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重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重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重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重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一、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形态的塑造。

难点:板块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内外力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

关键:用直观教学法,特别是受力演示、多媒体动画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内外力与地表形态。

课时安排:用三个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完成内外力作用及板块与地表形态的影响;第二课时完成地质构造与地形形态;第三课时完成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及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学科核心素养)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学会列表比较分析问题;初步学会运所学理论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野外地质考察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举,树立尊重自然的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课堂导入:利用世界经典地貌图片导入新课(选用流水、风力、冰川、海浪塑造而成的

地貌图)。

2、导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行阅读,明白要学什么、做什么?

3、紧接课堂导入,教师设问这些地形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第36页

第一部分,教师设计问题: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源是什么?它们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后教师强调地表形态是在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

4、转承:内力作用到底让地表形态怎么了?引入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这部分的教学。

5、教师点明,目前地球大陆分布的原因分析有三种理论,引出板块构造学说

6、引导学生阅读37页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结合课本37页的活动内容,老师设计问题:

全球分成几大板块?板块的边界分为几种?结合课文活动,两大板块的移动造成什么后果?引出板块边界与地表地形间的相互关系?

7、利用图片或视频,说明板块的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对地表地形的影响?生长边界与裂

谷、海洋、海岭(洋中脊);消亡边界与山脉、海沟、岛弧。

8、利用课本38非洲地形,老师指明非洲的山脉名称与分布,设问为什么非洲少山脉?

9、引导学生思考:板块构造学说到底包含哪些内容?教师概括指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被

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掠夺碰撞或彼此分离,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活动激烈。

10、设计课堂例题,加深学生对板块学说的理解

11、作业布置:课时达标练习6

12、板书设计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全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稳

定,边界活跃。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裂谷、海洋、海岭(洋中脊);消亡

边界与山脉、海沟、岛弧

第二课时

1、导课:展示板块图,复习六大板块与板块学说的中心思想。引入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还有哪些?导出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2、学生阅读课文38页内容,教师设问:什么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主要有几种?思考一下,两种地质构造下的岩层结构上有什么变化特点?

3、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地理教师的绘图技能,利用岩层来绘制褶皱与断层,并利用图形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的影响-分析背斜山向斜谷。

4、利用绘制的背斜与向斜图,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确认背向斜。

强调中间新两翼老为背斜,中间老两翼新为向斜。

5、利用课本39页活动1,尝试由学生小组讨论后,说一说,为什么会现出背斜谷与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6、老师展示华山图片或渭河谷地图片,并绘制地垒与地堑示意图,结合课本39活动2的练习,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原因。

7、老师通过试题,简单去分析说明地壳构造与人类的关系?

8、学生自主学习课本40活动内容: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教师另行介绍相关地震的震级与列度的基本知识。

9、课堂巩固:2016年10月浙江省学考选考试题练习

10、作业:课时达标练习7

11、板书设计:着重绘制背斜、向斜、地垒、地堑图

第三课时

1、考点知识加顾复习,重点注意背向斜的判别,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

2、学生自主导读41页内容,老师设问: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有哪些?

外力作用的主动力主要有包含哪些要素?

3、老师充分利用各种地形地貌图片,分析流水、风力、冰川、海浪四大因素对地形形态产生的影响。结合课件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些地形地貌的分布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4、结合我国地形地貌特点。分析说明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5、老师重点从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侵蚀作用要结合瀑布、河谷、黄土高原、U 型与V 型谷、挪威峡湾。沉积作用要结合沉积平原、三角洲、沙丘、冲积扇、黄土高原。

6、小组讨论课本42页的活动题

①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 ②是不是所有的山区都可以开垦成梯田?

③填海造陆会给地表形态还来什么样的影响?你还知道有哪些国家出现填海造陆? 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造成哪些影响? 7、课堂巩固练习

例1、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要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 1、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接触变质作用

B .风力侵蚀作用

C .流水沉积作用

D .流水搬运作用 例2、读“长江巫峡景观图” 2.M 地质构造是

(A )地垒 (B )地堑 (C )向斜 (D )背斜 3.形成巫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流水沉积 (B )流水侵蚀 (C )风力沉积 (D )风力侵蚀 8、作业

课时达标练习8 9、作业布置

M

201X高考地理一轮提升训练7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

课时提升演练(七)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没有的地质构造为( ) A.背斜B.断层 C向斜D.褶皱 2.若图示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正确的是( ) A.Q地可能贮藏丰富的油气资源 B.Q地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分布 C.在P地向下钻探可以找到④岩层所含资源 D.P地地下水丰富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图中由于岩层的挤压形成褶皱构造,褶皱基本形态分为背斜和向斜;图中没有岩层的断裂和明显位移。第2题,Q地为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地下有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石灰岩受热可能形成大理岩;P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P地④岩层已被侵蚀掉。 3.下图中沉积岩的形成符合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的规律。该地形为( ) A.向斜成山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D.背斜成山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答案:D 解析:由题干可知,颗粒大的沉积岩形成年代早,颗粒小的沉积岩形成年代晚。结合图可知,图示地形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可知,图示地质构造为背斜;根据等高线弯曲方向可知,该地地形为山地。 (2014·合肥检测)读我国某地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图,回答4~5题。 4.庐山是( ) A.背斜山B.向斜山 C.断块山D.死火山 5.长江至黄梅之间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是( ) A.流水侵蚀—断裂陷落—流水堆积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B.岩浆活动—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岩浆活动—流水侵蚀—断裂陷落 D.流水侵蚀—褶皱弯曲—风力堆积 答案:4.C 5.A 解析:第4题,庐山是由于地壳断裂部分岩块相对上升形成的,属于地垒,地形上为断块山。第5题,黄梅—长江,地势降低。该区域降水丰富,黄梅至长江沉积物分布广,表明黄梅一带流水侵蚀明显,沉积物则是流水堆积作用的结果。 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例甲、乙代表的岩石可能为( )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第四章地壳运动及变化(20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E单元地壳运动及变化 E1地壳物质循环 5.E1 6.E1 [2017·江苏卷] 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图3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5.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所以B正确。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6.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E1[2017·天津卷] 读图3,回答第3题。 图3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3.图3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3.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判断。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的搬运、沉积,最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该地区岩层受内力作用影响,发生弯曲且并未丧失连续性,因此该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B正确。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 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 (2)海底扩张 (3)板块构造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 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 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 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 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 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 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 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 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 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 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 古地磁学 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 海底扩张 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 (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 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 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 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 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有效”理解和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如何让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的?“握”“煮”地球“敲”定板块 今年地震比较频繁,报道较多;看到作业后吃饭时我突然把地球和鸡蛋联系到一起,地球原来就是一个没煮熟透的鸡蛋,蛋壳烂了就地震了,蛋壳有缝隙就火山爆发了… 实验工具:生鸡蛋人手一个,500ml烧杯,石棉网,支架,酒精灯,水,火柴(化学实验室暂借用) 实验步骤:(以2人小组为单位) 小实验1:观“地球”,敲“地球”⑴观其中一个鸡蛋整体,手指轻弹鸡蛋,感知整体硬度⑵小范围敲碎另一个鸡蛋,感知实际状况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蛋壳就是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这个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像蛋壳一样,是一个整体,而是破裂为六块的"蛋壳"。 结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第一,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小实验2:握“地球”⑴握其中完整鸡蛋整体,进一步感知整体硬度⑵握其中敲碎另一个鸡蛋,感知实际运动状况 结论:第二,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小实验3:煮“地球” 把保持完整蛋壳的鸡蛋和破裂蛋壳的鸡蛋分别放到盛水烧杯中

用酒精灯加热观察。 蛋壳不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没有,这就好比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沿着破裂的地方挤出来很多白白的蛋清,这些裂缝就好比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那些裂缝上的一小堆一小堆的蛋清不正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一座座火山吗。 结论:。第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Ok了 本专题-----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主要学习“有效教学”,本实验仅仅设想,有效与否还有待检验,设计仅是为地理课常在上午第四节,实验结束后仅为同学们减少饥饿感而已。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岩石与地貌”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设计本课时处处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保证学困生能够听懂原理、会做习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帮助他们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培养地理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能阅读全球板块分布图,说出各个板块的位置和范围; (3)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岛弧、海沟、海岭、海岸山脉和高大山系等地形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FLASH动画,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填图练习,熟悉六大板块的分布及其主要海陆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及其结果) 难点:三种大地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板块运动的动力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启发法、小组讨论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考古资料《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庙》 提问: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这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思想】用考古实例引出“沧海桑田”,让学生初步认识海陆变迁的事实,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自然界海陆变迁的例子? 【设计思想】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知识的机会。 展示“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历程示意图” 追问:是什么“增高药”使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 【设计思想】这个问题不需要学生马上回答,在“似乎知道又说不清”的矛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被迅速激发。 (二)新课教学 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设计思想】复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下面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世界地图”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含解析)

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重难点解读〗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典例探究〗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对象】 本校七年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父母做小商小贩的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学生学习面窄,思维不够活跃,查找资料的条件有限,一般学习仅限于书本知识,拓展知识范围较困难。【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特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 难点: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的关系 【教具、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在前面学过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科学家又继续提出来了新的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请同学们读书找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读书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件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一)板块与板块交界处产生现象的探究: 试验1: 师:(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问全球共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生: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师:哪些板块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哪些板块只包括海洋? 生:除了太平洋板块几乎全在海洋,其余板块都是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 师:做一个实验 拿一只铅笔放在桌子中间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然后把铅笔再放在两张桌子之间再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 生1:放在桌子中间的铅笔只微微晃动 生2:放在两张桌子之间的铅笔晃得很厉害,并掉到了地上 师:解释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1:桌子摇晃对桌子中间的铅笔影响不大 生2:两张桌子之间的摩擦力大碰撞厉害对铅笔影响很大 师:就像六大板块一样 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 师:也是极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地方 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回答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二)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的探究: 试验2:

14号板块构造学说说课稿

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第2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 说课稿 云南省玉溪一中周家坤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本节课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 《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是湘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等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延伸,为地表形态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将为区域地理有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自救互救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课程标准】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同时,通过对本节教材第一课时内容《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为本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埋下伏笔;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参与意识较强,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课堂中我设计了多个学生活动,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变化,火山地震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拼图、游戏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板块运动的实例分析,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

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 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兼地质学家魏格纳最先提出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统一的大陆: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联合古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了三迭纪末,这2个古陆进一步分离及漂移,相距越来越远了,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在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了新生代,因为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了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了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了;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了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里,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由于受当时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说也未能正确说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未能提供大陆拼合的最佳方案。大陆漂移学说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大陆漂移理论提出后不久,便被视为是一种荒唐的臆想。随着魏格纳本人在科学探险中献身于格陵兰雪原,大陆漂移说一度陷于沉寂。 六十年代初,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接着,郝斯加以深入阐述。 迪茨提出:由于地幔中放射性元素衰变生成的热使地幔物质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进行大规模的热循环,形成对流圈,它作用于岩石圈,成为推动地壳运动的主要力量。洋壳的形成与地幔对流有关。洋底就是对流圈的顶,它在洋底的离散带形成,并缓慢地向敛合带扩张。总的看来,洋底构造是地幔对流的直接反映,洋脊是地幔物质上涌的部位,海沟是地幔物质的下降部位。 郝斯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太平洋周围分布岛屿与海沟、大陆边缘山脉以及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 1968年,剑桥大学的麦肯齐和派克,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和拉蒙特观测所的勒皮雄等人联合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它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由于地幔的对流,板块在洋中脊分离、扩大,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处下冲、消失。全球被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等

地貌学论述题概要

第一章 ●1、简述影响地貌形成发育的基本因素 ●2、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 ●3、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 一.影响地貌发育的基本因素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四)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内力 1)内力的来源--- 由地球内能:热能、 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2)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地球深 处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 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外力 1)外力的来源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重力能和生物活动而产生的营力。 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外力作用的总趋势:使地表起伏趋向缓和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岩性(岩性是指反映岩石特征的一些属性,如颜色、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及胶结类型、特殊矿物等。) 1.岩性不同本身就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火山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 2. 岩性的差异可形成不同地貌形态 石英砂岩和石英岩在任何气候条件下总是形成正地形;页岩多数形成负地形;酸性脉岩多半形成正地形;而基性脉岩多半形成负地形。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的地貌形态随气候带及产状的不同而异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分为三级: 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表现。 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例如:急剧上升运动减弱初期出现的高原,外力作用虽然强烈,但保存了大片高原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原面在外力作用下侵蚀殆尽,成为崎岖的山区,再进一步发展,可转化为

板块构造学说的介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板块构造学说的介绍 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 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 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 网站2007 年11 月21 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黛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告诉本网站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

《地壳运动和变化》练习题

地理强化训练七水的运动 (适合1、2、3、4、5、6、7、26) 一,单项选择题 国际能源网2009年1月报道:全球环境基金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开发能源新项目----地底热岩技术,正在东非大裂谷迈出21世纪新的一步,以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电力供应。东非大裂谷地热能开始发电于2009年开始运营。据此回答⑴~⑶题。 ⑴位于东非大裂谷东西两侧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南美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C.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非洲板块 ⑵从形成原因上看,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是() A.板块张裂作用 B.板块挤压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⑶东部非洲与中部非洲都地处低纬度,但自然景观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A.海陆位置 B.太阳辐射 C.地形特征D.人为破坏 答案:⑴D ⑵A ⑶C 例2 (2011届太原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图,完成⑴—⑵题。 答案:⑴B ⑵A 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背斜C.向斜D.断层 4.图中甲和丁两处可能都有含煤层和煤层气,从矿难成因上看,图中甲、丁两处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5.若该地地表甲处为谷地,丁处为山岭,其成因是( ) A.地壳运动所致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D.外力作用所致 (2010·聊城模拟)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C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据此完成6~7题。 6.据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变质作用④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F处 B.假如C地层上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C.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2地向下打井开采 (2011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图4反映了塔里木盆地中沙尘暴形成时的风场状况,读图完成7~8题。 8.粉尘和黄土堆积海拔最高的区域在 A.昆仑山北坡 B.天山南坡C.帕米尔高原东侧 D.盆地东部 9.盆地东部所示地貌 A.能指示当地的盛行风风向 B.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是典型的风化地貌 D.是流水沉积地貌 大约七到八亿年前,如今的新疆南部地区 是一片汪洋大海。山玉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 岩遇岩浆热液作用而形成的。读下图,回答3~ 4题。(和田河中上游流域图) 3.从岩石成因看,山玉属于(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岩 D.玄武岩答案 B 4.子玉是由山玉“天琢”而成,与“天琢”有关 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 C.岩浆作 用D.冰川作用 解析内力作用是地表地貌的塑造师,外力作用是地表地貌的雕刻师。答案 A 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2011年4月14日喷发,火山灰在7 000~10 000米的高空形成了火

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

必修一自然地理 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 【课标考纲】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会考要求: 1.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3.分析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4.说明流水、风、冰川等所产生的外力作用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5.分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高考要求: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典型例题】 例1、下图为利用GPS系统监测板块运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 (1)断层两侧的板块是( )

A、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B、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C、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2)断层在加利福尼亚的走向是( ) A、南北 B、东西 C、西北一东南 D、东北一西南 (3)图中监测站的主要作用是() A、监测三个站之间距离变化 B、监测海洋污染情况 C、监测台风登陆的路径 D、监测厄尔尼诺现象 例2、读“海底地形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目前,人类开发的海洋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 A、M处 B、N处 C、P处 D、Q处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处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大陆坡 B、Q处是板块碰撞形成的海沟 C、N处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D、P处附近是火山、地震多发地带 例3、读图回答。

(1)图中区域所示的板块个数为( ) A、3 B、4 C、5 D、6 (2)以下对图中事物描述正确的是() A、①②之间地震发生概率高于②④之间 B、板块挤压处⑤的地层年龄较轻 C、板块消亡边界附近②地多石灰岩矿 D、③附近的海域有岛弧链 例4、读全球板块示意图,回答(1)~(5)题。

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课题19 板块构造学说 示例一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地震、火山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地震逃生方法。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岩石圈”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属于“增长点”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所谓“增长点”是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还可以充分挖掘本专题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内涵,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2.通过“大陆漂移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学会“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海底扩张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领会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板块构造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懂得前人研究成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最高境界——科学哲学观。 【设计思想】青少年时期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基础,科学思维方式是科学素养自我实现的“工具”,科学史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整合的切入点之一,科学质疑精神(科学哲学观)使科学素养形成走向“自由王国”。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地壳运动与地形变化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 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最好举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投影资料]资料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资料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启发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让学生根据本地的地貌,多举实例说明)在这第二节中,我们将要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大辞典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总论 【全球板块构造】global plate tectonics现代板块边界主要是根据全球地震活动带和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划分的,因为构造地震意味着两侧地质体发生相互错移。沿全球洋中脊分布的张性浅源地震带反映了两侧板块在背向运动;沿大陆边缘分布的倾斜地震带(贝尼奥夫带)代表两侧板块相向汇聚。由此得出全球板块分布(如图)。新洋壳现在正沿大西洋等大洋中 脊产生。红海就是印度洋中脊伸入非洲板块、使后者裂离而出现的新生洋盆。阿尔卑斯 喜 马拉雅山系是欧亚板块和非洲、印澳板块碰撞汇聚的地方。可以看出多数情况下洋、陆边缘与板块界线并不一致。 全球板块构造 (据D.P.McKenzie and F.Richter,1976) 箭头和数字示相邻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单位cm/a Ⅰ.阿拉伯板块;Ⅱ.欧亚板块;Ⅲ.可可斯板块;Ⅳ.北美板块;Ⅴ.加勒比板块;Ⅵ.南美板块;Ⅶ.纳兹卡板块;Ⅷ.南极洲板块;Ⅸ.太平洋板块;Ⅹ. 菲律宾海板块;Ⅺ.澳大利亚 印度板块;Ⅻ.非洲板块【岩石圈板块】lithosphere plate地 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板状块体。每个板块的厚度50~150千米不等,面积大小也各不相同,故可按其直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板块。也有人以巨板块、板块、亚板块和微板块等区分之。最初由勒皮雄(Le Pichon,1968)将全球岩石圈划分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个大板块。以后,这些全球性的板块又被进一步划分出许多次一级板块。例如美洲板块又被划分成南、北美洲两个板块等。从垂向剖面上看,岩石圈板块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由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其成分相当于橄榄岩;上部即为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在空间上,板块的成分和厚度变化都很大。板块的形状与全球海陆分布的地理面貌之间通常并不一致,只有少数例外,如太平洋板块主要全由洋壳组成,没有陆壳分布。 【新全球构造】new global tectonics以前人们把大陆漂移说称为全球构造学说,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涉及整个地球。后来出现的板块构造学说,其研究领域也遍及全球,但它的研究深度大大超过了前者,为了有所区别,人们将后者命名为新全球构造。 【板块运动】plate movement地壳沿大洋中脊产生,向海沟方向消减,它的运动可按欧拉定 理(Euler s theorem):任一块体沿球面的运动可用绕一通过球心的轴的旋转来描绘。板块 沿地球表面的运动 (据Press, 1982)图中板块B正相对板块A向东移动,由箭头矢量指示的板块运动方向和错移洋中脊的转换断层方向一致,并代表旋转纬线。垂直这些纬线的法线的交点就是转动极的位置。从而一个板块的运动可以根据绕特定极的转动(角速度)确定。板块运动的线速度在转动极为零,90°处达最大值。按照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测定,全球板块运动速度从2.0厘米/年(红海)到18.3厘米/年(南太平洋)不等。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 hypothesi s见94页“板块构造学说”。 【地幔对流说】mantle convection hypothesis即对流说,指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运动的一种方 式,是板块运动动力机制的一种假说。由霍姆斯(A Holmes,1928)和格里格斯(D Griggs,1939)提出。现认为它是导致板块运移的主要机制。岩石的不良热传导性和放射热积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运动类 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冬=~挤压 匚―f _张裂 盆地广/\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我国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 系 ① 它们相伴发生 ② 在不冋时期和不冋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 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3)(2013天津文综)下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 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 这些沙滩形成于搬 运作用。( ) 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和3日10时43分,图示区域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 震级分别为里氏8.2级和里氏7.8级。据此回答2?3题。 2 .图中山脉的成因主要是 ( ) A. 地壳水平运动 B. 地壳垂直运动 C. 地震活动频繁 D. 大规模火山喷发 3 .该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主要是 ( ) ① 地壳厚度很薄 ②地壳张裂地带 ③地壳碰撞挤压 ④地壳运动活跃 A. ①③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力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 侵蚀 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地貌) 太半洋础瑚礁i 岛)分布示盘图 /!仝

流水侵蚀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型谷;使坡面破 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红 色沙漠” “石漠化”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 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 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咯斯特地 貌,般地表崎岖,地表水勿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 仙境) 冰川侵 蚀 形成冰斗、角峰、“ 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 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例:挪威峡湾) 海水 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滨海地带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沉积,形 成冰磧地貌 颗粒大、密度大 的先沉积,颗粒 小、密度小的后 沉积(具有明显 的分选性) 在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 (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如黄河三角 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其邻近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水 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 (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 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 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回答第1 题。 3b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两部分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教材以丰富的地理图像和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火山与地震,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洲际界线,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但是学生刚刚接触地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注意力易分散。然而他们好动、好表现,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地图,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识图、绘图、拼图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2、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3、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4、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教学重点:1、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世界火山与地震的分布教学难点:世界火山与地震的分布与板块构造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影《2012》中截取的火山喷发和地震的片段。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现象给予了很好的解释。一、板块构造学说1、播放课件“六大板块示意图”,出示问题,学生分组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认知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包括的海陆范围)(1)、地球表层可分为____大板块,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2)、除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其中大洋洲在____板块上。2、屏幕演示六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拉伸,进行组内分析(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理解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究意识。)(3)、图中“←→”表示板块的运动;“→←”表示板块的____运动。(4)、安第斯山脉是由____板块和____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是由____板块和____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小结(课件展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板书)(过渡):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都会经历一个生成和发展的阶段多媒体动画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用多媒体演示,使得原本抽象、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直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懂得海洋的生成和发展是由于板块与板块间的张烈拉伸造成的)过渡:一般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而地壳的活跃,就造成了地表的火山地震。火山地震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灾难。二、火山与地震分布学生阅读课本36页图2-54,小组合作,思考:1、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主要地带在哪儿? 2、对照板块构造图,试解释主要的火山地震带这样分布的原因。 3、探究我国为什么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营造探索、讨论的学习气氛;通过自主讨论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预防地震和自我保护1、交流收集的有关地震常识和预知地震发生知识的资料。2、学生观察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图,结合生活实际谈地震中的自我保护措施。(通过收集的资料,进行知识拓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师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中学地理教案 授课学校:教师:授课班级:日期:课题高一第一学期第二篇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以及基本观点; 2.运用“海底扩张示意图”阐明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如海沟、岛弧链和高大褶皱山脉)。过程与方法: 1.阅读专栏“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初步体验从材料中获取信 息的过程; 2.通过观看flash动画、阅读“世界地形图”与“板块边界示意图”,判定板块边界类型 及其对应的地貌形态,提高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感悟科学探究的 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板块的名称、分布,板块运动的原因、造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裂谷、海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高大山系的成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地图法、讨论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教学 环节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导入导入在上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看一张图。这是我们 地理教材封面的底图,大家来说下这是什么地方啊? 不错,这是喜马拉雅山。曾经有一位在青藏高原跋涉的旅 行者在途中休息时随手捡起地上的一块小石头,却惊讶地发现 那是一块海洋生物化石。在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上怎么会有海洋 生物化石呢?后来,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其实早在4000多万年 前,喜马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海洋,是什么力量让喜马拉雅山“长 高”了呢? 再看这张图,这是一张世界各大洲轮廓图,看到这张图, 大家有什么想法吗?(手勾勒出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 哦,很好,有同学注意到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 他们看似原来是在一起的,那么又是什么力量把他们分开了 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开这些谜题,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内容——板块运动。(写下板书:专题5 板块运动)观察图片,大胆质疑,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8' 新课 教学 一、 大陆 漂移 刚才同学们发现大西洋两岸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可以拼合 在一起。其实,早在1910年,德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天文学家 魏格纳卧病在床,看着眼前的一张世界地图,也发现了这一现 象,并且提出了他的假设,他认为大陆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水 平移动。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flash来了解一下他的这一学 说。(观看flash约1分钟)(写下板书:一、大陆漂移学说) 观看 flash,思 考体会大 陆漂移的 一个大致 过程;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