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发展经济学比较中国和巴西发展状况

发展经济学比较中国和巴西发展状况

发展经济学比较中国和巴西发展状况
发展经济学比较中国和巴西发展状况

比较中国与巴西经济发展的异同以及两国未来发展评估

学院经贸学院

专业经济学

小组成员1121127易帼芳

1121218 高铭

1121222郑凯迪

指导教师吕世斌

2015年3月31日

摘要

1978~2008年,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中国经济连续30年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巴西的工业化进程开始于二战以后。1948年至1979年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7.2%,其中在1968年至1973年间,更是取得10%以上的高速增长,让全球为之震惊,被称为“巴西奇迹”。

中国与巴西同为“金砖四国”,前者是亚洲地区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后者是拉丁美洲地区最大、人口的最多国家。作为当今最有建设成就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巴西在各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差异与相似之处。

关键字

中国巴西发展差异相似

一、中巴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异同

为了进行全方面地分析,下面分为收入与增长,社会指数,贫困,不平等,土地改革,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包容问题等多个角度来阐述。

1、国情比较:

巴西是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二战结束后,巴西历届政府通过推行“进口替代战略”、“高增长战略”和“综合平衡战略”,顺利地实现了经济的起飞,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巴西1960年人均GDP就已达到1 049美元,与中国目前的水平(2003年底为1

090美元)基本相当,到1980年达到2 486美元,2000年为3604.48美元,2004年约合3 330美元[‘]。但与此同时,巴西也是一个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现象极其严重的国家。世界银行的一份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巴西1%的最富有阶层拥有的总收入甚至超过了最贫困的50%人口的总收入;10%的最富有阶层的平均收入相当于占人口40%的最贫困阶层平均收入的30倍。巴西的基尼系数由1960年的0.5上升到2004年的0.60,远超过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2003年巴西全国贫困人口为5 390万,占总人口的31.7%,赤贫人口2 190万,占总人口的12.9%}Z>> 14%的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步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国家迈进,目前更是处于经济和社会的深刻转型时期,加之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进程加快、各项配套制度措施还不完善,使中国经济社会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贫困人口增多等等。截至2000年,中国仅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就约达1 400万,全国基尼系数平均由1996年的0.375提高到了2003年的0.461。短短几年中,在城市中迅速形成了以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和一部分被拖欠养老金的退体人员以及他们的赡养人口为主体的城市贫困群体。再加上与城镇化水平提高相伴而流入的上亿农民工,因其大多数知识水平和技能较低,难以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生活待遇处于社会最底层,从而扩大了城市贫困人口的来源。城市绝对贫困人口连年增加,贫富差距日渐扩大,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相对贫困之中,从而形成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的局面。

2、收入与增长:

世界银行[微博]的数据显示,南非、印度、印尼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1990年至2008年,南非家庭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从0.60升到0.70;印尼家庭消费基尼系数从0.29升到0.37,而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土耳其的收入差距则持续

2

缩小。1996年至2009年,巴西家庭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从0.61降到0.55;1995年至2008年,土耳其则从0.49降到0.39。

从世界范围看,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例如,2008年南非家庭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为0.70,巴西为0.55,智利和墨西哥为0.51;而作为对比,25个发达国家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平均仅为0.32。

发展中国家普遍有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而巴西等五国近15年收入差距的缩小是新现象。而市场化改革、城市化和教育缩小了劳动收入差距,是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二次分配也起到促进作用。这对中国的启发无疑是巨大的。

3、反贫困:

这几年,巴西与俄罗斯、中国、印度同列“金砖四国”,财政收入大增,巴西抓住这一历史时机消减贫困,增收的财政收入绝大部份用于减少贫穷、消除饥饿,增加民众的社会福利。家庭补助金计划,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及与之配套的大众药房计划(免费医疗的药品一般是基本用药,品种太少,巴西政府又推动让穷人买得起药的大众药房计划),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住房,仅此三项社会发展计划的支出,占巴西国家财政支出的大半,也使巴西用于消灭贫穷和社会福利支出,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1%,列世界第14位。

2003年10月启动的家庭补助金计划,2005年已使800万个家庭,3200万贫困人口受惠。今年,巴西政府拿出了87亿雷亚尔(现汇率拆约360亿元人民币),要求在今年要覆盖到全部贫困人口,每个人均日收入低于2美元的家庭,今年平均可获得776雷亚尔(折约437美元,约3250人民币)的财政补助。由于巴西联邦、州、市三级立法和行政机构年年轮流举行选举,民选的议员和行政首长为争夺选票,死盯负责实施家庭

补助金计划的机构,务使1120万家庭,4580万人均日收入低于2美元的人口不留下漏网之鱼,全部摆脱贫困,巴西社会发展和消除饥饿部、卫生部、教育部等各级政府机构的官员,可谓忙得团团转,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那些还没有申请家庭补助金的贫困人口派钱。

巴西的减贫,特别是那个把扶贫和儿童教育、健康绑在一起的“家庭补助金计划”,倍受联合国、美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称赞,世界银行称:“巴西通过家庭补助金方案为全球战胜贫困和饥饿提供了鲜明的带头作用”,世界银行正在向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推广巴西“家庭补助金计划”的经验。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党和政府一直把反贫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中国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建立了相应的城市扶贫机制,普遍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职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1998-200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731亿元,帮助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截至2003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 373万人,各级财政共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51亿元人民币。

4、教育公平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2011年,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土耳其的中等教育净入学率达到80%以上。随着教育的发展,初级劳动力供给下降,相对高素质的劳动力供给增加,劳动者在素质上的差距缩小。在供求关系作用下,不同素质劳动者的工资差距开始缩小。

巴西等国的情况,是丁伯根所论述的“教育和技术竞赛”中,教育超越技术的典型例子。发达国家是技术进步创新的策源地,教育方法上遇到瓶颈,教育跟不上技术进步

4

的节奏。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后期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由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外部技术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因体制和机制尚未建立,自发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处于萌芽状态,所以相对于技术,教育可以发展得更快。建立教育机会更加公平的教育体制,建立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和分担成本的多元教育体系,将最终缩小工资差距。

5、城市化:

巴西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市化,经济开始发挥调节劳动收入差距的功能。城市化使工农业劳动收入差别缩小,劳动力市场整合加速,服务业蓬勃发展,妇女就业水平提高。

巴西等五国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业生产率提高。1990年至2011年,五国农业年平均雇用18%的劳动力,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2.93%;南非等三国雇用37%的劳动力,增长2.41%。巴西等五国的劳动者在城市之间更容易流动,劳动力市场整合度提高。1995年至2007年,巴西大小城市之间的平均工资差从30%降到20%。

城市化促进了服务业的兴起,吸纳了更多劳动力,尤其是妇女就业。2010年,巴西15岁-64岁人口劳动力市场参与率为75%,南非仅为52%,其中巴西妇女参与率为65%,南非仅为47%。1990年至2011年,巴西等五国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比例平均是工业的1.7倍-2.8倍,增加值年平均增速是工业的1倍-2倍。可见,服务业就业比例大,增速快,中等收入阶层因此壮大。

6、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手段。巴西等五国进行了彻底的市场化改革,限制了制度因素放大收入差距。在政府退出生产领域、不干预市场、资源和要素由市场配置等方面,五国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先行一步,而且更加彻底。改

革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生产和交易中的垄断和寻租。社会资本和外国资本对国内垄断资本产生冲击。市场自由化冲击了盘踞在要素市场上的各种阻扰自由交易的“寻租”力量,以及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加强。国有企事业改革则破除了行业保护,剥夺了企事业单位依靠行政“寻租”的权力,迫使他们追求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和产品服务质量,而不是去追求“行政权力”。

劳动收入是可支配收入差距变化的决定因素,所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和效率至关重要。中国作为工业化城市化后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清除就业歧视、行业保护、地区藩篱,让劳动力在同一市场上流动,平等竞争,同工同酬,市场供求关系将最终发挥缩小劳动收入差距的作用。这不仅是保证经济效率的机制,而且是社会管理成本最低的机制。

7、不平等:

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平衡现象。中国一直在缩小生活水平之间的相对差距。

巴西存在种族问题:黑人处于不利地位,黑人工人工资只有白人工资41%,而且居住在贫民窟的大多是黑人。种族差异持久存在。

8、土地改革:

对于中国部分发展良好的农村地区,较早的实行了土地改革。

巴西的土地改革存在效率和公平两方面的问题。穷人得不到肥沃的土地。

9、发展的可持续性:

1979~1994年间,中国超过42%的经济增长得益于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在20

6

世纪90年代初就取代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中国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劳动力再分配,尤其是从农业转向其他产业,而可持续的稳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却要低很多,其增长率大约为每年2%。

巴西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堪忧:倚重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而实现的增长。来自其他地区的资金支持将成为土地改革的明显趋势。生态不可持续的危险。

中国和巴西都或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创新能力的缺乏。能否超越资源型产业而攀升到工业阶梯之上成为关键。

10、社会包容问题:

巴西腐败和浪费限制了政府支出的有效利用,社会支出不均而加剧了高度集中的收入分配。巴西极端贫困程度高居不下。脱贫速率缓慢的原因:严重的不公平。巴西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

11、国内储蓄:

中国的国内储蓄一直很高而且不断增加。原因:缺乏社会安全感的老年人口,为自己退休之后做的储蓄,预防性储蓄,不断增加的收入不确定性。高储蓄或许与明显的财产泡沫相关联,财产泡沫已变得很危险。

巴西没有储蓄足够资金,难以合理利率来将其声场机会付诸实践。“建立一个财政上可行的国家,不过度借贷,不过度收税,可以投资。”

12、地理、人口、制度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

由于中国拥有13亿多人口的消费市场的诱惑,投资者开始在中国进行大规模投资。

早期投资积累到足够程度,集中的经济活动带来的巨大利益就会产生。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两国都是具有人口、资源和市场三大优势的新兴经济体。

13、政策:

中国采取了积极的产业政策,推动出口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和科技含量。如今巴西的工业、技术和贸易政策计划正积极推进巴西工业的质量和竞争力。教育、健康和生育率方面最初的基本政策,为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开了个好头。中国工厂工人的教育和技术水平明显更高。

巴西加快技术移植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赶超发达国家;农业研究和成功推广出口经济作物。

二、对中巴两国未来发展评估

1.中国未来发展:

中国的优势:地理、人口、制度和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低工资且高技术知识水平的工人。机遇有?挑战有?中国自身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2.巴西未来发展:

巴西是否可以在宗族分离、人身安全、环境恶化、贫困、不平等、出口多样化需求以及高昂而且无效的政府支出方面获得稳定的进展?

3.中国巴西合作

展望中巴经济的未来,首先双方在努力超越互补性之余,不应忽视或贬低互补性的重要性。后者的生命力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以及经济发展趋势。在自然资源日趋稀缺的世界里,巴西的资源优势以及相关科技不可忽视。除了深海石油等传统能源因素仍

8

显重要之外,巴西对于中国未来粮食安全也非常重要。巴西是世界上能够以可持续发展方式扩大农业耕种面积的少数重要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该国的农业技术优势。随着城镇化和消费对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的提升,中国对于肉、糖、皮革等农业类产品的需求空间巨大,而且国内市场对此类巴西产品的开放度和需求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继2011年从巴西进口猪肉之后,2014年3月中国质检总局与巴西签订协议,巴西玉米获得出口中国的检验检疫资格,中国有望大量进口巴西玉米。这被美国媒体解读为中国在关键谷物上降低对美国依赖的举措。事实上,中国超过90%的进口玉米来自美国,2009年至2013年,中国的玉米需求量增长39倍,但进口玉米只占国内玉米消费的2%,增长空间巨大。从更广泛的贸易格局来看,巴西苦于无力向欧盟和美国出口原材料,因此中国的原材料需求对巴西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巴西作为中国一个安全稳定的食品和能源供应者,既是巴西未来增长的持续保障,趁咏寸中国未来的发展相当有益。另外,从金砖国家的整体现状来看,中国和巴西都不属于贸易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体,更高程度的开放尚需时日。巴西仍然是一个内驱型经济体,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限,巴西贸易仅占全球贸易的1%, 2011年巴西进口占其GDP的比重仅为13%。巴西制造业部门不希望政府开放贸易,担心外部竞争,这种情形对中巴贸易造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虽然巴西正在积极推动南方共同市场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协定,但这主要是因为欧盟可能会比较多地进口巴西工业制成品,至于巴西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则为时尚早。巴西虽然是最早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主要经济体,但囿于两国在巴西联合国入常上的分歧以及巴西对中国竞争力的担忧,巴西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诺并未落实。中国商品在进入巴西时面临着反倾销措施的严重困扰。巴西一直希望中国能够降低对成品的关税,以便巴西向中国出口更多的加工食品和豆油,但中国对于巴西服务业和农业产品的全面开放也需时日。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注重经济的互补性有利于两国经济关系的持久性。

其次,中国需要继续加强对巴西的投资,不仅限于基础设施和能源矿产领域,而且要广泛地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巴西经济虽然不够开放,但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很完善,而且通过10余年的社会发展政策培育了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这是一个巨大的新兴消费市场。在贸易不够开放的情形下,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巴西能够绕过贸易壁垒,直接进入巨大的巴西国内市场。当然,这并非一条坦途。巴西工业基础有利于投资,但也存在经商环境较差的问题。巴西社会对于外国公司投资能源和土地等领域存有戒心。比如2013年

10月,巴西海上桑托斯盆地利布拉油田开采权竞标,这是巴西第一次采用产品分成合同进行招标,规定巴西国有股份必须占到30%以上,并且是作为核心基础的唯一作业者。据此规定,此次竞标巴西石油公司握有40%股份、道达尔和壳牌各持20%、中石油和中海油则各占10%。然而,即使是这样的联合竞标的情况,仍然引发了巴西民间的抗议活动。抗议者认为政府允许外资进入石油生产领域是出卖本国利益。巴西政府近年来还对外资购买土地的面积和途径、投资当地的项目、外国劳工签证和矿业活动等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或规范措施。这些举措客观上增加了中国企业投资巴西土地和矿产的难度和成本。此外,与各国投资一样,中国企业投资巴西还要面临所谓的“巴西成本”问题,即高估的货币、高利率、高税收、不充足的基础设施、教育质量不高和严格的劳工法等。

在巴西当前的投资环境之下,中国投资者采取伙伴关系和本土化战略对于企业长远发展将更为有利。中国巴西企业家委员会的研究表明,建立伙伴关系是取得成功的更好的办法,拥有良好中国伙伴的巴西企业都比较成功。文化差异和缺乏了解也是中国企业投资巴西时要面对的情况,所以与巴西当地企业结成合作伙伴会遭遇较少的挫折。此外,中国资本进入巴西需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最关键的还是要寻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价格竞争容易遭到同行抵制,所以要做好投资战略升级的准备,树立好现代企

10

业责任的观念。

4.中国与巴西合作的挑战

在取得上述进展的同时,中巴战略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更加深层次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全球化和多极化深人发展条件下两国如何调解战略差异、加强战略协调和增加战略合作的可持续性。

第一,多极化进程加快可能导致两国的战略契合度降低、差异性的消极影响上升。随着多极化格局的进一步推进和巴西对外战略伙伴多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巴西在未来国际体系中的战略自主和独立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对中国的战略需求可能有所降低。中巴两国在追求多极化这一国际战略上的高度契合为克服两国差异性,或者从积极和互补角度看待差异性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情形在国际体系高度单极化的世界是容易维持的。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后西方力量的相对衰落和金砖国家的相对崛起,国际格局在未来10年将变得更为均衡,大国的权力组合随着议题变换进行转换的可能性上升,中巴两国维持战略合作的结构性基础面临削弱的风险,两国差异性的消极影响可能会上升。欧美在意识到其实力地位相对下降的前景后,已经开始着手从战略上加强与新兴大国的合作,这为巴西对外战略合作提供了更为多元的选择。欧盟2007年和巴西确立战略伙伴关系,双方领导人在2014年欧盟和巴西峰会上讨论了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欧盟与南共市经济协定进展,互联网安全和包括乌克兰、中东与非洲在内的国际安全等广泛而重要的议题。①美国也正在与巴西构建更为平等的伙伴关系,目前两国已经在经济和金融、战略性能源、全球伙伴关系和防务合作4个议题上形成总统对话机制。②其中,巴西和美国把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民主和尊重人权作为巴美全球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带有鲜明的价值观外交色彩。从现实可行性来看,国际体系改革需要既有大国与新兴大国通力合作,因此巴西等部分金砖国家希望在价值观外交等方面加强合作,以迎合国际社

会特别是欧美对这些国家国际地位的战略认可。“印度巴西南非对话论坛”作为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兴大国合作机制,并没有随着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兴起而衰亡,其成员国除了在争取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和支持国际发展的议题上有共同立场外,还特别强调成员国的民主国家身份,凸显了该论坛坚持价值观外交的立场。中巴合作的战略性和政治基础在未来面临的利益分歧和地缘竞争压力趋于增加,巴西对中国在其外交战略中地位的认知处于不断调整之中。随着巴西在多极化世界的选择增多,中巴在政治层面合作的议题需要解决的紧迫性上升,比如中国对巴西“人常”的态度面临更加明确化的压力。俄罗斯政府早在2002年就已经对巴西“入常”表达了支持立场,中国成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对巴西“人常”态度不明确的唯一成员。在过去几年的战略互动中,巴西与中国

在一些重要外交议题上的分歧已经有所表现。比如,巴西主张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加人工业议题,但是中国和一些国家拒绝了这项提议;巴西战略界对中国2005年因“四国提案”包括日本而强烈反对安理会进行改革感到沮丧,因为巴西在2004年为争取中对其“人常”支持而启动了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进程。③2010年巴西和土耳其为避免伊朗遭受安理会制裁提出一项解决倡议,但中国和美国在安理会投票支持制裁伊朗的决议。中国和巴西在非洲、拉丁美洲等第三方市场的制造业贸易中正在形成竞争,这对中国发展与巴西在上述地区的深人合作形成了制约。虽然中国在巴西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但是200$年的民调显示,巴西国民认为中国对巴西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不及阿根廷和美国。面对中巴战略合作中的隐忧,巴西前外长阿莫林曾表示,巴西缺乏对中巴关系的全面评估,认为对华关系将是巴西未来的重要挑战之一。中国和巴西的硬实力对比在未来10年维持现状的可能性较大,但巴西认为其在软实力上保持领先的可能性更大,两国的软实力比拼可能对两国战略合作的基础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在一份重点考

12

察国家在非经济和军事领域国际影响力的“全球

软实力测评报告”中,巴西2012年在全球软实力排名中位居第17位。⑥巴西政府自卢拉执政以来倡导的以既坚持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又注重增进社

会公平的社会政策为核心的巴西模式在拉美和非洲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与国外学者概括的“北京模式”形成了某种竞争关系。2014年2月,在美洲理事会和美洲协会举办的一次活动上,巴西前总统卢拉声称巴西并不追求对劳工福利重视不够的中国发展模式。⑦此外,巴西近年来的对外援助颇具特色,注重双边、三边、多边、区域内和跨地区等多种援助方式,巴西借此在拉美、加勒比、非洲等地区的亲和力获得显著提升。鉴于巴西在非洲独具特色和日趋扩大的影响力,巴西在支持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发展对非合作的同时,也坚持该国业已形成的对非合作模式。中巴两国在金砖机制内的对非政策有待进一步磨合。

第二,中巴经贸合作的可持续性问题成为未来两国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巴西近年来对华经贸关系中的一个重大目标是推动对华贸易结构的多元化,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对华出口,以切实增强该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巴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内需主导的大型经济体,出口只占该国2. 5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0%,但是巴西政府非常看重出口部和制造业在巴西经济中的地位,自2004年起宣布实施新的工业发展政策。①尽管巴西的初级产品、飞机制造业和石油开采业近年来极大地受益于对华经济关系,但是巴西对华出口以铁矿石、大豆等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带有“南北关系”色彩的中巴贸易结构仍然引发了巴西战略界的担忧。受到大量质优价廉的中国制成品冲击的巴西国内制造业部门对此颇有怨言,认为这是巴西“去工业化”的主要原因,极力向巴西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增加对华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或者增强该国对华制成品进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巴西总统罗塞夫也倾向于选择贸易保护来扶持本国

工业。奇瑞、江淮等中国自主品牌受到巴西进口车工业产品税税率大幅上调的严重影响,不得不选择在巴西国内设厂的战略。随着中国国内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商品进人巴西市场的难度在增大。

中国与巴西在第三方市场工业制成品贸易的争加剧了两国的经贸摩擦,并可能危及两国在拉美等地区的战略合作态势。巴西国家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巴贸易的深化出现了两个不利于巴西的趋势:一是巴西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正在从劳动集型产品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升级;二是巴西的知识和技术密集行业不但在国内受到中国同类进口产品的竞争,而且在全球市场也受到冲击,这加重了巴西对出口初级产品的依赖。2003年以来巴西对阿根廷的出口显著下降,巴西高层认为其原因是阿根廷为了降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而选择降低对中国部分制成品的进口限制,这对巴西制成品出口到阿根廷市场造成了压力。③巴西政府对发达国家搞货币量化宽松政策表达不满的同时,对人民币汇率政策也颇有微词。巴西财长曼特加在20国集团首尔峰会前夕曾表示,汇率战争已经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该建立汇率操纵指数机制来评估那些操纵汇率的国家,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对这些国家实施制裁。此外,巴西政府部门对中国国有企业在巴西的大规模买地行为,中国在支线飞机制造过程中可能拷贝巴西技术等现象日趋关注。鉴于上述形势,巴西政府虽然正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却没有修改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仍然根据1995年第1602号法令的规定,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以第三方出口产品价格为基础确定中国产品的正常价值。

第三,中巴两国在彼此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巴西近10余年来外交战略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其国际地位和成为世界大国,参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也服务于这一战略目标。巴西在中国外交议程中的重要性有所上升,2010年中国驻巴西大使的级别从局级调整为副部级。中国领导人对于巴西的全球性影响也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习近

14

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南非峰会期间与罗塞夫总统会晤时指出,中巴关系已超越双边范畴,战略性、全球性影响日益凸显,愿推动中巴关系成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条件下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尽管如此,巴西能否被称为世界大国在中国战略界尚无共识,金砖国家中只有俄罗斯享此殊荣,这与巴西对中国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欧盟与美国提升巴西在其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性后,巴西对中国的期望将会水涨船高,在未能得到中国在巴西联合国“人常”等问题上的支持后,中巴战略互信的基础将会因此削弱。

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走向深人的形势下,中巴两国战略合作的均衡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在一些中国学者看来,金砖成员中的巴西和印度具有比较强烈的“身份渴望”,但与其实力有较大差距,而中国对于20国集团等非正式的集团机制相对理性和冷静。这些观察试图表达如下观点,即中国在依靠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平台来提升本国国际地位方面不如巴西等国迫切,巴西在评价金砖机制中中国的作用时有时也持类似看法。巴西前外长阿莫林曾对金砖合作机制创建之初的中巴合作略表失望,他曾撰文指出巴西与俄罗斯的积极态度是促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提L议事日程的关键,因为“中国的态度较为保守”,“如果当时存在互动的话,也仅限于我与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两人之间”。金砖国家首轮峰会始于俄罗斯,次轮的首次峰会将由巴

西举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俄巴两国在金砖国家作机制中的引领作用。巴西学术界也很关注中巴两国在对方重大关切问题上的不对等态度,对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展协调的有效性存疑,并倾向于强调两国在战略合作中的相对获益问题,担忧产生和加剧巴西对中国的单方面、不对称依赖。①客观而言,巴西与中国发展战略合作,固然有谋求经济利益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谋求在战略上相互借重。中国提升巴西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性,有助于加强巴西各界对中巴战略协作重要性的认知与共识。

5.中巴未来趋势预测

1.巴西是中国扩大对拉美经贸关系的立足点。中国进一步发展与拉美国家的经贸关系,巴西无疑是一座理想的“桥头堡”。一方面,巴西是拉美的重要国家,在整个拉美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可以在与巴西经贸、投资等领域深入发展的基础上,以巴西为战略立足点和合作榜样,使中国与整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合作实现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存在并不仅局限于确保市场准入和初级产品(如粮食、矿石等)的来源地,它还具有战略意义。鉴于巴西在一些高科技部门具有相对先进的水平,因此,巴西成为中国挺进拉美地区的中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2.中巴合作领域将不断拓展和深化,向“深度战略伙伴”方向发展。中国己经超越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双边经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巴西财政部长曼特加于2010年6月表示,中巴两国将通过双边贸易中的货币互换加强金融合作。巴西希望同中国共同创建新的全球金融秩序,

加强双方贸易关系和金融合作。近期,中国加大了对巴西矿业、油气、铁路基础设施、电力、农业、汽车和钢铁冶金行业的投资。在未来几年内,巴西将斥资1万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迎接奥运会和世界杯—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重要商机。当前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构成的冲击无法低估,而随着中国在实施外交政策方面变得更加自信和果断以及巴西对大国地位的孜孜以求,中国与巴西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度将越来越清晰。

3.中巴两国将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舞台上相互借力,共同发恳‘金砖四国”己从一个经济学术概念向新兴大国的新型合作机制发展,为中国与巴西在该框架下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方面,这些合作增强了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有利于双方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更趋一致,共同维护新兴市场经济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这些合作扩大了中国的资源与能源供应,有利于弥补中国经济的某些弱点,增强经

16

济的稳定,加强“金砖四国”(或“金砖国家”)间的合作己是中国整体外交与国际经济合作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巴西政府有兴趣使“金砖四国”变成一个常设论坛,举行定期会议,还可以成立特定领域的技术小组。在“金砖国家”中,巴西最看重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巴西的战略考虑是,通过“金砖国家”间论坛的固定化、常设化,并将其提升到“一个世界性组织的地位”,形成有足

够影响力的国际平台,将有助于巴西提高政治分量,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巴西的战略考量,有利于中巴两国相互借力,携手发展。此外,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气候问题谈判等事务上,中巴两国将继续保持务实合作关系。

(二)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巴西关系的政策建议

1.不断创新合作方式,推动中巴关系全方位、宽领域发展。近年来,中国与巴西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取得重大突破,新的合作方式己成为推动双方经济关系的重要推手,而且成效显著。政府、企业、智库间的多方位、多层次交流与合作,己成为中巴关系不断深化的重要趋势。未来中巴关系能够在多大深度和广度上得到突破,将主要取决于能否创新合作方式。

2.中巴两国应更加重视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整体来看,中巴目前发生的一些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层面,影响还不深,互利合作

仍是主流。但如不积极加以疏导,有可能漫及深层,制约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从长远看,如何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促进了解,增信释疑,己经成为日益突出的议题。

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扩大,在认真解决贸易纠纷的同时,我们应进一步拓宽和加深与巴西的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使双方关系的发展具有更稳固的基础。巴西民众受西方媒体的影响较深,容易对中国的了解产生扭曲。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大众文化传播,展示中国深厚的文化遗产和创造

力,使巴西民众更加了解中国,喜爱中国,这方面我们己经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的成效;二是面向高层、精英层,展示中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的和平发展取向、和平外交政策、和谐社会理念、和谐世界主张,使巴西民众看到一个深层次的中国,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难度也较大。当前,中巴文化交流形式总体仍较为单一,尤其是教育领域的交流则更为有限,这种状态不但与中巴关系现状不相匹配,而且也不利于中巴关系的未来。加强与巴西的文化教育交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巴西国情,而且还能够培养出更多从事中巴关系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巴西非常重视智库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很多政府官员(包括总统)都曾在大学、智库中任职,与这些学术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加强对巴西机制化的学术对话与交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影响对方的政策走向,推动双方在多领域的合作。

3.应看到巴西未来发展仍有许多不确定性。

巴西在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国际上一些经济学家担心,巴西出现泡沫的条件正在形成,并且对大量热钱流入和货币不断升值等问题发出警告。例如,货币升值的压力将威肋、到巴西商品经济和制造业等各方面。此外,巴西在基础设施投资、学龄儿童教育、官僚和税收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罗塞夫新政府上台后,虽然巴西外交战略的大方向发生根本转向的可能不大,但一些具体政策的变化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4.中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对巴西相关法律的研究,为中国企业在巴西站稳脚跟、开拓市场提供智力支持。中国企业开拓巴西市场时,往往出

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原因,对巴西市场不熟悉,错失发展良机,甚至造成巨大损失。在这方面,中国有关部门应引起特别重视,组织开展深入研究巴西的财政、贸易、税务、投资和劳工制度等领域的相关法规研究,为中国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8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当前xx宏观经济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现状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着手。从经济增长来看,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复苏缓慢,复苏的基础还稳定;从就业上看,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上升,社会有效吸收就业,再就业的能力明显不足;从物价上看,当前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水平持续上涨;从国际收支看,总体顺差任然存在,但顺差额在减少。 1.经济增长GDP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佳境。尤其是1996年底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段持续“高增长,低物价”的辉煌历程,从而使中国经济彻底摆脱十年前“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特征。2006年中国GDP更是大增 10.7%,GDP总量首次突破20亿大关。 从长远看,中国庞大的农业劳动数量和“三农”问题仍将是困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转变的最大难题,尽管我们的工业GDP比重曾高达50%以上,但事实上我们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这便是矛盾的症结所在。同时,节能消耗和环保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我们国家和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并采取相关措施,大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国将大力发展无污染高技术的第三产业。 2.就业方面 劳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一国的国民收入中,很大一本分来自劳动力的贡献,因此,对劳动力必须加以充分利用。而劳动的实现就是就业。 只靠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必须引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是4%,由于产业的转型,许多产业都向高技术方面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急剧下降,由于现在许多企业都需要知识型人才,导致一大部分非知识型人失业找不到工作,在家滞留。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通货膨胀

中国教育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九年义务教育正在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广泛开展。 中国198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中国义务教育事业在很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已进入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阶段。 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行政体制 中国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10多项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在职权范围内发布了200多项教育行政规章,有利地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在教育经费方面,实行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目前,属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在中央财政拨款中安排解决;属地方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从地方财政中安排解决;农村乡、村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主要由主办单位安排解决,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社会团体和贤达人士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由主办者自行筹措(包括向学生收费,向社会募捐等)。除上述经费来源外,国家提倡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勤工俭学,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增加一些经费收入,以改善办学条件。 自1978年以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98年全国教育投入2949.0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032.45亿元,1565.59亿元属于严格的国家预算拨款。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2004年1月6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大发展 二、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尊敬的**** 现将****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向您作以简要汇报,请您批评指正。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元,同比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单位能耗预计下降**。总体来看,2012年是我区转型升级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是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一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最好的一年。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注重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以****、****为主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达到****。****公司跃居世界轮胎行业20强,****公司被评为河南省化工行业20强企业,****公司进入全省百强百高企业,****等企业成功入选省定上市预备队企业。二是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围绕****大产业园,谋划实施了****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亿元。集聚区新入驻企业****家,总数达到****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家,总数达到****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家。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企业技术认定中心****家;申请专利****

项,授权专利****项,巩固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先后引进培养科技人才****余名,****团队被评为全市首批科技创新型团队,全国****行业首个院士工作站落户****公司。二注重产业集聚区建设。2012年,是产业集聚区实现整体突破、加速发展的一年。主要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亿元,****路建成通车,****路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了****纵****横的道路框架;铺设各类管网****公里,归并电力线路****条,污水处理厂试水运行,项目建设和企业入驻的先决条件得以有效解决。二是实施整村搬迁。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和顺小区已建成投用,安置群众****户****余人。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小区****栋安置楼主体基本完工,可安置群众****户****余人;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和祥安置小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三注重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强了与央企、省企的战略合作,成功举办了全国****年会,积极参加了第七届****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对接洽谈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取得了显着成效。2012年,全区共引进项目****个,总投资达****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亿元,同比增长****。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个。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实施****投资计划,全年共实施重点项目****个,总投资达****亿元,完成年度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的****。新开工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个,****亿元以上项目****个,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均创历史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doc5)(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X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整个世界X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一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X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与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一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X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X的X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行的国际贸易是否自由无关。而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是自由还是保护其关键取决于一些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行为。历史已经证明,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只有当他们的经济竞争力足以称雄世界以后,才会愿意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同时大力鼓吹自由贸易的论调。由于各国国家利益的不同,21世纪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路途并不会非常平坦,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交织在一起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着不少下行压力,如企业利润增速低迷,过剩产能仍有待消化,出口需求疲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等等。但总体上看,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然存在。 一、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在我国,就业吸纳人员最多的就是服务业了,并且这几年来服务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在加速发展,创造了许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许多的就业人员,这也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预计在2015年新增的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总体的就业压力不大,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较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物价温和回升 从物价方面来看,我国的工业消费品的物价基本上保持稳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之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从服务价格来看,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工资逐步上涨,使得一部分生活服务品的价格上涨。从食品价格来看,大部分的粮食都增产,粮食价格比较稳定,但是相对来说,蔬菜、肉类的价格会微涨,这可能与劳动力工资上涨有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从资源产品方面来看,近几年的资源性产品在不断地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出现高物价的局面,这与国家实行的节能减排,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有一定的联系。此外,纵观全国的房地产业,房价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房价实现了小幅度上涨。 三、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速 纵观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其发展的潜力还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后在全国并购了一些地方大型培训机构,很快实现了集团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巨人的幼儿教育和家教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化的品牌格局。同时巨人教育集团注重开辟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全球贸易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也不断加深,贸易规则日益趋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使得全球贸易呈现出了以下的变化: 1.1贸易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 1.2投资与贸易互动性增强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贸易。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是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本国最具优势的环节,以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1.3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贸易保护出现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国 际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希望依靠贸易保护来维护其原有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保护主义还会有市场。由于传统的关税等保护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削弱,目前的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这几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采取歧视性的保护措施。 2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对外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随着我国货物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领域、对外放进一步扩大,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由于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到位,加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还在发展,如能源短缺、利用率不高、对外贸易的摩擦,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较快增长平台,但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一、货物贸易发展状况。 货物进出口贸易高速发展,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贸易主要对象和贸易差额对象变化不大,但对日本却从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中国贸易的十大对象顺次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地区、东盟、韩国、台湾盛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其中,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能否顺利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入乡贫富差距。农业谈判能够有效地纠正国际农产品市场及农产品贸易领域存在的扭曲现象,有力地推动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欧美农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从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和农产品品质来看。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将由以前高补贴下的价格转向以品质为中心的非价格竞争,然而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部分农产品价格却因其成本和管理流通费用的增加而上涨。从总体上讲,90年代以前我国粮食和棉花的国内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1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价也随之快速增长。据匡算,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水平已经高于国际平均价格的二至七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另外,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是质量低劣、档次偏低、高附加值少的初级品,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价格优势,而其价格优势又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上,面对发达国家优质廉价的农产品,中国的优势农产品如果不及时增加科技含量,迟早将被国际市场所淘汰。 目前,美国和欧盟对削减工业产品关税均表示支持。建议提出削减发展中成员七大领域的主要出口产品关税,其中包括目前关税普遍较高的服装、鞋、纺织品,皮革制品等,对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中国来说还是有利的。但对于贸易方面的摩擦仍需通过谈判,协商。工业产品关税委员会希望这些要点的提出可以进一步促进各成员对此展开具有建设意义的讨论以使市场准入委员会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谈判模式上取得一致。同时,还希望在讨论上述内容时,各成员能够遵守世贸组织协议并从维护基于市场开放的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系出发发表各自的观点。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最主要贸易增长点。 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大量机电产品的进口加快了中国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出口的商品主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 自1978年以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98年全国教育投入2949.0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032.45亿元,1565.59亿元属于严格的国家预算拨款。

二、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业生升学率达到94.3%。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 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初中6.44万所,招生数2183.44万人;在校生5811.65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50%。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1

万所,招生数396.32万人,在校生1049.71万人。1998年职业中学10074所,招生217.6万人,在校生541.6万人。 1999年全国共有为聋哑、弱智等残疾儿童举办的特殊教育学校达1520所,在校生37.16万人,比上年增加1.32万人。半数以上的适龄残疾儿童均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全 年 1999年普通中专学校达到3962所,在校生515.50万人。普通中专招生科类结构有所变化,财经、体育、艺术类呈增长趋,工科类呈下降趋势。1999年全国职业高中学校达8317所,招生数160.38万人,在校生443.84万人。1999年全国技工学校达到4098所,招生数51.55万人,在校生156.05万人。

最新浅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浅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摘要: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一、中国对外贸易特点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三)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长,占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带动出口增长主要因素。 (四)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五)我国的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由于我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并积极的推进区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六)虽然外资企业仍然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但随着民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力量,他们在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七)出口加工区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了推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国家加强了对出口加工区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促进了出口加工区的健康发展。国的外贸出口的增长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任达轩 2009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超常规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更是值得关注。从加大投资,到刺激消费;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系列刺激方案使中国经济以顽强的“V”形反转。在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后,我们迎来了2010这个承上启下之年,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2010年无论对于实现经济全面复苏,还是谋求发展方式转变而言,都是关键之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当今的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又该走向何方?为此,我们将从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隐忧、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问题和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展望4个部分进行分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一、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9年第一季度大幅下滑、第二季度降速放缓之后,复苏势头在第三季度开始显现。第三季度,美国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环比负增长的局面,GDP增长率达2.8%;日本经济也结束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二、三季度分别增长0.7%和1.2%;欧元区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三季度增长0.4%。中国经济在2009年则演绎了奇迹。从经济增长率上看,如图1所示,中国经济从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GDP增长率仅为6.1%),再到三季度GDP增长率达到8.9%,划出了一个漂亮的“V”形轨迹。更为可贵的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一种均衡的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面复苏。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看,如图2所示,2009年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7,924亿元,同比增长32.10%,环比增长2.23%,自年初累计额为168,634亿元。从企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看,如表1所示,2009年第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4.4,同比增长24.40%,环比增长8.50%。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同比增长20.10%,环比增长9.90%。由此可知,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经济衰退的低谷,而中国经济已率先在全球经济中实现复苏。 图12008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 图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情况 部分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持续上升的轨道,而中国经济无论是从实体经济指标如钢铁、发电、汽车销量等,还是从楼市、股市等资本市场经济指标,或更具有全局意义的GDP等指标看,经济复苏的基础都已经巩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之快超出预期,目前经济正处于从局部恢复到全面恢复时期,全年经济很可能在今年呈现“V”型复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认为,无论是从生产还是需求看,2009年经济都处于回升的态势,经济增长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正经历“V”型复苏,并不会出现一些人所担心的“W”型波动。2009年中国经济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表明“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年平均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八五”期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量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明显转变,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不仅经济效益改善,而且环境生态效益开始改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经济增长率,我们希望经济增长率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与经济稳定的“稳定器”。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与贸易衰退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中国和印度避免了这种情形。 虽然我国在稳步发展中,但是也存在了不少问题。首先,我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面临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这已成为了我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安抚好失业人群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面对大规模结构调整和失业,国家大量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结构改革成本,购买社会稳定。其次,“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

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需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我国有着很强的发展前景,首先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又有比较充分的发展要素供给条件。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创造了新的市场最终需求。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其次,投资与消费关系应当逐步得到合理调整,人民群众将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影响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拓展居民消费的空间。在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合理变动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改善。第三,分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使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重要目标,也是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鲜明标志。这两个目标一旦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第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应当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技术进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一步转变,有可能具备比过去更为有利的体制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过“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

我国国际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

论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方向 四大因素支撑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 济的最初推动力。世界自由化政策的效果,世界经济保持较高增长 速度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以及 9%左右的实际增长率为外贸发展 创造了良好内部环境,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加快了贸易和投资 政策的改革。我国在劳动力资源、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潜力上又具 有比较优势。外资对我国增加出口,改善国际贸易地位起了积极作 用。 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契机我国外贸从初级产品出口转换为轻工纺织品的出口,再到机 电制品的出口,目前利用世界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机遇正向高科技制品为支撑点转变。改革开 放以前一般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后加工贸易异军突起,超 过一般贸易的增长,目前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 55%,进口总额的 39%,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尤为迅速。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 ,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升级 , 人们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传统服务 部门和新兴服务行业 , 从商务、旅游、运输、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 到信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经纪、通讯和各种专业服务 , 都成为各国谈判和扩大市场准入的对象。由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 国际分工的深化 , 各国政府逐步开放服务市场 , 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 , 服务贸易将越来 越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 国际货物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 , 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 济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制造业在世界 范围内正在朝着更高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增长 , 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货物贸易正在萎缩 , 高知识 密集型产业贸易的上升诱发当代知识贸 易。知识不再仅仅是生产要素 , 而是一种重要的企业战略资源 , 在价值创造活动中正逐渐显示其核心地位 , 日益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必要的核心优势资源。 世界产业结构信息化进一步刺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中 , 信息技 术的飞速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 , 产生了大量新的服务贸易门类 , 刺激了整 个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 ; 同时也将使世界服务结构进一步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 与信息高速公路等高新技术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新 1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及中国的经济。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响程度可见一斑。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异也愈趋拉大。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农村都明显的落后于城市。有些偏远山村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给不用谈达到小康水平了。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严重不平衡,从富人很富,穷人很穷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差异所导致的后果。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科学。作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的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犯罪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事实上因为法律建设上的缺失,一些罪行没有对应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得违法犯罪者钻空子,以不正当途径敛财,危害社会利益。总是要在悲剧发生过后才来组织立法,这就加大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另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