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简介讲课教案

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简介讲课教案

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简介讲课教案
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简介讲课教案

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

简介

方智远Fang Zhiyuan(1939.9.3-)蔬菜遗传育种专家。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组成员。

长期主持甘蓝遗传育种研究。1973年与课题组成员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技术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1979年首次发现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材料并带领课题组于90年代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技术。主持育成不同类型甘蓝新品种20个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甘蓝面积的50%,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15本,培养硕士、博士生20余名。

邱式邦(1911年- ),浙江吴兴人。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农业昆虫学家、植物保护学家,害虫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的开拓者、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首位“植物保护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曾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51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农业昆虫研究。70年代以来,积极倡导和研究害虫综合防治,开展害虫天敌的保护利用和国外天敌资源的引入工作,建立我国生物防治的专业研究机构,创办和主编《中国生物防治》刊物,对发展我国害虫综合治理和生物防治事业作出了贡献。曾获全国劳动模范金质奖章,全国科学大会奖,法国农业部功勋骑士勋章,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等项奖励。发表论文106篇。培养博士生2名,博士后1名,硕士生3名

张子仪 Zhang Ziyi (1925.3.4 -),畜牧学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5年毕业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类预科。1952年回国。前后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一级技术员、饲料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研、研究员。

1980-2001先后兼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动物营养学分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现兼任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顾问、中国自动化学会农业专家系统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等职。197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环保学部院士。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杰出贡献奖。“六五”至“九五”期间主持或参加完成的研究成果,4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5项获得省级科学进步奖,出版专著28部,发表论文260余篇。

沈荣显 Shen Rongxian (1923.1.12 -) 动物病毒及免疫学专家。出生于辽宁省辽阳。1944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1967年于罗马尼亚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留学。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多年一直从事家畜病毒病的免疫学研究,做出了多项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造性科研成果,是慢病毒病疫苗的开拓者,获得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在慢病毒的免疫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为人类攻克艾滋病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庄巧生(1916—),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侯县人。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小麦育种中做出了系统和创新的业绩。历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技正、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现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以及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等职。

长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发掘利用新的锈病抗源,强调不同基因源的聚合以丰富遗传背景,注意数量遗传学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并最早提出西藏拉萨河谷可以发展冬小麦。主编(或第一副主编)《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

全书·农作物卷》等专著,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徐冠仁(1914.3.7—2004.2.18),著名核农学家。江苏省南通县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艺系。1950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系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兼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物理气象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顾问,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荣誉理事长,《原子能农业应用》、《核农学报》主编。

傅廷栋,(1938. 9—)广东郁南人。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现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全国农业专家咨询团成员,全国和湖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科协常委,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GCIRC)理事,菜遗传育种学家。中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在国内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波里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并被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育成华杂2号、3号、4号等优质高产杂交油菜在生产上推广,为中国油菜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华癸(1914.1.11-2002.11.19),祖籍江苏省昆山县。著名土壤微生物学家,农业教育家,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土壤学系主任,武汉大学农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对水旱两作稻田的微生物区系、营养物质的生物循环,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首次揭示了紫云英根瘤菌是一个独立的互接种族,对紫云英根瘤菌剂的生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起了开创的作用。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曾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长期从事水稻土耕层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和水稻土的肥力研究。1964年与人合作,首先发现水稻土中嫌气性亚硝化作用,进行豆类根瘤菌共生固氮关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研究。与樊庆笙主编有《微生物学》,著有《土壤微生物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