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变态心理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学》自考辅导试题
四、案例分析:
(学院编辅导册P22)
案例1
1、答案: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
解析:思维奔逸:又称意念飘忽,表现为病人在主观上有思维迫促的体验,除了讲话速度快、滔滔不绝之外,言语联想增快,并因谐音、谐意而转换话题 (音联意联) ,或者因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言谈内容 (随境转移)
案例2
答案:思维障碍(破裂性思维)
解析:破裂性思维,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不但主题之间,语句之间缺乏内在的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而且在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应用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言语更加支离破碎,言语片断,毫无主题可言。
案例3
答案: (1)、幻视 (2)、被害妄想 (3)、钟情妄想 (4)、精神病性问题。
解析:幻视,妄想(被害妄想,钟情妄想),没有自知力

(学院编辅导册P33)
案例1
1、根据案例1和案例2的描述,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案例1:强迫症。强迫症包含两个成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人意识的冲动,这些念头非常讨厌,且很难被消除或被控制。这些想法并不仅仅是担忧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具有强迫观念的人认为,这些想法是自己意识的产物,而不是外界强加的。他们也意识到这种观念是不合理的、过分的、不适宜的,因此,他们总会试图用另一种想法或行动来压制或协调这些想法。强迫行为是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如洗手,检查,抹擦)或心理活动(如数数,祈祷或默默地重复某个词语)。病人感觉自己这样做是迫于对那些强迫观念做出回应。
案例2:
疑病症。疑病症是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过分恐惧会患上这种疾病。
2、案例1和案例2有哪些这种障碍的典型临床描述?
答:强迫症: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1)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2)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3)上述的混合形式。2、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4、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疑病症: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2、以疑病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1)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但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2)对健康状况做出疑病性的解释,但不是妄想

;(3)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3、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4、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学院编辅导册P45)
案例1:
(1)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2)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又称分离性身份障碍,人们在日常中称为多重人格障碍。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病人的不同身份有着极为不同的呼吸、出汗、心率和成瘾模式。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诊断标准:符合癔症诊断标准,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同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周围意识狭窄或对外界刺激异乎寻常的注意狭窄和选择性注意,并与病人改变了的身份相联系。上述症状必须是非己所欲,发生在宗教或文化背景认可情境中的类似状态之外或系其延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排除分离症是由相关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引起的。李芹性格上内向、孤僻,有时脸上会有一些古怪的表情,还时不时表现出怪异的行为。在被偷衣服发现后她声称自己是如来佛。同时,她疯狂地撕扯自己的衣服,患者面部表情、举止、嗓音完全变了。此时出现多重人格分离现象。
(3)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又称分离性身份障碍,人们在日常中称为多重人格障碍。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病人的不同身份有着极为不同的呼吸、出汗、心率和成瘾模式。障碍大多数情况下始于童年,一般在4岁左右。障碍的形成通常在7岁之前。一旦形成,如果未经治疗,将持续终生。相当比例的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病人同时伴有其他的心理障碍,包括物质滥用、抑郁、躯体形式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惊恐发作以及进食障碍等。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可能原因:①生物因素。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有其特定的生理易感性,这就是有些个体尽管有相同的创伤经历,却不会出现分离性身份障碍,而另一些却患上了这一障碍的原因。在该案例中患者母亲就有精神分裂症,因此加大了女儿患病的几率。②童年受虐待的经历。经常遭受虐待的小孩,因为太小而无法逃跑,投诉,甚至不能判断这是否正常。他们惟一能做的就是逃进一个虚幻的世界,把自己假设成另外一个人。即使这只能让他们暂时缓解痛苦,他们也会寻找一切这样的机会。于是,他们学会了在需要的时候创造其他身份。小时候李芹遭到母亲的虐待(毒打和性虐待),这对她后来性格的形成和出现多重人格分离又有着直接的相关。③创伤经历及相关因素。创伤以及在遭受创伤之后缺乏社会支持也与分离性身份障碍有关。在李芹发病前,她恰巧又经历和男友分

手的事情,而且对内向的她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和伤害。这种感情上遇到的创伤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患者发病的导火索。其余则与个人经历和人格因素有关。一个人的经历和人格可能决定了个体以什么样的方式逃避情感或精神上的痛苦,而表现出多重人格就是其中一种。比如案例中的李芹自身性格的内向、孤僻也是导致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出现的重要原因。
总之,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治疗:治疗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相当于把病人已经破碎的自我重新整合起来,听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但也有许多通过长期治疗而成功重组的案例。尽管如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预后仍是不容乐观的。
案例2
(1)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2)患者在叙述时有明显的闪回现象,常不由自主的反复回想当时被打的情境,情绪焦虑,紧张,害怕,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说话小心翼翼,顾虑重重,有消极念头。患者平时性格外向;被打后出现精神异常,主要表现情绪低落、焦虑、恐惧、紧张,不语,食少,健忘难眠,常反复不由自主的回忆起当时被打的情境而出现紧张、害怕,不思饮食,噩梦等病理性重现现象。意识清晰,情绪低落,在消极观念,紧张,焦虑,检查中不住的哭泣,有病理性重现,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未发现精神病性症状。综上所述,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创伤后应激障碍之诊断。患者在被打前精神正常,挨打后出现精神紧张,害怕,时常回忆起挨打时的情景,常做噩梦,至目前治疗时提及此事时,仍不断的哭泣,述说害怕,说明患者自此还没有从当时可怕的景遇中解脱出来,且其表现出的精神症状与此精神刺激密切相关,因此被打是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原因。
(3)心理治疗被认为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首选治疗方案。根据PTSD的诊断标准,创伤事件发生1个月才可作诊断。但创伤事件的发生对个体的影响是立即、迅速、强烈的创伤后反应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容易导致PTSD的产生。因此,对PTSD的心理治疗通常包括创伤后的早期干预和 针对PTSD的心理治疗。创伤后的早期干预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危机干预:创伤事件对人类的最大影响是造成一种危机状态,导致受害者的生活目标实现出现阻碍,且采用常规行为无法克服这种阻碍。于是,受害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出现失衡。这种失衡状态如果不进行及早干预,将会导致更多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包括PTSD的产生。危机干预的目标是帮助危机中的人认识和矫正因创伤性事件引发的暂时的认知、情绪障碍和行为扭曲。暴露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就是利用学习理论的原理进行P

TSD的治疗。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头脑中存在一套关于整个世界和社会的模型及信念,但创伤经历了与这些模型和信念不一致的信息,个体试图同化这些与预存模型不一致的新信息当新的信息整合进入已存在的模型,则发生成功的信息加工;若整合不成功,则可导致PTSD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EMDR)。认知行为治疗:治疗者常常通过行为矫正技术来改变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对PTSD有效的包括暴露治疗、焦虑管理训练和认知治疗。暴露治疗是让患者面对令人害怕的情境,然后通过放松方法,使患者逐渐适应这种情境。认知治疗目标是让患者识别他们自己的失调性认知,通过与不合理的辩论来重建认知系统,减少症状、恢复社会功能。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患者的情绪障碍和不适应行为是由于存在不合理信念造成的,所以在治疗时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来重建信念系统,发改变症状。EMDR治疗:在这种治疗中,患者想象一个创伤性记忆或任何一个和创伤性记忆有关的消极情绪,然后要求患者大声清晰地说一个和他们以前的记忆相反的信念。在患者回忆创伤事件的同时,他们的眼睛被要求随着治疗师的手指快速移动。治疗时,患者要求评估创伤记忆和重新建立的积极信念的强度。
案例3
本例符合CCMD-II-R分离性漫游症(癔症性漫游)的诊断标准。
诊断:分离性漫游症(癔症性漫游)
癔症性漫游症(hysterical fugue)是分离性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在急剧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发病,病人几乎总是从不顺心的住所出走,到外地旅行,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病人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的基本生活(如饮食起居)能力和简单的社交接触(如购票、乘车、问路等)依然保持,他人看不出其言行外表有明显异常,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之后对病中经过不能回忆或仅能片断回忆。
4、 本例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临床表现为:
(1)闯入性记忆:创伤以闯入脑海的念头、闪回或噩梦的形式重现,虽然有些零碎、不完整,但是感觉非常逼真,就像真的事件发生一样,以致个体重新体验到当初的情绪和感觉,其强烈程度也相差无几。 (2)回避:个体活动或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一切可能唤醒精神创伤的事件,其中包括情感麻木,与他人疏离,身体上避开可能唤醒精神创伤的一切线索。 (3)高警觉:总是感到唤醒过度,可能表现为易怒,容易受惊吓或过度警觉,失眠,难以集中注意力。

(学院编辅导册P62)
案例一:
1、答:边缘型人格障碍。该患者为女性。有反复性情绪波动,以及一系列冲动控制问题

,比如花钱大手大脚,并有大量饮酒及自残行为。生活放纵,性行为不负责任,恋爱关系不稳定,常有被抛弃感。
2、在儿童或少年时代中,该类患者可能有被父母漠视、遗弃、虐待或父亲的性侵犯史。他们想依附自己的父母,但同时又害怕再一次被遗弃或虐待,这种不安全依附迫使他们找出自我应对和情绪发放的策略,即极端或裂开的防御机制。他们认为周围的世界和人只能是“全黑”或“全白”的,并且在几分钟之内因为情绪的骤变,“全黑”或“全白”也立刻180度地调转过来。
案例二:
答:父母养育方式的偏差是对异常人格特质形成影响较大,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亲给予的关爱和呵护。对爱体会得少与多与人格障碍密切相关。另外如果父母采用严厉的管教方式并且“剥夺”子女的日常处理事务主权时,也会给人格障碍的形成提供机会。因此,上文的说法是正确的。
举例: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童年可能遭遇过某种挫折,长大后表现为广泛的猜疑,不信任他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能在孩童时代父母有过分的责骂或虐待,导致法制观念差,“超我”层面的发育不健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则常有被父母漠视、遗弃、虐待或父亲的性侵犯历史,一直不安全依附。
案例3
解析:在变态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上把这种症状称之为偏执型或妄想型人格,属于变态人格或人格异常的一种。这种病态人格的特点是性格固执、多疑、过分敏感、心胸狭窄;常认为别人在跟他过不去,把别人并无恶意的、中性的和友好的表示看作是轻视、蔑视或敌对行为,因而造成许多误解与冲突,与上下级、同事、亲人、朋友都不易融洽相处;自我评价过高,自负且好嫉妒,同时又很容易自卑,常固执己见;言行易冲动,好诡辩;对别人的言行总是不服气,缺乏幽默感;在遇到挫折或发生错误时,强词夺理,喋喋不休,或推诿于他人,归咎于客观原因,认为自己成了别人阴谋的牺牲品或替罪羊。这种异常表现在遭受严重挫折或不顺心的逆境中会加重,有的人甚至发展成为偏执型精神病。
调节的方法:1)要自觉地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2)学会自我暗示调节法来逐渐消除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异常人格特征。(3)学会用自我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一些非理性的观念。以逐步消除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异常人格特征。(4)如果使用上述方法的尚不能立刻奏效的话,可以求助医生辅以药物治疗。
案例四:
解析:世杰的人格为常人所无法接受,甚至无法理解。用变态心理学分析,其人格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这是一种犯罪型人格障碍。这是一

种犯罪型人格障碍,其基本特征是没有“良心”,干了坏事一点儿也不觉得难过,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且总是将自己的幸福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类型的人一般智力发展发育良好,只是私欲极重,并为之不择手段地去攫取,富于攻击性和破坏性。
现实生活中,具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倾向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自己私欲,有的营私舞弊、贪污诈骗,有的杀人放火、拐卖儿童,有的卖淫嫖娼、走私贩毒,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危害。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在儿童、少年期一般都有品行障碍,如世杰小时干了坏事,自己一推了之,老是让哥哥背黑锅挨打,而其母却因其成绩好,聪明灵活,百般偏爱袒护,忽视了对他的品行教育,以至酿就了后来极端自私的人格。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矫正儿童、少年的品行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注意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尤其要进行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让儿童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不能光享受,还应履行义务和责任。
父母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对儿童、少年的不良行为倾向,要及时时行教育、批评,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切不可掉以轻心,甚至包庇纵容,以免酿成恶果。

(学院编辅导册P72)
1.案例分析
A.【症状描述】
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说明】本抑郁发作标准仅适用于单次发作的诊断。
(二)【病因】
 (1)人格特征: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性格有些共同特点表现为:缺乏自信和自尊,对他人过分依赖和自我强求,不开朗

,好思虑,多愁善感、软弱等。这类人格特征可视为本病的温床,尽管不能说具有上述人格特点的必然发展为抑郁性神经症,但临床所见抑郁性神经症患者,一般都具有上述抑郁人格特点。
 (2)心理社会因素:不愉快的境遇常是促发因素,约30%患者在病前6个月内可查到明显诱因,患者对这类诱因常给予负性认知评价,引起“失落感”。
 (3)遗传因素:遗传在抑郁性神经症中起一定作用。在患者的家族中,患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比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有人格障碍、自杀等情况及患神经症的比率也较高
二、本例临床有以下特点:
(1)持久的明显的情感障碍:欢乐愉快与忧愁苦闷两种病理心境单独发作或交替发作,后者有两种形式,缓慢交替时,抑郁相至少持续5个月,以后转为躁狂相,躁狂相至少持续3个月,快速交替时,两种病理心境各持续一周左右就交替,3月内交替6次。
1、 间歇性反复发作,总病程长达25年,交替和单独发作共7次(快速交替只算1次),间歇期长者7年余,短者5月。
2、 间歇期完全正常,恢复到病前状态,无衰退表现。
3、 首次发作有生活事件,以后则可有可无。
4、 未经治疗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
5、 本例每次起病都急,发病数天病情即达高峰。
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及诊断标准(CCMD-Ⅱ-R),本例符合躁狂发作症状标准的下列特征:以精神高涨和(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符合症状持续至少一周的要求,并具备下列症状项目:1、言语比平时显著增多;2、联想加快;3、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不持久,有随境转移;4、自我评价过高;5、自我感觉良好;6、睡眠需要减少无疲乏感;7、活动增多,精神运动性兴奋;8、行为轻率不顾后果。职业工作、学习效率、家务能力、社交能力受损,给别人造成困难麻烦,给本人造成不良后果,符合严重程度标准,同时,排除了器质性、躯体性、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的诊断可以成立。
在病程另一阶段,本例又符合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两周,有以下症状: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2、精力明显减退,持续的疲劳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4、自我评价过低,自杀企图和行为;5、早醒,晨重晚轻,食欲、性欲减退或丧失。严重程度标准和排除标准均符合抑郁发作的诊断可以成立。
根据情感障碍分型标准,本例属于双相情感障碍,后阶段临床表现为快速循环型。
(三)
② 、有心境改变,表现为明显而持久的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愁眉苦脸。有晨重夜轻变化。
③ 、精神运动性

抑制,思维联想缓慢,言语缓慢,语量少。活动减少,行动缓慢,卧床少动。(3)、兴趣丧失。(4)、睡眠障碍,早醒。(5)、性欲缺乏。(6)、食欲减退、缺乏。(7)、体重下降、消瘦。 (8)、自责自罪妄想,自称有“贪污”、“强奸”、“夺权”等罪。(9)、被害妄想,认为有人要毒死他,公安局将他全家人逮去枪毙了。(10)、自杀观念及自杀行为。
病史有以下特点:
(1)、无家族情感性疾病及其他精神病史。(2)、无躁狂发作史。(3)、抑郁发作常无精神刺激因素,已反复发作了3次。(4)、抑郁心境发作每次持续时间为月余至半年。(5)、间歇期完全正常。(6)、抑郁发作伴有“生物性”症状:精神运动性迟缓;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性欲缺乏;早醒;抑郁情绪早重晚轻。(7)、抑郁发作时伴有精神病理性症状,自责妄想、被害妄想及疑病观念。 (8)、病情严重程度已显著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社交等社会功能而必须入院治疗,自知力丧失。 诊断及鉴别诊断应考虑:抑郁症候群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
鉴于患者有情绪低落,又具有相应的言语和行为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即活动减少,言语缓慢量少和思维联想困难等抑郁三联征,具备了内源性抑郁或生物性抑郁症状,具有与心境协调一致的精神病理性症状,丧失自知力,拒绝求医、工作、生活与社交功能有明显损害,故考虑诊断为情感性精神障碍,单相抑郁反复发作。
本例虽具有与心境不相一致的精神病理性症状,如片断被害妄想,是叠加于抑郁症之上的短暂症状不是主要的临床相不影响抑郁症的诊断。

(学院编辅导册P81)
案例
1、根据小方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诊断:根据病人的病史、发病时的表现以及入院时的检查情况,病人符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表现: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往往表现为多疑,内容荒谬离奇,伴有幻觉,病人听到的常常是令他不愉快的谈话内容,看到的常常是令他恐怖的景象。在幻觉、妄想的影响下,病人可能发生自杀、伤人、毁物和危害社会治安等行为。
2、小方有哪些典型临床表现?
思维内容:可引出被害妄想(疑心母亲在饭里下毒)、非血统妄想(称自己并非父母亲生,而是父母抱养的。证据是自己的长相和母亲不一样)、夸大妄想(觉得自己不仅能管水,可能还能决定整个宇宙的命运)、关系妄想(邻居装修是故意和自己作对、看刘德华的照片觉得刘德华瞪着眼睛在责备他)。
感知觉:可引出大量幻觉。包括幻听(认为常听到自家楼上和楼

下一直有吵闹声,吵得自己不得安宁,有时还有言语声;在路上觉得有人在议论自己)。
情绪反应:情感倒错、情绪反应不协调(称自己将母亲杀死后心里特高兴。母亲对自己30多年的压迫终于结束了)。
意志行为:意志行为减退。
自知力:无自知力,觉得自己只是周期性失眠导致的神经错乱。

(学院编辅导册P92)
案例一
神经性厌食发生的社会心理原因有:
1.社会压力和文化形式:发达国家中进食障碍比不发达国家常见。
1. 美的标准:人们关注体重的主要原因,不只是健康和疾病,更重要的是想变得更有吸引力,以及提高自信。体重和吸引力已经内化为自信心的一部分。而女性的理想体形正变得越来越瘦。时尚杂志的模特、亚洲小姐、美国小姐、世界小姐以及作为美丽象征的芭比娃娃,都越来越苗条了。当今时尚杂志上的模特往往骨瘦如柴,但那样的身材是多数成年女子可遇不苛求的。
且有调查显示,体重轻的女人被认为更有女人味,更具有吸引力。女人们凭着这些暗示,在某种程度上想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屈从于社会对她们的要求。一般来说,在体重方面女性比男性的压力更大,其患病率也远比男性高。这种性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能证实人们鼓励和重视女人保持体态轻盈。
3.特殊职业要求:一些被定义为“美感的”、“体重决定”的项目,如芭蕾舞、体操、花样滑冰等的运动员,其饮食习惯多半不太健康,罹患进食障碍的风险也更高。
4.社会经济及伦理因素。表现为:进食障碍在食物丰富的社会或团体中更普遍,发达国家更高,富裕阶层多见,城市高于农村,女性患者为主,青少年期发病多。尽管在发展中国家相对少见,但随着发达国家影响力的全球化,全球范围内(包括发展中国家)进食障碍患病率也正在逐渐升高。
案例二
该生可能有导泻型神经性贪食。是神经性贪食症的一种,以频繁发生和不可控制的暴食为特点,继而有防止体重增加的代偿行为—自我催吐,而反复催吐导致唾液腺增生、肿大。这类患者存在对“肥胖”的过度恐惧,很看重自己的体重和体形,且自信程度随自己的体型而波动。虽然没有明显的体像障碍,但他们对自己的身材和体重非常不满。
对肥胖的恐惧心理导致了神经性贪食的发生。在追求苗条的欲望驱使下,患者开始限制饮食,不吃高热量食物、碳水化合物等等,但长此以往,严格限制的决心开始动摇,患者开始吃一些“禁食”,一般为小吃和甜点等含糖量较高和容易咀嚼吞咽的食品。患者在暴食之前往往有抑郁情绪,感到悲伤、孤独、空虚和孤立等,或者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这些

感觉在暴食过程中减轻。但这些感觉在暴食之后又回来了,甚至变本加厉,同时还伴有自我评价低下及深深的罪恶感。为重拾崩溃的自制力,患者开始呕吐、绝食、过度运动或滥用泻药。尽管她也厌恶自己的行为,但这种模式仍会持续,因为导泻会减轻对暴食带来肥胖的极度恐惧。患者常有自知力,他们感觉到痛苦的同时还伴有深深的羞耻感,所以极力隐瞒进食行为。尽管患者感觉自己无法控制暴食—导泻行为,但他们常偷偷地计划好暴食和导泻,就像计划日常生活的学习和工作一样。由暴食到采取一系列代偿行为控制体重,这样的恶性循环形成了患者的生活方式。
案例三
神经性厌食。该疾病的特征表现是:患者对肥胖有病态的恐惧,对苗条有过分的追求,并出现体像障碍,不断地自发饥饿绝食并最终发展为严重的食欲不振。患者的自我评价完全以自身体重及食量情况为转移。
这些患者有着某些共同且固定的心理特点。他们对苗条的不懈追求是试图获得自我控制感以及维持人格自主性的心理表现。表面看来,他们是固执好斗的、完全独立的,认为自己很开心,很清楚自身状况,完全能照顾好自己。但在背地里他们常被一种强烈的无助感和无用感压倒,唯有加强对进食的控制才能使自控感得以维持。另外,患者对自身的需求存在错误感觉,由此无法区别自身的情感及他人的需求;且有对自身体像的知觉扭曲亦即体像障碍。感知觉得扭曲强化了自身的无用感,增加了追求苗条身材以获得自控感的需要。这种对基本的自控能力的不自信还伴有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患者常害怕自己会屈从于一种无法抵抗的冲动,在进食时会为有可能的肥胖而恐惧。患者常会用“绝对”、“极端”一类的字眼描述自己。对自我的不确信以及极端的世界观使他们对该吃什么或不该吃什么保持着严格的控制。他们还存在对于成长的恐惧,因为成长意味着必须忍受强烈的孤独感,进入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中。他们不仅对人际接触感到绝望,对已建立的人际关系也不信任。因为自我评价过低,二八控制体重作为唯一喜欢的事情。
行为表现:过分控制热量摄取,排斥甚至完全拒绝高碳水化合物以及含脂肪的食物;通过散步、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跳健美操等形式不断地锻炼和过度活动。体重尽管已经下降,但患者对肥胖的恐惧却又可能在增加。神经性厌食患者的进食行为通常很特殊,食物的种类也很单调。多数患者有食物相关的强迫行为,如常常储存食物、收集菜单和在厨房帮忙,也可能从事和食物有关的行业如服务员、厨师和营养师等。他们会害怕

在公共场所吃东西。
根据行为表现的不同,神经性厌食可分为限制型和暴食—导泻型两种类型。单纯控制饮食的为限制型,有暴食及使用泻药行为的为暴食—导泻型。后者常有正常的食欲,却会周期性地陷入暴食—导泻的恶性循环中。
案例四
1、根据晓莲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在本案例中,可以诊断出晓莲是一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
2、晓莲有哪些这种障碍的典型临床描述?
在本案例中,晓莲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的情感淡漠,没有表情,似乎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与她无关;注意力不集中,别人有关于她的谈话也没有引起她的注意;日常生活中过分节食,进食量逐渐减少,导致体重逐渐减轻,体形消瘦,看起来眼睛凹陷,皮肤苍白,四肢细长,经常出现胃痛的状况,并且常常晕倒。
她整日专注于自身的体重、体形,虽然已经骨瘦如柴,但仍然非常担心肥胖,强迫性的专注于变瘦。为了降低体重,晓莲严格限制每日的进食量,同时,每天坚持做过量运动以帮助热量的消耗。在医院治胃病的经历和此次咨询师的观察可以说明,晓莲不希望自己的体重增加,也不会主动求医。
3、试分析造成晓莲患上进食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进食障碍的病因通常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综合作用。
在本案中,晓莲从小练习舞蹈,后来转学到舞蹈学校,这种特殊的环境要求她要保持苗条的体形,不能多吃东西。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对其获得的卓越成绩感到骄傲,这无形中对晓莲形成正强化,她会为了赢得父母的期望和关注而继续减轻体重、保持体形,获得更多的奖励和荣誉。晓莲已经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产生了对自己体重和体形的歪曲的认识,并且还在不断地残酷地追求苗条的体形。
(学院编辅导P113)
案例一:
诊断:窥阴症摩擦症
窥阴症的特点:是反复出现暗中窥视异性下身、裸体和性活动行为,以达到性兴奋的强烈欲望,可伴有手淫,事后回忆窥视情景同时手淫,以获得性满足。窥阴症几乎均为男性,持续时间至少半年以上,窥阴症者多有焦虑,内疚感,有时有抑郁。
摩擦症的特点:是在拥挤场所或乘对方不备,以生殖器或身体某些部位摩擦女性躯体或触摸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以引起兴奋的目的。摩擦症仅见于男性,持续时间至少半年以上。他们躲在公共汽车内、地下铁道,车站及影剧院等场所与异性躯体接触和摩擦,可有射精行为。但没有与所摩擦对象性交的要求,满意暴漏自己生殖器的愿望。由于频繁和长期发生,可使患者嫉妒焦虑和苦恼。
治疗:性道德教育。行为治疗方法主要是以指导和练习为主,是属于行

为治疗的性问题咨询及详细回顾精神动力学过程。治疗时经常要将伴侣请来,单独或成双进行治疗。对于心理动力学因素上较清楚的性心理障碍行为,建议做围绕着冲突和改变结构的心理治疗。
案例二:
诊断:性施虐—受虐症
性施虐—受虐症的特点:性施虐症的特征是向性爱对象施加虐待以取得性兴奋,性受虐症是指接受性爱对象虐待以获得性兴奋。两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共存。他们的性功能较弱,可以不通过性交获得性满足。患者在幼年时往往有虐待动物或兽奸史,成年后在性生活中屡次虐待对方,虐待程度可逐渐升级,可造成对方性器官损伤,甚至死亡。虐待行为多发在性交以前,籍以增强欲念或作为引起性高潮的唯一刺激物,也可以发生在性交以后,即仍不能满足而继续施行虐待。
案例三:
诊断:阴道痉挛
治疗:减少畏惧,使患者放松,改善夫妻间相互关系,开始时让对方明白这是一种非自主的异常肌肉收缩。让丈夫陪伴做阴道检查,并鼓励患者经过镜子自己观察。教患者做会阴部肌肉的收缩、松弛训练,逐步将手指插到阴道,或用阴道扩张器,并在家中做感觉集中训练,同时进行言语交流。使用阴道扩张器应由细到粗,用到4号扩张器时,如无不适,即可开始性交,性交时应采用女上位姿势。
案例四:
诊断:恋物癖
病因学机制:遗传,成长教育因素,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以儿童性活动作为主要或唯一的性活动方式,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是缺陷儿童从环境中习得的产物。
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疗法、抗雄性激素和抗焦虑药物。
(学院编P128)
案例一:
1、根据张某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2、结合案例资料和你所学的知识,试分析造成张某物质滥用的原因。
答:1、张某应被诊断为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或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指苯丙胺及其同类化合物,包括苯丙胺(安非他明)、甲基苯丙胺(冰毒)、3、4—亚甲基双氧安非他明(摇头丸)、麻黄素、芬氟拉明,哌醋甲酯(利他林) 。摇头丸是冰毒的衍生物,学名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属苯丙胺系列中枢神经兴奋剂,摇头丸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兴奋作用,服用后表现为活动过度、情感冲动、性欲亢进、嗜舞、偏执、妄想、自我约束力下降以及有幻觉和暴力倾向,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轻者出现头昏、头痛、心悸、恶心、话多、易激动、无力、失明、震颤,腱反射亢进等症状。重者出现呕吐、腹疼、腹泻、精神混乱、惊恐不安、心律不齐、心绞痛、血压升高或降低,严重时可产生惊厥、脑出血、昏迷、死亡。
2、造成张某物质滥用的原因

是: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和致欣快作用,它们主要作用于儿茶酚胺神经细胞的突触前膜,通过促进突触前膜内单胺类递质的释放、阻止递质再摄取、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而发挥药理作用,其毒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认为是药理学作用的加剧。致欣快、愉悦作用主要与影响多巴胺释放、阻止重吸收有关。摇头丸的服用者大多为涉足舞池的青少年。
案例 二:
1、对该患者检查时须确认的症状有哪些?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哪些?分析其诊断。
(1)检查时须确认的症状:是否有幻觉、戒断症状、错构、定向力是否完整、情感是否协调、记忆力是否减退、计算力如何等。
(2)必要的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能、心电、肝脏彩超、脑电图、头部CT。
(3)诊断:酒依赖综合症。
案例三:
你认为应该对李某如何处理?
无论什么原因吸食海洛因都是违法的。在给予相应的法律判决后进行治疗。治疗一般分两步走,即急性期的脱毒治疗和脱毒后防止复吸及社会心理康复治疗。
⑴脱毒治疗:脱毒指通过躯体治疗减轻戒断症状,预防由于突然停药可能引起的躯体健康问题的过程。由于吸毒者的特殊性,阿片类的脱毒治疗一般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
替代治疗:替代治疗的理论基础是利用与毒品有相似作用的药物来替代毒品,以减轻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使患者能较好的耐受。然后在一定时间内将替代药物逐渐减少,最后停用。目前常用的替代药物有美沙酮和丁丙诺啡,使用剂量视患者的情况r而定,美沙酮首日剂量为30~60mg,丁丙诺啡0、9~2、1mg,然后根据患者的躯体反应逐渐减量,原则是只减不加,先快后慢,限时减完。
非替代治疗①可乐定:为x受体激动剂,开始剂量为0、1~0、3mg,每天三次,副作用为低血压、口干和思睡,剂量必须个体化。可乐定对于渴求、肌肉疼痛等效果较差,主要用于脱毒治疗的辅助治疗。②中草药、针灸:与替代治疗相比,中药在缓解戒药后的前三天的戒断症状方面较差,但能有效的促进机体的康复、促进食欲,重要的是不存在撤药困难问题;针灸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③其他:如镇静催眠药、莨菪碱类。
⑵防止复吸、社会心理干预。
(学院自编P147)
案例一:
1、还需要再收集小小在人际交流、日常行为等方面的信息然后才可能做出一个更为可靠的诊断。
2、小小可能的诊断包括:儿童孤独症、儿童强迫障碍。
案例二:
1、小强表现的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他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和冲动,对自己的行为不加思考。
2、注意缺失

与多动障碍包含注意缺失和多动两类症状。小强经常忘记家庭作业,做事丢三落四半途而废,不能按规则行事。总是烦躁不安,容易冲动,做事不经过思考,缺乏耐心,在课堂上小动作多,不守纪律等。
案例三:
1、明明可能的诊断是学习障碍中的阅读障碍。这种障碍的特点是对文字材料的认读、理解上出现严重问题,并导致不能默读、读完后不能理解等。
2、在治疗上,可以考虑采取特殊教育策略以改善其认读能力,或者借助于其他信息途径以改善其学习效率的方法。
案例四:
1、对宁宁的诊断应考虑遗尿症。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儿童仍不能控制排尿,在日间或夜间反复出现不自主排尿。
2、在治疗上可以考虑采用遗尿报警器、保持力训练、超量学习、干床训练等方法。
(学院编辅导P153)
案例:
答:1、袁女士患的是血管性痴呆。
2、血管性痴呆通常是由脑卒中引起的,此类病人通常会丧失运动和言语能力。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神经信号和大脑异常,此病与遗传因素、神经元异常、乙酰胆碱水平低下和铝含量增多有很大关系。男性更易患此病。同时脑损伤和营养不良,个人生活方式和教育成就对障碍的发作和病程有着决定性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