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宁波经济转型之路

宁波经济转型之路

宁波经济转型之路
宁波经济转型之路

宁波经济转型之路

宁波,简称“甬”,是浙江省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和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利的较大的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当今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宁波历来是一座商贸名城,在唐宋时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商舶往来,物货丰衍”的对外三大通商口岸之一,至清初则形成“百货咸备,商号林立”的繁荣景象,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宁波的钱庄、南北货号、鱼行遍布于市,世人称“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而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宁波这座历史悠久的商贸都会再一次迸发了活力,成为长三角南翼一颗闪亮的明珠。

民营经济高度发达是商城宁波的最大特色,宁波民营经济创造的GDP接近全市总量的80%,创造的利税约占全市的70%,创造的就业岗位接近全市的85%,其经济活力指数在全国位居前列。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宁波已经成为东部沿海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并在众多行业中创造了辉煌,成为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经济发展历史

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私合营”的完成,国有和集体企业成为计划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在中国大地几乎绝迹。宁波也不例外,这段时期以国有大中型纺织企业和集体轻工业企业为主,经济总量小且分布零散。

在改革开放初期,宁波市民营经济呈现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到1987年宁波的个体户已从1978年的187户发展到10.57万户,乡镇企业已从1978年的7712家上升到47527家,同时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开始出现。宁波也逐步形成了以纺织服装行业为龙头、出口外贸为导向的经济体系,现在宁波的大型民营企业如雅戈尔集团、杉杉集团和金田铜业等企业大都创办于这一阶段。宁波的经济总量开始稳步增长,但还是存在规模小、底子薄等问题。

在1987年宁波跻身计划单列市,特别是1998年大规模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开始后,宁波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由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形成的大型股份制企业纷纷形成,如由和丰纱厂改制成的维科集团、二轻局改制成的富邦集团等,民营经济整体数量不断增长。这一时期宁波建成了北仑深水港区,成功引进外商投资并接受国家直接投资,北仑保税区和镇海炼化片区相继建成,临港产业蓬勃发展,经济规模开始井喷式爆发,形成了电、汽、水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六大支柱产业。

近期宁波进入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有三大重大动态;

1.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市域北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是一片因桥而谋、与桥同兴的发展大平台。2009年11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决定》,在整合慈溪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基础上,设

立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定位为:宁波北翼国际化新城区和产业转型新基地。

2.家电行业,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全市城乡迅速兴起的塑料制品企业和与之配套的模具制造业的发展,当时一批企业从为国有大企业生产彩电、洗衣机等塑料配件开始,逐渐向生产家用电器配件转移,从生产简单的家电配件开始向整机发展,经过三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家电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宁波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3.创牌意识,宁波经济中民营经济占80%且对外贸易占很大比重,但是宁波民营企业家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近年来涌现出了雅戈尔、奥克斯、杉杉、罗蒙、维科、帅康、方太、双鹿等一大批强势品牌,获得了“中国品牌之都”的美誉。

二、经济发展特征

宁波的特色经济明显表现在块状经济和临港工业。前者萌芽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形成规模,它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一个个产业集聚区。后者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依托宁波优越的港口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而发展起来的港口工业经济。

1.块状经济发展概况

目前全市块状经济共有145块,占全省总数的30%。其中,单体规模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有90多块,超5亿元的有10多块,超10亿元的有6个。至2002年底,全市块状经济年产值达124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从业人员40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16%。

宁波块状经济是在自发型和政府推动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实质就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一个个的产业集聚区。大的块状经济由一个或几个乡镇组成。如培育了雅戈尔、罗蒙、布利杰、培罗成等知名服装品牌的宁波服装块状经济,现有1800多家企业就分布在鄞州石契镇到奉化桥头镇一带的五六个乡镇间;慈溪胜山镇从事服装加工的农户1万多家,占当地总户数的90%。旬山的爵溪街道只有1万多人口,却集聚了400多家针织服装生产企业。另外,宁海西店镇的小五金、城关镇的文具、慈溪周巷镇的食品等,也都是以镇为单位、特色产业集聚的块状经济。而小的块状经济则只是一个或几个村,但其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视。如慈溪横河相土村、余姚陆埠江南村等一大批“一村一品”专业村,在当地起到了龙头作用;相土地村依托宁波慈兴集团、环驰集团,带动了全村300多家企业生产微型轴承,2003年该村产值达到12.5亿元;江南村则以前店后厂的形式,聚集了水暖器材生产企业200 家,兴办了江南水暖城,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余姚泗门镇上新屋村生产的电动剃须刀占领全国县以上城市70%的市场,临山浦中村的电话机按键全国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97%。

随着块状经济的产业集聚和专业化协作不断完善,使名优产品脱颖而出,如海天塑机、新海塑壳打火机、沁园过滤式净水器等。目前,宁波已有95家企业的114种工业产品产销量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单打冠军”。而产业的集聚更

是直接促成了宁波各类专业市场的形成。全市建制镇共有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300多个,平均每个镇有近3个,像慈溪周巷仪器批发市场、鄞州宁波轻纺城、余姚中国塑料城等,都是块状经济的产物。

2.临港工业发展概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宁波已基本形成了一条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工业带,截至2003年底,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临港工业企业共有635家(其中大型企业107家),实现工业产值692亿元,工业增加值154亿元,利税总额95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值的26.3%、16. 9%、29. 9%。

宁波临港工业呈现“六业兴旺”的格局。(1)石化行业:在镇海炼化不断扩建的同时,先后兴建了LG甬兴、浙江太平洋化学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中型企业,生产聚丙烯树脂、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丙二醇、ABS等产品。现已形成了以原油加工为源头、化工液体中转码头为依托的多种化工产品共同发展的局面,2003年化工业产值达293.4亿元,占临港工业产值的42.4%。(2)能源行业:目前宁波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电力基地之一,其发电量约占华东电网总发电量的10%。2003年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613万千瓦,全年发电量为336亿千瓦时。2003年能源工业总产值为77.5亿元,占临港工业产值的11.2%。(3)汽车行业:宁波汽车整车生产正在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相当发达, 2003年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1.6亿元,占临港工业产值的8.9%。(4)钢铁行业:宁波的深水良港优势,使钢铁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产品有冷轧不锈钢薄板、钢、成品钢材等,2003年钢铁工业总产值35.3亿元,占临港工业产值的5.1%。(5)造纸行业:宁波造纸行业在“九五”期间有很大的发展,特别在1994年以后,中华纸业有限公司年产45万吨白板纸项目的建设,使宁波成为全国最大的高档包装纸板生产基地。2003年造纸工业总产值为20. 8亿元,占临港工业产值的3.0%。(6)修造船行业:宁波有较强的船舶工业基础,规模以上企业有浙江造船有限公司、三星重工业(宁波)有限公司、宁波新乐造船有限公司、宁波恒富船业(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2003年修造船工业总产值为8.3亿元,占临港工业产值的1.2%。

目前,宁波临港工业发展呈现出集聚趋势,已形成了北仑、大榭、镇海、市区沿江工业群四大板块,并在产业构成上各具特色。(1)北仑临港工业区以重化工业为主,以化工、冶金、汽配、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目前拥有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48家。2002年产值239.2亿元,利润26亿元,分别占北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和利润的81.8%、88.1%。(2)镇海临港工业区由镇海开发区和澥浦至龙山化工区组成,以石化、电力行业为主,机械行业为辅。现有规模以上临港工业企业22家,2002年产值264亿元,销售收入267亿元,利润16亿元,出口交货值22亿元。(3)大榭岛临港工业区以石化为基础,以出口加工、内外贸易、仓储运输为支柱。主要在建项目有:25万吨原油中转基站、恒信成品油码头、利万石化高等级改性沥青等。(4)市区沿江工业群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能源为辅,主要企业有韵升集团、波导公司、中华纸业、庆丰热电、长丰热电等。

宁波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外贸经济。3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百年的通商口岸。1984年,宁波被列为中国大陆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中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198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宁波成为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城市。至此,宁波拥有了外贸自营进出口权,获得了直接与外商打交道的机会,开放型经济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与此同时,国家及时赋予了宁波更多的开发开放权限。1984年,国家级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设立。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保税区。2002年,国务院批准宁波设立出口加工区,享有特殊优惠政策。2004年,国家又批准宁波设立保税物流园区。200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梅山保税物流港区。这无疑为宁波新一轮深度对外开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目前,宁波全市与外贸相关的制造行业和进出口企业从业人员超过百万,达到140万人。这意味着,每4个宁波人中,就有1人的就业与外贸息息相关。

2009年,宁波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到12927家,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608.1亿美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34.2亿美元。

能商善贾的宁波人,踏着开放的脚步走出国门,把世界变成了自己的舞台。目前,宁波企业已在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069家境外企业和机构。2009年,宁波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8.8亿美元。

三、问题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凭借独特的港口优势,在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和临港产业等方面获得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宁波模式”。当前,宁波市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2009年GDP达到4215亿元,人均GDP达10833美元,产业结构为4.4:53.3:42.3。宁波市产业空间布局总体呈现出“北强南弱,北重南轻”、“小集聚,大分散”的特点。

但是,长期的快速发展使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被忽略,依靠土地、劳动力、资源能源等初级要素投入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仍然是宁波经济发展的主流。在长三角区域,宁波经济地位已经受到威胁,2009年经济总量被南京赶超,并与杭州的差距越来越大。原始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城市建设和品牌塑造相对滞后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宁波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体现在产业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传统制造业以出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同时面临着综合成本上升的压力;临港工业产业链条短,对资源和环境均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关键是缺乏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和科技资源;现代服务业受周边经济高地的影响,“马太效应”现象显著,为临港产业服务的高端业态发展不足。同时宁波产业空间布局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区县间板块经济重合度较高,产业雷同效应明显,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引领区和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分散,缺少空间载体。

纵观国内外,宁波市产业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在全球范围内,高新技术逐步取代传统发展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服务业发展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导力量;第二,中国沿海地区面临综合成本上升的压力,制造业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全球高端服务业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趋势明显;第三,中国经济将进入依赖技术、创新为动力的内涵式增长阶段,制造业将逐步向中高端领域发展;第四,长三角是未来20年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都市产业群,在区域竞合格局下,宁波-舟山港有望成为继上海之后又一国际枢纽港口。

四、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未来20年宁波市必须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做强以临港服务业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推进临港产业循环化,并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民营经济的转型。

1、构建有宁波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产业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产业内部按新的方式进行组合,产业链涵盖了研发、设计、制造、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产业之间的边界也逐步模糊化,产业之间互相渗透,逐步实现农业工业化,工业服务化,服务知识化。

2、构建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从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趋势看,宁波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必须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一是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研发体系;四是培育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体系;

3、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体系

如果说以往缓解资源环境矛盾还有较大回旋空间,但发展到今天,宁波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必须把资源环境压力释放的过程,转化为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

4、构建协调互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积极推动空间布局优化。上海到南京的走廊地带,工业最为密集,而浙江包括宁波,总体上缺乏这样高度密集的走廊地带。杭州湾跨海大桥修通以后,三角循环形成,条件极为有利,应进一步推进空间布局优化,完善和落实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

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构建宁波都市经济圈,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

积极参与区域和跨国经济合作。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来甬设立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中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化经营,有效提高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整合全球资源

的能力。

5、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宁波外部需求会有所减弱,为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除搞一些战略性的产业项目以外,应利用前几年的积累,推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从发展方向来看,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总体格局呈网络化发展趋势。从网络化程度来看,宁波的网络化程度明显偏低,高速公路密度和长度还不够(当然有地形条件限制)。因此,应打通对外交通通道,构建网络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积极推进现代化信息传输网络建设;加快完善港口布局,推进宁波一舟山港一体化,健全集疏运体系。

6、构建开放型国际化人才保障体系

开发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不仅能够提高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和全要素生产率,而且能够促进公平参与,改进收入分配,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答案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下列哪一篇文章不是代表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文章?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C.《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 从指导思想来看,哪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完成的转变? A.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B.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从封闭到开放 D.从固守陈规到大胆改革 3. 中国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的标志是什么? A.经济改革 B.教育改革 C.政治改革 D.体制改革 4. 下列哪一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这一时期的文件理论上最重要的成果? A.废除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一套固定模式。 D.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

5. 下列哪一事件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大事件? A.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在城市主要搞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D.开辟经济特区,搞对外开放。 6. 从1988年的9月到1992年2月邓小平南巡这个阶段处于改革的哪个阶段? A.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 B.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 C.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 D.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7. ()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A.1978.12——1984.10 B.1984.10——1988.9 C.1988.9——1992.2 D.1992.2——2003.10 8. 下列哪一项不是十四大的内容? A.把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思想变成我们全党的一个纲领。 B.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D.提出邓小平理论。 9.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A.发展

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教学提纲

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 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 发布处室:重项办发布日期:2011-08-10 点击数:3339 【字体:大中小】保护视力色: “十二五”时期是宁波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既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也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实现宁波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牢牢抓住经济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对宁波而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任务。“十二五”时期,宁波全市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行动起来,走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一、今后三年是决定宁波转型升级命运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宁波要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必须转型升级,而未来五年关键在前三年。当前,宁波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经受着市场格局既有国外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又有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双重考验,要素资源既有供给瓶颈又有价格上升导致成本不断推高的双重困扰,节能减排既要完成硬指标又要保证城乡居民生态权益的双重压力,产业升级既要压“旧”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又要上“新”发展新兴产业的双重任务。宁波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经受住这一系列挑战与考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转型升级不

能是局部性、策略性、缓慢性的转型升级,而是要全局性、战略性、紧迫性的转型升级。 (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倒逼和机遇 宁波经济出口比重大、外贸依存度高、国际市场依赖性强。“十二五”时期,假如我们不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服务业比重,GDP要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长,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则分别要达到年均20%以上增速才能实现。在主要发达经济体消费模式改变、失业率居高不下、主权国家债务危机持续恶化和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今后5年外贸要达到年均20%的增速非常困难。 上述情况对高外贸依存度和货物贸易占主体的发展方式形成倒逼。宁波必须要抢抓国家实施扩内需战略的新机遇、国际市场新变化孕育的新机遇,从简单地卖低附加值的“仿制品”走向卖拥有专利、标准、品牌的高附加值“智造品”转变,从主要做“有形的货物贸易为主”向“有形的货物贸易与无形的服务贸易并重”转变,从主要面对国外生产向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生产转变。 (二)劳动力对象、利益等形成的成本倒逼和机遇 长期以来,宁波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了低成本竞争型和低附加值型的产业体系。现在这种比较优势越来越成为劣势,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困境。一是土地资源难以支撑。二是人口承载力难以支撑。三是生产要素价格难以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1.1.1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1.2在就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1.1.3在国际收支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 改革以来,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条件下,由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顺差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由1982年的62.9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470.25亿美元;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24年增长了38.3倍,年均增长16.5%。 另外,在物价方面,实现了经济高增长条件下的低度通胀(多数年份)或中度通胀(少数年份)。 1.2、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1.2.1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这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来源。 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二者分别增长了6.4和6.2倍。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0.3%。 1.2.2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但2006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6111元。1978年-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亿下降到1479万人。 1.2.3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物质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国家统计局连日来发布的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表明,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 1、我国GDP从世界第十升至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 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十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1979年至2007年,GDP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年至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2、我国跃居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宁波市2020年发展规划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课程设计 题目宁波市2020年发展规划 班级港口09-1班 团队成员:(排名第一的为组长) 姓名(1)学号 姓名(2)学号 姓名(3)学号 宁波工程学院 2012年05月 项目团队成员分工表: 序 姓名学号分工完成情况自述 号

1 45号发展现状评价 与宁波未来物流业发展有关的评价指标体系,着实想了很久,也查阅并结合了十二五规划等等相关资料才做出了指标体系。再结合资料分析出相关指标的权重,运用了层次分析法评价,最后得出了宁波市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等结论 2 44号物流发展预测对于数据的查找和计算,我花费了挺多时间,对于预测过程,我遇到挺多问题,不过也及时解决了,也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最后得到一个可行的预测方法,自我觉得还挺负责地 完成任务 3 )宁波物流发展 的背景和必要 性及得出2020 年物流发展规 划,完成排版 重新排版各个部分,表格、文 字,各部分汇总结合查阅的宁 波“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得 出结论,完成整篇论文 一、宁波市物流业发展规划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背景 一、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2010年全市物流总额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5.4%;物流业增加值达到506.9亿元,年均增长17.4%;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9%,占服务业比重24.6%,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我市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物流运作效率明显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到17.83%,同2006年相比,相当于年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物流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以港口物流为龙头,制造业物流、城乡配送物流、航空物流、专业物流等为配套的发展格局。2010年宁波港域货物吞吐量达到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00万TEU,集装箱吞吐量排名跃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三位,全球第六位。 二、物流通道网络不断完善,物流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在“一环六射”高速公路主骨架的基本形成、“八横五纵三沿海”干线公路及综合枢纽场站加快建设

关于加快浙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加快浙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 一、浙江开发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浙江从1984年10月设立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目前共有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省级以上开发区118个(数量居全国第三),其中:各类国家级开发区1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5个、工业(高新)园区45个,形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区域开放格局。 浙江开发区设立26年来,在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中,探索了有益经验,发挥了重大作用;全省73家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不含园区)以不到全省5%的土地,引进了占全省近1/2的实到外资,完成了占全省1/3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出口交货值,实现了占全省1/5的财政收入,为加快浙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发区已成为浙江对外开放最有活力、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重要平台,成为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但同时,开发区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解决发展困境:一是规划起点不高。不少开发区早期对规划重视不够,空间布局“小、散、乱”,资源利用率不高;二是发展空间受限。浙江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经国家核准面积平均8.17平方公里,最小开发区只有1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多数开发区原批准规划面积已基本完成;三是产业层次偏低。不少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仍为传统产业和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功能配套不全。开发区原先定位偏重工业化,功能比较单一,吸引高端产业和高级人才的软硬环境欠佳;五是体制优势弱化。开发区曾经享有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特殊优惠政策取消或受限,办事难度加大、管理成本增加、服务效率降低。 二、省内外正在转型升级开发区的趋势特征 经过26年的建设与发展,开发区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依据形势变化对外资、产业、土地、税收、环境、劳工等政策做了重大调整,这些政策与开发区关联十分密切;开发区的职能已从上世纪80年代单一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功能,向综合性建设、综合性发展、综合性管理等多功能转变。目前,省内外一些正在转型升级的先进开发区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形态都在发生变化。有专家学者分别用“大开发区时代”、“后开发区时代”和“泛开发区时代”三个词汇,对转型升级中的开发区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做了新的诠释和描述。 所谓“大开发区时代”,是指开发区实际管辖的范围已经不是当初设立核准的几平方、十几平方公里的范围,而是通过体制创新、授权管理扩展到几百平方公里的区域。据了解,外省国家级的苏州工业区280平方公里,天津开发区300平方公里,广州开发区390平方公里,大连、青岛开发区都是400平方公里,沈阳开发区480平方公里。浙江省国家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200平方公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180平方公里。几百平方公里的大开发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工业园区,而是按照统筹二、三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的理念进行建设的复合开发区或综合经济区,已经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平台和促进转型升级的新高地。 所谓“后开发区时代”,是指国内先进开发区在功能定位上,已经由单一加工制造业,向先

行政区划调整对宁波经济发展的促进

行政区划调整对宁波经济发展的促进 孔航挺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 摘要: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的联系,行政区划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宁波发展的历史中,已经进行了几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例如鄞县撤销设立鄞州区等。在发展至今,“老三区”的位置狭隘,制约了宁波中心城区的发展。近来,又有各方面消息传出宁波市区各区之间的区划将进行调整,包括了鄞州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和海曙区之间的辖区的互相调整。本文试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探究区划调整中所需要注意的重点和所需遵循的原则,能够从原理上对此次的区划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宁波行政区划区域经济 一、引言 1.1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的概念 经济区域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在生产流通等方面存在分工和协作,各类经济资源具有较强聚集性和辐射性的经济区域综合体。经济区的主要特征是“中心一外围”市场结构和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的高效性(集聚经济),所以经济区在空间上必然是非均衡分布的。(刘君德,1996 )。[1] 而所谓行政区划,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国家行为,则是国家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有关的法律规定,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口、民族、文化、风俗等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相关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刘君德,1996 )。[1] 1.2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的内在联系 行政区和经济区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行政区是内向的、封闭的,而经济区是外向的、开放的。行政权力只能在一定的边界范围内起作用,经济活动却不直受到任何边界的限制(周振鹤,1990 )。一般来说,行政区划应该保持相对稳定,而经济区则会不断发生变化。行政区划跟经济区往往存在一些矛盾,随着经济区的不断演化和发展,对行政区划进行适当调整是必要的,但是,不可能依靠行政区划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 一般来说行政区划的作用主要有三个:巩固基层政权、促进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行政区划的最初起因主要是国家统治的需要,是从政治方面考虑的,经济的因素只占极少的分量。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行政区划的划分越来越多地考虑经济发展的要求(张德江,1991 )。而我国作为单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行政区划的经济功能更加突出。行政建制的撤设、行政区的规模等级、行政区范围的合理性及行政中心的设置等,影响着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与配置、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2] 因而,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行政区划的调整不仅涉及地方市场范围的调整,也影响着地方政府行政和财政管理。近年来,地级市的行政区划的调整频繁的进行,例如厦门调整市内行政区划调整,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划,这些调整也都是出于经济发展上的需求。[2] 二、宁波发展历史与前瞻 赵艳莉等研究者从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城市功能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他们认为宁波未来的城市功能应趋向“服务型城市”、“宜居型城市”和“生态人文型城市”。宁波作为一个滨海的港口城市,以国际性港口城市转型案例来看,国际先进港口城市在经历港口大工业的发展阶段后,大多都将重心转移到了城市功能的综合发展,注重港口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其

2019年宁波经济发展趋势报告7页word文档

2019年宁波消费特点报告 一、2019年宁波消费趋势的基本特点 2019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紧紧围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攻坚克难,负重作为,商贸流通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前三季度,我市累计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4.4亿元,同比增长9.6%,位居全省第七,比上半年前进一位;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6211.9亿元,同比增长7.5%,位居全省第六,比上半年前进一位。 一、消费品市场强势反弹。 今年前八个月,我市零售增长持续低迷,除4月份略有冲高外,其他月份的涨幅均低于去年同期,而刚刚过去的9月份却出现了强势反弹,限上社零比去年统一时期增长19.2%,高出去年同期13.2个百分点。从城乡看,9月份城镇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8亿元,比重达95.8%,同比增长20.2%,乡村实现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亿元,同比下降0.8%。分行业看,9月份批发业零售额同比增长79%,比去年同期提高45.8个百分点,零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5.2%,比去年同期提高11.9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依然未能“脱贫”,零售额分别下降13.5%和增长1.7%。 图1:2019-2019年限上社零情况(亿元) 二、主要商品增长提速 9月份,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的强势增长成为亮点,支撑消费市场回暖。去年同期由于钓鱼岛事件使得日系汽车销售直线下降,从而导致我市限上汽车类零售同比下降8.9%,在季节性因素和去年同期基数偏低等多重因素作用下,9 月份限上汽车类同比增长25.8%,拉动限上社零增长9.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49.7%。石油及制品类也成为本月热点,同比增长36.8%,拉动限上社零增长4.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23.5%。生活必须品类已回到平稳增长的通道,同比增长10.9%。 表1:限上主要类值零售增长对比情况(%) 三、连锁超市难脱困境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民建宁波市委会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的主线,是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传统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既是落实主题主线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再创发展新优势的现实选择。——编者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过了以“轻、小、集、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结构向传统优势产业、临港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转变,形成了纺织服装、塑机、家电、文具、汽配等快速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打出了“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塑机之都”等一张张响亮的城市名片。随着低廉的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优势的弱化以及沿海地区先发优势的逐步削弱,我市传统产业面临着资源要素瓶颈制约以及生产成本不断 上升等多重考验,推进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强化。为加快推进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议: 突出转型升级主体培育。切实改变转型普惠制,要在营造环境、鼓励培育“千军万马”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进一步突出主体培育,抓大放小,坚持扶大扶优扶强。在重点行业中确定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鼓励通过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推动大企业大集团创新品牌、提升实力、做大规模,争取一批龙头企业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乃至世界行业龙头,成为规模型、实力型、总部型、跨国型企业。 打造转型升级共性平台。由政府为主导,加强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和保障,针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加强整合资源,进一步提升功能,扩大覆盖范围,优化创新资

源,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转型升级的平台和支撑。鼓励推动有研发设计能力的企业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从“制造基地”向“总部基地”升级;引导企业从传统产业升级模式向全球价值链升级模式转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打造供应链管理平台,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产业发展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和集中,培育一批定位明确、特色突出的开发区和产业功能区,形成具有整合优势的现代产业集群。积极推动纺织服装、家电、汽车零部件等传统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这类块状经济的集聚优势,完善产业链的配套,提升特色产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政策对转型发展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建立转型升级的鲜明导向,综合运用产业、财税、环保、土地、金融、能源等政策手段,重点支持企业转型发展,积极推动优胜劣汰。加快转型升级的个性化政策研究,促使经济发展的政策从“普惠制”向“特惠制”转变。集中力量支持一批支撑产业转型的大平台、一批对产业转型发展具有强劲支撑作用的大企业、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重点企业发展。 加大对转型升级典型案例的挖掘和引导。加强舆论媒体的宣传和引导,着重挖掘一批在转型发展上有鲜明特色、显著成绩的企业典型,进行持续性跟进和宣传。加大行业转型升级的研讨与交流力度,引导企业结合企业实际,找到企业转型升级的合适路径,给企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经济方面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其综合国力的极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反应了社会现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规模。经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世界地位,国家甚至可以靠经济上的繁荣与强大悄无声息地在各领域的国际交锋中取胜。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可以称得上是经济发展的“奇迹”。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不但使我国富了起来,而且使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2018年为止,已经走过了整整四十年,已是“不惑”之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上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更加坚信,中国梦必将在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得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四十年以来的变化足以证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正确性:1978年中国GDP为3645亿元,同期美国为2.36万亿美元,中国仅为美国的四十六分之一;到了2016年,美国GDP为185619亿美元,中国GDP为113916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美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改革开放四十年,美国的经济总量上升了八倍,但中国的经济总量上升了两百多倍,堪称火箭式发展,中国从原本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有1.8%到现在对全世界经济贡献超过20%,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总量差距在不断缩小。除此之外,从工业生产的角度分析,1978年中国钢材生产量是3000万吨,2015年,中国的钢材生产量是112349.6万吨,是1978年的三十多倍,中国的工业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中国在高铁制造、船舶制造、重工设备制造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在消费品市场,以华为、海尔、格力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世界霸主,向全世界销售中国的产品。强大的工业也让中国国防力量有了飞速的进步,今天的中国形成了空天一体,核常兼备,攻防完善的强大国防体系,中国国防装备成为让世界忌惮的强大力量。 直白的数据给我们提供了事实基础来看待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现象。然而,国家经济的巨大变化不可能只体现在数字上—数字只是一种具化形式而已,真正受到影响的首先应是国民的生活。四十年前,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相信各位同学一定从父辈那里看到过粮票、布票,或者至少听到过这种说法。四十年前,商品种类少,就算手中有钱却无法买到自己想要的货物,往往一件衣服需要穿好几年,人民生活在温饱边缘徘徊。那个年代,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没有活跃的经济。听爷爷辈的人说,那时候每个月的工资才30块,而这些钱要被用来养活一家五六口人。渐渐地,在马克思主义引导下,老百姓开始有钱了,粮仓里开始有余粮了,生活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今天,我们的周边尽是经济腾飞的体现—大商场、私家车、电影院、剧院等等,中国的新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已经变为“把我

宁波市经济数据

2010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25.8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8.4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48.2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59.2亿元,增长11.6%。 2010年,宁波经济整体呈现高开、缓降、稳走、转型的基本态势,多项经济指标表现良好,运行实际好于年初预期。 2010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3171.2亿元,同比增加32.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全年累计实现总产值10867.5亿元,增长35.4%。 除了产值取得可喜成绩,宁波工业转型升级之路也在稳步推进。2010年,宁波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达到1863.2亿元,同比增长48.1%,增速高于工业总产值12.7个百分点;作为制造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09.5亿元,增长39.2%,增速高于规上工业产值3.8个百分点;重工业同比增长39.5%,高于轻工业增速12.4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速差距较年差缩小22.8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8.8% 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46.1% 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6.5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低于去年同期5.9个百分点。 从投资增速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较快,2010年全市完成投资557.3亿元,同比增长48.8%,增速同比提高27.1个百分点。 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意愿明显增强。2010年,宁波民间投资完成1016.1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6.1%,同比增长29%,增速同

比提高9.6个百分点。从民间资本的投向看,第三产业占了57%,房地产投资更是占了大头。 政府花钱节能减排财政用于环境保护支出增长242.1% 2010年,全市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171.7亿元,同比增长21.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00.7亿元,增长18.7%。 财政支出的钱主要花在哪呢?据统计,2010年财政用于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都有所增长。由于宁波市节能减排任务比较重,去年,财政用于环境保护支出增长最大,达到242.1% 市民花钱有变化买食品多了买衣服少了 2010年,宁波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7%,仍在年初确定的调控目前之内。 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价格指数呈现“五升一平两降”格局,其中,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五大类价格指数上升,分别为107.9%、103.9%、100.9%、100.3%和107.3%;烟酒及用品价格指数持平;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两大类价格指数下降,分别为97.2%和99.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 (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 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至此,沿海293个县市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都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1991年以后,相继在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和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内设了15个保税区,区内鼓励出口加工及转口贸易。1992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后开放从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及内地省会的开放格局。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见表1),外贸政策由“出口导向”取代了此前的“进口替代”,经济外向发展受到了有力的政策推动,这期间,一系列探索性的“试点”与“暂行办法”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性。 2、出口贸易量化扩张迅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升级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出口创汇。使我国出口额由1979年的136.6亿美元迅速增加为1992年的849.4亿美元(见表2),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增到1992年的17.5%,出口依存度也接近世界正常25-30%的水平。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2年的11位,提前8年实现了预定的2000年出口额达到1600亿美元的战略任务,出口贸易成绩与过去封闭时期相比

宁波经济转型之路

宁波经济转型之路 宁波,简称“甬”,是浙江省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和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利的较大的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当今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宁波历来是一座商贸名城,在唐宋时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商舶往来,物货丰衍”的对外三大通商口岸之一,至清初则形成“百货咸备,商号林立”的繁荣景象,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宁波的钱庄、南北货号、鱼行遍布于市,世人称“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而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宁波这座历史悠久的商贸都会再一次迸发了活力,成为长三角南翼一颗闪亮的明珠。 民营经济高度发达是商城宁波的最大特色,宁波民营经济创造的GDP接近全市总量的80%,创造的利税约占全市的70%,创造的就业岗位接近全市的85%,其经济活力指数在全国位居前列。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宁波已经成为东部沿海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并在众多行业中创造了辉煌,成为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经济发展历史 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私合营”的完成,国有和集体企业成为计划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在中国大地几乎绝迹。宁波也不例外,这段时期以国有大中型纺织企业和集体轻工业企业为主,经济总量小且分布零散。 在改革开放初期,宁波市民营经济呈现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到1987年宁波的个体户已从1978年的187户发展到10.57万户,乡镇企业已从1978年的7712家上升到47527家,同时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开始出现。宁波也逐步形成了以纺织服装行业为龙头、出口外贸为导向的经济体系,现在宁波的大型民营企业如雅戈尔集团、杉杉集团和金田铜业等企业大都创办于这一阶段。宁波的经济总量开始稳步增长,但还是存在规模小、底子薄等问题。 在1987年宁波跻身计划单列市,特别是1998年大规模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开始后,宁波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由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形成的大型股份制企业纷纷形成,如由和丰纱厂改制成的维科集团、二轻局改制成的富邦集团等,民营经济整体数量不断增长。这一时期宁波建成了北仑深水港区,成功引进外商投资并接受国家直接投资,北仑保税区和镇海炼化片区相继建成,临港产业蓬勃发展,经济规模开始井喷式爆发,形成了电、汽、水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六大支柱产业。 近期宁波进入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有三大重大动态; 1.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市域北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是一片因桥而谋、与桥同兴的发展大平台。2009年11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决定》,在整合慈溪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基础上,设

宁波发展模式研究

宁波发展模式研究 宁波发展模式研究2007-02-10 16:46:23 一、宁波模式的内涵 与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宁波模式是一种复合型的模式,它将经济子系统与文化子系统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宁波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是指遵循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以经济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一系列经济文化特色工程为主要内容,以形成先进生产力的时代形态——经济文化力为目的,实现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经济优势与文化优势、经济力与文化力紧密结合、整合同构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 (一)主导思想 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与“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经济科技一体化”主张,构成了宁波模式的主导思想。 (二)基本思想 一种发展模式的形成离不开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发展思路、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人本新发展观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观构成了宁波模式的基本思路。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社会提出的、邓小平大力倡导的一种发展观。按照联合国的解释,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为前提;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以发展的可持续为重点,以公正、公平地处理代际、区际、人际关系为保障;追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和谐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观重在社会诸要素包括经济与文化两大要素的兼容互补、良性循环和全面发展,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

紧密结合。宁波模式正是上述思路影响之下形成的。而与可持续发展观有密切联系的以人为中心(人本)的新发展观,强调以人的素质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尽力提高人的创造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最终实现人力资本增值,通过人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而在人的发展中,科技素质与人文(文化)素质占据重要地位,要我们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文化的发展。这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发展中的文化含量、借助于文化力的内源式发展。这种思路同样对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可以说,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是遵循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观与人本新发展观的区域发展模式。至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观,是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潮流中形成的,主张经济与文化、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相互作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一种发展观。它反对经济与文化“两分”、隔离,主张二者的联合、一体,主张经济文化系统整体观,从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第三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提出,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缺少必要条件,就不能为我国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好的借鉴,就不能体现市场的调节作用,就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也就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国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1978年至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至1978年年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比日本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率的9.2%与8.5%还略高。所有制结构的这种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由于搞活了经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也更加丰富了,大家心目中的“三大件”早已不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也不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已是住房,汽车,电脑等;又如,由于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人们就业方式也多样化了,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不再是人们唯一的追求,私企,外企,自主创业,个人择业等成了许多新一代年轻人的选择;再如,个人财产性收入增多,投资理财成为热门话题,国债、基金、股票、期货、外汇、黄金等成为很多人的投资手段。 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保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又极大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于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汇总: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汇总: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这突出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_______作用。() A . 改善民生 B . 资源合理配置 C . 社会公平 D . 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2. (2分)互联网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开始有能力追求个性化的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服务转型,企业则需要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为顾客提供更加精细的服务,新的利润区域就此诞生。互联网化的经济现象说明()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②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消费观念的更新 ③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到导向作用 ④消费量的增加带来了产品质量和科技的创新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3. (2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好“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发挥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融资支撑作用,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这一决定()

①符合我国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②说明我们与经济带国家利益相同③适应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趋势④为我国开展多边外交提供实践场所 A . ③④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② 4. (2分)某市人民代表大会经多年探索,创立了人民代表接待站和专职的人民代表联络员制度,每天至少有一位人大代表到现场听取民众反映情况。这一制度创新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基层民主活力不断增强②公民的政治表达渠道不断拓宽 ③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渐形成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5. (2分) 2015年12月2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了由国务院提请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这意味着我国在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启动“全面二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相关的政策法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A . ①④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 小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1.1.1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1.2在就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1.1.3在国际收支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 改革以来,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条件下,由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顺差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由1982年的62.9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