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年7月整理)各国工业革命比较.doc

(2020年7月整理)各国工业革命比较.doc

(2020年7月整理)各国工业革命比较.doc
(2020年7月整理)各国工业革命比较.doc

比较英法美德俄各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组员:吕心怡、刘殊利、朱恒宇、欧阳乐心、张瑞晗、叶禹岑、张新月、殷乐、马婧、

罗睿骁、孙健伟)

一、英国工业革命特点

(1)从棉纺织轻工业开始,没有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销路广、获利大,并且受封建行会和习惯势力的束缚较少,容易使用新技术和新机器。同时英国当时的棉纺织品质量不如印度和中国,为了竞争也迫切需要进行技术革新。

(2)以解决动力问题作为关键和重要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既是英国工业革命和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突破轻工业部门向纵深发展的关键。

(3)以机器的发明、使用和制造为中心。

手工劳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对象,机器生产是这次革命的结果,机械化是这次革命的中心。英国最早在18世纪60年代以发明纺纱机和蒸汽机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前后经历了各种各样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如棉纺织工业部门发明了上十种的机器;蒸汽机也不止一种,从单动式蒸汽机到联动式蒸汽机,再到高压蒸汽机等;在冶金工业和采矿工业上有鼓风机、辗压机、抽水机、凿井机、曳运机等;在交通运输业上有蒸汽机车和汽船等;在机器制造工业上有“移动刀架”,各种蒸汽锤和金属加工车床;最后到19世纪30—40年代完全能用机器制造机器,并且大量向国外输出机器,作为工业革命完成的界标。

(4)以本国的发明创造为主,同时也尽量吸收了前人和别国的先进技术。

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引进和利用的外国先进技术不多,只能靠本国的发明创造为主,所以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机器都是英国人自己发明制造的。

(5)在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上,工业革命初期的许多技术发明主要还是工匠们的经验结果,科学只是起了辅助作用。

二、法国工业革命特点

(1)资本原始积累主要依靠剥削农民。

法国对农民土地的剥夺主要不是通过大规模圈地的暴力形式,而是通过租税盘剥方式进行的,对外殖民掠夺虽是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之一,但由于法国在18世纪前期在与英国的争霸战争中连遭失败,丧失了大片殖民地,因此,殖民掠夺对于原始资本积累的意义不像英国那样突出;

(2)小企业的长期和大量存在及大企业的发展迟缓。

这与法国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工业结构有关系,法国的服饰业、高级化妆品和奢侈品制造业历来十分发达,在工业体系中占有相当比重。这类企业多采用手工劳动,分散经营,因而阻抑了大型企业的发展;另外法国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影响了工业劳动力的供应,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3)高利贷资本特别活跃。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高利贷资本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主要从事利息优厚的国债和证券交易以及对外贷款等信贷投机活动,很少直接投资于工业企业。

三、美国工业革命特点

(1)工业革命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南部地区盛行种植园奴隶制,工业十分落后;

(2)外国移民是美国工业革命的重要动力。

大量涌入的移民,不但给美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而且还带来欧洲先进的技术。美国人民创造性地加以改进,从而迅速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机器;

(3)与西进运动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60年代后,工业革命的浪潮进一步向西部发展,工业中心逐渐西移。西部一方面为美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丰富的农业、畜牧业产品和矿产资源,另一方面也成为了美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广阔市场。正是由于西进运动的促进作用,使得美国先于法国、德国迅速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强国。

四、德国工业革命特点

(1)从工业革命的原始积累的方式看,由于长期的政治分裂,使德国无力开拓海外殖民地,其工业革命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解放农奴时的赎金。

在农奴制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向农奴收取高额的土地赎金,地主贵族攫取了大量资本和土地;同时赎免了封建义务的农民,除少数成为富农外,、绝大多数走向破产,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德国也成立了投资银行和股份公司,集中社会游资,投入工业领域;德国工业落后及工业利润丰厚,也吸引了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向德国投资;

(2)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处于领先地位,并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工业革命期间,德国修建了大量的铁路,超过了英、法,并且大力修筑公路一、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为了尽快摆脱落后局面,促使德国经济的起飞,德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推动工业革命的进行,国家政权积极干预是德国工业革命的又一特点;

(3)较早实现了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移。

受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德国的采矿、冶金、煤炭和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同时,普鲁士为了武力统一全国,实行“铁血政策”,大量订购军事物资,鼓励军火生产,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由于较早实现了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的重心转移,德国迅速建立起雄厚的工业基础,保证了其他行业改造所需要的物资及装备的供应,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全面发展;

(4)国家政权积极干预。

为摆脱落后局面,德国各邦政府都充分发挥了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力推进工业革命:实行高关税政策,保护民族工业;兴办国有企业,资助私营企业;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招聘外国工程技术人员,组织成立科学研究团体,及时介绍国外新技术和科研新成果等。在国家干预方面,尤以普鲁士最为突出。

五、俄国工业革命特点

(1)俄国技术落后,资本积累不足,所以外国资本和技术在俄国工业革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俄国的许多大型企业一开始便为外国银行家所操纵,重工业基本为外国资本所控制,不少企业是外国资本家直接投资开办的。外资的大量引进虽然

加快了俄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但也造成工业利润大批流向国外,这对本国的资本积累是不利的;

(2)发展极不平衡。在地理上,工业分布不均,绝大多数工业集中在欧俄地区,在东部和东南边远地区,特别是在“边区殖民地”仍保持着原来的农业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起伏波动较大,高涨与低落交替出现,缺乏持续、稳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上,各行业不够协调,轻工业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发展迅速,重工业和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缓慢,交通运输业较为落后;在工业内部,一方面兴起了一批采用机器生产的大工厂,另一方面靠手工劳动的旧企业和农村手工业仍大量存在;

(3)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和技术落。由于俄国没有建立发达的机器制造业,因而企业设备供应不足,更新缓慢;特别是政府长期实行保护关税,使本国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上享有垄断地位,削弱了革新生产技术的内在动力,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俄国居多数,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加之俄国文化教育落后,国民文化水平和工人的劳动素质比较差,所以俄国的工业生产效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高中历史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⑴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前提条件: 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前提 ②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 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⑤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直接原因 ⑵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⑶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特点: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⑴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⑵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

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更多的原料、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凭借 日益强大的实力,对外侵略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⑷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 的物质条件 3、世界市场的形成 ⑴、形成过程: ①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⑵、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殖民扩张与掠夺—— 主要途径) ⑶、影响: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 ③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珍妮纺纱机: 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 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率。它的发明是棉纺织业中第一项有深远影响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但它的缺点是纺出的纱比较细,而且易断。 ?工业革命最早发迹于纺织业的原因: 1.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 新和开展竞争。 2.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的不断增长的需 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2)不同点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规模上、深度上和影响上都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要大得多。 A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许多技术的发明来源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匠。如珍妮机的发明者是个织工,水力纺纱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钟表匠,发明蒸汽机的瓦特,也是个机工。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所有发明发现成果都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而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几个先进的大国同时起步、相互促进下进行。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主要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全面开花取代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其中德国、美国贡献尤多。而且,其规模更加广泛,某一国的重大发明,很快就被别国所吸收,相互推动,发展迅速。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时间上的交叉,如德国、日本就属于这种状况。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第二次 起止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开始部门从棉纺织业开始从重工业变革开始 标志蒸汽机的使用电力的应用 社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工业化社会建立 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盛行凯恩斯主义形成

三次工业革命对比

1、背景条件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2)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3)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 (4)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5)国外市场扩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2)全球扩张,美、德、意、日等国的统一,使国内市场扩大; (3)近代自然科学突破性的发展,并迅速转为生产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科学理论的突破; (2)“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的迫切需要。 2、、特点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发生于英国,后发展到法、美、德、意等国; (3)发明者多数为劳动者,发明成果多为生产实践的总结;(4)出现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机 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 (4)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5)出现新兴的工业部门:电力、钢铁、化学、电讯、汽车、石油等工业。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第三次科技革命涌现出大量的科技成果,其规模、深度和影响,远超过前二次科技革命; (2)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额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3)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4)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相比最大的不同点: 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3、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的比较: 相同点: (1)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①第一次: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第二次: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③第三次: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 ①第一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 阶级的出现;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②第二次: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 义阶段。 ③第三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人们的衣食住 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 ①第一次: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②第二次: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 的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东西方联系更加密切,但差距进一步 拉大; ③第三次: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不同点: (1)从社会环境看:前两次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第三次开始于二战期间,延续至今; (2)从发明者看:第一次主要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后两次多是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取得的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又称为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下面由整理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一、相同点: 1、(从背景来看)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2、(从过程来看)它们都在动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3、(从结果来看)它们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 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不同点: 1、(从背景来看)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 2、(从概况来看) (1)开始部门:从棉纺织业(轻工业)开始/从重工业变革开始 (2)开始地区:英国/几乎同时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 (3)发明者:主要是工匠/主要是科学家 (4)重大发明成就:蒸汽机的使用/电力的应用 3、(从结果、影响来看) (1)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

向工业文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工业化社会建立。 (2)对生产组织的影响: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 (3)对经济思想的影响:自由主义盛行/凯恩斯主义形成 (4)对生产力的影响: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5)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a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b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a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b资本主义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6)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并向纵深发展 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8世纪时英国的一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在这种趋势下,工业革命就首先在英国发展起来了。 ⑴主要原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 ⑵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产生并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英国国内市场; ⑶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为英国积累了原始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场; ⑷工场手工劳动时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这是后来的法

【高考历史必修一】7.19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解析版)

第19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考纲要求】 1.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及影响。 3.资本主义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考点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 【基础落实】 一 工业革命 1.条件 (1)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资本: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3)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4)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5)市场: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海外市场广阔。 2.进程 (1)开始: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2)关键: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3)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完成。 3.影响 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工业日益重要 生产组织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生活方式工业城市形成,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阶级关系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思想意识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兴起 二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条件 (1)机器大工业生产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 (2)蒸汽机车和轮船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2.形成: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4.影响: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考点深化】 【典例剖析】 【考点深化】 辩证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从道德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产物,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典例剖析】 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表中信息表明( ) 1699~1701年1772~ 1774年 1804~ 1806年 1834~ 1836年 1854~ 1856年 欧洲83.645.037.336.328.9美国、加拿大 和西印度 13.346.946.434.728.1 非洲、近东、 亚洲、澳洲和 拉美 3.18.116.329.043.0 A.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B.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 C.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 D.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额下降 【答案】C 【解析】从表格信息看,英国对亚非拉地区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不断增长,这说明英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侵略逐渐加深,反映出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故选C项。 归纳总结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梦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梦 前两百年中发生的两次工业革命,为人类发展工业文明奠定了基础,但也产生了严重的后遗症,从而诱发了各种生态危机。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它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理念。近年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近代工业的效率,也为节约资源和改善生态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如果发展的理念没有改变,仍然沿用“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办法,就不可能治愈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后遗症。总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强烈要求改变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向新的生态文明过渡。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出,经济和社会变革总是来自新能源与新通信方式的交汇。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传统的集中的经营活动,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经营方式取代。英国经济学家保罗·麦基里认为,一场新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它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并将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尽管目前对工业革命发生过几次、新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是什么等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对于人类正在迎来一场新工业革命的判断,已成共识。同时,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制造技术等,已成为这场变革的基本技术特征,而引领这场工业革命的,正是人类社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强烈需求。 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中,技术可分为资源开发技术、生态保护技术

和共性技术等。资源开发技术要优先发展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生态保护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污染防治和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共性技术如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将渗透到上述所有技术之中。由于技术对生态的影响难于在事前正确预测,因此,必须根据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对技术进行动态选择和最终的检验。 建设生态文明将是一个涉及技术、社会和生态三大系统相互作用的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第三次工业革命只是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开始。只有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问题,才能彻底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表明,哪个国家位于新工业革命的发展前列,哪个国家就取得先发优势。近代大国如英国和美国的崛起,和他们能够主导当时的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后期,GDP稳居世界第一,但闭关锁国,让我们没有跟上这次工业革命,到了1840年就使中国饱尝苦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我们正在军阀混战,又被这场工业革命甩下。即将来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值中国再次崛起。可以预料,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国之间的竞争,将比前两次更加激烈。谁能主导这场工业革命,谁就可能主导未来的一个世纪。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巨大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中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完全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一

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都有负面影响。如环境问题、交通拥堵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主要发明者是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动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开始,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3、劳动力-圈地运动;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技术; 5、市场-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 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3、劳动力——具备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 4、技术-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5、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模拟试题: 两次工业革命 (含解析)

课时检测(二十二)两次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650~1749年,英国小麦价格下跌33%,工业品价格下跌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却提高了33%,其他行业工人实际工资也多有增长。“缺乏人手的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商品价格下跌导致经济衰退 B.工资增长致使技术创新乏力 C.贫富差距拉大加剧社会矛盾 D.经济状况呼唤传统产业变革 解析:选D题干比较了商品价格下降与工人工资增长,物价与经济衰退不构成前因后果的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缺乏人手的抱怨”,说明需要机器解决劳动力问题,故B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贫富差距问题,故C项错误。 2.18世纪英国的手工工场中,做出一根大头针大约需要十八道工序,每天一个工人能制造出4 800根大头针。如果他们彼此无关独立工作,一个人一天也做不出二十根大头针。 这对工业革命发生所起的作用是() A.可以省时省力地完成更多工作 B.将秩序和规律带到生产实践 C.对生铁的需求量有较大的增加 D.专业分工有利于技术的创新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分工合作提高效率,这有利于工人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工业革命的发生,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3.(2019·太原一模)据统计,18世纪末,英国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 这客观上反映出() A.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B.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D.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解析:选B由材料“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可知工业依然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可知工业革命促使生产规模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规模而非工业分工,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4.(2019·大连测试)自中世纪晚期开始。在英格兰东部、西部以及约克郡地区出现了“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这表明() A.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进行 C.市场是工业化的重要因素B.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D.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解析:选C根据材料“‘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得出在英国农村已经出现了包买商,通过加工订货统一销售,拓展市场,促进了乡村制造业的发展,可知市场是工业化的重要因素,故C项正确。 5.(2019·衡水中学联考)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

2020届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4 两次工业革命(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4 两次工业革命错因归纳:对两次工业革命在时间、成就、特点、影响方面的区别搞不清楚。 释疑解惑 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不同点时间 18世纪后期~ 19世纪中期 19世纪后期~ 20世纪初期 开始范围一国(英国) 多国(英美德法) 标志性成就万能蒸汽机电力 能源煤电力、石油 新交通工具火车、汽船汽车、飞机 新兴部门机器制造业、铁路业石油化工、电器制造等支柱产业棉纺织等轻工业重工业 技术来源经验积累实验室 生产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工厂) 垄断企业 对世界市场的推动初步形成最终形成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程度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科学和技术真正结合 相同点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阶级关系两大阶级的对立 社会生活城市化、环境污染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A 【解析】材料“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项;材料“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来源于劳动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排除B项;材料“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说明资金不是决定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瓦特和工厂主并不能说明各阶级广泛参与,排除 D项。2.(2019.4·浙江高考·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788年英国生铁产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1785年蒸汽机在工厂开始使用,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组织形式上,产生了工厂制度,排除B项;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使用,排除C项;图表信息不能表明生铁产量增加对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 3.(2018·江苏高考·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无意发现与材料中“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故A项错误;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与材料中“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相符,故B项正确;垄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政治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后果是什么? 他们与中国有怎样的关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开创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确定了资本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这些机器大都是那些熟练的手工劳动者根据实际经验设计的,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而资本家们为了更好的发挥机器的作用,将整个生产工业化,建立“工厂”。在交通运输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在陆地的长距离运输还是在海上,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1825年,史蒂芬孙亲自驾驶着一列托有34节小车厢的火车试车成功。从此人类的交通运输业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机的应用,这使得整个社会的贸易往来更加广泛。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中国当时还处于封建统治时期,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下,闭关锁国,不可能发生工业革命,但是鸦片战争的发生使得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后面又有洋务运动,中国只能说间接的接受工业革命的产物和思想,学习西方,冲击了当时落后的生产模式。不得不说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开放了发明家的思想,虽然很艰难,但还是在一步步的进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真正地将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将科学研究应用到实际的技术中,对能源、交通、通讯、化工行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和意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蒸汽机的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产业革命):电气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 这三次工业革命都叫做:技术革命 1.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含义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及其发展特征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⑤形成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发展特征:①从英国一国先开始。②发生于英国(18世纪中)延续到法、美、德、意、俄、奥、日等国。③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了经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④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⑤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发展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②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④科学技术成就应用于工业,在三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新能源发展利用,b新机器新产品创制,c远距离通信⑤人们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交通运输新纪元到来。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条件:①二战结束,世界局势的相对安定。②电子科学理论出现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③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迫切需要的结果。发展特征: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没,使科研探索领域不断开阔。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④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

3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影响

1.三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及其发展特征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⑤形成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发展特征:①从英国一国先开始。②发生于英国(18世纪中)延续到法、美、德、意、俄、奥、日等国。③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了经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④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⑤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发展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②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④科学技术成就应用于工业,在三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新能源发展利用,b新机器新产品创制,c远距离通信⑤人们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交通运输新纪元到来。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条件:①二战结束,世界局势的相对安定。②电子科学理论出现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③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迫切需要的结果。发展特征: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没,使科研探索领域不断开阔。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④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 3.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继续和扩大。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方面: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国强烈要求对外开拓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推动他们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侵略,中国是其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开始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受西方资本主义的诱导,中国的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逐渐兴起,中国产生了之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方面:工业革命以后,随着资本的集中和“过剩资本的出现”,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迈进,表现在“资本输出,分割世界”。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另一方面:由于西方资本救=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蓬勃发展。客观上影响了中国对先进的工业成果的吸收转化,使得中国丧失了追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会,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中国近代工业一度落后于世界。 第三次科技革命: 由于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生的中国社会主

义政权的敌视,封锁,同时由于国内政治经济上的“左”倾错误的干扰,使得中国再次与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失之交臂,影响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与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与前两次工业革命所不同的是,即使在当时极端恶劣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的科学家也能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领域取得与世界同步的巨大科技成就;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积极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法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步伐,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党的重大会议)

三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综述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一、对生产力的影响 第一次: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第二次:电力的广泛应用,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第三次: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二、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社会阶级结构)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多国家确立;(社会经济结构)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浪潮的出现;(社会生活结构)交通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改革运动的高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工厂制发展起来。 第二次:(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也发生变化。 第三次:(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们生活也发生变革。 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第一次:(政治格局)极大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了旧思想和旧制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经济格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 第二次:(政治格局)东西方联系密切,但差距进一步拉大,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经济格局)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帝国主义国家加紧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刺激了东亚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三次:(政治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出现五个力量中心。(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东西方联系更加密切,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蒸汽动力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轮船和火车诞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露。 电力的应用进一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耐用电灯泡的发明、有轨电车的制造、飞机和汽车的出现、有线电话和电报的研制成功,为人们提供了便利。

最新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理论基础 牛顿力学三定律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都有负面影响。如环境问题、交通拥堵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主要发明者是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动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开始,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厂2、资本一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3、劳动力一圈地运动; ]4、技术一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技术; 5、市场一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 精品文档 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Y 3、劳动力具备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 j 4、技术—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5、市场一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

时间 前提制度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18C60S-19C中期19C70S-19C末 20C 初20C40S-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普遍确 民主制形成潮流 立 殖民掠夺、海外贸易、工厂资金 背 景条件 资金 技术 劳动 力 市场 资源 环境 殖民掠夺、海外贸易 积累 投资全球化手工工场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科学理论新发现、科学与技术紧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 密结合 圈地运动提供自由劳动力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劳动力、人才跨国流动广阔海外殖民地更为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市场经济蓬勃发展 主要成就 新兴产业 主要特点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组织形 式 产业结构 社会结构 经济思想 生活方式 世界市场 影 世界经济格局 响世界政治形 势消极影响 对中国 科技未在中国附 发展的原因

珍尼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 骡 机、 发电机、电动机、长距离输变电技术、 水利织布机、瓦特改良蒸汽机、 内燃机、电灯、电车、电话、电报、 全方位 蒸汽轮船( 1807)、 电影、化学合成材料、炼钢技术等 蒸汽机车 ( 1814)等 采矿、煤、机器制造、交通运 输 电力、石油、化工、汽车、航空 信息、航天、生物工程、 棉纺织业 原子能 主要靠经验积累,科学与技术没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科学、技术、生产结合空 前 有真正结合; 科学与生产相互促进; 紧密,三者高度互动; 主要在英国进行,其他国家进 程 多个国家同时进行,一些国家交叉 进 更多国家参与科技创新; 缓慢; 行 科技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技术创新呈“连锁反应” 极大提高,进入“蒸汽时代” 迅猛发展,进入“电气时代” 高速跨越, 进入“信息时 代” 工业资产阶级掌权,资本主义制 垄断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 国 国家垄断—国际垄断 度巩固 主义阶段过渡 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垄断组织出现 跨国公司产生 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增加, 重工业比重上升,城市化更快发展 第三产业兴起; 城市化 高速 城市化较快发展 (重化工业) 发展 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 业 对立更趋明显 中产阶级兴起 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工作、出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 化 衣食住行、家务、业余生活等发生很 学习、工作、购物、交往 等 大变化 方面发生巨大变化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经济全球化 英国长过经济霸主,是“世界 工 美国独霸到资本主义世界 美德崛起,超过英法 三足鼎立 (经济全球化、 区 厂” 域集团化) 欧美列强加紧对外扩张,使东方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欧洲 形 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 从属于西 方 成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浪费 全方位污染、 网络负面 效应 政治: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 的 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 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潮, 与性质、对外政策等发生巨变; 救亡图存运动兴起,维新变法运 动、 引发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清政府推行 新中国成立后至 70 年 代, 经济:近代工业产生;被迫卷入 “新政”和预备立宪。 我国的科技取得了举世瞩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 经济:列强资本输出,扩张加剧;民 目的成就; 随着改革开 放的 步解体。 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 进行,中国的科技结出累 累 思文: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 步瓦解;社会生活变迁。 果实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 思文: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 生;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 社会生活进一步变化。 新篇》。 洋务派引进西方科技的根本目的是维 政局动荡, 如内战;建国 后, 实行专制统治; 对外实行闭关锁 没有发展科技的和平环 境, 护封建统治;西方列强不愿意看到中 国政策; 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大的 帝 国 主义 的敌 视和 封 锁; 国强大,通过发动战争和输出资本掠 变化 “左”倾错误的影响 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随后的百年时间内,资产阶级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客观上确实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前提。此外,工厂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他方法来提高产量。综合以上种种原因,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动力。二是冶金行业采用焦炭来炼钢等技术革新,能够练出韧性和强度更好的钢材,为技术革新生产的各种新机器,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同时也将英国大量的煤炭资源利用了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共有很多种不同的发明,除了较为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蒸汽机外,还有很多发明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1733年约翰·凯发明飞梭;1764年哈格里夫斯?珍妮发明纺纱机;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机;1802年瓦特改进了牛考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