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设计

黄泥河镇中心小学校李宏伟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2、过程与方法:继续运用抓住人物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多角度、有

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体会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3、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自己拼读生字,读通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

了一件什么事?2、认读生字;3、学习新词;4、引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标题;5、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

1、教学“完璧归赵”部分;

(1)学生细读课文,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

(2)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

(3)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

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教学“渑池之会”部分:(1)学生根据问题读课文:“蔺相如为什么敢逼秦王击缶?(2)小组讨论;(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

3、自学交流“负荆请罪”部分:(1)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2)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评价

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将相和》说课稿

黄泥河镇中心小学校李宏伟

一、说教材

本课是第10册教材第五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选编本篇课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学习语文。一般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读课文已经不十分困难。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及本身具有的深度,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2、过程与方法:继续运用抓住人物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重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体会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以此作为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教法。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我我充分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五、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2、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以此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2、半扶半放。学习部分我决定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为什么敢逼秦王击缶?”然后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觉,最后集体交流,我来做总结。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运用完璧归赵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

3、自学交流。这一部分有两个字一定要抓住一个是“避”和“傲”。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总结评价

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将相和》教后反思

黄泥河镇中心校李宏伟

回顾本课的教学过程,基本能按教案和教学设想进行,在由“不和”到“和”的引导下,抛出了问题“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他到底有没有能耐?”学生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一直将积极的学习状态保持到对前两个小故事的进行中。在两个故事的学习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感悟是比较多元的。发言也比较积极。从自读到讨论,到表演,一步步深化。对蔺相如的人物性格也能够比较深刻的认识。

回顾教学,觉得还可以再落实的地方也有几处:

拓展写话前最好能再拓展一段廉颇的资料。廉颇作为赵国的大将军,对蔺相如迅速上位产生不满是有理由的。如果能拓展读读廉颇的资料,感悟他身经百战,战功显赫,可能对写话及第三个故事的理解更能有一个自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与老师进行对话,感悟蔺相如性格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期待更多精彩的回答,每处的小结可以等待学生自己来概括,以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加深他们对角色的认识。课堂是充满挑战的,课堂是充满遗憾的艺术。它要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入,它要求教师对课堂的驾驭更灵活。我会不断地研究自己的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圆的认识》说课稿

黄泥河镇中心小学校李宏伟

一、说教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利用电教课件进行直观教学。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3、巩固提高,应用深化。

五、说教学过程

(一)巧设问题,引入新课。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新知引入,先复习: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说说它们是由什么围成的,使学生加深认识到它们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接着,出示圆形让学生初步感知圆与刚才复习的几个直线图形的不同之处。待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小结:“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

习圆的有关知识,从而引入新课。

(二) 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圆的认识时,由于已经对圆了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开始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出常见到一些圆形物体,让每个学生用一个圆形物体在纸张上画出一个圆,一方面加深对圆的直观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

2.圆心的认识

将画好的圆剪下来后,要求学生进行折叠,张看后,互相进行比较,折痕相交与一点,是学生通过操作引出圆心的概念以及表示方法。

3.直径和半径的认识在学生掌握了圆心的概念之后,提出问题:你们在观察圆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直径的概念,接下来学生还会发现:圆心将直径分成两半,由此认识“半径”。并且进一步得出: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经过这个环节后,学生对刚才的结论深信不疑。这时,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在认识了圆心,直径,半径后,我安排了书本88页第三题和第五题进行练习。

4、圆的画法

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后,提问“用刚才同学们带来的圆形物体,画一个半径三厘米的圆”学生就很为难了,那要画指定大小的圆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引出画圆的工具,“圆规”,画圆对学生来说不是很难,就让学生自学书中87页,“圆的画法”,自学完画一个半径三厘米的圆。让学生画一个圆其实并不难,但要让学生明白“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则还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我让学生用圆规画三个圆:(1)画一个比自己刚才画的大一点的圆。(2)画一个比自己刚才画的小一点的圆。(3)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引导学生讨论:“画圆时,圆规固定不动的脚尖其实就是什么?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与画成的圆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黄泥河镇中心小学校李宏伟

先来说说认为成功的地方。(1)我是借助实物钟面、自行车轮胎引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圆,光教室里的圆学生就举出很多种,如,粉笔盒面是圆的,门锁是圆的,同时借助图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大自然中的圆,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用圆型而不用其他平面图形,、学生讨论的结果是用圆方便,如碗口,还有如圆漂亮,再此基础上,我问学生,那你们喜欢圆吗,学生都说喜欢,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情感的带动下进入本节课学习,学生一下子就非常有兴趣。(2)导入后,我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而是让学生先来画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选用任意一种方法来画圆。让学生用多种方法画圆,感悟画圆的多样性,体会到每种画法都有它的优势,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如利用物体画圆比较快方便,但不能随意改变大小;但利用圆规画圆,则可以灵活调整圆的大小,并且画出的圆比较漂亮。这一点借鉴网上的教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圆,在画圆中感觉圆的特点。(3)充分让学生动手,通过折、量、比等方法理解掌握圆的特征,(4)和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富有趣味,生动活泼,学生兴趣浓厚。最后图片演示的生活中的圆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圆,同时结合2008奥运会五环标志,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也来源与网友提供。

存在的不足:(1)课前准备不足,有的学生没有圆规,所有只好等别人画完后画,耽误了时间,练习少了。(2)在组织形式上,应让学生讨论,动手操作,交流相结合,教师不要太多干预,让学生把话表达完。(2)对与抽象的概念如圆有无数条半径,直径,是我直接灌输给学生的,并没有采取很好的办法让学生自己推理得来,让学生少了一次推理能力训练(3)时间上把握不够好,有部分习题没有完成,以后需注意。

总之,我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相信学生的力量,放手让学生操作,对于难理解的语言文字,

还是要多想想方法,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那样可能会更好点。

黄泥河镇中心小学校李宏伟

一、教材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生答)

[课件随机出示平面图形]

师:这个图形(指圆)和其它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学生讨论后回答: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师总结: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封闭图形称之为直线图形,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叫曲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曲面图形——圆。

(二)探索新知。

1.探究——圆心

徒手画圆。教师请两个学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画圆,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3个人)谁画的圆好呢?……师生认为用工具画圆才能画得好。②用工具画圆。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圆。学生画圆:a.用圆规画圆;b.用圆形物体画圆。③找圆心。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议一议、找一找……自我探索发现圆的“圆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学生在圆形纸片上点出圆心,标出字母。)

(2)探究——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

教师:想知道圆的直径、半径,直径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教师提出学习活动要求:先独立进行,再分组交流。通过动手“折、量、画、数、比(估)、看、议”等,总之随你用什么方法都可以,探索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画一画、

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在同圆中所有的线段()最长;你能用尺(直尺、三角板)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吗?

(3)自我习作——用圆规画圆。

①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和步骤。(课本第87页)

②学生操作:用圆规画圆。(自我体会,怎样才能画对、画好。)

③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指导学生汇报并总结。

A.按要求画圆。a.半径2厘米b.半径2.5厘米c.直径4厘米B.按要求画圆,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并归纳: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C.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的圆怎样画?

3、课堂小结。教师启发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质疑:

你还想知道什么?……

4、创新思维训练游戏。

教师:一个圆很美,大小不同的圆在一起组成美丽的图案更美。请大家设计由圆(或圆和其它平面图形)组成的图案,并写出创意,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

现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泥河镇中心校李宏伟

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积极创设生活化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注重和强调要在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可以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兴趣盎然、形象生动的环境氛围,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解题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教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好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积极有效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读数、写数以及建立数感。如果只举一些纯数字让学习读数写数的话,学生肯定没兴趣,而且学习很快就会疲劳。为此我们除了利用好教材出现的内容外,还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特别是找出了我们的几大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相关资料,利用其涵盖的数字。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是学生知道的,而且还是他们津津乐道的。兴趣顿时大增,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的是学生在这些素材中感知了相关数的大小,建立了数感,也从中感受到了祖国的快速发展

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动态展示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静、动、画结合

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解决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以往我们出示一些教具,如扇子、红领巾、三角板等,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生难以建立准确的表象,也就难以建立正确的概念。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一般。现在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态展示和闯关的形式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有角,然后出示该物体的形象,再让学生找出这些角,同时局部放大,让学生观察。在学生有了大量感知的情况下,通过移动和渐变的视觉效果,抽象出角的几何形状,揭示角的定义。这样由形象到表象到概念都有具体形象的过渡,对于空间观念较差的低年级学生而言,降低了认知的难度。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学生主人翁地位,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长期困扰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学生跟着老师转,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不得越雷池一步。而如今充分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改善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三角形面积计算》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建立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的,首先从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着手,通过操作知道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即与它对应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中,应培养学生的剪拼操作能力和对图形的想象力,因此在学习时先让学生操作计算机:用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进行剪拼,先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沿着它的高剪成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把它们和另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其中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应的小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整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对图形的想象力有一定的要求,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

难。因此教师设计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的交互功能,让学生自己操作帮助键观察计算机中动态演示三角形如何拼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计算机动态演示的过程中,领悟了三角形的面积是如何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推导出来的,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学生在操作、实践以及多媒体展示协助的过程中,探究了知识,训练了思维。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网络优势,促进学生获取信息,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它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学媒体是一种知识载体。实验也表明:我们获取的信息大约有85℅来自视觉,10℅来自听觉,另外还有2.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信息量大,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优势,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在教学中无疑具有书本、黑板无法比拟的实效。实验数据还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的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内容70℅。信息技术、多媒体的综合效应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更大的作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既听看说做同时可以进行,而且学生能同时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例如:在《射线和直线》中,我运用“合作探究,挖掘奥秘”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射线和直线的教学,并比较了三种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利用多媒体把射线和直线的形成,通过简单的动画效果演示出来,这样学生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了这两种线的本质特征,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增添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同时配以适当的音乐。在这一系列动态变化过程中学生通过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深化了对射线等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

总之,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无意注意,同时也克服了以往教师表述中的平淡现象。学生的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小结汇报的活动过程,就是优化教学结构,形成和谐学习环境的体现。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树立学生主体地位,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黄泥河镇中心小学校李宏伟

预习应对教和学起到真正的铺垫作用。是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要使预习真正起到“铺垫”作用,教师的预习指导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教材的训练重点设计要求明确、操作具体的预习练习,有自学生字新词的,有理解词语的,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有质疑提问的,有对课文进行感悟理解的,这样既降低了学生自学课文的难度,又为课堂教学做了铺垫。

预习是对教学内容的预测。对于教师来说,预习具有侦察作用,应把它看作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例如:在指导学生质疑提问时,原先是放手让学生随意提问,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乱突不出重点,教师难于把握。我认为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教材中自相矛盾处进行质疑,这样既有利于指导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新的学习内容,明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确定课堂学习的重点。

预习要为学生提供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预习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自己练习的过程。预习之前教师要给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预习题,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生学习具体课文的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驶知识等的能力。

古人说得好“砍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因此要提高预习的有效性,除了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题外,还应教会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的方法主要有: 一读:读的方式很多,有速读、默读、朗读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或者根据老师要求来选择。二标: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字词、句段。用横线标出生字、生词;

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浪线标出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用五角星标示重点语段;用问号表示对关键词或句子的质疑等。三查:查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四问: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五写:中高年级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在书上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当然要使预习真正有效,教师和家长对学生预习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愿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为打造“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读书感悟内化的过程。

将相和资料

将相和资料 出处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该故事也被编为同名京剧和影视剧等,广为流传。 背景 周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卿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 将相和(第3课时)|部编版

将相和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第二课时的内容,加强读说练习。 2、深入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悟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8课《将相和》这篇课文,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是哪三个?我们请位同学来回答。(学生举手发言) 生: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每个小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 学生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是:赵王得了一件

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经过: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在洞察秦王的诡计后,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完璧归赵,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大夫。 学生2:“渑池之会”的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经过:秦王要赵王鼓瑟,侮辱赵王;蔺相如与秦王针锋相对,用“拼命”来威胁秦王,迫使秦王击缶。 结果:蔺相如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 学生3:“负荆请罪”的起因: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 经过:廉颇想要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为了避免与廉颇见面采取了避而不见的方法。并说明回避的原因,是为了赵国的利益。廉颇听了后,知错就改,并且负荆请罪。 结果: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二、新课。 1、深化认识,拓展延伸。 ①小组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原因是什么?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负荆请罪”是果,前面两件是因。

最新【《将相和》课文资料】《将相和》的课文原文.doc

【主持词大全】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那么,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将相和》的课文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将相和》的课文原文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将相和》参考教案

6 将相和 一、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这个题目,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既独立完整又紧密相联的故事,通过简洁而又巧妙的过渡,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正是由于完璧归赵,蔺相如做了上大夫,才有了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的表现,才有了他上卿的地位,正是这官职的提升,才招来廉颇的不服气,最终又成就了负荆请罪,塑造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以及将相之间“和——不和——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先国后私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家国情怀。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独立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初读感知,基本能够读懂故事的意思;借助课后习题,能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要深刻领悟主要人物蔺相如在国家大义前的“勇敢机智”尚有难度,因此,根据课文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这节课将教学重难点定位于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升华对蔺相如在国家大义前“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感悟,扎实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锻炼思维能力,培养鉴赏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本单元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做到连词成句,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认识“璧、臣、蔺”等16个生字,会写“献、臣、典、荆”等12个字。正确读写“胆怯、推辞、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辨识多音字“相、强、划”。 3.学习作者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过了100多年,西汉的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而来。 2. 这个故事就是——将相和。板书课题,齐读。 “将”和“相”都是多音字,要读准,再读课题。文中的“将”

《将相和》课后练习及答案

第六课《将相和》 1、记录阅读时间,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本文共1600余字,我阅读时间约(15)分钟。 读下面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看到多少内容? (我一眼看到了“和氏璧”,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在阅读过程中圈画一些关键词句,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加快阅读速度。 2、主要内容: 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反映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3、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见秦王绝口不提以璧换城,便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地要回和氏璧,接着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然后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从蔺相如故意说和氏璧有点儿缺陷从而成功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取回璧后让手下人化了装将璧先送回赵国,可见他十分机智;从蔺相如宁可与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也不肯把璧交给秦王,可见他十分勇敢;从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上强硬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可见他不畏强暴;从廉颇放话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蔺相如为了不使将相不和导致国家力量被削弱而避免与廉颇相见,可看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从廉颇负荆请罪时蔺相如不仅没有责怪廉颇,反而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可见他宽宏大量。 廉颇虽居功自傲、性格直率,但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从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可以从侧面看出廉颇勇武过人;从廉颇说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可见他生性耿直;从廉颇知道蔺相如避让自己的理由后,为了与蔺相如共同保卫赵国而主动负荆请罪,可见他知错能改、忠君爱国。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精编】

6.《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以下是关于将相和的主要内容,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一)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 ·

传》改写的。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二) 《将相和》这一课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 ·

五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18.将相和-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 18.将相和 和氏璧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 ),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对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秦王拒绝(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 1.给文中加点的词个词语,意思不变。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请他为赵王击缶。 改成直接叙述: (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改成转述句: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和氏璧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人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15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这个故事写了卞和正直的性格,宽阔的胸怀,通过写和氏璧被鉴定的曲折过程,从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生动,事件描述清楚,读来令人感动。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鉴定: (2)罕见: (3)至宝: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奉献()欺骗()戏弄()来历()3.卞和把玉献给厉王、武王,为什么他们砍掉他的脚? 4.为什么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5.从卞和献玉这件事,看出卞和具有怎样的特点?他与蔺相如在性格特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新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课文

新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课文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

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puXuewang.com)。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8.《将相和》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 准备《史记》中的精彩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削:xūe削弱 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 阑:lá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 臣:半包围结构 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 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第一大段(1—10):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将相和的故事

将相和的故事 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渑池之会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蔺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

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 说:“我听说你喜欢鼓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奏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瓦盆),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便宜,就说:“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 寿!”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秦国都城,今陕西咸阳县东)为赵 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 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秦国也知道廉颇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处,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赵国君臣回国。以后,秦、赵间暂时停止了战争。 继续阅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将相和》阅读训练

6.《将相和》 一、阅读提升 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蔺相如看这情形”中“这情形”指的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从这情形可以看出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又提出要举行隆重的典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_______”的句子写的是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言行,对他的做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秦王不讲理在先,而如今璧在蔺相如手中 B.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C.一个“撞”字,把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体现得淋漓尽致 D.他想璧碎了,秦王就得不到这块璧了 二、课后练笔 2. 课文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写出了他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请你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对他(她)的动作和语言进行描写,表现出其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相和》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阅读《将相和》片段,完成练习。 (一)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碰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处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在文中空格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解释词语。 理直气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价之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句理解“这情形”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提出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到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我就会想起“宁为玉碎,___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 6、句子“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是蔺相如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蔺相如的______________。 7、句子“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中的一个“撞”字足以表现蔺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_____。 8、用“________”画出描写秦王看和氏璧的句子。从中能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画出写蔺相如拿到璧以后表现的句子,这些句子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和________来对人物进行刻画的,从中能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招很巧妙。巧妙在于既赢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王说的话算不算数。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做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一点空子不留给秦王。 (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cháo zhāo),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

优秀教案_《将相和》

18.将相和 教学类型:新授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 授课人:王亚丽 教具: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采用讲述三个故事,给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设计思路 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角色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以读助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感悟语言。形成能力,形成语感。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2.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将相和人教版教学课件.docx

【教学目的】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阅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作标注。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这块比上有点儿小毛病?” 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将相和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将相和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将相和》原文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

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

将相和

26.将相和 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多媒体课件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文末的“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既照应了题目,又暗点了中心。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 (2)“和”是什么意思? (3)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 二、带着问题,初读全文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全班交流: (1)“将”指廉颇,“相”蔺相如; (2)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 ①1-10自然段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②11-15自然段讲的是“渑池相会”的故事; ③16-18自然段讲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3.梳理第二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和”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相”“将”各是什么样的人? 4.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作题目?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 2.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3.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4.全班共同学习 (1)“颇”读pō,不读pó; (2)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 (3)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4)胆怯:胆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5.摘抄三个词语 无价之宝理直气壮负荆请罪

优秀教案《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的材料、课件、表演的道具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多音字练习导入,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五年级上册部编版将相和课外阅读题及答案

五年级上册部编版将相和课外阅读题及答案 赵奢秉公执法(节选) 赵奢年轻的时候,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官职虽小,可赵奢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畏权势· 一次,赵奢带着几名手下到平原君家去征收田税·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弟弟,位尊一时·管家见赵奢前来收税,态度十分骄横,召来一伙家丁,把赵奢和几个手下人围了起来,不但拒交田税,还无理取闹· 赵奢十分气愤,大声喝道:“谁敢聚众闹事,拒交田税,我就按国法从事!”管家仗着自己是平原君家的要人,对赵奢的话不以为然·结果,赵奢真的依照国家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平原君家包括管家在内的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平原君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很多人都劝赵奢赶快躲一躲,免遭杀身之祸· 赵奢一点也不害怕,他说:“我以国家利益为重,依法办事,为什么要逃避?”他主动到平原君家,劝平原君说:“您是赵国的王公贵族,不应该放纵家人违反国家法令·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国家法律,都拒不缴纳田税,国家的力量就会遭到削弱·国家一削弱,就会遭到别国的侵犯,甚至还会把我们赵国灭掉·到了那一天,您平原君还能保住现在这样的富贵吗?像您这样身处高位的人,如果能带头遵守国家各项法令制度,带头缴纳田税,那么上上下下的事情就可以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天下人也会心悦诚服地缴租纳税,国家才会强盛起

来·国家强盛,这也是您所希望的呀·” 一席话,说得平原君心服口服,也对赵奢以国家利益为重、秉公办事的态度十分赞赏·他把赵奢推荐给赵王,统管全国赋税· (选自《史记故事》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1.“秉公执法”的“秉”字意思是() ①拿着,握着·②掌握,主持·③姓· 2.把画线句子改成反问句· 3.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赵奢怎样的品质? 4.平原君把赵奢推荐给赵王时,可能会怎样说呢?展开想象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 1.② 2.国家强盛,这不也是您所希望的吗? 3.本文主要写了赵奢依法惩处平原君的管家和说服平原君两件事,表现了赵奢秉公执法、不畏强权的品质· 4.示例:大王,赵奢忠于职守,凡事以国家利益为重,敢于秉公执法,不畏强权,这样的人值得重用啊! 唇亡齿寒 春秋时,晋国旁边有两个小国,那就是虢(guó)国和虞国·晋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