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磁铁

第1课《磁铁能吸引什么》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磁铁很常见,在一些玩具里就能发现磁铁的踪影,一些学生可能还接触过不同形状的磁铁。对于磁铁,学生有正确的认识:“磁铁能吸住一些物体”“磁铁与磁铁之间也会吸在一起,有时候会相互推开”。但是,学生对磁铁只停留在“玩”的阶段,形成的相关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很多学生认为“磁铁能吸大部分金属”,这就需要我们组织主题明确、结构严谨、体验深刻的探究活动来转变其错误的前概念。

学生在本课先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再经历“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物体”的探索活动,知道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物体;最后利用磁铁辨认有铁的物质,进一步完善“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这一科学概念,并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单元封面图片是学生非常喜欢玩的磁铁钓鱼玩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磁铁游戏的回想,说一说“磁铁有哪些特点”“我们能用磁铁做什么”,以唤起前概念,激发探究磁铁的兴趣。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几乎都见过磁铁,学生认识磁铁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在他们对磁铁特殊性质的自发认识中,印象最深的也是磁铁能吸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

实验技能分析:多数学生都饶有兴趣地玩过磁铁,并拿着磁铁去吸引能一些物体。通过将近一年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如小组分工合作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不能吸铁。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2.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在科学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

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铁钉、铜钥匙、橡皮擦、木条、塑料杯、纸杯、铝片、玻璃球、布、铁夹子、铁片、螺丝钉、条形磁铁、实验记录单。

教师材料:2枚1元硬币、硬纸板、方形磁铁、条形磁铁、环形磁铁、蹄形磁铁、球形磁铁、橄榄形磁铁、心形磁铁、平板电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2枚1元硬币、方形磁铁、硬纸板】

1.出示2枚硬币,想办法让两枚硬币立着堆叠,并立在硬纸板上。

2.学生上来尝试。

3.教师演示:在硬纸板背面放方形磁铁,硬币立起来了。

4.思考:为什么老师可以做到?有什么秘密武器?

5.揭示课题:磁铁能吸引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开始,创设类似魔术的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两枚硬币怎么可以立在硬纸板上呢?它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顺利的引出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二、探索

(一)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材料准备:铁钉、铜钥匙、橡皮擦、木条、塑料杯、纸杯、铝片、玻璃球、布、回形针、铁球、螺丝钉、水笔】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2.介绍各种形状的磁铁,并将它们吸在黑板上展示。

3.说一说: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4.介绍实验材料

5.猜一猜: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并说明你为什么这样猜测。

6.互动讨论预测结果。

7.小组讨论:如何做这个实验?

追问:看到什么现象认为能吸引?

8.实验中,我们应当注意什么?(讨论后出示PPT:温馨提示)

(1)检测3次;;

(2)磁铁易碎,轻拿轻放;

(3)注意锋利的材料。

9.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0.记录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材料。

11.汇报交流并提问:这些能被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12.出示金手链、银手镯:磁铁能吸引它们吗?

13.小结:磁铁能吸引的物体都是铁做的或者含有铁的。

14.提问:除了铁,磁铁还能吸引什么?

讲解:磁铁还能吸引镍和钴。镍和钴也是金属,在我们一元硬币中就含有镍。

设计意图:科学的魅力在于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过程,是本环节的立足之点。在了解学生前概念时,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但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要用事实说话,并

能亲自证明,就要花一定功夫了,上述实验就是引导学生在大量事实面前感受到磁铁到底能吸引什么。

(二)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

1.交流讨论;教室里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

2.检测:学生提到的物品,指导学生用磁铁一一检测。(提醒注意人生安全和物品安全)

3.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教室里很多物体都能被磁铁吸引,说明它们含有铁、镍、钴,或者其中的一种。(指导学生课后继续寻找)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探究和应用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三、学以致用

1.过渡:平时科学课堂上我们都说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又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设置情景:老师家刚装修完,发现木匠师傅干完活后,把铁钉混在了垃圾木屑中,我想着倒掉又浪费。请你们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把木屑中的铁钉找出来。

3.小组讨论。

4.小组分享办法,其他同学评价是否可行。

5.学生演示取出铁钉,学生评价这种方法的效果。

6.小结:磁铁能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设计意图:学习科学的关键是为了用科学,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运用于我们的生活。

四、课后延伸

找一找,家里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温馨提示不能用磁铁去吸引手机、磁卡、电脑屏幕等,不然这些物品被损坏)。

设计意图: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应该只止步于课堂教学,应延伸至课外,进行新的探究。

【板书设计】

1.磁铁能吸引什么

条形磁铁

蹄形磁铁

环形磁铁

磁铁橄榄形磁铁能吸引铁、镍、钴

球形磁铁

心形磁铁

……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磁铁怎样吸引物体》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磁铁可以隔着一定距离和一些物体吸铁。

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2.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推力、拉力和磁力,让小车运动起来。

能简单讲述探究过程,并与同学交流研讨。

初步形成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与改进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围绕探究主题进行思考。

能根据观察获得的证据,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对如何让小车运动产生思考与设计的兴趣。

体会方法的不断改进对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探究通过直接接触和不直接接触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并对如何让小车运动产生思考与设计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根据观察获得的证据,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

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一张纸。问:谁能让乒乓球定在纸上?教师演示。

2、提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揭题、板书:磁铁

【设计意图】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学开始,创设“小魔术”的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这正是小魔术产生的效果。“小魔术”、“小实验”等是孩子最喜欢看的,它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1)师: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它只会吸铁吗?

生:因为它会吸铁,好像别的都吸不住的。

生:不一定,好像别的也能吸。(引发学生冲突。)

(2)师: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师:你们说得对,科学研究不能光凭感觉,得用事实说话!那就请大家亲自动手,来检验一下,老师在工具盘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用这些材料做实验,并把实验的情况和发现记录在练习册的表格里。当然,如果你觉得这样做还不够过瘾,还可以在教室里寻找其他材料做实验。

(3)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师补充课题:有磁性

【设计意图】

科学的魅力就在于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去感悟,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过程,是本课的立足点之一,磁铁能吸铁这一知识学生习以为常,但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要用事实说话,并能亲自去证明,就要花一番功夫了,上述实验就是让学生在大量的事实面前感受到磁铁到底能吸什么。学生对磁铁的了解虽然是比较丰富的,但也是零碎的,来源也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各人的认识水平与自主探究的水平都是有差异的,教师提供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并作好记录,既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索自由度,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又给了学生合作的机会。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入进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研究身边的科学,即拓展了孩子们的研究空间,又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二)活动二: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那么,如果老师用这些物体将磁铁和铁隔开,磁铁还能吸住铁吗?(教师出示: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3、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主地悬着喜欢的物体进行实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活动三: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

1、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堆硬币,可哪个硬币是铁制成的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呢?(出示硬币,学生猜测。)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辨别铁制成的物体吗?

学生指出:可以用磁铁来检验,因为磁铁能吸住铁。

3、哪种硬币里含有铁的成分呢?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硬

币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想进一步了解硬币吗?(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学生认真阅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会用磁铁来辨别一些铁制成的物体,这是从探究和应用方面来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这一科学概念;同时也教育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2、现在老师也遇到一个难题:老师不小心将一枚回形针掉进了装满水的塑料杯子里,要想不碰到水,该怎么办才能把回形针取出来?(学生汇报并演示:用磁铁紧贴着杯壁往上移动。)

3、其实,磁铁里面还蕴藏着很多的秘密,希望小朋友们课下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

学科学的关键是为了用科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从而让学生继续开展新的探究活动。

四、附表:

实验一: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实验记录表

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请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请打“×”

实验二

【板书设计】

磁铁怎样吸引物体

磁铁利用磁力吸引物体

【教学反思】

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并用,才会有创造。”当今的科学教育,既要强调让学生动手做,又要强调让学生动脑想。只有当学生的手脑协调并用,互相促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做”中学,“做”中长知识,“做”中长能力,使学生在亲历探究科学奥秘过程中,对观察、提问、设想、动手、表达、交流等保持浓厚的科学兴趣,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逐渐形成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发展思维,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自主探究材料,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着明显效果。

本节课通过魔术、猜测、实验、讨论、合作等方法让学生感知磁铁的性质及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设计过程中,着力体现科学新课程标准里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根本要求──“启蒙性”、“探求性”、“应用性”。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3课《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磁铁的两极》是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内容,是在认识磁铁能吸什么、磁铁怎样吸引物体之后,指向“磁场”教学的第一课,教材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聚焦:通过推测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是否相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同时产生本课的研究问题。第二部分是探索:根据推测经历借助回形针用感官感受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观察相同轻重的回形针被磁铁不同部位吸引的距离(先后)以及借助铁粉盒观察铁粉在磁铁上的分布等活动收集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的证据。第三部分是研讨:根据观察的现象建构磁极的概念。第四部分是拓展:运用方法认识其他磁铁的磁极。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探究过磁铁能吸引回形针、硬币等铁质物体,为本课借助回形针、铁粉等比较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奠定了基础。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是模糊的,关于如何借助回形针、铁粉等比较磁力大的实验操作方法需要进行明确地指导,学生借助示意图表述实验现象以及如何借助现象转换成概念的证据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条形磁铁的磁力分布是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

科学探究目标:

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推测。

通过实验测试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能运用多种方法检测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

能初步运用证据进行信息描述。

科学态度目标:

能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能初步了解研究一个问题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法。

能体会到多个证据对研究结论的得出具有重要的作用,尝试用多种方式认识事物。

初步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运用适当的实验方法能使研究更加深入。

初步运用简单材料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获取证据证明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通过多次实验感受条形磁铁的磁力分布是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条形磁铁的磁力分布是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的推测。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实验记录单、17cm条形磁铁、回形针、钢珠轨道。

演示准备:5cm条形磁铁、铁粉盒、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前测:

课前全班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出心中条形磁铁的磁力分布。

一、唤醒原有认知,聚焦本课主题

1.汇报原认知,抛出问题

展示学生关于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的示意图。

2.交流原认知,聚焦问题

学生对于磁铁各个部分的磁力都有自己的想法,到底谁的猜测是对的呢,从而聚焦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课前学生画的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的示意图,了解学生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明确研究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的主题。)

二、体验触觉力量,感受磁力强弱

1.探讨实验方法

(1)教师出示条形磁铁和回形针这两种实验材料,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借助一个回形针来感受条形磁铁的磁力大小。

(2)全部集体讨论,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

2.学生感受磁力

学生感受磁力大小同时教师参与讨论。

3.研讨感官体验

(1)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感觉来判断磁力大小的?手指拿着回形针放在条形磁铁的各个部位,手部有什么样的感受?感觉一样吗?

(2)磁铁各个部位的磁力可能是怎样的?磁力是不是和同学们感受的一样呢?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回形针感受磁力的大小,让学生借助感觉对磁力有直观体验,需要进一步用数据去说话。)

三、记录吸引个数,实验比较磁力

1.讨论检测方法,推测磁力大小

(1)老师带来了一个更高级实验材料——钢珠轨道。怎样利用这个材料去测量条形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大小呢?

(2)推测: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磁力的大小?

2.学生实验,绘制统计图

3.交流研讨,数据分析定义磁铁两极

(1)提问:通过实验发现各个轨道吸引钢珠数量一样吗?

(2)提问:哪些小组的结果是和他们一样的?有不一样的吗?

(3)聚焦问题冲突,引发铁粉实验

完成实验后,学生更加明确“条形磁铁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的认识。但是,条形磁铁的中间部分是否一点磁力也没有呢?从而引发用铁粉盒来检验条形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磁铁不同部位吸钢珠的个数,比较磁力的大小,进一步丰富磁铁各个部位磁力不同的证据。)

四、铁粉微观演示,明晰磁力分布

(1)出示铁粉,比较实验前后铁粉的变化。

(2)提问:中间部位有没有磁力?吸的铁粉多说明什么?中间吸的铁粉少又说明什么?

(3)小结引导,建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回形针、钢珠、铁粉等不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知道研究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利用铁粉来检验条形磁铁磁力大小,让学生知道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更加深入。)

五、总结研讨,建构概念

通过逐渐递进的实验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条形磁铁的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等观点。教师适时构建磁极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多个证据的重要性。)

六、巧用方法,拓展延伸

回忆第1课中了解的多种形状的磁铁,那么蹄形磁铁的磁力分布是什么样的,怎样找到蹄形磁铁的磁极呢?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学习的实验方法,让拓展活动能实际开展。)

【板书设计】

磁铁的两极

磁铁两端磁性较强的地方叫磁极

两块磁铁可能相互吸引可能相互排斥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4课《磁极与方向》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的两极能够指示南北,称为磁铁的南极和北极。教科书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发现磁铁具有指示南北的特性,研讨发现磁极与方向之间的关系。通过指南针的观察与使用,学生可以认识到“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这一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第3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研究发现磁铁有两个磁极,相比磁铁的其他部位,磁极的吸铁本领最强,在观察不同的磁铁时,学生还发现磁铁上均涂有红、蓝两种颜色。对此,学生会提出,磁铁上特定的颜色和字母与什么有关系?本课教科书12面聚焦部分直接点出:“磁极与方向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探索部分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用支撑法来测试条形磁铁的指向性,二是用悬挂法来测试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的指向性。这两个活动看似简单,实际上要顺利达成目标,都有相当难度。支撑法用普通的实验器材效果往往不理想,可以使用翼形指南针,或者用专门的实验器材,课前教师一定要检查实验效果是否良好。悬挂法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器材组装也不容易完成,教师可以在细线下端吊一个长尾夹,夹住一张弯成U形的纸形成纸兜,学生只需要将条形磁铁水平放在纸兜里。至于是不是用纸包裹磁铁两极的颜色和名称问题不大。这两个活动都强调“重复实验几次”,除了可以提高学生测试结果的可靠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重复测试在科学探究中的必要性。因此,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谈谈“为什么要重复实验”。另外,位于支架下方的方位纸,摆放时要与实际的方向保持一致,并固定在桌面上,以防止方位纸移动造成测试结果不准确。

研讨环节,通过条形磁铁的磁极方向与特定字母、特定颜色的对照,再加上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指示南北方向的证据比对,学生会发现规律:磁铁能够指示南北方向,而且一个磁极总是指向南方,另一个磁极总是指向北方。还将发现磁极与方向的对应关系:指向南方的磁极为S极,通常涂装蓝色;指向北方的磁极为N极,通常涂装红色。教师可以给出“南极”“北极”的概念,并介绍南极和S、北极和N的关系。

拓展环节,是学以致用的内容。要指导学生简单交流指南针的关键结构及其

主要功能。书中的指南针使用说明书介绍了使用指南针的操作步骤,尽管学生未必能看懂指南针的使用说明书,但让他们经历自主阅读、尝试操作的过程是有必要的。用指南针辨别校园里的方向,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指南针的使用方法,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校园里建筑物的朝向是确定不变的,与观察者的位置无关;校园里物体的位置所在方向,与观察者的位置有关。这一环节学生的亲自实践,既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字母“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字母“N”表示。

2.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够指示南北方向的特点制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重复测试、简单表格来收集和记录磁极与方向关系的证据。

2.能初步运用分析的方法从实验记录表中发现磁极与方向的关系。

3.初步学会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能采用表格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交流有关磁极与方向信息。

2.体会重复测试在探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在“磁极与方向”的研讨中,能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指南针是生活中常见的产品,它为人们辨认方向带来便利。

2.能利用简单的产品说明书来了解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3.意识到指南针中的不同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教学重点】

发现磁铁具有指示南北的特性。

【教学难点】

如实地记录和交流有关磁极与方向信息,体会重复测试在探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条形磁铁,回形针

小组: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回形针,支架,方位纸,指南针【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条形磁铁2块,回形针1个

1.观察发现

出示条形磁铁,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磁铁上涂着红、蓝两种颜色,分别标注着“N”和“S”字母。

2.思考交流

磁铁上涂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意义?

学生自由猜测,教师暂时不作评价。

3.揭示课题

条形磁铁有2个磁极,磁极能指示方向吗?如果能,你觉得会怎样指示?

揭示课题《磁极与方向》。

二、探索:磁铁能否指示方向

1.活动一:条形磁铁能否指示方向

材料准备:各组一份,条形磁铁1块,方位纸1张,支架1个

(1)分小组发标有东南西北的方位纸,学生进行摆放,教师巡回指导。

(2)说明实验要求:将条磁铁支架放在方位纸上,再将条形磁铁放在支架上,轻轻转动,观察静止后磁铁的两端各指什么方向,用打√的方法记录活动手册上,依照这样的实验方法做3次。

(3)发放条形磁铁和支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第6页的记录表上。

(4)分析实验结果,组织学生交流。提问:你有什么发现?讨论:同样的实验重复做几次,有什么好处?(避免实验的偶尔性,从而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小结:磁铁的一个磁极总是指向南方,另一个磁极总是指向北方。

(正常情况下,磁铁的蓝色部分指向南方,红色部分指向北方。)

2.活动二:其他形状磁铁能否指示方向

材料准备:各组一份,蹄形磁铁或环形磁铁1块,方位纸1张,支架1个过渡:换成蹄形磁铁或环形磁铁,你觉得还是这样吗?

(1)出示实验器材支架,挂线的蹄形磁铁或环形磁铁,方位纸。

(2)教师讲解实验器材的组装和实验操作过程。

(3)学生分组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第7页的记录表上。

(4)完成实验,各组整理好实验器材。

三、研讨:实验发现

1.交流:磁铁的磁极与方向有什么关系?

(磁铁总是一个磁极指向南方,另一个磁极指向北方。)

2.小结: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字母“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字母“N”表示。

3.完成活动手册第7页记录表下的填空内容。

我们发现,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北的磁极叫(北)极,一般是(红)色的;指南的磁极叫(南)极,一般是(蓝)色的。

四、拓展:指南针的使用(预设10分钟)

1.出示指南针,介绍原理:指南针就是利用磁铁能指示方向的特点制成的。

2.分发指南针,学生观察指南针的构造,再进行交流。

磁针:确定南极(S)和北极(N)

刻度盘:指引确定其他具体方向

(支架:支持磁针,让它保持水平;外壳:方便携带,保护作用)

3.阅读指南针使用说明书,学生根据说明书尝试操作指南针。

4.组织学生用指南针到校园里辨别方向,注意安全。

【板书设计】

磁极与方向

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5课《我说你做做一个指南针》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做一个指南针》是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并认识和使用了指南针。本课就是制作一个指南针的活动,让学生体验设计、制作、改进等简单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在制作过程中认识磁化现象。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并认识和使用了指南针。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水浮式指南针的制作相对容易一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孩子们都还没有体验过亲手制作一个指南针,这节课中学生就可以亲身体验动手制作的乐趣。在制作过程中,应用了磁化现象,引导学生在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创新,探索制作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示方向的仪器,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2、科学探究:

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

能用示意图的方式对磁针和漂浮物之间的组装方法进行初步设计;

判断并标注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能对制作过程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3、科学态度:

培养动手制作的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创造精神;

乐于参与探究活动,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得失;

能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通过自制指南针,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制作、改进的技术与工程过程;

知道我国古代在指南针研究与应用上所做的贡献,意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

【教学重点】

用磁铁磁化钢针。

【教学难点】

用磁化后的钢针制成指南针。

【教学准备】

磁铁、指南针及图片、钢针、吹塑纸、盘子、水等等。

预习要求:观察生活,看看磁铁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指南针的图片,引导:同学们,大家知道这幅图片上是什么吗?

指南针。

2、教师继续引导:大家知道指南针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吗?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做一个指南针》。

3、板书课题。

二、了解指南针的历史与结构

1、教师引导:同学们,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那么大家知道指南针的历史吗?出示资料。

指南针的历史:

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指南针的前身——司南。

晋、南北朝时期,将司南的勺状磁石改为磁针。

唐代末期,人们在司南的基础上发明了水罗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