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有感

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有感

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有感
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有感

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有感

秋,收获的季节,黄金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同冬一样迷人。秋天,属于每一个人;收获,属于每一个勤奋的人。伴着无数个秋天夜里蛐蛐清脆的鸣唱,奶茶的清香,我在这个季节最大的收获就是阅览了《资治通鉴》这本举世著作。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而成,书成后即被皇太子奉为第一必读治国教材,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吸收历代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借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名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资治通鉴》成书以来,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乃至普通百姓争读不已。不仅如此,《资治通鉴》文字生动流畅,朴质精炼,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通览全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要属三国分晋里的那段: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为诸侯。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

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敢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谓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指导我们不断向前的还是那个礼字。《资治通鉴》里所指的礼是这样解释的: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教的根本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么礼教又怎么单独存在呢。

在我读完《资治通鉴》后,我觉得全书的核心就在一个礼字。它不仅是全文的精髓所在,还是指导在我们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理念。礼字有礼貌的意思,也有规矩的含义,即无规矩不成方圆。上到每一个国家,下到每一个家庭,都离不开礼字。如果不分尊卑,不分上下,那么再强大的国家都会被击溃,再和睦的家庭也会被拆散。

一个礼成就了多少个朝代,同时也毁了多少个朝代。在

周朝后期,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礼纪朝纲土崩瓦解,下欺凌、上衰败,诸侯国君恣意征讨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预朝政,礼教从总体上已经有十之七八沦丧了。有人认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而晋国三家力量强盛,就算周王不想承认他们,又怎么能做得到呢?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晋国三家虽然强悍,但他们如果打算不顾天下的指责而公然侵犯礼义的话就不会来请求天子的批准,而是去自立为君了。不向天子请封而自立为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一定会尊奉礼义对他们进行征讨。现在晋国三家向天子请封,天子又批准了。他们就是奉天子的命令而成为诸侯的,谁又能对他们加以讨伐呢?所以晋国三家大夫成为诸侯,并不是晋国三家破坏了礼教,正是周天子自己破坏了周朝的礼教啊。呜呼!君臣之间的礼仪既然崩溃,于是天下便开始以智慧、武力相互争雄,使当年受周先王分封而成为诸侯国君的圣贤后裔以及江山相继沦亡,周朝先民的子孙灭亡殆尽,岂不哀伤。

一代伟人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这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可以说,一本《资治通鉴》伴随毛泽东走过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由此可见,这本巨作在中国文化领域里的地位是实至名归。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伟人固然如此,作为新时代的我们,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女性,更应该自尊、自

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有感

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有感 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有感 秋,收获的季节,黄金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同冬一样迷人。秋天,属于每一个人;收获,属于每一个勤奋的人。伴着无数个秋天夜里蛐蛐清脆的鸣唱,奶茶的清香,我在这个季节最大的收获就是阅览了《资治通鉴》这本举世著作。“MsoNormal” style=““>《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而成,书成后即被皇太子奉为“第一必读治国教材”,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吸收历代兴衰成败的经验

教训,作为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借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名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资治通鉴》成书以来,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乃至普通百姓争读不已。不仅如此,《资治通鉴》文字生动流畅,朴质精炼,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MsoNormal” style=““>通览全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要属三国分晋里的那段:“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为诸侯。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敢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

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谓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MsoNormal” style=““>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指导我们不断向前的还是那个“礼”字。《资治通鉴》里所指的“礼”是这样解释的: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教的根本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么礼教又怎么单独存在呢。“MsoNormal” style=““>在我读完《资治通鉴》后,我觉得全书的核心就在一个“礼”字。它不仅是全文的精髓所在,还是指导在我们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理念。“礼”字有礼貌的意思,也有规矩的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800字2020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800字2020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资治通鉴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2 悠悠中华史,上下五千年。——题记 轻轻地,你来了,混着淡淡的墨香,于笔尖流连处,赫然映入我的眼帘。《资

读司马光砸缸有感.

读司马光砸缸有感 2018-08-13 读《司马光砸缸》有感_100字 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玩得正高兴,忽然听到“扑通一声”。司马光回头一看,不好了,一个小朋友掉到门口的大水缸里了。这水缸特别大,司马光踮起脚尖,看见里面装满了水,这可怎么办呢? 我读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知道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要慌张。司马光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拿旁边的那块石头砸这个缸!司马光他既聪明,又勇敢,我要向司马光学习他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 二年级:刘书林 _读《世界古代史》有感_100字 今天,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看《世界古代史》,看完之后深有感触。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这段历史让我知道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在我所知道的知识基础上增强了新的知识。 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战争的灾难,我真渴望和平。但是,再仔细想一想,没有战争,没有统一,哪来的和平? 这些历史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使我目不暇接,这本书实在深奥,不但增进了知识,又能让人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真喜欢这本书。 初二:孙腾飞 关于的: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_350字 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仿佛让我获得了人生的真谛。 文中讲道:“海伦?亚当斯”是一位盲童,但因为海伦永不放弃的精神和莎莉文老师的辛勤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才成了大名鼎鼎的作家。这使我深受感动,从中受益匪浅。

时间是无限的,犹如长江水般永远奔腾汹涌,源源不断,然而,每个人能利用、享受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是最宝贵的'。就像雷锋叔叔说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穷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教育我们利用时间多做一些有利于人们、社会的事情,是多么的愉快啊! 篇末,“阅读开机”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假如给你三天光明,你会将目光投向哪里?三天,仅仅只有三天的光明,多么残酷,又多么宝贵。那么,假如给了我三天光明,我会在第一天中,给我的亲人买最好的东西,尽自己的孝心。第二天和第三天,我会刻苦读书,让自己在三天后眼盲文不盲。 父母和老师常常教育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呀,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不会留恋时间;而那些虚度光阴的人,到头来必然要后悔。直到现在,我才懂得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四年级:连子都 点评:本文联系原文,抓住珍惜时间这一感点,有感而发,内容具体。在引用原文时,注意摘抄精辟的语句。能联系自己的生活来发表感想,这点做得不错。联系生活时,内容更丰富一些,会更好。 点评教师: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000字高中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000字高中 读了《资治通鉴》着本书使我增加了许多历史知识,使我知道了什么是国家大事,什么是民族大义,也使我懂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资治通鉴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 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辰。漫步走在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拨开迷雾,看到的是冠绝世界之巅的繁华,也有狼烟遍地的硝烟,眼前尽是模糊,推不开,也挥不断。 相信大部分人接触到历史是从影视剧开始的,但严格上来说,那已经不算历史,可以说是演绎,与严谨的历史相比,它更加突出的是艺术的体现。小时候,喜欢看影视剧,《三国演绎》这部剧就不知道看了几遍。之所以对历史充满兴趣是在六年级时,看到姐姐初中的历史课本,在里面我翻到“两汉”的篇章发现影视剧与历史还是有区别的。赤壁之战似乎与诸葛孔明没有多大关系,死诸葛吓退活仲达也是无稽之谈,刘禅似乎不是那么无……从那时开始,自己就决定看一下真正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编纂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以前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这部四百多万的史实巨著共耗费十九年的光阴,记录着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向我们展示着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品质,在精神、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与此同时,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名族存亡的重要事件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纵观全书,我从中也发现一些历史规律,也有自己的感悟。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其中两个朝代-秦朝、隋朝最为特殊。秦朝、隋朝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的短命王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隋朝也在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后建立的统一王朝。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隋朝的“开科举”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然而,秦王朝的统治仅仅有十五年,隋朝国祚也不过37年。他们的迅速灭亡,根本上是

读《资治通鉴》有感00字

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 历史的经验 ——读《资治通鉴》有感 火星马猴 人们说陈年往事会自行埋葬,或埋葬于皇天后土之下,或消散于时代旷野之中,乡野之间再无它的音讯,人来人往看不到一丝它的身影。其实这是错的,陈年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即使你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它却无时无刻不追随着你,因为这是人的记忆。然而记忆只有苦涩的才珍贵,因为甜蜜的感受经不住时光的深刻,就像一圈圈年轮的和风细雨,在命运骤然的惊涛拍岸下,必然显得苍白单薄。个人的陈年往事如此,对于一个民族也是同样道理。所以回首往事时,要多回顾苦涩的,那里蕴含着个人的经验和命运,同样读历史时,也要多读经验和教训的历史,而不只是看功劳簿上一统天下的的唐宗宋祖。

中华历史卷帙浩繁,光是正史就有二十五史之多,读下来怕是真的要穷经皓首了。所幸有这么一本历史书,专门把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浩如烟海的往事中抽离出来,”撮取其要”,用以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本书就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 对于司马光,我们都知道他在儿童时砸缸救人的急智趣事,连带着对他的印象也固化在梳羊角辫的蓬头稚子上。其实司马光是北宋有名的大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两度为相,生前最伟大的成就就是主持编纂了这部”历代君王的教科书”——《资治通鉴》,死后谥号”文正”——这是历史上中国的读书人最梦寐以求的谥号。可谓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毛泽东同志就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

不同于《史记》的纪传体,《资治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写法,从公元前403年的周威烈王时期写起,到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停笔,时间跨度1362年,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因为是写给君王看的治世之典,”专取国家兴衰”,所以撷取史料的视角主要聚焦在政治军事大事上,而书里记录的这一千余年历史中,除了两汉一统时稍微太平些,治多乱少外,其余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莫不是大分裂大混战的年代。相斫相杀的场景比比皆是:皇后被杀、太后被杀、皇太子被杀、忠臣被杀、奸臣被杀,皇上最后也被杀……天灾人祸屡屡上演:”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兵燹之灾野火不尽春风又生:因为打仗士兵多喜欢挟藏妇女在身边,将军王浚下令有在军队里私藏女人的斩,于是八千个少女被沉在易水河底……这一千余年里中国人记忆的苦涩映照在《资治通鉴》薄薄的纸页上,足足积攒了294卷。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作文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作文 在我国史书的档案中,有一部与《史记》齐名的史学巨著,它就是《资治通鉴》。上至战国,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按照《左传》的体例,被编写成了一部二百九十四卷的编年体历史巨著。它的作者??相信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公元一零一九年,司马光出生在一个富贵家庭。因为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正在做光山县令,于是被联名“光”。司马光从小就喜欢读史,特别是《左氏春秋》,他能够把全书的所有内容一字不落地背下来。 司马光在对历史的研究中觉得当时缺少一部完整、系统、简明的通史著作,于是,公元一零六三年,在仁宗皇帝赵祯的启示下,司马光决定着手编写通史。公元一零一四年,司马光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前八卷。同年,宋英宗让司马光在崇书院编写本书,崇文院是全国藏书最多的地方,一些外面已近失传了的书在这里就能找到,由此可以看来,宋代皇帝很支持司马光。 又过了三年,宋神宗即位,又一次鼓励他继续完成这项工作,为这本书定了书名,叫做《资治通鉴》,并对他说:“?要为《资治通鉴》作序,告诫后代君王和官吏,要把《资治通鉴》作为治理国家的镜子,每日进度,不能忘历史教训。”

《资治通鉴》对关系到国家治乱的农民起义和民族战争,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对各个王朝统治人民的经验和教训,书中更为重视。司马光对历历代统治者如何作用贤才,如何做到奖罚分明,都作为成功的经验加以叙述。甚至对历史上国君的荒淫、残暴,以及统治阶级的种种倒行逆施,也有一定的揭露和谴责。对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既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功绩,也毫不隐瞒他们的过失。 经过前后十九年的精心编纂,一零八四年,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这部光辉的史学巨著。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5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5篇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 有一书,君王宋神宗称其“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有一书,史学家王鸣盛赞其“此天地间必不可无此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有一书,与司马迁所著《史记》并称“史家两司马”。此书名曰《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然而,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它至上的史学地位,也不是它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名声,而是它其中纷呈,精彩,曲折的故事,如同一幅活灵活现的历史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每看完书中的一篇章,心中都会有感待发。其实我认为,《资治通鉴》本身就是一篇观后感,以史实为材料,以朝代为提纲,纵观古今,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加入了对历史的看法评判,这也是《资治通鉴》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春秋末期,晋国被称为中原霸主,大权旁落于智、韩、赵、魏四家,其中智家势力最大。然而智家继任族长智瑶却是一个心胸狭隘,狂妄自大的人。他公然戏弄韩康子和魏桓子,甚至无故索取三家土地,最终三家分晋,晋国自此灭亡。智家原为四家中实力最强悍的,但在智瑶昏庸的领导下灭亡,令人叹惋。而智瑶昏庸的源头,便是由于他目中无人,不能宽容待人,听不进劝谏,又得罪了其他三家,以致他们联手攻打智家。一个骄傲自大的人,终会在他的自大中自取灭亡。

不能因为眼前的一时得意而忘乎所以,肆意妄为,应该时刻懂得谦虚,谨慎。与此同时,也应当多与有才干,有品德的人结交,不嫉贤妒能,还要虚心接受他人正确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受人爱戴。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的长孙皇后、马太后。长孙皇后的贤良淑德被后世传颂。她虽贵为皇后,衣食住用行均不求奢华。她从不徇私,凡事秉公处理;她还常劝唐太宗亲近贤臣,减轻百姓徭役。长孙皇后将贤德诠释到了极致;马太后与长孙皇后相似,崇尚节俭,甚至穿粗布衣裳,直接带动了当时清明的良好风气。当年汉章帝的继位离不开马家几位舅舅的扶持,因此,继位之后,他准备封赏自己的舅舅。原本,这只是按惯例办事,但遭到马太后的严词拒绝。马太后认为,马家并无德才出众之人,没有被封赏的理由,也以免将来外戚专权。历史上因外戚专权导致王朝覆灭的例子比比皆是,马太后能看清根本,不为家族谋取私利,以国家为重,此等气魄让我惊叹之余敬佩不已。当然,我们当前很难做到长孙皇后那般端庄贤惠,也无须刻意如马太后那般布衣草席。学会大公无私,懂得知书达礼,对她们心存敬意,足矣。 《资治通鉴》中还有很多类似以上的史实,作为之后中国古代君主的必修书目,它教人勤俭节约,教人治国之道;教人如何得民心,如何用贤臣,如何除奸佞。 如果用一句话说明《资治通鉴》,那必然是: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资治通鉴》,那将会是:博古通今。

《资治通鉴》书评

《资治通鉴》书评 《资治通鉴》与领导艺术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享有世人极高的评价和赞誉,它不仅为领导阶级提供了管理经验,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与司马迁的《史记》并为华夏历史文化遗产之双璧,蜚声中外。 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有断裂,也有延续,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不因时代久远而陈旧落伍,经过岁月的涤荡反而历久弥新。《资治通鉴》的书名由宋神宗钦赐,他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通”则意谓着博通古今,“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该书是由北宋司马光耗时19年所著的一本达三百万字的巨作。全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以时间为经、皇朝为纬,运用追叙、插叙和终言等多种手法来说明史事发生的前因后果,交待人物的身世经历,叙事系统而清晰。全书通过对宋以前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深切思考,总结了决策、用人、吏治等治国理政方面的得失。作者通古时之变,兼容并蓄,拾遗补缺,以生动流畅、质朴精练的语言融汇诸史,成就一家之言,总结得失,供人主借

鉴,从而成为后人学史、参史、研史必读之书,亦是领导者不可不读之书。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结合工作需求实现与经典著作的对接。 《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衰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重视君主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司马光强调君主要负主要的历史责任。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具有仁、明、武三点优秀的内在品质。“仁”指仁政和目标,“明”指素质和品质,“武”指毅力和定力。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此乃仁;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乃明;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乃武。如若领导人三者兼备,则必能更好的发挥众人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该书中与领导艺术相关的知识,提高管理技能,并学以致用。党员干部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仁、明、武,从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带领党员加强理论学习,共同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司马光在书中还提到:“治国之要亦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官人”指的是用人、用干部,“赏罚”指的是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干部的任用及赏罚是领导者管理的重要手段。汉高祖刘邦在取得天下后就总结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治钱谷,安百姓,保证前线粮草供给,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由此可见刘邦的领导艺术,他能够把握方向、提出愿景、知人善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旧史书中一部著名的大书,简称《通鉴》。北宋中期,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了十九年功夫,才编写完成。《通鉴》以编年体形式,叙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前403——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并按照朝代分为十六纪,如《周纪》、《秦纪》、《汉纪》、《魏纪》等。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作书的方法是先尽量搜集资料,将有关之事汇合在一起,称为“丛目”。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略作整理,写成“长编”,再进一步删成为“广本”。这些工作,是司马光和助手们共同作的。助手之间也有分工,大致刘攽任两汉阶段,刘恕任三国到隋,范祖禹任唐及五代。助手们协助作的长编和广本,分量还相当大,最后由司马光一手笔削成书,如《唐纪》代宗以前部分,长编稿达二百多卷,最后删定为四十一卷。可见为编写这一部书,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劳动。全书共三百五十四卷,包括三个部分,即正文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后来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将考异散入注文中,目录实际是个提纲,远比正文简略,所以一般读《通鉴》者,只取正文部分,于是全书也就减缩为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虽然比较稳定,由于阶级社会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被统治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对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时常起而反抗。早在太宗时期,就有蜀中主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到仁宗时期,小规模的起义活动更多。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之争常常炽热到表面化,当时称为“朋党”,这种分歧,有时是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论,而多数是为了争权夺位。在对外方面,更有和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如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西方的羌人和南方的广源等,在这些斗争中,宋朝常常是得不偿失。以上这些问题,即社会上动荡不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和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都迫使统治者要从各朝的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司马光编这部书时,不仅重视政治和军事活动,凡与加强统治有关的制度、理论、用人、行政、礼乐、历数、习俗风气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等,不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经验,都收入这部书中,也就是以加强文官统治为归宿。本来司马光为这部书拟定的名称是“历代君臣事迹”,表明他是着重在“君”和“臣”的有关活动。后来宋神宗对于这部书很感兴趣,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且写了序文,于是改称为“资治通鉴”。在书名中特别标出一个“治”字,其目的也就十分明显了。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称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文中有言有行,有分析有评论,而不是像流水帐目那样机械地排年记事。这个体裁创始于《左氏春秋》(即《左传》),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种史书体裁。西汉以后,由于司马迁编写了《史记》,纪传体成为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编年体反落到无足轻重的地位。自从司马光编成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才重新为世人重视,其后多用这个体裁编著史书,并由此发展出来纲目体和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的成书,不仅复兴了编年体,并导致了几种新的史书体裁的产生,这在史书编纂学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资治通鉴》本身的编纂,具有很多特点或优点。首先是它取材广博和

读司马光砸缸有感

读司马光砸缸有感 读《司马光砸缸》有感_100字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玩得正高兴,忽然听到“扑通一声”。司马光回头一看,不好了,一个小朋友掉到门口的大水缸里了。这水缸特别大,司马光踮起脚尖,看见里面装满了水,这可怎么办呢?日记 我读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知道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要慌张。司马光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拿旁边的那块石头砸这个缸!司马光他既聪明,又勇敢,我要向司马光学习他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 二年级:刘书林 读书笔记_读《世界古代史》有感_100字今天,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看《世界古代史》,看完之后深有感触。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这段历史让我知道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在我所知道的知识基础上增强了新的知识。 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战争的灾难,我真渴望和平。但是,再仔细想一想,没有战争,没有统一,哪

来的和平? 这些历史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使我目不暇接,这本书实在深奥,不但增进了知识,又能让人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真喜欢这本书。 初二:孙腾飞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_350字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仿佛让我获得了人生的真谛。 文中讲道:“海伦·亚当斯”是一位盲童,但因为海伦永不放弃的精神和莎莉文老师的辛勤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才成了大名鼎鼎的作家。这使我深受感动,从中受益匪浅。 时间是无限的,犹如长江水般永远奔腾汹涌,源源不断,然而,每个人能利用、享受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是最宝贵的。就像雷锋叔叔说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穷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教育我们利用时间多做一些有利于人们、社会的事情,是多么的愉快啊! 篇末,“阅读开机”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假如给你三天光明,你会将目光投向哪里?三天,仅仅只有三天的光明,多么残酷,又多么宝贵。那么,假如给了我三天光明,我会在第一天中,给我的亲人买

读资治通鉴有感范文600字

读资治通鉴有感范文600字 资治通鉴读后感1 在一千年前,司马光撰写了为后人所铭记的绝唱:《资治通鉴》。千年后,当我们翻动书页,去品味那尘封已久的书香、史香的时候,不禁感叹:此真经典矣! 经典,就是永恒。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王朝的兴替、历史的变迁,就是一面面镜子,我们用这面镜子去看过去,去看现在,去放眼未来,去吸取教训,去超越历史。 有人会问,知道历史有什么用?的确,读了很多史书的人会有常 人不曾有的感觉,俗人称之为“迂腐”。真是这样吗?举一个例子: 长平之战,赵括犯了兵家大忌,导致士气低迷,士卒无心再战。又胡乱出军,终于大败,四十万军队成了白骨。可是,在为赵括惋 惜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思考,得到教训:轻敌为兵家大忌,搞好人际关系,稳定军心更是非常重要,这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宝贵 财富。 因此,以史为镜,不单单可以知兴替,也可以明得失。 梦回千年,风沙铺面,大梦觉来,始为乱世。因为是乱世,便涌现了许多乱世之奸雄;五谷丰登,民心归附,始为盛世。因为是盛世,便涌现了许多治世之能臣。司马光,便为我们展示了这一个个朝代,它们的荣辱兴衰。 感谢司马光,是他,让我们穿越几千年的尘埃,去看被掩盖的真相,去了解往事。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是宋神宗的话。作为一个皇帝,应该去“鉴”哪些往事呢?应该怎么“鉴”呢?

司马光告诉他,应该做一个像唐太宗一样的人,爱民如子,把重心放到生产上,要让北宋变成盛唐一样繁荣的帝国。这就叫做“鉴 于往事”。 司马光写的历史,不再是枯黄的纸页,不再是无聊的说教,而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是真正的案例。这,才是历史。 《资治通鉴》上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心头一颤:“名器既亡,则 礼安得独在哉?”这就让我想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民不聊生的景象。然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诸侯们的穷奢极欲,导致“名器亡”。 以史为镜,我们真的应该去思考这些问题。 千年后的我们,在赞颂,在品味赵武灵王,品味商鞅,品味李世民的时候,除了要感谢专属于那个朝代的史书,是否还要感谢司马 光先生?我们不应该忘记,一千年前,有一个人,为了告诉后人真相,为了写一部专属于自己、专属于历史的史书,呕心沥血,用了十九年。 后来人,可以通过这部伟大的史书,在一张又一张纸背后,挖掘智慧,发掘真理,真正做到“以史为镜”。甚至,超越历史。 资治通鉴读后感2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这本书是宋朝的司马光编写的。简单地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它所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 时间跨大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还包括了战国时代、秦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它是按时间先 后记录历史,所以称为编年史。 其中我感觉最有趣的是《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旁边,他天天学别人装神弄鬼。孟母觉得很不好。于 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可是孟子又学小贩们吆喝叫卖。孟母就又 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孟子也跟着学生们学习知识和礼节。 孟母很高兴,便不再搬迁了。

司马光写《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音xù)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相。 司马光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没有一件不反对。有一次,司马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写了一封信,责备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信里说: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职权;为国家办事,怎能说我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能说拒绝意见。 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何。最后,他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起门来写书了。 原来,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在位的时候,他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轻时候收藏的二千四百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马光罢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一) 《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着,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二) 《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说的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

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 导读:本文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历史的经验 ——读《资治通鉴》有感 火星马猴 人们说陈年往事会自行埋葬,或埋葬于皇天后土之下,或消散于时代旷野之中,乡野之间再无它的音讯,人来人往看不到一丝它的身影。其实这是错的,陈年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即使你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它却无时无刻不追随着你,因为这是人的记忆。然而记忆只有苦涩的才珍贵,因为甜蜜的感受经不住时光的深刻,就像一圈圈年轮的和风细雨,在命运骤然的惊涛拍岸下,必然显得苍白单薄。个人的陈年往事如此,对于一个民族也是同样道理。所以回首往事时,要多回顾苦涩的,那里蕴含着个人的经验和命运,同样读历史时,也要多读经验和教训的历史,而不只是看功劳簿上一统天下的的唐宗宋祖。 中华历史卷帙浩繁,光是正史就有二十五史之多,读下来怕是真的要穷经皓首了。所幸有这么一本历史书,专门把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浩如烟海的往事中抽离出来,"撮取其要",用以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本书就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 对于司马光,我们都知道他在儿童时砸缸救人的急智趣事,连带

着对他的印象也固化在梳羊角辫的蓬头稚子上。其实司马光是北宋有名的大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两度为相,生前最伟大的成就就是主持编纂了这部"历代君王的教科书"——《资治通鉴》,死后谥号"文正"——这是历史上中国的读书人最梦寐以求的谥号。可谓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毛泽东同志就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 不同于《史记》的纪传体,《资治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写法,从公元前403年的周威烈王时期写起,到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停笔,时间跨度1362年,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因为是写给君王看的治世之典,"专取国家兴衰",所以撷取史料的视角主要聚焦在政治军事大事上,而书里记录的这一千余年历史中,除了两汉一统时稍微太平些,治多乱少外,其余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莫不是大分裂大混战的年代。相斫相杀的场景比比皆是:皇后被杀、太后被杀、皇太子被杀、忠臣被杀、奸臣被杀,皇上最后也被杀……天灾人祸屡屡上演:"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兵燹之灾野火不尽春风又生:因为打仗士兵多喜欢挟藏妇女在身边,将军王浚下令有在军队里私藏女人的斩,于是八千个少女被沉在易水河底……这一千余年里中国人记忆的苦涩映照在《资治通鉴》薄薄的纸页上,足足积攒了294卷。 如果历史都如"二十六年,王崩,子烈王喜立"这样,一年当中只有短短几行,没有天灾,没有人祸,没有战争,没有权斗,那这1300

作文-历史故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历史故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相。 司马光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人。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没有一件不反对。有一次,司马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写了一封信,责备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信里说: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职权;为国家办事,怎能说我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能说拒绝意见。 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何。最后,他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起门来写书了。 原来,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在位的时候,他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

《资治通鉴》读后感1500字

《资治通鉴》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资治通鉴》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资治通鉴》读后感1500字: 生命在时光中消长。唯有读历史的人,活得达观通透,不易迷失。读史明鉴,必少不了《资治通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最权威齐全。中国上下几千年,都历经了哪些朝代兴衰,出现过哪些历史事件。要系统理清中国历史,则一定要读它。 毛泽东生前,曾读过17遍,每一遍都仔细批注。与史记为帝王家著史不同,《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写书是为了专门写给后人借鉴,分析历史人物的品德善恶,管理政策得失,总结经验。 它讲述了战国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国家民生的兴衰历史,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都出自于它。 1、最权威的史书,更是古人智慧的宝藏 有修身齐家、做人处世之道。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更是讲做人、处世智慧。难怪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史书,涵盖智谋、兵法、心理、做人、处世: 讲唐太宗如何运用人才: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样,要能扬长弃短,量才而用;讲处事智慧,从故事中剖析出:“责其所难,则其

易者不劳而正” 即为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解决了难点,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讲做人处事,需掌握势态和度:“物极则反,器满则倾”,凡事要掌握度,走向极端必会走向反面。 只是读资治通鉴原著,古文生涩难懂,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读它最佳方式是先读通精品白话版。全书4册,涵盖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历史。 2、27位教授精心合译 读来生动有趣,令你轻松博通古今历史。由台湾学者黄锦鋐教授,集台湾27位著名史学教授之力,花时3年,忠于原文,逐字逐句翻译,将巨著译成白话,版本权威珍贵,甚至能跟孩子一起读,寓教于乐。 虽为编年史,但白话本笔法比我们想象的有趣生动得多。白话译本语言优雅凝练,小说的笔法,精细趣读历史,又能明白管理、用人之术、为人处世…… 如战国时代孙膑与庞涓的马陵之战,东汉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东晋的淝水之战……详细生动,如历其境,千古传颂,无书能及。又如讲三家分晋、智伯灭亡的故事时,提出千古名句“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认为仁德第一,才能第二;并衍生谈到管理者的核心,读后感应是方向、目标、愿景、价值。就连金庸都说:写作的功底,正是来自读《资治通鉴》,也令我更了解历史规律。此版书中有珍贵插画,制度和时间脉络,融会于白话译文之中,便于理清脉络,这是

初中生优秀作文精选: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 我从小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自然读了不少好书:有伴我成长的童话;有让我知人情懂事故的文学名着;还有令我知识丰富的科普读物……总之我博览群书,读过的书数不胜数,但我最爱的还是史书《资治通鉴》。我从小与众不同,喜欢别人眼中所谓枯燥的历史。自从一次在书店里独具慧眼的挑中了《资治通鉴》后就爱不释手。自己时常沉醉于书中,看得废寝忘食也是常事。《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宋神宗时期着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 主要讲叙了三强分晋到五代十国的沧桑历史,其中的改朝换代,人文风云令我感慨万分。 书中的人物不少,其中令我敬佩的人也不少。蜀国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一手缔造了蜀国;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使封建王朝达到鼎盛;女皇武则天,有治国之才,用人之术,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令我敬佩的人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来充实自身,将来才能像他们一样有一番大作为! 人无完人,金无赤金,历代虽有雄才大略之人,但臭名昭着之人也不计其数。秦始皇虽有统一六国的盖世功勋,但其凶狠残暴也是妇孺皆知的,他焚书坑儒,荒淫无度,建造无比豪华的阿房宫,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有隋炀帝杨广他心机颇深,虚伪做作,又荒淫暴虐,使得原本的繁荣盛世变得民不聊生。请君入瓮的来俊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们遗臭万年,为世人所唾骂。我更应该牢记前车之鉴。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如此。 这本《资治通鉴》令我受益匪浅,它使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我读它不仅丰富了知识更让自己终身谨记前人之事。记

住小人的下场,学习圣天的品质,奋发向上,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历史是辉煌的,这茫茫史海,让我畅游其中。毛主席的《沁园春》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看来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也认为,只要我们综合历史上那些所谓的英雄的优点,真英雄还在现代。在如今的康泰盛世中我们更应该汲取前人的优点,牢记前人的过失,奋发向上,成为一个“真英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