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叶圣陶先生论语文教与学

叶圣陶先生论语文教与学

叶圣陶先生论语文教与学
叶圣陶先生论语文教与学

叶圣陶先生论语文教与学

重点书:《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

——《语文教育书简》之十,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2页

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

——选自《叶圣陶教育语录》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八,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1 页

“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大力研究语文,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2页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语文教育书简》之三十二,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41页

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一辈子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老师独占四十五分钟固然不适应这个要求,讲说和发问的时候启发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学生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起了主导作用。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2页

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六,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0页

讲当是教师作讲之意,教师讲,学生听,则主动被动之势判然……苟教师不讲,惟为简要之启发与指点,俾学生由是而自求得之,则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而教师亦未尝失其主导作用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二十九,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38页

我看做教师的,最好是当学生的顾问。学生遇到弄不懂的问题,再顾而问之。但是顾问也不能跟学生一辈子。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不必用顾问了。这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引自1983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五,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8页至719页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之,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语文教育书简》之十三,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5页

教师之主导作用在就学生已有之能力水平而适当提高之,使能逐步自己领会课文之内容与语言之运用,最后达到不待教师之讲解而自能阅读。阅读教学循此为之,学生写作能力之提高亦非甚难事矣。

——《语文教育书简》之二十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32页

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哩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转引自《人民教育》1981年第1期:《谈教学的着重点》

循诵印件,觉其强调教师精究课文,讲透课文,此固非常必要,而于同时导引学生自动理解课文,为他时阅读任何书籍文篇作准备,言之无多,似感不足。及读至从多讲到少讲,从讲到不讲之处,……。于此我欲进一言,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而学生时常听老师提问,受老师指点,亦即于不知不觉之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此如教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六,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9-720页

要言不繁,启发几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领略,自必使学生大有受益。……教学的时候,似可多提问,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待他们真答不出,然后明之。

——《语文教育书简》之三十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40页

要使学生尽量自求了解,在没法彻底了解的时候,教师才给他们说明,订正,补充。不作逐字逐句的机械讲解。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02页

语文科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逐字逐句的机械讲解刚刚与这个办法相反,是教学生们什么都依赖教师,自己不用花一点心思,所以要不得。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03页

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与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是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与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

——《略谈学习国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页

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

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

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

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

则扶翼护之,不离其身畔。

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

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

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似此寻常事,为教倘可鉴。

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

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

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

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

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

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便,

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学者臻此境,固非于一旦,

而在导之者,胸中有成算,

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

当其放手时,次才必精干,

服务为人民,于国多贡献。

扶翼或致是,宁非大欢忭。

——《自力二十二韵》,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67—68页

我认为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一步在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

——《语文教育书简》之三,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7-718页

二、语文核心能力:“听”“说”“读”“写”并重

谁都要使用语文,无论干什么都要使用语文。不学好语文,会使全社会受到或大或小的损失,非把语文学好不可。学好语文就是学好“听“说”“读”“写”四项本领。这四项本领有连带的关系:“听”和“读”是一路,都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是一路,都为了表达思想叫别人了解。了解和表达又是互相影响的:提高了解的能力,表达的本领就能加强;提高表达的能力,了解的本领就能加强。因此,只要认真学习,努力学习,这四项本领必然能齐头并进,项项学好。

——《认真地努力地把语文学好》,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252-253页

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语文教育书简》之二十,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30页

接收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这是生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也是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听、说、读、写都重要》,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43页

在实际生活里,说和听的需要越来越广大了。教科书是把各种科学知识说给学生听。一篇报告的稿子,报告人照着说,听众听他的。广播电台的各种广播稿子,情形也一样。此外如小说、诗歌要朗诵,戏剧、电影的对话由各个演员说给观众听……说也说不尽。

——《文汇报》1995年第14期

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开来说,听和读是一类,说和写是一类。有了听和读的能力,就能吸取人家的东西,化为己有。有了说和写的能力,就能表达自己的心意,让人家完全明晓。这两类能力,无论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必需的,所以是最基本的能力;非着力培养不可。合起来说,这两类能力又是相辅相成的,就是说,听和读的能力的加强,有助于说和写的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亦然。因此,培养的时候亦乎双方兼顾,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不偏废任何一个字,才能收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的成效。

——《说话训练决不能疏忽》,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35页

先说说和写。这两件事同出一源,而说先于写,必须能说然后能写,决不会能写而不能说。说的能力如果发展到高度,写的事就只剩把话记下来罢了。这样看来,说跟写怎么能拆开?再说听和读。听是用耳朵听人家的话,读是用眼睛和嘴“听”人家写下来的话,取径虽然不同,其为听人家的话则一。而听得仔细不仔细,辨得明白不明白,跟听的人的说话习惯大有关系。就是说,听的人具有自觉地说话的好习惯,对人家的话就听得仔细,辨得明白,否则只是草草听过而已,虽说听了,却说不上真正听了。这样看来,说跟听和读又怎么能拆开?竟可以这么说,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因此说话这件事硬是有一般说的那么重要,说话训练绝不该疏忽。

——《说话训练决不能疏忽》,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36-35页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有人看语文课的成绩光看作文,这不免有点儿片面性;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应该做全面的考查。有人把阅读看作练习作文的手段,这也不很妥当;阅读固然有助于作文,但是练习阅读还有它本身的目的和要求。忽视口头语言,忽视听和说的训练,似乎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希望大家重视起来,在小学尤其应该重视。

——《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41-42页

从前语文教学只有两件事,一个叫读,一个叫写。实际上都还不大注重,只注重写,注重怎么样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我常想,读和写到底哪一样重要?我看都重要,要并重。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家往往只注重写,这是传统的影响。……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善于说,一方面要使他善于听。读和写呢?读就是用眼睛来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连起来。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意见》,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06-107页

留心听人家的话。写在书上是文字,说在口里就是话。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声音的书”。能够随时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听清楚,不误会,固然第一要紧;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衡量,人家的话正确不正确,有没有罅漏,也是必要的事。不然只是被动地听,那是很有流弊的。至于人家用词的选择,语调的特点,表现方法的优劣,也须加以考虑。他有长处,好在那里?他有短处,坏在哪里?这些都得解答,对于阅读极有用处。

——《中学国文学习法》,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43页

从前的人学作文章都注重诵读,往往说,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而然就能够下笔成文了。这话好像含有神秘性,说穿了道理也很平常,原来这就是锻练语言习惯的意思。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19页《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重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是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略谈学习国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至3页

从前教人作文,别的不讲,只教把若干篇文章读得烂熟。我们且不问其他,这读得烂熟的办法并不能算坏。读书就是要把一些成例化为习惯。

——《“通”与“不通”》,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02页

现在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视了的。因此,学生阅读程度提高了或是降低了的话也是没有听人提起过。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寻,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象可寻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原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那捉摸的阅读程度。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8页

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样作文”之类的书,好象有了这类书,依据这类书指导作文,写作教学就好办了。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这样,老师临时指导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学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实益。——《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1页

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须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3页

所谓写作,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从外面得来的见闻知识,从里面发表的意思情感,都是写作的材料;哪些材料值得写,哪些材料不值得写,得下一番工夫。材料既选定,用什么形式表现才合适,用什么形式表现就不合适,得下一番斟酌的工夫。斟酌妥当了,便连布局,造句,遣辞都解决了。写作不过是这么一个过程,粗略地说,只要能识字能写字的人就该会写作。写作的技能所以要从精读方面训练,无非要学生写作的比较精一点。精读教材是挑选出来的,它的写作技能当然有可取之处;阅读时候看出那些可取之处,对于选剔与斟酌就渐渐增进了较深的识力;写作时候凭着那种识力来选剔与斟酌,就渐渐训练成较精的技能。

——《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页

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一)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积蓄,以及(二)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达他的积蓄。这无非要使学生知道,胸中所积蓄要达到如何充实而深美的程度,那才非发表不可;发表又要如何苦心经营,一丝不苟,那才真做到了家。学生濡染既久,自己有数,何种积蓄值得发表,决不放过;何种积蓄不必发表,决不乱写;发表的当儿又能妥为安排,成个最适合于那种积蓄的形式,便算达到了作榜样的目的。

——《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41页

多方面地讲求阅读方法就是多方面地养成写作习惯。技术拙劣与思路不清的毛病自然渐渐减少,一直减到没有。所以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60页

阅读与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练习写作。

——《评〈读和写〉》,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53页

至于多诵文篇,故有俾于作文,然目的不仅在练习作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课外更读选本,用意亦复如是。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

——《语文教育书简》之十五,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6页

读与写的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

——《向善读善写方面努力》,见《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第118页

所谓善读善写,非可求成于一旦,端宜积之于平时。看书不仅知其梗概,还须察其用心,衡其工夫。含蓄之意,思想之路,均宜细求。进一步则不仅诵其文而已,还须自出己见,衡其得失,孰去孰舍,孰可师孰不可师,乃真达到活读书之境界。复言作文,不仅成篇而已,还须求全篇之完整,考虑读者对象之能否通晓,进一步则考虑如何则于人更有益,如何则更可以感人。

——《向善读善写方面努力》,见《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第118页

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要做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比任何时代都重要。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这两件事没学好,不仅影响个人,还会影响社会。说学习语文很重要,原因就在这里。

——《认真学习语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37页

论中的哲学思想及教学

论中的哲学思想及教学 进入20世纪后,由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使数学家致力探索事物内外在和相互作用,从而在数学各分支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若干成果.借助勒贝格测度及一般抽象测度的积分理论,1933年苏联科学家柯尔莫戈洛夫提出了概率论的公理化结构.可见概率论从产生之日起,就不断积累、抽象,概括升华到理论,在实践中去伪存真.当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进一步追求哲学基础与原始概念分析的深化与归纳逻辑的完美.概率论与科学哲学的关系本文以唯物辩证法为主要理论基础,阐述概率理论与科学哲学的方法论和本体论两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关系.概率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包括类比和归纳思维等.概率论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具备归纳思维.在文艺复兴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推理思维是演绎思维,归纳思维是不受重视的.从重演绎到重归纳是一场思想革命.哲学史上对其贡献最大的是英国的培根,在其巨着《新工具》中大力提倡归纳法.归纳法虽然是与演绎法同时存在的逻辑方式,与演绎思维不同,归纳思维使人们更有可能把看似无序、偶然性现象与自然界的有序、必然性现象起来,而概率论反映的就是从大量随机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稳定的规律性.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所产生的研究方法使人们理想当中的稳定的规律性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概率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包括必然性与偶然性、随机现象和统计规律的客观性等.事物的发展过程,既受必然性的支配又受偶然性的影响,认为只要无限制地增加和控制条件,偶然性就不复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概率论所研究的是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而概率哲学思想是揭示隐藏在偶然性内部的客观规律.随机性也是自然界运行的一种模式,深入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因此对概率论随机现象的研究具有很大的认识论价值.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界限是否存在以及随机性本质这个哲学基本问题至今仍是概率哲学家的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哲学领域,构建概率论理论体系的方法也直接影响和促进了科学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发展.19世纪着名的物理学家开尔文(Kelvin)勋爵说过:“数学是唯一有用的形而上学”,数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由此可见一斑.由于概率论所取得的成就超乎人们想象,使哲学不得不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体系进行重新认识,并且借助于概率论的成果重建新的解释体系,使科学哲学范围得到了惊人的扩展.因此应当大力倡导把科学哲学与概率论看作协同发展的系统. 创新性思维是超越一般思维的“高级思维”,本文介绍教师如何讲解概率论才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数学家赛尔伯格说:“数学的内容一定要重新斟酌.

音乐课堂语言艺术

音乐教师课堂语言艺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老师亲切温和的语言,使学生百般回味;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给学生带来快乐;老师果断奔放的语言,给学生激情;老师谦虚谨慎的语言,使学生真诚。 音乐教学中,把音乐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有机结合,将音乐这种抽象的听觉艺术和语言性的艺术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语言形象生动的描述作用,不仅可以再现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深入人心的今天,要想做一名教学理念新,教学效果好的优秀音乐教师,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样也要注重语言艺术的锤炼,在追求音乐美和语言美的结合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课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一,音乐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学生喜欢教师的教学语言有艺术魅力。特别是音乐课的语言。要求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为音乐课“画龙点睛”,为音乐形象“推波助澜”。音乐教学的艺术性要求音乐教师语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要同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相协调。这样可以创设更为真切的体验情境,并使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更快地走进艺术情境,并加深音乐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由于学生对教师语言的接受和反馈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教师的表情,动作,神态,风度等综合判断,也就是说,听觉还需要借助视觉形象的帮助才能形成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依次教师要不断追求语言,声态与神态,形态的吻合,直至“声,神,形”的合一。试想,如果我们微笑着叙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或是唱“花儿开了,鸟而叫了,多么好......”时面无表情,那么学生如何从矛盾的言谈举止中得到肯定的判断呢?因此,教师不能忽略教学语言中所包含的无声的体态语言(形态,神态,动作,手势等),它们与声态语言构成和谐统一的课堂语言整体。 二,音乐教师的语言富有文学艺术 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每位教师都应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音乐作品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曲式,配器等因素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因此,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语速,语调也要与这一塑造手法相一致,做到缓急一致,轻重一致,高第一致,使语言氛围与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富于节奏感和韵律感,音乐是通过旋律和节奏感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因此,音乐课教学的课堂语言其节奏感与韵律感是非常重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把握得好,应用得恰如其分,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鲜明,更丰满。在教学中注重让课堂语言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及时调整语言的速度,高低,强弱,使课堂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如:“请”,教师要面带笑容,再用手做一个请的手势,说:“让我们一起唱起来。”除了要富有节奏的表述外,还可加上简单的与节奏相配合的动作,如:双手按节奏变换拍子拍手或做请的动作,当学生学唱乐谱时,教师用手势,身体配合教师语言边做边说,另外,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应该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 三,音乐教师的语言要言简意赅 音乐教师的语言要简要,精练,具有启发性。烦琐,堆砌,喋喋不休的语言会让学生不得要领。讲课应当“要言不烦”,象《札记·学记》里所要求的,“其音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说话简约明达,以细微浅近之语阐明至善美之理,使人透彻理解。” 语言是重要的,但音乐课毕竟不是语文课。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它是创

教学名家谈语文

教学名家谈语文 于漪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千万要重视、使用好语文教材,它是语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离开了课本,阅读教学就丢失了语文学习的特殊凭借物。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阅读,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不但要深入地与作者对话,而且还要与编者倾心交谈,弄清楚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组合这个单元的意图。 学习任何课文不管是怎样的体裁,一般来说,师生至少有三个问题要把握: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怎样写的;三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阅读,思考,体验,感悟,真正读懂,把握真谛。 于永正我看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关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课标语),重视课外的阅读。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 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涵养”阶段,要特别重视吸纳、积累。 教小孩子学语文,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手把手”说的是耐心、细心;“实打实”说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教,扎扎实实地教,不能搞花架子。这是一种责任,一种韧劲,一种“夯”的精神。 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 教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跟我读”,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 教作文的规律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得是个“文化人”,以“文”化“己”。这个“文”主要指读书。另一个方面是以“艺术”化“人”,语文老师要有点艺术细胞。如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得是个“思想者”。“前思后想”(尤其是“后想”)才能长心眼、长智慧。把“思考”所得形诸文字,可以使

教师论文《谈音乐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论题:谈音乐艺术教学中的语言美 学校名称:兵营镇中心学校 专业:音乐 教师姓名:何欢 时间:2015年6月30日

目录: 一、课堂导入语的艺术 二、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三、教师体态语言的艺术 摘要: 音乐的美,不仅仅表现在乐曲的美和教师的口头语言美上,它还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 一名优秀的教师为使自己的课堂讲演语言更充满生命活力,一定会非常善于巧妙地借助语言艺术来表达授课内容和思想感情,以深化课堂教学的主题,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完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音乐教学,课堂语言,语言艺术 引言: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去创造美。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必须具有声乐、钢琴等表演技能和音乐理论、教育理论方面的修养外,还应该具有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能力,它是教学的主要工具。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最重要的手段。语言艺术的目的是使这一交流达到最理想的状态。音乐是流动的艺术,它有着来自韵律的流动美。而音乐教师作为美的课堂的组织者也需要有美的语言来为课堂增添魅力。美的音乐可以表达美的语言,而美的音乐也需要美的语言的诠释与润泽。但究竟如何在音乐课上恰当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也是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关注的问题。

正文: 教育教学语言既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质,也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讲授法为主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更是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学生可以挖掘出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捕捉到思维历程中闪现的火花,从而激起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愿望。一般来说,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学生的形象思维,理性概括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教师语言的机智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语言的观点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语言的材料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课堂语言要体现出艺术性,音调高低和强弱、语流快慢和间隔要与学生的心理节奏相适应,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韵律美、直观美、意境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切忌语言平淡、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出现打瞌睡、心不在焉等现象。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审美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美育教育中学语文 中国语文教学在经历了近30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具备了完备的内容和形式。然而,时至今日,语文教学在目标和方法上越来越显示出其游离性和陈旧性。于是,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了几十年语文,字都写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一、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

“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辩证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辩证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8-05-14T17:02:14.277Z 来源:《教育学》2018年2月总第137期作者:管艺媚 [导读] 辩证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黄浦江路小学266555 摘要:辩证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基于它的特点,辩证思维在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过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辩证思维语文教学运用 思维和语言相互依存。思维过程和结果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没有思维的语言表达是不存在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可能脱离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被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 辩证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其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以及对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所说的“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目标能够起到重大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当前一个迫切需要实践的课题。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辩证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其不同于其它思维形式的特点。 1.全面性。辩证思维在认识对象时要使用全面性的观点思考对象的一切要素,对对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我们在从事语文教育中要注意到听、说、读、写、思这五者的区别。更要看重的是这五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教学的任务进行全面性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2.系统性。“系统性”是对于事物和世界中的“多极性”的“整体性联系”的把握。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三种教学每一种都可以独自构成一个教学系统,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我们又都知道实际上这三种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的任何一种教学内容都不可能脱离另外两种教学内容而存在。因此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虽各自成系统,但它们三者合起来又构成了一个更高级的系统。这就是必须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系统性思考的原因。 3.发展性。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思维要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过程,就必须以动态的方式去思考认识对象,也就是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就语文教育来说,我们所考察的客观对象便是语文教育的本身,从传统的语文教育到现代语文教育,这个客观对象就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对语文教育的思维也需要不断发展变化,审视过去,检讨现在,更好的思考未来。 4.具体性。这种思维不是抽象同一性思维,而是具体同一性思维。因为它要通过思维形态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必须是具体的,否则就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就没有真理性。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不断地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些为大家所公认的经验性的东西。这些经验的获得很明显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通过我们语文教学实践不断证明了的。否则,如果只是凭空想象的话,我们所获得的经验就不能正确地反映教学实践的现实,也注定会被教学实践所抛弃。所以,我们对语文教学方式的思维必须是具体的。 辩证思维方式不仅是具体分析现实矛盾、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工具,而且是促进现代科学发展的有力杠杆,还是促进思维方式变革的科学指南。为了充分发挥辩证思维规律以及辩证思维形式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促进语文教育思想的变革,必须加强辩证思维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的研究和应用。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小学教育阶段都有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这些辩证关系渗透在阅读教学中,从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另外,在阅读教学中,解读课文是关键。要正确的解读课文,就必须做到客观、全面,避免依据教师的主观判断来误解课文。这就需要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课文进行辩证的分析。语文教材中需要辩证分析的地方很多,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辩证分析,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语文教育振兴的关键也在于教师,这已为大多数人所承认。那么教师自身的发展无疑会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对语文教育的发展前途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一再强调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素质。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思维律、质量互变思维律、否定之否定思维律、辩证的充足理由律。教师对这些规律的运用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够按照每条规律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或逻辑环节去分析具体的教育活动,并自觉遵守有关的逻辑要求;具体来说,教师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运用观察力、调控力、解惑力、迁移力解决意外事件和组织教学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师要努力学好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运用作为一项关系到语文教育兴衰成败的大事情来做好,让辩证思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功用,以使语文教育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

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紫金县中山中学贺许林 摘要:让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21世纪未来社会向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理应主动适应时代的这种新要 求,在教学中积极实施思维教育,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拟从结合中学教材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培养学 生辩证思维能力的等三个方面就初中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 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辩证思维;教材;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一直以来,我们常说:文史政不分家!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却未从深处去考虑该如何运用知识上的链接。其实,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所谓辩证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1]在具体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结合中学教材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目前我们中学教材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

在此例举《哨子》一课谈谈这个问题。作者在七岁时曾经为了一个心爱的哨子付出了比它原价高四倍的钱,这段生活经历本身是一种具体的事实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具体事实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便产生了与作者一样的理性的认识:“当我打算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时,我便常常对自己说,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多。”在这里作者由买哨子推及到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不要为此而花费太多,这就使认识由感性具体上升为思维抽象。再从当前社会观察到人为了权势、名望、财产、玩乐、虚荣等,如同“我”小时候为了一个哨子一样,付出了太高的代价。在自己原先认识的基础上,由此及彼,由个别推及到范围更广阔的一般,通过更高一层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终得出了“他们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的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的结论(也就是本文议论的中心论点)。这篇议论文在人的认识过程上是比较典型的,它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观点或一篇文章的正确的论点,是通过对事实现象不断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才形成的,这也就是我们应当着重培养的几项思维能力。 再如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作者既肯定了成绩,即“中国共产党的20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20年”,又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接着就指出在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三方面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毛病,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厦门华侨中学涂维佳 摘要: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必须具有声乐、钢琴等表演技能和音乐理论、教育理论方面的修养外,还应该具有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能力.它是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韵律美、直观美、意境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必须具有声乐、钢琴等表演技能和音乐理论、教育理论方面的修养外,还应该具有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能力.它是教学的主要工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的,然后,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这句话说明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与艺术性。一位好的老师,他懂得用情感,用智慧加注在语言上来引导学生,引导这些不同的个体。所以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艺术。老师亲切温和的语言,使学生百般回味;老师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给学生带来快乐;老师热烈奔放的语言,给学生激情;老师温柔细腻的语言,使学生真诚……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韵律美、直观美、意境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语的艺术 音乐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它和其他艺术形式特别是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精妙的语言导入是引人入胜的引子,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还可以引导其更快地进入音乐的特定情景中,

b8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拾片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拾片 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尽可能地再现作品所创造出的审美意境,并通过审美联想,尽可能完整地将它“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将学生带入有声有色有味的图画般的审美意境中去,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教会学生感受和内化美,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 [关键词]审美教育自然美人物形象美艺术美科学美内化美升华美 审美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具有艺术魅力的形象来打动人心,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包罗万象,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塑造人物形象、灵魂的小说;还是赞美祖国山河的散文;是富于强烈艺术欣赏情趣的诗词;还是阐明事理内涵的政论文,以及说明科学真谛的小品;烛照世态人情的杂文。都无不蕴藏着“美”的因素,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以及陶治情操、丰富心灵、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觉悟,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笔者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得出:中学语文教材中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注:蔡仪:《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之类,就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美”方面的审美教育内容。在教材中有写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的《大地》;有写雄伟奇丽的天山景物的《天山景物记》;有写生机蓬蓬的春天秀色的《春》;有写艳如处子的茶花的《茶花赋》;有写丹心似火的枫叶的《香山红叶》;有写梅雨潭迷人的《绿》;等。每一篇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唤起学生美的感情,使其甘之若饴。通过文章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帮助学生深化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促发他们的审美发现,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的美好情操。 二、“人物形象美”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辩证思考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辩证思考 发表时间:2010-09-10T11:39:59.82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第08期供稿作者:张秀艳[导读] 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张秀艳(涿州市松林店中心楼桑庙学校河北涿州 072750)【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经常出现下述情况:有时强调“讲”的重要,于是出现“满堂灌”;有时强调“读”的重要,于是出现“满堂读”……。这 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症结是什么?冒昧地说,是缺乏辩证统一的观点所致。小学语文教学违背辩证统一观点的表现较多,笔者仅从务实与求活、联系与发展、数量与质量、结果与过程等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1.务实与求活的统一 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矗2.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多边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要抓好以下五个环节:①定向。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要恰当地提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而有方。②质疑。要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③交流。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议论纷纷,相互切磋,由“求其对”向“求其好”发展。④总结。师生要在教学结束时,对本节课输出的信息加以梳理、综合、归纳,使之系统化、结构化。⑤反溃反馈要形成网络,并使各条反馈线路畅通,可通过提问与形成书面练习当堂评改,及时进行矫正。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反馈方式,为教师适时调控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可靠依据。这五个环节能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转化、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作用的转化。 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2.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联系与发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年级之间、课文之间与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有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有听说读写之间联系,还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我们应从知识点、方法点寻找联结点,使课堂教学构成立体化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联系发展的过程,注意与重视语文教学的联系性与发展性的研究。 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知识形成的结果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让学生获得孤立的知识为目的;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体验这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同时在求知中训练综合思考,使学生把握研究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求知识形成的结果,同时,更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知识形成的结果与过程统一起来呢? 笔者以为要从以下三点做起:①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体系。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把教材内容中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动态的作用对象。教师要讲解精当,给学生多留下独立创造性思维和联想的余地,从而更好地去体验知识,而不是单向地汲取结论,为学生发现问题和开阔思路提供更多的支点,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综合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要处理好知能的转化过程。语文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而且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步骤选择与安排,不但要用是否有语言价值去衡量,还得用是否有思维价值来衡量。思维能力是其他能力的核心。要把单一的语文知识训练变成渗透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训练,将知识的获取寓于能力形成的过程之中,让学生越学越聪明。③重视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转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启动者,其作用在于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教师这种主导作用也不是不变的。当他在传授知识与启发时,是主导者,起支配作用;但当学生投入自学或质疑问难时,学生便是主导者,起支配作用,因为老师的释疑解难是受学生支配的。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3-04-23T13:33:44.28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3月总第79期供稿作者:◆郭秀峰 [导读] 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产生审美化、情感化的效果。 ◆郭秀峰贵州省兴义中学562400 摘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开展审美教育,已成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文中笔者首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之后提出了一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倡导审美活动的功能和意义,是赋予生命以灵魂,唤醒生命体验,重视情感积淀和艺术熏陶,重视生命的非理性感知、想像、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向往着生命的美丽、灿烂和辉煌。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从宏观角度讲,语文审美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简单的语文知识、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通过美的教育,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从微观角度讲,语文审美教育是丰富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心理学认为审美能力在人的智能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美感能促使人对事物产生一种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认知。语文教育本身充满着人文关怀,承载着教育下一代的使命。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得到灵魂的净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研究 1.挖掘教材美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大量的审美因素,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语言美、形象美、心灵美、精神美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中美的因素挖掘出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操。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更是把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心灵美、语言美完美地结合,使人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满足、心灵上的宁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不但能学会欣赏人物的外在美,还会欣赏人物的内在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将文本蕴含的审美元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对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学生对文本构建的新元素进行想象和联想。如《热爱生命》课后练习第二题:“在我们的周围,哪些是热爱生命的表现?”这是指导和提示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的,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提示,使学生充分想象和扩展联想,从而培养其审美想象能力。 3.通过写作训练拓展审美教育的空间 要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写作训练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写作训练能把自己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平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写作文的形式,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效果,使得审美教育由课堂到让他们深入生活。在写作中,要让学生去不断地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在发现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生命的境界。 4.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思想、情感、生活等各方面的结晶,也往往是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反映。语文教学时,为了达到审美情感培养的目的,要教会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如《边城》这篇课文,我们只有教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写作的思想、情感,才能达到审美情感培养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地介绍沈从文创作《边城》的背景以及他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这种思想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实现情感的迁移,让他们认识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翠翠以及许许多多善良纯朴的人们,以他们的人性光辉荡涤着城市人被污染的心灵,引领着人们流连在边城优美的意境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产生审美化、情感化的效果。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课文所展现的美,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环境,诸如教室的布置、课堂气氛的渲染、教学设计的生动活泼等,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好习惯”。一旦学生开始爱好美,并且逐渐养成了审美的好习惯,他们就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从日常的现实走向审美的现实,从纯粹的生命感走向美感”,这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参考文献 [1]杨钰平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0,(09)。 [2]杨忠萍探析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05)。 [3]刘付亭试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整体性策略和阶段性任务[J].考试周刊. 2011,(39)。 [4]程俊给学生一双探寻美的眼睛——浅谈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审美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6)。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践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践策略 发表时间:2016-08-14T15:50:09.4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0期作者:赵士慧 [导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任。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50014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经济迅猛发展,学校教育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热潮,但很多改革都带有浓重的功利性,偏重给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升学率,而淡化德育,学生道德修养严重下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让人不寒而栗。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确立了“育人为本”的教育工作方针和“德育为先”的战略主题,指出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表明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任。 作为在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任务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达到应试的标准,更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呢?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有了一些浅显的感悟。 一、提升教师“德能”,言教身教,激发学生美德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善与恶的双重基因,关键如何把“善”激发出来,让“善”成为人生价值的主流。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德性成长的示范者、引领者、激发者、肯定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德能”。“对教师而言,‘德能’包含两种基本的能力。其一是‘道德能力’,是指个体选择道德价值、实践道德价值的能力;其二是道德教育能力,是指应对教育教学中道德伦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它包括敏感觉知道德问题的能力、善于道德推理与引领的能力,以及对不同道德观点宽容与信任的基本能力。” 可见,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具有较高的师德和渊博的知识,举手投足,言谈话语,都要起到示范作用,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美德。尤其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作为教师,如果言行不一,就会失信,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提升“德能”,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感染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凸显出来了。 二、以“德”为主设计学习目标,以德促智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设计教学目标,能够达成两个目的:一是时刻提醒教师教学的道德追求;二是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具育人效力。简言之,高中语文每篇课文都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用什么手法写的,表达了什么感情、什么正能量,前两个目标都是为第三个服务的。而教师要用情感品德带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把握,以德促智。并且高中语文所选的文章都是集作者的思想品质和思维品质于一体的最优秀的文章,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学生变成品德优秀的人才不成问题。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美德 当代中学生处在时代迅速变迁的洪流中,他们自主性强,兴趣广泛,信息多元化产生怀疑心理,很少轻信现成结论。所以在教学形式上应尽量避免生硬的课文讲授,而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有色有味、有情有趣且富有实效。 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精心创设的情境,如角色扮演、小游戏等方式,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地观察、思索、分享以及接受熏陶,从而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的环境获得新的感悟和认识。在这样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师生民主平等的心灵对话,打破了学生对于知识、道理学习的抗拒心理防线,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和创新的契机,帮助他们排除影响自身成长的障碍,同时促进了其团队意识的形成。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开讨论会、做手抄报等。这既能提高学生的演讲、朗诵和辩论技能,又能对学生进行无形的集体意识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充实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四、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美德 高考作文考试说明和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文的思想内容、审题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感情真挚,高考阅卷老师一般都是将作文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见作文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文为心声,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深刻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不仅审题立意,作文素材整理积累也是以各领域有突出成就的品行高尚的人为主。经常阅读并积累优秀人物的品德事迹,自己的品德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教师应不断修炼自己的基本功,提升“德能”,将应试与德育有机结合,利用教学表达的多样性与艺术性,使语文学科在坚持自身的品格的同时,激活其蕴含的德育因素,丰富德育的内容,达到文道统一的境界,促使学生德智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方一帆 摘要:语言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的祖辈曾把教师"吃语言饭" 形象地说成是"舌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能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音乐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一种综合职业的表现,是教师专业知识技术文化修养乃至道德水准、精神境界等品格素质的外化。它对于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语言;音乐教学 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起着直接沟通教与学两方面的作用。讲究教学的语言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清晰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课堂教学语言美有着控制、引导学生学习的“魔力”。因此,音乐教育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 一、对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的分类 按照语言环境和语言运用的目的,把音乐教师的职业语言分为教学用语、教育用语、艺术实践用语和交际用语。 (一)教学用语 教学用语指在音乐课堂上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语言。按照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不同方式,又可分为导语、阐释、提问语等几部分。导语即每节课开始讲授时教学的导入语。包括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与本课有关的音乐知识信息,可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引发一种情绪等。导语力求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作用。阐释语则是对所学的技能、技巧要领和有关音乐知识的分析、理解和阐发。阐释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解释准确、阐发得体。提问语带有很大的启发性,因而往往表现为“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