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作业

论文题目:浅谈中学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的作用

指导老师:唐云明

姓名:刘婷

学号:112014317222216

浅谈中学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的作用

刘婷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学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的作用,并提出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物;环保意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我国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系统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已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新课改下的中学生物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学生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1.1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是中学生物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方面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科学[1]。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科领域的拓宽,生物学被赋予了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内涵,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与环境保护等方面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情感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新课改的具体要求[2],其中培养环保意识是中学生物学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中学生物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突出生物学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境和生命是一个有机体的思想,进而使学生形成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1.2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关键时期

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势必影响全民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影响人类协调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因此,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事情。

2.1将环保教育渗透教材并走出教材

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贯彻始终,将环保教育渗透教材并走出教材,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3]。

如我们在讲述有关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分化、癌变与衰老章节时,在教授概念、机理等基础知识上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探究自然界生物存在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衰老、癌变的因素这些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环境污染,生化、理化因素等对细胞的影响,从而了解癌症这一疾病的作用机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人,而且引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再如,我们在讲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一知识要点时,同样可以采用逐步设置问题的方式

引入环境教育。先设置两个问题进行提问:动物和人类呼吸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动物和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到哪里去(植物光合作用吸收)?进行总结进一步设置问题:氧气的释放与二氧化碳吸收看似一个有效循环平衡过程,可如今自然系统中,是一个平衡的过程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时候让学生再做课堂上的主人,自主讨论学习当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后进行总结。我们只要提及在日前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二氧化碳等废气的大量排放、森林资源大面积的砍伐,逐渐导致了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形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虽然只是在教学中稍微点到了环境问题,但在学生的印象中就能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意识,环境的破坏对生物界有重要影响的印象。在没有专门环境教育课程设立的中学,亦能达到环境教育的基本要求。

2.2理论联系实际认识环境污染问题,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与加强学生认识和了解环境公害引发的自然灾害问题,开展相关专题的探讨和学习。可以把以下主要环境公害引发原因、后果及防治引入到生物教学当中:

(1)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今,人类不断向空气中排入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严重问题。主要包括:地球病虫害增多,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及土地干旱,沙漠化现象严重等。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尽量减少电、气、油使用量,加强保护森林和海洋资源。

(2)水体富营养化: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水体,引起水生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气体水生生物死亡的现象。主要影响:影响水质,造成水体透明度降低,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另外,富营养化的营养物质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导致水体有毒。防治富营养化进程,通过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进入和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

(3)酸雨: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的煤炭、石油等排放出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和硝酸雨滴。主要危害:直接致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土壤贫瘠化,河流酸化等。防治主要就是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对使用的燃料进行除硫等处理。

(4)臭氧层破坏:由于人类的活动,制造了大量例如氟利昂等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使地球表面抵挡紫外线的保护层受到破坏。造成地球表面紫外线增加,破坏生物分子,增加癌变几率,亦可致使海洋生态系统受致命破坏及农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等。在日常生活中,应减少氟氯碳化物的使用,减少对地球保护层的破坏。除此几类自然公害之外,在教学中亦可以对飓风、水土流失、海啸、冰雹等灾害进行介绍,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体验身边的环保活动

环保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更重要是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广泛开展关注环境的课外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教科书中的基础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却又要服务于生活。要把课本中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开展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农场和化工厂,让他们仔细探讨参观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优点与不足,并写出观后感和环境保护建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对学生在校教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这种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增加了学习趣味性;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充分带动了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不仅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增加了基础知识的运用;不仅使学生懂得如何去思考问题,

而且帮助他们提高了应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是环保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在未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中学教育中,生物学课程作为与环境联系紧密的一门自然学科,在中学教学中应勇于承担环保教育的重任,把环保教育的工作落实到教学中,把基础教育推向高层次素质教育,培养出能自觉承担起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自然平衡伟大历史使命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子春,田洺,易华.世界生物学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9(5):1-2

[2]施少琴.论情感教育在中学生物学中的体现[J].教育教学论坛,2013(29):127-1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