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必修三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一、通假字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

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通“”,)

6.虽有槁暴(“”通“”)

7.君子生非异也(“”通“”,)

二、古今异义

1.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古义: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2.然而

..不王者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古义:

今义:保养身体

4. 木直中绳,輮以为

..轮古义:

今义:认为

5.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6.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古义:

今义:多比喻坏人的党羽,多含贬义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古义: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三、一词多义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1.数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金就砺则利(《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2.利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

乃以吴叔为假王(《史记·陈涉世家》)()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

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上》)()

4.疾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传》)()

嫉恶如仇()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5.闻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6.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

②然而不王.者()

③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⑤王无罪.岁()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四)数词的活用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翻译:

2.輮以为轮。()

翻译: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翻译:

5.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翻译:

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翻译:

8.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翻译:

六、句段翻译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翻译: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

《过秦论》《师说》

一、通假字

1.合纵缔交。相与为一(“”通“”)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通“”,)

3.或师焉,或否焉(“”通“”)

二、古今异义

1.于是

..废先王之道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

..从散约败/于是

..六国之士,……/于是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象郡

古义:

今义:认为

3.才能不及中人

..

古义:

今义:①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②在身材、相貌、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

4.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现在行政区划中的省份名——山东省

5.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6.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

今义:大家;许多人

7.吾从而

..师之

古义: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8.小学

..而大遗

古义: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9.师不必

..贤于弟子

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内立法度(《过秦论》)()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1.度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论积贮疏》)()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2.遗小学而大遗,(《师说》)()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过秦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过秦论》)()

帅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3.将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4.师吾师道也(《师说》)()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5.道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6.则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次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师说》)()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付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7乎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序.八周而朝同列()

履.至尊而制六合()

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

吾师.道也()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君子不齿.()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吞二周而亡.诸侯()

却.匈奴七百余里()

序八周而朝.同列()

约从离.横()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

圣.益圣,愚.益愚()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

惑.而不从师()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

以愚.黔首()

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翻译: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翻译:

3、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翻译:

4、为天下笑者,何也?()

翻译:

5、不拘于时。()

翻译: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翻译:

7、师不必贤于弟子。()

翻译:

六、句段翻译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翻译: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翻译: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翻译:

4、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翻译:

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翻译: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翻译: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