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家庭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

家庭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

家庭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
家庭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

家庭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

摘要: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家庭结构关系的变化,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已经不局限于身体健康,而是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发重视,尤其是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更是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是十分重要的。家庭作为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对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家庭关系方面来探讨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家庭关系;儿童;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庭结构关系的变化,儿童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敏感、自卑、多疑、敌意、自闭、多动等心理问题,这种不良的心理状况严重干扰了孩子正常生活或学习,导致造成孩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父母作为儿童最重要的教养者,毋庸置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法杖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除了与学校、社会等因素有关外,家庭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作为家庭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家庭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不良家庭关系是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会导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出现消极的行为,甚至还会引发攻击性行为和犯罪行为。因此,我从教育出发,客观地解读家庭关系和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

1、家庭关系解读

所谓家庭关系,就是家庭成员根据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在共同的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或联系。《婚姻法》中指出:“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我国,家庭关系主要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三个方面。”家庭关系中的成员有着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在不同的家庭中,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父母的教养的方式都会形成不同的家庭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形成良好的家庭文化的前提,也是孩子童年生活是否幸福的首要条件,家庭关系一般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子孙关系、叔侄关系、婆媳关系等等。在我国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方式: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中国目前主要的家庭关系表现为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这是现今中国最普遍的家庭关系。

1.1 家庭关系的功能

关于家庭关系的功能,天津社科院研究院关颖在《家教指南》中指出:“家庭关系有社会生物关系,包括家庭成员因性别、年龄、人数的不同而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统关系;有构成家庭家庭物质生活基础的家庭经济关系,包括主持家务、家庭收支、家庭分配等方面的关系;有法律关系,就是依照法律来调整结婚与离婚关系,调整父母与孩子以及和其他亲属之间的关系,解决继承、抚养、赡养等问题;有道德关系,涉及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与义务的关系问题;有心理关系,涉及到家庭成员的心理气质相互作用的范围,它的作用是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容性,调节家庭内部的心理气氛和情感;有教育关系,包括长辈对下一代、同辈之间、下一代对上一代的相互教育和影响等等。”可见和谐的家庭关系可以在儿童成长的各方面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的稳定健康关系到儿童的生存质量,关乎社会的温馨和稳定。所以我们要维护家庭稳定健康发展使每一个儿童能够拥有高质量生存、快乐生活的人的权利。

2 家庭关系的基本特征

家庭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起点和基点,是儿童人生成长的第一个摇篮,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家庭关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2.1 家庭关系是由婚姻和血缘建立起来的。家庭源于男女双方的结合,夫妻双方由于婚姻关

系结合的称为姻亲,子女与父母有血缘关系,家长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担,对子女就有了深沉的爱和期望,这种称为直系血亲。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由于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关系,被称为“拟血缘关系”。

2.2 家庭关系中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感情联系,是一种基本的和初级的关系。家庭关系的感情联系使得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夫妻双方承担着一样的经济责任,共同抚养和教育子女和共同赡养夫妻双方老人的责任等等,这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不能比拟的,是社会中最基本、最密切的关系。

2.3 家庭关系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特殊的相互关系。家庭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联系,是建立在深厚感情基础上的交往,每个家庭成员在经济上、生活上互相关心、提供方便,情感上加强交流,社会事务上相互支持,使家人之间的思想、性格、志趣、学识、文化修养、价值观都趋于一致,这是其他社会关系都不能比拟的。

2.4 家庭关系有水平关系,也有代际垂直关系,在交往方向与选择上有双重趋向。如夫妻双方之间就属于前者的水平关系,法律规定了夫妻双方所要行使的权利的义务,如夫妻双方有共同抚育和教育子女的义务,有共同赡养老人的义务等等。代际关系通常是指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如家庭中的父母辈或祖父母辈与儿女、孙子女辈的关系。家庭成员在不同的位置上各自行使不同的权利、义务和角色扮演要求。

2.5 家庭关系是具有较高的规范化程度的正式社会关系。和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相比,家庭关系受社会的控制较多、规范化程度较高,有着相对固定的模式和稳定性,主要有法律、道德、习俗、宗教和舆论等。如《婚姻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夫妻双方要行使的权利和义务等。

3、儿童心理问题中折射出的家庭关系裂缝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在学习方面主要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了就忘、不会书写、不会阅读、不会计算;在情绪、性格方面主要有:胆小、爱哭、粘人、怕黑;在动作协调性、自控能力主要有:自觉性差、管不住自己;在适应、人际关系方面有:孤僻、不合群、打人、焦虑、恐惧;在心理发育上有:智力低下、口吃、语言表达障碍;心理疾病有:抽动症、多动症、孤独症。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折射出了不同家庭的家庭关系对儿童身心带来的影响。下面我就在我实习过程中接触的几个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结合他们各自家庭的家庭关系作为案例来探讨一下家庭关系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3.1 儿童心理问题折射出父母婚姻关系中的不和谐

小杰(化名)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可是有一段时间他不愿意来学校,经过和他的一番谈话才知道,孩子不想上学是因为孩子觉得自己一离开,爸爸妈妈就会吵架。但是只要他待在家里,父母就会吵得比平时少一些甚至是很平静。一个9岁的孩子,对父母之间的感情还不懂,也不知道怎么劝住父母之间的争吵,他只能以这种拒绝上学的方式发出自己无声的反抗。父母家庭婚姻关系的不和谐使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伤害,让孩子承受了在他这个年纪还不能承受的心理负担,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信、互相关系的基础上,那么他们的孩子就会具有人道主义、诚实等品质。相反,如果父母关系时刻处在冷漠、不信任、不和谐中,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变得冷酷、自私,让孩子受到心理和不良情绪的创伤,甚至造成他们神经系统的紊乱。

3.2 儿童心理问题折射出隔代养育者之间的教育缺失

在社会压力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人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衣食住行上,而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小葛(化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葛是班里的小霸王,课间总能听到别的小朋友向老师报告说小葛又欺负他们,或是又拿他们什么东西了诸如此类的。每次放晚学,他总是要因为某一门功课没有按时上交而被留下来完成。有一次我留下来负责监督他完成作业,晚上是他爷爷奶奶两人接他的,通过和他爷爷奶奶的交谈我才得知,原来小葛

的父母在外地开厂,两人都在异地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平时抚育和教育孩子的任务就交给了两个老人。隔代亲”的情感使得老人对小孩有求必应,能满足的都尽量满足他,于是就养成了小葛现在的“小霸王”脾气。两位老人现在也很后悔,他们已经知道之前的疼爱都变相的害了孙子,可是对于孙子的现状他们也急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老一辈对孙辈的疼爱实则害了他们的孙子孙女,是一种错误的爱。这种溺爱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还会造成孩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最后结果是伤害了别人,也妨碍儿童自身的成长。

3.3 儿童心理问题折射出父母家庭角色的缺失或替代

小文(化名)是一个性格文静内向的小女孩,我发现她在课间不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在课堂上也不怎么发言,总是低着头像是在思考什么。经过向其他小朋友的了解我才知道,原来她的爸爸妈妈在她二年级的时候离婚了,离婚后她被判给了她的爸爸,但是她的爸爸平时不怎么关心她的生活,甚至是对她的学习也不闻不问。疏于交流就造成了她现在不与别人进行交流,甚至把自己关闭起来的自闭现象。这些生活在离婚背景下的儿童如果长时间得不到与父母之间正常的交流及关爱,将会与在正常生活中的孩子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不仅使得这类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及在校表现的主观评价低于其他同龄人,也大大增加了儿童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险性,这种现象实在值得家长们的反思。

3.4 儿童心理问题折射出父母的父母教养方式的极端

小佳(化名)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平时不管哪门考试都是班里的佼佼者,老师和同学都喜欢这个聪明乖巧的女生。可是在一次的数学小测试中,她没有发挥好,只是取得了班级的中等水平成绩,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平时看起来坚强的小女孩竟然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同学们一个个去安慰了也无济于事。事后我和她进行了一次交流才知道,她的父母给这个乖巧的小女生横加了多大的压力。她的父母要求她每次测验,不管是正式考试还是平时的小练习,都要求她考班里前三名,不然就会遭到父母的责备。听话的她每次都能按父母的要求做的很好,可是没想到这次考试竟然发挥失常,她尝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以至于一下子接受不了哭了出来。看到这个平时深受我们老师喜爱的“乖乖女”哭成这样,我们看到了都很心疼。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无形中让孩子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她们害怕自己表现不好,还害怕得到父母的责备,所以逼着自己努力学习,努力做父母眼中成绩优秀的“乖乖女”。可是一旦遇到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她们脆弱的心灵就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给她们弱小的心灵带来了严重的伤害,甚至造成她们严重的性格缺陷。

4、构建宜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关系

从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结构、家庭中父母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和谐家庭关系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态度必定是积极乐观,对人热情,情绪开朗,人际交往关系良好的,而那些生活在父母争吵中或时刻沉溺在老一辈的溺爱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态度必定是冷漠消极,缺乏安全感和充满攻击性的。为了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每个家庭积极努力构建宜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关系。

4.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和谐的家庭关系就是家庭成员之间能够相处融洽、其乐融融。夫妻间感情恩爱,彼此尊重、互相信任。家长热爱生活和学习,并能用这种良好的氛围感染自己的孩子,让这个家庭充满欢乐、亲切。父母能够用真确的教育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随时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这样孩子就会在民主、温暖的环境中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幸福并健康地成长。

4.2 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表现及反应。常言

道:身教终于言教。父母的身教应渗透生活的每一方面。父母双方之间有问题要真诚沟通,宽容接纳,认同双方为家做的贡献。父母之间相互的理解和尊重会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从而养成其积极的生活态度。作为父母应给与孩子更多的精神关怀,少一些物质需求的满足。

4.3 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3.1父母给孩子自信

自信是衡量儿童身心健康的的一个重要标准,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是儿童形成正确人格的重要因素。父母要及时对自己的孩子的正确行为进行鼓励,相信孩子能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你真棒”、“你真能干”等鼓励性语言要多挂在嘴边,不要吝啬对自己孩子鼓励和肯定的话语。如果父母经常指责自己的孩子会使孩子陷入自卑之中。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指出:有自卑感的幼儿缺乏积极性,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惧怕尝试新任务,这无形中给幼儿上了枷锁。

4.3.2 父母给孩子宣泄的机会

孩子和大人一样,遇到不顺心或者不愉快的事情会发脾气、任性、掘犟等一些坏情绪,这时作为家长的父母千万不能忽视这些“信号”,不能责备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先安抚孩子,然后做一个倾听者,帮助孩子解开心理的疙瘩,让孩子淋漓尽致地吐露自己的委屈、忧愁、牢骚和怨恨等不快。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烦恼和委屈是任何一个人都会有的,只要正确的开导,一切都会过去的。

4.3.3 父母给孩子理智的爱

由于现在孩子大多是独身子女,父母宠溺自己孩子的,甚至孩子需要什么就尽量满足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这种现象导致现在的孩子在家里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不做,只依赖父母包办的坏毛病,甚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求自己的父母亲安排的妥妥当当的。所以父母应用理性的爱去对孩子,要节制无益的物质奉献,克制奴仆行为,给孩子准确的教导。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小学生心理健康 的内容 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那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 1.正常的智力。 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90;110之间为中等,在110;120之间为偏上,在120;130之间为聪明,在130以上者为天才。相反,当智商在80;90之间为偏下,在80以下为弱智。通常我们会把智商在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 2.稳定的情绪。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4.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友伴,很少与人往来,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5.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具有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如果心理和行为经常偏离自己所属的年龄特征,如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天真撒娇,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都是不正常的。 6.能够适应学习生活。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

亲子关系问题,亲子关系心理咨询机构

亲子关系问题,亲子关系心理咨询机构 亲子关系问题,亲子关系心理咨询机构,安徽森田心理咨询是一家心理咨询机构,森田有心理咨询师团队及省内外心理咨询顾问团,为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心理咨询与心育培训服务。 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更利于孩子成长,那么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又对孩子有哪些影响呢?接下来安徽森田带你来看看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方面的影响: 1、夫妻关系很紧密,都给孩子比较均等的爱。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重要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在这种模式中,一方面,夫妻关系很和睦,能给孩子充分的家庭环境,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样相处;另一方面,父母双方能给孩子比较均衡的爱,这样,孩子便能从父母那里同时学习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益的。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异性相吸”的情形,家庭中也不例外。有时,男孩更倾向于母亲,女孩更倾向于父亲。在夫妻关系较近的家庭模式中,“异性相吸”也是家庭关系达到平衡的“功

臣”:男孩喜欢母亲,就会在潜意识中“嫉妒”父亲,“为什么母亲会喜欢父亲呢?”他就会在观察的过程中以父亲为榜样,学习父亲的优点,所以夫妻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是关键的。 2、夫妻关系较远离孩子更近:对孩子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 第二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比较,相对来说,父母关系较远,两个人离孩子更近,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 这种模式常发生在夫妻关系一般,虽然没有太大冲突,但时常处于“冷战”状态的家庭中。由于夫妻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到孩子那里寻求补偿,因此孩子常常被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这种模式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和自私等,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这样的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尚能平稳,但却潜藏着危机。 3、夫妻关系依靠孩子维系:对孩子影响:孩子更大可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第三种模式是第二种模式的极端化,夫妻间距离更远,问题更突出,两人的关系完全依靠孩子来维系,孩子甚至成为了婚姻的阻隔、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婚内第三者”。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常常被极端地溺爱。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这种模式。夫妻之间几乎没有感情,婚姻成了“将错就错”,他们宁肯和对方没感情,但为了孩子,他们还是忍着,维持家庭的完整。 亲子关系心理咨询机构,安徽森田心理咨询,公司配有心理咨询室、婚恋咨询室、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室、感统训练室、心理松弛疗养室、早期特教个训室、集体课活动教室等,安徽森田带你走近心理学,了解心理咨询,感受心理咨询的作用,让我们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第四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保健

《学前卫生学》学案2016.05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保健 预习印象 一、填空 1、自我概念包括: 2、研究显示,儿童自尊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在儿童生活对他们的 态度和评价。 3、孩子的“第一重要他人”是。 4、幼儿问题行为矫正使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是。 5、采用小红花、五角星等物品作为计数工具,每当儿童出现一个良好行为就获得一定数量的物品,当物品积累到一定数量,可换取一个孩子喜欢的强化物。这种方法是 6、在社会情境中,个体不与他人交往、游戏,而只是一个人独自打发时间的行为是 7、幼儿有吸吮手指的不良习惯,教师应 8、情绪障碍的行为有 9、儿童做噩梦并伴有紧张、害怕、呼吸心跳加速、出汗等症状,通常患儿醒后对梦境多能回忆, 醒后长时间不能入睡。这是 10、引起“口吃”的因素 11、多动症属于儿童心理障碍中的 12、感觉统合失调属于儿童心理障碍中的 13、孤独症又称,是以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 14、孤独症的症状有。 二、判断和改错: 1、媒体对学前儿童的影响都是积极的。 2、行为疗法的实施步骤包括调查评估、设计矫正方案、实施矫正、对实施效果评估等。 3、儿童的害羞行为通常是指儿童在陌生环境中因羞于与陌生人交往而表现出的退缩行为,但在 熟悉环境中表现正常。 4、梦游一股发生在浅睡眠阶段。 5、梦游应及时治疗。 6、通常遗尿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7、游戏疗法是幼儿问题行为矫正使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 8、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环境是儿童建构知识的基础。 9、预防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发生的关键是重视幼儿的自尊和自我概念的发展。 10、学前儿童焦虑症表现出来的紧张和恐惧往往有具体的指向。 11、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因大脑神经传递功能失常,导致儿童在视觉、听觉等某一方面出现通路障碍,使机体无法顺利接收、解释各种信息并做出反应的一种现象。

《女性心理健康与保健》学后感

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女人 ——《女性心理健康与保健》学后感 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有很多的不舍。大学期间我们要选的选修课也到此结束了。从还没有开始选课的时候学长学姐们就告诫我们说:“选修课就是混学分的,哪个老师不喜欢点名就选哪个老师的。”一开始懵懂的我也是这样做了,直到大二都结束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大三了,我决定选一门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帮助的课——《女性心理健康与保健》。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女人这个词,也感谢我的任课老师陈杰教授,向我们传授了作为一个女人的种种经历及建议,也让我们对现在以至未来的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女人,作为同男人一同存在的物种,地位却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原始社会的平等到封建社会的男人附属品及女性歧视再到现在的女性解放,女人一直以来都是以弱势群体存在的。女子缠足是封建社会对女子实行性压迫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和性欲及满足男子的性兴趣有很大关系。男子既然要求女子为夫守贞,就要限制她的行动,不让她对外多接触,剥夺她和其他男子交往的机会,为此,缠足是一个“妙法”。《女儿经》上说:“为什事,裹了足?不是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 只因上有所好啊!唐明皇宠杨贵妃,天下女子无不以肥为美。楚王好细腰,为投其所好,不惜勒紧裤腰,有诗句云: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古代的女人都是男人的附属品,为男人而活,那作为现代女性,我们要对自己负责,无论在身体上、情感上、经济上,还是精神上。 一珍爱自己的身体 现在很多女孩子都在拼命的节食减肥,殊不知最后也把自己的身体给弄垮了。为什么他们男人喜欢身材苗条排骨型女孩子我们就得节食呢?如果我们女人都是丰满的那他男人还敢有那想法吗?如果有,那就让他继续当他的光棍去吧!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只要是健康的,让我们做一个自信的“胖女人”吧!作为一个女人一定不能懒,一懒各种问题也就出来了,抽出空闲时间出去锻炼身体代替窝在家里或宿舍里上网不仅可以促进与外界的交流,也能及时消化体内热量避免肥胖的产生,这也是对自己身体负责的表现。 二做一个适当独立的女人 作为一个女人,不管是在经济、情感还是精神上,我们都要保持适当的独立。不管以后的我们是某个公司的CEO还是餐厅的女招待,都无关紧要,但是我们要有最真诚的生活,经济上有自己的收入和交往的圈子。作为一个女人要有自己的荣誉,不靠乞怜维生,至少要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做不做全职太太我觉得不是关键,关键是要随时可以有能力保证自己的生存,发生问题的时候可以和自己的爱人同吃苦共患难,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 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活动,是 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 的重要环 节。[1] 目 录 1 基本内容 1 基本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借鉴近年来有关此类课程的论证,并依据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心理 健康教育 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 团体辅导 和活动课的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 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 辅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 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 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 我教育能力。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格 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其功能可以总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针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 团体干预的功能,目标是心理障碍的缓解或消除;二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 的功能,目标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充分发挥潜能的功能, 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 1. 科普性质的讲座 科普性质的讲座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心理学常识,从心理学的

儿童心理保健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儿童心理保健制度 篇一:儿童保健工作制度及规范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及规范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 1、承担社区内0—6岁儿童保健工作,对婴幼儿实行系统保健管理,常住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 2、掌握社区内新生儿、婴幼儿的保健状况。有计划的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防治,做好托幼机构的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指导。 3、定期对6岁以下儿童按照 4、2、1的要求及时进行健康查体,对检查出的体弱儿实行专案管理、登记。对体弱儿体检结果、病情、喂养、营养、生长发育评价、护理、治疗、矫治等情况作详细记录及定期复查,必要时可转往上级医疗机构治疗。待患儿恢复正常后,及时结案转正常健康儿童管理。 4、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推广母乳喂养,喂养率达标。 5、搞好集体儿童保健管理工作,定期对托幼机构进行保健及营养指导。注意饮食卫生,抓好疾病防治,每年对幼

师及在园儿童进行一次健康查体。 6、按时准确登记、统计、上报儿童保键基本数据和报表。 儿童保健门诊工作制度 l、开展儿童生长发育及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宣传咨询,定期为儿童进行健康查体,建立体弱儿专项管理。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2、对辖区内儿童进行系统管理,疾病防治和缺点矫治。 3、定期到基层保健网了解情识、指导工作。 4、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及反馈。 5、开展母乳喂养、小儿腹泻病防治、小儿呼吸道感染防治、科学育儿等卫生宣教工作。 6.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l、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指导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良好性格,顽强的适应能力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增进儿童的身心全面健康。 2认真听取家长对儿童心理咨询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相应回答耐心、仔细、认真。准确。 3、严守秘密,不议论患儿有关心理障碍问题。 4、认真书写病历,作好资料登记统计。 5、对于疑难病例,请有关专家指导,进行追踪访视,定期进行心理卫生指导。

第十一章 健康与心理健康

第十一章健康与心理健康 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大自然赋予人们许多美丽的景色;甜蜜的爱情,浓厚的友情,浓郁的亲情,多彩的事业,快乐的工作……构筑了我们的温馨、幸福的生活。然而,假如失去了健康,这一切都将黯然失色。但凡活着,我们无不衷心祈愿自己和亲人、友人的健康。试想一下,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又怎能离得了健康!从百姓祭天求神消灾除病到帝王寻求长生不老药,从远古时代神农氏为民治病到今日医学的高度发达,无不说明人们对身体健康的渴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心理健康更是对个人生活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平稳定趁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句话,个体身心健康,乃是人生幸福之源;全民身心健康,乃是国家富强之本。 第一节健康的演变 健康观是人们对健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看,人类的健康观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一、传统健康观 健康观的演变实际上是人类对健康对立物——疾病的形成原因、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手段不断探索并认识的过程。总的来说,人类的传统健康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神赋说 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年代,人们以自制的简陋工具对抗着来自大自然、来看破飞禽猛兽、来自饥饿寒冷的威胁,死亡随时可能发生。面对雷雨闪电、生老病死,他们一无所知,束手无策。因此,他们认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背后主宰着一切。如疾病是这种神秘的力量对作恶之人的惩罚,要想摆脱疾病,就要征求它的意见。所以当时对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求神问卜,一些有效的方法也总以巫术面孔出现。 2.失衡说 这种观点认为,人体内蕴含着某些物质,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平时,它们处于平衡共存的状态,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机体就出现疾病的症状。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说,认为人体内有血液、粘液、黄胆法、黑胆法四种液体,并以四种液体比例的平衡和失衡作为健康与否的标准。古罗马名医盖伦认为体液的败坏是疾病的原因,但他又认为体液之所以发生改变是由于神的意志,这种看法依然未摆脱古代神灵说法的束缚。我国传统医学也早就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理论,用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去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这说明医学逐渐从巫术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3.生物观 随着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生物学、遗传学、细菌学、病理学等的相继形成,加上显微镜等医疗器械的发明创造,人们开始从系统、器官、细胞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的奥秘,寻求导致有机体丧失某些功能、引起疾病变化的原因,并研究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形成了健康的生理功能观,并持续影响至今。美国学者鲍斯(Boorse)指出:凡是与健康不一致的都是疾病……健康是正常的功能活动,这里的正常状态是统计学的,功能是生物学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以这种医学标准来评价一个人健康与否,即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就是所谓的健康。 总之,传统观念中人们一直将没有身体疾病称之为健康。健康与不健康、没有疾病与出现疾病成为理所当然的反义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 告正式版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未来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群体的健康与否,预示着国家的发展是否处于一个良性状态,同时,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加强小学生的心理指导,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未来的心理疾病人数,对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改善人口结构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

体缺陷和疾病,还要由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①国家教育部的一位负责同志也强调: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系统更是责无旁贷。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成年人口中,有心理疾病的有一千多万人,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已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重要一环。要做好这项工作,认真进行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调查,对我们分析、了解情况,对我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必不可少的。我校在大的环境背景下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

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导读:本文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希望能帮助到您! (1)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好事,需要尊重,至于是否正确、能否完成的得好,则需要家长的引导。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做不好甚至“破坏”到越做越好的逐渐完善过程,允许他们失败、做错事,只有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孩子的能力才会得到发展。 (2)少用或不用否定语气:“不许乱动”、“你这样不对”、“你不要玩了”……,大人们对孩子过多的否定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容易受挫,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并且会产生反感。所以,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直接用否定语气,而采用协商的语气或其它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吸引其注意,以阻止去做不恰当的事情,并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 (3)坚持原则:对于孩子无理要求或做危险的事情时,应及时说明道理并坚决拒绝或制止,若孩子当时闹情绪可不理睬,在情绪平定下来后再解释为什么不可以做。 第二反抗期在青少年阶段,尤其是15、16岁时,青少年的独

立性和自主性显著增强,若青少年追求独立自主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抗。所以需要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加强沟通,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减少对他们合理要求的干预和限制。 儿童的气质与行为 从一出生,每个儿童的外在行为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爱笑、有的爱哭;有的好动、有的文静;有的主动大方,有的害羞胆小;有的小心翼翼、有的大大咧咧。这些形形色色的特点构成了儿童行为的独特性,即气质,这也是个性的重要方面。气质特点无好坏之分,看待气质的极端表现应从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观察儿童的气质: 活动水平孩子的日常活动量。好动的特点虽然会影响一些事情的完成,但显得有朝气、有探索性。喜静的孩子可能做事较慢,但安静,认真仔细。 规律性指吃喝、大小便、睡眠等生活和活动的规律性。规律性强,容易抚养,但难以接受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规律性弱抚养会有些麻烦,但容易接受习惯的变化。 趋避性孩子是否容易接近陌生人、新事物、新环境。易接近的孩子容易接受新事物,主动接触人,但也容易接近不良事物。退缩的孩子回避新事物,怕见生人,但受不良影响的机会减少了。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发展水平: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稳定性:是指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表达。还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学习 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能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 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动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 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人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 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群体的意愿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的准则下,能努力使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适当满足。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心理健康与养生

心理健康与养生 (注:这是迟雅在一个养生群里的讲座,经过文字整理而成。) 导语:我今天要同大家一起分享的题目是心理健康与养生。在这里主要分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心理健康与养生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养生重在养心。 一、心理健康与养生的关系 1、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教科文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 21世纪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均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2、什么是心理健康? (1)人格完整、稳定。 (2)有安全感和正常的人际关系。 (3)人生有目标。 3、心理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中医讲究“形神一体”,形与神二者关系密切。 从哲学观点来讲,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这就是形与神的关系,也就是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时候就非常重视心理在健康与治疗中的作用。《黄帝内经》有388处蕴含心理学思想,涉及心理学内容的有125篇,直接以心理学命名的32篇。《灵枢·师传》有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作为调整心理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有激、疏、导、开四种作用,而且这四种作用环环相扣,故该法是具有内在认知发展逻辑的中医认知心理疗法。 美国心理学家莫菲在《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一书中指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故乡是中国。” 古时候中医的五大病因:一是六淫外感,二是七情内伤,三是饮食劳作(体劳与房劳),四是疫疠(伤寒、疟疾、萨斯、禽流感),五是刀伤蛇兽伤。 先说说六淫外感。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当今时代,第一项: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已经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了。第三项:饮食劳作,也不成问题了。第四项:疫疠也就是传染病影响也相对弱了一些。第五项:刀伤蛇兽伤,可想而知了。主要的致病因素,就是七情内伤。前些日子同一位中医院的院长交流,他说人的病至少70%来自于心理因素。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不用言,恐伤肾,悲伤肺,暴饮暴食伤脾胃。 喜——伤心。喜则气缓。本来就心衰,再缓就衰竭了。过喜也会导致情绪的重大波动。《岳飞传》里有一个故事,讲金兀术被牛皋活捉后骑在身上不能动弹,竟一时想不通而气绝身亡,而牛皋因为活捉金兀术高兴过度,哈哈大笑之间竟也死过去了。这对冤家对头这样离奇的死法是否历史上确有其事不得而知。但这个故事却道出了一个医学事实:情绪致病,甚者致死。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1]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借鉴近年来有关此类课程的论证,并依据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团体辅导和活动课的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辅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

育能力。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其功能可以总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针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团体干预的功能,目标是心理障碍的缓解或消除;二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目标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充分发挥潜能的功能,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 1. 科普性质的讲座 科普性质的讲座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心理学常识,从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角度讲授有关知识。例如,有关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心理保健的常识、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的功能和情绪的自我调控的意义、人际交往的意义和规律、自我意识的意义、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思维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应淡化心理学的概念,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注重心理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所发挥的功能是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规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规范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规范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制定本实施规范。 一、指导思想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

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要求 组织管理 县教育局德育工作办公室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县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组织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教育评比活动。 各乡镇、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要有人员具体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学校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建立由教务处、政教处、团委等部门人员参加的3~5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政教处负责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培训、比赛、科研等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课程安排,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给予必要的关心与支持,并定期对计划进行评估,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对计划进行修正,使之更贴近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1.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知识点提示 教学内容 一、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现代健康概念的发展经历了生理学模式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模式。这个发展轨迹为现代人提供了这样一个生活原则:人活着不但要维持正常的生理运转,还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保持心情愉快,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心理专家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如何,对身体健康极为重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紧张、竞争激烈,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多地在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人身上表现出来,尤其是中青年龄段的人表现得更为突出,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专家建议:调整重于“补”。调整身心功能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养生”。 二、心理健康与人的健康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和人的整体心理状态相联系,和人的健康状况相适应的。 心理活动影响神经系统(主要是脑),而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因此,心理因素能够对生理产生作用。但是,一般性的生理活动不会给人的健康带来明显的影响,能让人察觉的,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的心理活动通常是强烈的、快速的和持久的。 在我们相识的人群中,常见这样的事例:某个人能正常地工作、学习和娱乐。在偶感不适后去看病,发现得了癌症,在诊断过程中,身体急剧垮掉了,以后很快衰竭,不久就死去了。这里有心理恐惧、过度忧郁和对癌症过分夸大其辞的宣传对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与人在患了“绝症”后的心理因素有必然的联系。心理上的自绝,产生全身性的生理紊乱,降低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加速了疾病恶化的进程。 在各种心理因素中,尤其以心理忧郁对身体健康的损害最为严重。统计资料表明,占人类死亡原因85%的八大死因中,心情忧郁症占第七位。忧郁症是典型的心理致病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各式各样的在应激状态下的特殊表现。应激状态能使人在特殊的环境中产生奇迹般的表现,但它同时也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不要忘记,人体对某些潜能的限制都是为了保持身体的长久健康。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反过来也能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人,生理上有了某些疾病,可以调动体内各种积极因素,协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体会到“心情不佳,食而无味”,说明人的情绪对身体内部功能会有影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绪的剧烈波动,会扰乱大脑的功能,引起机体内环境的失调,从而导致疾病。大量的医学临床实验表明,不少癌症病人患病前曾经有过长期负面情绪刺激或突然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那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1.正常的智力。 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 2.稳定的情绪。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

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4.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 于与人交往。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伙伴,很少与人往来,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5.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具有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如果心理和行为经常偏离自己所属的年龄特征,如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天真撒娇,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都是不正常的。 6.能够适应学习生活。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较高。

儿童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 据了解,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少年儿童,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

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一)

小学生心理康健标准(一)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康健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康健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康健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安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康健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康健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康健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康健的。 (2)情绪安定性:一个心理康健的小学生,大凡是心境优良,欢愉、乐天、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欢愉,遇到可怜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例外,合适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康健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欢愉的事,感到松弛;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深刻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康健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 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康健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例外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康健的小学生大凡有优良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明锐,也不愚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原则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据此,可细化为以下具体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我们知道,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也叫国民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因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小学生,以全体小学生为服务对象,全面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增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2.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直接、集中地体现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征。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

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相关调查问卷

精神卫生相关调查问卷 附件:1. 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 2. 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问卷 二○一○年二月二十一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附件1 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 一、一般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 (一)调查问卷。 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采纳调查问卷1、调查问卷2和调查问卷3进行测量。 调查问卷1:为知识问卷,共20个条目,要紧来源于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卫办疾控发〔2007〕84号)。 调查问卷2:是病例测验问卷,由5个病例组成。前2个病例是核心问卷,必须进行测验;有条件的能够进行全部5个病例的测验。这5个病例依次为抑郁症、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躁狂症、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强迫症。 调查问卷3:是关于精神疾病的态度问卷,有条件的地区能够选作。 (二)评分方法。 1.调查问卷1。 第1-16题参考答案为:1.是,2.否,3.是,4.否,5.是,6.否,7.是,8.是,9.否,10.否,11.是,12.是,13.否,14.否,15.是,16.是。答对一题计1分,答错不计分。 第17-20题答“明白”计1分,答“不明白”不计分。

最后计算总分,则为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得分。得分越高,对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 2.调查问卷2。 所有5个病例中第1、2题是知识问题,第3题至第9题不是知识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第1个病例的第1、2题参考答案为:3、3。第2个病例的第1、2题参考答案为:3、6。第3个病例的第1、2题参考答案为:3、4。第4个病例的第1、2题参考答案为:3、6。第5个病例的第1、2题参考答案为:3、5。 3.调查问卷3。 第1、2、3、4、8、10题:“完全同意”计5分,“差不多同意”计4分,“不行讲”计3分,“差不多不同意”计2分,“完全不同意”计1分。 第5、6、7、9、11、12题:“完全同意”计1分,“差不多同意”计2分,“不行讲”计3分,“差不多不同意”计4分,“完全不同意”计5分。 最后计算总分,则为精神疾病相关态度问卷得分。得分越高,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越正面。 (三)样本和抽样方法。 一般人群,指辖区内所有15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建议抽样方法为: 1.样本量。 依照要求达到的知晓率(拟定为50%),用流行病学率抽样调查的公式计算得到的样本量为1000人。若考虑到失访和拒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