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华师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 8 24.4 第3课时 坡度问题

华师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 8 24.4 第3课时 坡度问题

华师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 8   24.4 第3课时 坡度问题
华师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 8   24.4 第3课时 坡度问题

一.导

在修路、挖河、开渠和筑坝时,设计图纸上都要注明斜坡的倾斜程度.

如图,坡面的铅垂高度h 和水平长度l 的比叫做坡面的______(或坡比),记作i ,即i=

l

h

.坡度通常写成1:m 的形式,如i=1:6.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______,记作α,有i=

l

h

=tan α.显然,坡度越大,坡角α就越____,坡面就越____. 二.思

阅读课本完成探究一

探究点1:利用坡度、坡角解决实际问题 【典例精析】

例 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6 m ,坝高23 m ,斜坡AB 的坡度i=1∶3 ,斜坡CD 的坡度i’=1∶2.5 , 则斜坡CD 的坡面角α,坝底宽AD 和斜坡AB 的长应设计为多少(参考数据:tan18.4°≈

3

1)?

【归纳总结】根据坡度的定义i =h

l ,解题时需先求得水平距离l 和铅直高度h .

【针对训练】

1.(1)一斜坡的坡角为30°,则它的坡度为 ;

(2)如果一个坡度为1∶2.5,则这个坡角为 (用计算器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等腰梯形的较小底长为3,腰长为5,高为4,则另一个底长为 ,坡度为 ; (4)堤坝横断面是等腰梯形(如图所示).

若AB=10 m,CD=4 m,高h=4 m,则坡度i= ,AD= m.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在平面上种植树木时,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为4m ,如果在坡度为0.75的山坡上种树,也要求株距为4m ,那么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为( ) A .5m B .6m C .7m D .8m

二、课堂小结

坡度、坡比问题

图解

坡面的垂直高度h 和水平宽度l 的比值叫做坡面的坡度(或坡比),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叫做坡角,显然tan α=_______.

三、检测

1.如图是拦水坝的横断面,斜坡AB 的水平宽度AC 为6米,斜面坡度为1:3,则斜坡AB 的长为( ) A .210米 B .35米 C .65米

D .12米

第1题图第2题图

2.如图,在坡度为1:2的山坡上种树,要求相邻两棵树的水平距离是6m,则斜坡上相邻两棵树的坡面距离是()

A.3m B.35m C.12m D.6m

3.小明沿着坡度为1:3的斜坡向上行走了10米,则他的垂直高度上升了米.

4. 如图,给高为3米,坡度为1∶1.5的楼梯表面铺地毯.已知每级楼梯宽度为1.5米,

地毯的价格为每平方米8元,则铺完整个楼梯共需______元.

第4题图第5题图

5.一座拦河大坝的横截面如图所示,已知AB=20 m,斜坡AB的坡比是1∶2,斜坡DC 的坡比是3∶4,则DC的长是米.

6.如图,A,B两地被大山阻隔,由A地到B地需要先爬坡到山顶C地,再下坡到B地,已知坡面AC的坡度i=1:3,坡面BC的坡角∠CBA=45°,BC=42千米.若修建一条穿山隧道AB,则隧道打通后与打通前相比,从A地到B地的路程约缩短多少千米(结果精确到0.01千米.参考数据:2≈1.414,3≈1.732)?

能力提升

7.某校教学楼后面紧邻着一个山坡,坡上面是一块平地,如图所示,BC∥AD,BE⊥AD,斜坡AB长为26米,斜坡AB的坡度i=12∶5,为了减缓坡面防山体滑坡,保障安全,学校决定对该斜坡进行改造,经地质人员勘测,当坡角不超过50°时,可确保山体不滑坡.

(1)求改造前坡顶到地面的距离BE的长;

(2)如果改造时保持坡脚A不动,坡顶B沿BC向左移11米到F点处,问这样改造能确保安全吗(参考数据:tan48.8°≈1.14)?

四、课堂小结、形成网络

(一)小结

坡度、坡比问题图解

坡面的垂直高度h和水平宽度l

的比值叫做坡面的坡度(或坡

比),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

叫做坡角,显然tan

α=_______.

公开课:植树问题教案

植树问题 ------ 两端都栽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一课时两端都栽。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 =间隔数 +1”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 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学“间隔”的含义和间隔数。 师:我们人有两件宝贝,是双手和大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到这两样 宝贝。请你伸出你的右手,观察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 生: 5 个手指, 4 个手指缝。 师:减掉 1 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 生: 4 个手指, 3 个手指缝。 师:再减掉 1 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 生: 3 个手指, 2 个手指缝。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想一想,手指和手指缝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 ,, 手指比手指缝多1,手指缝比手指少1。 师:这两根手指之间的手指缝,用数学语言来说就叫间隔,间隔的个数就叫 间隔数。 师:其实这个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属于我们数学上非常有名的“植树问 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规律 (一)课件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在全长 2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 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师:说一说植树都有什么要求? 预设:生:每隔 5 米种一棵。 师:这个要求很重要,那么 5 米指的是什么? 预设:间隔。 师:间隔指的是什么? 预设:生: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指数间隔是多少? 生:5 米。 师:还有别的要求吗? 预设:生:两端都要栽。 师:这个要求也很重要,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谁来比划一下?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第二课时植树问题2 同步测试(I)卷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植树问题2 同步测试(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一填。 (共2题;共4分) 1. (2分)(2016·西吉模拟) 秦淮河一侧的河堤上栽了50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放一张休闲长椅,放了________张长椅.在公园里的一个湖的四周栽了50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放一张休闲长椅,放了________张长椅. 2. (2分) (2021五上·玄武期末) 五年级同学排成方阵做操,最外层每边站了20人,最外层一共有________名同学,整个方阵一共有________名学生。 二、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3. (2分)用电锯把一根圆木锯成三段需要6分钟,锯成9段需要()分钟. A . 12 B . 18 C . 24 D . 30 4. (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任何自然数的倒数都比1小;

②水结成冰体积增加,那么冰化成水体积要缩小; ③一根木头锯成4段要付锯板费1.2元,若要锯成12段,则要付锯板费3.6元; ④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三、解决问题。 (共6题;共35分) 5. (5分)绿化队在一条大道两边从头到尾栽树,大道一侧栽杨树91棵,相邻两棵杨树之间相距10m;在大道另一侧从头到尾栽柳树,相邻两棵柳树之间相距9m。栽柳树多少棵? 6. (5分)在一条跑道一侧插彩旗,共插95面,两头都插,每两面彩旗之间相距 5 米,这条跑道全长多少米? 7. (5分)小红从第1棵树到第9棵树,她一共跑了48米。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相距多少米? 8. (5分)星期一早上,同学们站成纵队升旗,壮壮前面有7人,后面有6人,如果相邻两个人之间的间距是6dm,壮壮所在的这条纵队的长度是多少米? 9. (5分)步行街的两侧从头到尾每隔20米挂着1个红灯笼(两端都挂)。一共挂了102个红灯笼,步行街全长多少米? 10. (10分)附加题。 庆祝元旦的会场前摆放了一个每边12盆的鲜花方阵,只有最外层摆放的是黄花。 (1)一共摆放了多少盆花? (2)黄花摆放了多少盆?

坡度坡比问题

第3课时坡度问题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测量中坡角、坡度的概念; 2.掌握坡度与坡角的关系,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与坡度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与坡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解决有关坡度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有关坡度的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读一读 在修路、挖河、开渠和筑坝时,设计图纸上都要注明斜坡的倾斜程度. 如图,坡面的铅垂高度(h)和水平长度(l)的比叫做坡面坡度(或坡比), 记作i,即i=h l .坡度通常写成1∶m的形式,如i=1∶6.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 坡角,记作α,有i=h l =tanα. 显然,坡度越大,坡角α就越大,坡面就越陡.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例1如图,水库大坝的横断面为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AB的

坡度i=1:3,斜坡CD 的坡度i=1:2.5,求坝底AD 的长。 F E D C A B 解:分别过点B 、C 作BE AD 于点E ,CF AD 于点F ,则四边形BEFC 为矩形 ∴EF=BC=6 BE=CF=23 在Rt △ABE 中,∠AEB=90° tanA=i=1/3 ∴AE=BE/tanA=69 在Rt △CDF 中,∠CDF=90° tanD=i=1/2.5 ∴DF=CF/tanD=57.5 ∴AD=AE+EF+DF=132.5 答:坝底AD 的长为132.5m 。 二、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水库大坝横断面为梯形ABCD ,坝顶BC 为10米,坝底AD 为30米,斜坡AB 的坡度i=1:3,斜坡CD 的坡度i=1:2,求坝高。 F E D C A B 解:分别过点B 、C 作BE AD 于点E ,CF AD 于点F ,则四边形BEFC 为矩形,设BE=x 米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3.3神经调节第1课时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

3.3 神经调节(课时1)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命活动的调节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生命活动的调节是人体特有的生理功能 C.生命活动的调节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D.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系统是神经系统 2.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人体接受外界刺激B.使人产生感觉 C.是人体内主要的调节系统 D.是人体内唯一的调节系统 3.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A.神经末梢 B.神经纤维 C.神经元细胞体D.神经元 4.下列有关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中医给病人“切脉”时,感受的是静脉的搏动 B.病人右侧躯体偏瘫时,最可能是左侧躯体运动中枢受损 C.在人臀部肌肉注射青霉素时,吸收药物的主要是肌肉细胞 D.有些神经分布较浅,肉眼就可以分辨,如手臂上的“青筋” 5.在神经系统中,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 A.脑和脊髓B.脑神经和脊神经 C.脊髓和脊神经D.脑和脑神经 6.下列结构属于周围神经系统的是( ) ①脑②脊髓③脑神经④脊神经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 7.神经元的功能是( ) A.产生神经冲动B.传导神经冲动 C.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8.当我们的手无意中碰到高温物体时,会立即缩回来,这个过程称为缩手反射.它由反射弧来完成,其中手部皮肤属于( )

A.感受器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D.效应器 9.下图所示为宋代《存真图》中一幅人体解剖图的部分信息.其中所标注的各器官,都没有涉及( ) A.神经系统B.生殖系统C.循环系统D.呼吸系统 10.下列有关人体新陈代谢及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发烧的病人消化不良,主要原因是体温过高减弱了消化酶的活性 B.大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并保持身体平衡 C.静脉能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器官 D.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的 11.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B.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属于神经细胞 C.神经元包括轴突和树突两部分D.树突能将神经冲动传给细胞体 12.神经元(或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是细胞体,④是树突 B.该图可表示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植树问题优秀教案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不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6~107例1、例2及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理解不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课件1)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师:植树是一项环保活动,希望每个同学都积极响应,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 (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 提出问题——两端都栽、 一端栽 、两端不栽。 出示公告(为了迎接开放日的到来,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小设计师一名,请看招聘启示。)(出示课件1) 出示招聘启示和校园图片 1.出示教学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小树? 2、学生动手在纸上设计植树方案。(同学们,请发挥你们的设计天份)(出示课件2) 3、学生汇报其设计的植树方案。 A 、我按要求每隔5米种一棵,我是按两头都种来设计的,所以我种了21棵。 B 、我是只种一头的。所以我只种了20棵。 C 、我是两头都不种的,我只种了19棵。

九年级数学上册-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3课时方位角与方向角坡度与坡角2坡度与斜率问题教案沪科版

23.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第3课时方位角与方向角、坡度与坡角 2.坡度与斜率问题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测量中坡度、坡角的概念; 2.掌握坡度与坡角的关系,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例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进一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与弧长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的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在本章第一节的内容中,我们对坡度的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坡度有关的计算. 【教学说明】 引入新课,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如图:铁路路基的横断面是四边形ABCD,AD∥BC,路基顶宽BC=9.8m,路基高BE=5.8m,斜坡AB的坡度i=1∶1.6,斜坡CD的坡度i=1∶2.5,求铁路路基下底宽AD的值(精确到0.1m)与斜坡的坡角α和β(精确到1°)的值. 解:过点C作CF⊥AD于点F,得 CF=BE,EF=BC,∠A=α,∠D=β

∴AE=1.6×5.8=9.28m, DF=2.5×5.8=14.5m, ∴AD=AE+EF+DF=9.28+9.8+14.5≈33.6m. 由tanα=1/1.6, tanβ=1/2.5,得 α≈32°,β=22° 答:铁路路基下底宽33.6m,斜坡的坡角分别为32°和22°. 【教学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将图形中的信息转化为图形中的已知条件,再分析图形求出问题.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130例7. 2.如图,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m,测得斜坡的倾斜角是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的坡面距离(精确到0.1m). 【分析】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画出图形.已知:在Rt△ABC中,∠C=90°,AC=5.5米,∠A=24°,求AB. 答: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约是6.0米. 3.同学们,如果你是修建三峡大坝的工程师,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解决:如图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AB的坡度i=1∶3,斜坡CD的坡度i=1∶2.5,求斜坡AB的坡面角α,坝底宽AD和斜坡AB的长(精确到0.1m).

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第一课时教案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第一课时(两端都种) 【学习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106页例1。 【课程标准描述】 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目标】 1.动手观察,理解“间隔、间隔数、两端都栽的含义,发现并理解间隔数、棵数、总长之间的关系。 2.会解决生活中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会根据间隔数、总长求棵数。 3.学会猜测、讨论、验证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感悟构建数学模型(线段图)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激发研究的兴趣。 【学习重点】理解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观察手指间的间隔,初步了解“间隔”,说一说生活中的间隔,加强对“间隔”的理解,通过“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这一情境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两端都栽含义,通过猜想、验证“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几棵”发现并理解间隔数、棵数、总长之间的关系,以评价目标1。 2.通过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目标2。 3.通过经历探讨交流、猜想验证,画线段图发现规律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以及通过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评价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评价目标1) 请同学们举出左手张开五指,每两个手指之间都有一条指缝。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指缝叫“间隔”。那么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课件出示)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楼梯等都有间隔。)出示课本106页例题1的图片,引出课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评价目标1、2) 师出示完整问题: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1.理解信息。 (1)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说一说:“一边”、“两端要栽”的含义(板:两端要栽) (3)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植树问题2同步测试D卷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植树问题2同步测试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一填。 (共2题;共2分) 1. (1分)把一根木料锯成6段要用30分钟,照这样计算,把这根木料锯成9段需要________分钟? 2. (1分)时钟4点钟敲了4下,用12秒敲完,那么8点钟敲8下需要________秒敲完。 二、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3. (2分)小红从一楼走到二楼要1分钟,照这样的速度,她从一楼到五楼要()分钟. A . 2 B . 3 C . 4 4. (2分)同学们去种树,小明拿了5棵树苗,每隔155厘米栽种一棵(在一条线上),第一棵树苗和第五棵树苗相距()厘米。 A . 620 B . 775 C . 930 三、解决问题。 (共6题;共30分) 5. (5分) (2019四下·射阳月考) 将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24分钟,若锯成8段要用多少分钟? 6. (5分)两座村庄之间有一条马路,路长1120 米,每隔 4 米栽一棵白杨树,共能栽多少棵白杨树? 7. (5分)三年级学生排成一个方阵进行体操表演,最外一层的人数为32人,问方阵外层每边有多少人?这

个方阵共有三年级学生多少人? 8. (5分)从甲地到乙地原来每隔45米要安装1根电线杆,加上两端的2根一共有65根电线杆,现在改成每隔60米安装1根电线杆,除两端2根不需移动外,中途还有多少根不必移动? 9. (5分) (2019三上·渭滨期末) 某学校在道路的一侧栽树,每隔6米栽一棵,且两端都要栽,从起点到终点共栽了12棵树,这条道路长多少米? 10. (5分)学校要在一条240米长的小路两旁种小树,每隔30米种1棵,并且小路两端也要种,一共要种多少棵小树?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1)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种”植树问题的规律。 2、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学习重、难点: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两端都种”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自学课本第106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针对自主学习中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总结规律方法。 一、自主学习,了解“间隔”的含义。 1、伸出自己的一只手,张开五指。仔细观察,手指与手指之间出现了什么?这4个“空隙”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呢?2个呢?(在自己的手指上指一指,说一说) 2、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 二、合作探究,学习例1。 1、你认为例1中哪些词语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2、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3、全长、间隔与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把公路看做一条线段画图看一看,并完成下面的表格。(两端都栽)

4、运用你发现的规律解决例1的问题。 三、自我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过关测评 1、(课本107页做一做第1题) 在一条全长2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2、在花园小区一条320米的小路的一边上栽树,从起点到终点每隔16米栽一棵,可以栽多少棵? 3、兰兰家住在七楼,芳芳到她家玩耍,从底楼爬到三楼用了18分钟,她从底楼到兰兰家需要多长时间? 4、园林工人沿公路的一侧植树(两端都植),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五、整理学案

华师大版2020-2021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24.4 第3课时 坡度问题【含答案】

华师大版2020-2021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24.4解直角三角形 第3课时 坡度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坡度、坡角的概念(重点). 2.能够解决与坡度、坡角有关的实际问题(难点). 自主学习 一、新知预习 在修路、挖河、开渠和筑坝时,设计图纸上都要注明斜坡的倾斜程度. 如图,坡面的铅垂高度h 和水平长度l 的比叫做坡面的______(或坡比),记作i ,即 i= l h .坡度通常写成1:m 的形式,如i=1:6.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______,记作α,有i=l h =tan α.显然,坡度越大,坡角α就越____,坡面就越____. 合作探究 一、探究过程 探究点1:利用坡度、坡角解决实际问题 【典例精析】 例 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6 m ,坝高23 m ,斜坡AB 的坡度i=1∶3 ,斜坡CD 的坡度i ’=1∶2.5 , 则斜坡CD 的坡面角α,坝底宽AD 和斜坡AB 的长应设计为多少(参考数据:tan18.4°≈ 3 1)?

【归纳总结】根据坡度的定义i =h l ,解题时需先求得水平距离l 和铅直高度h . 【针对训练】 1.(1)一斜坡的坡角为30°,则它的坡度为 ; (2)如果一个坡度为1∶2.5,则这个坡角为 (用计算器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等腰梯形的较小底长为3,腰长为5,高为4,则另一个底长为 ,坡度为 ; (4)堤坝横断面是等腰梯形(如图所示). 若AB=10 m,CD=4 m,高h=4 m,则坡度i= ,AD= m.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在平面上种植树木时,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为4m ,如果在坡度为0.75的山坡上种树,也要求株距为4m ,那么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为( ) A .5m B .6m C .7m D .8m 二、课堂小结 坡度、坡比问题 图解 坡面的垂直高度h 和水平宽度l 的比值叫做坡面的坡度(或坡比),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叫做坡角,显然tan α=_______. 当堂检测 1.如图是拦水坝的横断面,斜坡AB 的水平宽度AC 为6米,斜面坡度为1:3,则斜坡AB 的长为( ) A .210米 B .3 米 C .6 米 D .12米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在坡度为1:2的山坡上种树,要求相邻两棵树的水平距离是6m ,则斜坡上相邻两棵树的坡面距离是( ) A .3m B .3m C .12m D .6m 3.小明沿着坡度为1:的斜坡向上行走了10米,则他的垂直高度上升了 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第7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植树问题(3课时)

植树问题 第1课时植树问题(一) 课时目标导航 植树问题(一)。(教材第106页例1)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栽(即间隔数比棵数少1的情况)。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 一、情景引入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你们每年都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吗?你们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们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106页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思考:用画线段图探究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解决问题。 因为植树总数比间隔数多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树与树之间一共有多少个间隔,而

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一共植树多少棵。 在100米长的小路上共有20个间隔,那么就可以栽21棵树。 100÷5=20 20+1=21(棵) 答:一共要栽21棵树。 三、巩固反馈 1.有一根绳子,每隔2米挂一盏灯笼,起点和终点都挂,共挂了14盏灯笼。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14-1=13 2×13=26(米) 2..新建小区要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两旁安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两端都装)。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 1000÷8=125 125+1=126(盏) 126×2=252(盏) 四、课堂小结 谈谈在解决植树问题时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得地方? 植树问题(一)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例1100÷5=20 20+1=21(棵) 1.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2.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一座桥长116米,在桥的两侧栏杆上各安装16块花纹图案,图案的长为2米,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 反思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名称植树问题 执教者李忠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 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 比较广泛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方法。让学 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数量之间 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 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本身的有效引领,也需 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 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 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 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时可以从实际的问题 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 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 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 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 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一对应”等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探究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经 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复杂问题简单 化”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 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 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

《数学广角》第二课时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 《植树问题(两端不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107页、108页的例2、例三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探索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 2.培养学生用画线段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都不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植树问题(两端都不种)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教学流程】 一、快乐回顾 1、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用一个式子表示“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根据:“全长=间距×间隔数”完成下面的填空。 间距= ( ) 间隔数= () 3、沿着60米的小路的一边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两端都栽),应该栽 多少棵? 1

二、快乐探索 (一)对比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例题: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一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提出问题:这道题与上一题比较,有什么变化吗?两端还栽树吗? 小组交流:两道题有什么不同?两端是否还栽树? 小组汇报 揭示课题:植树问题(两端不栽) (二)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提出要求:请小组合作完成植树问题(两端不栽)规律探索表,填写完后小组交流一下,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

师:同学们非常的聪明,探索出了规律,现在大家就应用规律列式解答刚才的例题。 独立完成,学生板演,汇报算法。 师:做对的同学跟老师挥挥手。 三、快乐展示 1、回归生活、应用规律。 再次出示: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 (1)、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 3

坡度和方位角问题(第课时)

第2课时坡度和方位角问题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测量中坡度、坡角的概念; 2.掌握坡度与坡角的关系,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与弧长的有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例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进一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与弧长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与弧长的有关实际问题.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如图所示,斜坡AB和斜坡A1B1,哪一个倾斜程度比较大?显然,斜坡A1B1 >∠A. 的倾斜程度比较大,说明∠A 1

>tanA. 即tanA 1 【教学说明】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坡度的概念,坡度与坡角的关系. 如上图,这是一张水库拦水坝的横断面的设计图,坡面的铅垂高度与水平前进的距离的比叫作坡度(或坡比),记作i,即i=AC/BC,坡度通常用l∶m的形式,例如上图中的1∶2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作坡角,记作α.从三角函数的概念可以知道,坡度与坡角的关系是i=tanB,显然,坡度越大,坡角越大,坡面就越陡. 2.如图,一山坡的坡度为i=1∶2,小刚从山脚A出发,沿山坡向上走了240米到达点C,这座山坡的坡角是多少度?小刚上升了多少米?(角度精确到0.01°,长度精确到0.1米)

3.如图,一艘船以40km/h的速度向正东航行,在A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东60°方向上,继续航行1h到达B处,这时测得灯塔C在北偏东30°方向上,已知在灯塔C的四周30km内有暗礁.问这艘船继续向东航行是否安全?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将图形中的信息转化为图形中的已知条件,再分析图形求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图,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m,测得斜坡的倾斜角是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精确到0.1m). 分析: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画出图形. 解:已知:在Rt△ABC中,∠C=90°,AC=5.5,∠A=24°,求AB. 在Rt△ABC中,cosA=AC/AB, ∴AB=AC/cosA=5.5/0.9135≈6.0(米) 答: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约是6.0米.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3课时%E3%80%80植树问题(3)》人教版

《第3课时植树问题(3)》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能推算出两端都不种的情况。 2.通过合作、交流,理解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两端都不种的情况 3.渗透归纳推理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的规律,能够自己解决两端都不种的情况。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猜谜语: 一棵小树五个叉,不长叶子不长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师:张老师为了让大家轻松一点,特地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认真思考。 找手上的数学知识,引出“间隔” 3.师:请伸出你的左手,手上蕴含着很多数学问题,你能找到吗?手指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二、探究新知 1.讨论植树路线的特点。 同学们,请想一想在正方形或长方形广场周围植树,在池塘周围栽树,栽树的路线有什么特点? 学生互相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根据同学们发表的意见,指出在广场周围栽树,在池塘周围栽树,栽树的路线是封闭的,对吗? 2.探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 出示例3 张伯伯准备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m,如果每隔10m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1)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2)小组合作、探究。 (3)交流汇报。 如果把封闭图形拉成直线,这就相当于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间隔数与树是一一对应的。 (4)归纳板书: 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栽树的棵数=间隔数 (5)学生汇报例3算法,老师板书:120÷10=12(棵) 答:一共要栽12棵树。 三、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108页“做一做”及练习二十四第11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3课时(精.选)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3课时 一、课程标准 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简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二、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的活动; 2.简述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三、重点、难点、考点 1.导学重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导学难点:举例说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高级功能的控制区域的判断; 3.高考考点: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案例的分析。 预习案 操作要求:结合课本图2-5及19页的文字,明确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它们的主要功能。请回答:(请同学们在10min内完成) 1.饮酒过量的人往往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等,请分析这些现象分别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哪些部分有关? 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A. 、B. 、C. 、D. 和 E. ,它们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2)一般来说,位于的低级中枢受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3.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学习、记忆和等方面高级功能。 (2)长期记忆可能与的建立有关。 [预习检测]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2009·海南卷T8B)() (2)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下丘脑(2008·重庆卷T3B)() (3)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2009·海南卷T8D)()(4)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是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直接联系的活动(海南卷T11A)()(5)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2011·海南卷T9C)() (6)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2011·海南卷T9B)() 【预习中的疑问】 探究案 操作要求:课前由课代表组织小组长对组内的预习案进行检查和答案的讨论,将不同的答案纪录到“预习中的疑问”,上课老师公布答案,由做对的学生进行讲解。 探究一: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阅读下面四个资料,小组之间讨论下述三个问题,讨论中小组长进行纪录,讨论完毕后,教师随机点名展示。展示过程中可将小组讨论中困惑的问题提出来 资料1:尿在肾脏不断生成,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尿意。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 资料2: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憋尿”,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但婴儿经常尿床。 资料3:有些人因为外伤等情况使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那样尿床的现象。 资料4:在医院做尿检时,在没有尿意的情况下也能排出尿液。 1.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二者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别? 2.有些患者出现资料3所提到的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情况,是哪里出了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困惑的问题:

公开课:植树问题教案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一课时两端都栽。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学“间隔”的含义和间隔数。 师:我们人有两件宝贝,是双手和大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到这两样宝贝。请你伸出你的右手,观察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 生:5个手指,4个手指缝。 师:减掉1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 生:4个手指,3个手指缝。 师:再减掉1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 生:3个手指,2个手指缝。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想一想,手指和手指缝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手指比手指缝多1,手指缝比手指少1。 师:这两根手指之间的手指缝,用数学语言来说就叫间隔,间隔的个数就叫间隔数。 师:其实这个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属于我们数学上非常有名的“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规律 (一)课件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师:说一说植树都有什么要求? 预设:生:每隔5米种一棵。 师:这个要求很重要,那么5米指的是什么? 预设:间隔。 师:间隔指的是什么? 预设:生: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指数间隔是多少? 生:5米。 师:还有别的要求吗? 预设:生:两端都要栽。 师:这个要求也很重要,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谁来比划一下?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3课时植树问题(3)

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第2课时植树问题(3) 教学目标: 1.运用转化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在一条首尾封闭的曲线上植树所需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的数学模型。 2.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以及抽取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的基本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教师:在前面两节课中,我们共同探讨了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还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谁来帮助大家一起回顾这些知识? 预设:在一条线段上植树可以分成三种情况: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两端都不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少1;一端栽一端不栽时,棵数和间隔数相等。 教师: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我们是怎么做的? 预设: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测,要判断这个猜测对不对,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再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教师:同学们对已学知识掌握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另一种情况。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情境,展开探索 例3:张伯伯准备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 m,如果每隔10 m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这道题与前面学习的植树问题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预设:不同之处在于前面学习的是在线段上植树的问题,这道题是在一个圆形周围植树。(教师追问1:线段是怎样的?圆形又是怎样的?)线段是直的,圆形是一条曲线。(教师追问2:一条什么样的曲线?) 逐步引导得出: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 预设:相同之处是,都是已知长度和间隔距离。 教师:你能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汇报。 2.概括归纳,得出模型 教师:大家想到了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画图)120 m的长度太长了,怎么办?(先用简单的数据试一试) (1)以周长为40 m的圆为例,通过下图得知,能栽4棵树。 (2)如果把圆拉直成线段,你能发现什么? 预设:相当于在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中“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 (3)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 引导得出: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 教师:利用发现的知识,你能解决例3的问题吗?(出示:池塘的周长是120 m?)120÷10=12(棵) 答:一共要栽12棵树。 教师:谁能完整地概括一下刚才的发现? 预设: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所需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相当于在线段上植树的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巩固强化 教师:运用刚才的发现,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神经调节 第三课时 教案

3.3 神经调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反射的含义;理解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学会观察和记录非条件反射的方法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有直观体验,培养实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实验的趣味性和科学性,激发对科学实验研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射与反射弧 难点:反射活动中的信息传导和处理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图片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 【课时安排】 3课时,本教案写的是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当你们无意中碰到高温的物体时,我们会做出什么反应呢? 生:手会立即缩回去 师:恩,当我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触碰到高温物体时,我相信正常人的反应都是立即把手缩回来。手迅速缩回是对高温刺激的应答反应,我们就把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做出应答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同学们再课本中相应的地方画出反射的定义。 2讲授新课 师: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多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同学们划好之后仔细看看反射的定义,他都有什么要求。

这里要求的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对刺激做出反应,像我们初一的时候学过的草履虫能逃避食盐的刺激,你们说这是反射吗? 生:不是,因为草履虫不具有神经系统,它对食盐的反应属于应激性。 师:恩,同学们分析的非常正确,草履虫逃避食盐的刺激是属于应激性而不是反射,还有我们在这一章的第一节学过的含羞草在收到触碰时叶子会闭合也不属于反射,而是什么?生:植物的感应性中向触性 师:恩,看来同学们知识点掌握的都很好。 那老师这里还有一些例子,你们说这些是反射吗? 生:…… 师:恩,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正确,我们再来认真的分析一下,每个例子中的刺激是什么?生:…… 师:恩,我们这些例子中的刺激都是外界的敌害、食物和声音等,其实这些刺激还可以是来自我们体内的,比如说我们体内有些病痛引起的疼痛也是一种反射。 在第一课时内容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对此的反应时一个连续的过程,都是哪五个过程呢?生:接受刺激——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做出反应这样的一个连续的过程。 师:恩,那同学们接下来认真阅读课本103页缩手反射的过程,你们能总结出手在对高温这一刺激做出反应的这一过程中我们身体的那些组织或器官参与了对刺激的反应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 生:感受器接受刺激,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参与了传导信息,脊髓处理信息,效应器做出反应。 师:恩,同学们归纳的非常好,在科学中那些科学家把完成反射的这五个组织或器官合起来给他一个名字叫反射弧,反射弧是一种神经结构,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那根据这些,同学们能说出反射弧包括哪五部分呢? 生: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以及效应器。 师:有的同学是不是会奇怪,这里怎么变成神经中枢了,而不是脊髓呢? 其实在缩手反射这个过程中是由脊髓承担处理信息的这个过程,而在有些反射过程中是由脑承担处理信息这一任务的,所以我们把这里笼统的说成是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有该机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之分,脊髓是属于低级神经中枢,而脑是属于高级神经中枢,好我们返回来看感受器,你们说说看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