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儿童模仿天性

儿童模仿天性

儿童模仿天性
儿童模仿天性

儿童模仿天性

导读:模仿是学习之母。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发展和形成,都有它最初范本和源头,所谓“其来有自”。模仿是动物界共有,鹦鹉学舌乃至动物杂技团都是模仿明例,但是人类模仿能力远远超出了其它物种动物,这是人类远久进化结果,也是人类能够从动物界分化出来重要原因。

模仿是学习之母。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发展和形成,都有它最初范本和源头,所谓“其来有自”。模仿是动物界共有,鹦鹉学舌乃至动物杂技团都是模仿明例,但是人类模仿能力远远超出了其它物种动物,这是人类远久进化结果,也是人类能够从动物界分化出来重要原因。

模仿敏感程度和相应吸收能力构成可塑性,儿童在这方面是远远超出我们成人。随着年龄增长,人可塑性和模仿力也在减弱,三岁之前儿童有太多可塑空间和可能,二十岁年轻人还有很多可能,而五十岁中老年可能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教育要趁早。又因为儿童模仿和吸收能力惊人,所以环境尤其是有父母主导儿童长期生活家庭环境就至为重要。正如陈先生所言:“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儿童)举动大概也会文雅;若家中人之言语粗陋,他言语大概也是粗陋。所以做父母不得不时时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

儿童模仿是方方面面,从一句口头禅到一种语气、手势,到一种态度、一种气质。儿童对环境吸收也是惊人,每一个人人格都可以追溯到它童年经验。而且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影响很多都是我们不曾察觉,海绵对水吸收,是很厉害,但是我们还能控制和想象,而儿童内心对环境吸收,就有太多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难以穷尽想象。因为环境中包含了多少信息是我们不能确切了解,儿童内心用哪种方式来吸收,我们也是很难完全理解。但是,有一点是确定,即:提升自我、改良家庭环境是每一个父母必尽责任,观察儿童、理解儿童应该是我们很多精力和智慧方向。

家庭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渗透式教育,我们对孩子要求很重要,我们自身为孩子提供参照和潜移默化示范,对孩子影响则更为深远。我们应该从“小孩子好模仿”这个发现中,深切体会并谨慎对待家庭教育渗透作用。

常见的七种儿童心理问题

常见的七种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于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1、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2、多动症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仿写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把自己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了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仿写,仍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勤读多写,注重积累”是基础;“一课一练,持之以恒”是关键。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写作。一、片段仿写优美的片段,有特色的片段,都是我们模仿的对象。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里面描写漓江静、清、绿的句子非常优美,在带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过后,我问大家,你能模仿她的样子写一段话吗?同学们露出为难的神情。我说,老师已经写了一段话,大家来听一下。听我这样一说,大家来精神了,都伸长了脖子。我说:“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我走进公园,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眼望去,满园姹紫嫣红,犹如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美啊,红的像霞,白的似雪,黄的如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丛间翩翩起舞,不忍离去。”刚读完,有几个同学就笑起来了,我问:“笑什么?”他们就说:“老师是照样子的。照得还真像。”我说,模仿也是一种写作方法啊,你也可以模仿我的样子写啊。这样一来呢,同学们兴奋十足,跃跃欲试,结果,有的同学写了妈妈做的菜真不错,从色香味三方面;有的写天气真冷啊,从路边的小树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颤抖、街上的行人缩着脖子、连人们呼出的气都成了白色的了这三方面写。二、结构仿写小学生初学写作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苦思冥想却难以下笔,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构思文章,包括怎样开头和结尾;此时,如果给她一把拐杖扶持一下,他就会顺利渡过难关。范文就是帮助学生学写作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一:游戏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一:游戏 以“以意义为主导”的活动就是工作,“以快乐为主导”的活动就是游戏。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社会性很弱,做事情的动机多出自本能的自发。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所以,儿童自然好游戏。所以,聪明的教育者会“寓教于乐”,他会对儿童说,来我们做个数字游戏?那些外行的教育这就会对孩子说:时间到了,我们学一会儿数学。其实,把儿童需要学的东西变成游戏的形式,是我们的责任和工作,这是一件再自然再必要不过的事情,就好比儿童的消化能力不好,我们要把食物变软、变烂一样。对于儿童尤其是三岁之前的儿童来讲,不应该只为了意义追求快乐,如果我们不能把学习或者其他很有价值的事情变成游戏,我们就宁可不去学那些东西。勉强孩子,会打乱孩子内在的和谐,他神奇的、完美的内在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他们只能得到一知半解和服从。那点东西晚几天、晚几年都没有太大关系,但是,一旦儿童内在的心理和协杯扰乱和破坏,那么,教育就事倍功半了。现在很多幼儿园的父母急功近利,以孩子学东西为成功的目标、为炫耀的资本,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结果东西学的马马虎虎,孩子美好的天性也泯灭掉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降低了,他们的眼神中出现了茫然,他们稚嫩的眉头开始不断皱紧,这是每一个真正爱孩子、懂孩子的人应该坚决避免的。 另外,儿童是从游戏中学习的,这个学习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的增长,还有经验的增加,还有自我内心成长,对生活、他人态度的渐渐形成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和增长。很多时候,虽然具体的学习目标没有达到,但是其他发面并没有停止。所以,仅仅为了孩子不愿意被唐诗而打孩子屁股的家长,实在是胶柱鼓瑟了。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下一篇: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二:模仿

陈鹤琴:儿童的七种天性

一、陈鹤琴情况简介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为观察研究的对象,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陈鹤琴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陈鹤琴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儿童心理,即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指导下进行教育。而陈鹤琴也恰恰是在其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后,逐渐形成了自己崭新的儿童观,再进而建立了自己独特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幼儿教育思想。因此,我们要研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就必须了解他的儿童心理学。 二、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 (一)陈鹤琴研究的儿童心理主要有七个特点: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 1、陈鹤琴认为“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动作,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幼稚教育,根据游戏动作的地方格外来得多”。游戏是一种自然的、儿童感兴趣的、活泼的动作,所以儿童在游戏中能身体放松,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身体发展不无裨益。在游戏中儿童也能学习诚实、相互合作的品德,因此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的高尚道德。在陈鹤琴看来,游戏具有很好的价值,而且儿童又是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生来好玩,所以我们应该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完美游戏的生活。但是幼儿所喜欢的未必是我们成人所喜欢的,同样我们成人所喜欢的也未必是幼儿所乐意的,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儿童喜欢游戏的心理,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游戏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的教育途径。 2、好模仿也是儿童的一大特点。儿童喜欢模仿,言语、习惯、技能等都可以经模仿获得。但是儿童模仿是毫无选择性的。在儿童期,一般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都很淡薄,所以在模仿时,儿童无法辨别被模仿的对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所以学校可以根据儿童爱模仿的心态去创造一些场景或环境,让儿童去模仿,去学习。同时做教师的一定要“以身作则”,一举一动都要为孩子考虑,学校的环境也要尽量纯美。所以我们要创造好的并能引起儿童模仿兴趣的对象供他们模仿,以引出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而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3、好奇心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陈鹤琴说“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可不注意,不得不利用它的”。好问是儿童好奇心的一种重要表现,儿童的好问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对于这一点,陈鹤琴给出了三条结论:“第一,从问句可以知道儿童的知识和经验。”如果儿童问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那就表明儿童的知识和经验还很缺乏;如果儿童问的是“有什么用处”的问题时,就表明儿童已经知道了东西是什么,这时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丰富起来。“第二,由问句可以看出儿童的兴趣。”儿童问什么就表明儿童对所问事物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针对儿童的兴趣施教,而不会盲目教给儿童不感兴趣的东西,导致儿童对学习的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二:模仿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二:模仿 模仿是学习之母。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和形成,都有它最初的范本和源头,所谓“其来有自”。模仿是动物界共有的,鹦鹉学舌乃至动物杂技团都是模仿的明例,但是人类的模仿能力远远超出了其它物种的动物,这是人类远久进化的结果,也是人类能够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重要原因。模仿的敏感程度和相应的吸收能力构成可塑性,儿童在这方面是远远超出我们成人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可塑性和模仿力也在减弱,三岁之前的儿童有太多的可塑空间和可能,二十岁的年轻人还有很多的可能,而五十岁中老年的可能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教育要趁早。又因为儿童模仿和吸收能力的惊人,所以环境尤其是有父母主导的儿童长期生活的家庭环境就至为重要。正如陈先生所言:“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儿童)的举动大概也会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语粗陋,他的言语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时时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儿童的模仿是方方面面的,从一句口头禅到一种语气、手势,到一种态度、一种气质。儿童对环境的吸收也是惊人的,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可以追溯到它的童年经验。而且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都是我们不曾察觉的,海绵对水的吸收,是很厉害的,但是我们还能控制和想象,而儿童的内心对环境的吸收,就有太多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难以穷尽想象的。因为环境中包含了多少的信息是我们不能确切了解的,儿童的内心用哪种方式来吸收,我们也是很难完全理解的。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即:提升自我、改良家庭的环境是每一个父母必尽的责任,观察儿童、理解儿童应该是我们很多精力和智慧的方向。家庭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很重要,我们自身为孩子提供的参照和潜移默化的示范,对孩子的影响则更为深远。我们应该从“小孩子好模仿”这个发现中,深切的体会并谨慎的对待家庭教育的渗透作用。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下一篇: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三:好奇

尊重儿童天性 点燃习作热情

尊重儿童天性点燃习作热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作文成为语文教师一个沉重的负担,写作文成为小学生一个沉重的思想 包袱。这是目前小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 的问题。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点入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创设习作情境,点燃习作热情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在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动机,有了 动机,才能主动地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班级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 写作激情。一次,在以《战胜自己》为题的作文训练课上,为了营造写作氛围,一上课我就 设疑,激发学生兴趣:通常人们都想战胜对手,战胜敌人,今天的题目是《战胜自己》,自 己有什么可战胜的?有位哲人说过,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就能取得成功。你同意 这种说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同学说:“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弱点,比如懒惰、胆小。如果能战胜它们,我就会勤奋、勇敢起来。”有的同学说:“我身上 也有缺点,爱吃零食,每次走到校门口的小摊前,都经受不住各种零食的诱惑。如果我能战 胜自己,改掉这个缺点,以后在吃饭的时候就不会没有食欲了。”有的同学说:“我写作业时 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总想玩东西,作业写得很慢又没有质量,如果我能战胜自己就好了,谁 能帮帮我?”还有的同学说:“我的缺点是做事缺乏毅力,不能坚持。我计划天天坚持写日记,刚开始还坚持写,可是不到一星期,我就坚持不下去了。爸爸说我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看到同学们说的积极性那么高,我不失时机地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自由作文。 二改进习作要求,做好充分准备 当前的习作教学,教师常常是在习作前把习作的要求说一说,再稍加指导,然后要求孩子在40分钟内完成一篇作文。这样的要求,孩子根本没有准备的时间,只能绞尽脑汁、东拼西凑,写出的习作往往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我认为, 40分钟的当堂习作决不能缺少课前所 做的大量准备活动:材料的搜集、活动的体验、情感的酝酿等,都必须根据习作要求做出精 心安排与准备。 同样写一篇文章,由于要求的不同,学生写作的欲望也就不同,写作的结果自然也不同。即 使是语文课本上单元练习中的作文,我们也可进行改编,使它更切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更能 引起孩子表达的欲望。比如要求高年级同学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教师就要注意寻找契机,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让他们感觉到写作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习作前,我向学生提出要求,生活中值得敬佩的人很多,他们虽然普通,但他们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歌 颂的。下周我们举办一个以“为普通人歌唱”为主题的活动,届时将办专栏介绍普通人的事迹,张贴他们的照片。你们每个人都是记者,能完成任务吗?因为活动本身吸引了学生,他们进 行采访,搜集照片,非常投入。未占用上课时间,作文如期完成了,而且很多同学写得情真 意切,内容感人。我想,原因在于习作要求的改变,给足了学生搜集材料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较自然地写作,学生有了兴趣,转移了注意力,思路反而通畅起来。因此,我认为,在习作前应鼓励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从而积累美好、丰厚的生活素材,这是写好习作的关键。 三关注现实生活,丰富习作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就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隐去了太阳的天空是灰的,失去了水分的植物是枯的,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空的。”作文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写出来,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新学期在教室里布置了精美的黑板报,学生们边看边议,饶有兴趣;“三八”妇女节学校 举行拔河比赛,师生群情激昂;校运动会盛况空前;我在班级举行的“吹鸡毛”比赛、“老鹰捉

尊重儿童天性 点燃习作热情

尊重儿童天性点燃习作热情 发表时间:2010-10-20T11:54:36.060Z 来源:《学园》2010年第8期上供稿作者:曾志军[导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作文成为语文教师一个沉重的负担,写作文成为小学生一个沉重的思想包袱。 王荣河南省光山县第三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作文成为语文教师一个沉重的负担,写作文成为小学生一个沉重的思想包袱。这是目前小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点入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创设习作情境,点燃习作热情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在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动机,有了动机,才能主动地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班级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一次,在以《战胜自己》为题的作文训练课上,为了营造写作氛围,一上课我就设疑,激发学生兴趣:通常人们都想战胜对手,战胜敌人,今天的题目是《战胜自己》,自己有什么可战胜的?有位哲人说过,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就能取得成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同学说:“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弱点,比如懒惰、胆小。如果能战胜它们,我就会勤奋、勇敢起来。”有的同学说:“我身上也有缺点,爱吃零食,每次走到校门口的小摊前,都经受不住各种零食的诱惑。如果我能战胜自己,改掉这个缺点,以后在吃饭的时候就不会没有食欲了。 ”有的同学说:“我写作业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总想玩东西,作业写得很慢又没有质量,如果我能战胜自己就好了,谁能帮帮我?”还有的同学说:“我的缺点是做事缺乏毅力,不能坚持。我计划天天坚持写日记,刚开始还坚持写,可是不到一星期,我就坚持不下去了。爸爸说我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看到同学们说的积极性那么高,我不失时机地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自由作文。 二改进习作要求,做好充分准备 当前的习作教学,教师常常是在习作前把习作的要求说一说,再稍加指导,然后要求孩子在 40分钟内完成一篇作文。这样的要求,孩子根本没有准备的时间,只能绞尽脑汁、东拼西凑,写出的习作往往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我认为, 40分钟的当堂习作决不能缺少课前所做的大量准备活动:材料的搜集、活动的体验、情感的酝酿等,都必须根据习作要求做出精心安排与准备。 同样写一篇文章,由于要求的不同,学生写作的欲望也就不同,写作的结果自然也不同。即使是语文课本上单元练习中的作文,我们也可进行改编,使它更切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更能引起孩子表达的欲望。比如要求高年级同学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教师就要注意寻找契机,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让他们感觉到写作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习作前,我向学生提出要求,生活中值得敬佩的人很多,他们虽然普通,但他们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歌颂的。下周我们举办一个以“为普通人歌唱”为主题的活动,届时将办专栏介绍普通人的事迹,张贴他们的照片。你们每个人都是记者,能完成任务吗?因为活动本身吸引了学生,他们进行采访,搜集照片,非常投入。未占用上课时间,作文如期完成了,而且很多同学写得情真意切,内容感人。我想,原因在于习作要求的改变,给足了学生搜集材料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较自然地写作,学生有了兴趣,转移了注意力,思路反而通畅起来。因此,我认为,在习作前应鼓励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从而积累美好、丰厚的生活素材,这是写好习作的关键。 三关注现实生活,丰富习作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就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隐去了太阳的天空是灰的,失去了水分的植物是枯的,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空的。”作文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写出来,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新学期在教室里布置了精美的黑板报,学生们边看边议,饶有兴趣;“三八”妇女节学校举行拔河比赛,师生群情激昂;校运动会盛况空前;我在班级举行的“吹鸡毛”比赛、“老鹰捉小鸡”、“猜谜语”等游戏,学生都非常高兴。事后,我让学生口头叙述活动过程,谈谈对活动的感受,学生兴趣盎然,语言也比较流畅。于是,我顺势引导:你们想不想把这些有趣的活动写下来?学生都非常愉快地投入到写作之中。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景观,是我们大的生活空间,在阅读活动中,我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文化营养,丰富积累,充实自我。 四淡化习作技巧,抒发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给孩子的心灵松绑,给他们开拓一方自由飞翔的蓝天。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小学生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和情感。即应当写出“童心”、“童真”、“童趣”。如一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傍晚,我家的小鸭子没回家,我想它们大概是和别人家的鸭子玩得太高兴,忘了回家吧。我赶紧到邻居家去找,果然不出我所料,十几只小鸭子正玩得开心呢!我把鸭子往回赶时,它们不时回过头去“嘎嘎嘎”地叫着,好像在说:“伙伴们,我们明天再见!”多么有趣的一段话呀!我们应爱护孩子们用个性化的语言完成的作文。 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有“标”不依,依然固执地沿用从形式入手的作文教学老路,“开门见山”、“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篇末点题”..用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小学生习作,不在于形式和作文的长短,只要能写出童真童趣,能再现学生精神和生活的原生态的就是好文章。 五改变评价方式,享受成功乐趣 一位哲人曾说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你撒播的是激励的种子,而孩子们收获的是自信、快乐、激情。”为了让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快乐,我首先在批改上下功夫。在给学生写批语时,我总是以平等交流者的身份出现、多角度地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成功之处,用欣赏的眼光、激励的语言去写评语。比如我班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当姐姐不容易》,我的评语是:“读了你写的文章,两个调皮可爱的小家伙跃然纸上。你这个小姐姐呀,既懂事又能干,真了不起!”从思想内容上下评语:“你能从父亲天天为你楼上楼下地搬自行车这件小事中感悟到父爱,说明你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也可以看出你有一双慧眼,很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 ”从语言特色的角度下评语:“你的语言很有个性,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你是老师心目中的小作家,老师期待着你的下一篇佳作。”另外,在习作评讲课上,我尽可能地肯定学生的优点,最大限度地让同学们品尝写作成功的快乐,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

7、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郝京华)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 郝京华 内容摘要:本文从进化论入手,提出儿童的科学基因与生俱来。指出探究是满 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探究是学生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自己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 关键词:儿童自发探究教育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探究是科学家的事情,小孩子只是在玩玩!可是,我们知道,人类经过成百上千万年的进化获得了逻辑思维、创造想象、直立行走和语言能力,如今这些能力已经潜藏在人类的基因当中。这种基因表现在儿童身上,就是好奇、好问、好探索、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世界,这种发生在儿童身上的鲜明特征,正是从我们祖先那里承袭来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有一则轶事,说是爱因斯坦有一次和儿童心理学大师让·皮亚杰做了一次关于儿童的对话。在听完了皮亚杰有关儿童研究的发现的介绍之后,爱因斯坦深深地为其中包含的那些隐秘而深刻的生命内容和文化信息所震撼,他感慨万千:“看来,认识原子同认识儿童相比,不过是儿戏。”在爱因斯坦看来,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一特点与科学家一样。我们常常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位小小的科学家,就是源于这个道理。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具有天生的探究本能。食蚁兽具有高超的探究本能来发现蚂蚁的行踪,人在初生时也具有一些天生的探究本能。但由于人类具有独特的基因潜能基础,使人类能够突破和超越自身天生的探究本能,而具有更卓越的探究能力。实际上,儿童不仅能够像食蚁兽那样探究蚂蚁的行踪,而且还能够像蚂蚁那样探究蚜虫的天性。也就是说,动物往往只对一定范围内的事物(往往是与他们的生存密切相关的事物)有探究的兴趣,可是儿童却对他们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有兴趣去探究。儿童不仅在探究的范围上远比任何一种动物广泛,而且能够学会不仅使用感官,而且使用人类创造的独特工具(如放大镜)和方法(如对比实验)来对世界进行更加深入科学的探究。 一个小朋友长大的过程,是人类发展过程的复演:从动作的发展来看,最先是爬,手脚并用;而后,双脚摇摇晃晃地走;最后,直立行走。这一过程用了约12个月,可是,在人类的进化中,这个过程却用了几百万年的时间。现在,能直立行走的潜在因素已经包括在人的遗传基因之内。同样,人的遗传基因中也有一种能够探索、理解和解释其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的潜力。孩童从祖先那里承袭了他们的经验,这些经验是经过了数百万年的进化,在一个充溢了掠夺者、自然灾害、毒物、危机四伏的世界中所累积下来的。

儿童教育应以儿童天性发展为依据

儿童教育应以儿童天性发展为依据 一、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儿童发展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是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那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又该如何培养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影响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进而影响着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长期以来,社会本位论在我国教育界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这种观点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视角来理解教育的本质,非常重视对受教育者的“培养”。学校要依据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再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将受教育者塑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存在相当复杂的关系,不断发展的社会必然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从这一角度看,成人在教育儿童时必须为儿童的将来着想,要考虑儿童长大之后能否适应社会生活?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急不可待地让孩子学习各种在将来的生活中可能“有用的”知识、技能。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不惜牺牲孩子的快乐童年。在这种追逐功利化教育目标的潮流中,承担儿童教育重任的学校也未能免俗。“应试”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硬性指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水平”成为一句空洞的教育口号。 上述观点夸大了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过分强调儿童对社会的被动适应,将儿童的学习指向遥远的将来,忽视了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忽视了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把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工具,以工具来要求教育,泯灭了教育自身的特性。” 这种“无儿童”的教育,导致求知欲最旺盛的儿童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造就出一批“早衰的”儿童。 从本源来看,教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从产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为社会培养人才。在这两者之中,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应当是首要任务。如果没有儿童的健康成长,就谈不上合格社会成员的养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 儿童不同于成人,其身心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儿童的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儿童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将“育人”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目标,将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本质要求。

天生气质-儿童的天性教学内容

天生气质-儿童的天性

天生气质-儿童的天性 导读:每个人里面都有下面四种天生特质,只是你特别倾向某一个气质类型。对孩子好的部分要大量栽培,否则又费力还效果有所折扣。来看一下你的孩子是属于哪一种天生气质吧! 孩子天生气质和爸爸妈妈没有相似之处。 如同生男生女和你家没有关系的。例如你爸爸生了很多儿子,你不一定生儿子,你生的孩子不一定和父母气质有关,是人类共有的。 每个人里面都有下面四种天生特质,只是你特别倾向某一个气质类型。 如同男人里面也有雌性荷尔蒙(7:3/8:2或6:4),否则男人就一点也不能理解女人,反之亦然。但比例有所不同。 后天可以把一个人内在少的部分发挥至极致,后天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很喜欢,你是可以去培养的。或者家里环境也是可以培养的。谈天生气质是因为我本来就可以做的很好的部分。例如,你喜欢音乐,在怎么训练,你也是有极限的,大师还是要天生的。 对孩子好的部分要大量栽培,否则又费力还效果有所折扣。 四大特质 热血型 1.天生外向 2.感情丰富 3.外显 4.社会性较好(小时候就愿意叫人) 5.温暖有同情心 6.比较容易改变,一讲耳朵就发热,就去做。擅长忽悠他人,也容易受人忽悠。比较冲动,比较不计后果,想得没有那么深 7.这种孩子一般比较宽容,你得罪她不会记太久 8.如果你肯定赞美她,孩子就会发展很好。 9.这种孩子不管过去(不要老和他讲过去你怎样),对未来的东西也没有兴趣(你讲现在好好学,将来生活会好,她听不进去),很懂得或在当下 10.喜欢多彩多姿的生活,坐不定 11.对人内在是很温暖的,温柔体恤,天生乐观活泼,看东西都是看到好的。看到半杯水,他真能看到我有半杯水, 12.对她来说,朋友越多,她就觉得越可爱。 13.在人生目标里很注重“关系”,得到关系上的注意和肯定。这样的孩子,如果你总是告诉她哪里不好,你会留不住这个孩子。她愿意留在家里,是因为家里有人注意她,认可她。否则她会把时间给到注意她,肯定她的朋友。 14.她甚至会为了关系的认可,而忘记家里。 15.必须给很多的注意/肯定。 16.在关系里她最看重:有人需要我。谁最需要她,她就走向谁。 17.如果教孩子某个东西:她做了后你要注意她,肯定她;她没有做,你要忽略。你可以用她的同理心激励她去做,例如“当你教爷爷时,爷爷的心里觉得很温暖,他就觉得被爱。”热血型的孩子听了就愿意做。

儿童的七种天性

儿童的七种天性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一:游戏 以“以意义为主导”的活动就是工作,“以快乐为主导”的活动就是游戏。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社会性很弱,做事情的动机多出自本能的自发。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所以,儿童自然好游戏。 所以,聪明的教育者会“寓教于乐”,他会对儿童说,来我们做个数字游戏?那些外行的教育这就会对孩子说:时间到了,我们学一会儿数学。 其实,把儿童需要学的东西变成游戏的形式,是我们的责任和工作,这是一件再自然再必要不过的事情,就好比儿童的消化能力不好,我们要把食物变软、变烂一样。对于儿童尤其是三岁之前的儿童来讲,不应该只为了意义追求快乐,如果我们不能把学习或者其他很有价值的事情变成游戏,我们就宁可不去学那些东西。勉强孩子,会打乱孩子内在的和谐,他神奇的、完美的内在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他们只能得到一知半解和服从。那点东西晚几天、晚几年都没有太大关系,但是,一旦儿童内在的心理和协杯扰乱和破坏,那么,教育就事倍功半了。现在很多幼儿园的父母急功近利,以孩子学东西为成功的目标、为炫耀的资本,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结果东西学的马马虎虎,孩子美好的天性也泯灭掉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降低了,他们的眼神中出现了茫然,他们稚嫩的眉头开始不断皱紧,这是每一个真正爱孩子、懂孩子的人应该坚决避免的。 另外,儿童是从游戏中学习的,这个学习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的增长,还有经验的增加,还有自我内心成长,对生活、他人态度的渐渐形成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和增长。很多时候,虽然具体的学习目标没有达到,但是其他发面并没有停止。所以,仅仅为了孩子不愿意被唐诗而打孩子屁股的家长,实在是胶柱鼓瑟了。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二:模仿 模仿是学习之母。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和形

回归教育自然发展儿童天性(20200602144946)

回归教育自然 发展儿童天性 ------ 读卢梭《爱弥儿》有感土城初中李新艳《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 年完成的不朽之作,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在翻开这本巨著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人物撰写的巨著是需要意志来啃的,甚至还需要借助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懂,然而,从第一页起,从字里行间中,我始终都好像与一位睿智,崇尚自然,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老者交谈。全书以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他深情的讲解犹如山峦叠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润你的心田,给我这么一个在教育领域前行了近二十载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启迪,也让我教育的心境豁然开朗了许多。 《爱弥儿》这本书是卢梭通过虚构一个叫爱弥儿的教育对象来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天性。卢梭主张进行自然教育,而不是社会教育;教育要培养人,而不是培养奴才和暴君,卢梭也是以这种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而名垂教育史册。读这本书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让我感受颇深:“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由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就是愚蠢的事情。”卢梭的这段话让我受益匪浅,使自己对教育的认识更明晰,并充分认识到尊重儿童,顺应儿童天性的重要性,明白教育的实质只不过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引导活动,它在于善于发现儿童心智上的天赋,并利用这些天赋,发展儿童的智力,最终使孩子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才,实现物尽其用,这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然而现实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与此却相距很远,首先作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是怀抱师德尊严居高临下的说教,共同的特点是没有蹲下身体,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学生,而是以过来人所谓的“睿智”指点,告诫甚至训斥孩子,结果,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老师是正确的,但从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难过,痛苦,或者逃避,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其次,作为一个家长,在生活中,我们虽然常抱爱的理由,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并深深责备地面的过错;孩子犯错了,我们总是纵容偏袒,认为孩子还小;孩子遭受失败了,我们总是忧心去安慰,甚至

孩子的天性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U] 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U] 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U] 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

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

天生气质-儿童的天性

天生气质-儿童的天性 导读:每个人里面都有下面四种天生特质,只是你特别倾向某一个气质类型。对孩子好的部分要大量栽培,否则又费力还效果有所折扣。来看一下你的孩子是属于哪一种天生气质吧! 孩子天生气质和爸爸妈妈没有相似之处。 如同生男生女和你家没有关系的。例如你爸爸生了很多儿子,你不一定生儿子,你生的孩子不一定和父母气质有关,是人类共有的。 每个人里面都有下面四种天生特质,只是你特别倾向某一个气质类型。 如同男人里面也有雌性荷尔蒙(7:3/8:2或6:4),否则男人就一点也不能理解女人,反之亦然。但比例有所不同。 后天可以把一个人内在少的部分发挥至极致,后天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很喜欢,你是可以去培养的。或者家里环境也是可以培养的。谈天生气质是因为我本来就可以做的很好的部分。例如,你喜欢音乐,在怎么训练,你也是有极限的,大师还是要天生的。 对孩子好的部分要大量栽培,否则又费力还效果有所折扣。 四大特质 热血型 1.天生外向 2.感情丰富 3.外显 4.社会性较好(小时候就愿意叫人) 5.温暖有同情心 6.比较容易改变,一讲耳朵就发热,就去做。擅长忽悠他人,也容易受人忽悠。比较冲动,比较不计后果,想得没有那么深 7.这种孩子一般比较宽容,你得罪她不会记太久 8.如果你肯定赞美她,孩子就会发展很好。

9.这种孩子不管过去(不要老和他讲过去你怎样),对未来的东西也没有兴趣(你讲现在好好学,将来生活会好,她听不进去),很懂得或在当下 10.喜欢多彩多姿的生活,坐不定 11.对人内在是很温暖的,温柔体恤,天生乐观活泼,看东西都是看到好的。看到半杯水,他真能看到我有半杯水, 12.对她来说,朋友越多,她就觉得越可爱。 13.在人生目标里很注重“关系”,得到关系上的注意和肯定。这样的孩子,如果你总是告诉她哪里不好,你会留不住这个孩子。她愿意留在家里,是因为家里有人注意她,认可她。否则她会把时间给到注意她,肯定她的朋友。 14.她甚至会为了关系的认可,而忘记家里。 15.必须给很多的注意/肯定。 16.在关系里她最看重:有人需要我。谁最需要她,她就走向谁。 17.如果教孩子某个东西:她做了后你要注意她,肯定她;她没有做,你要忽略。你可以用她的同理心激励她去做,例如“当你教爷爷时,爷爷的心里觉得很温暖,他就觉得被爱。”热血型的孩子听了就愿意做。 18.这种孩子节制力很差,要从小培养。因为有节制力才能得到她很注重的人的爱与肯定,否则她就改不了。要培养孩子的节制力。培养孩子节制力的方法:金钱管理(让孩子自己记账)&需要时间。 例如:林老师家给孩子钱的规矩是:马来西亚的孩子中午要自己买午餐吃,所以林老师就一/二年级每天给钱,三年级开始每两天给钱,四年级一下子给三天的钱,中学时一周给一次钱。时间未到钱就用完,那就没钱了。孩子不可以一开始就管理一周的钱。要循序渐进。 林老师家真实案例:孩子四年级时开始每三天就给一次钱。结果孩子第一天就把三天的钱都用完了。回家问妈妈要,妈妈说:“我不能再给你钱了。你要饿得少一些,我建议你每天早晨出门,吃得饱一些,下午两点多回家妈妈一定已经做好饭给你吃。”

七大天性

游戏快乐的获得思维能力 “以快乐为主导”的活动就是游戏。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的增长,还有经验的增加,还有自我内心成长,对生活、他人态度的渐渐形成等,这些都是宝贵的体验。 其实,把儿童需要学的东西变成游戏的形式,是我们的责任和工作,这是一件再自然再必要不过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把学习或者其他很有价值的事情变成游戏,我们就宁可不去学那些东西。 勉强孩子,会打乱孩子内在的和谐,他神奇的、完美的内在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他们只能得到一知半解和服从。 模仿重复的训练养成习惯 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和形成,都有它最初的范本和源头。儿童的模仿是方方面面的,从一句口头禅到一种语气、手势,到一种态度、一种习惯,甚至一种气质,儿童模仿和吸收能力十分惊人。 儿童的内心对环境的吸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因为环境中包含了多少的信息是我们不能确切了解的,儿童的内心用哪种方式来吸收,我们也是很难完全理解的。但是,有一点我们是确定的,即:丰富且充满爱的环境会让儿童吸收充足的养分。好奇知识丰富的源动力 追求新奇;喜欢标新立异,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充满新鲜感。 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很多发明创新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同时在客观上给人类带来了进步。 很多时候,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与好奇心是相悖的。“不要什么都问!“不要什么都管!”“你怎么追根究底!”。社会的教育倾向于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倾向于让人服从而不是理解,倾向于让人了解事情的表面而不是深究。对好奇心的破坏就是对愚昧和盲从的推进。

赞扬用获得的爱赞美万物 渴望赏识是人类普遍的渴望, 儿童尤其如是. 儿童由于心智尚未成熟以及阅历缺乏, 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都是比较弱的 , 很多事情不能马上通过结果来判断, 他们只能依赖于别人的评价, 所以成人的称赞对他们就显得弥足珍贵. 赞扬会让孩子心中升起谦和、自信,让孩子向着爱的方向成长,儿童会将心中那份被赞扬的美好感觉保存,并用这种爱的态度面对世界,用这种爱回报社会。 成功孩子实现目标源源不断的动力 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积极的感觉,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成功的感觉会像一粒种子,深深埋进孩子的内心,伴随成长生根发芽,为了再次品尝这美妙感觉,专心致志的做好每件事。 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一旦有了成就感,儿童就会有高涨的热情和自信,他们的自信力越强,他们就越努力,就越容易成功,成功又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高涨的热情和信心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至于儿童获得那点客观上的成绩并没有多么深远的价值,切不可急功近利为了那一点小小客观价值(比如算术、钢琴、识字等)而损伤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仅得不偿失,而且不易弥补。 合群找到生活真意 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其精神和感情需求是远远高于其它物种的。所以,人类普遍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感动、被陪伴,所以,人们寻求朋友和爱情。所以人们看重知己间的惺惺相惜,看重自己的感情归属。 小孩子虽然还不成熟,但是,他们对于他人的需要却要远远高于成年人。是否能够得到成人足够的照料,以及亲子间是否能够建立亲密的玩伴关系,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孩子能否获得亲密的友谊,能否顺利地融入同龄人的团体,也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小孩子不仅会从同伴身上获得很多感情支持,而且能进行各种经验的交流和尝试,并通过同伴的看法来调整自己。缺乏足够的同龄交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明显障碍。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我们尊重这个事实的同时不难发现幼儿喜欢游戏,尤其是喜欢角色游戏。如何做好角色游戏?如何使幼儿在每一次的游戏中汲取养料,得有所用?如何使每一个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问题深深地缠绕着我。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在角色游戏中,做好每一次角色游戏的讲评,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因为,角色游戏的产生是以幼儿身心发展为前堤,而角色游戏发展又是以促进幼儿生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作为角色游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讲评,受到幼儿的欢迎同时,同样促进幼儿的发展。 有教育学家认为:幼儿是带着知识、技能和态度进人游戏情境之中的,而且,他们还有关于自我的一定的观念和态度(如自我概念的形成等等)对即将加人游戏的其他孩子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诸如此类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活动进程和结果的变化。在新中班的第一次角色游戏时,我们在教室里放置许多玩具,在幼儿游戏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去告诉他们“哦,你是理发师,你会帮我理发。谢谢。”“你替我看病,你是好医生。”“我能打电话吗,电话间老伯伯?”...游戏结束讲评的时候,我把小朋友一个个请出来用满腔的热情向小朋友介绍我这个老奶奶认识XX是个医生、XX是理发师、XX是“娃娃家”的妈妈。小朋友可喜欢这种称呼了,他们笑嘻嘻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仿佛这一切都是真的,有的小朋友还兴奋地拍拍手。由此,我知道幼儿愿意用这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游戏,他们觉得自己被充分肯定了。 随着幼儿游戏次数增多,幼儿喜欢讲评已不再停留于让老师夸张地称呼一声,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老师能把他游戏中了不起的事告诉大家。有很多次,我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我要讲评的时候,我的桌上会自动地出现一个个幼儿的“作品”,会有小朋友跑到我面前对我说“徐老师,今天让我说,好吗?”。这时,我比谁都清楚孩子们渴望得到一种机会,一种把自己的成功欣喜地展现给大家并与大家共享的机会。 到了大班,幼儿的群体意识更加强烈,幼儿在乎角色游戏的讲评进一步扩展到要去了解其他主题的发展。大班幼儿会说:“听讲评,我就能知道别人在干什么。他们玩得好,我明天就可以去玩。”这里幼儿在游戏相互接触中,产生了交流的迫切要求,他们已经开始学习接纳别人的经验,并用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同伴的游戏。游戏讲评成为幼儿展现自己又了解同伴的窗口。讲评成功这一结果使他们满足,而这种满足又变成了新的动机。至此,我们的角色游戏成为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幼儿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并且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使之适应自己的编码图式,而讲评正是这种方法的主要部分。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测试,34名被测的幼儿中90%以上的幼儿说喜欢讲评,并且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角色游戏讲评中情绪是愉悦的:宣泄自己的成功并获得大家的肯定是愉悦,聆听同伴的游戏去评判优和劣是愉悦,甚至在讲评时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也会是幼儿发自内心的偷悦。 由此,我们知道把握好游戏讲评的契机会使幼儿在每一次真正说自己事的同时汲取养料,更上一层楼。以下是我在角色游戏讲评中的几点体会: 1.老师心中要有目标,这是角色游戏讲评成功的基础 角色游戏是幼儿扮演角色,模仿成人劳动的一种意愿性游戏。我们在尊重意愿的基础上追求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思维发展。由此我们的目标就必须隐性,最主要的是我们提出的目标必须适度。因为老师的目的性太强,就会把角色游戏变成是“老师的游戏”;而目的性太弱,老师针对幼儿游戏指导的有效性就会削弱。因此,这对老师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比如,有一次,幼儿在游戏中造地铁,他一改以往用立体积木,而是用一块块扁平的长方型积木造地铁。他边造边自言自语地说:“哈哈,这下地铁不会坏啦!”发现我在旁,便拍拍我说:“我的新发明。”讲评的时候我分享了孩子的兴趣与快乐,但我不忘记顺水推舟,故意问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