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药物毒理学绪论 (2)

药物毒理学绪论 (2)

药物毒理学绪论 (2)
药物毒理学绪论 (2)

第一章药物毒理学绪论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中毒机制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也是药理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是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是毒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是一门与药学、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密切相关和交叉的药学边缘学科。

第一节毒理学概述

毒理学 (toxicology) :

传统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现代毒理学: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一、毒理学简史:

(一)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

?萌芽 5000前(3000-2000 B.C),有文字记载约3500年历史。

?最早的毒物研究开始于1500 B.C,人类最早的医书、古埃及的《埃伯斯草文稿》已记载了700多种的毒物和药物,如毒芹、铅和锑等。

?公元50年希腊医生迪奥斯克理德斯(Dioscorides)所著的《药物论》,把毒物分成动物、植物和矿物,描述配图,成为之后16世纪毒物的主要资料。

?我国明朝初的《本草纲目》等也记载了有关毒物。如砒石、钩吻、乌头、番木鳖等。

(二 )启蒙时代毒理学

?产业革命前

由于社会上中毒、误服——法医毒理学

化学药物的合成——药物毒理学

?产业革命后(19世纪)

工业革命快速发展,职业中毒——工业毒理学

(三 )现代毒理学

?二次世界大战药品、农药、工业化学物生产的大量增加,毒理学研究亦应运而生。

? 20世纪20年代许多药物毒性事件的发生,形成了毒理学研究的雏形:砷中毒、氨基比林退热、 2,4二硝基酚减肥、磺胺事件等。

? 20世纪50年代,FDA对毒理学的职能开始加强

? 20世纪60年代,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极大地推动了毒理学科学的发展。

1.现代毒理学特点: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合作研究机构应运而生。

?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在宏观管理和立法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危险度评定开始成为现代毒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趋于早期参与新产品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

?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国际间学术交流不断发展。

2、众多学科交叉渗透

3、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4、新技术新方法在毒理学研究的应用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原理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建立高通量毒性检测、有害因素鉴定方法提供了技术支特

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和确定,为工业毒物、药物、环境毒物的危险度评价提供了工具。

5. 系统毒理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1990启动)

环境基因组计划(EGP,1998启动)

毒理基因组学(Toxicogenomics,2000)

系统毒理学(Systems toxicology,2002)

……

二、毒物(toxicant)

1.定义:

毒物(toxicant/poison ):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三、毒物的分类

毒物:人工制造的

毒素:天然产生的

四、毒性(Toxicity)

泛指药物或其他物质对人体的毒害作用。

物质是否有毒性及毒性的高低,与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有关。

1、剂量-效应关系(量效关系)

指在一定范围内同一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药物效应也相应增加或减少,简称量效关系。包括:

剂量-量反应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

量反应:毒性效应用具体数字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称作量反应,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如心率(次/分)、血压(mmHg)等。

质反应:毒性效应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表示者,称为质反应,如生存或死亡、惊厥或不惊厥。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其大小是以一组受试者正性反应(或负性反应)出现的个数或百分率表示。

2、化学物质毒性比较

多种比较指标:

半数致死量(LD

50

)

半数中毒量(TD

50

)

半数有效量(ED

50

) ……

多种比较参数:

治疗指数 (therapeutic index,TI)

药物的LD

50和 ED

50

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therapeutic index,TI),用以表

示药物的安全性。

TI= LD

50/ ED

50

此值越大越安全。治疗指数一般由动物试验中获得,多认为

新药的TI大于5具有价值。但

|治疗指数(TI )评价药物安全性的可靠性如何?(参见P4).

TI不够完善,没有考虑药物疗效和毒效应剂量-反应关系的斜率,故仅用TI 用于评价药物安全性具有不完全可靠性。

a.如果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与剂量-死亡曲线一致时,则治疗指数相等的药物安全性相同,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b.如果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与剂量-死亡曲线不一致时,斜率较小的有效曲线在接近最大有效量时,有可能已经落完全在最小致死剂量范围内。

所以仅仅用TI评价药物安全性具有不完全可靠性。

|更好的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 MOS):

LD

5和ED

95

的比值,称作安全范围。即:MOS=LD

5

/ED

95

安全范围越大越安全

可靠安全系数(certain safety factor, CSF)

CSF=LD

1/ED

99

安全系数<1,说明有效剂量与致死量有重叠,是不安全的。

3、毒理学常用指标

(1)致死剂量

——毒性上限参数

①半数中毒剂量或浓度(TD50或TC50)

②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

③绝对致死量(LD100)

④最小致死量(MLD,LD01)

⑤最大耐受剂量(MTD,LD0)

?半数中毒剂量 (medium toxic dose,TD50):指化学物质能引起50%动物中毒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指药物一次给药或24h内多次给药,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绝对致死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指化学物质能引起100%动物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最小致死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指化学物质能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 MTD):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

指动物单次大剂量给药或在24小时内接受多次大剂量受试药物后,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给药量的试验。

——毒性下限参数

?有害作用阈(adverse effect threshold):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 一种物质引起机体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末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最大无作用剂量 (maximal no-effect dose,ED0):

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2)阈剂量

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急性阈剂量(acute threshold dose, Limac):为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

?慢性阈剂量(chronic threshold dose, Limch):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

五、毒理学研究领域和任务:

毒理学 (toxicology) 是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

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毒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

?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icology)

?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

?应用毒理学(applied toxiicology)

1.描述性毒理学:对某化合物/药物的毒性鉴定。

研究目的:为化学物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还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研究内容:毒物/药物急性毒性、长期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毒代动力学等。

2. 机理毒理学

通过试验,阐明化学物/药物产生毒性的细胞或组织的生理生化改变,确定并阐明对肌体产生毒性的机制。

3.应用毒理学

该领域基于描述性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并通过系统的毒性研究,确定某受试物是否具有毒性,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

应用毒理学分支:

?法医毒理学(forensic toxicology)

?临床毒理学(clinical toxicology)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职业毒理学(occupational toxicology)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

第二节药物毒理学概述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中毒机制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也是药理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1、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目的: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指导药物合成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减少因毒性导致的新药研发失败

2、药物毒理学的任务: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新药临床试验:新药Ⅰ、Ⅱ、Ⅲ临床实验

?临床药物毒性监测:地高辛等药物毒性监测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耐药性、不良反应、新药上市再评价

?其它新领域:如纳米药物

3、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别

副作用:在正常剂量情况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称为副作用(side effect)。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

?一般说来,副作用比较轻微;

?多为可逆性机能变化,停药后通常很快消退;

?副作用随用药目的不同而改变。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以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治疗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如:

短暂的效应:如苯二氮唑类催眠药的“宿醉现象”

持久的效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停药后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时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反跳现象”(原病复发或加重)及“停药症状”(病人出现一些原来疾病没有的症状)。

毒性作用(toxic reaction):指外源化学物/药物作用下,机体表现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包括:

①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 )

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对机体的危害性的反应。如异烟肼-肝损伤;氯霉素-灰婴综合征等.

②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某些作为半抗原(hapten) 的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与内源性蛋白结合为抗原并激发抗体产生(称为致敏)。当再度与该化学物质或结构类似物质接触时,引发抗原抗体反应,产生过敏反应症状。过敏反应损害表现多种多样,轻者仅有皮肤症状,重者休克,甚至死亡。如青霉素过敏反应.

特点:

a)反应及轻重因药因人而异

b)反应性质与药物固有的效应及所用剂量无关

c)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③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指由遗传所决定的特异性体质对某种毒物的异常反应性。

?如遗传性胆碱酯酶缺陷者:琥珀酰胆碱毒性,持续的肌肉松弛和呼吸暂停

?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者:伯氨喹、蚕豆马、磺胺、VitK 等药物引发溶血型贫血

?乙酰化快、慢代谢型:乙酰基转移酶的差异-异烟肼快代谢型-外周神经炎、肝毒性

特点:

a)与药物的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

b)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

c)药理拮抗药解救可能有效

例如新斯的明可拮抗遗传性胆碱酯酶缺陷者患者使用琥珀酰胆碱出现的呼吸抑制作用毒性。

④致癌性(carcinogenesis):属于长期用药产生的毒性,包括损伤遗传物质产生肿瘤及非遗传物质损伤途径产生肿瘤。如化疗药物;还可以是迟发效应产生肿瘤如己烯雌酚……。

⑤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

?生殖毒性:对育龄人群用药后产生的对生殖系统及与生育相关的神经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如精子卵子异常、不育不孕、流产等。

?发育毒性:指药物对胚胎的直接影响(胚胎器官形成器及其他发育阶段)所导致的胎儿毒性。如胎儿畸形、发育迟缓、功能异常、死亡。

如反应停、抗癫痫药物、抗过敏药、抗凝药等,可致胎儿畸形、流产、死亡。

⑥致突变与遗传毒性 (mutagenesis and genetic toxicity):

药物损伤遗传物质而发生突变作用,产生对人类本身(致癌毒性)及后代的影响(致畸毒性)。如抗肿瘤药物。

第三节药物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药物毒性作用发展的潜在阶段:

三种作用途径:

途径A:药物被机体摄入后,仅仅存在于机体的关键部位,而没有与靶分子相互作用。

途径B:药物被机体摄入,与靶分子相互作用;并产生对细胞功能和/或结构的作用。

途径C:药物到达靶点;与靶分子相互作用;启动对细胞功能或结构的干预效应;继而激发分子、细胞和组织的修复作用。

四个作用步骤:

(一)药物到达靶组织

?直接毒性作用如磺胺尿道结晶

?药物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及其持续时间。

(二)与靶器官相互作用

?毒物/药物与靶分子作用后产生毒性。

?是否激发毒性,取决以下因素:

1)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类型:(见教材)

非共价键结合:药物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氢键与离子键的形成与靶分子作用。如毒物与膜受体、细胞内受体、离子通道以及酶等靶分子的交互作用。因为键能相对低,通常是可逆的或可解救。例如:筒箭毒碱和N2受体结合,中毒时可用新斯的明解救。

共价键结合:抗肿瘤药物烷化剂如氮芥类、亚硝脲类、乙烯亚胺类等,以共价键与癌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DNA,RNA,酶等)发生共价结合,

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同时也导致其它细胞的毒性反应。

特点:

?从根本上改变生物大分子结构

?具有不可逆性

?发挥高效和持久的治疗/毒性作用

去氢反应:如对乙酰氨基酚的中间代谢物N-乙酰对位苯醌亚胺可通过从脂肪酸去氢而产生膜脂质过氧化降解,导致肝细胞膜的破坏。

电子转移:非那西丁使血红蛋白氧化产生高铁血红蛋白。

酶促反应:蓖麻蛋白导致和核蛋白体水解破坏;蛇毒含的水解酶可以造成组织损伤。

2)靶分子的属性 (见教材)

所用内源性分子均是终毒物(如药物及其活性代谢物)的潜在作用靶点。如酶、受体、蛋白、DNA等。

①靶分子的反应性/空间构型

终毒物是否容易和靶分子结合,如黄曲霉素容易与DNA形成加成物,导致基因突变而产生致癌性。

②靶分子的易感性

靶分子是否容易被终毒物所影响,某些线粒体酶如丙酮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等极易成为肾毒物的巯基结合靶点。

③靶分子的关键功能

靶分子的关键功能决定其毒性大小,如甲氨喋呤与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引起骨髓、毛发、胃肠道等毒性。

3)毒物/药物对靶分子的毒性效应(见教材)

(1)功能紊乱:

如阿托品阻断M型胆碱受体→胆碱能功能紊乱---口干、尿潴留等

(2)结构破坏:

如阿霉素:嵌入肿瘤细胞DNA双螺旋结构,与DNA分子形成加成物,破坏了DNA结构。

又如氮芥:能与细胞骨架蛋白、DNA或DNA与蛋白形成交叉联接,通过交

普通地质学笔记

绪论 1、概念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地幔、地核 3、分支学科 物质组成。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地壳历史演化。其它。 4、研究方法 历史恢复、规纳为主: 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 原则:将今论古 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 1、大气圈

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 地表有%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水的循环 3、生物圈 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生物成矿。对大气环境影响。参与地质作用。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 2、表面特征 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

药物毒理学18907

染色体畸变 在某些条件下,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或树目所发生的异常改变是染色体畸变。 核内复制 核内复制是指在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是复制一次,而是复制两次,而细胞只分裂了一次。 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 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体致使进入循环的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体细胞突变学说 体细胞突变学说(somatic mutation theory)认为突变引起的细胞形态变化及功能失调或丧失是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二倍体细胞中两条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都被某些突变因素击中时,子代细胞会很快发生形成、功能的改变,甚至死亡。由此可见,二倍体细胞的衰老性改变取决于这种等位基因被击中的比率以及所造成缺陷的水平。 突变 突变是指物种遗传基因在某些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短期内发生的某些基因序列的变化。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指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或数目发生改变。 蓄积作用

外来化合物一次性进入机体之后,可经代谢或原型排出体外,但当化合物与机体发生亚慢性接触,将反复进入机体,而且当进入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与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合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合物的蓄积作用。 可靠安全系数 药理学的名词,是指会使1%实验总体死亡的1%致死量,相对于可以治疗99%实验总体的99%有效剂量之间的比例(LD1/ED99)。 安全指数及意义 是指基本无害量与基本有效量之比值。其公式为 SI=LD5/ED95。SI价值可以说明药物的临床安全性,但该值往往难以精确地测定出来,因为LD5及ED95处于S型曲线平坦端,测定误差很大。 剂量 剂量:剂量的概念相当广泛,可指给予机体药物的量或与机体各部位接触药物的量,也可指药物被吸收入机体的量、或药物在靶器官作用部位或体液中的浓度等。由于被吸收进入机体靶器官的量不易测定,故剂量一词,一般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量,并以每单位体重给予药物的重量来表示,如 g/kg体重,mg/kg体重。 急性毒作用带及其意义 答:急性毒作用带(Zac)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阈剂量)的比值来表示。此值愈大,则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可能引起死亡的剂量(以LD50表示)的差距就愈大,此种药物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小;反之,比值愈小,则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大。 急性毒性试验剂量水平选择的基本原则 1、以测定LD50及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为目的(10%-50%-90%)

药物毒理学作业题

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C. 广泛性坏死 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B. 毒性 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D. 肺栓塞 4.氟烷可导致C. 免疫性肝炎 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 B. 氧化性溶血 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B. 脂肪变性 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B. 肝细胞 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C. 区带 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D. 豚鼠 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B. 类系统性红斑狼疮 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C. 急性肾功能衰竭 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 D. 红细胞和血小板 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A. 新霉素 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B. 红斑狼疮样肺炎 15.肝脏毒性的早期事件为B. 线粒体形态改变 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B. 减少 1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B. 减少 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B. 肾脏 19.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主要可引起D. 大泡性脂肪肝 20.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损害 B. 轴索 21.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催乳素分泌A. 增加 22.链脲佐菌素可导致A. 糖尿病

23.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B. 返死式神经病 24.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征性地损害C. 区带3 25.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B. 镇痛剂肾病 26.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收部位是A. 肺泡 27.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B. 萎缩 28.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原因主要通过D.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 29.青霉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A. Ⅰ型变态反应 30.双氯苯二氯乙烷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 B. 萎缩 31.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D. 神经元损害 32.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 C. 核黄疸 33.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D. 髓鞘水肿 34.肝细胞被损伤后,溶酶体数量和体积常会 A. 增加 35.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B. 奈替米星 36.甲巯咪唑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B. 减少 37.苯巴比妥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A. 肺癌 38.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C. 描述性毒理学 39.产生氧化溶血毒性药物的共性是产生C. 硫血红素珠蛋白 40.使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睾丸B. 萎缩 41.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42.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43.安全药理学:研究药物治疗范围内或治疗范围以上剂量时,潜在不期望出现的对生理功能的不良反应。 44.化学源性低氧症:由于药物等化学物质的各种机制,使得血液循环供应外周

普通地质学_重要试题库完整

第1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球科学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均变说灾变说将今论古 二、填空题 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2.地质学的研究容主要包括()、()、()、()及()等若干方面。 3.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及()等方面。 4.“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这句话的意思是(“ ”)。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 ”)的思维方法。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所提出.并由()发展和确立。 5.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 第1章绪论答案 二、填空题 1.地壳及与地壳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2.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层年代与地质发展历史;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力与地质作用;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3.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综合解释。 4.今天是过去的钥匙;将今论古;郝屯;莱伊尔。 第2章矿物 二、是非题 1.为纪念克拉克的功绩.通常把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2.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矿物。() 3.矿物都具有解理。() 4.自形程度愈好的矿物其解理也愈发育。() 5.矿物被碎成极细的粉末后就成了非晶质物质。() 6.矿物的颜色只与其成分有关。() 7.金属光泽是指金属矿物所具有的光泽。() 8.石英是一种晶面具油脂光泽.断口具玻璃光泽的矿物。() 9.黄铁矿也是一种重要的炼铁原料。() 10.石英、玛瑙、玻璃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 . 因此它们是同质多象矿物。() 11.某火成岩含50%的SiO2 .即其含50%的石英。() 12.橄榄石具橄榄绿色的条痕。()

夏邦栋版普通地质学要点整理很详细的

普 通 地 质 学 要 点 整 理 书目:夏邦栋《普通地质学》,1995年,地质出版社 整理依据: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 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矿物 (1)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2) 第四章 外力作用与沉积岩 (3)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4) 第六章 地质年代 (5) 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5) 第八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6) 第九章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7) 第十章 风化作用 (8)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9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10 第十三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11 第十四章 海水的地质作用...............12 第十五章 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12 第十六章 风的地质作用..................13 第十七章 块体运动........................14 第十八章 行星地质概述..................14 第十九章 地球的演化.....................15 第二十章 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15 附 录 真题举例........................15 卷 后 语 (17) 第一章 绪论(略) 第二章 矿物 第一节 元素 1 元素的定义: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统称元素。 2 半衰期:某一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也即地壳元素的丰度。 4 八大元素:O ,Si ,Al ,Fe ,Ca ,Na ,K ,Mg 第二节 矿物的概念 与 第三节 矿物的主要性质 1 矿物: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排列有序的固体。 2 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s://www.sodocs.net/doc/b118853804.html, For evaluation only.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福昕软件(C)2005-2009,版权所有, 仅供试用。

普通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地质学(C)总复习汇总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 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⑴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 ⑵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资源严重短缺固体矿产,能源,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⑶人们从改造地球表层正反两方面的收益与教训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受到地球表层的遏制。人类无限制的发展,只能带来灾难,人类只有与地球表层环境相协调,才能持续发展。人类要向生物学习,顺应地球表层自然演变规律,与地球表层协同进化。 ⑷21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 全球性: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 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 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现实主义类比研究方法。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 一、名词解释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支配、并围绕它作旋转运动的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主要包括太阳和围绕太阳旋转运动的八大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和星际物质等。 彗星:彗星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数量众多的、用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也和八大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行,科学家称之为小行星带。 太阳黑子:名为黑子其实不黑,仅温度比周围光球低1000oC±, 在明亮光球反衬下呈暗黑色。黑子是太阳表面剧烈活动所激起的气旋涡。黑子数量和分布范围出现较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黑子周期。黑子周期平均长度为11.1年。 地球的地轴:由于地球存在绕轴自转运动,人们定义地球旋转轴为地轴 地球的纬线:所有与地轴相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不同大小的圆,称为纬线。 地球的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同样大小的圆,称为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分为两条相差180°的半圆弧,就是经线。 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北半球沿地表运动的物体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 地球的偏心率:地球椭圆形轨道的最长直径(长轴)与最短直径(短轴)之差与赤道半径之比 地球的黄赤交角:地球绕太阳作公转运动,太阳在天球上每年的视运动路线称为黄道,黄道面和天赤道面之间存在的夹角(23°26‘),称为黄赤交角。 第2章宇宙、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一、名词解释 地层层序律:在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发生构造变动,先形成的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在上面.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放射性元素总是以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影响的一定速率蜕(衰)变为他种元素, 如238U经过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蜕变为205Pb,故称为半衰期。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二、简答题 1)宇宙大爆炸、太阳系和地球形成的年龄? 宇宙大爆炸:150亿年前太阳系形成:50 亿年前地球形成:46亿年前

药物毒理学小论文

药 说起药,我们会想到各式各样包装里包的不同颜色、形状、味道、物理状态的要,吃下去这些药,我们会期待奇迹的发现——病痛瞬间消失、重拾健康。但是在新闻的报道下,部分药品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实在是令人震惊,为了更好的管制药品的上市,新药上市之前,往往都要进行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而能被我们所能购买的药,往往都是通过了临床前药物地理学评价的,让我们好好认识一下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测提供重要信息。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通过上述资料的获得,达到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并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的目的。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程序: 1、急性毒性试验(acute): 判断反应与药物作用相关性: 时间、发生率、剂量-反应关系 动物种属及背景数据 病理学检查结果 同类药物特点 安全范围、毒性严重程度及可恢复性 毒性作用靶器官 毒性可能涉及部位 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2、长期毒性试验(chronic) 结合药学,药理学、PK、TK和其它毒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综合评价 找到:不良反应(T&D&R)、毒性靶器官(O)、安全范围(S)、临床需重点检测指标(→)及临床监护或解救措施(A) 3、特殊毒性试验(遗传、生殖、致癌) 研究是否会引起畸胎、肿瘤,对遗传物质是否有损伤等;特殊毒性试验存在着种属差异性 4、其它毒性试验(过敏、刺激etc.)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局限性:种属差异(假阳性或假阴性)、实验动物数量有限、健康状态不同、研究方法的局限。 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了解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局限性,能更好地认识新药在临床试验时,甚至上市后,动物实验未观察到的毒性仍有可能出现。应密切关注药物作用的双重性,尽可能降低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对人类造成的毒性反应。 严重的药害事件使人们认识到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重要意义。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提供重要信息。了解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局限性,能更好地认识新药在临床试验时,甚至上市后,动物实验未观察到的毒性仍有可能出现。应密切关注药物作用的双重性,尽可能降低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对人类造成的毒性反应。随着药物毒理学研究思路的改变,各种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将会改变人们对毒理学的观念,重视药物毒理学的发展,应用药物毒理学的新技术、新思路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总而总之,药物并不像我们的想像那样神奇,是药三分毒,提倡健康饮食,加强锻炼来抵抗外来疾病。健康需要和我们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联系起来,有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会守终生。

临床药理学_总结

一.绪论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不一定考,但要知道)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重要,老师读了一遍):其核心是保障受试者与患者的权利,保证临床试验的科学性。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内容: 临床药效学(clinical pharmacodynamics):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临床药动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临床药物试验(clinical trails)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所出现的复合效应 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临床试验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 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 我国的新药临床试验分期 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对象:健康人 II期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对象:靶疾病的患者 Ⅲ期临床试验是Ⅱ期临床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 Ⅳ期临床试验也称上市后监察。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考查新药的安全有效性,即在新药上市后,临床广泛使用的最初阶段,对新药的疗效、适应证、不良反应、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以期对新药的临床应用价值做出进一步评价,进一步了解的疗效、适应证与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新药的分类 新药: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按照新药管理部门的要求,新药西药注册分为I,II,III,IV,V,VI类 I类: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 II类:改变给药途径且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剂 III类: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IV类:改变已上市销售盐类药物的酸根、碱基(或者金属元素),但不改变其药理作用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V类: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 VI类: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 临床试验方案内容 22条。1、题目和立题理由。2、试验的目的。3、试验设计。4、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5、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6、观察指标。 7、流程。8、不良事件的评定和记录 试验设计“四性”原则:代表性、重复性、随机性、合理性 二.药代动力学 重点:参数(半衰期、时量曲线、清除率、分布容积、生物利用度、曲线下面积)TDM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药物体内过程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xcretion,ADME),即ADME四个

普通地质学_舒良树_各章作业习题及答案-1(1)

普通地质学_舒良树_各章作业习题及答案-1(1) 第1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球科学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均变说灾变说将今论古 二、填空题 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2.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及()等若干方面。 3.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及()等方面。 4.“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这句话的意思是(“”)。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的思维方法。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所提出,并由()发展和确立。 5.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 三、问答题 1.从总的方面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哪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地质学研究中采取了哪些特殊的研究方法? 2.研究地质有哪些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3.在地质学中又可分出哪些分支学科?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在应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进行地质分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怎样正确认识“均变说”与“灾变说”对地质发展演变过程的解释? 6.《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 7.学了“绪论”部分以后,你对地质学和地质工作有了哪些初步认识。 第1章绪论答案 二、填空题 1.地壳及与地壳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2.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层年代与地质发展历史;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力与地质作用;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3.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综合解释。 4.今天是过去的钥匙;将今论古;郝屯;莱伊尔。 第2章矿物 一、名词解释 克拉克值元素丰度矿物单质矿物化合物矿物类质同象 同质多象晶质体晶面结晶习性条痕解理解理面断口硬度 岩石火成岩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岩石的结构显 晶质结构稳晶质结构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 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自形晶半自形晶它形晶岩 石的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流纹状构造块状构造枕状构 造沉积岩碎屑岩粘土岩生物岩生物化学岩碎屑结构泥质结 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成岩构造层理层面构造水平层理波 状层理斜交层理泥裂波痕假晶印模球度圆度分选性 成熟度胶结物胶结类型变质岩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变余构造 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碎裂构造

绪论名词解释地球科学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均变说灾变说

一、名词解释 地球科学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均变说灾变说将今论古 二、填空题 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2.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及()等若干方面。 3.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及()等方面。 4.“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这句话的意思是(“”)。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的思维方法。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所提出,并由()发展和确立。 5.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 三、问答题 1.从总的方面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哪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地质学研究中采取了哪些特殊的研究方法? 2.研究地质有哪些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3.在地质学中又可分出哪些分支学科?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在应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进行地质分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怎样正确认识“均变说”与“灾变说”对地质发展演变过程的解释? 6.《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 7.学了“绪论”部分以后,你对地质学和地质工作有了哪些初步认识。

二、填空题 1.地壳及与地壳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2.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层年代与地质发展历史;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力与地质作用;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3.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综合解释。 4.今天是过去的钥匙;将今论古;郝屯;莱伊尔。 第2章矿物 一、名词解释 克拉克值元素丰度矿物单质矿物化合物矿物类质同象同质多象晶质体晶面结晶习性条痕解理解理面断口硬度岩石火成岩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岩石的结构显晶质结构稳晶质结构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自形晶半自形晶它形晶岩石的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流纹状构造块状构造枕状构造沉积岩碎屑岩粘土岩生物岩生物化学岩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成岩构造层理层面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交层理泥裂波痕假晶印模球度圆度分选性成熟度胶结物胶结类型变质岩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变余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碎裂构造 二、是非题 1.为纪念克拉克的功绩,通常把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2.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矿物。() 3.矿物都具有解理。() 4.自形程度愈好的矿物其解理也愈发育。() 5.矿物被碎成极细的粉末后就成了非晶质物质。() 6.矿物的颜色只与其成分有关。() 7.金属光泽是指金属矿物所具有的光泽。() 8.石英是一种晶面具油脂光泽,断口具玻璃光泽的矿物。() 9.黄铁矿也是一种重要的炼铁原料。() 10.石英、玛瑙、玻璃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因此它们是同质多象矿物。() 11.某火成岩含50%的SiO2,即其含50%的石英。() 12.橄榄石具橄榄绿色的条痕。() 13.克拉克值高的元素易富集成矿。() 14.岩石无例外地都是矿物的集合体。() 15.出露在地表的火成岩都是喷出岩。() 16.地下深处正在结晶的岩浆其温度比同源喷出地表的熔浆低。()

执业药师药剂学 绪论习题及答案

执业药师药剂学绪论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最佳选择题 1、关于溶液型剂型的错误叙述是 A、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 B、溶液型剂型为均匀分散体系 C、溶液型剂型也称为低分子溶液 D、溶液型剂型包括芳香水剂、糖浆剂、甘油剂、注射剂等 E、溶液型剂型包括胶浆剂、火棉胶、涂膜剂等 2、按形态分类的药物剂型不包括 A、气体剂型 B、固体剂型 C、乳剂型 D、半固体剂型 E、液体剂型 3、药剂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A、基本理论的研究 B、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 C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D医药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E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4、按分散系统分类的药物剂型不包括 A、固体分散型 B、注射型 C、微粒分散型 D、混悬型 E、气体分散型 5、剂型分类方法不包括 A、按形态分类 B、按分散系统分类 C、按治疗作用分类 D、按给药途径 E、按制法分类 6、下列关于制剂的正确叙述是 A、将药物粉末、结晶或浸膏状态的药物加工成便于病人使用的给药形式称为制剂 B、制剂是各种药物剂型的总称 C、凡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调制的并指明具体用法、用量的药剂称为制剂 D、一种制剂可有多种剂型 E、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7、下列关于药物剂型重要性的错误叙述是 A、剂型可影响药物疗效 B、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 C、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化学性质 D、剂型可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E、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 8、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被称为 A、工业药剂学 B、物理药学 C、调剂学 D、药剂学 E、方剂学 9、下列关于剂型的错误叙述是 A、药物用于防病治病,必须制成适宜的给药形式,即为药物的剂型 B、剂型是一类制剂的集合名词 C、同一种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用于不同的给药途径 D、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E、剂型是根据国家药品标准将某种药物制成适合临床需要与要求,并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药物的具体产品 10、药物剂型进行分类的方法不包括 A、按给药途径分类 B、按分散系统分类 C、按制法分类 D、按形态分类 E、按药物种类分类 11、关于药剂学的基本概念的表述是 A、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的科学 B、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的技术科学

普通地质学考试重点

普通地质学考试重点第一章:地球概况 一、重力异常: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 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正异常 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负异常

在埋藏有密度较小物质(如石油、煤、盐等非金属矿产)的地区,常显示负异常;而埋藏有密度大物质(如铁、铜、铅、锌等金属矿产)的地区,就显示正异常。所以人们就可以通过重力测量,来圈定重力异常的区域,寻找那些引起重力异常的非金属和金属矿产。这就是地质勘查中常用的重力探勘方法 二、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有一个交角称为磁偏角。所以罗盘指针所指的方向不是地理南 北而是磁极南北。磁偏角的大小各处都不相同。在北半球,如果磁力线方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为东偏,偏向正北方向以西称为西偏 三、一般把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四、地表的固体岩石在日、月引力的作用下也有交替的涨落现象,其幅度为7—8cm,这种 现象称为固体潮。 五、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具有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可以分为圈和外圈。圈指固体地球部分,外圈则包括生物、大气和水圈。目前不能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地球部结构。目前主要采用地球物理方法,更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变化来研究地球部构造情况。依据两个一级不连续面,将地球部划分为3个圈层:地壳、地慢和地核。地壳——莫霍面(平均33km)——地幔——古登堡面(2900km)——地核(地球平均半径6371)。 六、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一个由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软流圈的温度大约为700-1 6000C,一般认为在这一层可能有部分熔融,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同时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以及热对流等皆可能与此层有关。 在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石圈层称为岩石圈。 七、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等类型 八、海底地形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隆)、海沟、岛弧、海底山脉(洋脊、海 岭)和深海盆地等单元。 岛弧与海沟:海洋中许多呈弧形分布的岛屿,称之为岛弧。这些岛弧靠近大洋的一侧,往往还伴生有一系列与岛弧成相互平行状态的深而狭长的海沟。这些海底最深的地方。并不是在大洋的中央,全球20多条水深在7000米以上的海沟,大都座落在大洋的边缘,而且,绝大多数环绕在太平洋周围地带。 海岭:海底呈线状延伸的巨大水下海底山脉称海岭,其中位于大洋中间的称洋中脊。 深海盆地:位于大陆边缘与洋中脊之间宽阔而又相对平坦的大洋底。 第二章:地质作用概述 一、由自然界地质营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分类:

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68395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系统:由固体地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复杂巨大的系统; 2.地球表层:指岩石圈顶部及以上、水圈、生物圈及大气圈平流层底部之下的部分的总称。 二、论述题 1 、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人口问题,现今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资源上的压力,地球科学的研究可以对地球负担人口数量的极限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作出科学的预测。对未来地球的生物的整体发展趋势也能进行一定的预测。 (2)资源短缺问题,现如今能源问题也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就我国而言,油气、铜铁锰等金属矿产、钾盐等非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地球科学能够指导寻找并合理开发矿产,能为国家找到更多的更好的矿产,从而促进国家的富强。 (3)环境问题,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中, 利用短期和中、长期的气象预报,可以加强各种农事活动的计划性, 如播种、移栽、收割等;为了保护农作物,避免或减轻一些不良天气现象, 如霜冻、干旱、大风、暴雨等的危害, 必须洞悉这些天气现象的发展规律。此外, 水利、城市建设首先就需要进行地质勘查,避开断层、火山等活动区,地基选择与下面的地质构造与岩石组成有很大关联。农业区划、工业布局、交通建设、环保、城市规划、旅游等多方面都有地理学的应用问题。 (4)地球科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 它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 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 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2 、地球科学的特点? 1)全球性,许多自然现象与过程都是全球性存在的,人们必须进行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如板块构造学说、厄尔尼诺现象等; 2)大的时间尺度,如地质学,地质年代是以百万年为单位进行研究的,研究的地质事件也是从几十万至几十亿年。 第 1 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 一、名词解释 1. 太阳系: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 8 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卫星及其他小天体组成; 2. 彗星:是太阳系的一类小天体,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彗发和一条彗尾;

《临床药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临床药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一.绪论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不一定考,但要知道)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重要,老师读了一遍):其核心是保障受试者与患者的权利,保证临床试验的科学性。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内容: 临床药效学(clinical pharmacodynamics):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临床药动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临床药物试验(clinical trails)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所出现的复合效应 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临床试验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 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 我国的新药临床试验分期 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对象:健康人 II期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对象:靶疾病的患者 Ⅲ期临床试验是Ⅱ期临床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 Ⅳ期临床试验也称上市后监察。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考查新药的安全有效性,即在新药上市后,临床广泛使用的最初阶段,对新药的疗效、适应证、不良反应、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以期对新药的临床应用价值做出进一步评价,进一步了解的疗效、适应证与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新药的分类 新药: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执业药师药剂学 绪论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最佳选择题 1、关于溶液型剂型的错误叙述是 A、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 B、溶液型剂型为均匀分散体系 C、溶液型剂型也称为低分子溶液 D、溶液型剂型包括芳香水剂、糖浆剂、甘油剂、注射剂等 E、溶液型剂型包括胶浆剂、火棉胶、涂膜剂等 2、按形态分类的药物剂型不包括 A、气体剂型 B、固体剂型 C、乳剂型 D、半固体剂型 E、液体剂型 3、药剂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A、基本理论的研究 B、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C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D医药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E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4、按分散系统分类的药物剂型不包括 A、固体分散型 B、注射型 C、微粒分散型 D、混悬型 E、气体分散型 5、剂型分类方法不包括 A、按形态分类 B、按分散系统分类 C、按治疗作用分类 D、按给药途径 E、按制法分类 6、下列关于制剂的正确叙述是 A、将药物粉末、结晶或浸膏状态的药物加工成便于病人使用的给药形式称为制剂 B、制剂是各种药物剂型的总称 C、凡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调制的并指明具体用法、用量的药剂称为制剂 D、一种制剂可有多种剂型 E、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7、下列关于药物剂型重要性的错误叙述是 A、剂型可影响药物疗效 B、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 C、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化学性质 D、剂型可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E、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 8、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被称为 A、工业药剂学 B、物理药学 C、调剂学 D、药剂学 E、方剂学 9、下列关于剂型的错误叙述是 A、药物用于防病治病,必须制成适宜的给药形式,即为药物的剂型 B、剂型是一类制剂的集合名词 C、同一种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用于不同的给药途径 D、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E、剂型是根据国家药品标准将某种药物制成适合临床需要与要求,并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药物的具体产品 10、药物剂型进行分类的方法不包括 A、按给药途径分类 B、按分散系统分类 C、按制法分类 D、按形态分类 E、按药物种类分类 11、关于药剂学的基本概念的表述是 A、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的科学 B、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的技术科学

药物毒理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毒理学研究通常可分为三方面 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而提供毒理学信息 性的生理生化改变研究,阐明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机制 和(或)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并通过系统的毒性研究明确特定受试药物是否能呈现足够 低的危险。基本目的: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 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避 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有毒作用的发生。 安全范围药物安全性指标是 ED 95?LD5之间的距离。 药物毒性作用变态反应,毒性反应,致癌性,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致突变与遗传毒性, 特异质反应。 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意义药物安全性评价指采用大于临床用药剂量,或长于临床 用药时间给动物用药,发现并评价药物对动物机体潜在毒性作用, 毒性表现,靶器官损伤的 可逆性。目的意发现中毒剂量:了解受试药物单次给药的中毒剂量,必要时测出半数 致死量(LD 50),初步了解多次给药时产生毒性反应的剂量范围。 临床研究设计提供依据 性作用,为临床用药安全性和 毒副作用观察提供信息 复给 药时,药物在什么剂量范围内 有效而不产生毒副反应 现毒 性作用时,药物毒理作用所累及的器官或组织, 时进行药物结构改造提供依据 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 复,及其恢复的程度和所需时间。 药提供依据。 1.由于进化而产生遗传背景不同的种属差异, 3.品种不同, 4.方法有限。 毒物代谢动力学—(TK 是指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 定量的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 在动物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特点,进而探讨药物毒性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的一门科学。 1.有助于毒理学研究的设计, 2.通过对暴露、时间依赖性的靶器官 剂量与毒性作用关系研究,解释毒性作用机制, 3.明确重复给药的动力学特征,包括对代谢 酶的影响,4.探索毒性反应种属间差异的关系,评价药物在不同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的毒 性反应,明确动物毒性剂量和推荐临床剂量之间的关系, 支持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 择和用药方案,5.分析动物毒性表现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价值, 为药物的后续评价提供信息。 零级动力学指血中药物按恒定速率进行消除,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也称恒量消 除。 零级动力学与一级动力学区别零级动力学指血中药物按恒定速率(单位时间消除药量)进 行消除,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也称恒量消除) ,其血浆半衰期随起始浓度下降而 缩短,不是固定值。而一级动力学是药物在任何时间的消除速率与该时间药物在体内的量成 正比(即恒比衰减)。这种速率过程中,药物的半衰期(t i/2 )恒定,不因染毒剂量高低而变 化。许多药物在剂量过大, 超过机体清除能力时按零级消除动力学消除, 当血中浓度降低到 机体具有消除能力时,转为一级消除动力学消除。 半衰期t i/2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的指 标。 药物毒理学drugtoxicology |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毒性靶细胞药物吸收进入机体分布于全身,通常仅对其中某些部位造成损害,只有被药物 造成损害的部位,才是药物毒理毒性靶器官。 1描述毒理学: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 2机制 毒理学:通过药物对细胞或组织产生毒 3管理毒理学:基于描述毒 理学 为进一步的毒性研究和(或) 2发现毒性作用:发现受试药物多次给药后,动物对药物产生的毒 3确定安全剂量范围:了解单次或反 发现动物出 为临床用药的毒副作用监测及新药开发 了解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是否可恢 为新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取舍依据, 并为指导临床合理用 2.毒理实验动物数量有限, 毒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目的 是衡量一种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

运筹学(1)

一、绪论 §1 运筹学的简史 运筹学作为科学名称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末。英、美对付德国空袭,采用雷达,技术上可行,实际运用不好用。如何合理运用雷达?“运用研究”(Operational Research),我国1956年用“运用学”名词,1957年正式定名为运筹学。 运筹学小组在英、美军队中成立,研究:护航舰队保护商船队的编队问题、当船队遭受德国潜艇攻击时如何使船队损失最小问题、反潜深水炸弹的合理爆炸深度(德国潜艇被摧毁数增到400%)、船只在受敌机攻击时的逃避方法(大船急转向、小船缓转向,中弹数由47%降到29%)。 运筹学组织在英、美军队(RAND)中成立,研究:战略性问题、未来武器系统的设计和合理运用方法、美国空军各种轰炸机系统的评价、未来武器系统和未来战争战略、苏联军事能力及未来预报、苏联政治局计划的行动原则和未来战争的战略、到底发展哪种洲际导弹(50年代)、战略力量的构成和数量(60年代)。 运筹学在工业、农业、经济、社会问题等领域有应用。 运筹数学:数学规划(线性规划(丹捷格(G.B.Dantzig)1947,单纯形法;康托洛维奇1939解乘数法,1960《最佳资源利用的经济计算》,诺贝尔奖;列昂节夫1932投入产出模型;冯.诺意曼)、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则、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等)、图论与网络、排队论(随机服务系统理论)(丹麦工程师爱尔朗(Erlang)1917提出一些著名公式)、存贮论、对策论(冯.诺意曼和摩根斯坦,1944《对策论与经济行为》)、决策论、维修更新理论、搜索论、可靠性和质量管理等。 运筹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阿罗、萨谬尔逊、西蒙(经济学家)、多夫曼、胡尔威茨、勃拉凯特(Blackett,美,物理学家)。 运筹学会的建立:英国(1948年)、美国(1952年)、法国(1956年)、日本(1957年)、印度(1957年)、中国(1980年),38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运筹学联合会(IFORS)的成立:1959年,英、美、法发起成立,中国1982年加入。 欧洲运筹学协学(EURO)的成立:1976年。 亚太运筹学协学(APORS)的成立:1985年。 运筹学在我国的引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钱学森、许国志、华罗庚,推广应用运筹学:投入产出表、质量控制(质量管理)。 §2 运筹学的性质和特点 运筹学的定义: “为决策机构在对其控制下业务活动进行决策时,提供以数量化为基础的科学方法”-——(莫斯(P.M.Morse)和金博尔(G.E.Kimball))。 “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广泛应用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中提出的专门问题,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提供定量依据” “运筹学是一种给出问题坏的答案的艺术,否则的话问题的结果会坏。” 运筹学的特点: 多学科交叉、强调量化和最优(次优、满意)、为决策(管理)服务、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运筹学的六原则: 合作原则(相互配合)、催化原则(改善心智模式)、互相渗透原则(系统全局考虑问题)、独立原则(不受政策左右、独立从事工作)、宽容原则(思路宽、方法多、不局限特定方法)、平衡原则(考虑矛盾与关系平衡)。 §3 运筹学的工作步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