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地理必修3课时作业7:2.2.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练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3课时作业7:2.2.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练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3课时作业7:2.2.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练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3课时作业7:2.2.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练习题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课时1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作用主要是()

A.净化空气、吸烟除尘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C.防风固沙、保持水土D.提供木材、供应林产

2.交通道路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有()

①放氧除尘、吸毒杀菌②降噪隔音、减轻污染③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④防风固沙、保持水土⑤划分车道、隔离交通⑥提神醒脑、减少事故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C.过滤空气、降低噪声

D.提供动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读“热带雨林与水循环示意简图”,回答4~5题。

4.对图中甲、乙、丙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雨林的蒸发和蒸腾作用

B.乙表示水汽输送

C.丙表示大气降水

D.甲与丙所表示的含义完全相同

5.图中表明()

A.热带雨林大约50%的降水量由自身产生

B.热带雨林为全球的水循环提供了50%的水量

C.热带雨林所涵养的水量占全球的绝大部分

D.热带雨林的绝大部分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回到了海洋

红树林是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读“非洲红树林分布图”,回答6~7题。

6.红树林在南回归线的大陆西岸缺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光照

C.距海远近D.洋流

7.下列不属于红树林生态效益的是()

A.固岸护堤B.调蓄洪水

C.防风消浪D.净化海水

下表是四川省某山区县1961年和2012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8~9题。

8.

A.人均耕地面积B.人均森林面积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D.人均粮食产量

9.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

B.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

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

D.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水土流失面积加大

下图表示我国江南某林场,其树木砍伐后在地面留下的一截树桩,天空中有一群大雁向左作长途飞行。据此回答10~12题。

10.据图分析我国此时的季节是()

A.夏季B.秋季

C.春季D.冬季

11.该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沙尘暴频发季节B.美国农民正收割小麦

C.地中海地区高温多雨D.北京寒梅绽放

12.我国“三北”防护林主要目的是()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美化环境、吸烟防尘D.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13.读“热带雨林破坏对环境影响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右侧是未受破坏的雨林,森林覆盖使土壤免受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雨林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可以靠不断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经微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又供植物利用,使森林资源得以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左侧大量的雨林遭到采伐,结果降水直接到达失去保护的地表,会使________________作用增强,导致________________。没有了森林,________________逐渐减少,森林失去营养源,可能造成森林退化、土壤侵蚀、________________等严重问题。1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森林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收和滞蓄大量降水,整个亚马孙雨林所涵养的水量约占地表淡水总量的________。雨林能通过自身的蒸发和蒸腾作用使降水又重新返回大气,形成________。亚马孙流域大约50%的降水量是由该地区的雨林自身产生的。因此,热带雨林具有促进全球__________、调节全球________的作用。

(2)亚马孙雨林每年释放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________,被植被固定下来的碳的总储量有____________,因此,亚马孙雨林被人们称为“________”。

(3)一旦雨林被毁,没有了植被涵养水源,当有降水时会增强________,造成________;当降水量少时,没有来自雨林的水汽,会加重________程度。

『答案』精析

1.C 2.A 3.A[森林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在不同地区所发挥的主要效益不尽相同。第1题,“三北”地区荒漠化和风沙严重,防护林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第2题,道路绿化带既可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划分车道,又可以调节大气成分和改善生态环境。第3题,河流中上游地区的森林一般是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4.A 5.A[热带雨林对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吸纳滞蓄大量的降水,并通过自身的蒸发和蒸腾作用把水分重新返还到大气中形成云雨。从图中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大约一半的降水量是由自身产生的。]

6.D7.B[第6题,由图可知,南回归线大陆东西两岸,纬度、距海远近没有差异,不是红树林缺失的原因,A、C错;图中大陆东岸没有形成季风气候,两岸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光照差异不大,B错;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差异明显,故主要影响因素是洋流,选D。第7题,红树林位于沿海的潮间带,能够保护海岸减少海水侵蚀,有固岸护堤的效益;调蓄洪水是陆地上水库的功能,红树林在沿海,不能调蓄陆地上的洪水;红树林可以防风消浪,能净化海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故选B。]

8.C9.A[本组题解答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四川省某山区县”和提取表格中的有关数据信息。]

10.C11.A12.A[第10题,由树桩年轮可知,大雁向北飞,故为北半球春季。第11题,我国春季沙尘暴频发,美国收割小麦为夏初,地中海地区无高温多雨季节,北京寒梅绽放为冬季。第12题,“三北”防护林是指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此防护林大部分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因此重要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13.(1)暴雨冲刷烈日暴晒

(2)枯枝落叶不断更新

(3)淋溶土壤侵蚀枯枝落叶物种灭绝

『解析』第(1)题,图的右侧表示雨林未被破坏的情况,植被与土壤之间维持着正常的物质循环,森林起到明显的环境效应。第(2)题,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来源于岩石风化释放的养分、雨水带来的可溶性养分和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本题要求回答的是枯枝落叶释出养

分。第(3)题,图的左侧表示雨林被砍伐后,森林的生态作用消失,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也被破坏,从而出现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14.(1)23%云雨水循环水平衡

(2)1/3上千亿吨地球之肺

(3)地表径流水土流失干旱

『解析』第(1)(2)题,主要考查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包括促进全球水循环和调节全球水平衡以及降低CO2含量等。第(3)(4)题,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来说明热带雨林被毁的严重后果。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doc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 木兰围场,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曾是清朝的皇家猎苑,现为亚洲 最大的人工林场之一。在这里,沙漠、草原与森林相伴而生了千百年。木兰围场的沙漠是一个著名的有水 沙地,也是华北地区重要河流——滦河的水源地。如图为木兰围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木兰围场沙、草、林并存的主要原因是( ) A.东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B.东部降水较多,向西逐渐减少 C.东部河流众多,西部河流稀少 D.东部临海,西部靠近内陆 2.木兰围场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原因是( ) A.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B.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 C.阻挡夏季暖湿气流北进 D.亚热带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 3.促进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 B.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 C.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D.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 解析:1.B 2.A 3.B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并且与内蒙古高原接壤,受夏季风的影响,围场东部地区降水较多,水分充足,山区和山麓地带多森林的分布,大兴安岭以西的内 蒙古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降水较少,多发育为草原和荒漠。因此才会在木兰围场出现沙、草、林 并存的现象。第2题,从地理位置来看,木兰围场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处于荒漠化的边 缘地带,围场地区的森林、草原、湿地,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第3题,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对该地的生态建设没有好处,不符合可 持续发展的原则。 如图为我国浑源县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4~6题。

全国生态环境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区。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监管的薄弱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我国许多地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很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生态脆弱地区要实行限制开发。为此,“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将通过实施“三区推进”(即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战略,为改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政策保障。 本纲要明确了生态脆弱区的地理分布、现状特征及其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为恢复和重建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编辑本段一、生态脆弱区特征及其空间分布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Ecotone),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过渡区域。这些交界过渡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两个不同生态系统核心区域有明显的区别,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

(一)生态脆弱区基本特征 1.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环境变化反映相对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发生退化演替,而且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 2.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中,环境与生物因子均处于相变的临界状态,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灵敏。具体表现为气候持续干旱,植被旱生化现象明显,生物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 3.时空波动性强。波动性是生态系统的自身不稳定性在时空尺度上的位移。在时间上表现为气候要素、生产力等在季节和年际间的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生态界面的摆动或状态类型的变化。 4.边缘效应显著。生态脆弱区具有生态交错带的基本特征,因处于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接带或重合区,是物种相互渗透的群落过渡区和环境梯度变化明显区,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 5.环境异质性高。生态脆弱区的边缘效应使区内气候、植被、景观等相互渗透,并发生梯度突变,导致环境异质性增大。具体表现为植被景观破碎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流失加重等。 (二)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分布 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行政区域涉及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类型包括:

空间环境工程学复习题

2016年《空间环境工程学》复习题 1、简述《空间环境工程学》的内涵及研究的内容 研究空间环境及其效应与航天器的相互作用,减缓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性能、寿命及可靠性影响,提高航天器环境耐受能力的一门工程学科。 环境获取与分析、环境适应性设计与防护、环境试验评价与验证、环境模拟技术、环境工程管理 地球轨道空间环境包括那些环境因素?(回答时可不写括号中内容) 压力(真空)、温度、粒子辐射(太阳宇宙射线、银河宇宙射线、地球俘获带)、太阳电磁辐射、等离子体(磁层等离子体、电离层等离子体)、引力场、磁场、微流星体与空间碎片、中性大气(原子氧) 3、简述什么是真空环境,它的单位及如何划分真空区域? “真空”是指在给定空间内低于一个大气压力的气体状态,也就是该空间内气体分子密度低于该地区大气压分子密度。 真空度通常用压强表示。国际单位通常用Pa(帕)表示,1Pa 为1m2面积上作用1N的力,即:1Pa= 1N/ m2 真空区划分为如下区段: 低真空:105~102Pa 中真空:102~10-1Pa 高真空:10-1~10-5Pa 超高真空:<10-5 Pa 4、什么是分子自由程,如何计算单一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一个分子与其它分子每连续两次碰撞走过的路程,称作自由程。处于平衡态下,大量自由程的统计平均值,叫平均自由程。 单一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由下式计算: ( = (3.107(10-24T) / p(2(m) 式中:T------气体热力学温度(k) p------气体压力(Pa) (------气体分子直径(m) 5、什么是流导、分子流、粘滞流和中间流? 流导:在等温条件下,气体通过导管和孔流动时,其流量与导管的两规定截面或孔的两侧的平均压力差之比。 粘滞流: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远小于导管最小截面尺寸的流态。粘滞流可以是层流或滞流。分子流: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远大于导管截面最大尺寸的流态。 中间流:在层流和分子流之间状态下气体流过导管的流动。 6、什么是空间冷黑背景,为什么叫做“热沉”? 宇宙空间辐射能量极少,并且没有反射辐射,可以认为是4K的黑体,形成冷黑背景。 在这样极端低温的环境下,航天器表面辐射的能量被宇宙空间完全吸收,没有任何反射,所以称作“热沉”。 7、地球轨道航天器表面热辐射来自哪些部分? 太阳直接辐射、地球反照、地球红外辐射。 8、什么是空间碎片,空间碎片按尺寸是如何分类的,空间碎片的4个研究内容是什么。 空间碎片是人类遗留在空间的人造废弃物。通常包括完成任务的火箭箭体、卫星本体、执行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练【37.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2】附答案详析(20190731054714)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练 37.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第2课时高考过关练 在低碳要求下,林业碳汇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比于耕地与草地,林 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值的主要因素。下表是2013年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方(华北)、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和南方(东南丘陵)四大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和林业经济产值统计表(单位:108元)。据此完成1~3题。 林区森林固碳价值林业经济产值 甲林区1598.5793.81 乙林区1287.84399.19 丙林区568.36126.90 丁林区2163.7789.42 1.与耕地和草地相比,林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的原因是单位土地面积上() A.水土流失量少B.枯枝落叶层厚 C.叶片总面积大D.生物种类多样 2.表中代表南方林区的是() A.甲林区B.乙林区 C.丙林区D.丁林区 3.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A.更换绿化树种B.采林、育林结合 C.禁止采伐森林D.营造护田林网 解析:1.C 2.B 3.D第1题,森林的固碳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 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因此叶片总面积大,光合作用强,对碳的吸收能力强,故C正确。光合作用强弱与其他三项无关,故A、B、D错误。第2题,南方(东南丘陵)林区主要为人工林区,范围小于我国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但林业经济产值最高。第3题,丙林区为我国北方(华北)林区,为我国主要农耕区,风沙危害严重,林地主要为防护林。由材料可知,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应该提 高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所以针对北方林区应营造护田林网。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逐渐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如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4~6题。 4.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A.偏东风B.偏南风 C.偏西风D.偏北风

空间环境第四章

第四章空间等离子体 在地球空间环境中,能量低于100keV(千电子伏)的带电粒子构成空间等离子体。因其相对于宇宙线和地球辐射带的粒子(通称为高能粒子)能量要低,故有时又称为低能粒子。它不仅受空间磁场(参见第3章)控制,还受空间电场(参见第3章)支配。按其能量或温度的不同,又可分为高温等离子体(≥10eV)和冷等离子体(<10eV)两类。 空间等离子体是航天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充满着整个日地空间,其主要分区如图4.1所示。 图4.1 近地空间等离子体主要分区。 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是等离子体研究的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室。空间等离子体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对运行其中的航天器系统的主要影响有:1) 高温等离子体引起航天器的高充电/放电,可引起航天器系统工作异常;2) 高密度冷等离子体(电离层等离子体)引起高电压太阳阵电流泄漏及弧光放电造成电源功率损耗,影响电源效率;3) 引起大的高电压系统的重要的离子曳力而影响轨道正常运行;4) 引起传播效应,影响通信及测控等系统的正常工作。为了人类活动需要和确保航天器系统的安全、有效,必须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及其与航天器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给出预报。空间等离子体环境已是构成航天器充电设

计指南或标准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航天活动所需要的重要环境。 在研究方法上,有宏观的磁流体力学方法和微观动力论方法两类,具体研究方法的选用取决放研究对象的时间与空间尺度。 由于空间等离子体涉及能量、密度、分布的不同,所处不同区域其它空间环境因素(如电场、磁场、中性粒子、性状等)亦不一样,它涉及很多复杂的运动学及动力学过程,我们只从掌握背景情况的角度出发,给出简况介绍并辅以必要的图表示例。 §4.1 基本的等离子体特征参数和几个重要现象 §4.1.1 德拜长度与准中性 等离子体中一个带电粒子在周围产生的电位,由放有其它带电粒子影响,不是点电荷的库仑中位,而是德拜电位: 2/12/???? ??=?=-e n T r e CONST V e e D r D κλλ λD 就是德拜长度(Debye length ),是德拜电位被屏蔽的距离,也称德拜半径。要求德拜球内有足够多的粒子,即要等离子体参数13>>=D N g λ(N 为等离子体密度),此时等离子体近似无碰撞等离子体。 准中性(quasi-neutrality ),是在远大于德拜长度的区域内,等离子体体系保持近似中性的特性。 §4.1.2 等离子体频率(plasma frequency ) 它是描述等离子体固有振荡的频率,表征等离子体集体效应发生的时间尺度。 电子等离子体频率(electron plasma frequency ) 在视等离子体中离子相对电子为固定不动仅提供正电荷背景的条件下,局地等离子体非电中性致振荡频率, 2/12)/(e e pe m e n =ω 式中e 为电子电荷,m e 为电子质量,n e 为电子数密度。 离子等离子体频率(ion plasma frequency ) 视电子为均匀背景下产生的等离子体,离子振荡频率, 2/12)/(i i pi m Nq =ω 式中q i 为离子电荷,m i 为离子质量,N 为离子数密度。 §4.1.3 能量和温度 能量是描述粒子运动状态的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叫能通量(energy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同步作业与测评:2.2.1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B卷)

第一课时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B卷) 对应学生用书P17 [考点分布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一日内CO2浓度变化最大的地面高度范围是() A.0~5 m B.10~15 m C.20~25 m D.30~35 m 答案 A 解析结合图中的等值线可知,在地面附近0~5 m一天中CO2最高浓度介于360~370,最低浓度介于305~310,CO2浓度变化为50~65;在10~35米高度范围内,CO2浓度变化都不超过40。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一年内森林周围常出现CO2不足现象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 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白天森林CO2浓度最低,会出现CO2不足的现象,在一年内,由于夏季的白昼时间长,光合作用强,因而会经常出现CO2不足的现象。 3.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导致()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发生洪涝灾害 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 答案 B 解析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碳氧平衡,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由此带来的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被淹没。 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据此完成4~5题。 4.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①光合作用强烈②生物循环旺盛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③④ 答案 B 解析热带雨林地区全年水热充足,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但其主要的不利方面是养分主要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养分很少。 5.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有()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养分积累不足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强烈故养分损失多③雨林植被的吸

【人教版】《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案设计(精选、)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 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 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说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见图4、16。 图4、16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A 大兴安岭两侧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 严重 半干旱草原地区 过垦、过伐、过牧严重。 B 西北干旱半干旱 地区 草场退化严重 降水较少、气候较干 过牧严重。 C 黄淮海平原区 土壤侵蚀严重。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D.E 南方亚热带丘陵 地区 亚热带丘陵,降水丰 富 F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山地地 区, 地质条件复杂 人民生活贫穷,过垦、 过伐导致。 G 青藏高原 高寒地区 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十分脆 弱。 思考 1

电子效应对有机的影响.doc1

电子效应对有机的影响 摘要:机化合物是一个由原子或原子团组成的整体。这些原子和原子团是互相影响的。这些影响主要是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本文综述了电子效应中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关键词:原子团电子效应空间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 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原子或原子团组成的,这些原子和原子团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本文主要讨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一、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的定义 1、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 2、共轭效应: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二、产生原因 诱导效应是由于一个共价键的价电子对在两原子间的不对称状态(键的极性状态),或由于一个成键原子带有电荷所引起。一个共价键价电子对的不对称共用状态是由这两个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引起的。例如在氯乙烷分子中由于氯的电负性比碳大,Cl─C键中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并由此使相邻碳-碳键本来应是对称共用的电子对也往氯原子方向偏移,使碳-氢键已偏向碳原子的不对称共用电子对向碳原子进一步偏移。 共轭效应是由于分子中存在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双键他们之间间隔 三,它们对于有机的影响 1、诱导效应对有机的影响 ①诱导效应对碳碳双键加成的影响碳碳双键的加成一般情况是亲电加成。当具 有不同诱导效应的原子或原子团连在双键碳原子上时,对双键加成速度大小和方向都 有显著影响:当连有具有十I效应的基团时,双键电子云密度增加,反应速度加快,当 连有具有一I效应的基团时,双键上电子云密度减少,反应速度减小。(见表一)。 可能,而将进行亲核加成。

高中地理必修3课时作业21:2.2.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练习题

2.2.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结合下图,完成第1~2题。 巴西雨林与环境示意图 1.从图上看,巴西雨林的环境效益有( ) ①稳定大气成分②涵养水源 ③降低风速④吸烟滞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受人类破坏相对较小,因此保存完好 B.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 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 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导致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 3.亚马孙雨林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其( ) A.能够涵养水源 B.通过自身蒸腾形成云雨 C.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D.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4.热带雨林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是( ) A.雨林的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B.雨林容易遭受人类破坏 C.雨林的自然植被过于单一 D.雨林的放氧量过高 5.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②雨林与沙漠都有着脆弱的生态环境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结合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第6~7题。 6.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①增加木材产量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增加农民收入④调整农业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 D.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8.大多数环保专家认为保护热带雨林是目前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最有效和最廉价的手段。这充分说明了热带雨林具有的全球环境效应是( ) A.维护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 B.维护全球的碳氧平衡 C.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D.全球宝贵的生物基因库 对于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据此完成第9~10题。 9.据测算,1公顷阔叶林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 000千克,释放氧气730千克。这体现出的森林的环境功效是( ) A.涵养水源 B.净化空气 C.稳定大气成分 D.维护生物多样性 1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位于( ) A.马来群岛 B.刚果盆地 C.亚马孙平原 D.西印度群岛 11.热带雨林群落生产力高的表现是( ) ①光合作用强②生物循环旺盛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案含解析

错误! 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现状及生态恶化的原因。 2.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差异。 3.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类型多样错误! 2.形成原因 (1)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各地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2)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掠夺式、粗放型开发。 (2)执法不严、管理不力。 (3)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保护措施 (1)重点生态工程: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国土整治等。 (2)重点防治工程: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 (3)重点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 (4)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

2.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东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轻。(×) 3.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所以生态环境问题没有直接必然的关联性。(×) 4.土壤侵蚀多发生在黄土高原、东南丘陵等东部季风区内,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等。(√) 5.草地退化多发生在我国西部非季风区内,森林破坏的主要分布区是我国的三大林区。(√) 6.本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应在北方半干旱地区、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寒区分别发展(A ) A.畜牧业、林业、种植业、畜牧业 B.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林业 C.畜牧业、畜牧业、淡水养殖业、林业 D.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 7.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B ) 1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2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3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4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 A.123B.234 C.134D.124 知识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读教材P70图4.16,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土壤侵蚀、________。 (2)图中B地区草地退化的原因有哪些? (3)图中C、D、E、F四地共同的生态问题为________,其形成的共同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4)G地区为何生态脆弱?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新疆温宿县为例 人类活动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与强度,因此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也发生显著变化,总体来说有变好的一方面,也有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现象。目前,对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切实做好温宿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温宿县土地利用生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径79°28′-81°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两大部分。北部山区具有独特的冰融地貌,冰川伸入峡谷,冰融汇流成河,林木和高山、亚高山草地分布其间,是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83%,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和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温宿县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山区气候呈垂直分布,高山寒冷,终年积雪,冰川纵横;中山温带,有云杉、草甸覆盖;平原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温宿县水资源丰富,县境内冰川面积l2l9.68平方千米,总储水量1582.29亿立方米,大小河流43条,总长889千米,年均降水量65.4毫米,天然水资源储量9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6.18亿立方米。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下部及扇缘地带,有利条件是灌溉水源便利,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相对较细,通透适中,适应发展农业。 温宿县总面积为1420246.16公顷,总人口20.89万人,主要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21个民族,包括1镇9乡和5个国有农场、5个国有牧场、2个国有林场,是个半农半牧县。2000年温宿县农业总产值6.84亿元,粮食总产16.l7万吨,种植业形成了以粮、棉为中心的多元化格局。温宿县是新疆商品粮基地之一,县水稻农场是全国“绿色食品”(优质大米)基地之一。温宿县粮食播种面积18.22千公顷(复播面积3.44千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10千公顷(复播面积1.27千公顷),有棉花、啤酒花、甜菜、胡麻、油菜等,是阿克苏地区棉花、啤酒花出口基地之一;昆托牌系列大米为2001年新疆名牌产品,它是新疆唯一的“绿色食品”大米,畅销区内外;啤酒花曾获国家经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2 温宿县土地利用现状 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420246.16公顷,其中耕地76946.1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占利用面积8.3%;园地6769.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7%,占利用面积0.73%;林地33871.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8%,占利用面积3.65%;牧草地78272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1%,占利用面积84.45%;其他农用地16450.7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5%,占利用面积1.77%;居民点工矿用地

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解读】 (一)分析说明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题一: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79×104 km2.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其次是南方亚热带和热带山地丘陵地区。此外华北、东北等地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 (1)以上材料显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区。请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上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请分析黄土高原较南方山地丘陵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资料二:“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某年云贵高原某地区坡度与土层厚度的实测数据 (3)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地区。根据材料二和表格,分析该地区石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4)请分析南方丘陵山地地区水土流失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解读】 (二)分析说明区域存在的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题二:读图回答:

(1)从自然条件看,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广大,其主要原因是 ? (2)说明西北地区的气候对地理环境其它因素的影响。 (3)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据右图可知所占比重较大的因素有哪些? (4)过度樵采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最为有效? (5)为了杜绝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现象,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我国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解读】 (三)分析说明某区域在森林、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森林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减少带来的负面效应、湿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题三 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条等年降水量线间的大小关系是,请说明判断理由。 (2)图中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原有鱼类和鸟类等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但近几十年来,该湖泊水域面积不断减少,鱼类资源数量急剧下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请说明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3)乙所在的狭长地形区是,这里农业发展主要依赖来自的水源进行灌溉。近年来由于等自然因素和等人为因素导致河流上游水源不断减少。有人建议将图中黄河水引来乙处灌溉,请说明此方法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类题目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类题目一、典例引领 [典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思路点拨] 第(1)题,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第(2)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3)题,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地理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一课时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 『自主学习』 一、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 1.森林资源的作用 既是重要的□01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02生态作用和□03环保功效,图示说明如下: 2.森林分布 3.现状:世界森林面积□06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雨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自我探究]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破坏后会有哪些危害? 提示 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升,洪水危害加剧;湖泊面积缩小,调节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雨林的分布????? 纬度分布:主要分布在□ 01 赤道南北两侧,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0215°~25° 地区分布:东南亚地区、非洲□ 03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 04亚马孙河流域 2.作用 作用 表现 决定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 05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促进全球□06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一方面能□07吸纳、□08滞蓄大量降水形成径流,另一方面可以储蓄淡水,有“储水库”之称 世界□09生物基因宝库 最古老的植物群落,是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 [自我探究] 森林的环境效应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一样吗? 提示 森林的环境效应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并不相同。森林的环境效应一般是指森林对局部地区的影响,如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等;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是指雨林对全球的影响,如维持地球大气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水平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等。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 01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

2020高考地理第一讲 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第一讲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等级考内容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一)黄土高原概况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育,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等。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 问题判断 区域不同,地理条件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准确的判定。例如: 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原因分析 ①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大小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 治理措施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如荒漠化的产生与地表植被稀疏有关,可通过植树造林减轻荒漠化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措施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例如:过度使用地下水——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放牧——轮牧;人口激增——控制人口数量等。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问题。如针对荒漠化的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

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赵跃龙,男,1963年生,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环境研究,发表文章30余篇。 收稿日期:1996-11-12;改回日期:1997-04-15 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赵跃龙 张玲娟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 地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提 要 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客观、灵活且具较强可操作性的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指标 体系及方法,并通过用此法评价全国26个省、区生态环境脆弱度的方式,对其可操作性和准确 性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脆弱生态环境 定量评价 指标体系 方法 分类号 中图法 X826 目前国际社会正倡导持续发展,而生态环境的脆弱则阻碍着持续发展。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对脆弱生态环境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1~7],包括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表现、分布、程度和整治等方面,得出许多重要的结论。其中,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评价已有一些方法,但这些方法多数停留在定性的水平上,少数方法虽已具定量属性,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①研究地域有局限性[2],研究对象较单一,往往只针对某一类型区(例如山地、草原或农田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难以在不同类型地区之间进行比较;②所选指标不容易获得,从而可操作性差[1];③各指标权重的赋值要么较主观[1],要么完全按数学方法计算[2,3],灵活性差,使研究结果往往偏离实际;④指标选取偏自然,人为作用的指标偏少[1,2];鉴于此,本文将对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估方法再作探讨,以期得出一套系统、完整、客观、灵活而又可操作的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方法,为国家整治脆弱生态环境的决策提供较为准确的理论依据。1 脆弱生态环境成因、特征及结果表现 1.1 脆弱生态环境成因 当生态环境退化超过了在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和发展的水平时,称为脆弱生态环境。也就是在保持和增大人类利用环境的程度和规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改革和调适,也可以靠外来资源和向外输出来缓解环境退化和资源耗竭。脆弱生态环境形成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7]。 1.1.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基质、动能两大因素。基质因素主要由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表组成物质、生物群体类型等因子构成,是生态环境构成的物质基础;动能因素主要由气候脆弱因子构成,是生态环境形成演替的能量基础。 第18卷第1期 地 理 科 学 V ol . 18N o .11998年2月 SCIEN T IA GEOG RAPHICA SIN ICA Feb .,1998

电子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酸性→ 电子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成盐电子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https://www.sodocs.net/doc/b311377032.html,/yjhx/index3.htm ①诱导效应。羧酸酸性的强弱与它的整个分子的结构有关。在羧酸分子中与羧基直接或间接相连的原子或取代基,对羧酸的酸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饱和一元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卤素、氰基、硝基等电负性大的基团取代后,由于这些取代基具吸电子诱导效应(-I),能通过碳链传递,使得分子中各原子之间的成键电子云密度降低,则氧-氢键的电子云更靠近氧原子,就有利于羧基中氢原子的离解。同时也使形成的羧酸负离子负电荷更为分散,稳定性增加,所以酸性增强。 取代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越强,取代基的数目越多,对羧酸的酸性影响就越大。例如卤素的吸电子诱导效应次序为:F>Cl>Br>I,在卤代乙酸中氟代乙酸的酸性最强,碘代乙酸的酸性最弱。α-碳原子上卤素原子的数目越多,吸电子的诱导效应就越大,则酸性越强。见表12-3及12-4所示。 取代基的诱导效应随着距离的增长而迅速减弱,通常经过三个原子后,诱导效应影响就

很弱了。见表12-5所示。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饱和羧酸或芳酸比相应的饱和羧酸的酸性强。这是由于不同的杂化状态引起的,如sp、sp、sp杂化轨道中s成分增加时,吸电子能力则随之增强,不饱和程度越大,s成分就越多,吸电子的能力也越强。 —I效应:—C≡CR>—CR=CR>—CR CR 如乙烯基、乙炔基或芳基连接在饱和碳原子上时,它们表现为吸电子基,使其酸性增强:HC≡C—CH COOH H C=CHCH COOH C H—CH COOH CH CH CH COOH p K 3.32 4.35 4.31 4.82 通常是β,γ-不饱和羧酸的酸性较强,这可能是由于α,β-不饱和羧酸的双键或三键虽然离羧基最近,-I效应最大,但因α,β-不饱和羧酸分子中的双键或三键和羰基共轭,使其酸性不如β,γ-不饱和羧酸的酸性强。 芳环上直接连有羧基的芳酸,其酸性也比饱和一元羧酸强,但比甲酸弱。这是由于羧基直接与苯环相连,苯环的大π键与羧基的π键形成π,π-共轭体系,该共轭体系能分散芳香族羧酸电离所形成的羧基负离子的负电荷。随着羧基与苯环之间距离的增大,其酸性逐渐接近于饱和一元酸。例如:

高中地理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开发保护3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开发保护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刚果(金)位于赤道附近,人口超过7100万,热带雨林资源丰富,有“非洲木材之国”之称。持续的战乱造成数百万流民涌入雨林里从事原始的迁移农业和木炭生产,导致大面积的森林破坏。据此回答1—2题。 1.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第二肺”,主要是因为热带雨林可以A.涵养水源B.固碳放氧 C.降解污染物D.保护生物多样性 2.刚果(金)雨林被大量砍伐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增长、贫困和战乱B.发达国家的过度需求 C.过度的迁移农业D.政府的开发计划 【答案】1.B 2.A 2.刚果雨林大部分是被当地居民砍伐征用破坏的,源于当地人口的增长快、区域经济落后,

较为贫困,并有战乱。发达国家的过度需求、迁移农业不是主因,政府的开发计划中也没有对雨林的破坏或过度砍伐,据此选A。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开发保护 一、热带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使土壤非常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很容易遭到破坏。 二、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三、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

四、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 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与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下图为满目疮痍的苏门答腊岛天堂雨林局部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1.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原因有 ①砍伐森林,出口木材,换取外汇收入 ②毁林开荒,种植油棕树 ③修建穿越雨林的公路 ④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在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区应采取何种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A.减少载畜量 B.把森林全部保护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