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法国智库发展概况及启示和建议

法国智库发展概况及启示和建议

法国智库发展概况及启示和建议
法国智库发展概况及启示和建议

法国智库发展概况及启示和建议

2013-05-21

内容摘要:本报告介绍了法国智库发展概况、主要分类、特点、功能、运行机制,以及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运行实例。法国智库在20世纪70年代末,逐渐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在欧洲继英国、德国之后,智库比较发达的国家,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法国智库有官办智库,高等院校、大企业设立的智库机构,占大多数的是独立型私人智库。其主要特点是:智库与政府关系密切;智库研究选题注重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及时性;注重实效;注重研究成果国内外交流推广宣传等。结合我国现代智库建设,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一是应着力培育和发展现代智库产业,并努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智库;二是鼓励独立智库发展,并允许与官办智库形成竞争;三是建设一流智库,要提高开放度,加大与国际著名智库交流合作;四是建立智库与决策、行政部门之间交流机制。

关键词:法国智库,中国智库,独立型智库

一、法国智库概况

法国在欧洲是继英国、德国之后,智库比较发达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前,由于20世纪初期美国的崛起,再加上英语的强势地位,一批美英智库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法国智库影响并不大。到20世纪70年代末,法国现代智库逐渐蓬勃发展起来(见表1),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

美国著名智库研究专家詹姆斯·麦甘领衔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组,发布的《2010年全球智库调查报告》统计,2010年全球169个国家共有超过6480个智库,比2008年增长18.6%,年均增长9.3%。智库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1816个)、中国(426个)、印度(292个)、英国(278个)、德国(191个)、法国(176个)、阿根廷(131个)、俄罗斯(112个)、日本(103个)、加拿大(97个)。此外,南非、巴西分别85个、81个智库,分列全球第12、13位。

表1 部分法国知名智库成立时间表

资料来源:根据各类数据整理。

二、法国智库的主要类型

一是官办国家级研究机构。如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战略研究和培训高等委员会等。法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如外交部、经济部、贸易部、文化部等也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与本部门业务有关的经济、政治、国际、贸易、财政、税收、城市、社会、人口等问题的对策研究。目的是促进国家的社会、经济现代化,提供决策参考,减少决策失误。这些研究单位都与本部门的专业发展任务紧密结合,是部门内的“思想库”。其中,比较知名的智库是隶属法国计划总署的前景研究与国际信息中心。

二是官办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法国的综合性大学、高等学院都设置了不少研究机构,且发展很快,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巴黎政治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巴黎高师等等。这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规模普遍不大,一般只有十多个人,但对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繁荣、活跃、发展和推动法国的决策咨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独立型私人智库。法国知名的智库大都是独立型研究机构。如欧洲十大智库之一的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以及法国国际和战略关系研究所、法国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巴黎蒙田研究所、巴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公司等。他们奉行独立性、专业性和非营利性,在

法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经济、文化、国家安全、对外贸易、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是由大企业大财团设立的研究机构。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的大企业、跨国公司,为了自身发展也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不但围绕本企业业务,也涉及社会科学一些学科,甚至是一些边缘学科的对策性研究,但它的发展对社会科学如何适应现代化也是一种推动。

三、法国智库的特点

一是著名智库成立时间短,但影响力较强。相对于英国智库成立时间早、规模较大、行业发展较成熟以及德国智库发展迅速的特征,法国现代智库成立时间较短。法国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智库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1979年成立;法国国际和战略关系研究所创建于1990年;法国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则成立于2001年。这几家智库在法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显著的影响力。法国智库对非洲事务熟悉具有优势,在非洲影响很大。仅30多年时间,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已成为欧洲十大智库之一、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智库。

二是独立型智库影响力大于官办型智库。在法国的智库当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独立智库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和法国国际和战略关系研究所,他们的影响力大于法国的官办智库,因此在法国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三是独立智库与政府关系密切。由于独立智库的重要影响力,法国的独立智库与政府的关系较为密切。一方面,智库经常根据政府行政管理的需要,对各自专业领域所发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研究结论和对策思路,供决策者参考。另一方面,又促进了智库的发展,为智库提供了发挥影响力的舞台。同时也更能确保政府出台的各类政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表2 法国知名智库研究方向

资料来源:根据各类数据整理。

四是重视退休高官和学者作用的发挥。法国的智库大多由退休高官和知名学者担纲或组成。他们经验丰富、阅历精深、人脉广泛、熟悉政策操作流程,使提供的决策咨询更合理,从而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扩大智库的影响力。

五是注重实效。法国的智库虽然起步晚,但能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影响力就在于注重实效,不作书斋式或纯理论式的研究,注重对具体的、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和判断,重视智库咨询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及时性,使高质量、专业化的研究成果影响决策,让政策更加合理(见表2)。

六是善于推广宣传。法国智库注重开展国际交流、拓展国外业务,为此,法国智库注重国外的广泛宣传。宣传其技术力量、咨询经验、咨询优势,尤其是国家海外政策的推广。极力提高法国智库国际知名度,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海外技术援助协会,帮助法国智库拓展和完善国外智库业务。

四、法国智库的功能

法国智库在法国社会正发挥着重大作用。法国智库为公共决策提供思想和行动方案,影响政府的政策;及时反映和汇集国内外各种意见和需求,起到表达利益的作用;把学者的思想转化为政策产品,架起沟通政治和学术的桥梁;为社会提出新的思想观点和价值目标,引导公众舆论和社会走向。

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法国智库一般对政府当前面临的较为复杂、棘手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和寻求方案;对长远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研究,提出前瞻性、战略性的思路,构筑知识与行动间的桥梁,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评估政府运作效率。智库除承担政府研究课题外,实际上也承担着评估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运作效率或检验政府的运作是否达到实际目标的功能,并提出改进建议。

引导舆论导向。法国智库的许多研究人员都有政府和重要国际组织机构的工作经验,国际关系知识丰富,每当国际上有大事发生,这些研究机构的人员都会到电视台、新闻广播或报纸上发表见解看法,引导舆论导向,发挥智库应有的功能。

传播社会知识。法国智库的研究人员到学校或在社会上开办讲座、报告会、培训班。他们把到外边讲课看作是传播知识、扩大影响、提高学术地位的机会,引导公众对政策问题的理解。同时也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之间搭建起沟通的平台,引起对社会政策的关注,强化对政府政策的理解,间接提高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

五、法国智库的运行机制

(一)资金来源方面

法国智库资金来源,除官办智库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支出外,独立型智库大都来源于法国的主要企业与政府部门。主要来源如下:政府、社团捐献、出版物销售、合同研究(为企业或相关私营机构提供咨询和专题研究)、地方或州政府、会员费、会议资金、教学培训等。来自政府的资金,主要是对政府提出的项目的研究,而获得的劳务报酬。

企业或社团捐赠,也是一部分智库获得资金来源的渠道。这些企业大都是大公司、大企业、大财团,既是它们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也是提高自己公众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名气越大、影响越大的研究机构,在获得捐助方面就越是处于有利地位。如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资助者有许多法国大公司和欧美大公司,几乎包括所有入选巴黎指数的40家大公司都对它进行了资助。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相对的独立性,体现在研究结果上则是客观和公正性。

法国的智库也通过出售出版物作为资金来源的一部分。出版物包括刊物、独立分析专题报告、时政短评、政策综述等不同种类的文献资料等等。

法国智库大多与企业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为政府开展研究的同时也为企业开展咨询研究,并建立会员制,通过会员制来收取一定费用。

(二)人员构成方面

法国的智库中,官办智库人员较多,而独立智库人员一般不多且较为年轻。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有7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40多名法国和外国的研究员,超过50%的研究员年龄不到40岁。另有400多位个体会员。法国国际和战略关系研究所发展较快,全所40多人,其中研究人员28人。

法国著名智库都拥有一批有影响力和高学历、高素质的研究人员,这是研究工作获得成功的前提。法国官办智库,人员进入相对严格。以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为例,只有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有可能被招为研究人员。一旦被科研中心录用,就成为正式科研人员,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独立智库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法国国际与战略关系研究所“向公众开放,吸收所有愿意从事国际关系研究或对此感兴趣的集体和个人参与研究所活动,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国际时事”,所以有不少国外的研究人员也参与进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独立智库人员构成层次和水平就低,相反人员构成大多是政府部门退休官员和各行业造诣颇深的学者。

(三)智库管理方面

法国智库管理机构一般设立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法国国际和战略关系研究所的董事会,主要由前政府部长、政党领导人、议员和航空航天企业领导人组成。如法国国际与战略关系研究所名誉董事长是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帕斯卡·拉米(Pascal lamy),董事长是前国民议会副议长阿尔蒂尔·帕克特。法国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是由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学者构成。

(四)科研管理方面

研究机制自由、稳定。法国智库研究机制较自由,确定研究方向,并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后,研究人员可以从事风险大、周期长的研究,而不受“要么发研究文章、要么就走人”的威胁。也不像美国的研究人员,必须尽快出成果,不断发表文章。这一环境确实让科研人员能一心一意钻研学问;另外,它也会让一些无所事事者占据着职位,而将许多年轻科研人员“束之高阁”,致使年轻人才大量流失。

由第三方评价科研成果。法国智库的科研成果的评价,有专门独立的机构来评审。科研成果、个人表现全由自己汇总上报,所在单位只报单位的情况,对于本单位的科研人员不作褒贬评价,这样可杜绝因领导人的好恶而影响对科研人员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一个单位或一个科研人员的考核,基本上都是与被考核单位或人员没有直接利害冲突的人,而且这些人又都是这个方面的专家,有较高的鉴别力,评审具有公平合理性。

(五)对外合作交流方面

法国知名智库多与各国智库和知名学府建立紧密联系,注重合作交流。一些智库还互为合作成员,每年定期举办各类论坛和会议,分享研究经验,交流研究成果,扩大智库声誉和影响力。智库通过组织各类会议或研讨,扩大智库在国家决策和舆论中较大的影响力。

六、个案介绍: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①本案例参见《瞭望》新闻周刊驻巴黎记者应强2010年对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执行所长多米尼克·戴维的采访。]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是法国研究国际问题最重要的独立研究机构,在2010年1月全球智库排行中,连续3年排名进入除美国之外的全球智库前十名,在西欧排名第三,在全球排名第八,也是唯一一家进入前十名的法国智库机构。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创始人德蒙布里亚尔,1973年在法国外交部负责国际问题分析和研究中心,1979年离开外交部创建了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得到了时任法国总理雷蒙·巴尔的支持。该研究所与法国外交部合作了几个项目,形成了它的影响力。1995年研究所接手历史悠久的法国《外交政策》杂志的出版和发行工作。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注重国内外合作,并建立紧密联系。该所与世界上主要的智库保持合作关系。同时,还与一百多家企业保持着合作伙伴关系,与500家研究机构互为合作成员。法国80多家主要企业均是该研究所的伙伴企业。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机构的驻法国使团也是研究所的合作伙伴。2005年,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分支机构,每周二在布鲁塞尔举行活动。研究所通过每年近200场专题研讨会(巴黎150场、布鲁塞尔50场),邀请来自欧洲和世界各国的约8000名各界人士参加研讨会。

该所设立东亚研究中心,主要以中国、日本和印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所的中国研究计划除组织中国问题研讨会以外,还与中国主要国际问题研究所在中国合作举办国际问题的论坛。2009年,该所与中国上海欧洲问题研究所,在复旦大学合作举办了中欧关系研讨会。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注重专业性发展。该所的主要目标是在国际问题上的公共政策进行深度的研究,在研究者、专业人士、政策决策者和意见领袖之间建立深度和有建设性的对话。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已经成为法国最具影响的国际关系智库。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两个活动主轴。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两个主轴进行:一是研究,包括世界经济、能源、战略、地区政治和经济等领域,侧重于欧洲、美国、东亚、俄罗斯、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等地区的相关问题,突出动向性、分析性研究,其研究结果除了用传统形式发布以外,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互联网发布。二是建立一个辩论和讨论中心。这是第一个主轴的补充,为法国和外国政府以及私营机构的决策者、公民社会代表、国际问题观察员和专家等提供一个非官方的讨论平台,以利于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并根据研究所伙伴企业(研究所资金提供者)的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专项研究计划,为其发展提供可资参考的分析和建议。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每年举行多次论坛和国际会议。曾经参加过论坛的世界知名人士有:俄罗斯总统普京、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土耳其总统居尔、塞内加尔总统瓦德、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等近20位总统。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组织年度研讨活动和论坛的成果,主要以研究报告发表。主要出版物有国际关系年度报告“RAMSES”和“外交政策”两种刊物,RAMSES 发行量达到1万份,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强调独立性,不附属于任何官方和私营机构,也不属于任何政党。2009年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运行经费为630万欧元,其中70%来自私营机构资金(为企业或相关私营机构提供咨询和专题研究)。另外约30%来自政府补贴(政府补贴28%,欧盟资助1%),因为进行国际关系的研究不可能不与政府合作进行研究。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人力资源情况。有70多名工作人员,40多名法国和外国的研究员,超过50%的研究员年龄不到四十岁;研究所鼓励研究人员从事大学的教学工作和与媒体的合作。

七、对我国智库建设的启示和建议

(一)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建设,以及我国在世界上的崛起,应着力培育和发展现代智库产业,并努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智库

智库是现代决策体制的产物,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国家决策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智库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由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归口管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和业务指导的“全国软科学研究机构统计调查报告”统计调

查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有软科学研究机构2408家,比2006年年底增加1075家,增长80.6%;全国从事软科学活动人员共计8.4万人,比2006年年底增加4.8万人,增长137.5%。参照全球智库的发展,相对决策需求而言,我国智库整体水平不高,虽然智库数量总体排名达到全球第二位,但进入前二十位的还没有,在全球前五十强中仅有几家中国智库名列其中(虽然各种排名都具有局限性,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伴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进展,以及我国在世界上的崛起,必将对智库产生更大需求,我国应着力培育和发展现代智库产业,并努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智库。

(二)鼓励独立智库发展,并允许与官办智库形成竞争,进而在竞争中提高我国智库的整体水平

现代智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智库的独立性。我国民间独立智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鼓励独立型智库发展,逐步打造一批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独立型智库。为此,政府要为其发展提供相关环境,包括独立型智库成果向决策者提交和交流的渠道,建立他们参与政府决策和研究成果采纳的常规机制;打造独立型智库获得政府信息、数据和研究课题的公平机会,政府研究项目可让独立型智库参与竞争,靠项目竞争获得经费;对于独立型智库要明确其按非营利性组织定位,不按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注册,在财税政策上给予支持。

(三)建设一流智库,要提高开放度,破除保守僵化,加大与国际著名智库交流合作,注重智库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设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作为一流智库要抓住这一机遇和挑战,正面回答世界经济一体化所引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和解决办法。为此,要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大力开展各种长期或短期的国际课题合作、创建国际访问学者资助平台、举办各类国际公共政策讲座和论坛、加大对公共政策研究成果的传播力度等。通过交流合作,明白自身问题和不足,提升研究能力;也能扩大中国智库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国际社会施加影响,以影响国外对我态度。

(四)建立智库与决策、行政部门之间交流机制

为使政策研究成果更贴近实际,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应派研究人员到中央和地方行政部门挂职交流,也包括请这些行政部门高级公务员定期或不定期就重大方针政策贯彻实施情况讲座交流,以及到智库机构定期参与挂职参与重大课题研究;也包括重视发挥较熟悉国情、熟悉政策、有思考力的省部级司局级高官和学者的作用。

附录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科研合作情况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在科研方面,采取开放科研的政策,积极寻求和扩大内外科研合作伙伴,以多种形式开展科研交流。

对内合作方面:(1)与大学合作。科研中心与法国不少大学建立联合或混合型研究机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和研究计划,并签署协议书,使双方合作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2)与独立公共研究机构合作。科研中心与法国的一些独立公共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利于相互促进和发展。(3)与相关部委的研究机构合作。科研中心同外交部、文化部、通信部、司法部等联合建立了不少合作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研究课题。并且与一些部门合作,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4)与企业合作。科研中心还与企业合作,且合作形式也趋多样化。如专门成立了协会,负责科技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工作。为了进一步促进科研合作与人才开发,科研中心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合作关系委员会,其目的是支持研究人员进企业,与企业合作。

对外合作方面:(1)驻外研究。如通过法国外交部和教育部等,科研中心在国外设立长期的驻外研究机构。(2)选派交流。科研中心选派研究人员到境外从事研究,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学习对方经验,扩大研究视野,提高研究能力。(3)协议交流。科研中心与境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协议关系,通过双方的协议,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4)合作交流。科研中心与欧洲国家的一些课题组合作进行。另外,科研中心还有一些合作项目,邀请国外的访问学者参加。通过外国学者的来访和参加课题研究,为以后的合作研究打下基础。目前,科研中心在东京、华盛顿、波恩、东京、北京、伦敦、莫斯科、巴塞罗纳等多个国家设有研究的联络机构或派驻专门的调研人员,与所在国家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交流。

科研中心的国际合作项目大体上分为5种类型:一是双边协议项目;二是国际协作项目;三是国际合作项目;四是与欧洲共建研究机构;五是对外研究项目。

资料来源:根据社科院网站及各类资料整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国外智库管理体系研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王佩亨

课题组组长:李国强

课题协调人:田琳琳

课题组成员:李兰陈国堂王莉洁陈波

田琳琳宋佾珈刘燕玲

执笔:李国强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国外智库管理体系研究”课题组(执笔:李国

强)来源:国研视点 2013年1月15日

责任编辑:俞江月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 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 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 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 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 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 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 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 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 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 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 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 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 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

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 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 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 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 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 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 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 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 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 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 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 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 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论美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对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的思考 自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争始终是各国不同政治经济派别分歧的重要成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国可能从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也可能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一般来,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声音往往抬头;而在繁荣时期,自由贸易又容易成为潮流。对于强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占领弱国市场,打败弱国企业的旗帜;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不仅如此,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也许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仍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仍然贫穷落后。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禁运催生了美国制造业1781年10月,英军将领康沃利斯于约克敦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但是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1]。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2]。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3]。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4]。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一、英国的崛起 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 (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 (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 (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 (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二、美国的崛起 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 (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 (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 (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 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 (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 (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

美国崛起中的种种因素对我国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借鉴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认为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如下: 1、美国强调依法治国,有着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我们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全面的经济建设,这需要有强大的法律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依法治国,有利于社会的安宁和稳定,亦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氛 2走的都是先经济后政治的路线,美国在经济领先世界半个多世纪后才扛起世界领袖的大旗,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近3 0 年的发展虽然拥有可观的整体经济实力,而且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仍然抱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着眼于国内的建设,并且认为自己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我要求作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因为个别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就沾沾自喜甚至狂妄自大 3、不断调整适合国情的国策与政策,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国策,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社会制度、外交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是影响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既增强信心和机遇意识,充分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也要提高忧患意识,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美国重视科技、人才和教育。美国第一次把专利权写进了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这大大的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正是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爆发于美国,从此,美国一直处于科技的前列。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美国善于吸收人才,有着一系列的人才保障制度。美国的崛起,人才不可谓不关键。教育是国家之根本,是百年大计,是人才和科技的摇篮。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不可谓高,中西部的教育依然很落后,要想振兴中西部,振兴中华,教育必须先行,国家必须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也是所有历史性大国崛起的宝贵经验。

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 - XXXXXX 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 目 大国崛起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贸103班 XXX 国际商务系 XXXXXX XX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经济,政治,文化 一、中国的现状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 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 二、各大国崛起的历程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大国崛起——英国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篇一: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是一本气势恢宏的书。花一周时间读完,仔细品味,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惊喜,感悟在两三年之后再次接触这几个大国的沿革变迁,确实好的书多次读每次都是不同感觉;惊喜在我好久不读历史书了,这次读这本书竟然发现我在半年之后,还是对这些历史有着较充分的兴趣,半年前读了本关于宋代的简约介绍的历史书。《大国崛起》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海洋时代上出现的各个强国发展的精华,让我再次感受的强国的不易。 葡萄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许多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走向全球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德国,在这个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 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人均数据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强大的战略,我有个简单的体会: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文明。德国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今天,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今天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令人叹服。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霸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美国的领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地域十分辽阔,面积大约为整个欧洲的3/4,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占有着北美大陆最富庶的心脏地带;美国的中部大平原,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不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农业区,其土地属于最肥沃和最高产的土地之列,可耕地约占总面积的2/5。与加拿大共有的五大湖泊所蓄淡水约占世界淡水总量一半。除此之外,它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和能源矿源,其中:锡占世界总储藏量的40%,铜、银锌各占世界总储藏量的16%,金占世界总量的10%,烟煤、无烟煤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等等,此外还有数量十分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所以,美国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点为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环境基础。美国地理环境优越性还在于它良好的地缘政治。由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两个海洋的保护,美国本土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损伤,反而还利用战争的机会聚敛财富;而美国南北都是弱国,没有邻国的威胁,不必担心遭受外国军队的入侵。享有着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美国自然成为了美洲的领袖,更成为世界的霸主。 美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和国际条件。东西两岸的两洋隔绝使美国可免于卷入欧亚大陆的战争和冲突,美国周边不存在强国作为邻国,南北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弱于美国,广大的西部边疆成为转移东部社会矛盾的安全阀。从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美国在20世纪快速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从各方面崛起的,绝不是单个方面的崛起就能实现一个国家的崛起,而是多个方面同时进行的。美国也不例外,为便于比较清楚的考察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所以分别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方面来分别梳理。 (一)经济崛起历程 在现代,与一国实力关系最密切的要素是它的工业生产[2]。20世纪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首先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开始的,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94.98亿美元,英国则是42.63亿美元,第三位德国为33.57亿美元,分别居于世界第二和第三

法国概况论文

浅谈法国文化—浪漫风情 法国概况 王香怡 2015017188 英语1503 世界上的国家数不胜数,世界上有特点的国家也绝不在少数,然而像法国这样充满魅力、独具特色的国家就称得上是屈指可数了。法国,世界上最美的国家之一,古老精致的建筑,历史悠久的文学,享誉世界的香水,浓厚醇香的红酒,古老的浪漫主义和尖端的现代文化在这里完美融合。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法国特色文化的话,那绝对就是浪漫。法国的浪漫多情与高贵优雅充分的在其文化中体现出来。 法国有着众多的特色文化,而葡萄酒文化就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法国的历史不断进步以及文明的成长和发展,法国的葡萄酒文化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并且走向了世界,为世界人民所称道。法国葡萄酒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人来到了法国马赛地区,在掠夺和侵占的同时,带来了葡萄树和葡萄栽培技术。公元前51年,凯撒大帝征服了高卢(法国人的祖先被称作高卢人,罗马帝国将今天的法国称作高卢)地区。自此,正式地葡萄树栽培在此展开。 随着葡萄种植区域不断向北扩展,公元3世纪,法国的一些城市,如波尔多、勃艮第,开始为供不应求的葡萄酒市场酿制葡萄酒。公元6世纪,随着教会的兴起以及其不断地发展,葡萄酒的市场需求日益扩大,且人们对高品质葡萄酒的追求不减,从而加快了法国葡萄酒业发展的脚步。在其发展过程中,法国的独特地理环境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不同种植区域的气候不尽相同,也为葡萄的品质提供了保证。中世纪时,葡萄酒已发展成为法国的主要出口货物。而到今天,法国的葡萄酒不但已渗透进法国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已经成为法国独有的文化,在世界上赢得了赞扬与喜爱。 和葡萄酒文化相提并论的,自然就是法国的餐饮文化了。法国,是一个很会享受的国家,而这一点,可以通过它的餐饮文化完美体现。作为举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法国十分讲究饮食,在西餐之中,法国菜可以说是最讲究的。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研究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随着15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展开,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相对孤立的格局由此打破,而大国崛起的旅程也由此真正地揭开序幕。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在近现代,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大国的兴衰发展史无疑对而今中国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不妨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经济是基础。大国崛起都是以经济强盛为基础的,没有经济的支撑很难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稳坐世界霸主的位置,成为日不落帝国,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殖民领土,让18世纪的英国真真正正完成了大国崛起,成为世界的中心,世界市场就以英国为中心初步建立论。亚当斯密的《国富》将自有资本和自由竞

争的理念将英国经济真正推向世界的中心,此后的百年自由经济理念在世界经济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德美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德国、美国借此发展军事以及政治,促进国内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大危机后,政府干预政策让美国迅速从经济萧条中缓过气来,得以筹备战争,也因此大发战争横财,在二战后成为西欧各国的大债主牢牢把握着欧洲经济的命脉,从此,美国发展为超级大国,且至今从未被超越。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大国的关键一项。中国曾经的闭关锁国,让中国远落后于西方,之后一系列对经济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要发展的中国首先经济必须要抓起,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市场经济。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但是在中国现今国情上说,这些成果相比于发达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而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展,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有望取得更辉煌的成果。总之,由于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强盛的根基,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稳定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而这政治稳定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组织运行有序,

法国概况2

(3)自然地理 法国是一个位于欧洲西部的国家,位于北纬42度和51度之间。法国西临大西洋,西北与英国隔英吉利海峡相望,东北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相接,东面和瑞士为邻,东南与意大利相连,南边则是地中海并和西班牙接壤。至2009年1月1日止,法国全国人口为65073482人,其中本土人口为62448977人,海外省2624505人,在欧盟中仅次于德国,位列第二。法国国土呈六角形状,对边距离大约为一千千米,国土面积达632834平方千米,其中海外省占88868

平方千米。法国地势较低,全国三分之二的地区低于海拔250米。东南部地势较高,有中央高原、朗格尔高原和佛日山脉。北部和西部主要是平原和低矮丘陵。法国境内河流众多,纵横交错,主要的河流有塞纳河、加龙河、卢瓦尔河和罗纳河。 面积: 面积为551602万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嘉岛)。法国三面邻海,是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边境线总长度为5695公里,其中海岸线为2700公里,陆地线为2800公里,内河线为195公里。 位置: 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峡(la Manche)与英国相望,濒临北海(la mer du Nord)、英吉利海峡(la Manche)、大西洋(l’o céan Atlantique)和地中海(la mer Méditerranée)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la Corse)是法国最大岛屿。 边界: 法国领土与十一个国家接壤,其中包括海外省与海外领土。法国陆地国境线总长有4082千米,其中:

730千米与巴西接壤(法属圭亚那), 623千米与西班牙接壤, 620千米与比利时接壤, 573千米与瑞士接壤, 510千米与苏里南接壤(法属圭亚那), 488千米与意大利接壤, 451千米与德国接壤, 73千米与卢森堡接壤, 56千米与安道尔接壤, 10.2千米与荷兰接壤(在圣马丁岛,与荷属安的列斯接壤), 4.4千米与摩纳哥接壤, 法国海岸线长度为3085千米。海拔最低的地点在列莫耶,海拔只有- 4 米;海拔最高处在勃朗峰,达到4810米。 地形: 倒写的“S”形法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西北部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的海西区块,东南部则是以山地高原为主的阿尔卑斯区块。两者的分界线呈一个倒写的“S”形状。平原和丘陵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三,其中平原占三分之二;高原和山地占其余的四分之一,其中高原占五分之一。东部是阿尔卑斯山脉(les Alpes);中南部为中央高原(le Massif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6篇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6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1):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光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好处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能够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以前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应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效率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因此,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借鉴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用心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大国崛起读后感(2): 此刻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我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

张爽:美国崛起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张爽:美国崛起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2014-10-23 11:50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作者:张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1879次点击:我要评论 正是依靠这种自信,美国克服与战胜了种种危机与困难,成功实现了自身的崛起梦想。所以,对于当前正在期盼实现中国梦的国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怀疑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成功道路,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只要我们坚定这三个自信,中国梦的实现 在国际政治话语里,所谓崛起就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其实力差距迅速缩小或拉大,从而对整个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大国崛起之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也格外受人瞩目。以美国而言,其崛起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到“一战”爆发这一阶段,是美国崛起的起飞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面临过种种困难和危机,可以说美国是带着诸多的难题实现崛起的。总结美国崛起的若干经验,对于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但又面对各种难题的中国而言,大有裨益。 一、美国崛起起飞阶段中所遭遇到的主要难题 (一)行政效率低下与政治腐败 美国一直宣称其有一个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完美政治制度,并以此而自豪。但实际上,美国崛起起飞阶段的诸多麻烦恰恰来自于其政治制度上的一些缺陷,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缺陷就是联邦政府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之间权力划分模糊。19世纪后期,美国联邦政府的核心部门是国会,联邦行政部门的规模非常小,甚至小到不能有效履行基本职能。例如,一直到1900年,美国的联邦政府全部雇员人数也只有94000人,财政收入只有4亿多美元,甚至比不上美国铁路公司的规模。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美国联邦行政部门一直难以承担起日益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责,不能根据当时的经济趋势相应地制定对策,导致美国经济发展中不断产生危机。同时,由于权力的不平衡,美国国内政治腐败情形相当严重。以最廉洁为指数0、最腐败为指数1为标准,19世纪70年代,即共和党总统格兰特执政期间(1868—1876年),指数创下1.03的历史纪录。在此期间,号称民意机构的国会有12名议员包括众议院议长遭到收受贿赂的指控,这引起民众对立法机关强烈的不信任。除此之外,行政与司法系统腐败的情形也十分严重。行政部门官员通过分配公共职位偷窃国库,通过泄漏与利用内部信息以及在政府采购中巧取豪夺等多种办法大肆获取不义之财。被称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的法院,也多次做出不公判决。例如,19世纪末,由洛克菲勒家族控制的标准石油公司就多次通过重金贿赂法官来阻止竞争对手获得巨额赔偿金。 (二)企业垄断和环境污染严重 从表面上看,美国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其产权制度对于所有的人都给予同样的保护,但实际上产权的保护是非中性的,制度设计对工商业利益集团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偏爱。例如,美国宪法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原文是:“任何一州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但是最高法院把修正案中的“任何人”解释为任何“法人”,从而使公司企业可以以“法人”身份行事,把维护产权放在司法判决的核心位置,强调私人经济的发展对市场经济的作用而忽视对公共利益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垄断。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美国一直是世界上垄断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例如,国际收割机公司控制了85%的收割机市场;全国9/10的罐头由美国罐装食品公司出售;美国糖业集团控制着美国全部的食糖市场。同时,商人对利润的过度追求和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没有任何法律要求企业处理它们导致的煤烟和灰尘,这些煤烟和灰尘被任意排放,特别是在毗邻矿山的地方,矿物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直接排放进大气与湖泊河流。空气和水的污染不仅破坏了环境,而且损害了人民的健康。 (三)社会道德严重滑坡 19世纪后期,美国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与达尔文主义相结合,导致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泛滥,社会道德滑坡情况严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把财富作为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中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这种情形使当时美国人的精神世界完全为贪婪所左右。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对食品、药品的生产和销售没有任何监管,食品和药品安全构成了一大社会问题。例如贪得无厌的生产商和销售商经常销售结核病奶牛生产的奶、低质量的奶,在牛奶中掺水、盐、苏打水等,在脏牛奶上覆盖一层好牛奶,用没有消毒的、敞开的容器运送牛奶等。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在《屠宰场》里描写屠场老板唯利是图,把腐烂发臭的肉当作好肉制成罐头销售,虽然是小说,却被公众广泛认为是事实。 (四)外交的摩擦不断,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从美国内战结束之后到“一战”之前,美国在世界上处于一种相对孤立的状态。一方面,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使美国不愿介入外部事务;另一方面,国力快速上升引起了美国和欧洲老牌强国的摩擦。1910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相当于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总和。美国的工业化发展导致出口商品急剧增加,影响了欧洲强国的商业利益。在强盛国力的支持下,美国在美洲极力寻求独大地位也引起了欧洲老牌强国的不满。因而,美国当时和英国、法国、德国等世界主要强国的关系都十分紧张,1889年美国和德国围绕萨摩亚岛屿以及1895年美国和英国围绕委内瑞拉边界划分问题,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研究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已是家喻户晓,那么,就先从国家与财富的关系说起。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

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学习历史上崛起的大国,更是我们难得的一笔重要财富。 纵观《大国崛起》中讲述的九个大国,体制创新是一个大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开启了全球化的时代,但却沉溺于封建体制,不思进取,最终霸主地位被象征资本主义文明——英国所取代。因为,英国在同一时期进行了艰辛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才打下了未来日不落帝国的体制——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先进文明的代表,使得工业先声在英国奏响,世界的天平也由此向西欧的一个偏僻小岛——英格兰倾斜。回顾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我们会更加清醒的意识到体制创新对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作用。19世纪是一个资本主义旋律在全世界激荡的时代。我们的邻居——日本,也避免不了与我们相同的命运。黑船事件之后,日本深刻认识到了封建体制的腐朽,决心文明开化。明治维新使日本得以避免中国的厄运。而此时的中国,还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醉生梦死,直到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华夏大地一片震惊。然而,为时已晚,中国的灾难从此以后接踵而至。西方世界里,似乎也同样上演着这一幕——法德战

美国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美国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摘要:从 1775 年莱克星顿的枪声到今天,美国只用了 200 多年时间,就从一个只有 13 州的殖民地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超级大国。关于美国的崛起和对我国的启示,史学家有不同的认知。在这里,我们从经济、地缘政治、制度、教育和科技等因素分析美国的原因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崛起原因启示 一、美国崛起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美国在19世纪,特别是在内战以后的半个世纪内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农业革命。独立战争以来,通过非法占地以及将西部国有土地分小块出售的方式,美国的农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小农场,后来又通过分化和兼并的方式建立了采用机械化作业的资本主义大农场,从而开始了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所谓“美国式道路”。例如,从1850年到1860年的10年间,美国的全国农场数就增加了41%,西部更是增加了416%;然而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拥有农场的农户比例却开始逐年下降: 1880年为74. 5%, 1900年为64. 7%。[1] 美国式道路的成功,使得美国农产品成本大大降低,低廉的美国农产品通过新建造的蒸汽轮船、火车和运河系统,运送到国内各地和欧洲市场,从而使欧洲的农业进入一个长期的萧条时期,大大提高了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在工业革命方面, 1812年的美英战争引入了工厂制度,在19世纪30、40年代解决了燃料、铁矿石、蒸汽动力问题,使美国制造业开始了工业革命,并使美国工业在内战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政府的秘诀是,对国内企业采取放任政策和对外高关税壁垒政策相结合。 (三)制度因素 美国要实现世界大国的崛起一个重要前提是维护国家统一。林肯总统充分借助法律与战争手段,扭转国家分裂局面,然后在和平统一的环境中恢复工业化建设,确保美国在19世纪后期的崛起成为现实。年3月4日宣誓就职的林肯总统曾经希望采取和平方式恢复统一局面,甚至提出妥协法案,主张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维持南北方不同的社会制度,即维持美国式的“一国两制”局面。但是4月12日南部分裂势力贸然挑起内战,炮轰并占领联邦军队的萨姆特要塞,彻

大国崛起英国对中国的影响启示

大国崛起——由英国崛起看中国发展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 一个国家的崛起势必对整个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历史环环相扣。由英国的崛起看正在“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其发展值得肯定。 历史经验——英国的崛起 翻开欧洲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欧大陆外有两个大的岛屿,一个叫不列颠岛,另一个叫爱尔兰岛,前者的全部加上后者的北半部以及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这个大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的岛国,直到今天,人口也只有5800多万,可谓“小国寡民”。这样的一个国家何以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一直保持头等强国的地位,而以“日不落帝国”傲视全球? 这个开启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进程的岛国,建立了如此伟业的现象,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其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军事力量——海权 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中心线上,海运便利。岛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使英国只需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可以实现对本土的防卫,同时,用它来保护海上交通与贸易,支援海外殖民活动。 二.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其伟大成就离不开女王的开明政策。政治上,她关心臣民,捍卫了她的统治,使用了好的顾问。她的统治帮助英格兰避免了经济上的危机和宗教战争;经济上,伊丽莎白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他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继续鼓励圈地运动,颁布迫害失地农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济贫法。力图用国家政权控制或干预社会经济变革。正如在女王统治时期,海盗猖狂,但女王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还放宽政策,跟他们分赃,同流合污。先是消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再是打败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后,正式拥有海上霸权,四处掠夺殖民地,是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文化上,她任其发展,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等著名人物,使英国文化达到了顶峰。 三.大国政治体系——君主立宪制 走符合国情的资本主义道路,同时,英国的王朝更替中,“生而自由”的精神一直得以保留多和传承,随着《大宪章》和议会的诞生,“王在法下”的传统也逐渐成为英国人的共识。通过《权利法案》的颁布确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业革命 生产技术方面,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创造巨大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社会关系方面,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世界格局方面,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加快亚、非、拉落后地区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重点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 姓名:陈宇辉 专业:经济学 学号:1302010404 课堂号:B0200042 课序号:0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 摘要:美国经济自第二次工业革命起就开始迅速发展,其中有起有伏,但毫无疑问,仅有两百多年历史,一百多年发展经济史的美国现成为唯一的世界霸主,无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此我们主要研究其经济发展历程,并从中得到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政策制定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经济发展历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启示 一、美国经济发展历程(这里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后的美国经济发展 (一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 提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我们不得不想到此前的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大萧条从美国蔓延到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的恐慌,其源于1921年哈定总统上台到1933年胡佛任期结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世界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

1934年民主党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后,实行了“新政”,对经济实行强力的国家干预,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首先挽救银行,然后开展农业复兴和工业复兴,制定了旨在保护穷人和劳动者的瓦格纳法、社会保障法,开展大规模救助,联邦政府兴办公共事业,实施美元贬值鼓励出口等。罗斯福的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了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可行途径,也就是大力发展非法西斯主义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杜鲁门沿袭政府干预经济政策,并从法律上承认并肯定这一政策。 罗斯福去世后,杜鲁门开展“公平施政”,在经济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政策。二战后,杜鲁门总统签署并由美国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该法案第一次在美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联邦政府有责任运用他所拥有的一且手段干预经济,保证最大限度的就业以及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在法律上把促进经济繁荣、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威政府责任赋予了联邦政府,这是在法律上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肯定,在美国历史上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1]前后2人5届20年,体现了 政府强力干预经济并取得明显效果的试验,说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的,仍需政府的宏观调控。 3. 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1953~1961年 1953年,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他担心新政以来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无异于“滑向了社会主义”,因此,他们极力试图回到“正常状态”(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状态,但美国的现实情况最终使得艾森豪威尔政府接受了新政以来民主党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胡佛时代的新共和党路线——一条中间路线。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为通货膨胀,所以主要的货币政策时紧缩性货币政策,但当经济萧条时也启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4.肯尼迪首次正式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长期化的实际转变。 1961年,民主党肯尼迪入主白宫。在经济政策上,继续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以减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