微视频制作、课前和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按照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对照班则严格按照同年级平行班的要求进行实验研究四周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的后测,并进行访谈辅助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显著增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促使该学习活动朝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本研究指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数学领域所表现出努力和投入的内在趋力对于学习动机的测量,主要参考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数学学习动机量表修订而成,每道题有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学习者根据每题题意描述,选出最符合自我感受的选项,对应得分分别计为5分、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者在数学领域学习动机越强下页表1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数学学习动机前、后测结果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在肥城实验小学的实现的一点思考本周六在泰安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名师微课程与翻转课堂小学数学观摩课”,让我颇受启发几位名师的讲课深入浅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老师都在提问:“为什么呢”,注重学生的启发诱导,从提问自己的年龄、身高等入手,不断向学生发问,启发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让数学联系的生活,同时也锻炼了能力尽量让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 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汇编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一、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 2、建立模型 3、解释与应用 二、数学练习课的教学模式: 1、情境导入,范例精解(明确目标,激发参与) 2、启发回顾,巩固基础 3、比较分析,强化认识 4、应用实践,拓展延伸 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1、交流回顾、调整起点 2、自主梳理、引导建构 3、综合练习、整体提升 四、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践方案) 2、自主实践,解决问题 3、交流拓展,反思延伸 新授课案例《平移与旋转》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

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 录像一停,吴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生1:“激流勇进是直直地下冲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我认为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旋转的。” 吴老师紧接着问:“其他的呢?” 生2:“弹射塔是向上弹射的,滑翔索道是往下滑的,它们和激流勇进可以分为一类。” “刚才你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只见吴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叫旋转。” 老师又接着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 几个学生小声说:可以叫“平移。”吴老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她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吴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游乐园里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接下来,吴老师请6名小朋友到黑板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游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 发表时间:2014-10-11T09:48:41.65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4年第8期供稿作者:李艳玲 [导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李艳玲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宝日希勒小学 021500 摘要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适应新世纪竞争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和时代的重托,也是当代教师深思远虑的时代课题,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培养学生创亲意识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质疑设想尝试创新作用兴趣 一、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例如教学“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要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是这样建立“圆心”概念的。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圆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学生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圆心”的命名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与比较后进行的,学生的设想不论对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三、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术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 的结论。因此,我得出圆术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 。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要注重联想,鼓励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联想,利用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将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 + + + (2) + + + (3)+ + + (4) + + + 结果,大部分学生顺利地将(1)(2)改写成相应的乘法算式(1)? ×5 (2)? ×3?? ,这时我鼓励学生想一想(3)(4)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这时学生积极动脑联想出将(3)改写成?? ×7,将(4)改写成?? ×6 ,同学们善于联系,将题目进行改组,表现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