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最有力的支撑,是人类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保障社会全体成员自身根本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公平,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我国教育法中第九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具有稳定和平衡的作用,另外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也有着过滤筛选的作用, 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每一位社会成员在当今社会激烈竞争中要使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接受教育,这就要求教育机构提供利益均等的机会让所有人都公平的接受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正义的实现,直接关乎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与否。教育公平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理想目标已成为人们对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愿望,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本意,是公平正义、社会公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的基本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教育公平直接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建设的成败。

一,实现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努力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让它们公平与自由的发展,都处于均衡进行的状态,这些的实现都有利于我国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而教育公平又保障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民的基本素质,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各方面都均衡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教育不公平会直接导致社会不安定,加剧社会不公,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大因素,还会阻碍人类历史发展,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力量。因此,教育公平事业发展得越好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就越快。城乡教育公平失衡,地区教育公平失衡,阶层之间配置资源缺失,校际之间配置资源缺失念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要使我国的教育走向公平,构建一种终身教育的体系势在必行。这一理念明确告知人们受教育不仅仅是在我们青少年儿童时期,它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生屮的各个年龄段。它既是我国末来教育体制化的实践,也扩大了我国教育的面向。它能够使得各级各类教育在形式上互相完善,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发展,可以随时随地的实现每一个人的学习愿望。这就要求政府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依据我国教育的特点,满足人们受教育的要求,终身教育体系是开放化的模式,也是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重宴途径。首先要设立相关教育机构来保障终身教育工作的顺利落实,人们在停止了正规化教育之后,要想继续接受教育,就必须得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各种终身教育办公室,各级地方政府成立议事和宣传组织,向人们宣扬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大对终身教育的认识,让人们意识到终身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其次政府还要建立开放的教育制度,提供经费保障终身教育顺利推广,制定相关法律,保障终身教育理念顺利进行。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法律作保障,使终身教育体系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任何教育都有资金的支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求社会各界力量,多方面筹集资金,增加专项投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引导人们自主学习。并为其提供多样化的受教育途径,运用信息科技手段,比如网络课堂、远程教学这些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从而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中国网 | 时间: 2007-09-26 | 文章来源:中国网 什么是和谐?和谐是指配合匀称、适当,是事物内部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矛盾性达到协调、均衡、适当的状态,也是社会主体的一种价值取向。古往今来,和谐美、和谐社会一直是进步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一直向往和追求事和、物和、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但是,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的和谐是不存在的。因此,和谐的美好状态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什么是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就是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1] 什么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方面是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和谐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因此,社会和谐主要表现为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上。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又不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那些国泰民安的盛世。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这六个方面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根据这六个方面的总要求,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解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的现代社会。这个界定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本

论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及社会建设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在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 请解读:(1)请论述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注重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 (2)请论述党和政府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 必要性: 1.改善民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表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视改善民生,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2.改善民生,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尤为突出。改善民生,有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够使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才能够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共同理想。 4.改善民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重视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维护了社会公平,能够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社会的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就组成了正义制度。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与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规则的约束。 有了正义和正义的制度,即使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可以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使是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我们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见到不公平的现象,我们要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1)废止农业税;不收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完善和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教育公平内涵及意义

一、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 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地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为了真正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所蕴含的平等精神,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育公平还必需包括:在客观上存在着社会发展不平等的历史时期,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不平等”的矫正);在现实层面上,反对和遏制旨在破坏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的教育特权(“平等”的维护)。 (一)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教育公平意味着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凡具有同等公民 资格的人包括青少年学生,不因为他们的性别、种族、地域、健康状况或家庭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在教育上受到不同对待,反对形形色色的教育排斥或教育歧视。这项权利已经明确地写入现代国家法律之中,成为一项受到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1954年)。后来历次宪法修正案中(1975、1978和1982年)都保留了这一条款,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第46 条将这一条款扩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宪法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人权,教育公平体现了《世界人权宣言》(1948)的基本精神。《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其他的一些得到国际普遍承认的人权公约,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76)、《儿童权利公约》(1990)等,也明确地将人人享受平等教育权利作为基本人权加以确认,认为其基础源于人的固有尊严与平等的要求,源于此项权利与其他基本人权之间的内在关联。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人人不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那么他们彼此之间就不能享受同等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其他各项基本人权。在此意义上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

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

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以和谐社会构建为视野 摘要:社会公平分为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教育公平隶属于文化公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中,教育公平本身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无论对经济公平还是对政治公平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和谐社会视野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相处,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社会是否公平正义是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之一。可以说,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个公平的社会。因此,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于社会公平,有的学者把它归纳成涵盖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六者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的完整的社会公平体系。 [1]其实我们可以将社会公平简要地归结为三大公平,即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不论公民个体还是利益群体与阶层都会在这三个方面追求公平,公平正义的实现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教育公平隶属于文化公平,在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独特体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教育由于其基础性、主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成为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之一。党的十七大更是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被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因此,开展对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关系的研究大有裨益。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关于教育公平,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对此有过相关的论述,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曾经主张过“有教无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所有儿童都应该接受机会均等的公共教育,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和美国近代教育家贺拉斯·曼明确提出教育机会应该人人均等,以上都表达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到了现代,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是写入了《联合国人权宣言》。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公平已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教育公平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为什么: 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现实原因) ②社会建设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③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体现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④这是我国政府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的要求。 ⑤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怎么办: (1)国家怎么办 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③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⑤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⑦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2)青少年怎么办(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等) ①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②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③要诚实守信,关爱他人,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④要保护环境,珍惜爱护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 ⑤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善于和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⑥积极参加改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考点40.理解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增强公平意识和正义(精)

考点40.理解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增强公平意识和正义感(b 一、维护社会公平,增强公平意识 1、公平的含义: 公平是在比较重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与他人的付出和所得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就产生了公平或不公平的感觉。所以说,公平是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也可以说,公平是分担自己该做的。 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公平体现着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2、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1)原因: 公平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体,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公平体现着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公平是维系良好合作的重要前提。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能够使人们稳定持久地进行合作,而只有公平才能实现这一点。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有了公平,才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公平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不公平的危害: 对个人:在社会合作交往中,如果收到不公平的对待,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就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产生报复行为; 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恶化彼此关系,合作难以为继; 对经济社会发展: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甚至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长治久安。) 3、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公平总是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不公平现象。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但,我们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教育公平的调查报告

关于教育公平的调查报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近几年,中央、省、市年度教育工作会议,始终把教育公平摆在教育优先发展的主要位置来提。而对于真正的教育公平的提法,对于我们西部边远县市、边远学校似乎有些遥远。所以,人们也就很少去思考教育公平这一问题,似乎只要能让所有的孩子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段的教育,教育部门也就算是完成了这一义务。带着问题和好奇,我于2010年1月,利用自己当教育专干的亲属,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对一些学校进行了调查了解。在调查过程中,立足于教育公平这一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办法和措施,进行有目的活动,先后调查了我县第一初级中学、城关小学、东风小学、布多附中(县城);麦禾营初级中学、麦禾营中心小学、板榻小学、雨碌乡小铺小学、小米小学、付加村小学(乡村)等10余所学校。 调查中,主要采取访、看、查、问的方法进行。访。主要是向学生及学生家长,当地政府访问学校的社会效度,家长、学生心中的效度;看。主要是看校容校貌,看教师、学生的精神面貌,看学校的管理制度,看学校的各种活动情况;查。主要是查学校的横籍管理,查学校各年的成绩,查学校的各种档案建设;问。主要是问教师的教学情况,对学生的

培养导向,问校长的管理去向,问家长、学生的要求和建议等等。 在调查的过程中,主要以以下内容为主,进行由点到面的调查了解。 一、不同类学校之间,在诸多建设上的差别。 二、近年来,学校的办学效益,在周围民众心中的地位。 三、清查各校设施建设隐形投入,看教育发展差距。 四、看教师的学历结构及学科搭配情况。 五、看各校的制度建设,了解管理情况。 六、听教师课堂教学,看教学公平程度。 七、看各学校的校风、教风及学风了解学校的发展去向。 八、从校容校貌看学校精神风貌,了解学校各种健体怡情、娱心的活动。 通过围绕以上八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了解,发觉在县城中小学校与乡镇中小学存在以下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且存在问题多由于历史的原因,积淀较深,隐患较大。

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的内涵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首先,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其次,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建立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成事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信用经济。如果破坏了信用关系,就会动摇市场经济的基础,带来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诚实守信。 第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我们党提出要最广泛

教育公平论文

中国教育公平之“高考移民”问题分析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要确保教育公平,可以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育质量、改革教育制度、改善受教育机会公平这些方面加以处理。高考移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既有教育的内部原因,也有教育的外部原因。从教育内部来看,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所产生的矛盾在高考中的一种集中反映或者说集中体现。这种现象是部分考生为了达到上大学或者上好大学的目的,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流动。从教育外部情况来看,主要是个别省份的户籍、学籍制度管理不严,给有些人有了可乘之机。 关键字:教育高考移民公平 一、“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紧密联系 “教育公平”是由“教育机会均等”这一观念逐渐演变引申而来。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素质在社会的发展上越来越显得重要,教育的位置相应的也愈来愈重要。在十七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后,由于社会公平问题的再次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也将视线转移到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基础教育上。“教育公平”这个问题也被人们给予了更多关注。从来源上看,公共政策是致力于解决一些政策问题,而政策问题又源于一定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涉及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也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由此可见,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大多数人能够看到的问题,同样必须将公平作为首要前提。 二、“高考移民”现象探究 (一)“高考移民”产生因素 “高考移民”就是指那些为了参加高考而进行户籍迁移,从录取分数线较高、录取率较低的省份把户籍迁往分数线较低、录取率较高的省市。考生为了“榜上有名”,通过采取转学或者迁移户口的办法到高考录取分数线较低或当地升学率较高的地区应考的不合理现象。 1、地域差异的因素 从总体上看,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异性地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西部地区,有7 个省或自治区;第二类为教育发达地区,有6 个

社会公平的意义

社会公平的意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激发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 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①能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 ②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③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胡锦涛“社会公平观”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 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9月1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强调,亚太区域合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应该携起手来,充分运用亚太经合组织这一合作平台,深化合作,拓展合作,不断朝着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目标迈进,不断造福亚太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据9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 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一段话:“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笔者相信,这是一段令许多人欢欣鼓舞的话语,这是一段让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与希望的话语。 胡锦涛主席强调“坚持公平正义”的深层含义值得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深思,更值得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解读这段话,我们与公平正义及民生走得更近,与人民群众走得更近。“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这

教育公平研究

教育公平研究论 【摘要】教育公平主要指向的是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而且由于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关键词】公平农村教育机会 1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 1.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初中入学率差距比较突出,少数民族自治县与非民族县的初中入学率组间差距也较明显。 1.2城乡差别:农村教育问题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突出严重。 1.3阶层差别:关注弱势群体 我国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成为我们观察公平问题的另一个重要视角。不同阶层在学业成功上的差异同样巨大,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学习失败、辍学留级、中途弃学的,主要是家境贫寒、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的孩子。 1.4女性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 我国女性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在整体上有很大进步,发展的态势也较好,但女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涉及用人制度和传统观念的改变,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类学校在校生的比率不低,但发展极

不平衡,目前尚未普及初等教育的主要是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2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原因 2.1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 1、改革开放之后,各地的发展差距又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是强调教育的直接功利价值,希望迅速改变工业、科技落后局面,因而,教育的实际重心在高等教育。而计划体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并不是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 2、重高等教育,体现的是国家对“效率”的直接追求。由于国家垄断了教育资源,又财力不足,致使基础教育长期薄弱。轻基础教育的现实,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而且由于国民素质、劳动力素质低下的制约,总体而言对经济发展并不是高效的。 2.2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 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城镇,从而有利于城镇学生的升学。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为了选拔少数“尖子”,而使多数儿童的利益受损、强烈竞争性的教育,是违背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应试教育”的制度基础,目前正在纠正、改变之中。但公立学校之间业已形成的重大差距,已经成为目前市民关注的新的教育不公的动因。 2.3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过去的粮油供应政策、就业、医疗、住房、劳保等各项社会福利等等。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这一思路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但作为一种和思维定势它仍有较大的惯性,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之中。对此应当有相应的认识并予以矫正。 2.4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知识点梳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民主法治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2.公平正义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自觉维护正义 3.诚信友爱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灿烂的文明之花 4.充满活力 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基本路线、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5.安定有序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 1.现实原因: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还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因素 (1)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 (2)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 (3)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突出 (4)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5)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 (6)腐败现象 (7)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理论原因 (1)是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2)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3)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5)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在行动) 1.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007年全国免征农业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工问题) (2)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青藏铁路开通) (3)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大学生就业、下岗工人再就业、农民工问题) (4)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学会终身学习;教育减负;“两免一补”;严禁教育乱收费)(5)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农村

我眼中的公平教育

我眼中的公平教育 县六中柯维林2013-12-21 摘要: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平等的最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我作为一名家长,我眼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和导致教育不公的原因,以及解决我国教育不公问题的一些浅见。 关键词:教育公平;现状;原因;建议 现如今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要使社会和谐,社会公平是基础。要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不仅必不可少,更为重要,更是基础。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因为它体现了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外,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受教育状况、生存状态,进一步增进社会公平。因此,教育公平就成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重要途径。 一、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 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最大特点就是极不平衡,主要表现为: 1.地域性特征明显,地区差距巨大。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社会文化相差很大,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据有关人员的研究,各地的经济差距已经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的最大差距,而且近年来,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2.城乡差别:农村教育落后问题仍然突出。农村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70%。国家特别重视九年义务教育,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城镇和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在校生比例存在巨大差距。1995年,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占全国适龄儿童总数的80%以上,而在校生占全体总数的比例,仅为60%左右。 3.阶层差别: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随着收入分配形式的多样化,我国城市居民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逐年增加。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教育,但高中和大学收费制度改革后,学费大幅度增加,使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权利无法享受。农村学生中途辍学的首要因素还是缺钱。 二、导致教育不公的原因 我国当前出现的种种教育不公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不发达引起的教育供给不足,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和政策,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巨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等。教育有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按照经济学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需要和供给可以自动调整,实现动态均衡。我国教育是由政府主导和控制,供给数量和质量具有很强的刚性,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还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目前,受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的限制,与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来比,教育的供给不足,这是形成我国教育不公的根本原因。

新编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稳定物价,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稳定物价,和谐社会稳定物价和谐社会近两年来“蒜你狠”、“逗你玩”、“姜你军”等带着讽刺意味网络热词平凡出现在我们生活之中,这反映了物价上涨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物价上涨也牵动着百姓的神经。XX年至XX年每个月的CPI都居高不下,有几个月的数据甚至超过5%,其中带动物价上涨的主要以蔬菜,肉类以及粮油为主。 物价上涨给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百姓手中的钱越来越不值钱的同时,幸福感也逐渐的降低。这不仅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更是和国家的政策背道而驰。解决好物价上涨的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要我们每个人出力。 1、增加农副产品的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供小于求,增加市场相应农副产品的生产能力能从根本上解决物价上涨的现象。但是,农副产品的生产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单单根据市场反应再解决生产问题不是长远之计。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还不够成熟,现阶段应该抓住国家“三农”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速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2、加强政府的管控力度。“蒜你狠”、“逗你玩”、“姜你军”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市因为不法商贩恶意囤货,哄抬物价,着从侧面反映出了政府对农副产品市场的监督不到位。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管控力度是杜绝恶意囤货,哄抬物价的有力手段。只有政府监管到位了,不法分子才没有可乘之机,物价也有了强有力的保

障。 3、加强舆论的监督,发挥舆论的力量。媒体对物价上涨的报道以及原因的剖析能够全面的反应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从而能够敦促政府采取措施。舆论是民众心声最直接的反应,舆论的声音就是民众的声音,充分发挥舆论的力量能够保证民众的心声及时的传达至政府,确保政府作出正确及时的措施。 吃穿住行事民生之根本,物价上涨会严重影响民生。民生又是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因素。控制物价就能控制民生,从而让社会和谐发展,国家长治久安。 本文来自/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 第二框《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案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课知识升华的关键点。 【学情分析】 面对本校学生素质相对较差且参差不齐的情况,一开始就要用用鲜活的材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完全理解教材可能存在难度。把教材讲清楚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激发他们求知欲望,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 2、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2 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难点: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社会调查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实地寻访、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课堂汇报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制度中怎样去具体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呢着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公平的含义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某公司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决定拿出ABCDE五套面积各异的住房分给甲乙丙丁戊五位工作积极且工作能力强的员工。ABCDE住房的面积分别是150㎡、120㎡、90㎡、80㎡、30㎡,甲乙丙丁戊五位员工的年龄分别为50岁、35岁、35岁、2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为残疾学生提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特殊教育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举措,也是改善残疾人民生问题,提高其社会地位,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 大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工作,也是从残疾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以残疾学生发展为本”的特殊教育理念的一项重要工作。残疾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具有双重使命:既要向残疾学生传授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职业技能,使其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两个方面不可分开,缺一不可。只有坚持两个目标一起抓,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还存在普教化倾向。对广大残疾学生来讲,沿袭普通教育的做法不能满足残疾学生顺利就业、融入社会乃至终身发展的需要。 《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把加强劳动技能教育和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臵,切实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为将来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创造条件”。近年来,各地按照国家要求,制定有关政策促进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地加大投入力度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建设,对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模式等都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加强师资建设。各地逐步为特教培养了一批“一全”、“二师”、

“三能”的教师。“一全”是指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如科学人文素质、专业理论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教师道德素质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二师”是指既能从事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技能的教学和指导;“三能”是指能进行文化课的教育教学、能进行专业理论技能训练指导、能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 加强职业教育相关设施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特殊教育学校的相关实习场所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室要与学校的各类实验室和功能教室一起整体规划,不断加强建设,不断更新和发展。要结合各地就业市场的实际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建设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形成以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基地网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建互惠互利的实训基地,积极接纳师生实习实训。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校办企业的发展,逐步把它们办成残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 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伐。一方面要自我培养,一方面要聘用社会专业人员做兼职教师,走专兼结合的路子,逐步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 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伐。一方面要自我培养,一方面要聘用社会专业人员做兼职教师,走专兼结合的路子,逐步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 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实践研究,与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合作开展《特殊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的实践研究 特殊教育】(师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