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中载:“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之,勿令有块以待时……”这里所说的耕作工具主要是( )

解析:《汜胜之书》是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由所学知识可知,铁犁是西汉时主要的耕作工具,再结合材料可得出D项正确。其他三项是夏商周时期的农具,且与材料不符。

答案:D

2.(2015·南京高一期中考试)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

A.东汉B.曹魏

C.唐朝D.北宋

解析:由“水激轮转”“众筒”“绝胜人力”可知,该灌溉工具以水流带动转轮上的竹筒打水。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的筒车,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3.(2015·扬州高一期中考试)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耕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比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简单的劳动工具只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的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B

4

A.

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

解析: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

次革命,故答案为C项。A、D两项从表格中无法体现;采用牛耕能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这不是表格所要强调的,B项错误。

答案:C

5.《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末年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耦犁。“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用耦犁,二牛三人”,二牛三人可耕田五顷(大亩),相当于“一夫百亩(小亩)”的12倍。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 )

A.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到西汉末年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C.标志着我国耕犁技术已相当完善

D.大大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解析:由材料可得出两点:一是耦犁得到推广,二是耦犁的生产效率高。A项偷换概念,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耦犁只是铁犁牛耕的方法之一;B项中的“西汉末年”不正确,应是东汉;C项指的是唐朝的曲辕犁。

答案:D

6.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其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漏(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这实质表明( )

A.明政府重视农具的更新

B.传统农业的耕作效率大为提高

C.中国南北方农具差异大

D.明末农用动力发生了质的改变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明末我国南、北方的传统农具有了较大改进,尤其是犁的牵引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使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效率大为提高,由此可知B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是题干材料强调的重点。

答案:B

7.“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农业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②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③发展农业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④农业技术的提高是农民致富的关键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由“与夫……皆取具焉”可知,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①正确;②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由“生民之业,莫重焉”可知,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可以稳定社会秩序,从而巩固封建统治,③正确。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5·扬州高一期末)《国语·晋语》中说:“庶人食力,工商食官……”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式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解析:由“工商食官”及所学知识可知,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A

9.(2015·黄冈中学高一期末考试)《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政府不重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解析:材料中这种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思想,直接扼杀了手工业者创新的积极性,故选D项。A项违背史实;B、C两项不属于直接影响。

答案:D

10.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资本主义的萌芽D.民营作坊工人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正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官营手工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才为民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资本主义萌芽打下了基础。

答案:B

11.明末诗人周灿咏《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注:盛泽,镇名)下列对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①江浙地区蚕丝业兴盛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商品经济发达④江浙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本题解题需要读懂材料。“吴越”是指江浙一带,“罗绮”是丝织品,“机杼”是指纺织业,“树”是指桑树。由此可见,①是正确的。“罗绮走中原”是指江浙地区的丝织品大量销售到中原地区,可见③也是正确的。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②不正确,选项④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故选C项。

答案:C

12.(2015·深圳中学高一月考)清康熙年间,烧制出了大量如下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有家族、股份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瓷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销商品

C.清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的政策

D.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解析: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是在宋代,清时中国出口的商品除了瓷器外,还有丝绸等,故A、B 两项不正确。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由图中的装饰图案及材料中的“股份公司”可知,许多瓷器是针对国际市场的需要而生产的,故D项正确。

答案:D

13.阅读下面两幅图,产生从左图到右图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纸币便于随身携带

B.封建政府优化商业环境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钱不便于携带不能适应大宗交易,而纸币交子的发行能解决这一问题。由此可见,从开元通宝到北宋交子的变化,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C项正确。

答案:C

14.(2015·郑州高一期末考试)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取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了两项政策,一是取消轮班匠制度,二是推行“一条鞭法”,前者使工商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后者则使那些“操赀无算”的富商大贾“亦以无田而免差”。上述政策的实行导致的主要结果是( )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被抛弃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工商皆本”的思想被社会接受

解析:降低商税不能体现商人地位的提高,实际上古代中国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较低,故A、B两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错误。材料中政策的实行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资金等条件,C项正确。

答案:C

15.《梦粱录》中载:南宋“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由此可见,南宋杭城(即临安)( )

A.是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夜市的城市

B.是当时世界上商业活动最繁华的都市

C.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D.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限制被打破

解析:材料表明南宋时期已有夜市存在,但不能体现A项中的“最早出现”;B项中的“世界上”也不能在材料中得到体现;题干没有提及官府的监管,C项可排除;由材料中的“夜交三四鼓”“早市”等可知D项正确。

答案:D

16.(2015·福州高一期末考试)苏州出土的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劳资矛盾尖锐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D.商品经济发达

解析:“商标侵权”是由商业竞争所引起的,其充分说明了苏州商品经济的发达,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雇佣关系,即不能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只是列举了一例商标侵权案,不能说明苏州地区商业法律完备,C项错误。

答案:D

17.(2015·无锡一中高一期中考试)《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中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①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②坊市界限被打破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A.①②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由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①错误;中国古代的历代封建王朝一直贯彻“重农抑商”政策,③错误,排除①③。故B项正确。

答案:B

18.据统计,道光以前佛山共有商业会馆25所,手工业会馆26所。全镇的工商店号在3000家以上,铺户贸易和转运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这反映出( )

A.清代国内的长途贸易较为发达

B.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C.清朝前期的商业活动发生质变

D.清朝前期佛山的商贸经济较发达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道光以前佛山的商业规模较大、贸易形式多样,这说明当时佛山的商贸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不符合史实;C项错在“质变”。

答案:D

19.(2015·安阳高一期末考试)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解析:由“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可知,这种对外贸易主要强调政治目的,其属于贡赐贸易,即朝贡贸易,C项正确。

答案:C

2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此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据此可知,实行该“制”的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B.增加财政收入

C.缩小贫富差距D.打击豪强地主

解析:由“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该“制”为均田制,由所学知识可知推行均田制的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

答案:A

21.(2015·东北师大附中高一月考)《明史·食货志一》中记载,“宪宗即位,以没入曹吉祥地为宫中庄田,皇庄之名由此始。其后庄田遍郡县。给事中齐庄言:‘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利。’”这表明( )

A.皇室兼并土地加剧社会矛盾

B.皇室已成为最大的土地占有者

C.明朝时期自耕农的生活困苦

D.庄田有利于巩固土地国有制

解析:由“没入曹吉祥地为宫中庄田”“其后庄田遍郡县”可知,明时皇室兼并土地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必然会加剧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答案:A

22.(2015·西安一中高一月考)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提出。促使社会上出现这一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B.对外贸易发达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社会性质的变化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C项正确。

答案:C

23.(2015·南京高一期中考试)下图中的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等。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阻碍传统建筑技术发展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D.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解析:由“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可知,晋商将经商致富得来的资金用于买房置地,这必然影响到工商业的再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故D项正确。

答案:D

24.(2015·扬州中学高一月考)“明代‘海禁’政策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抗倭的体现。”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

A.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解析:由“与朝贡贸易一起……构成了……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很大程度上是消极抗倭的体现”可知,A项正确。

答案:A

25.(2015·淄博一中高一期末考试)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而中国则“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的时间信息。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正处于清代前期,当时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由此可知,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是对“选择了陆地”的简单理解。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5分,第27小题17分,第28小题18分,共计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晁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着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农民的生活处境。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征?(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耕农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保障自耕农的地位?(8分)

解析:第(1)问,“生活处境”从材料中直接提取、归纳即可;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脆弱。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二小问需要综合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等知识来作答。

答案:(1)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规模小,精耕细作;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农民生活贫困,处境艰难。(5分)特征:小农经济十分脆弱。(2分)

(2)自耕农是古代中国历朝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保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巩固统治。(4分)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奖励耕织,鼓励垦荒;减轻地租、徭役等,减轻自耕农的经济压力;实行地制改革,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如实行均田制。(4分) 27.(2015·长沙一中高一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属于春秋时期的矿井遗址中,有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而在属于战国以后的矿井遗址中,有大量铁质工具。

材料三昭王(指战国时期的秦昭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片,概述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主要特点。(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时期在铜的使用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以来铁器的应用领域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为什么是铁器而不是青铜器基本取代了木石农具?(11分)

解析:第(1)问,根据图片,可从规模、技术含量、用途、地位等方面来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铜质工具”即可分析出铜在使用方向上的变化。第(3)问,“应用领域”要结合第(2)问以及材料三来概括;“影响”根据前一小问中的两个领域来谈;“原因”可以从铁、铜的蕴藏量、性能、冶炼技术等方面分析。

答案:(1)生产规模较大,铸造工艺高超;铸造的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4分)

(2)应用于生产领域,出现了铜质工具。(2分)

(3)领域:生产和军事领域(铁器被制成工具和武器)。(2分)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先进的农具,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4分)原因:铜矿有限,青铜器比较贵重;铁矿蕴藏量丰富;铁器具有铜器所不具备的优良性能;战国以来铁器冶炼锻造技术发展迅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5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对曰:“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圣人也。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向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

——摘编自《管子·度地》材料二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材料三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

关系史研究概说》

(1)根据材料一,指出管仲论述的主题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5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7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即可知其反映了管仲对选择城池的要求;第二小问可根据中国古代城市分布地区的演变来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纵横有序”“分割成棋盘状”“与坊区分开”等即可概括;第二小问要结合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来说明。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即可概括;第二小问从地理位置、经济政策、生产与发展的状况等方面说明即可。

答案:(1)主题思想:根据地形来进行城市选址。(2分)分布特点:早期主要集中于北方,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逐渐向南方发展;早期围绕行政中心或集中于战略要地,后期围绕经济中心分布。(4分)

(2)状况: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横有序,呈棋盘状。(2分)成因:君主专制加强;隋唐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抑制;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管理的需要。(3分)

(3)变化:市镇的商业机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城乡经济逐渐一体化。(3分)因素: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地理位置;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规模等。(4分)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此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其依据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商业革命”的发生

C.新航路的开辟D.地圆学说的提出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从此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答案:C

2.(2015·东北师大附中高一期末考试)1492年,哥伦布率三艘帆船起锚西航,议定的条件是哥伦布若在东方开疆拓土则可任当地总督,但土地财富的9/10要归西班牙王室。由此可见探险远航的本质是

( )

A.拓展生存空间B.延伸贵族王权

C.殖民掠夺活动D.奴役他方民众

解析:从题干中的“哥伦布……可任当地总督”以及对土地财富的分配,可知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本质”。

答案:C

3.“各种圈养的动物,尤其是马、牛和羊,是东半球的一个重要贡献。美洲大陆没有可与之媲美的动物,那里的美洲驼和羊驼价值较小。东半球的谷类植物也很重要……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从这一叙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美洲的发现对世界作出的贡献为单向性

B.人类及动植物的混合主要表现为单向性

C.新航路的开辟对美洲而言利大于弊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物种混合

解析:C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A、B两项观点错误。材料表明,伴随着美洲的发现,其他大洲的动植物也传入美洲,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5·合肥高一期末联考)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使欧洲金银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冲击了封建旧地主阶级,同时金银流入欧洲使资产阶级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必需的资金,符合“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B

5.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据研究,通过贸易中国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为7000吨至10000吨。“丝—银”对流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中国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D.西欧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解析:注意“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A项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C项不符合史实,D项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丝—银”对流是指“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结合时间信息及欧中贸易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加强,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B项正确。

答案:B

6.(2015·德州高一检测)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B.东方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C.东西方之间的政治交流

D.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随之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对殖民地国家进行残酷的掠夺,客观上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故选A项。

答案:A

7.(2015·青岛高一期末考试)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因其思想不见容于当局,被迫流亡他国。1631年,他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他问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座城市更能让人如愿?”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流亡于( ) A.意大利B.西班牙

C.荷兰D.英国

解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631年”。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各地物品的交流集散地。此时意大利已

经衰落,西班牙则丧失了殖民优势地位,而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还未确立,故C项正确。

答案:C

8.(2015·江苏启东中学高一期中考试)“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们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一条文反映了( )

A.英殖民帝国已经形成

B.英国已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D.英国与荷兰的商业竞争激烈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英国通过立法打击他国,维护本国商业利益,根据“1651年12月”可以判断此时为17世纪中期,恰是英国与商业比较发达的荷兰之间的殖民争夺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5·合肥一中高一月考)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材料说明了( )

A.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巩固

B.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C.西方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

D.茶叶成为世界性的普遍生活必需品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茶叶贸易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A项错误,C项发生在工业革命后,不能体现17世纪初的情况。由材料不能得出茶叶是普遍生活必需品,D项错误。

答案:B

10.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十三行是清朝中叶中英闻名世界的商业机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据此,关于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东印度公司是不列颠在工业革命开始后建立的商业机构

B.作为垄断性贸易公司的东印度公司其唯一职能是对外贸易

C.东印度公司的建立促进了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的发展

D.作为垄断性贸易公司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西之间的贸易

解析: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工业革命之前就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它不仅是英国的商业贸易机构,还是英国的殖民机构,排除A、B两项。东印度公司垄断的只是中英之间的贸易,故D项夸大了事实。新航路开辟后,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即已纷纷出现,具有商业贸易职能的东印度公司则有利于其发展,故C 项正确。

答案:C

11.《全球通史》中记载:“1600至1763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与文中的“首要意义”相符合的是( )

A.西北欧的世界霸权地位由此开始确立

B.西北欧各强国在世界范围内加紧殖民扩张

C.西北欧成为世界上唯一有影响力的地区

D.西北欧国家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领先于世界

解析:西北欧的世界霸权地位确立于工业革命后,A项错误。B项与“首要意义”不符。C项观点错误。“1600至1763年”,西北欧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全面领先于世界,故D项正确。

答案:D

12.圈地运动使英国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但这一运动对工业革命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主要在于圈地运动( )

A.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C.使英国资本主义关系深入农村

D.极大地促进了养羊业的发展

解析:工业革命需要具备的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力、资金、市场等。圈地运动迫使很多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故选B项。

答案:B

13.(2015·深圳中学高一月考)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是( )

A.“光荣革命”后,英国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B.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D.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外国支付收入”理论实际体现了英国对外国的盘剥,A、C两项强调稳定和扩大国内市场,与该理论不符。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还没有完成,D项错误,故B项正确。

答案:B

14.马克思说:“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由此可见,工厂制度区别于工场手工业的本质特点是( )

A.使用机器大生产

B.工人参加集体劳动

C.生产资料私有化

D.工人的受剥削程度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马克思看来,工场手工业是工人利用工具,工人掌握着劳动主动权;在工厂制度下,工人围绕着机器(劳动资料)运动,工人处在被动地位。这说明工厂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使用机器生产而不是手工操作,故选A项。

答案:A

15.(2015·济南高一期末考试)“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促进了自由贸易的盛行

C.推动了垄断资本的发展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材料中“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兴起,即自由生产、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故B项正确。

答案:B

16.(2015·太原高一期中考试)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解析:材料中“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说明当时英国采取的是重商主义,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而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生产为特征的自由主义思潮兴起,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故C项正确。

答案:C

17.(2015.汕头高一月考)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 (1803)

年,收入最多的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钱先生利用这组数据要论证的观点可能是( )

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C.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

D.民主政治的完善加速了财富集中

解析:材料表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英国最富裕的家庭占有社会财富的比重日益增加。这说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分配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即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故C项正确。

答案:C

18.有学者指出:“大工业的兴起开创了资本主义的全盛时代,工厂制度的确立是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这一“成熟阶段”的起点是指( )

A.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B.英国顺利完成工业革命

C.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

D.发电机、内燃机研制成功

解析:随着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和发展,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于是催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故C项符合题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此时机器大工业尚未出现,排除A项;机器大工业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B、D两项在时间上较晚,不符合设问中的“起点”。

答案:C

19.(2015·广州一中高一月考)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19世纪上半期,英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要求降低关税,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英国是最早确立民主制度的国家

B.英国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海外市场

C.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其工业生产能力领先于世界,英国希望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成为它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所以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是最主要原因。D项是自由贸易政策的结果。

答案:C

20.剑桥学派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著作中写道:在美国西北部,农业机械如果受损,农民用电报告知机械商店受损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新部件,农民自己就能安装。这说明( ) A.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B.美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缓慢

C.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

D.美国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解析:B项观点错误,材料中也不能反映。D项不符合史实。C项观点正确,但不是马歇尔阐明的中心。注意“电报”“火车”是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发明,材料表明它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故A项正确。

答案:A

21.19世纪中叶,欧洲一位农民的以下这番具有讽刺意味的感想,在海外的千百万农民中一再引起共鸣: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

贤哲告诉我大车行驶不需马拉,

富丽堂皇的船只无帆无风也能航行得像箭一样快,

神奇的医生能截肢而病人却不叫唤也不痛,

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能在一瞬间传遍世界,

镰刀自动收割,纺车自行转动,铁犁自动开沟,

而我们仍像过去一样渴望得到面包。

这反映了当时海外的农民( )

A.对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极为不满

B.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

C.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现状极为不满

D.没有看到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进步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在此过程中既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至海外,又冲击了海外落后的生产方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农民的生产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需要,农民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故C项正确。“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对先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描述可以排除B、D两项。

答案:C

22.有学者认为,中世纪以来的大国兴衰以及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基本上都是由金融中心的潮涨潮落所决定的。近代金融中心的演变先后经历了意大利、英国、德国、美国等。由此可知,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过程( )

A.发端于新航路开辟

B.工业革命发挥了积极作用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多次出现并存的金融中心

解析:D项中“多次”错误。殖民扩张是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的,而意大利崛起得益于位于旧航路中心的地理位置和资本主义萌芽等,而美国的崛起及金融中心的确立与殖民扩张关系不大,排除A、C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几次金融中心的演变均与工业革命相关,故B项正确。

答案:B

23.(2015·广州高一期末考试)1884年,美国芝加哥建成世界上第一栋“摩天大楼”。此后,高耸林立的大楼逐渐改变现代城市的面貌,成为二十世纪都会城市的重要景观。“摩天大楼”大量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炼钢技术的改进B.化学工业的进步

C.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D.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解析:根据“1884年”“摩天大楼”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可知,钢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和城市面貌的改变,故A项正确。

答案:A

24.在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04年约为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8%。材料体现出的美国的社会生产的特点是( ) A.企业生产全球化B.资本集中

C.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D.国民贫富差距缩小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美国企业生产资本相对集中,企业规模较大。其他三项在材料中难以体现。

答案:B

25.在小麦买卖中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对材料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A.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B.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加强

C.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初步形成

D.推动了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从题干中“电报”和“海底电缆”等可判断材料中时间不晚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此时统一的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6分,第28小题18分,共计50分)

26.(2015·陕西师大附中高一期中考试)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业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例外论)我们将会看到,欧洲的兴起……(是)利用它从美洲获得的金钱强行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到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假定棉花由英国本土生产),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摘编自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