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二十四诗品与论崇高中阳刚之美的比较

二十四诗品与论崇高中阳刚之美的比较

二十四诗品与论崇高中阳刚之美的比较
二十四诗品与论崇高中阳刚之美的比较

收稿日期:2005—01-20

《二十四诗品》与《论崇高》中“阳刚之美”的比较

陈 辉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摘 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朗加纳斯的《论崇高》对“阳刚之美”的分析从表层内容上看有相似之处,但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又可以看出两者本质上的不同,本文将试图从美产生的一般规律和东西方传统文化差异两方面加以解释。

关键词:和谐;“阳刚之美”;《二十四诗品》;《论崇高》

中图分类号:I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2005)01—0042-03

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社会处于和谐统一之中。因此天地阴阳表现的不是斗争性而是和谐性,由此中国美学类型最基本的划分即是“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这种审美分类最具代表性的是司

空图的《二十四诗品》[1]

,其中有“雄浑”、“劲健”、“悲慨”、“豪放”、“流动”诸品显示了“阳刚之美”。在西方,对“阳刚之美”极为推崇的是古罗马时期的朗加纳斯。因为“他所谓的‘崇高’也比现代的崇高概念为广……他指的主要是美学上的‘刚性

美’。[2]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将两者作一比较。

下面我们先从作品的表层内容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

首先是“阳刚之美”的物质之源。无论是司空图还是朗加纳斯都注意到了自然景物所表现出来的“阳刚之美”。比如《二十四诗品》中的“荒荒油

云,寥寥长风”(“雄浑”)、“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劲健”)、“天风浪浪,海山苍苍”(“豪放”)[3]等等,都是对大自然中巨大、雄奇现象或是物体的描绘,司空图认为这些景物集中表现了“阳刚之美”的特征。而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表达了相似的意思:“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的心灵中植下一种不可抵抗的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你试环视你四周的生活,看见

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多么惊人,你便立刻明

白人生的目的究竟何在。”

[4]

其次是“阳刚之美”的人格之源。在“豪放”一品中,司空图提出了作品的豪放风格贵在充溢刚直强劲之气和爽朗激越之情。他说:“由道返气,处得以狂。”杨廷芝的《二十四诗品浅析》对此加以解释说:“由道返气,言气集义而生,豪义所由来也。

处得以狂,言有所得也,则直狂也。”[5]

只有“由道

返气”,方能“处得以狂”,而气又是“集义而生”[6]

,只有心中充满了正义之感,提升了自己的人格境界,豪放之气才能喷薄而出,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朗加纳斯的《论崇高》始终贯穿着一个声音: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句话也是他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他说:“崇高语言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有五个,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他还说:“一个真正演说家绝不应有卑鄙龌龊的心灵。因为,一个终生墨守着狭窄的奴从思想和习惯的人,决不可能说出令人击节称赞的值得永

垂不朽的言语”。[7]

这与司空图的见解有异曲同工之妙。显然司空图和朗加纳斯看到了作家的人格修养对艺术创作的重大意义。

再次是“阳刚之美”的技巧之源。司空图和朗加纳斯都强调了作品结构的整一。如在“雄浑”一品中,司空图提出了“返虚入浑”的创作主张。“浑”是自然之道的状态。“虚”是自然之道的特征。

?

24? 昌吉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只有达到“虚”才能入“浑”。“浑”强调的正是作品结构的浑然一体之感,作品只要达到这种浑全的境界就能“具备万物,横绝太空”。所以作品各部分须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作品才能呈现“阳刚之美”。在《论崇高》中朗加纳斯指出获得崇高风格的第五个原因是“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他还说:“正如在人体,没有一部分可以离开其他部分而独有其价值,但是所有部分彼此配合则构成一个尽善尽美的有机体。同样,假如雄伟的成分彼此分离,各散东西,崇高感也就烟消云散”。[8]表达的也是相似的观点。

在比较了两者的相似之处之后,我们结合美产生的一般规律来深入比较相似背后的不同。

首先美的产生需要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就是人把自己心理中的其他属性暂时‘悬搁’起来,即使人专心凝视某一方面,而忘掉其他方面。距离使人(主体)成为审美的人(审美主体)”。[9]对于欣赏“阴柔之美”来说,心理距离产生后的中西方认同的效果并无不同,都是在一种相对平和的心境里对客体的观照。但对欣赏“阳刚之美”,东西方却很不一样。心理距离,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讲就是“虚静”,虚静从老庄开始,就有由人心返向道心的意思。“道”,本就是万物之原,用道心观物,就是要与物同一。这表现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返虚入浑”、“蓄素守中”,即在欣赏“阳刚之美”时仍然是平和静穆的心态,甚至要心中澄荡无一物,进入那一片浑全境地,这样才能欣赏“荒荒油云,寥寥长风”、“乌峡千寻,走云连风”。但在西方,审美主体在欣赏雄奇、壮大的“阳刚之美”时心情却是颇不平静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说“不平凡的文章对听众所产生的效果不是说服而是狂喜”。[10]这里所说的“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这就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心理大不相同。

其次美的产生还需要美呈现为直觉形象。“心理距离生产后,客体形象就成了主体直觉中的形象,主体成为审美的主体,也就是具有直觉的主体,美呈现为直觉形象”[11]。对此用中国古典美学的专有词汇“意象”来解释颇为妥当。古典美学分析生活中的“象”有两类:一是物象,一是意象,前者指事物的外在形貌,后者指事物的内在形象。这

种解释就突出了客体形象与直觉形象的差异。“雄浑”一品中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就是创造雄浑之境的方法之一。此处的“象”是物象。司空图要求诗人在创造雄浑之境时,不要满足于物象的描写,而要超越事物的表象,充分把握事物的道理,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创造出一个具有雄浑之境的意象来。这与他主张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12]是一致的。而西方的直觉形象的产生往往强调的是艺术创造性的想象。如《论崇高》中说:“所谓想象作用……这个词现在用以指这样的场合:即当你在灵感和热情感发之下仿佛目睹你所描绘的事物,而且使它呈现在听众面前”。[13]当作者在描绘具有“阳刚之美”的事物时,只是通过想象把它呈现于读者面前。当然经过作者的想象,此时的物象与客体形象已是不同,因为艺术的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但还没有达到司空图所说的“象外之象”的境界。只有不执着于物象本身,任心灵遨游于天地之间才能创造出“象外之象”。

再次美的产生还需要移情作用。所谓移情就是“把心中的情感移到对象中去,仿佛对象客观有了这种情感”。[14]情是主体的,它却可以移到客体之中,客体是无情的,但我确实感到情就在客体中存在。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正是在移情现象的“物我同一”中,美才得到了真正的实现。对于“阳刚之美”来说,主体总是乐于欣赏高大、雄奇之物:江海澎湃、高山险峻。为何?因为主体心中充满着壮大、崇高之情,需要在客观外界找到相应之物进行移情,所以移情的发生最主要的还是主体的内心。这就涉及到了提升主体人格境界的问题。只有提升了主体人格境界,才能欣赏“阳刚之美”,才能创造出具有“阳刚之美”的作品来。在司空图是“饮真茹强”、“积健为雄”,在朗加纳斯是“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但司空图更强调了“物我同一”的境界之美。在对外物的观照中,强调了和谐,即思想、情感、形象、结构各部分要和谐统一。“但在和谐中已突出了某种不和谐,整体中见出某种瑕疵,高而险是和谐整体的特点”。[15]由此可以导出后人对于“崇高”的理解。

从以上美产生的一般规律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两者的不同,而究其根本还是东西方文

?

3

4

?

昌吉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化传统的不同。中国古典美学的阴阳之分来源于中国古人对宇宙本体的理解感悟,其中最好的表现就是儒、道都奉为经典的《周易》中的八卦图。八卦图一半为阴,一半为阳,阴阳是中国宇宙最概括和最基本的划分,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与中国古代哲学紧紧相关的一门学科也深受这种影响,于是其美的类型也就有了“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划分。这与西方的优美与崇高形成类比,但大有不同。西方强调的是双方对立,而中国强调的却是和谐统一。中国哲学与美学的一个根本思想:天人合一,强调的就是人与无限、永恒的自然合为一体的境界,即所谓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所以诗学家说:诗者,天地之心;乐理家说:乐者,天地之和;画论家说: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对于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来说,自然既不是神秘崇拜的对象,也不是仅仅满足感官欲望的对象,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极为悠远,充满永不衰竭的生命力量,无比壮丽的伟大的对象。正是在阴阳不停的变动中昼夜更替,春秋代序,万物生生不息,变幻无穷。正因为自然已成为“我”凝神关照的对象,“我”又在这种关照中与自然合一,所以无论是“阳刚之美”还是“阴柔之美”都是在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呈现出来的美感。而西方哲学“从古希腊以来就一天天陷入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不可解决的矛盾中。恩格斯曾经指出:‘十八世纪并没有克服那种自古以来就有并和历史一同发展起来的巨大对立,即实体与主体、自然和精神、必然性和自由的对立;而是使这两个对立面发展到顶点并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以致消

灭这种对立成为必不可免的事’”。[15]

虽然朗加纳斯也谈结构整一,但那只涉及文本层面。“人”与“天”已经一步步走向了分裂,而这种分裂又必然反映在文本层面上,即在和谐中出现不和谐,在整一中出现对立。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最终决定

了《二十四诗品》和《论崇高》表面上的相似,而本质上的不同。

中国的哲学与美学从古代开始就朴素而明确地肯定了人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统一,始终认为各种对立因素是能够而且应当统一起来的。这是中国哲学与美学的伟大之处。在西方社会日益陷入种种对立的今天,中国哲学与美学正一天天被世界所关注。我们作为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现代人,应当“实现我们祖先所不能设想的一种更高的真正的‘和’,创造出一种更深广、自觉和高尚的社会内容同现代最丰富多彩的感性形式结合起来的

美”。

[16]

参考文献:

[1][9][11][14]1美学导论[M ]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9

[2]缪郎山1西方文艺理论史纲[M ]1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85

[3][5][6][12]杜梨均1二十四诗品评注评析[M ]1

北京出版社,1988

[4][7][8][10][13]伍蠡甫,胡经之1西方文艺理论

名著选编(上卷)[M ]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5][16]刘刚纪1美学与哲学[M ]1湖北人民出版

社,1986

?

44? 昌吉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和优美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崇高优美内涵历史探讨审美特征区别 一、概述崇高与优美的内涵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已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优美在西方美学中是与崇高既相反又相成的基本的审美形态,同样具有肯定的价值内涵。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二、崇高与优美的历史探讨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他在《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所以,伟大的艺术作品经常以崇高为美学表征,即以体现复杂激烈的社会斗争为基础和为特色的。先进战士、亿万人民的斗争,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牺牲,正是艺术要表现的崇高。自然美的崇高,则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将它们征服之后,对观赏来说成为唤起激情的对象。” 在中外美学史上,最初有关美的本质和特性的探讨,大体上指的都是优美。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这个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 ,主要是从对象的物性特征以及对相对于人的圣经刺激的角度入手,来论述优美。康德则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在康德之后,席勒认为:“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的作用。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行事冲动各自安分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持其力量”。他认为,优美是一种动态美,它是精神在感性自然中最充分地得到表现,并给人以最适合感官要求的审美享受的那种美。它更多表现在女性身上。 三、崇高与优美的审美特征及其比较研究

《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此句出自《二十四诗品》之《冲淡》篇. 原文: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 ,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 ,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 ,握手已违. 译文: 安然淡泊而静默地自处,自然巧妙地领悟那诗道的细奥精微,就如同呼吸着宇宙间的冲和之气,与悠然独处的白鹤展羽齐飞一般自由舒惬.此时阵阵和风吹来,轻轻地拂动着我的衣服,又好像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听罢天籁禅音,心情舒畅地踏上归途.诗道在于自然而然地遇合,不在于极力去深究.如果勉强去追索,反而渺然难求.表面纵然相接,偶尔有些形似,而诗道的精神却已经远离了.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之争。当然,这与老子没关系,但是他的信徒们却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的唇枪舌剑。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应该是庄子。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庄子不仅不要这一套,还在《胠箧quqie》

借盗跖(孔子丁时代暴虐的化身,横行几国,屠城节略,但竟善终了)的口对此大加讽刺——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为老子也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意思呢?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们先谈“仁义”。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无形的价值规范,尽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们还可以过着一定意义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无义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病态最严重的一段时期。所以,孔夫子出来了,他倡“仁”,用“仁”来去其贪,来拯救人心,涤清世道,说“克己复礼为仁”。倡导人们回到那种循“礼”而治的状态中去,实现一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模板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二十四诗品原文_司空图1

二十四诗品司空图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汎波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洗炼 犹镰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溃者屡深雾余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苹薄言情晤悠悠天钧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绿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怀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论崇高

论崇高 崇高作为一个特定的美的范畴,它具有与优美不同的本质特征。美学中所讲的崇高,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与伟大、壮美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1、崇高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与自然界中的体现。崇高感的特点,它作为一种庄严的美和雄浑的美,与优美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就在于优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和谐统一;崇高则体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的统一。壮美是以力量气势见胜的,属于阳刚美、动态美;优美则以静态的气韵见长,属于阴柔美、静态美。这主要从形态上看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如自然界中的暴风骤雨,崇山峻岭等,都给人以崇高感;而春光明媚,山清水秀却给人以优美感。前者是以力量、气势见胜,后者以神采、气韵见胜,而且优美的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形式美。它常表现为光滑、清秀、匀称,如长沙的岳麓山,虽然有高有低,但却郁郁葱葱,柔媚清秀,呈现出大自然的秀美。而崇高的事物往往不拘泥于形式美,它常常表现出凹凸不平,不匀称,甚至在形式上有时还表现出几分怪、几分丑。如湖南张家界,石峰挺拔,怪石淋漓,峭壁高耸,显得险峻而又奇特,这就呈现出大自然的壮美。除了在形态上优美与崇高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外,在美感方面崇高感与优美感也是有着区别的。 优美感侧重于平静和谐的愉悦,得到的是赏心悦目的快乐,即在感受优美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是通体愉快的,我们的心境是单纯一致的,我们的感情是松弛舒畅的。而崇高感却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反映。如在奇峰突兀的悬崖峭壁之间,我们看到百尺飞瀑散发着雷霆般的声响奔腾而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紧张兴奋,有意无意地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觉得对象不可低挡,不敢贸然地接受它。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刹时的抗拒”。但这种惊惧的态度只维持一瞬间,我们立刻会发现它让人敬仰、钦佩。因而当我们惊魂刚定时,欣喜会伴随而来,这时就是崇高事物所带来的崇高感。可见崇高感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顺受的愉快,而是有惊奇的恐惧的心理因素的加入,中间又会有转折过程。朱光潜在谈到崇高感时曾指出: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所以崇高感由一个不愉快转到极高愉快的过程。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至于优美感是对娇弱对象的同情和宠爱,自始至终都是愉快的。以上是优美与崇高在形态上和美感上的区别。 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优美和崇高的区别,在我国先秦美学思想上,把崇高、壮美称之为“大”,如孔子用“大”来概括尧舜的功业,这“大”就是伟大、崇高的意思,他把美的形态分为美、大、圣、神四个等级。他指出:“充实之为美,充足而又光辉为大,大而化之为圣,圣而不可知之为神。”这四个等级逐一递升,但都属于美,以美为基础。他所说的“大”,一般指比美在程度上和范围上更为鲜明、广泛、强烈,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相当于西方所说的崇高美。后来庄子也对美和大作了区别。他认为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他所追求的不应只是有限的事物,应当是无限的事物。他认为,一般所说的美只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是有限的。而“大”则体现了天地之道,是无限的。庄子把无限美称之为大或大美,实际上他所指的也是一种壮美或崇高美。从以上可见,中国美学从一开始就对优美、崇高美的不同本质有所认识了。在西方最早提出崇高美这个范畴的,是古罗马时期的郎加纳斯,他认为凡是崇高的事物总是使人惊心动魄,其境来之情的奇特的东西,如自然界中的江河大海,火山爆发等。而最早把崇高和美区别开来并加以比较研究的是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杨格,他说:“崇高的对象在他们的体积方面是巨大的,而美的对象则比较小。”美必须是平滑、光亮的,伟大的东西则是凹凸不平,奔放不羁的。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的偏离直线;而伟大的东西则在许多情况下,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以一种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中国灿烂多彩的艺术境界与文化。书中对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艺术的审美把握既灵动恰切,充满个性体验与感悟;又理性思辨,洞悉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同时,注重考察艺术品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寻找其历史文化土壤和美学风格成因。 《美的历程》在总结普遍性、规律性艺术特征的同时,还注重个体审美感受和体验,灵动而个性地把提了历史分期与艺术类型的交叉关系。李泽厚以自身特有的对艺术的体悟力,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把握以感悟内在审美特质和艺术美学风格流变为主,打破历史分期的时间局限,跨越中西的空间限制,对艺术的体悟可以穿越古今,纵贯中西。他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历史分期,从史前到明清按部就班地描述中国古代艺术史和美学史(这是大部分艺术史和美学史书籍的写作方式),而是在基本遵循历史分期的基础上,或以某个时期的主要美学风格为中心,或以某种突出的艺术门类为线索来展现中国古代艺术的内韵,书中10个部分的标题就体现了这一特色。[3]?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着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1] 《美的历程》全书按历史时期分为十个部分: 龙飞凤舞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晚唐司空图 1、雄浑 【原文】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译文】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 【原文】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译文】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穠 【原文】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陰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译文】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陽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沉著 【原文】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译文】

司空图的美学思想

《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思想 司空图凭借一部《二十四诗品》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本著作单从文学角度来解读是远远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二十四诗品》不能简单的划分为一部诗歌理论著作,它所涵盖的古典美学思想同样是值得我们去解读的。 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思想是多个层次的。包括以阴阳为基础的精细而凝练的诗歌风格理论阐释;以老庄思想为哲学基础的冲淡美学的情趣追求;以自我修养为背景的思想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当我们领悟到其真谛,那么便可用下面一句话概括:得其意象,可与窥天地,可与论古今;掇其词华,可以润枯肠,医俗气。 《二十四诗品》的开篇《雄浑》、《冲淡》二品代表《周易》中的阴阳二气,正是借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庄子思想,即万物皆是对立与统一的,是周而复始的规律化运动。阴与阳的融合催化出了多姿多彩的诗歌风格,而这种精神是贯穿于整个诗歌世界的。《雄浑》中大用即是无用之用,腓乃变化之意,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真实之体充满于内,阐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虚,浑则是指两种相对立的自然状态,和阴阳理论的转化是不谋而合的。如老子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雄浑》代表的是一种阳刚之美,是古代对广阔、包容、无限的一种褒扬,这种美感是对最接近自然本体的一种推崇,也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的境界。《冲淡》一品看似相对,实则为《雄浑》之补充。无欲为素,道法自然。“冲淡”是道家所推崇的至柔至美的审美境界。冲淡之美,在表层之中,和柔明朗,轻逸灵动,洋溢着诗人脱俗而不超尘的对现实和艺术的执着的审美精神;在深层之中,包蕴着由恬淡平和的个体人格之美与淡和的大自然之美有机融合而生出的醇厚无尽之美。《冲淡》虽具有阴柔之美但却优游不迫,其中王维的《终南山》中写到: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此诗中这种柔中带刚的写作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雄浑》、《冲淡》二品看似对立,实则交融,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兼济。与《周易》中的阴阳转化、阴阳互根、阴阳消长的思想是保持一致的。这种相对又统一的诗歌风格理论创造出一种意境之美。这种美是超越事物实体之外的无言之美,引起我们虚无、无物的共鸣,但是这种共鸣又不脱离事物本身。如诗所言: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司空图的精神境界是老庄的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淡泊思想。《庄子》中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无待、无累,无患的精神绝对自由,而庄子认为也只有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通过某种精神修养才能获得这种自由,所以庄子最基本的人生实践就是个人的精神修养,这对司空图的思想影响也极为深远。第五品《高古》首句“畸人乘真,手把芙蓉”可以透露出这种淡泊思想。所谓“畸人”,《庄子?大宗师》云:“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畸人,就是道家心目中的理想的人物,是既无“机心”在胸、又无“机事”缠身的超尘拔俗之人,与世俗追逐名利之人有天壤之别。而后第六品中又言:“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说明“佳士”内心极其淡泊,既无“机心”亦无“机事”。心无凡俗事,追求典雅之美也是水到渠成之事。追求淡泊之美的典型例子是陶渊明的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淡泊美的情趣追求是不受世俗纷扰的,原因在于作者精神境界之强大,虽在现实社会精神却已超脱现实。 司空图强调个人修养与文学、艺术需要高度融合,《二十四诗品》虽有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格之意境,但是它们体现了共同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精神。司空图

3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试题答案.

美学第三章节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30分 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 A A. 突然荣耀说 B.预期失望说 C. 生命的机械化 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 B A. 优美 B.崇高 C. 悲剧 D.喜剧 27.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A A. 优美 B.悲壮 C. 滑稽 D.崇高 28.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A A. 优美 B.崇高 C. 悲剧 D.喜剧 9. 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美学家是( B 。 A. 毕达哥拉斯 B. 朗吉诺斯 C. 博克 D.康德 10. 在西方美学史上,主张丑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的美学家是( D 。

A. 休谟 B.莱辛 C. 康德 D.李斯托威尔 11. 在西方的喜剧理论中,倡导“心理能量的节省说”的美学家是( D 。 A. 霍布斯 B.康德 C. 柏格森 D.弗洛伊德 23.优美的形象一般表现为(A A .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 B.内容比形式重要 C .形式比内容重要 D.形式具有独立的价值 24.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最能体现的艺术倾向是(A A .以丑为美 B.崇美抑丑 C .美丑不分 D.无美无丑 25.悲剧突出地说明了(A A .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的意义 B.无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有限的意义 C .现实的人生所具有的历史的意义 D.理想的人生所具有的现实的意义 26.康德与黑格尔的崇高观之间的关系是(B A .康德受到过黑格尔的影响 B.黑格尔受到过康德的影响 C .康德与黑格尔互相影响 D.黑格尔与康德之间互不相干 1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谈到喜剧问题的是 ( B A .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莫砺锋唐宋文学讲义第1讲

第1讲功底与眼光 一、功底 1.语言文字 1955年吴代芳考取程先生研究生,即奉命写三篇自传。1982年后仍如此。 文言/ 古汉语 断句,解读,《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郑玄:离经,断句绝也。 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乡也。/ 写作(诗词) 外语/ 参考文献/ 神女之探寻/ 文化输出 白话文/ 表达 2.文献 校雠学/ 目录、版本、校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 全/ 缺;真/ 伪;常见书/ 善本、珍本 《全唐诗》卷457牟融69首,张籍、朱庆余/ 陶敏《全唐诗牟融集证伪》/ 东汉人,理惑论 3.史学、哲学、其它相关学科 黄侃,八部书(毛诗、左传、周礼、说文、广韵、史记、汉书、文选)、二十五部书(十三经、大戴礼记、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庄、荀、说文、广韵、文选,文心雕龙)、金陵大学开课:樊南四六评、新唐书列传评文 论孟、老庄、左传史记、诗、骚、文选、文心雕龙 4.记诵 《朱子语类》8:今语学问,正如煮物相似。须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 10: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 《秦妇吟》: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孙光宪《北梦琐言》 二、眼光 1.怀疑/ 问题 《朱子语类》104:某寻常看文字都曾疑来。/ 79:书中可疑诸篇,若一齐不信,恐倒了六经。/ 78:孔壁所出尚书,……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 至于易底全记不得?此不可晓。/ 125:尚书序不似孔安国作,其文软弱,不似西汉文,西汉文粗豪。……他文是大段弱,读来却宛顺,是做孔丛子一手做。// 魏·王肃 二十四诗品 2.选题的学术价值 敏锐/ 饮中八仙歌/ 春江花月夜/ 夺胎换骨说 3.选题的逻辑起点 避免重复/ 陈植锷,王禹偁/ 《朱子新学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村上哲见4.解决问题 《鹤林玉露》7 / 宗杲: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了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以杀人。 《朱子语类》115:因举禅语云:寸铁可杀人。无杀人手段,则载一车枪刀,逐件弄过,毕竟无益。 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陈寅恪,以小见大 闻一多,民俗学、神话学王国维,文字学、考古学 新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 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三、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四、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 (一)什么是优美? 定义: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1.优美认识的发展历程: A.西方美学的优美论: (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的美学思想。而数的最美的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 (2)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形式的美”,是形式上的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认为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 (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的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的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的特性,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 ①比较来说是小的 .......... ..........;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②是光滑的 ....;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 必须溶成一片 ..............................;⑥颜色鲜明,但不强......;⑤结构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显著而又强壮有力的外表 烈刺眼 ......................................;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的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同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的 变化 ..。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的一种“鉴赏力判断”。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的形式,这种有限的形式不会给人造成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力的魅力刺激。”也就是说,能够直接产生积极的愉快。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认为优美是一种无意识的美,不带刚性、尖锐而又粗犷型的美. B.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美论: (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是“阴柔”的范畴出现的,是关于宇宙哲学的范畴。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的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易传》是最早出现的“阳刚”与“阴柔”的概念。 (2)明确将“阳刚”与“阴柔”作为美学范畴加以阐发的是清朝的姚鼐,虽然只对“阴柔之美”作了形象描述而未作理论概括,但这与西方美学所讲的“优美”在美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优美的概念: 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止的美,它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内容和形式相协调所表现出来的宁静而又和谐的美。 优美的特征 优美在形式上的特征:小巧、轻缓、柔和,是一种偏于静态的美 (1) 小巧,是指优美的对象占有的空间较小。

艺术美的欣赏

艺术美的欣赏 -----以《黄河绝恋》为例 三五好友商量着想去看书画展,有时就会听见一人推脱说:“我一个大老粗,没啥艺术细胞,不懂欣赏,你们去吧”。不过,虽说自己缺少艺术细胞或艺术天赋,但这并不能阻挡人们对艺术的热爱之情,他们往往寄希望于下一代,立志把他们培养成艺术家。 其实,我认为,我们不能成为艺术家也并不算是一个太大的缺憾,我们只要能欣赏艺术的美,欣赏艺术家花费了无数的心血与才情而造就的艺术品,这也是好的。艺术家能够从自身的创作中获得某种满足,欣赏者也能够从艺术品中真正得到完全的愉悦。在同一个欣赏活动中,人们得到的审美感受肯定是不同的,有多与寡、有感同深受与朦胧缥渺之分,也许有的还会一无所获。同是一部《红楼梦》,阅历稍显浅薄的年轻人可能会偏重欣赏书中少男少女缠绵悱恻的爱情纠葛,但历尽沦桑的成年人可能更能领悟这场悲剧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 在艺术美欣赏中怎样才不至于出现以美为丑和以丑为美的现象,培养和提高欣赏艺术美的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下面我将以《黄河绝恋》为例来具体谈谈如何欣赏艺术美。 第一:要谈如何欣赏艺术美,首先我们须得有一个正确的审美理念。 在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话“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解剖图不是美术”这里说的是广义的“美术”即艺术。解剖图不是艺术,对,它是科学。科学是严谨的不能随自己的主观想象来改变。但艺术却不同,它可以有自己主观的意图、愿望和情感。这里说的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在《黄河绝恋》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开始欧文的惊险坠机,挂在悬崖上但被小男孩救起。后又被黑子一行救起,与黑子、安洁和欧文仅凭三人之力,杀死了数以百计的日本兵,而且在关键枪战中,三位主角几乎每次都是十分幸运的躲过了日本兵的枪林弹雨,反而是日本兵,被他们一射一个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电影艺术是取材于生活但远远高于生活,其他艺术也是如此。艺术品中饱含了作者的情感,我们不能用苛刻的现实眼光来挑剔作者融入了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 第二:欣赏艺术美还要充分发挥审美心理功能与审美能力,进入积极的审美状态。 在艺术作品中,情感与形象是不可分的,因而,作为艺术美的两个特征----情感性与形象性也是不能分割的,艺术家是受情感的驱使才创作的。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其实,艺术家既有爱,也有愤怒---憎。一切进步的艺术家都是怀着对人民大众、对祖国的热爱,对反动势力、丑恶势力的僧恨来从事创作的。因而,我们在进行艺术美的欣赏时,要运用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判断等各种心理功能,充分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用视觉,听觉甚至是嗅觉来进行来对艺术品全方位的解读。 在观看电影《黄河绝恋》时,我们的眼睛最先接触到的是一张张略显年代的久远与沧桑的黑白照片,然后是一望无际,宽广辽阔的海域和连绵不绝的万里长城,听到的是飞机的轰鸣声和欧文的回忆独白,这时我们便产生了感觉。这是对影片艺术形象外在情况的直观反映,是我们欣赏电影艺术美的第一步。为了得到较为完整的形象,又必须运用知觉能力对各种感觉材料进行综合,获得更为具体和饱满的知觉形象。在这里我们会将一幕幕的情景与电影名联系起来,来思考这个电影到底会讲些什么。知觉形象的获得,开启了欣赏者形象记忆与联想的大门,拨动了他的情感。随着电影的不断放映,于是,审美活动进入更高的层次。 美感的产生,在于心与物的交流,这就是审美所要求的最高境界。欣赏者审美心理能力的强弱及其调动程度,直接关系到他的电影欣赏活动质量的高低。在观看《黄河绝恋》时,几次都深受触动,忍不住流下泪来。安寨主在深夜里拿着一家三口昔日甜蜜的合照独自垂泪

《二十四诗品》之“雄浑”教学设计

《二十四诗品》之“雄浑”教学设计 《二十四诗品》之“雄浑”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二十四诗品》经典原文, 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 感。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二十四诗品》经典原文, 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 感。教学设计:一、理解作品题目 1.《二十四诗品》来历。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原本也 叫《诗品》,人们为了将之于钟嵘的《诗品》加以区分,于是 按照其内容特点,取名《二十四诗品》。《二十四诗品》专谈 诗的风格问题,“风格”多称为“体”。司空图在刘勰等前人 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 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 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 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诗品》是一 部文学批评著作,本身也是批评的文学作品——一组美丽的写 景四言诗,用种种形象来比拟、烘托不同的诗格风格,颇得神 貌,并在诗歌批评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体裁。二、了解作者及 时代背景。相传作者为晚唐司空图,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今山西永济)。少有俊才,生活在唐末大动 荡的时代,其“平生之志”,不在“文墨之伎”,意欲济世安 民,为李唐王朝尽犬马之劳。唐懿宗咸通中登进士第,之后随 恩师王凝而为幕僚。唐僖宗广明元年为礼部员外郎,后迁礼部

郎中。黄巢起义后,司空图扈从不及,流落于乱兵之中,后逃归中条山王官谷的祖传别墅。光启元年,唐僖宗返回凤翔,召司空图为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寻又遭乱,重回王官谷隐居。唐昭宗继位后,又曾多次召他为官,都称病谢辞。他两度经历战乱,看到“朝廷微弱,纪纲大坏”,李唐王朝颓势已成,不可挽回,于是只好隐居避祸,以诗酒自娱,与道士名僧四处云游。后知道唐哀帝被害的消息后,司空图不食而死。司空图长期隐居,过着“一局棋,一炉药,天意时情可料度,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鹤”的生活。但是,他不能忘情于李唐王朝,隐居是迫不得已的。他的心情是凄苦的,只好到佛老思想中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是由感伤、悲观、绝望而转向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道家精神的,又幻想着从佛教的空寂中寻求人生的解脱。尤其到了晚年,日与名僧高士咏游,于“泉石林亭”中与野老同席。佛道思想也从他的诗歌创作与评论活动中表现出来。三、导入新 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二十四诗品》中的“雄浑”篇,“大用⑴外腓⑵,真体⑶内充。反虚⑷入浑⑸,积健⑹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⑺。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2.解“雄浑”雄者,宏达威武,强有力也。浑者,浑厚博大,浑然一体也。前者重在广度、力度;后者重在厚度、深度。雄浑一词用来形容一种境界、一种具体景物形象,也可以用来表现一种情志、气势,一种抽象的精神现象。雄浑”和“雄健”是很不同的,而其背后是因为有不同的思想基础。前者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而后者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的。四、交流展示 (一)朗读指导

第一章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其本质 美是什么? 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美是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 4. 美恶皆在其心 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 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 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 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 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 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 第三节美的本质 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第四节美的特征 一、非功利性 (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 二、形象性 (一)美以形象呈现 (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 三、感染性 四、创造性 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和真、善的区别 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美的本质及根源 2、美与真、善的关系 课后练习: 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 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2 -

二十四诗品赏析

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一、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二、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三、纤穠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四、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

大河前横。 五、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六、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七、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八、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九、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十、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十一、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十二、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虚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十三、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