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情绪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

情绪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

情绪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
情绪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

情绪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

方 平 1 陈满琪1 姜 媛2

(1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北京,100037)(2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

摘 要 情绪启动是探讨情绪和态度自动激活的有效方法,近期其研究范式有了较大的发展,相继产生了经典情绪启动实验、阈下情绪启动实验、向后情绪启动实验以及情绪启动与其他范式相结合的实验等较有影响的研究范式。文章分别梳理了这些范式及其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所采用的范式并展望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情绪 情绪启动 实验范式

进化论认为,在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中,机会或威胁都会在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因此在无需意识参与情况下,迅速地分辨 好 与 坏 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量研究也证实[1],人们拥有自动评价的机制,该机制能够无需意志努力地快速扫描周围环境的刺激,对其进行积极或者消极的评价,从而为随后行为做准备。自动评价的最重要证据之一是情绪启动研究[2]。这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将启动范式扩展至情绪领域,不仅深化了传统的启动范式,而且促进了情绪的实验研究。另一方面将自身所具有的自动性及无意识性应用于态度的测量,成为研究态度自动激活的首选方法,丰富了现有的测量方法。鉴于其研究意义,情绪启动研究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并产生了不同的实验范式,但由于研究者的关注点不同,目前缺乏对实验范式的系统梳理。本文分别介绍了经典情绪启动实验、阈下情绪启动实验、向后情绪启动实验、情绪启动与其他范式结合的实验等较有影响的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的研究范式并展望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1 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

1.1 经典情绪启动范式

Fazio 等人[3]最早的情绪启动实证研究已成为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研究先呈现积极、消极和中性等不同效价的启动刺激(态度物体)200ms,间隔100ms 或者800ms 后呈现积极、消极和中性等不同效价的靶刺激(形容词),从而形成评价一致、评价不一致及中性等三种条件,同时控制SOA 分别为300ms 或1000ms(SOA 指从启动刺激开始呈现到靶刺激开始呈现的时间间隔)。在控制被试对启动刺激有意识评价(告知被试启动刺激只是为了提高任务的复杂度,要求在靶评价结束后记住并大声复述启动词)的基础上,要求被试执行评价分类任务(evaluativ e categorization task,对靶刺激按情绪效价进行分类)。研究表明,当启动刺激与靶刺激效价一致时所需反应时比效价不一致时更短,且这种效应只存在于SOA 为300ms 的条件。研究者认为尽管启动刺激与任务并无关系,但却影响了靶刺激效价的评定,可见其影响是自动的。更为重要的是,若情绪启动是策略性、需意志努力与控制的过程,则应观察到SOA 为1000ms 时更强烈的效应。此

外,形成意识反应策略并影响随后反应至少需要SOA 为500ms [3]。该研究从不同方面证实了情绪启动效应的自动及无意识性。自Fazio 之后,研究者采用此范式,变换启动刺激属性、靶刺激属性、SOA 及实验任务,结果都表明情绪启动效应的存在[4],可见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2 阈下情绪启动范式

上述研究通过控制SOA 了解情绪启动的无意识性,研究者欲从阈下的角度探讨自动性,形成了阈下情绪启动范式。与经典范式不同,该范式以阈下知觉水平呈现启动刺激,因刺激处于知觉阈限之下,故其影响为自动。但部分研究并没有获得阈下情绪启动效应[5]。为稳定地观察该现象,研究者在呈现启动刺激时引入三明治掩蔽方法(sandwich masking procedure),即在启动刺激前后呈现同一掩蔽刺激,以减少记忆痕迹,阻断被试对刺激的有意识评价,获得较纯粹的无意识成分。同时,在反应期间采用反应窗技术(response w indow procedure),迫使被试在一定时间点内作出反应,不仅平衡了速度和准确性的关系,而且导致靶刺激无法被完全加工,使启动刺激的影响更容易渗入。在K linger 等的研究中[6],要求被试执行间接任务和直接任务,并采用回归程序(regr es sion procedure)分析结果[5]。在间接任务中,前掩蔽刺激、启动词、后掩蔽刺激呈现时间分别为150ms 、50ms 和17ms,随后呈现333ms 的靶刺激,在靶刺激呈现后有133ms 的反应窗,反应窗以黑色感叹号表示。在反应窗时间耗尽后,黑色感叹号变为红色并保留在屏幕上直到被试做出反应,要求被试尽快在感叹号变为红色前评价靶刺激情绪效价。随后,执行启动刺激意识知觉程度的直接任务,要求被试对启动刺激进行词与非词的判断,其它程序与间接任务相同。回归程序通过直接效应对间接效应进行线性回归确定斜率和截矩,斜率大小表示启动效应与启动刺激意识知觉的相关程度,截距大小表示在启动刺激的零意识知觉水平上启动效应的大小。研究指出,截距效应达到显著水平,表明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存在。虽然部分研究者对反应窗技术持批评意见,如Dosher y 认为它会过高估计启动刺激的影响[7],但近期的研究仍经常运用到[8]。

1.3 向后情绪启动实验(backw ar d affective priming )

迄今为止,所有研究均为向前情绪启动(forw ar d affective

通讯作者:方平,男。E mail:fangping@https://www.sodocs.net/doc/b1492795.html,

本研究获国家攀登计划(95-专-09)项目资助。1396 心理科学 Ps ychologi cal S cience 2006,29(6):1396-1399

priming),即考察先于靶刺激呈现的启动刺激对靶刺激加工的影响。然而,有研究者认为[9],现实生活中情绪刺激的出现是连续不断地,靶刺激呈现后仍会出现情绪刺激,这些刺激可能对靶刺激的加工产生影响,形成后向情绪启动(back w ar d affective priming)。后向情绪启动的存在将表明:刺激的评价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并不因靶刺激的呈现而结束;情绪启动促使个体对在靶刺激呈现后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外界条件产生警觉,具有适应功能。与向前情绪启动范式不同,后向情绪启动范式先呈现靶刺激,随后才呈现启动刺激。在F ockenberg等[9]研究中,靶刺激呈现100ms后,采用-100ms、-250ms和-400ms三种SOA,之后呈现启动刺激100ms,形成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加工过程的完全交迭,被试执行评价分类任务。研究表明,在靶刺激后呈现一致的启动刺激比不一致相比,前者反应时更短、准确率更高。研究还进一步指出,与向前情绪启动效应相比,后向情绪启动效应的持续时间更短,仅在SOA-100ms时存在,可见后向情绪启动的加工过程也非常短暂。

1.4 情绪启动与其他范式的结合

随着研究的逐步展开,研究者将其他范式引入该领域,发展出许多与情绪启动相关联的实验范式。通过这些范式的相互联系与比较,将有助于了解情绪启动效应的内在机制,推进研究的深入。

1.4.1 与Simon范式的结合 情绪西蒙范式(affectiv e si mon paradig m)

传统Simon范式的核心在于被试对刺激的相关特征(如光的颜色,红色或者绿色)进行反应(如红色按左键,绿色按右键)而忽略与反应有关系的刺激无关特征(如刺激呈现位置,左边或者右边),也就是说,无关特征与反应存在关系,而相关特征与反应、相关特征与无关特征间不存在关联。Houw er等修改无关特征与反应的关系,使之具有情绪关联,而相关特征与反应、相关特征与无关特征不具有情绪关系,以此研究情绪效价的自动加工,这就是情绪Simon范式[10]。Houw er的研究[10]呈现不同情绪效价的名词与形容词,要求被试根据词的语法分类执行发音任务(pr onunciation task,对靶刺激进行命名或发音)。对属于名词的靶刺激命名为 积极 或者 花 ,而属于形容词的靶刺激则命名为 消极 或者 癌症 。研究表明,当刺激效价与反应间具有情绪效价的匹配关系(如蜜蜂是积极效价的名词)比不匹配关系(如蟑螂是消极效价的名词)的反应时更短,即积极效价名词的反应时短于消极效价名词,消极效价形容词的反应时短于积极效价形容词。即使实验者外显地指导被试忽视词的情绪效价,依然存在明显的情绪启动现象。研究者认为由情绪效价所引发的启动效应是自动、无意识的。

1.4.2 与Stroop范式的结合 情绪Stroop范式(affective stroop par adigm)

情绪Stroop范式与情绪启动关系密切。经典Stroop实验探讨语义加工对命名的干扰,为考察情绪加工对命名的干扰,研究者发展出情绪Stroop实验[11]。实验以不同颜色呈现效价不同的情绪刺激,要求被试忽视刺激的情绪含义,尽快命名刺激颜色。结果表明消极效价刺激比积极或中性效价刺激反应时更长,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个体对负向信息具有自动警觉[12]。从表面看,情绪Stroop任务与Stroop颜色命名任务十分相似,两者均以不同颜色呈现刺激,都要求执行颜色命名任务。实际上,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多数情绪Stroo p任务所使用的词并没有特定的颜色,词的含义与词的颜色、词的含义与反应所代表的含义都无关联。

而Stroop任务中词的含义与词的颜色、词的含义与反应所代表的含义却存在关联。虽然目前研究主要将情绪Str oop 任务与情绪启动实验进行对比,以探讨情绪启动效应的内在机制,但是情绪Stroop任务亦可用于态度测量。其逻辑在于[13]:如果想考察个体对某物体的情绪反应,可先为该物体选择不同效价的情绪词,随后要求被试命名词的颜色,若颜色命名的反应时较短表明个体对该物体持有积极或者中性情绪,反之则持有消极情绪。

1.4.3 与负启动的结合 情绪负启动范式(neg at ive affec t ive priming par adigm)

在启动效应中,启动刺激可能易化靶刺激加工,产生正启动效应,也可能抑制靶刺激加工,产生负启动效应。传统负启动范式先呈现由两个不同启动刺激构成的启动序列,要求被试识别其中某一刺激(目标刺激),而忽略另一刺激(分心物),紧接着呈现由两个探测刺激构成的探测序列。在目标刺激重复条件中,两个序列的靶刺激一致;在分心物重复条件中,启动序列的分心物与探测刺激的靶刺激一致。实验表明后一条件比前一条件的反应时更长。研究者操纵刺激间的情绪效价关系,设置了情绪负启动范式[14]以探索情绪的负启动现象。

在Wentura的实验中[14],启动序列的靶刺激和分心物为不同效价的情绪词,以大小写方式加以区分,要求被试评定靶刺激(如w ise)的情绪效价而忽视分心物(如DEAT H)。探测序列靶刺激是以小写字母显示的不同效价情绪词(如lone ly),分心物是以大写字母显示的重复字母串(如HHHH),同样执行评价分类任务。实验者操控了启动系列靶刺激与分心物的情绪效价一致性关系、启动序列靶刺激与探测序列靶刺激的情绪效价一致性关系。结果表明,当探测系列中靶刺激的情绪效价与启动系列中分心物的情绪效价一致时,反应被延长,存在显著的负启动效应。可见,启动系列的加工冲突导致了分心物引发的反应受到抑制。情绪负启动的研究为反应冲突理论提供了证据,研究者认为情绪启动主要是由于反应冲突而非激活扩散机制造成的[15]。

1.4.4 与条件反射的结合 情绪启动条件反射范式

前述研究的情绪信息多为刺激所固有,新习得效价刺激的影响仍有待探讨。Herman及同事的多项研究以条件反射形成的新习得效价刺激为启动刺激,考察新习得情绪效价对情绪启动的影响。Herman等的实验[16]分为四个阶段:刺激选择阶段、条件反射建立阶段、过滤阶段(欲使研究与其他研究具可对性)和情绪启动阶段。在第一阶段,根据被试对人脸图片效价的评定结果,选出中性图片为条件刺激(CS)并评定唤醒度。实验者逐渐提高电击强度直至被试报告 感到不愉快,并需一定努力方能容忍 ,从而确定无条件刺激(US)强度。在第二阶段,呈现CS并告知被试某些刺激总伴随U S (CS+),而某些总不伴随U S(CS-),但并不具体告知CS+与CS-。电击结束后,再次呈现CS,要求进行效价、唤醒度

方平等:情绪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1397

及恐惧度评定,并指认哪些图片为CS+或CS-。在第四阶段,以已建立条件反射的CS+或CS-为启动刺激,词为靶刺激,选定SOA为300ms和1000ms,要求被试执行发音任务。研究表明,在条件反射阶段,被试对U S均有适度反应并可区分CS+与CS-,在条件反射建立前与后CS+的效价、唤醒度及恐惧度存在显著差异,而CS-却无,说明已建立了条件反射。在情绪启动阶段,情绪效价一致的反应时显著小于不一致,且仅存在于SOA为300ms时,表明刺激的新习得效价对靶刺激的加工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与刺激固有效价一致,均表现为自动、无意识性。

2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情绪启动实验范式使情绪启动研究具有多样性,极大丰富了情绪启动的研究形式。但是,目前多数实验范式处于初级的累积资料过程,如后向情绪启动范式、情绪Simon范式、情绪负启动范式、情绪条件反射范式,相应的验证性研究并不多见,而不同范式所获得结果的比较与解释也尚待开展。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情绪启动领域本身的研究时间较短,另一方面可能在于研究者对不同范式的本质缺乏系统梳理。为加深对各范式的认识,拟从实验范式的共性、联系与差异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抛砖引玉、开拓思路。

在比较分析基础上,我们发现各范式在实验模式来源、被试选择、刺激材料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在实验模式来源方面,主要源于经典的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如启动范式、负启动范式、Stroop范式、Simon范式和条件反射范式等。在已有的实验范式基础上,通过操纵刺激间的情绪效价关系,从而变换为情绪启动实验范式来考察情绪启动效应,是目前情绪启动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将来情绪启动研究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有研究范式也将激励研究者们大胆尝试,努力创新,寻求新的实验方法,使更多的实验范式不断引入情绪领域。在被试选择方面,各范式的被试主要来自正常个体,而且目前实验往往忽视了个体差异所造成的误差。虽然情绪启动研究与社会认知领域中态度研究关系十分密切,已成为研究态度自动激活的首选工具,但仅有部分研究关心异常群体。另外,现有研究在选取样本时较少进行筛选,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对实验产生的误差。研究已表明,情绪效价与个体差异存在交互作用,焦虑状态个体具有注意负向情绪的偏向[17]。将来研究一方面应选择某些情绪障碍个体,如抑郁患者、焦虑患者、厌食患者等进行研究,这不仅有助临床治疗而且能更为有效诱发被试的情绪感受,另一方面应重视被试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对样本的选择加以控制以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在刺激材料选取上,多采用情绪词作为刺激材料。经典情绪启动范式和阈下情绪启动范式已采用除情绪词外的其它刺激材料,如情绪图片、情绪表情,其它范式仍以情绪词为主。从情绪词、情绪图片、情绪表情方面看,不同刺激属性的情绪启动效应存在差异,从情绪词、情绪图片、情绪表情与实际的情绪诱发源看,两者所诱发的情绪启动效应仍有一定差距。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不仅需要考察不同刺激属性的情绪启动效应的差异,而且还需考察情绪词、图片和表情的情绪启动效应与真实情绪诱发源的情绪启动效应间的异同。在技术手段方面,主要以行为实验为主,仅少量采用神经生理技术探索情绪启动效应的神经生理机制[18]。情绪启动本身对神经生理技术(fM RI、ERP 等)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所采用的研究范式也主要源于经典的认知心理学范式,未来运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开展情绪启动的研究,必将促进情绪启动研究朝纵深方向发展。

虽然各范式在上述方面具有相同性,但实际上各实验模式之间既有联系又互有差别。在关联方面,许多研究表明,反应时取决于刺激与反应间的相容性,Kornblum曾指出存在三种可区分的相容类别:相关的刺激 反应相容、无关的刺激 反应相容和刺激 刺激相容。所谓相关的刺激 反应相容是指刺激特征所决定的正确反应与实验要求做出的反应之间的相似性。无关的刺激 反应相容是指与任务无关的刺激特征与正确反应之间的相似性。而刺激 刺激相容是指所呈现刺激的不同特征之间的相似性。根据上述观点,结合各范式的特征,我们认为经典情绪启动范式、阈下情绪启动范式、后向情绪启动范式和情绪启动条件反射范式控制了刺激 刺激相容,而没有控制相关的刺激 反应相容和无关的刺激 反应相容。情绪启动Si mon范式控制了无关的刺激 反应相容,没有控制刺激 刺激相容和相关的刺激 反应相容。情绪启动Str oop 范式对三者均没有控制。情绪负启动范式则对三者均进行了控制。目前关于范式的相互关系及区别仍然相当模糊,而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对解释不同范式所得的研究结果至关重要。将来的研究需澄清不同范式的差异与关系,并正确对待和分析不同范式所获得的结果,在比较分析基础上探明情绪启动的内在机制。在差异方面,情绪启动各范式侧重于解决的研究问题各不相同。经典情绪启动范式用于探讨情绪启动效应的存在及其自动加工特性。阈下情绪启动范式则以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存在说明情绪启动的自动特性。向后情绪启动范式用于考察情绪启动的过程是否具有连续性。情绪Simon范式、情绪Stroop范式和情绪负启动范式主要探索情绪启动的内在机制。此外,情绪负启动范式也可以探讨注意在情绪启动加工过程中的作用。情绪启动条件反射范式探讨启动刺激的新习得情绪效价对情绪启动的影响。现有的实验范式已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将来的研究除积累各范式的成果外,还应对比各范式所获得的结果,以深入情绪启动效应的研究。

情绪启动研究已具有较为稳定和多样的实验范式,其研究结果和实验范式不仅为今后研究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必将鼓励人们在情绪启动的研究上努力创新、不断前进,推动情绪启动研究的逐步深入。

3 参考文献

1Zaj onc R B.Feeling and thinking:Closing the debate over the inde pendence of affect.In:Forgas J P(Ed.).Feeling and thinking:T he role of affect i n soci al cognition.Cambridge:Cambri dge Universi ty Press,2000:31-58

2Fazio R H.On the automatic activati on of associated evaluations:An overview.Cognition and Emotion,2001,15:115-141

3Fazio R H,S anbonmatsu D M,Pow ell M C,Kardes F R.On the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attitud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1398

心 理 科 学

Psychology,1986,50:229-2384

Bans e R.Affective priming w ith liked and disliked persons:Prime visibility determines congruency and incongruen cy effects.Cogni tion and Emotion,2001,15(4):501-5205

Greenwald A G,Klinger M R,S chuh E S.Activati on by marginally perceptible ( subliminal )stimuli:Di ssociation of unconscious from consci ous cogn i tion.Journal of Experi m 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5,124(1):22-426

Klinger M R,Burton P C,Pitts G S.M echanis ms of unconscious priming:I.response competition ,not spreadi ng activ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 emory,and Cogni tion,2000,26(2):441-4557

Dosh er B A.T he response window regression method some problem atic assumptions:Comment on Draine and Greenw ald.Journal of Ex peri m 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8,127:311-3178

Klauer K C,M usch J.Goal dependent and goal independent effects of irrelevant evaluation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2,28:802-8149

Fockenberg D A,Koole S L,Sem i n G R.Backw ard affective pri m ing:Even w hen the prime is late,people sti ll evaluate.In press 10Houw er J D,Eelen P.An affective variant of the simon paradigm.

Cogniti on and emotion,1998,12(1):45-61

11Williams J M ,M athews A,M acL eod C.The emotional stroop task

and psychopathology.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6,120:3-24.

12M ogg K,Bradley B P,Hallow ell N.Attentional bias to threat:Roles of trait anxiety,stressful events,and aw areness.The Quarter ly of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4,47A:841-864

13Houw er J D.A s tructural analysis of indirect measures of attitudes.In:M usch J,Klauer K C.The psychology of evaluation:Affective processes i n cognition and emotion.M ahw ah,NJ:Lawrence Erl baum,2003:219-242

14W entura D.Acti vation and inhibition of affective i n form ati on:Evi dence for negative priming in the evaluati on task.Cogniti on and emo tion,1999,13(1):65-91

15W entura D.Ignoring brutal w i ll make numid more pleasant but uyuvu more unpleas ant:T he role of a priori pleasantness of unfa mili ar stimuli in affective pri m i ng tasks.Cognition and emotion,2002,16(2):269-298

16Hermans D,Spruyt A,Eelen P.Automatic affective priming of re cently acquired stimulus valence:Priming at SOA 300but not at SOA 1000.Cognition and emotion,2003,17(1):83-99

17Hermans D,De H ouw er J,Eelen P.A time course analysi s of th e af fective primi ng effect.Cognition and Emotion ,2001,15(2):143-165

18Ohira,H.,Nomura,M .,et al.Subliminal pri m i ng of valenced face unconsci ously modulates subsequent detenc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fM RI eviden ce of affective priming.NeuroImage,2001,13:455

Experimental Paradigms of Affective Priming

Fang Ping 1

,Chen Manqi 1

,Jiang Yuan

2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chool of Educatio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 ng,100037)

(2Academy of Psychol ogy and Behavior,T i anjin Normal Un i versity,T i anjin,300074)

Abstract T he affective priming r esearch is a good way to unveil the emotion and the attitude auto matic activ at ion.R ecently ,its ex per imental paradigms have g reatly dev eloped,forming the classical affectiv e priming paradigm,suboptimal affective priming ex peri ments,backw ard affect ive priming paradig m,and other paradigms which are combined with affectiv e pr iming experiment.T he article analyzes and summar izes those paradig ms and their results respectively ,and for ecasts the perspectives of future studies.Key words:emotion,affective pr iming ,experimental paradigm (上接第1402页)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pace based and Object based Visual Selection

Pan Yi,Xu Baihu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8)

Abstract T here is now clear ev idence supporting the idea that bot h space based and object based components of attention are within t he visual system,but no t mutually ex clusive.However,the evidence for these two compo nents of v isual attention came from very dif ferent paradigms,w hich results in the t heoretical co ntroversy on the inter relations betw een space based and object based att ention.T his paper made a review of pr ev ious researches in w hich both space based and object based components of attention were observed w ithin the single task paradig m.T he interaction betw een space based and object based attention in visual processing was discussed.At t he end of the paper ,it is pr oposed tha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mainly investigate t 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 een space based and object based visual selection at the neurophysiological level.Key words:v isual selection,space based attention,object based attention

方平等:情绪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

1399

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一、情绪 (一)情绪启动 近年来,当启动刺激与探测刺激具有相同的情绪色彩时,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反应会有明显的不同,这种情况被称之为情绪启动。这种情绪研究的发现为情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现代心理学产生不久以后,Williian James于1884年提出了被后人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但是由于情绪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困难,在其后的时间里情绪研究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情绪研究才出现了快速发展,早期情绪研究主要涉及情绪的生理唤醒、情绪脑机能定位、情绪的生理伴随模式、情绪发生序列、情绪与体内平衡、情绪与环境、条件性情绪反应、情绪与人格发展等课题。 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一致时(如: 阳光母爱蟑螂死亡),与具有不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不一致时(如:蟑螂母爱阳光死亡)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母爱死亡)的加工会更快和更准确,这通常就被称为情绪启动效应。 [1] (二)内隐情绪 为我们所熟知,弗洛伊德是无意识研究的先驱之一,在他的《性学与爱情心理学》中第三章就是对无意识情绪的阐述。他认为,本能是要寻求一种与观念或情感状态的结合。原始的本能与观念的结合之后就产生认知,而原始的本能与情绪情感状态结合后,就成为外显的情绪情感,两种结合过程之中都会伴随压抑影响作用,往往就把这种原始的观念和情感称为无意识观念和无意识情绪。而且弗洛伊德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无)意识,并且指出无意识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在20世纪60年代后,现在心理学开始蓬勃发展,认知革命开始,而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也快速发展,因此内隐研究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也相对开始成熟。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表明内隐社会认知揭示了无意识认知成分参与有意识的社会认知过程。这些都为内隐情绪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什么是内隐情绪,当今研究中尚未有一致的可被所有人认可的界定,在1999 年,Kihlstrom在《无意识心理》中明确提出“implicit emotion”这个概念,表明 内隐情绪是指某种情绪状态所导致的经验思想和行动上的变化,这种情绪状态独 立于他/她对这种情绪状态的有意识的觉知。也就是说相对于个体意识到情绪、 情感及情绪状态知觉的外显情绪,内隐情绪则是归于一个人情绪状态引发的体 验、思想或行为的改变,而这种情绪状态的引发是阈下即无意识的。 [2] 二、内隐情绪的相关研究 目前内隐情绪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阈下刺激诱发内隐情绪并且因此产生的反应是被试可以觉察到的,即被试可以意识到自身的情绪反应;第二方面是阈下刺激诱发的内隐情绪并且因此产生的反应是被试不能察觉到的,即被试的内隐情绪变化是被试没有意识到的。 (一)阈下引发的内隐情绪并且有外显反应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任务是一

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及影响因素模型

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及影响因素模型 [摘要] 问题解决有两种层面的研究范式,即表征式和社会文化范式。为了研究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外影响因素,本文将这两种研究范式结合起来,采用量化和质化方法,旨在建立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发现外部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范式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内部因素中学生的问题解决态度和一般的学习取向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有着间接的影响作用。外部因素也会影响内部因素,教师的教学范式越接近建构主义风格,学生的解难态度、学生取向以及对环境的观感越积极。本研究对问题解决教学活动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问题解决;研究范式;教学范式;观感 问题解决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目标之一(如问题解决能力),更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如问题解决教学法)。本文主要侧重前者,即研究个体的问题解决机制,对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进行了梳理,并尝试在实证研究中融合不同范式,探索问题解决的内外因素的影响机制。鉴于此,教师使用问题解决教学法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 一、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和具体方法 问题的存在是由于个体目前所处状态与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差距,[1]而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消弭二者差距的“一系列目标导向的认知活动”。[2] 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有两种,一种是表征式水平(Representational Level)的研究,另外一种是社会—文化水平(Social-Cultural Level)的研究,二者互为补充。 (一)表征式水平的问题研究范式 在表征式水平的支持者们[3]看来,人们的内部心理过程不是不可分析的,而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表征出来,并为人们所研究和分析。这种表征的方式通常是一些“构件(Construct),如思维模式、图式、概念、规则、理论等”。在表征式研究范式的背后有两个假设:个体对知识的思维表征是认知的“中介状态(Mediating State)”;另一个假设是,通过分析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如分析个体思维的口语报告,就可能得到他们的内部认知模式。口语报告反映的往往是人们加工知识的中间状态,如此,人们的认知活动就可以定义为:获得、组织和应用知识[4]的过程。提高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力(一种高阶认知活动),就可以转化为获得、组织和应用一定知识。

不同吸引度和唤醒度图片的情绪启动效应

不同唤醒度和吸引度的情绪图片的启动效应 张晓晓 1118403037 摘要 考察了不同唤醒度和吸引度图片对于启动效应的影响。被试为苏州大学在校本科生30名。在平时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实验材料的相貌对于被试的判断有明显的影响,所以在本次试验中,启动刺激材料的吸引度也作为其中的一个维度。本实验在严格控制情绪材料的条件下,以不同唤醒度和吸引度的材料作为启动刺激,以经过挑选的中性效价的情绪图片作为靶刺激,通过这样的设计来了解情绪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启动刺激材料的吸引度与启动效应之间呈现正相关,而唤醒度则没有发现它与启动效应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 1.前言 在心理学的发展中,人们认为人类总是潜意识地按照“积极/高兴”和“消极/不高兴”评价周围环境。在情绪或态度的现有理论中,研究表明个体只需少量认知资源就能快速评价刺激的情绪含义,并影响随后的情绪与认知。这些观点在近二十年里,获得了许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其中最直接的是情绪启动研究。该研究先呈现不同效价的启动刺激200ms,间隔100ms后呈现不同效价靶刺激,此时SOA为300ms(SOA指从启动刺激开始呈现到靶刺激开始呈现的时间间隔),当启动刺激与靶刺激效价一致时(如癌症———丑陋)所需反应时比不一致时(如生日———丑陋)更短。因形成意识反应策略并影响随后反应至少需要SOA为500ms,因此如果SOA为300ms时,启动刺激影响了随后的靶刺激反应,可将该过程视为自动、无意识的。可见,情绪启动研究一方面深化了传统的启动范式,将该范式扩展至情绪的研究。另一方面为探索无意识情绪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和新的途径。此外,该研究因具有直接测量方法所无法取代的优势,现已成为研究态度自动激活的首选方法。鉴于其重要的研究意义,情绪启动研究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并且成为较活跃的领域之一。 Bower在80年代初提出了关于情绪和记忆联想网络模型(association net work model of memory and emotion)①,他认为,情绪或记忆是这个网络上的结点,其他部分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这些结点的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可以是任何刺激,如听觉,视觉,语言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对情绪结点的刺激,可以引发扩散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以降低与此有关结点的感觉阈限,如情绪关联词语等。90年代,有人又提出了“无意识情绪模型”(Model of Nonconscious Affect)②.这个模型有种:一是添加模型,认为某些无意识的刺激会诱发人的某种情绪模式的产生,促使人们出现一种弥散性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通过无意识的方式添加到其他状态之中,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③第二个模型是注意模型(Attention model),这个模型认为,具有情绪刺激的信息会更多的引起人们的注意,当A察觉到B 的细微的情绪的变化,A会更加注意B的情绪变化,当人们察觉到情绪变化的时候,就必然会引起注意。④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很多人研究不同性质和特质的刺激对记忆过程的影响,因此认知过程的启动效应的研究开始了。人们通过实验的方法去验证。比较早的对Bower的模式进行验证的是Murphy和Zajonc R N B,他们提出了情绪首因效应假说。他发现情绪和其他认知现象一样存在情动效应,如果这种情绪是无意识的,这种情绪就成为了人们对事物反应的一个部分,是人的活动有了情绪色彩。⑤之后Challis 和Krane对不同启动状态下词语认知的速度进行研究,发现期待能够启动的情绪状态下(无论是否积极)词语认知速度快于中性状态下的认知速度。⑥ 情绪面孔的启动效应主要是研究情绪面孔的效价及唤醒度和启动效应的关系。总结以往

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8), 1171-1178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b1492795.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b1492795.html,/10.12677/ass.2018.78172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Lina Zha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Jul. 19th, 2018; accepted: Aug. 2nd, 2018; published: Aug. 9th, 2018 Abstract Researches showed that the disparate facial featur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will affect the percep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On the same baseline, women are more likely perceived to be happy, surprised and fear, whereas men are angry, which is called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We utilized the three-factor mixed experiment design, 2 (gender of priming image: male, fe-male) × 3 (emotion of priming image angry, happy, neutral) × 2 (gender of subject: male, female), to examine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The subjects need to assess target images are happy or not when encountering evaluative catego-rization task. Then we analyze the data that is estimated “happy” using the repetitive measure of varianc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of priming image and emotion of priming imag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1, 35) = 7.064, p < 0.0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n priming “happy” emotion whatever the happy priming or neutral priming.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here exists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Keywords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张丽娜 西南大学,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7月19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9日

范式研究

研究范式 一、范式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 “范式(paradigm)”一词,原是指语法中的“词形变化表”一词,它的原意是表示磁性的变化规则。作为一种专门术语,“范式”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Kuhn)在《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1959)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教科书只是提出专业人员作为范式而接受的具体阶梯,然后要求学生………解题,这些问题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实质上都十分接近于教科书或相应的讲课给以引导的题目。”但是,这一术语的广泛传播以及被人们普遍的接受,还是与库恩的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有关。这本书的出版史仅有172页的小册子,但却引起了哲学、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各界的巨大震动。在这本书中,库恩使用最多的一个术语就是“范式”。据英国学者马斯特曼(Masterman,M.)统计,库恩在这本书中至少以21种意思使用“范式”。通过分析,可以把这21种含义划分为三类:第一,形而上学范式,也叫元范式,如把“范式”当做一种有效地形而上学思辨,一种新的观察方式、一张地图、一种统帅知觉的条理化规则等;第二,社会学范式,如把“范式”定义为一个普遍承认的科学领域,象一套正当制度、司法裁决等;第三,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即以更具体的方式来使用“范式”,把它作为典型的问题和解答、一本实用的教科书或经典著作、实用的仪器设备、一个语法规范、一些供给的工具。把库恩的各种观点综合起来,他把“范式”解说为理论体系、研究规则和方法的“结构”,并认为它规范着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和观察世界的角度,决定着问题的提出、材料的选择、抽象的方向、合理性标准的确立以及问题的解决,新旧范式的交替是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库恩看来,范式有两个特点或标准:一是能够把一些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二是它能够知道这些拥护者进行解难题活动,所以范式对科学研究者既有心理上的定向作用,又有实际上的指导作用。 由此可见,所谓范式,是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论的方法。范式代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的解决方式。范式不是理论,但他对理论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此推及到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范式,可以把它看做是课程研究者在研究课程问题时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论和研究形式、研究策略。 二、当今教育领域三大研究范式 自西方教育教育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各个时期的关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观点有很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pkewitz(1984)的教育研究科学研究范式分类:经验分析科学、符号科学与批判科学。当代一些学者则主张从女性主义、后现

关于注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研究

关于注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研究 刘建义 (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 1有关心理学角度注意力的研究 注意是什么?这是心理学家长期以来不愿回答却又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虽 然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在注意的界定问题上心理学界仍未达成共识,但这并 未影响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注意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早在1890年,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就说过,注意是心理学的中心课题,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它也是信息加工理论框架的中心概念。认知心理学目前主要强调注意的选择性维量,将注意看作一种内部机制,借以实现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并调节行为(Kahneman, 1973),也即舍弃了一部分信息,以便有效地加工重要的信息。从这个角度出发,认知心理学主要着重研究注意的作用过程,提出了一些注意的模型,企图从理论上来研究注意机制。最初,注意的选择性通常被概念化为一个促进的过程,即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对于专注信息的加工被选择性地加强了。【1】伴随 1950s 认知心理学的崛起,专业研究人员对注意的研究兴趣迅速提升,此时刚刚起步的运动心理学亦开始关注运动员的注意特征,并持续至今:关注适宜刺激被认为是区分运动专家与新手最重要的认知特点之一(Landers, Salazar, Petruzzello, Kubitz, Gannon, & Han, 1994);对运动情境中适宜刺激的选择性注意能力至关重要&&选择性注意也许是成功运动员最重要的一项心理特点了(Cox,1996);&&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执行而言,人们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专心致志于当前的任务更为重要的了(Abernethy,1998)。虽然这些陈述尚无法概括注意在运动领域作用的全部,但足可见运动注意研究价值之一斑。 检索国外相关资料不难发现,迄今运动心理学领域针对注意已开展过一定数量的研究工作,涉及的选题相对广泛,采用的研究范式亦很多样。如目前运动心理学主要从认知(心理努力,mental effort)、行为(动作控制,action control)和生理(警觉,altertness)三个方面对运动员的注意特征与状态进行研究与测查。在权威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手册》第二版注意一章中,较第一版略去警觉或准备性注意(attention as alertness and preparedness),而集中讨论容量或资源限制性注意(attention as a limited capacity and resource)和选择性情景中的注意(attention in the context of selectivity)两方面的主要理论模型、研究范式、测量方法,与运动技能获得、技能水平提升、教学训练安排的关系,以及专家-新手注意活动方面的比较等(Singer,Hausenblas,Janelle, 2001)。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运动心理学在注意研究的选题上相对集中,主要致力于运动员注意品质的探索及注意能力测试评价系统的研发(王晓芬,姚家新,2001;殷恒婵,孟庆茂,钱铭佳,2001;殷恒婵,2002;李永瑞,2002),亦有少数学者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展开运动员注意特征的研究(章建成,1994;廖彦罡,2003)。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紧张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2】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清楚直觉对象的数量,注意对象数量越多说明我们的注意广度越大。注意紧张性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高度集中程度,是注意的强度特征。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注意的稳定性表现的是注意的时间特征。注意的分配时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能够指向不同的注意对象,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记便是注意的分配活动。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即是注意的切换速度的特征。注意力转移(Mental rotation)是视觉影像处理的一种形式,由Shepard和Metzler[1]在1971年首先提出,它的深入研究对探索脑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受试者要求识别三维转动物体的影像和镜像。在注意转动角度不等的物体时,反应时间不同。实际的物体(图形)转动时,受试者要在头脑中转动其影像。把这种视觉影像处理形式称为注意力转移。【3】

公共政策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范式

公共政策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范式 2012年12月26日15:21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期作者:张润君任伊扬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9 【内容提要】公共政策科学总以特定的政策问题为其研究对象,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确定政策目标,选择政策工具,解决政策问题。政策源于问题又回归于问题,从问题就是“心中的一种理想、期盼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一定义出发,可以阐发出一种将理想追求与现实分析有机结合的政策科学研究范式,即“问题”范式。 【关键词】公共政策科学“问题”范式政策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更多、更为复杂的难题,如环境、人口、健康、能源、交通、教育、疾病、贫困、犯罪等。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发展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公共政策科学的逐渐成熟和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建国初,我国人均GDP不足100美元,2003年达到100美元,2008年,首次突破3000美元大关,五年涨了两倍。[1]2011年已达到5432美元,居世界87位。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往往是社会矛盾较为严重的时期,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群体性事件增多,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社会伦理需要完善的重要时期。[2](P40) 政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的出现被誉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科学革命”(德诺尔、里夫林)、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冯贝米)以及“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发展”(罗迪)[3](P1),公共政策科学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科学中发展速度最快、最富有研究活力的学科之一,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日趋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4](P37)公共政策科学从拉斯维尔的奠基到德罗尔的发展,再到政策过程研究的展开,已形成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和特定的研究途径以及研究范式,如政治学研究途径、经济学研究途径、伦理学研究途径。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的,古代和中世纪政策研究角色的分化和专门化与城市文明的产生、发展及复杂化有关;近代政策研究程序的改变则与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和实验自然科学的产生密切相关;当代政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则特别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及政府组织的迅速成长。[3](P12) 第二,政策科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将初创时期内涵的各个要素和内在张力充分表现了出来。政策科学已经并不是由单一的维度构成,其间存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在紧张。德罗尔曾呼吁通过综合哲学基础与构建本体理论,引入现实主义研究方法与开创宏观公共政策分析,改进元政策制定系统对公共政策进行理论建构。[5](P23) 第三,我国政策科学研究与实践步入正轨较晚,公共政策科学的重要性和学科的独立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落后,定量分析手段缺乏,对现实政策问题研究不深等现状,与当前我国

注意实验范式

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对注意的实验研究一直十分活跃,研究者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注意实验研究技术。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就分别建立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这些理论和实验的介绍,可以理解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理论和实验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是有关注意机制最易于理解的理论解释,该理论最早是由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提出来的,后来的研究者们又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该理论认为,既然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就像酒会中我们有选择地倾听当前的谈话而忽略其他谈话声),那么,不妨将注意理解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为了具体说明过滤器理论,研究者发明了双耳分听技术,这一技术的本质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在双耳分听技术基础上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试图对注意过滤器理论的关键问题作出回答,即:注意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位置究竟是在感觉阶段、分析阶段还是反应阶段?不同的双耳分听技术实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又将过滤器理论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一)早期选择模型 1958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设计了最早的双耳分听实验对注意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早期选择模型。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并进入高级分析水平的信息再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储。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滤波器。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韦尔福德(Welford,1959)因此称其为单通道模型(如图6-1)。在这个模型中,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只有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才易于通过,并最终受到注意。后来布罗德本特又强调期待的作用,凡为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另外,他还进一步指出,该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故而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 ?研究启动效应的实验一般都包括两个阶段: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如词、图 形或面孔等;然后在测验阶段呈现残词、模糊词、速视词或图等残缺的知觉或语义线索,要求被试命名或辨认; ?测量指标是被试的认知倾向、操作速度或准确性的改变,如反应时和正确率等 ?若被试对先前呈现刺激的命名时间或辨认正确率大于未学习过的控制刺激,就认为 先前呈现的刺激对后来的刺激产生了启动。 ?其与传统的记忆测量方法(又称直接测量),如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等有所不 同,它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忆学习过的信息,而是对任务的操作结果进行测量(又称间接测量),通常所用的方法有词干补笔、知觉辨认、快速命名和自由联想等。 双任务(dual-task)实验范式 ?如果完成两项任务需要同一心理过程或心理资源参与,那么,同时进行这两项任务 时每一任务的成绩将比各自单独进行的情况下要差。 ?如果某一认知任务(如推理、言语理解)依赖于短时记忆,那么当被试在完成认知 任务时同时记一些数字(占用短时记忆)时,随着被试要记住的数字量的增加,被试的成绩将受到很大影响。 ?当记忆负荷为3个数字时,各种认知任务成绩基本上未受影响。当记忆负荷为6个 数字(接近正常人的记忆广度)时,认知任务成绩均虽然明显降低,但没有预想的差。 ?要求被试在进行数字记忆广度任务(0-8位,出声复述)的同时完成一项推理测试, 随着记忆负荷的加大,推理所需时间明显增加,但其时间仅延长约35%,且错误率始终维持在5%左右。 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包含一个中央执行(central executive, CE)控制器,以及至少两个从属的子系 统:语音环(phonological loop, PL)和视空间模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 VSSP)。 ?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的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主要区别 ?工作记忆强调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操作和保持的同时性,而短时记忆则只强调信息 的(被动)储存。 ?相比较短时记忆概念而言,工作记忆概念更符合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与保持的特点, 即信息处理和保持的同时性特点。 认知心理学方法 实验法 ?过程分离法:反应时间的相减法、反应时间的加因素法等; ?任务分离法(实验性分离) 过程分离(I):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唐德斯1868年提出“生理时间” ,区分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 ?A反应(简单反应):要求被试觉察到一个灯光刺激后立即用右手按键作出反应,记 录为RT a; ?B反应(选择反应):安排红绿两个色光刺激,要求被试看到红光后立即用右手按键 作出反应,而看到绿光后立即用左手按键作出反应,记录为RT b; ?C反应(辨别反应):安排红绿两个色光刺激,要求被试看到红光后立即用右手按键 作出反应,而看到绿光则不作出反应,所测到的反应时记录为RT c。 过程分离(I):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

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 蚁金瑶,钟明天,罗英姿,凌宇,姚树桥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中心,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目的:探讨阈下呈现启动图片时是否存在情绪启动效应,分析阈下情绪启动中是否存在负性偏向。方法:采用阈下呈现启动图片的方式,要求大学生尽快对目标图片做出正负性的判断。 采用重复测量ANOVA分析,比较大学生在不同的情绪启动条件下、对正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的差异。结果:不同情绪启动条件、目标图片的性质对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均存显著主效应,启动条件和控制条件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非启动条件,而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非启动条件;受试对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正性图片,对负性图片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正性图片。结论:阈下呈现启动图片时可观测到明显的情绪启动效应;在阈下情绪启动中,存在“负性偏向”。【关键词】情绪图片;阈下;情绪启动效应;负性偏向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7)03-0304-04 AStudyofSubliminalAffectivePrimingwithAffectivePictures YIJin-yao,ZHONGMing-tian,LUOYing-zi,LINGYu,YAOShu-qiaoTheSecondXiangyaHospital,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purposeofthisstudywastoreplicatethesubliminalprimingeffectwiththeaffectivepic- turesandcomparethereactionstopositivetargetpicturesandnegativetargetpictures.Methods:Primepicturesweresubliminallypresented,andthesubjectswererequiredtojudgewhetherthetargetpicturewasapositiveoranegativeoneassoonaspossible.ThecorrectresponserateandthemeanresponselatencyweresubjectedtoANOVAwithrepeatedmeasures.Results:Significantmaineffectsoftargetandaffectivecongruencewerefoundforbothcorrectrateandmeanresponselatency.Themeanresponselatencywassignificantlyslowerforaffectivelyincongruenttrials,ascomparedtothoseforaffectivelycongruenttrials.Thecorrectrateforaffectivelyincongruenttrialswasthelowest.Subjectswererela-tivelyslowertorespondtopositivetargetpicturesthantonegativetargetpictures.Conclusion:Thereareaffectiveprimingeffectswithsubliminallypresentedpictures.Thereis“ negativitybias”insubliminalaffectivepriming.【Keywords】Affectivepicture;Subliminal;Affectiveprimingeffect;Negativitybias 【基金项目】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号: 20050533026);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号:05JJ30053)通讯作者:姚树桥 在心理学领域中,存在这样的假设:人类对于周围环境总是无意识地将其评估为正性的(令人愉悦的)或负性的(令人不快)。Fazio等[1]建立的情绪启动范式为该自动评估假设提供了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支持。情绪启动(affectivepriming)是指对在评价上处于两极(如,正性的或负性的)的目标刺激而言,个体对其做出评价的时间与准确性受到其前面的启动刺激性质的调节,当启动刺激(如,友谊)和目标刺激(如,爱)的性质相一致时,个体对目标刺激的反应就会更快、更准确。而当启动刺激(如,讨厌)与目标刺激(如,快乐)性质不一致时,个体对目标刺激的反应就较慢,错误率也较高。启动效应证实了人类拥有非条件性地、自动对传入刺激进行评价的能力。 自Fazio等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后,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实验任务、不同的刺激材料、变化不同的 SOA(刺激不同步时间)水平、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启 动刺激(阈上呈现、阈下呈现)来探讨情绪启动效应的本质,结果均较一致发现:情绪启动效应并不依赖于对启动刺激的有意感知,提示情绪启动效应的自动加工本质[2],而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有关研究更是为情绪启动效应的自动加工本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然而,以往的阈下情绪启动研究得到的结果不一,有学者甚至得到“反转”效应[3,4],另外,以往的研究多只对启动、非启动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正确率进行比较,没有详细比较不同情绪启动条件(启动、非启动、控制)中,个体对正性、负性图片的反应是否有差异,即在探讨启动效应的时候,没有同时考虑到长期以来学者所观察的“负性偏向”(个体对负性刺激的反应快于对正性刺激的反应)[5]。 当前,阈上情绪启动研究的刺激材料比较多样 化,如词汇、简单线图、生活情景图片等,但在阈下情绪启动的研究中,刺激材料则相对单调,一般采用词汇作为刺激材料。鉴于Lang等人编制的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InternationalAffectivePictureSystem)[6]解决了情绪研究中一直以来存在的刺激材料标准化

一个跨学科分析范式的适用问题研究

一个跨学科分析范式的适用问题研究 法与经济学分析范式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的形成、运行及效果,是法学与经济学互动融合的产物。跨学科研究范式和法与经济学自从产生就存在逻辑勾连,经济属性、发展本位、效益价值以及限权理念和法与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契合决定了法与经济学分析范式在跨学科研究中的适用。这种适用对于丰富经济学与法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强化经济学与法学的当代使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法与经济学;经济法学;研究范式 法与经济学分析范式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的形成、运行及效果,是法学与经济学互动融合的产物。跨学科研究范式和法与经济学自从产生就存在逻辑勾连,加上经济属性、发展本位、效益价值以及限权理念和法与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契合决定了法与经济学分析范式在跨学科研究中的适用。这种适用对于丰富经济学与法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强化经济学与法学的当代使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跨学科范式的命名特征 1.基于法学的视角,一般称“经济分析法学”(Jurisprudence of Economics Analysis)、“经济法理学”(Jurisprudence Analysis)、“经济学法学”(Ee onomicsJurisprudence)。钱弘道认为:“从法学的角度看,‘经济分析法学’则更能够反映该学科的特征,本书(即《经济分析法学》——笔者注)采用‘经济分析法学’这个名称,而且‘经济分析法学’也合乎西方法学流派的命名传统,因此,‘经济分析法学’适合作为最终的相对统一的学科名称。” 2.基于经济学的视角,一般称“法经济学”(Economicsof Law)、“法律经济学”(LegaI Economics)、“法律一经济学”(Law-Economics)、“法律的经济分析”(Economic Ana lysis of Law)、“法律的经济方法”(Economics of Law)。而“法经济学”的称法在我国最为普遍,这一点可以从从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的论文名称得出结论。 3.基于法学与经济学互动的视角,一般称“法与经济学”(L_dw and Economics)、“法和经济学”、“法或经济学”(Law or Economics)、“经济学与法律”(Economics and Law)。而“在其发源地美国,学者们现已统一称呼其为‘法和经济学”。 本文赞同“法与经济学”。的称谓。原因在于“法与经济学”表明的是法学与经济学两个学科的互动,即“既要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又要对经济进行法律分析;既要分析经济系统的运行对法律的影响,又要注重分析法律系统的运行对经济系统的运行的影响”。

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6):833~84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杨小冬罗跃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摘要研究显示情绪信息对注意会产生特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个体特别是某些患有情绪障碍的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或注意增强现象。该文围绕该问题,主要介绍情绪Stroop实验、点探测实验、线索提示实验、情绪条件反射实验以及快速序列视觉呈现实验等多个实验范式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并分析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注意,情绪信息,实验范式。 分类号 B841.4 情绪和认知的关系,是人类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是心理学一直希望给予科学解答的问题。因情绪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开展实证研究常常困难重重。但是,近二十年来心理学工作者就个体对情绪信息的知觉注意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颇受注目的成果。本文围绕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特点,特别是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增强和注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1~4],分别介绍情绪Stroop实验、点探测实验、线索提示实验、情绪条件反射实验以及快速序列视觉呈现实验等几个比较有影响的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各研究在实验模式、刺激材料和被试选样等方面的特点,展望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 1.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 1.1 情绪Stroop实验范式(emotional Stroop paradigm)? 经典的Stroop实验要求被试报告色词的墨色。如“红”这个字,可以呈现为红色,也可以呈现为绿色。实验结果表明,在命名和词义不一致的墨色时,被试要花更多的时间,表现出Stroop色词干扰效应。对该效应有多种理论解释 [5],一种观点认为,阅读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加工技能,而颜色命名却不是。面对文字材料时,被试很难不进行语义加工,不仅注意字的墨色,而且也注意了字的语义,语义加工对墨色命名加工的干扰即表现为Stroop 效应。基于此,对情绪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预期情绪词的情绪色彩也能对颜色命名产生影响,于是发展出情绪Stroop实验,用以测查个体特别是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特点[6~8]。 情绪Stroop实验通常向被试呈现不同颜色的词语(包括中性词和情绪词),要求他们忽视词语的语义,尽可能快地命名字词的墨色。研究表明,相对于正常被试而言,焦虑个体(包 收稿日期:2004-06-04 通讯作者:罗跃嘉,E-mail: luoyj@https://www.sodocs.net/doc/b1492795.html,

情绪刺激材料的研究进展[1]

研究方法 情绪刺激材料的研究进展 周 萍 陈琦鹂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 摘 要 情绪刺激材料是诱发实验性情绪的重要工具。根据呈现的通道不同,现有的情绪刺激材料可分为视觉刺激材料、听觉刺激材料、嗅觉刺激材料以及多媒体材料等,其中以视觉刺激材料最为常见。随着情绪研究的深入,情绪刺激材料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是情绪研究中须待重视与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情绪诱发 情绪刺激材料 标准化研究 实验性情绪是许多心理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变量。为了获得有效的实验性情绪,研究者通常使用不同的情绪刺激材料诱发不同性质与强度的情绪。随着情绪研究的深入,情绪刺激材料的研制与规范化标准化将会愈受重视。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综述以抛砖引玉以飨同道。 1 情绪刺激材料的种类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实验性情绪研究中使用的刺激材料有语句、语词、图片、声音、气味等。根据呈现刺激材料的感觉通道不同,情绪刺激材料可分为视觉情绪刺激材料、听觉情绪刺激材料和嗅觉情绪刺激材料及多媒体材料,其中以视觉刺激材料的使用最为普遍。1.1 视觉刺激材料1.1.1 语词与语句 早在1968年,V elten [1]通过实验编制了第一套情绪诱发文字材料(mood induction statements)。这些书面情绪性材料由语句构成,分为正性语句、负性语句和中性语句三种,例如:正性语句: 大多数的人都喜欢我 ;负性语句: 有时我感觉有罪恶感而无法睡觉 ;中性语句: 华盛顿的很多建筑物是用大理石建的 。1986年,Fazio [2]等人采用语词作为情绪刺激材料研究情绪启动效应。实验要求被试对靶刺激(如: 友好 、 丑恶 )进行效价评定(积极或消极),每一靶刺激前呈现一个不需要评价的启动刺激(其情绪效价与靶刺激具有一致和不一致的关系),记录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结果显示与启动词效价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比与启动词效价不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要短。1992年,Barg h [3]等人重复F azio 1986年的实验,采用带有态度色彩的物体名字作为启动刺激,(如:正性词,黄金;负性词,垃圾),表明态度自动激活效应的普遍性。1998年,De Houwer 等[4] 使用Simon 范式研究情绪,实验中使用正负效价的和中性的名词和形容词作为情绪刺激,如:正性词:朋友(fr iend)和真诚的(honest );负性词:癌症(cancer)和淘气的(stupid);中性词:纸张(paper )和通常的(nor mal);实验要求一半被试在名词呈现时报告 正性 ,在形容词呈现时报告 负性 ;另一半被试的要求则与其相反,结果显示呈现词的情绪效价与要求被试报告的反应一致时,被试反应的速度更快。在情绪Stroop 现象研究中, White [5]要求被试对带有情绪色彩语词所涂的颜色命名,其中包括威胁性词语(如:death,死亡)和中性词语。结果显示被试给情绪语词进行颜色命名的速度比给中性词颜色命名的速度要慢。Stenberg [6]使用Stroop 范式,将情绪效价词附加在具有不同情绪效价的面孔上,实验任务就是判断语词的效价,结果表明对负性词的加工潜伏期延长。 在这些研究中,作为情绪刺激材料的语词大多采用的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和名词,其启动效价往往是以反应时或偏好测定来评定。1.1.2 图片 情绪图片刺激材料在实验性情绪研究中被广泛使用。1993年,M urphy 等[7]采用图片作为启动刺激,要求被试作偏好判断,结果证实图片有情绪效应。1998年,RandyJ.L arsen 等[8] 曾在实验中使用三种不同情绪色彩的情景图片以幻灯片的方式呈现,要求被试在看完图片后,完成实验问卷,研究个体在情绪反应强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情绪反应强度高的被试与情绪反应强度低的被试相比,所要完成的认知活动更多。2002年,Jan De Houwer [9]等人使用正负情绪效价图片作为情绪刺激,有动物图片(蝴蝶,蛇)、人物图片(朋友,敌人)、运动图片(接吻,哭泣)和关于景观的图片(花朵,疾病),进行关于情绪类别实验中的情绪启动研究。国内郑希付采用分别表现愉快、悲伤和愤怒情绪的三张人物图片作为刺激材料,采用自我情绪评定的方式观察观看情绪图片的被试与观看非情绪图片的控制组被试获得的情绪差异.发现实验组被试均产生了相应的情绪,而且积极组的效果更为明显。程九清、高湘萍采用5张积极和5张消极人物表情图片作为刺激材料进行情绪启动研究,也同样证实了情绪启动效应。杨丽珠,蒋重清等采用哭与笑的人物表情图片作为刺激材料,要求被试观看哭与笑的表情图片后注视电脑屏幕上呈现的人物后脑勺图片,按键选择这个人是笑还是哭。结果表明哭的表情面孔启动效应达到显著;但笑表情面孔启动效应未达到显著。 作为刺激材料,图片的内容涉及较广,包含的情绪信息很多,似乎图片比文字引起的启动效应更明显。Spruy t A ,Hermans 等[10]的研究分别以图片和单词作为刺激材料,结果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以图片为刺激材料时,采 通讯作者:周萍。E mail:okninhao@https://www.sodocs.net/doc/b1492795.html, 424 心理科学 Ps ychologi cal S cience 2008,31(2):424-4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