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2课时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

第2课时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

第2课时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
第2课时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

第2课时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

【教学时间】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高考动向】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汉代儒学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和目的

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2、评价: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1)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3、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

1、原因: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

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积极方面:(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达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2)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消极方面: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消极影响。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从世官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 A、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B、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积极: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消极:A、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B、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五、总结

1、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①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的地位上升。

②汉武帝时期,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③科举制度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①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第二部分宋明理学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理学基本含义: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

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2.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1)先声——韩愈、李翱: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朱熹的理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本体论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3.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影响:(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

2、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3、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思想: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

影响:①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②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4、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共同点: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②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宋明理学的影响: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责任和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小结】宋明理学的评价:第一,理学家们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第二,理学对儒家学说的集大成作用。第三,肯定理学家们在思辨学术中的精细和创见,使儒家思想正本清源。在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天天练49

1.董仲舒,河北广宗人,著名思想家,西汉武帝时期人,他本来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儒生,汉武帝亲政后

起用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汉武帝向这些儒者咨询治国方略,有人推荐了董仲舒,董仲舒打动汉

武帝的建议是( )

①倡导儒学,实践德政②养士求贤,政策文化③提倡法治,天下一统④君权神授,儒学独尊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某收藏家广泛地收集图书,到其去世时收藏的《诗经》、《论语》、《孙子兵法》、《孟子》、《庄子》、《左

氏春秋》等各方面的书不计其数,整整有三大屋,其子也爱书如命,却没想到祸从天降,其收藏的书被人

焚毁,自己为保护藏书,也被活埋,这件事可能发生在(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武帝时期

3.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欧的封建社会有很大不同,如在教育制度方面,西欧的学校由教会控制,只讲授

宗教思想。中国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由官府创办,主要学习( )

A.儒家经典 B.法律法规 C.诸子百家 D.宗教信仰

4、.据史书记载,自西汉武帝以来统治思想即“吾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这反映了当时统治思想的

特点是( )

A.推行仁政 B.儒法合一 C.道法合一 D.焚书坑儒

5.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

种帝王的典型形象始于(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6.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秀才看榜图

7.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长,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胜,任命

董仲舒为靖王的丞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胜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兼相爱、交相利”

8.“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难艰”出自《朱子家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 A.礼制规范B.家族制度 C.道德教化D.礼仪制度

9.理学中有“理学”和“气学”的派别之争,实质上就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争,下列理学家中属于

理学中“气学”一派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是( )

A.周敦颐B.张载 C.朱熹D.程颢

10.宋朝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说:“唐有天下,……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材料中反映的主要

历史信息是( )

A.唐代官方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削弱 B.儒学思想导致藩镇割据

C.儒学自身缺陷导致了其被削弱 D.统治者对儒学的摧残

11.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

的尺度。”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是( )

A.“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B.“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C.“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D.“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12.某古代著名思想家,理学之大成者,其子早丧,儿媳年轻美丽而守寡,邻人劝之曰:“父壮叔大,瓜

田李下多有不便,不若找好人家而遣之。”其人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岂不守之?”终不嫁,儿媳郁郁而终。此思想家为( )

A.孔子B.韩非子 C.朱熹D.黄宗羲

13.他和一位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他”指的是( )

A.庄子B.老子 C.朱熹D.王守仁

14.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程颢、程颐、朱熹,儒家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这种发展主要是为了( )

A.不断吸取外来的思想,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 B.去粗取精,儒家思想更加纯洁

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批判继承儒、道、释的思想精华

15.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古代文化常出现一些奇异的变化,如三国时的曹操和关羽——曹操由史书《三国志》中的名臣逐渐变为传说和文学中的“奸臣”,关羽则从史书中的“降将”变为民间和文学中的“圣人”,据史学家考证,这一变化发生于某一朝代,这一朝代可能是(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答案:1、解析:本题适用排除法,③是法家的观点,不是董仲舒的主张,故凡含有③的所有选项都应排除。答案:C

2、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藏书被焚”、“人被活埋”可以得出是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故选C。答案:C

3、解析:中国自汉武帝创办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以来,主要以儒家经典教学,中国的儒家思想始终是官方的主流思想,故选A。答案:A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时间限制:自西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自西汉武帝时期吸收其他各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兴起。其“霸王道杂之”就是指儒法合一。答案:B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的中心意思是统治者实行儒法并用的政策,这是从西汉武帝开始的。故选B。答案:B

6、解析: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秀才们考试后,非常关心自己的成绩,故非常关注是否“榜上有名”。答案:D

7、解析:A主张“清静无为”是老子的观点,B主张“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法家的观点,D是墨家的观点,以上A、B、D都应排除,故选C。答案:C

8、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朱子家训》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注重对人道德教化的作用。A、

B、D三项在材料信息中则没有反映。答案:C

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开创理学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的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故选B;A认为“理”生万物;C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D认为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故A、C、D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家,应排除。答案:B

10、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意思。材料认为唐代虽然天下太平,但由于官方儒学的地位被削弱,导致少数民族风俗流行,三纲五常风气不正,以致没有君臣、父子、夫妇应有的样子,究其原因在于唐太宗,……这样君不像君,臣不像臣,所以出现藩镇不服从中央领导,朝中权臣横行专权的局面,故选A;B、C、D都与材料不符。答案:A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知,普罗塔戈拉的观点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言论是B,这是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哲学思想。答案:B

12、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三纲五常”推测应是朱熹;中国古代北宋之前社会上不反对寡妇再嫁,只是到两宋时期理学兴起才出现上述情况;黄宗羲是反对理学的思想家,不会反对寡妇再嫁。故选C。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题目材料反映的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即“心学”。选项中只有D的观点与材料相符。答案:D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儒家思想批判吸收其他各家思想不断发展,主要是统治者进行思想文化控制的需要。A、B、D三项是儒家思想自身发展的情况,但更重要的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具有生命力。答案:C

15、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理学的兴起,结合史实分析,由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其子曹丕代汉”,不符合宋代的理学的“忠君”思想,故变为“奸臣”;而关羽虽有“降曹”的历史污点,但最后“挂印封金”去找故主刘备,属于“义”行为,故被后人推崇。这也说明《三国志》是史,以史实为据,理学是道德观念,以自己的需要为准。理学兴起于宋代,故选C。答案:C

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3课宋明理学 【课堂达标】 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解析:选C。理学强调的“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理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故C项错误。 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B.佛学 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文天详的这种气节与理学中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质相符,可得出理学是当时的思想主流。 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 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 解析:选C。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作答本题时要求对宋明理学主张有清晰地把握,同时对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区别能有正确地认识。题干阐述的佛教理论、讲求领悟,自身认识到罪恶,才能放下屠刀,这与王阳明“心”学要求的“致良知”是一致的。 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解析:选A。王阳明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的斗志。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材料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备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1,得出问题中的目的就是材料中的“为……”,把这三个“为……”解释出来即可;第(2)问的解答抓住材料2中的目的词即可。 答案:(1)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太平盛世。 (2)追求:通过把“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规范、等级制度与天理结合起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和神圣性,从而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 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 解析:选C。题中四段历程分别为春秋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

第二课汉代儒学作业

第二课汉代儒学作业

第二课汉代儒学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 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为了( ) A、强调君权神授 B、宣扬“天人合一” C、实现“大一统” D、缓和社会矛盾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

②③ 5.儒家思想由一个学派发展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根本原因是因为它( ) A、主张“君轻民贵”和仁政 B、得到人民的拥护 C、吸收了其它各家思想 D、适应君主专制的时代需要 6.董仲舒再三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 7.“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 ) A.孔子B.董仲舒C.孟子D.荀子 8.一首陕北民歌这样唱道:“老天爷爷你睁睁眼,下场大雨哥哥留一留。”歌词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观点有关的是( ) A.君权神授B.三纲五常 C.天人感应D.心外无物 9.《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 ) 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 10.董仲舒认为《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

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第4课宋明理学 166中学王晓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课前体验出发,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提升学生辩证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立意。 本课遵循人本主义理论,由学生游学活动展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考纲与课标要求 1.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1.必修三文化文明进程中,第一单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第4课; 2.本课承前启后,上承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启明清之际传统思想的批判,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了解起到重要的背景作用; 3.本课对于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格培养,素质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背景了解较弱,需加强知识点的总结与落实。 2.能力水平:示范校文科重点班,具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综合学习能力,迁移知识能力,阅读能力。可以安排预习,材料阅读,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对于理学与儒家思想有更多思考。 3.心理特点:愿意主动发言和深入思考的同学较少;对材料解析有畏难心理,粗读,盲目。开展合作探究鼓励主动思考,提问时注意引导对各个层次学生。 4.学生课前曾游学参观武夷山与朱熹园,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宋明理学认识很有限且较为偏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典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分析理学的内涵。 2.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探究问题的答案。 3.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知识。 4.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理学家伟大的人格精神,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2.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多视角的认识理学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高中历史 第4课《宋明理学》全套课程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4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文化史的基础比较薄弱,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对理学的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高中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附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 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b5E2RGbCAP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 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 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 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 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 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用问题导 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的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p1EanqFDPw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学情分析
1、学生应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 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DXDiTa9E3d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 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RTCrpUDGiT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提纲:
导入新课:一问: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位人物 及其观点。 二问: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 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的呢?5PCzVD7HxA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历史视频观看,对罢黜百家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情景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趣味百家》 孔子说:我仁; 荀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别打了!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用通俗、简练、幽默的语言概括各家学说,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回顾了旧的知识。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 播放视频:“焚书坑儒” 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找出“焚书坑儒”的背景、焚烧的书籍实质及如何评价。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一方面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频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感知历史。同时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点拨: 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 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 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高中历史第七分册备课笔记第2课 宋明理学

第2课宋明理学 考纲要求:朱熹的理学(B);王守仁的“致良知”(A) 重点:程朱理学的内容 导入:理学的含义是什么?(参考“知识链接”P7) 一.程朱理学 1.背景 (1)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A.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三教合一、三教并行的现状开始对儒学的正统地位构成威胁;B.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发生变化,神学色彩浓郁的“天人感应“说不再盛行,粗疏而僵化的传统经学不再令人信服,也难与佛、道对抗,更无法解答一系列现实问题。 (2)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延续近千年的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 经学体系的基础是神学色彩浓郁的天人感应说(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 (3)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佛教、道教的巨大冲击;(4)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5)自宋初以来,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解释。 2.理论来源:儒、道、佛思想 3.产生的方式: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解释,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地探讨,创成一个以“理”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入世“的理学以解答现实的伦理、政治问题见长; ●佛、道善于讨论深奥玄虚的哲学问题,在理论思维的层次上儒学出于下风; ●理学家吸收佛、道的思想成果,对儒学加以创新改造,才能在理论高度与佛、道进行对抗; ●后人形容理学“儒表佛里”一语中的; ●佛教认为宇宙万物原本为空,人经过修行,排除欲望,领悟并达到空的境界,即可成佛; ●道教认为世界由道而生,人经过返朴归真的修炼,与道合一,即可成仙; ●这种成佛、成仙的出世观与儒家重伦理、重人事的入世学说相矛盾。 ●佛教和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宇宙起源、万物生成的解释对儒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理学体系的形成——朱熹(朱学) (1)地位、贡献: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2)时间:南宋 (3)思想主张 A.思想核心是天理论,关键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 a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b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天理的具体体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B.明天理,灭人欲:人性与天理一致,但为后人的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灭人欲” 5.理学家讨论宇宙本原问题的出发点和目的:出发点是围绕伦理道德这一基点,目的是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永恒、合理、至善。

高中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学习指导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法建议】 1.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要与现实社会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2.对格物致知和实践出真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进行比较。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评价宋明理学。 4.把握一条线索,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特别注意的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演变,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重难点分析】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思想文化方面: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及唐代赤裸裸的恐吓已经已无法控制人心;自魏晋以来,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发展出现了危机;唐宋以来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儒学的更新与发展;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2.政治方面: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农民起义等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秩序,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学说;北宋时期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形成了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 3.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二、理学的概念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三、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历程 1、两宋时期兴起。 2、元朝时曾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理学发展到高潮。 4、南宋时期,心学形成,明中期得到发展。 四、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1.程朱理学: (1)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2)主张: ①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遵循永恒不变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认识论:要把握“理”,通过“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以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③伦理观: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 (1)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2)主张:①陆九渊:提出“心即是理”,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即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②王守仁: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导入课堂: 复习第2课的内容导入。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述了儒学在汉代在内容上发展为新儒学并在地位上发展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有三个标题。第一,从无为到有为,西汉初年采用无为思想的原因、措施、影响(积极和消极),积极影响是经济上、思想上来看,消极影响是西汉潜伏着社会危机(社会危机对政治提出了哪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规范人民行为,缓和阶级矛盾等,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怎么样做?上新课的时候如果设置情景,提问学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讲完社会危机之后就问学生,西汉王朝要从哪些方面加强统治,作为统治者你会具体采取什么办法,让学生讲,然后导入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看他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你怎样看待董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情景设置这个办法非常好!!!怎么我当时没有想到要这么讲。)。从消极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转变为有为思想的必然性,从积极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转变成有为思想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总结出了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第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董仲舒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和评价。第三,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包括思想上,政治上,教育上三个方面的措施,以及措施带来的结果。 教师提问导入: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学生回答:一是因为汉代的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儒家思想适应了客观上汉代巩固统治的这种需要。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君权,使汉朝度过社会危机,儒家思想分别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等理论,还提出了三纲五常来规范人民的行为和稳定汉朝的统治。二是董仲舒在这套理论的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三是汉武帝在这套理论付注实施并稳稳地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主导作用。所以这题要谈的内容很多,大致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主观又可以从两个人的积极作用去谈。 教师导入新课:学习完了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和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我们接着来学习下一课,儒学在汉代以后即从魏晋隋唐到宋明时期的发展。 新课内容: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这个标题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主要是学生将内容归纳并识记下来就可以了。) 教师点出本小节线索:找出这两段话的时间点(三个时间点:第一段讲魏晋南北朝,第二段讲隋唐)所以本小节是按时间顺序讲的,我们把第一个标题归纳为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⑴发展情况:既面临挑战又有新的发展。 ⑵面临挑战的原因:①佛教盛行②道教也广为传播③儒学本身的缺陷,缺乏思辩性和理论性,只是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教师问: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情况怎样?请同学们阅读前言部分和课本第一段用两个词来概括。 学生:挑战、发展。 教师:为什么面临挑战? 学生:找出其中的两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教师说出来。不光是外部原因,儒学自身也有问题。我们看先秦到汉代的儒学,主要内容是伦理原则和教条,对于为什么样遵守这么原则和

18 19第1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儒学的危机 1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 阶级的需要。 2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学地位。 3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二、程朱理学 1. 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 主张 (1) 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 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 穷理的方法: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 影响 (1) 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 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 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 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易混辨析]~~“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 “理”的体验和理解,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

和真理的探索。实践出真知是指在实践中得出事物发生、 发展的规律,即主张在 实践基础上总结规律。 三、陆王心学 人物 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学说 陆九渊 南宋 心学的创 、-—IV 立者 主张“心即理 也”,“宇宙便 是吾心,吾心即 是宇 宙” 求理的方法是“发明 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 不用学习也能体会 王守仁 明中 期 心学的集 大成者 主张“心外无 理”,强调天理 就在自己心中 求理的方法是“致良 知”,强调自我克服私 欲,回复良知 [轻巧识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与联系 四、宋明理学的地位、影响 1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 (1) 局限性: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 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⑵进步性 ①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 ②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1. 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一”的 潮流 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重兴儒学, 唐宋儒家学者不断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到宋代,形成 “理学”。 2.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 强调“格 物致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 建等级秩序。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 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主 张“发明本心”以求理,“致良知”等。 3. 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它强调三纲五常 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 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 情、自我节制、发奋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 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合作探究攻重难] IU1卜 WW W. 知识精要 宣 羽rtT 陀7坠岸Ifi 时期用歯片h 未理供ffi.i 心粧

第2课汉代儒学

第2课汉代儒学 情景问题切入 2009年9月26日,在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这项由济宁市申请设立的“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孔子为何有如此高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设立“孔子奖”“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学习目标引领 本课第一目“焚书坑儒批判”主要讲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焚书坑儒”,儒家文化进入低潮时期。 本课第二目“罢黜百家”主要讲述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主流地位。 本课第三目“太学的出现”主要讲述儒学为统治者所接受,进而逐渐制度化、宣传化。 本课第四目“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主要讲述随着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它的政治作用日益明显。 四目关系图示如下:

【答案】①圣贤言论②焚书③浩劫④低潮⑤专制主义政治体制⑥文化共同体⑦汉武帝⑧平等竞争⑨学术思想⑩民族文化○11汉武帝○12汉昭帝○13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14大富豪○15文化传播○16察举制○17科举制○18儒学经典○19文化政治舞台○20执政者奴化臣民○21重学风气○22官僚队伍○23科学技术研究 重难疑点探究 1.如何认识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阶级矛盾激化。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显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另外,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汉武帝采纳。 (2)影响 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儒学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因此,对维护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2.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第三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吧,孙悟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大家肯定会说就一猴子呗,那么在这个猴子身上体现了哪些宗教的思想和精神?在他的身上体现了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那么怎么体现出来的呢?你们知道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谁?就是教他72变得那个,菩提祖师,菩提祖师是一个白胡子老道,他哪教派的形象,道教。体现了道家思想。孙悟空西天取经的故事,取回来佛经,这是一个佛家思想。同时最难理解的,孙悟空身上怎么能看出儒家的思想?在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降妖除怪的浩然正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以及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这种等级观念,都是儒家思想的痕迹,从这里面我们在悟空身上我们看到了佛教、儒教、道教三教合一的思想,三教合一无处不在,时常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就先讲讲三教合一。 二、新课讲授: (一)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汉武帝以后,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使得儒学呈现繁荣的景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候儒学地位却受到挑战了,为什么这时候儒学

地位受到挑战呢?因为这时候佛教开始盛行,与此同时道教也开始盛行,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西汉末年通过丝绸之路传进来,到了东汉才慢慢被关注起来,当时一个东汉皇帝汉明帝做了个怪梦,梦见一个身材高大头顶着白光在皇宫里飞来飞去。于是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叫大家来解一下梦,有一位非常博学的大臣傅毅说道:我听说西方有个神,他的名字叫佛,就跟陛下你说的一样。为了圆梦,皇帝拍了18 个人往西方寻佛。在印度遇到两位高僧,并且邀请他们两去中国。两人欣然同意,一伙人以白马驼着一大堆佛经回到中国,这佛经就是四十二章经,就是韦小宝里的四十二章经,到了洛阳。皇帝还特意建立了一个白马寺供着这两位高僧和白马,这就是早期的佛教传入,与之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佛教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盛行。为什么佛教在中国那么盛行呢?其一是统治者大力支持,为什么支持呢?只要人们沉醉在宗教里的时候,就没有心思犯上作乱了,有利于维护他们的统治。那么支持到什么程度?皇帝舍身佛寺,南朝梁武帝,就三次舍身入寺院,每次出来都要捐很多钱以表示对佛的虔诚。其二社会矛盾尖锐,那时候社会动荡不按,人们都渴望在宗教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陆王心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心学: 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主要内涵: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第三课 宋明理学 教案

第三课宋明理学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出宋明理学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从课本提取信息,探究历史问题;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批判继承。 四、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宋明理学 1、“三教合一” 2、程朱理学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2)程朱理学的形成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4)程朱理学的影响、统治地位的确立、评价 3、陆王心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兴起的原因和主要思想 (2)王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及其主要思想 4、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1)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2)评价:宋明理学的消极与积极影响 七、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讲述内容】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第3课宋明理学最新修正版

第 3 课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龙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过程课前知识提问: 1、魏晋时期直接冲击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地位的因素有哪些? 2、唐代中后期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的是谁?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又是谁? 3、“北宋五子”是哪几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道路的是谁?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的是谁?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的是谁? 4、理学的集大成者是谁?他的理学体系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 5、陆王心学指的是什么?标志着重健儒家理论的任务已经完成的是什么?心学的开创者是谁?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心学的集大成者是谁? 新授: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讨论后归纳) ①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 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 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 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 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 “不备”,要么是“不明” 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即玄学。玄学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 ,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体现在政治上,便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也要无为而处。从“无为”出发,为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辩解,认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晋朝人葛洪是最早把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的人,他把神仙信仰与儒家思想捏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4宋明理学教案 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文化史的基础比较薄弱,本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对理学的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