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谭嗣同的绝命诗

谭嗣同的绝命诗

谭嗣同的绝命诗
谭嗣同的绝命诗

谭嗣同的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望门投止”说的是东汉时,张俭曾出任山阳东部督邮。宦官侯览专权,他家里的人便依仗权势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为此,张俭写信告发了侯览及其家人。但告发信没到皇帝手中就被侯览扣下了,从此侯览和张俭结了仇。

后来,侯览指使人向朝廷告密,说张俭私结党羽,图谋不轨,并下令逮捕张俭。张俭见官府人马来势汹汹,只好匆匆逃亡,看到谁家可以避难,就投在人家门下。因为当地百姓都知道张俭历来很正直,名声很好,都冒着风险收留他。

一天,张俭逃到鲁郡,投奔好友孔褒。孔褒不在,孔褒的兄弟孔融只有十六岁,热情地接待了他。张俭走后,官府闻讯赶来,逮捕了孔褒、孔融及他们的老母亲加以审问。孔融一家争着承担责任,闹得官府不知如何处置。由于大家的保护,朝廷始终没有抓到张俭,直到黄巾大起义爆发后,汉灵帝下令解除“党锢”,张俭才得以结束逃亡生活。

后来,人们便将“望门投止”引为成语,形容在急迫情况下,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暂时的存身之处。现在一般用它作暂求安身之意,里边也含有急中生智、临机决断的意思。谭嗣同在诗中用这个典故,是设想逃亡中的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杜根是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施刑者敬慕杜根的品行,摔时不很用力,准备运出宫殿后待其苏醒,放他逃跑。杜根被载出城外,果然苏醒,为防邓太后派人检查,他诈死三日,目中生蛆,终于瞒过邓太后,得以逃亡隐伏。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惨害于北京菜市口。谭嗣同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这,是一首绝命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全部所有的绝命诗,是一首在狱中为自己写就的祭死之诗!诗的后两句所写,都是指诗人自己,而不是指他人。“昆仑”当然不是指人,“昆仑”也没有自比自赋、自狂自傲之义。“我自横刀,肝胆昆仑”,这所表达的是何等的慷慨和悲壮!而这,不恰是诗人那时的真实心理写照吗?

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评析谭嗣同

评析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每每看见这番话,总觉凄壮,想想梁启超、康有为逃赴日本的身影,再看看谭嗣同毅然决然地赴死,我不禁要问,他到底是英雄还是莽夫? 谭嗣同的父亲曾任清政府郎中、道台、巡抚等官职,生母出生贫寒,勤劳朴素,自小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10岁时他拜浏阳著名的欧阳中鹄老师为师,并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爱好,产生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之后他不断学习中国典籍、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他读书务求广博,经世济民,很有才华,他的诗感情真挚,志趣豪迈,境界恢弘,笔力遒劲。 早年的才华横溢似乎也预示着他不平凡的一生。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正面临着国外侵略和国内清朝政府腐朽统治的双重危机。中国的大地上到处在悲歌,人民在呻吟,田园荒芜,市井萧条,民不聊生,官府却横征暴敛。许多国人自甘堕落,逐步消沉,更别提国难当头能够拿出匹夫之勇。 而此时,正是青春时期的谭嗣同,知识广博、武艺精湛、胸怀大志。他从小饱读诗书,花了十年功夫,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北至新疆,南到台湾,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面对中国的此情此景,他哀伤、他苦闷、他悲愤,望着腐朽即将坠落的清王朝,清朝政府无能至极,竟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谭嗣同万份忧虑,不经黯然神伤。正直的热血青年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他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他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他还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 仍记得谭嗣同奉诏进京,启程前,朋友为他践行时,为他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形势,面对种种不堪设想的困难,顾及变法的路上布满荆棘,不容乐观。他却对妻子说,此次赴京,凶险未卜,要“视荣华为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悲无喜,所其自然”。这却也是何其的豪迈啊! 1898年9月,光绪皇帝召见了谭嗣同,并破格赏识谭嗣同等人。让他们在军机处上行走,参与新政,从此谭嗣同便在皇帝左右处理奏折,忙于变法事宜。事过几日,谭嗣同急匆匆的向袁世凯所在的北京的驻地法华寺走去。此时,他身上正肩负着变法成败和光绪皇帝、维新派命运的重任,去说服手握重兵的袁世凯。要求他在慈禧太后即将发动的政变中保护皇上,维护变法。然而袁世凯的狡猾在于他深知慈禧的力量比光绪的力量大得多,他投靠慈禧,才能实现他更大的野心。变法失败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山”,留下一句话,他便匆匆走了,也留下一个永恒的疑问:他的选择对吗?他是英雄还是莽夫? 儒家圣人观造就了谭嗣同的政治人格,于是便有了谭嗣同心中的“圣君情结”,在时代变革的风云之际,就会产生受命感、成圣王感、破坏感和改造感。然而这么多情感产生的依托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现实中的圣君。因为“成圣人精神最终得落实在政治事功上,而政治事功必涉及国家政治的具体问题。”这似乎是旧式文人的一个既定政治思维模式。于是乎,再崇高的政治理想一和这种既定思维结合,便会陷入到马基雅维里式的权谋和强势之中,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 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袁佯为应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政变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时年33岁。. 谭嗣同虽然以身殉法,但他那一往无前冲击封建旧秩序的激进变革观,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遏止的.谭站在改良立场思变,却又超越康梁等维新派所允许的范围,倾向激进与革命,深刻影响后世,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滥觞,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体现较为全面.在民族观方面,谭嗣同反清排满思想只是一种萌芽,还没有从义愤发展到理智.但到20世纪初年,却争相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崇,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排满浪潮.仅仅十几年时间,这股浪潮便吞噬满清王朝.在外交观方面,谭朦胧意识到"师夷制夷".辛亥前后革命志士发扬光大,突现出反帝与救亡这一当时紧迫的时代主题.在教育观方面,谭提出"通则必尊灵魂"的重要命题,孕育着改造国民精神的种子.国魂说又把它与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手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加快近代化进程的最佳催化剂.在民权观方面,谭主张"兴民权",拉开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封建专制皇权思想激烈较量的帷幕.经过革命派斗争,二次帝制复辟以失败告终,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无需置疑,他们都为变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两个人,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西太后决定兵变之前,康、梁、谭等变法领导人都已从光绪的衣带密诏和民众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泄。光绪密劝“三日之内出逃”。康、梁风行雷厉,迅速逃往日本,准备往后死灰复燃。谭嗣同在他们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作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来。他坚决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就这样地去了,而梁启超却继续主持变法。当我们现在看到那时的风云,该怎样评价谭和梁的行径呢?谭的话是否有矛盾呢? 和谭来比,我们也许可以说梁贪生怕死;和梁来比,我们也许可以说谭木讷不化。但是,从整个历史来看,变法需要谭嗣同这样舍己为公,用自己的鲜血来换取民心的;也需要有梁启超这样的人,以保存实力,东山再起的。如果没有谭嗣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生死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死亡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原始宗教中,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有着本能的恐惧。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 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 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 既不悦生,也不恶死。佛教的死亡观是抑我的、消极的, 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具有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特征, 对现代人善待人生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死亡观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死亡的思考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由于历史、地理环境、人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对待死亡及人生问题的死亡态度和死亡智慧。可以说,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连续性文化传统而没有中断的民族, 其处理死亡的方式也有其独特性。 在中国原始宗教中, 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古人认为, 天上是神的世界,神无生无死, 是永恒的。地上是人的世界, 有生必有死, 地下是鬼的世界, 阴森的令人恐怖。中国原始宗教中的死亡意识与当时低下落后的生产力、科技水平相联系, 源自于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的本能恐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各种关于死亡的思考开始出现。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中国人的死亡观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于生死这个问题,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请教过他的老师,孔子脱口而出“未知生, 焉知死”。意谓人如果连“此生”都照顾不好,何谈照顾“来世”。孔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务本求实,关注现实感性生命的愉悦,对生活负责,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寻,而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及死后世界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孔子的这句话并不表示他对死的问题的放弃, 这只是一种理性的暂且搁置, 但隐含了关于生死关系的思考。儒家关于死亡问题的议论都是围绕通过思考生而超越死展开的,既然死亡是最大的不幸, 儒家干脆搁置难以证明的死亡世界, 而在现实生活中另立终极关怀的对象, 把人们对永恒的追求与现实建构统一起来, 关注自身如何实现对死亡的超越, 那就是道德价值的开拓或内敛。所以儒家建立了一系列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 通过树立一种死后的崇高目标来给生命确立一整套的价值标准, 提供理想和规范。儒家学说认为,面对死亡威胁,如果只考虑自己的身家性命而置社会价值于不顾,将不齿于世人。反之,那种“杀生成仁、舍身取义”,将生命的社会价值置于生命的本然状态之上,从而使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限光彩的仁人志士应受到世代推崇,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儒家文化把人的自然生命作为实现社会价值的载体,只有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人的自然生命才具有存在的意义。所以,人们恐惧死亡也是担心“立德、立言、立功”的不朽功业难以实现,为实现社会价值,即使付出生命也无所畏惧。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使得死亡成为了一种精神升华的过程,而同时儒家文化的这种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也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 与儒家相比, 道家对待死亡的态度就自由、任性得多, 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如果说儒家是努力在“生”中探寻“死”, 那么道家主张的就是“出生入死”, 把万物归结于“道”, 而“道”法自然。凡事不能强求, 要顺其自然, 主张“无为”。“无为”并不是消极

关于励志的古人名言警句120条

关于励志的古人名言警句120条 人生能有几回博,此时不博何时博,多留一点汗,少留一滴泪。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励志的古人名言警句120条,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励志名言警句1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5、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6、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7、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1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1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1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1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15、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1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1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8、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2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22、玩物丧志。《书经》 2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2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25、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26、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2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28、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2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3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3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3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35、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3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38、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近代名人简介

1:梁启超——他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公车上书,并参与了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民国后成为著名教授、社会活动家: 2:林则徐——他是封疆大吏,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其亲身参与了虎门销烟,被人们誉为民族英雄 3: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 5: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他修建的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6:洪秀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7:李鸿章——李鸿章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8: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 9:康有为——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戊戌变法主要参与者 10: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11:谭嗣同——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谭曾著《仁学》一书,维新派代表人物,变法失败后,甘愿流血牺牲,英勇就义。 12:孙中山——是医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 13:蔡元培——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4:陈独秀——思想家、政治人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记。 15: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6:蔡锷——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17:汪精卫——早期革命家,青年时代加入孙文的革命组织,成为孙文的得力助手。18:蒋介石——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19: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20: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著《天演论》,是早期的共产主义者。 21: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2:朱德——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军委第一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十大元帅第一。 23 :刘少奇——中央人民政府第二副主席;军委第二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4 ;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军委第叁副主席;政协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5 :任弼时——七大中央书记处第5书记兼书记处秘书长,政治局委员。 26 :彭德怀——军委第四副主席;十大元帅第二;西北政府主席,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 27:林彪——十大元帅第叁;中南政府主席,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 28:邓小平——人民政府委员;军委委员,曾拟授元帅;西南政府第二副主席;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

论谭嗣同的社会平等思想

论谭嗣同的社会平等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纪淳2120111867 谭嗣同作为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左翼激进分子,一生对于平等思想推崇备至。其代表作《仁学》中通篇贯穿着平等的思想,可以说平等是《仁学》的主线、中心,是谭嗣同思想的明显特征。其中对于社会平等的追求更是谭嗣同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谭嗣同社会平等思想的形成 谭嗣同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谭家内部的人际关系很是复杂。其父宠爱妾卢氏,谭嗣同和母亲在家中没有地位。正如谭嗣同后来在《仁学》中写道:“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忍受。”①谭嗣同童年的切身遭遇,使他体验到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黑暗,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怀疑和反抗的种子,从而激起了他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憎恶,并能够受新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去追求平等、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甲午战争在近代中国是一个转折点。它不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旦夕将至的亡国灭种危机使谭嗣同深刻感到,不能再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沉迷于毫无价值的旧学,应该积极讲求能够安邦济世的学问。谭嗣同在甲午战后感叹:“时局之危,有危于此时者乎?图治之急,有急于此时者乎?”于是怀着急于图治的心态,由旧学转向新学,设计出中西结合的理想社会模式。他的平等思想正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惊涛骇浪的19世纪90年代的社会基础上,在强大的爱国主义时代氛围中产生的。 二、谭嗣同社会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谭嗣同认为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是由于现实社会“网罗重重”,处处阻塞隔阂的种种“不通”所导致的,“不通”是由于人们被“名教”的思想所束缚。“不识仁之体,故为名乱。乱于名,故不通。”②封建名教造出种种人为的等级、区别、界限和隔阂,导致“不仁”、“不通”、“不平等”。谭嗣同说:“仁而已矣, ①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89页。 ②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8页。

《谭嗣同之死》对译

谭嗣同之死译文至初六日变遂发。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 到初六日,政变就发生了。当时,我正在谭嗣同的寓所拜访他,相对坐在榻上,筹划着救助皇上的办法, 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 可是搜查康有为住处,逮捕康有为的消息忽然传到,不久,又听说西太后垂帘听政的诏书。 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 谭嗣同从容地告诉我说:“以前想救皇上,已经无法可救,现在想救康先生,也已经无法可救。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已经没有事可做,只有等待死期了!虽然这样,天下事情知道它不可能却要做它。 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您试着进入日本大使馆,拜见伊藤先生,请他发电报给上海领事来救护康先生吧。” 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 我这个晚上就住在日本使馆,谭嗣同整天不出门,等待逮捕他的人。逮捕的人结果没有来, 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 就在那第二天,进入日本使馆,和我相见,劝我去日本,并且携带了他所著的书和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信一箱,托付给我。 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说:“没有出走的人,就没有办法谋取将来的事,没有牺牲的人,就没有办法报答贤明君主。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 现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预料,程婴、杵臼、月照、西乡,我和您分别充当他们。”于是互相拥抱一下就分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

谭嗣同诗三十首

谭嗣同诗三十首 夜成 苦月霜林微有阴①,灯寒欲雪夜钟深。 此时危坐管宁榻,抱膝乃为梁父吟②。 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③。 摊书兀兀了无睡④,起听五更孤角沉。 光绪九年(1883年)以后,谭嗣同在兰州读书时,写成此诗注 ①苦月:冬月。 ②管宁:三国时魏人,以好学著称。榻(ta):狭长而较矮的床。梁父吟:乐府古调曲名。 ③名山:即名山事业,指著书立说。 ④兀兀:劳苦的样子。角:古代军中乐器,用以报时。沉:角声低沉,即天将亮时。 别意 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 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 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 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 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

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 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 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 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 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 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晨登衡岳祝融峰 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除夕感怀(旧作除夕诗甚伙) 旧作除夕诗甚伙,往往风雪羁旅中,拉杂命笔,数十首不能休,已而碎其稿,与马矢车尘同朽矣。今见饶君作,不觉蓬蓬在腹,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鹡原。兄曰嗟予弟行役,不知今夜宿何村。”风景不殊,幽明顿隔,呜矣陈言,所感深焉,亦不自知粗放 尔许。

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 谁知羲仲寅宾日,已是共工缺陷天。 桐待凤鸣心不死,泽因龙起腹难坚。 寒灰自分终消歇,赖有诗兵斗火田。 除夕感怀(内顾何曾足肝胆) 内顾何曾足肝胆,论交晚乃得髯翁。 不观器识才终隐,即较文词势已雄。 逃酒人随霜阵北,谈兵心逐海潮东。 飞光自抚将三十,山简生来忧患中。 除夕感怀(年华世事两迷离) 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① 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② 无端歌哭因长夜,婪尾阴阳胜此时。③ 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④ 这首诗写于光绪十九年除夕(1893年1月)。

经典古人名言名句大全

经典古人名言名句大全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5、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 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7、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8、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9、丈夫不报国,终为贫贱人。——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1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14、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王符《潜夫论》 1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6、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17、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18、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9、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2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2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2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2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25、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2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8、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2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30、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曹植 3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3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田汉先生简介与作品

田汉先生简介与作品 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多才多艺,著作等身。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少年时代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人和南社诗人、舅父易象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志向。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上海各学校竞相上演。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复大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同一时期,田汉主蝙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南国社的创作和演出,不仅产生了进步的社会影响,而且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对话剧事业的开拓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1929年冬开始,田汉在从事文艺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30年3月,他以发起人之一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被选为以鲁迅为首的7人执行委员之一,接着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4月田汉发表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公开宣告向无产阶级转向。6月,南国社继艺术剧社之后被反动派查封。为了进一步加强左翼剧人的团结,左翼剧团联盟改组为左翼戏剧家联盟,田汉是发起、组织者之一。1932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参与了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剧联”的党团书记和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这期间,他创作了话剧《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大量作品;同时又和夏衍、阳翰笙等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一批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面貌。

谭嗣同山水诗论略(一)

谭嗣同山水诗论略(一) 【内容提要】 谭嗣同的壮北游生涯与救国图强的志向,决定了其诗虽颇多山水之什,但主要是于山水中寄寓救国壮怀与忧患之思,描写水态山容、愉悦性灵之作只是少量。其诗主要学习唐代杜甫与近代龚自珍,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但亦不拘一格。与黄遵宪等相比,谭于“诗界革命”的贡献并不大。 一 清光绪年间,谭嗣同既是政坛维新派思想最激进的改革者,也是一颗引人注目的“诗界慧星”①。为强国救民,倡导新学,追求新政,他与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相结交,进行改良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终因戊戌政变失败而血洒刑场,慷慨就义,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之父谭继洵历官户部员外郎、郎中,甘肃巩秦阶道、布政使、湖北巡抚等。这使谭嗣同有机会自光绪三年(1877)起,幼年即经常随父宦游,成人则只身奔走于大江南北。他曾北至新疆,梁启超记其“弱冠从军新疆,游巡抚刘公锦棠幕府。刘大奇其才,将荐之于朝,会刘以养亲去官,未果”②;亦曾南至台湾③。三十岁前,谭迫于试事,“六赴南北省试”。至三十岁其行程已“合数都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其所往返之地除新疆、台湾外,计有直隶、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浙江等诸省,“经大山若朱圉、岛鼠、崆峒、六盘、太华、终南、霍山、匡庐无算;小水若泾、渭、漆、沮、浐、灞、洮、潼、澧、蓝、伊、洛、涧、廛、恒、卫、汾、沁、滹沱无定,沅、沣、蒸、渌无算;形势胜迹益无算。制情偷情,未付简毕;退缅游乐,难忘于怀”,“升峻远览以写忧,浮深纵涉以骋志。”④丰富的行旅生涯,得江山之助,是谭嗣同创作山水诗的生活基础。 谭嗣同“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故操心危,虑患深,而德慧术智日长焉”⑤。其《仁学·自叙》亦称:“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忍受,濒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⑥人生的厄难孕育了他忧患愤激的气质,也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培养了他勇于牺牲的精神。他之不惧万里跋涉,他之愿为“变法而流血”,“请自嗣同始”⑦,都是其人格精神的必然表现。谭少倜傥有大志,其纲伦之厄与顽强个性加上仕途多舛,加深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激,促使他产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⑧之壮志,形成了欲冲决封建社会“罗网重重”⑨的反叛性格。而长期壮游的生涯,特别是西北地区高山大河的景观,“沙石击人”的环境,与边塞健儿“大呼疾驰,争先逐猛兽”⑩的传奇生活,则培养了他雄豪阳刚之气。康有为《六哀诗》称其“复生奇男子,神剑吐先莹。长虹亘白日,青锋拂苍溟。足迹遍西域,抵掌好谈兵”,“慷慨气填膺”11,乃真实写照。谭曾为其京师莽苍苍斋题写门联云“家无儋石,气雄万夫”12,亦是以“气雄”自许的表白。这种精神、气质与个性决定了其山水诗的思想意蕴与艺术风格。而诗人作为维新变法的旧民主主义志士,身处国运危亡的时代,时时为国家“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13而忧虑,其山水诗作不能不也寄寓浓郁的爱国之情与忧患之思,如其所谓“升峻远览以写忧,浮深纵涉以骋志”,而不为山水的艺术审美性所拘,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梁启超曾评云:“谭浏阳志节学行思想,为我中国二十世纪开幕第一人,不待言矣。其诗亦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丙申在金陵所刻《莽苍苍斋诗》,自题为‘三十以前旧学第二种',盖非其所自熹者也。浏阳殉国时,年仅三十二(引者按:按传统计算法应为三十四),故所谓新学之诗,寥寥极希。”14“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是指谭嗣同三十岁以后受维新派“诗界革命”思想影响所作的诗。但其“新学”之诗与黄遵宪等“以旧风格含新意境”15之作的成就尚不可同日而语。可称道者有《感旧》三首,为梁启超誉为“沉郁哀艳,盖浏阳集中所罕见者”16;另有《留别湘中同志八篇》,亦被梁启超评为“沉雄俊远,诚在《莽苍苍斋》之上。但篇中语语有寄托,而其词瑰玮连犿,断非寻常所能索解”17。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谭嗣同之死阅读拔高 北师大版

6.谭嗣同之死阅读拔高 1.小清同学想撰写对联表达对烈士的敬仰与哀思,他先写了上联“青山绿水留浩气”,却写不出下联。请你帮他从下面的句子中选出最贴切的一项( ) A.苍松翠柏慰英灵 B.美德常与天地在 C.桃花流水杳然去 D.明月清风何处游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画,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旋闻垂帘之谕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事卒不成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断句,不加标点)(3分) 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卒不去,故及于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谭嗣同为什么不东渡日本避难?(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文段,你认为谭嗣同最使你敬佩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精选的关于生死的名言名句大全

精选的关于生死的名言名句大全 导读:1、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泰戈尔 2、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3、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车尔尼雪夫斯基 4、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川端康成 5、要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生死的名言 6、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车尔尼雪夫斯基 7、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8、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以后,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尸体面前停留;应该继续前进。——罗盛教 9、我们总要战取光明,即使自遇不到,也可以留给后人的。——鲁迅 10、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11、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 12、千古艰难小生死,万代权衡大是非。——宋振庭 13、达人观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为乐,死之为悲?——蒲松

龄 14、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孟德斯鸠 1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17、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郭沫若 18、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19、退休是死亡的开始。——巴普洛·卡梭 20、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潜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 2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普希金 22、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曹操《蒿里行》 23、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沈从文 24、管鲍之和,穷达不移;范张之谊,生死不弃。——许名奎《劝忍百箴》 25、当我活着,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惠特

论谭嗣同、严复的启蒙思想

01 论谭嗣同、严复的启蒙思想 邵汉明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作为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谭嗣同、严复均注重民主启蒙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这使他们的思想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第一,阐述君主由来,申明民本君末。第二,抨击专制君主背离了君主的原初职责,成为天下之害。第三,提出废除君主专制的方案。这些构成了两人启蒙思想的主体内容,也成为两人思想的一致性。进而言之,谭嗣同、严复启蒙思想的一致性是谭嗣同、严复两人之间的默契和共识,拉开了他们与其他近代思想家之间的学术分野,同时具有鲜明的近代特征,是对早期启蒙思潮的深化和推进。 关键词:谭嗣同;严复;启蒙;近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07-0010-07 在众多近代思想家中,谭嗣同、严复都侧重民主启蒙而集中批判君主专制和“君为臣纲”。这使他们的启蒙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一致性。在这方面,无论是对“君为臣纲”的批判、对君臣关系的关注还是对君主由来的说明,都具有与同时代思想家不同的视界和高度。不仅如此,谭嗣同、严复对君臣关系的认识和解决君主专制的方案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这些一致性是谭嗣同、严复两人之间的默契和共识,拉开了他们与其他近代思想家之间的学术分野,同时具有鲜明的近代特征,是对早期启蒙思潮的深化和推进。 一、谭嗣同、严复启蒙思想的一致性 在近代的启蒙思潮中,谭嗣同、严复关注民主启蒙,进而对君主专制和“君为臣纲”展开了猛烈的批判。这一点在近代思想家中是较为典型的,也使民主启蒙成为两人思想的一致性。 首先,利用契约论和天赋人权论,厘定君主的由来和职责,申明民本君末。谭嗣同、严复揭示君主的由来,指出君主是为民办事者,既非神授也非专有。于是,他们纷纷宣称: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① 且韩子(指韩愈———引者注)胡不云: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相为生养者也,有其相欺相夺而不能自治也,故出什一之赋,而置之君,使之作为刑政、甲兵,以锄其强梗,备其患害。然而君不能独治也,于是为之臣,使之行其令,事其事。是故民不出什一之赋,则莫能为之君;君不能为民锄其强梗,防其患害则废;臣不能行其锄强梗,防患害之令则诛乎?② 作者简介:邵汉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吉林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研究。 ①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39页。

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名句名言

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名句名言 导读:谭嗣同年代:清朝谭嗣同作品:《仁学》谭嗣同简介:谭嗣同(1864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晚清思想界有一彗星,曰浏阳谭嗣同。谭嗣同幼好为骈体文,缘是以窥“今文学”,其诗有“汪(中)魏(源)龚(自珍)王(闿运)始是才”之语,可见其向往所自。又好王夫之之学,喜谈名理。自交梁启超后,其学一变。自从杨文会闻佛法,其学又一变。尝自裒其少作诗文刻之,题曰《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示此后不复事此矣。其所谓“新学”之著作,则有《仁学》,亦题曰“台湾人所著书”,盖中多讥切清廷,假台人抒愤也。书成,自藏其稿,而写一副本畀其友梁启超;启超在日本印布之,始传于世。《仁学自叙》曰:“吾将哀号流涕,强聒不舍,以速其冲决网罗。冲决利禄之网罗,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冲决全球群学群教之网罗,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冲决天之网罗。……然既可冲决,自无网罗;真无网罗,乃可言冲决。……”《仁学》内容之精神,

大略如是。英奈端倡“打破偶像”之论,遂启近代科学。嗣同之“冲决罗网”,正其义也。《仁学》之作,欲将科学、哲学、宗教冶为一炉,而更使适于人生之用,真可谓极大胆极辽远之一种计划。此计划,吾不敢谓终无成立之望,然以全世界学术进步之大势观之,则以为期尚早,况在嗣同当时之中国耶?嗣同幼治算学,颇深造,亦尝尽读所谓“格致”类之译书,将当时所能有之科学知识,尽量应用。又治佛教之“唯识宗”、“华严宗”,用以为思想之基础,而通之以科学。又用今文学家“太平”、“大同”之义,以为“世法”之极轨,而通之于佛教。嗣同之书,盖取资于此三部分,而组织之以立己之意见,其驳杂幼稚之论甚多,固无庸讳,其尽脱旧思想之束缚,戛戛独造,则前清一代,未有其比也。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名句名言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2、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3、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4、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 5、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谭嗣同 6、夫心力最大者,无不可为。——谭嗣同《仁学》 7、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谭嗣同《答康有为语》

谭嗣同简介及其思想分析

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 成《仁学》2卷。(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袁佯为应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政变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时年33岁。临刑绝命词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生平遗著编入《谭嗣同全集》。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无需置疑,他们都为变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两个人,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西太后决定兵变之前,康、梁、谭等变法领导人都已从光绪的衣带密诏和民众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泄。光绪密劝“三日之内出逃”。康、梁风行雷厉,迅速逃往日本,准备往后死灰复燃。谭嗣同在他们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作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来。他坚决地说,“各国变

名言警句

1、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孔子》) 释义:凡提拔平民中人作官,必先对他的德能进行考核。考核完作出结论之后,给以任用。任用后,先交给他一些具体的政事,看他是否具有办事能力,试用合格,再根据才能大小确定其官位;根据官位大小,再给以相应的薪俸。 2、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功成考,则治乱暴而明,善恶信则直。 (汉?王符) 释义:知人用人最简捷的途径,没有比考核贡献更好的。如果贡献、功劳确实考核清楚了,那治和乱的情况也就表现的非常明显,人的品质好坏、能力高低会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来。 3、天下之贤,与天下用之,何必出于己。 (明?张居正) 释义:天下的贤良人才,给天下来使用,为何非要出来给自己办事呢。 4、不临难,不见忠臣之心;不临财,不见义士之节。(宋?林逋) 释义:不面对到难处,就不会看出忠臣的心意;不面对财物,就看不出义士的节操。 5、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杜荀鹤) 释义:现在的人们看不出是凌云的树木,直等到树木凌云才说它高大。 6、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 (清?梁佩兰) 释义:人才是难以得到却很容易失去的,作为人主不能不明白这一点。 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 释义:我希望天帝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多种多样地产生人才。 8、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清?魏源) 释义:用人的人,取用人的长处,避开人的短处;教育人的人,成就人的长处,去掉人的短处。 9、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晋?葛洪) 释义:使用事物的长处,那么任何东西都不会废弃功用;避开事物的短处,那么世上就没有被废弃的材料。 10、疑则勿用,用则勿疏。 (唐?白居易) 释义: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用他就不要冷淡疏远他。 11、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宋?胡瑗) 释义:导致天下太平安宁全在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全在教育培养。 1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明?冯梦龙) 释:人不能以貌相好坏来决定取舍,海水不能用斗来计量。 13、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 (管仲) 释义:一年的计划,没有比上种粮食重要的;十年的计划,没有比种树木重要的;终身长久的计划,没有比培养人更重要的。 14、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 释义:试验玉的真假,要烧满三日才知;辨别枕木和樟木,要等到长七年才能分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