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概论讲义2008年下汇总

文学概论讲义2008年下汇总

文学概论讲义2008年下汇总
文学概论讲义2008年下汇总

第一、第二讲:审美活动的发生

一. 审美发生

原始人类的审美活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史前艺术证明,原始人类的活动中已经内含审美活动,虽然他们的审美活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的审美活动,绝大部分与劳动生产、巫术活动、生命活动以及游戏不能截然分开。这说明了审美活动有一个发生的过程。

二.审美发生理论辨析

研究文学的起源,不仅能从发生学角度来解释文学产生之谜,而且能由此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历代理论家关于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发生问题提出了许多假说。其中比较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大约有五种。1摹仿说2 游戏说3表现说4巫术说5劳动说.6.神示说。例证:1史前艺术遗迹,史前艺术已经有了按现代分类所说的造型艺术、舞蹈、工艺品、装饰品等。2史前艺术与人类活动

(一).摹仿说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摹仿说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摹仿说。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摹仿说的产物,美术艺术如此。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摹仿说,而摹仿说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摹仿说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摹仿说能力,而摹仿说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古罗马的卢克莱修、贺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似。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佐尼,既把诗看成是摹仿说的艺术,又把诗看作是游戏,实际上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于摹仿说的游戏。稍后英国的锡德尼,通过对印第安人原始文学的论述,指出文学产生于含蕴着教育和愉悦意味的摹仿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十九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今天,用摹仿说说作为艺术起源的动力的美学家已经不多了,因为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摹仿说的冲动去解释的。但摹仿说说仍有它一定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摹仿说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另一方面,不管原始人由于什么原因创作和制作了原始艺术,这些原始艺术本身(如史前洞穴壁画上的动物轮廓)却无疑是由摹仿说得来的,也就是说,摹仿说即使不成为动因,也至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正因为史前造型艺术都基于摹仿说的手段,我们才能认识到这些形象所摹仿说的原型是什么动物。我们从今天所发现的原始艺术作品中也不难看出,摹仿说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而其它方法,如表现和象征的方法也都是从摹仿说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但把摹仿说解释为人的某种天性,忽视了社会实践在形成人的心理能力上的巨大作用。(二) 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16世纪的马佐尼,在倡导摹仿说说的同时,披露了“文艺是游戏”的观点。德

国哲学家康德,进一步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到了席勒,正式形成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席勒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束缚,渴望运用过剩的精力去达到自由,这就是游戏;而艺术活动,即在游戏中导源。在《美育书简》中,席勒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对席勒的观点作了补充,指出艺术和游戏的本质是人们发泄过剩精力的自由摹仿说活动。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它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摹仿说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

著《人类的游戏》等书的格鲁斯,则批判地接受席勒的“游戏说”,认为游戏不是因为精力过剩,而是对实用活动的准备和练习。“游戏说”曾经受到居约、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批评。当心理学家冯德提出“游戏是劳动的产儿”观点后,普列汉诺夫又在这个观点上部分肯定了“游戏说”。

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1、游戏释义,“游戏”这一语词越来越变成现代思想的关键语词之一,它似乎成为了理解存在、思想和语言的奥妙的通道。但游戏自身是什么?对此人们并无定论。游戏最容易想象为儿童消磨时光的玩耍。那些丢掉了童年时代玩具的成年人会把它看作毫无意义的行为。2、中西游戏说.就中国传统思想而言,人们并没有形成一种关于游戏的系统学说,但有一些对于它的相关讨论。孔子就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不仅指狭义的艺术,而且指广义的技艺,即所谓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活动要求人的身体和心灵得到训练,达到心灵手巧。“游于艺”描述的正是人的身心的这种自由状态。与孔子一样,庄子也谈到了游。他的“逍遥游”描述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ii]的形象。最重要的是,庄子将游区分为两种:有待之游和无待之游。有待是有所依靠的,无待是无所依靠的。这样无待之游和虚无建立了根本性的联系。此后中国传统思想中关于游的理论基本上是孔子和庄子思想的发展,如关于游于艺术的态度和游于山水(自然)的态度。与此不同,西方的思想在它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游戏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审美的这种特性其实就是游戏的本性。在康德美学的基础上,席勒充分发展了审美游戏说

(三.)表现说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在这种学说看来,原始人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把艺术看成是人类心灵(包括思想、情感等等)的一种表现,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露出端倪。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19世纪,它广泛地为浪漫主义艺术

家、理论家所提倡。如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艺术是人类表达感情的工具,起源于人们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这些外在标志就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传达,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样,作者所体验到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活动。

雪莱在其《诗辩》中说,诗歌是“野蛮人表达周围事物所感发他的感情”,是一种“想象的表现”。柯勒律治也认为,诗歌发源于并不反映现实而又能自身完美的想象力。这种“想象表现说”,还得到布拉德雷、王尔德等人的支持。这种“情感表现说”,拥有更多的支持者。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反对艺术表现任何理性思想,宣传“直觉即表现”、“直觉即艺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风靡一时。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用精神分析主义观点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人的心理有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对立部分,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性本能总受到现实的压抑,当人们把它转移到所希望的幻想生活创造中去时,就产生了艺术,所以艺术实质上是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无意识表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与弗洛伊德近似。以上各种观点,都从一个侧面抓住了艺术表现人的心理的特征;但他们总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先验的东西,并未能真正解决艺术起源问题,只是把这个问题抽象化、神秘化了。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力。但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而且艺术也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这一学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艺术起源的全部原因。

(四)巫术说

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最初谈到了原始诗歌与原始宗教的密切关系;但他还没有明确地指出诗歌起源于巫术。19世纪以来,以泰勒、弗雷泽、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对现存原始部族的巫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艺术起源的“巫术说”提供了丰富材料。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

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如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是处在洞穴最黑暗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而制作的,而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来保证涉猎的成功。原始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象与实际的该事物都有一种实在的联系,如果对事物的形象施加影响,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个事物施加影响,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际的涉猎当中可以顺利地打到猎物。原始东西壁画中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学说的有力证据。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当代许多美学家(基德逊等人)对巫术说理论加以赞同。但马林诺夫斯基等民族学家则提供了某些原始部族只有艺术并无巫术的资料,使得“巫术说”难以自圆其说。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

学说,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原始艺术的起源及其原因。

鲁迅先生也看出了巫术对史前艺术的重要作用。他说:“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址,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的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们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在此,鲁迅先生显然是将猎取野牛(劳动)与禁咒野牛(巫术)并列起来,都视为史前艺术产生的原因。

(五).劳动说:明确地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始于19世纪晚期的一批民族学家、艺术史家。德国的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中指出,劳动、音乐和诗歌最初是三位一体地联系着的,它们的基础是劳动。“劳动说”理论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劳动生活。其理论根据为:首先,劳动创造了文艺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劳动创造了人。当我们的祖先制造出第一批最粗笨的劳动工具时,他们终于由猿转化成了人。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在制造、改进工具的过程中,史前人类的自意识也逐步形成发展,他们对意蕴美和韵律美的感受也日益丰富和细腻。其次,原始文艺产生于劳动生活的需要。普列汉诺夫举过很多例子,证明原始人类在集体劳动中为减轻疲劳、协调动作,经常配合劳动的节奏,呼喊出一致的有节奏的声音。原始人在劳动实践中对自然界逐步有所认识,他们的绘画、雕刻、舞蹈还起着向别人传达劳动知识、交流经验和教育后代的作用。普列汉诺夫举过不少原始民族通过猎取动物或掘起植物块茎的舞蹈训练后代的例子。最后,劳动生活也构成了原始文艺的直接内容。有些原始文艺摹仿再现了原始人类的早期生活,也有些原始文艺以巫术幻想的形式表达了原始人祛灾祈福,争取丰收的愿望。

普列汉诺夫在其名著《没有地址的信》中,论述了许多“劳动先于艺术”的实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的需要作了总体上的层次划分,把它们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生存需要,是作为生物的人存在的必要前提。享受的需要,是在劳动使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需要。分为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发展需要,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即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发展自己、实现自我的需要。

(2)关于马斯洛提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第一是生理需要。第二是安全需要,即对于秩序、安定、经济和职业保证的需要。第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第四是尊重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尊重可分为两类:自尊与来自他人的尊重。第五是“超越性需要”,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它包括个人责任、意志自由、探求真理和审美需要。 ( [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第41~47页,中译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审美需要

人的审美需要不是一个独立的需要层次,而是在人类的三种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派生的一种特殊的需要。有一个历史的发生过程。在这个历史的发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首先,人在劳动中形成了人所特有的生物属性。其二,劳动使人获得了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其三,劳动使人获得了人所特有的精神属性。审美需要就是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

不过人的精神享受可以是在发展需要的满足时获得,也可以是观念性的满足,如知识的获得、道德的赞扬、宗教的慰籍等等,但审美需要必定是与形式、形象密切相联的,表现为对形式及其蕴含的追求。

4、审美需要的层次

审美需要具有层次性。它有与人的生存需要相应的层次,也有与人的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相应的层次。在这各个层次上凡属于人对生命的自由活动的追求、对快乐的追求,都是人具有审美需要的表现。由于人的本质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上,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审美需要与精神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这两个层面联系更加紧密。

审美需要必然具有超越性,它超越动物性和凡俗性,体现出人所特有的文化、文明,体现出人的社会性与精神性本质。精神性的享受是在人们受到社会的认同、赞赏和尊重时才能获得的,是心理、情感上的满足和愉快。而当人表现了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我价值时,更会带有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和愉快,也是一种精神性的享受。

总的看来,“劳动说”确实能解释绝大多数史前或原始艺术现象,某些用其它学说解释不清的问题,它也能给予令人信服的说明,并在史前或原始艺术中有着最为充实的证物。然而,史前或原始艺术中有某些现象用“劳动说”也难以解释清楚。杰出的音乐史家和舞蹈史家史尔特.萨哈斯认为,舞蹈可以说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英国女科学家珍妮.古多尔曾在非洲丛林中对野生黑猩猩进行过长达十年的观察,在此期间,她曾两次观察到黑猩猩群的“雨舞”现象:其中有些舞蹈可能如黑猩猩的“雨舞”一样,只是运用运动中的肢体渲泄初民们的某种情绪,既非出于劳动生产的需要,也非表现劳动生活的内容。又如史前时代的雕塑、绘画中,这类作品也很难说起源于劳动。有人说起源于史前社会的母性崇拜和生殖崇拜(倾向于巫术说),有人说是原始人类情欲的表现(倾向于心灵表现说),无论哪一种,这两种解释都比劳动说更令人信服。也有人想把这类现象纳入劳动说的模式,说是表现了原始人类延续生产力的愿望。这未免太牵强附会了。史前壁画或岩刻作品中,有一部分题材是反映部族之间战争的场面的。有的原始歌谣也表现了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单用“劳动说”显然也不能圆满地解释这一原始艺术现象。最初,原始人进行体力劳动,会在劳动呼声中嵌进一些没有意义的单词,如“邪许”之类,目的是减轻劳动的紧张,获得因声音的重复而产生的愉快。在有些情况上,它相反地又能协调大家的劳动动作,成为组织集体劳动的信号。

若干年来,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在苏联和中国的文艺理论界盛行;但简单地寻求劳动与艺术的“直接的联系”,不能完满地解释一切原始艺术的起源。对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应防止其简单化和绝对化。在艺术起源问题上,我国理论界长期存在着一个矛盾。几乎所有的文艺理论教科书都说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同时又说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可是,社会生活不单包括劳动生活,也应包括娱乐生活、爱情生活、战争生活、巫术宗教生活等等。既然如此,为什么史前艺术单单只能起源于劳动、产生于劳动生活的需要、反映劳动生活的内容呢?这样一来,“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一正确命题岂不是要打折扣,变成“只有劳动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了么?若硬要说神话起源于劳动,产生于劳动生活的需要,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那也未免难以自圆其说罢。其实,在史前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除劳动生活外,巫术活动或原始宗教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史前人类不仅通过巫术摹仿

为生产或战争作准备和练习,也通过巫术活动来预测气候的变化,祛除疾疫,娱乐鬼神,安慰死者,教育后代。这种活动是史前人类的一种普遍、严肃而实际的社会活动。正像从中世纪的炼丹术中衍生出了后代的化学一样,从史前人类的巫术活动中衍生出某种艺术为什么不可能呢?

六.神示说。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就把诗歌的产生解释为神的灵感在诗人身上的凭附。欧洲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则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心灵,而心灵是上帝的形象和创造物。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很流行。如薄迦丘认为,诗是一种实践的艺术,发源于上帝的胸怀。哲学家培根,也持诗歌产生于上帝启示的观点。

除了上述各种观点之外,19世纪以来,还有其它一些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如:法国艺术史家丹纳<艺术哲学>认为文学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个要素,他和德国人类学家拉策尔等人被称为“社会学派”;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艺术(特别是音乐)起源于从鸟类动物就有的性的吸引,这种艺术起源上的“性爱说”,如今已被大多数美学家摈弃;当代美国史前考古学家马沙克认为最早的艺术乃是原始人记录季节变换的符号体系,等等。

三.中国古籍也记述了几种艺术起源的观点.在中国古籍中,也有不少关于艺术起源或原始艺术的记述。中国古籍一致认为文学艺术的起源很早。汉代郑玄在《诗谱·序》中说:“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把“诗之兴”定于传说中的虞舜时代。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认为诗歌“必不初起舜时也”,“讴歌自当久远”。南北朝时的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然则歌咏所生,宜自生民始也。”和他同时的刘勰也持有同样看法。可见,1500年前的中国古代学者,已经得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结论。同时,中国古籍也记述了几种艺术起源的观点。

《吕氏春秋·古乐》谈到原始的乐歌是“效八风之音”、“听凤凰之鸣”而产生的;《路史·后记十》写道:帝尧“命质放山川溪谷之音,以歌八风。”晋代阮籍在《乐论》中也指出原始乐歌具有“体万物之生”的特征。这实际上是一种艺术起源于摹仿说的观点。《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些观点与西方的“表现说”相似。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诗言志”的观点占有统治的地位。《吕氏春秋·古乐》记述了传说产生于上古时代的“葛天氏之乐”的篇名,其中的《奋五谷》大约歌唱农业生产,《总禽兽之极》大约歌唱狩猎生活。《吕氏春秋·淫辞》与《淮南子·道应训》记述了“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举重劝力之歌”。在《史记》索隐引《三皇本纪》和《古今图书集成》引《辨乐论》中,还记述了伏羲时代的“网罟之歌”。

大概是基于这种情况,《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释里提出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观点,蕴含着劳动生产诗歌的思想。《周易》说:“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周礼》说:“大合乐以致鬼神示。”《汉书》说:“乐者歌九德,诵六诗,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享之。”《路史·后纪八》说:“……为圭水之曲,以召而生物。”这些记述,揭示了诗歌乐舞与祭祀巫术的密切联系。可见在中国古籍中,关于艺术的起源也进行了多方面探讨。

四.在研究文学艺术起源时所应依据的资料有以下几种:

①史前考古学资料;②现存原始部族的民族学资料;③古籍中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记述;④可供参考的儿童艺术心理学资料。对比起来看,史前考古学资料最为可靠。但基本上凭借口头流传的原始文学,同音乐、舞蹈等时间艺术一样,极难在史前考古学资料中留下痕迹。因此,在20世纪初还保留原始特征的澳洲土人、南非布须曼人、爱斯基摩人(他们大体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渔猎民族)、太平洋各岛屿的美拉尼西亚人和波里尼西亚人、美洲印第安人(他们大体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农牧民族),以及中国的鄂伦春、鄂温克、佤、纳西、独龙、怒、布朗等少数民族,就成为研究的重要依据。此外,各民族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古歌、史诗,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关于艺术起源的思考:当今人类对史前时代的自然和社会状况实际上知之甚少,对史前人类神秘古怪的思维方式(如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所说的“互渗律”和“原逻辑思维”等)、心理活动和风俗习惯更难以详知和理解。这一切,都对探讨史前文艺的起源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带来困难。当代美国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亚历山大.马沙克认为,由考古学家所提出的任何一种单独的理论都无法解释多样而复杂的艺术和符号的起源和意义。事实正是如此,从“摹仿说”到“劳动说”的一切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都不可能独自解释清楚全部史前艺术现象。卢卡契从系统性原则出发,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不可能由唯一的一个来源发展而成,它是逐渐的历史发展综合形成的结果。”这一看法是颇有见地的。如果我们将史前人类社会视为一个对应于自然界的大系统的话,那么劳动生产、巫术活动、战争活动、娱乐活动、性爱活动等等都是这个系统生成发展的要素,这些要素交织成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史前文艺作为史前人类社会的产物,必然与这一社会网络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来自该网络上任何一个方向的张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史前文艺的生成和发展。因此,用单一因果律是不可能说清史前文艺的起源的,只有用系统因果律才能加以说明。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和相关性的原则,作出这样的结论:史前文艺起源于史前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史前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是史前文艺的唯一源泉。导致史前人类从事史前艺术创造

的根本的、主导的因素是史前人类劳动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包括其巫术活动、战争活动、娱乐活动的需要;从心理上看,自然也包括情感表现的需要;而史前人类先天具有的、并在后天的劳动实践及其它社会实践中逐渐增强的悟性、理解力、想象力、摹仿力以及由动物快感转化而来的美感则使这种需要升华为具有审美功能的史前文艺作品在心理、生理和技术上成为可能。史前文艺的诞生正是这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综合效应,而不是某一单一因素的产物。而当史前文艺产生后,反过来又作为一个要素优化了史前人类社会系统的结构,促进了这一系统有序、稳定、团结一致地向着更高的人类社会阶段发展进步。此后,艺术就同科学一道,成为帮助人类远远超越于动物界的有力的双翼,使人的本质力量日益充分地焕发出来,从而在自然和社会中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而美,正是自由的显现。就我个人而言,在关于艺术起源这个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上,“游戏说”要比“劳动说”或其它学说占有明显的优势。虽然“游戏说”对艺术的起源问题的研究很有帮助,但它不是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学说,虽然席勒以及后来的不少研究者认为它是。毋宁说,儿童的自发性的游戏就是艺术;我们有理由推断,在人类的儿童期,即在文化进化的某个时间段上,存在相当于儿童游戏的那样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也不是艺术的起源,毋宁说那已经是艺术的真实存在和表现。

(一)摹仿说

起源于古希腊,其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其代表人物有德模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在欧洲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游戏说

认为文艺起源于游戏。此说法源于康德,后由席勒、斯宾塞加以发挥,谷鲁斯对此作了补充。席勒认为艺术本源的动机,出自于想要利用剩余精力创造一个自由天地的“游戏冲动”,人的游戏能升华为审美游戏。斯宾塞认为人的游戏是人的剩余精力的发泄。谷鲁斯认为人的游戏无需积聚剩余力量,是本能迫使其活动,其活动是有目的地学习。因此“劳动是游戏的产儿”。

(三)心灵表现说

19世纪后期欧洲的一些心理学派倡导的一种文艺起源观。它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类从孩提时代起就具有的表现情感本能的需要,艺术发生的原动力就是作家表现自我情感的本能冲动。其代表有托尔斯泰、弗洛伊德、荣格等。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弗洛伊德把艺术起源归根于“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力比多”即性本能。荣格则将文艺起源解释为“集体无意识”即“原型”意识。

(四)巫术说

现代西方流行的艺术起源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艺术导源于原始人的巫术活动,是原始宗教魔法的直接表现。其代表人物有泰勒、弗雷泽、雷纳克等。弗雷泽的《金枝》对巫术作了详细的研究。审美活动与图腾崇拜、巫术仪式的分离图腾崇拜、巫术仪式首先是与劳动实践过程结合在一起,是人们为了达到劳动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这些精神性的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密切联系表现在它们的共同的功利目的上,但却有着独立的精神活动的形式。在无数次的重复中,这类精神活动的形式取得了独立的审美意义。人们会为了获得心理、情感上的快感去进行这种活动,形成独立的审美活动。

(五)劳动说

认为文艺起源于劳动。普列汉诺夫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研究,认为劳动先于艺术,劳动先于游戏,艺术起源于劳动。

思考题:

1.综述关于文学起源的几种学说.

2. 在文学起源的问题上,较有代表性有几种说法,你认为哪种说法更为合理. 3.中国古代典藉中关于文学起源之说。

叙述学与叙事话语

参考书目:亚里士多德《诗学》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布斯《小说修辞学》马丁.华莱特《当代叙事学》弗莱《批评的剖析》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卡勒《文学理论入门》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一.关于叙述学

(一)关于文类的三分法即:抒情诗,小说,戏剧

三大类型已经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根据他们的‘模仿方式’说或‘表现’说加以区分:抒情诗表现的就是诗人自己的人格;在史诗(或小说)中,故事部分地由诗人亲自讲述,部分地由他的人物直接讲述(即混合讲述);在戏剧中,诗人则消失在他的全部角色之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二)关于叙述学与叙事

叙述学也称为叙事学,首先产生于结构主义发展势头强劲的法国,很快波及到其他国家,成了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研究潮流.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叙述学是结构主义思潮和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双重产物,它的研究对象包括一切带有叙事性的作品.

叙事即说故事的模式既古老又“年轻”,古老是指它存在的历史悠久,年轻是说它富于活力和变化。它是最经典的也是最流行的。无论作为体裁,还是作为功能,它都具有永恒而旺盛的生命力。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请朋友说那异乡的传奇,原本就是人类共同的不可泯灭的天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小说家重视文学的叙事功能并将其丰富和优化,就可以与最广大的读者群维持相对恒定的联系。在叙事文学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淡化小说故事情节的创作主张,某些小说家也进行过这方面的试验和探索,其结果却并不令人振奋,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奇而淡化甚至取消故事情节,势必导致读者疏远作品。

在中国的叙事是与记载史实开始的,唐代刘知几<史通.叙事>篇,论述的是历史.西方叙事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诗.从荷马史诗到中世纪的传奇直到

十八,十九世纪的长篇小说这条发展脉络可见西方的叙事传统尤为发达.

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相当年轻,其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小说,它在文学体裁中出现是从神话,史诗,民间故事,以及叙事诗的基础了发展而来的。史诗

与小说的差异在于,第一,史诗的主人公是英雄,而小说的主人公常常是普通人。第二,史诗中的大多是歌颂集体性的战斗,而小说是则可能是描写普通人的情感.

西方近代第一部长篇小说<十日谈>中的人物,既是作者的描写对象,又是其中故事的讲述者,而且他们讲述有不同的视角,这就使原来的叙事文学中"专断的讲述"不再适用了.(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人们逐渐发现同一小说中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而同一事件有不同讲述中可以有着不同的意义,一个故事基本情节在几种说法中生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春运帝国>.英国文论家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举例说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与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这两者的不同在于后者揭示了因果链条.

由此可见,叙事学属于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理论,它主要研讨作者与叙事人的关系,叙事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作品的人物特性,叙事视点,叙事方式和结构,作品叙事与外部世界的相关性,等等. 其中,叙事视角与结构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当代叙事学理论关注的重点.

二.叙事话语

一.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叙事文学虽然早已有之,但是叙事话语的研究却与小说的兴起息息相关.中国文学从《诗经》《离骚》始,即是以抒情文学为主流。叙事文学初现于唐代传奇小说,到了明清之际,小说达到鼎盛。推动中国小说发展的,正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小说评点研究。小说评点源于汉代对经的笺注,加上史著体例、科举以及国人读文章喜欢选评的阅读习惯,在南宋时开了诗文评点的先河,一直到了南宋末期刘辰翁评点小说《世说新语》标志着小说评点成立。到了明清时期,小说评点已经成为当时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有金圣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毛纶、毛宗岗父子批《三国志演义》,张竹坡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一时期,小说评点盛行,扩大了小说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评点具有非常大的传播学价值。同时,由于小说评点的出现,时人纷纷效仿,逐渐培养了读者的审美鉴赏力,形成了我们自己民族的小说阅读审美习惯。可以说,中国的小说之所以在明清时能够达到颠峰,这和评点理论家的努力是分不开。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经史子集同列,他的私塾不用孔孟之道,而是对子弟教授《水浒传》。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人有其性性,人有其形状,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声口”“于一幅之中,而一险初平,骤起一险,一险未,骤加一险,真是奇世之绝笔也.”金圣叹作为明末清初的小说评点家,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评点的《水浒传》,在艺术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有许多真知灼见。如“性格”说,“动心”说,“因缘”说,“格物”说等等。特别是他关于人物性格的评点,极具理论价值,“开后人无限

眼限文心”。

二. 西方史诗的叙事传统。

叙事文学发达的西方,对叙事有着更为充分深入的考察与研究.

(一).叙事话语的理论背景:

叙事学所研究的便是如何讲述一个故事或者是一种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从上个世纪法国的新小说,六十年代之后美国小说中的奇幻小说和元小说均悖离了真实与模仿等现实主义的成规,叙事成为关键词,也成为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技巧.叙事话语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1.结构主义将叙事文本看作是一个内在的实体,一个不受任何外部规定性制

约的独立自足的封闭体系.这和传统文学理论的重心不同,此时的文本重要性不在于意义的确定,而在意义的生成机制―――文本的结构.因此,结构主义叙事学描述的是文本内部众多话语单元的互动关系,功能效果以及内部结构规律.

2.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教程>能指与所指) 作品=文本text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之中的一个新兴概念。指的是作品文字组成的实体。文学批评所要研究的是独立于作家个人背景与作品历史背景的文学文本。根据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我们将指代物的“音响—形象”称为“能指”(signifier),把指代的对象和概念的含义称之为“所指”(signified)。一系列的“能指”和“所指”的某种有意义的符号集合,我们称之为“文本”。这是我们谈论文学的基本概念。

3.2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

作为一个学派,俄国形式主义可以说是20世纪形式主义文论的开端,它强调艺术的自律性,认为批评的着眼点应在作品本身.著名的形式主义者普洛普是叙述学研究的开创人,雅各布森有关文学作品之特性的文学性理论和什克洛夫斯基的有关陌生化理论,对叙述话语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陌生化"的概念是20世纪初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来的.陌生化理论起初主要是作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后

来发展到整个文学艺术界,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指出:"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

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然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陌生化是将熟悉的客观物象、既定的符号经验,经过艺术家的处理产生的艺术形象以异于熟悉的面孔呈现在观者面前.对视觉艺术而言,司空见惯的图式通常不能产生强烈的刺激,不能引起观者的足够重视,而那些与

寻常物有所疏离的异常图式,才能吸引观者的注意力.……

俄国形式主义的认为,文学研究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或特异性。并创造了著名的陌生化概念。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日常生活使我们对事物的感觉变得麻木了,我们只用简便的认知来接受事物。事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却视而不见。艺术的目的就是要唤回人们对生活的感受,摆脱知觉的机械性,让石头具有石头的感觉,达到这一目的手法就是使之陌生化,使艺术形式复杂化,增加感受难度,延长感觉时间,使我们的知觉重新回到事物本身上来。

《苏州河》有意放慢的节奏,大量的特写镜头使得河的形象获得了极大的突出。影片延长了感受时间的技巧。《狂人日记》选择疯子的视角,这一不寻常的叙述角度使读者异常鲜明地感受到这个故事的惊人内涵。这些语言的突出产生的后果,就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所谓的“陌生化”。陌生化强调文学话语所造成的异乎寻常的效应,从而产生话语符号的强烈感知性。

(二)叙述学有关故事与话语

有关叙事的分法:

1.二分法.文本等于内容和形式――故事与情节――故事与话语在西方传统文学理论中,对叙事作品层次的划分均采用两分法如内容与形式,素材与手法,内容与文体等.所谓的形式,手法,文体指作品表达方式,

不涉及视角,叙述方式,时序的重新安排等.在20世纪以前的小说批评理论界,往往偏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能而忽略作品的形式技巧. 因为单纯地讲

故事也从来不是小说唯一宗旨。除了一般的原始娱乐功能外,教义和言志也是叙事作品最常见的意旨。贺拉斯的“寓教于乐”的文艺主张正是此意。

福楼拜和亨利以及詹姆斯为先驱的现代小说理论对作品的形式技巧日益重视.到了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率先提出了新的两分法.即故事与情节.在

什克洛夫斯基这里,所谓的故事是指实际时间,因果关系排列的事件.情节则指对这些素材的艺术处理或形式上的加工.与传统上代表述方式的术语――形式相比,情节所涉及的范围更广,特别指大的篇章结构上的叙述技巧,尤指叙述者在时间上对故事事件的重新安排,比如倒叙,从中间的叙述等.

法国结构主义者托多洛夫受什克洛夫斯基的影响,于1966年提出了故事与话语的两个概念来区分叙事作品的素材与表达形式.

二有关三分法:文本等于的三个部分:故事(history)――叙述话语(recit))-叙述行为(narration)

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学家热奈特在1972年<辞格之三>一书中对两分法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三分法.(1)故事(history),即被叙述的内容;(2)叙事话语或叙述话语(recit)即用于叙述故事的口头或笔头的话语,在文学中,也就是读者所读到的文本;(3)叙述行为(narration)即产生话语的行为或过程.也就是说热奈特将话语进行了分成了话语与产生它的行为这两个不同的层次,

3.叙事话语的多个层面

正是把叙事作品解析为各个话语单位来进行工作.在叙事话语的研究中.罗兰

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是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的范例,话语单位成为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他认为,故事中的某些成份之所以称之为单位,是因为这些成分成产生了功能.

(1)叙述学研究者认为,叙事作品话语内部存在着两个基本层面,一是故事系统,或者称作事件,一是话语系统.在热奈特那里,话语系统又可分解成叙事文与叙述行为.所以,热奈特从叙事文学中区分出三个层面:故事――构成叙事的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叙事文(叙述话语)――连贯这些事件的陈述语句,即口头或书写的话语;叙述行为――用话语组织事件的行为本身.(叙述行为是由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三个因素。)

(2)对叙述话语的研究必然涉及三个层次之间的两种关系研究.第一,话语和故事的关系,这个层面考察的是故事如何得到话语的组织;或是话语如何干预故事的进程;第二,话语和叙述行为的关系,这个层面上考察的是叙述行为主体如何组织,创造或是改变话语.

(三)“话语”与“故事”的重合

法国叙述学家布雷蒙有一段名言"一部小说的内容可通过舞台或是银幕重现出来;电影的内容可用文字转述给未看到电影的人.通过读到的文字,看到的影像或是舞蹈动作,我们得到一个故事――可以说是同样的故事."

叙述界公认的话语与故事的区分适用于不同媒介的叙事作品.若同一故事可由不同的媒介表达出来则可证明故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小说《围城》与电视剧<围城>。它不随话语的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无论话语层次怎么表达,读者总是依据生活经验来建构独立于话语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认为:叙述理论的根本特点就是情节与表述之间的对立,故事与话语之间的对立―――行动元:

比如,“灰姑娘”模式是许多叙事作品常用的一种叙事模式。这一模式常常以两个地位落差较大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母题——《简爱》就是一部典型的“灰姑娘”版故事。“灰姑娘”的性格、相貌、年龄、职业、文化素养、社会关系、生活背景等等在不同的叙事作品中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不同的文本如何处理“灰姑娘”与其他人物的关系进展,如何突出“灰姑娘”与周围环境冲突的根本原因,以什么方式化解“灰姑娘”的爱情矛盾,等等,这都成为叙事学的重点考察对象。事实上,就是《简·爱》这样经典的“灰姑娘”故事,其主题也不断受到质疑。经典“灰姑娘”的叙事模式一直被认为联系着某种打破等级观念追求美好爱情的意义主题。简·爱与罗彻斯特冲破种种“反对者”的阻力后获得美满姻缘的故事也一直为读者称道。以为《简·爱》表达了出身下层的女子追求爱情幸福和男女平权的合理要求。然而,恰恰是在《简·爱》这样的经典“灰姑娘”文本中,存在与其主题极不和谐的声音,这个声音就是由简·爱的爱情的“反对者” 伯莎·梅森发出来的。这种“反对者”的角色在经典的“灰姑娘”版本中都是由巫婆、恶毒的继母之类的人物承当,在叙事学看来,这个角色是因为其起着“反对者”的功能才存在着,而“反对者”的存在不过为了让“灰姑娘”的爱情多些波折,起到考验主人公爱情的作用。叙事学可以将罗彻斯特的合法妻子伯莎·梅森看成是与巫婆、恶毒的继母一类“反对者”的角色,以此完成灰姑娘的故事的叙事。《简爱》中罗彻斯特的妻子伯莎·梅森的确是一个“反对者”,她的形象被赋予疯女人的特征,几近于兽的形象,这才使得读者更易于认可简爱与罗彻斯特的爱情。美国女学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合写的著作《阁楼上的疯女人》中,还认为疯女人伯莎·梅森的存在,曲折地表现了简·爱心灵中隐蔽着的愤怒、疯狂的一面,疯女人伯莎·梅森这个“反对者” 的形象,不仅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同时又是主人公简·爱潜意识的具体化身。这种后结构主义式的分析方式,使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色”或“行动元”的稳定的功能性意义分崩离析。后结构主义认为,所谓的“角色”或“行动元”的叙事模式,其内在的差异性要大于其表面的共同性。更具体地说,某个人物,只要这个人物稍微复杂一点,那么,对其进行“角色”或“行动元”的界定,都可能“逸”出“角色”或“行动元”的功能规定性。特别是在具体的文本语境中,歧义与多义成了常见的而不是罕见的现象的时候,叙事的分析就不应该拘泥于对人物、视角、结构的共性特征的提炼,而是应该尽可能地解读、破译貌似同一类型的人物的特殊性以及差异性。

三.叙事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谁讲话――叙述者与作者

1.叙述者不等同于作者,尤其是不能将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和作者本人混为一谈.张贤亮<绿化树>,陀斯妥也夫斯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狂人日记>2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

美国小说理论家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使用的创见性的术语,被他解释为“第二自我”SECOND SELF。现代大多的批评家主张不应介入小说,在现代小说中作者已经隐退,不再介入情节。而布斯却发现,让作者隐退实属奢望。创造者必定在创造物上留下自身的烙印,这种印迹是不可抹煞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介入,布斯指出一种艺术的介入法,即创造“隐含作者,由他者代替作者潜入作品体现作者的意图,表达作者意欲表达之事。隐含作者常常被称为是"作者的第二自我",是作者在文本中的代理人,隐含作者立足于现实世界

和文本世界的交叉点上,承担沟通二者的功能.作者和隐含作者的关系决不能简单地等同,二者甚至可以是矛盾的,对立的"一个作者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信念,感情和他在真实生活中所抱有的思想,信念和感情,可以不一样,甚至可以相反,他也可以在不同的作品里表现不同的思想,信念和感情."隐含作者是读者依据所体现的价格观和世界观重构的作者,或谓隐含于文本之中,能表达所叙之事的主导倾向的作者。(布斯:《小说修辞学》第77-86-169页。)

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会形成对于作者的种种印象,即使对真正的作者一无所知,也会觉得或多或少地了解那个写出故事的人,读者从故事中感悟出的作者就是隐含作者。《神曲》《天路历程》《源氏物语》:熟悉日本古代宫廷社会。《红楼梦》:亲历过中国封建大家话的衰落。《官场现形记》官场现形记

全书由许多独立成篇的短篇故事连缀而成。作品以官场为对象,着重揭露各种官僚的“龌龊卑鄙”、“昏愦糊涂”,集中暴露晚清官场的污浊,吏治的败坏,统治集团的腐朽

隐含作者既区别于真实作者,也不同于文本中的叙述者,叙述者和隐含作者一样从属于虚构的文本世界,但是,隐含作者是更隐蔽,叙述者如同主持人或者是代言人在发言,隐含作者代表了领导的意愿,真实作者如同代领导写发言稿的秘书,不能按照他自身的意愿,这文稿看似他写的,实际上又不是他的文稿。叙述者类似于提供旁白,幕后音.

<圣经>的世界里多了一个处于叙述者之上的全知全能的上帝,即隐含作者,尽管真实作者各不相同,上至君王下至渔夫税吏,这无损于圣经一座移动的的图书馆。

在一般的小说里第三人称叙述者可以是全知的,在<圣经>里,叙述者有各种各样的,却又必须服从隐含作者的安排,(阿拉法和俄梅戛),他的存在和绝对的地位造成了<圣经>叙事比其他叙事多出了几层叙事的关系,制约了叙述者在被限制的范围内进行叙事。当然正因为受限制的自由度,<圣经>具备了其他叙事所没有的时间,空间和思想上的连续性和一体性.尽管如此,叙述者仍然享有相当的自由度,但这个自由主要表现在美学方面,也就是说<圣经>的叙事可以保证在服从隐含作者这个大前提下,在叙事视角,修辞手段,人物塑造,结构对应,比喻和意象等许多方面,用文学原则来进行创造.上帝和叙述者关系有多种:

上帝是立法者,叙述者就是说服守法的人;上帝是创造者,叙述者就是叙说上帝旨意及美好创造行为的人。各种各样的叙述者使使得读者更好地接受上帝的思想和精神.

判断隐含作者不是为了寻找或是深入地了解真正的作者,而是为了理清叙事结构的内在逻辑,找出叙事的脉络。每部叙事作品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信念和价值观,它们便是隐含作者在文本中的隐形存在。

在历史考证中发现,真实作者有时并不像他在故事中所显示的那样看问题,有些面目互异的作品都有其自身的隐含作者,而它们却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的实际作者。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它通过一个重新组合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展示了个人命运与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的灾难性景象,也凸显了人性之爱与活着之间的坚实关系。它从特定的历史苦难中发现了爱的宽广、无私与无畏。真实的

作者是一致的,但是隐含作者却是完全不一样了,《细雨与呼喊》中人性的温暖不见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沉郁、舒缓与忍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余华对语言狂欢的追求,对叙述快感的迷恋。他在小说里表现的那个特殊时代固然是够惨烈的,悲愤的,狂热的,但小说中那种对煽情与插科打诨的近乎病态的癖好,极大地消解了存在论意义上的悲剧感。北村《施洗的河》《愤怒》3.叙述者

叙述者:在文本中讲故事的人。小说文本中有一个声音正在讲故事,那声音便来自叙述者。叙述者被隐含作者以各种方式操纵着,同时也被隐含读者所控制,因其如何讲故事须视隐含读者的需要而调整。每种叙述都有一位叙述者,他既可以站在故事之外,也可以是故事中的一位角色.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可以是讲述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也可以是故事参与者,小角色;或者是故事的旁观者,其作用是向我们描述所发生的事情.《狂人日记》中的叙述者,

《狂人日记》名为小说,但实际上需要完全背离当时中国小说读者所普遍认同的小说规范来叙事。《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等等,一系列中国传统经典小说为当时中国读者所确立的小说叙事规范完全不

是《狂人日记》这样的:整篇小说为一个精神病狂者的“错杂无伦次”的“荒唐之言”所充塞,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设计,没有形神逼肖的细节刻画,没有令人

如临其境的环境描写;狂人是唯一的主人公,但其形象是否符合传统文学的审美

规范也是大可疑问的。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的“所设”隐含在文言小序中。文言序文选取狂人的中学校友“我”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狂人以及以狂人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狂人日记”,从而在小说标题与正文之间穿针引线,起过渡作用。当叙述者“我”完成穿针引线的过渡作用后,似乎也就退居幕后,从此不再“出场”;而实质上,当叙述者“我”一本正经地表明白话正文是一位“迫害狂”在疯狂期间的“日记”,且“记中语误,一字不易”,不仅给读者制造真实的幻觉,更重要的是:在不动声色中为白话正文设定了狂人的叙述视点。也就是说,它明白地告诉了读者,正文中一切人与事,一切判断和结论皆由狂人的眼光观察所得,皆狂人的思想意识流动。

就叙述者而言,小说写作有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者,也有第三人称的。比如鲁迅有十三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者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中、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伤逝》,都是第一人称。这些第一人称叙述者中,既有介入故事,也有不介入故事的。

第三人称:这里没有我,叙述者不是充当故事的一个角色,所有的角色都用第三人称,或称其名,或用他或她.

(二)谁对谁讲话――叙述的接受者

现实读者与隐含读者:由作者所设定的叙述接受者只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接受者即隐含接受者.讲述一个故事就是要声明听众可以接受的某种根据.(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卡夫卡的《变形记》《地洞》)

所谓的隐含读者就是指能够领会并实现文本潜在意义的读者。-假想的理想读者。如果斯威夫特希望《格列佛游记》的最初读者意识到黑暗腐败的英国王朝已经危机四伏,则这部游记的隐含读者或许应当从中得出更带普遍意义的教训,因为书中的嘲讽辛辣不但适应于彼时彼地,也适应于包括读者在内的此地此时。换言之,假如真实读者可以看到当年英国的历史报道,隐含读者就会从另一层面感受到普遍的讽喻意义。与真实读者相比,隐含读者对叙事含义的

理解可能更为抽象深刻,而叙事研究也因此更富于多义性。儿童们读解:当成格列佛游历小人国和大人国的娱乐故事。

作者创造了文本,这个文本是的供读者去读的.读者从文本中推测出一个叙述者,一个讲话的声音.叙述者对听众讲话,这些听众有时是暗示的,或者是推测的或是构想的,有时则有明确的身份.一部产生于另一时代或是别的地区的作品通常都表明它有一个不同的观众群,这些观众群体认可某些标准.女权主义批评一直关注欧美文学叙述中怎样经常假设一个男性读者,毫不掩饰地把读者当成一个同意男性观点的人.对<金瓶梅>的解读

《堂吉河德》是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小说。从堂吉诃德的喜剧性形象中看到悲剧的色彩。堂·吉诃德宁愿将一个村妇当作心中的太阳,他不具备浮士德那样创造的伟大,但却展示了一种没落的崇高,所体现的那种骑士精神实质上就是贵族精神,这种精神就其现实性而言是喜剧的,但就其隐喻性而言是悲剧的;或者说当读者一面观赏他那孩子气十足的一次次出战,一面捧腹大笑时,与其说在哭这个人物不如说在笑读者自己。

(三)谁在什么时间说话

1.关于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这方面的考察涉及叙述者和受述者之事的时间关系遇到的问题是“所叙之事是何时发生,又是何时被讲述。”可能出现的有以下四种情况。

讲的时间即叙述故事的过程称之为"文本时间"故事本身的时间,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大多数作品的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不是重合的.

A 故事在事件发生之后被讲述。B故事在发生之前被讲述。C讲故事与所述事件同时发生,这时读者看到“同步的叙述者与接受者”D。讲故事与所述事件交替发生。

2.文本时序与故事时序

文本时间顺序是文本中展开叙述的前后顺序,即叙述者讲述故事时从开头到结尾的次序.而故事的时间顺序是故事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发展顺序.

3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序列的种种不一致形式:倒叙,插叙,补叙等等.

顺序或是倒序.叙述可以安排事件同时进行,也可以等故事中所有事件都发生之后,叙述者回顾全部过程再来讲述,这也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其实是一般意义上的叙事技巧,比如"预叙","倒叙","插叙",以及"重复","循环","反复"和"视角转换"等等. .... 主叙事亚叙事俄狄浦斯忒拜王(伊俄卡斯特的丈夫) 伊俄卡斯忒与老王的儿子+ —伊俄卡斯特忒拜王后(俄狄浦斯的妻子)

<俄狄浦斯王>的倒叙

按照时间顺序讲真是一件麻烦的事,因为剧本安排的是回顾式的,也就是说先交代忒拜的瘟疫,俄狄浦斯为了解决问题引出和克瑞翁的矛盾,然后通过送信人和牧人之口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王颖<烟>五个故事,分别是保罗的故事,拉辛的故事,露比的故事,塞洛斯的故事,奥吉的故事.这五个故事相互纠缠在一起,互相引发,并且最终又在塞洛斯那里在一起.影片是由拉辛捡了黑社会的钱被追杀开始,拉辛被保罗所收留,保罗又介绍他到奥吉的店里工作,闯了祸之后又把钱赔上,继而离开了奥吉和保罗.奥吉又把这些钱转送给露比而牵连了露比,而拉辛的效忠又引出了保罗和奥吉对他的寻找,进而引出了塞洛斯与拉辛父子的相认.滚雪球的,各有其独立性,却又不断地引出新的事件.视点和叙述人这两个基本的结构要互在情节中的作用越发重要,视点和叙述人之间建立的,形成丰富多彩的叙述方式.

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倒叙追忆

1941年,奥逊威尔斯拍摄的<公民凯恩>之所以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创造性运用了多视角的叙述方式.影片造型在记录新闻中,对凯恩的一生作了大致的勾勒,然后以报社编辑汤普逊的调查为线索,分别从凯恩的第二个妻子苏珊,国会议员泰勒,报社总经理伯恩斯坦,凯恩的大学同学李兰特,管家雷蒙这五个不同的视点展开了对凯恩的追忆.这五个人的身份,教养,与凯恩的关系,对凯恩的不同看法,追忆也带有主观的色彩,但五个视点的交叉却构成了某种客观性.五个视点看到的凯恩,一部分重合,一部分不重合.多视点交叉的剧作结构更有利于那种以某个中心人物的性格展示或某个重大事件的调查为核心的剧情内容. Moss,moss,moss……”一个简单的单字重复,却道尽了繁华落尽的凄凉。这是“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的寥落,却也是“画檐蛛网,曾为歌舞潮”的人生慨叹。物是人非,坶年的凯恩最终只有终日孤影相吊,任生命走向尽头。到凯恩辞世的时刻,另一番滋味出现了,主观的情绪物化在一个蕴涵生命奥秘的水晶球上,太阳出来了,凯恩却要离去了,但是,谁能说这里没有生命的庄严和光辉呢?玫瑰花蕾的秘密, “玫瑰花蕾。”公民册恩临终前跟全世界开了一个玩笑。所有人都相信“玫瑰药蕾”这个字眼背后一定掩埋着一段秘密。为了满足读者的窥视欲,记者汤姆逊走访了凯恩身边的每一位亲友,竭力要拉开一直掩盖着真相的帷幕。帷幕拉开了,凯恩的一生在每个人的心灵摆正台上复活。每个人都那么苍老、疲惫,为生活奋斗挣扎了那么一大圈,最后都是空的。看到册恩飘雪的童年,他的奋斗,他开创出崭新的报纸风格,结婚,生子,享受成功和财富。他野心勃勃,却在政治上猛栽了一个跟斗;两次婚姻都很失败,一个人就那么颓败了,像豪华的仙拿度庄园一样地颓败了。汤姆逊在不断的访谈中获得了有关凯恩的众多不同角度、不同视点的零散叙述和故事,但过于主观和情绪化的对象和观点,任凭如何努力还是不能戴盆望天砌成一个对册恩的整体印象,甚至连原先对他的一鳞半爪的认知也趋向模糊。凯恩,一个奋斗了一生的人,从他垂死的嘴唇中,

轻轻说出来的那个字眼,像是来不及开放的花朵,仍然紧裹着自己的秘密。

究竟什么是玫瑰花蕾?

是一个女孩的名字?是初恋的定情信物?一件得不到的东西?还是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当最终汤姆逊得出结论“什么也不是”之后,我们看到,在烈焰熊熊的壁炉中,册恩童年时的滑雪板被扔了进去。火焰舔掉了滑雪板上的戏年积尘,渐渐地露出了这4个字:“玫瑰花蕾。”

(四)谁用什么样的语言(声音)讲话

关于叙述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是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叙述者以他们独特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每一件事,或者他们也可以采用和转述别人的语言.通过一个儿童的感觉来观察事物的一次叙述也既可以使用成人语言转述那人的感知

发自一个声音的叙述方式称为独白式的叙述方式.

在独白型的作品中,作者对主人公的总结性评价是,最后的评价不要求,也不考虑主人公对这可能作出什么回答,最后发言权不属于主人公.主人公不可能打破作者在事评价中对他作出总结的固定框架,作者的态度不会受到主人公内心对话式的反抗.作者同自己的主人公争论,也不对他们表示赞同,他不是同他们谈话,而是谈论他们,最后的发言权总是属于作者,因此,作者的话语不可能与主人公的话语在同一个对话的层面上相遇.《陀斯妥也夫斯基的诗学问题》巴赫金的关键词:狂欢,嘉年华,复调,对话,多声部。

<三死>

一个富裕地主太太的死,一个马车夫的死,一棵树的死.描写了三个在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上已经完全完结的生命,所有的这三个在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上已经完结的生命,所有的这三个生命和由之形成的托尔斯泰短篇小说三个层次互不相干,它们之间只有情节安排上的联系,即出于同一篇小说情节布局统一需要的联系,马车夫谢列加赶车送了一个生病的地主太太,在驿站小木屋拿走了一个快死的马车夫的靴子,之后.这人马车夫死了,谢列加在树木里砍了一棵树,在他坟前做了一个十字架,三个生命和三个死以这种方式外在地联系在一起.

这三个角色的生死及其各自的世界,都并立于一个客观的世界中,虽则外在地联系着,但相互间一无所知,也互不反映.之间没有任何的对话关系,地主太太对马车夫和树的生死一无所知,马车夫和树没有进入她的视野和她的意识.地主太太和树也没进入马车夫的意识.地主太太所知所见只是自己的小天地,自己的生死,她甚至根本想不到会有马车夫和树那样的生和死.因此她自己不能充分理解和评价自己生死的全部虚伪.她没有对话性的环境,马车夫也不能理解和评价自己生死的奥秘和真理.树更是无法理解自己之死的奥秘和美好_这是作者替它做的事.

每一个角色的生与死只可能在作者视野中展示出来,而且只能依靠这一视野对每一个角色的这种优势,占有优势的作者视野,就起着独白型的完成人物形象的作用.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在同一个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是多个声音的叙述方式,可以借助音乐术语"复调式"的叙述或是多声部的叙述方式在陀思妥也夫斯基总是让主人公同进入他的小说世界的一切重要东西发生对话性的接触.一部小说中所显示的每一个属于他人的"真理"都一定被纳入到所有其他主要主人公的对话性视野.例如,伊万理解佐西马的真理,德米特里的真理,阿辽沙的真理以至色鬼费多尔巴夫洛夫维奇的真理.

在小说《罪与罚》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与人物思想的对话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主人公拉斯柯里尼可夫的行动和命运自始至终牵动着读者的心。情节的生动性和故事的完整性不但没有弱化作家所要表现的思想观念,反而为他充分展示思想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大舞台。例如主人公之间的生活对话、争论、主人公的梦境和内心独白。而这些对话不是干巴巴的,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所叙之思不是生硬地凸现于或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而是自然而然地与人物的行动和心态融合在一起。

小说中的人物展开了紧张的和原则性的内心对话,对话右所有的话语都是双音的,话语中每一个词都有不同的声音在争论.将作品的整体作为一声大型的对话来安排,作者仿佛就是这场对话的安排者,而不给自己保留最后的发言权,也就是说,作者会有自己的作品中人类生活和人类思想本身的对话本性.,每一句话都带有争论的声音,又带有大型对话的回音.

按照巴赫金的出色分析,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又不相融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它“联系着一种新的艺术见解,即不把主人公的思想等同于作家本人的思想,而是把它作为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声音表现出来”。不同主人公的主体性和作者的主体性往往既是对立的,又是独立的,他们的观念被作家客观和深刻地表达出来(甚至往往比观念的实际发明者展示得更彻底),这使得熟悉独白式叙事的论者常常产生误解,以为书中主人公的观点都是作者的观点,并以二律背反来解释这种矛盾。比如,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其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就有一段宗教大法官的寓言,其中最深刻地表达了作家关于正义和自由的学说.

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首要特征是人物不再作为作者意识的附属物而存在,不再是表现

作者意识的工具。人物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意识。而作者在处理主人公的声音时采用了从前的小说处理作品人物声音的办法。因此,小说中主人公对自己、对世界的议论,与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所发议论有同样的价值和份量。举例来说,《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柯夫作为一个人物,他的讲话、他的思考,都代表了一种独立的意识。这些内部和外部的声音已不是刻画这个人物的手段,它们本身就是作者竭力要在作品中表现的。这就是说,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拉斯科尔尼柯夫对周围现实的看法和评价,而不是给读者讲述他是怎样一个人。拉斯科尔尼柯夫倾心于强者哲学,并不等于作者对强者哲学感兴趣。作者在这里只是要展示一种独立的思想意识,至于这种意识正确与否,作者并不打算去评价。而且在《罪与罚》中,作者要表现的还不仅仅是拉斯科尔尼柯夫一个人的意识,所有人物的意识都是

他竭力要表现的,而且都是作为主体来表现的。譬如索尼娅并非主人公,她却是作为一个平等参与的意识得以展开的。在《罪与罚》第4部第4章中,拉斯科尔

尼柯夫去找索尼娅,两个人第一次认真地进行交谈。我们在这里不仅读到了拉斯科尔尼柯夫的意识活动,而且也读到了索尼娅的意识活动。这二者是平等的,谁也不能代表作者或叙述人。我们也无从寻找作者的暗示来评判谁对谁错。《罪与罚》里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就是这样的典型。拉斯科尔尼科夫原是个有才干、有发展前途的大学生,橱柜般狭小的住处、令人窒息的社会存在、房东催交房租的恐惧,尤其是母亲信中关于妹妹为了让他有个安身之地竟答应嫁给她最讨厌的卑鄙市侩——资产者卢仁,这些使得他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之中。绝望的处境加剧了他对整个虚伪不合理世界的社会秩序的反抗意识,使他产生了任意妄为的念头。他要杀死老太婆,使自己成为超越世俗原则、贬视道德规范的“拿破仑”式的人物,他反复下决心,却又反复后悔、惊悸,因此内心总是不断的自我谴责、自我辩解。对于凶杀事件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活动描写篇幅远远超过对这一事件本身的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为自己的行动辩解:“据说应该如此。据说,有这么百分之几的人每年必须滚到……什么地方……魔鬼的地方去,让其余的人精神愉快”。可他内心良心所在的一面却告诉他是一只虱子,比所杀的那只更卑鄙一些、更恶一些。

如果说强者和弱者的宣泄分别采取积极反抗和消极自虐的形式,那么在拉斯科尔尼科夫身上,外向和内向两种倾向似乎是相辅相成的,这就形成了他灵肉分裂的二重人格。一方面,他有“崇高的人格和慈悲的心肠”,另一方面,他又时刻在考虑个人的前途、得失,他不满社会的弱肉强食,却又幻想成为“拿破仑”式的超人,他极力探索生活的出路,却又忧郁、彷徨、逃避现实。他为自己杀死老太婆找到许多理由,但又想到是“我杀死了我自己”,内心时刻都处于分裂状态。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有不少人物是罪恶世界的代表,蠹虫的化身。即使这类人物,他们的性格也不是单一的,他们的深层人性同样存在矛盾,同样染上了意识分裂的通病。

《白痴》里的罗戈任分裂的灵魂刻画得就很深刻。他将父辈的金钱欲转化为疯狂的情欲,不惜任何代价拼命追求纳斯塔西娅。他粗暴、阴沉,用一种疯狂的、充满猜忌的态度对待纳斯塔西娅。他认为,梅什金是他情欲的障碍。他是谋害梅什金的罪魁,也是杀害纳斯塔西娅的直接凶手。但是,罗戈任也不是只会喷射毒汁的毒蜘蛛。他占有纳斯塔西娅不是为了玩弄她。在他眼里,她是天使,是女皇,他欣赏她的一举一动,甚至当纳斯塔西娅将他所赠送的十万卢布扔进火红的壁炉时,他都不动心,一边望着纳斯塔西娅,一边嘲笑在场的伪君子。梅什金常是众人嘲弄的对象,罗戈任却对他从心底发出同情。简单地将罗戈任说成坏人或好人都不准确。

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

把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大吵大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手法被人叫作“旋风般的运动”,巴赫金将其称为“共时艺术”。这种共时艺术可以说与狂欢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在狂欢活动中,所有的人都是积极的参加者,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规范普通生活规矩和秩序的那些法令在狂欢活动中都失去了效力。当然狂欢活动有一个必要条件,这就是需要许多人共同参加。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之一就在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集中为数众多的人物,让他们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旋涡之中,大胆地发言,大胆地表白,和其他人热烈地交流思想。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是《白痴》中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的命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答案、经验指南、笔记讲义、(汇总贴)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类(723中国文学史、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备考指南 723和936参考书目 723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目 北师大文学类723笔记是依据北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新中国文学史》张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参考书目 北师大文学类936笔记是依据北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 《文学理论新编》童庆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3版 《外国文学史(西方卷)》匡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东方文学史通论》王向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王向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建议同学们先将参考书浏览一遍到两遍,务必要做到对需要考察的内容有所了解,对整个参考书的框 架结构以及主要的观点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在看熟书之后,就可以看笔记了。结合笔记一定要再回到书中,把笔记和书融为一体,反复的理解并记忆,将知识点消化于自己的脑中。由于这份专业课笔记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建议各位仍然要拿起笔,在本笔记的基础上按个人需要作一些修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到冲刺阶段,笔者相信每位同学手中的资料已经是独一无二的了。 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建议大家在对专业课比较熟悉的时候,才可以把真题 拿出来研究研究了。首先,要研究真题的考察范围、题目难度、试卷模式和出题趋势,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大致判断接下来的复习方向和思路。其次,要研究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不是去背笔者给出的答案,而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威塞克斯小说:哈代以其故乡英国西南部农村为背景所创作的小说的总称,又称性格与 环境小说,反映了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农村的生活,特别是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农村之后所激起的剧烈社会变动,农民的破产、农村经济、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精神痛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教育制度等多有批判,有浓厚的宿命观念和悲剧气氛,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 2、托尔斯泰主义:指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 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 3、忏悔贵族:他们是托尔斯泰笔下的理想主人公,贵族知识分子,作家的自传性人物。他 们的共同特征是关于进行精神探索,探索宇宙,人类,阶级,个人的出路和人生的意义,表现了俄国民族的反思精神和作家本人的精神探索,寻找俄国出路。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4、社会问题剧:1868-1891年,易卜生写的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 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为两类:一类处理社会问题,如《社会支柱》、《人民公敌》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群鬼》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了一场戏剧革命。 5、迷惘的一代: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迷惘的一代“并非文 学实体,它既无组织又无纲领,但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经盛行过一二十年的文学流派,它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重要影响,代表作家有海明威。 6、冰山原则:一种文学创作理论,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 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有八分之七在水下;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对于作者而言,也没有必要写得太过于直露,因为读者是能读懂的。这种创作理论首先是由美国作家海明威提出的,有较大的影响。它的特点是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7、超现实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法国流行到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 派。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它试图将文艺创作从理性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以表现一种更高更真实的“现实”,即“超现实”。 意识流小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不重视临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代表作家有威廉·福克纳等人。 8、黑色幽默派: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因弗里德曼1965 年所选编的《黑色幽默》短篇小说集而得名。该派沿袭了存在主义关于“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思想,突出描写社会的荒谬和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现象加以放大、扭曲、畸变,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故称黑色幽默。该派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言行影射社会现实。 代表作家有海勒等。 10、境遇剧:萨特为宣扬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特设的一种戏剧类型,强调对情境的刻画,把人物逼入一种或几种特定的艰难情境甚至是绝境中,让他们通过自由选择来决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一、单选题 1. (4分)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 ? A. “感物”说 ? B. “养气”说 ? C. “胸有成竹”说 ? D. “镜子”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2. (4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 ? A. 白居易 ? B. 柳宗元 ? C. 周敦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3. (4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体验所达到的准确清晰与概括深刻的程度,这是文学作品的 ? A. 创造性 ? B. 真实性 ? C. 倾向性

? D. 艺术性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4. (4分)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 A. 情感体验 ? B. 声音节奏 ? C. 语词形式 ? D. 逻辑结构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5. (4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 ? A. 艺术直觉 ? B. 艺术灵感 ? C. 艺术想象 ? D. 艺术情感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6. (4分)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 ? A.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 B.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 C. 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 D.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7. (4分)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 A. 电影文学 ? B. 电视文学 ? C. 戏剧 ? D. 小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8. (4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 ? A. 浪漫主义 ? B. 现实主义 ? C. 古典主义 ? D. 现代主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9.

八下语文文学常识

1.《藤野先生》。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我的母亲》。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主要著作有:《胡适文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我的母亲》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著有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等 4.《列夫?托尔斯泰》。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小说《感觉的混乱》享誉国际。 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6.《雪》。鲁迅,原名周树人,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7.《雷电颂》。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现代杰出文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8.《短文两篇》。巴金,原名李尧棠,当代著名文学家。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复仇》《将军》《神?鬼?人》等小说集

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随想录》。 9.《海燕》。高尔基,俄国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10.《组歌》。纪?哈?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11.《敬畏自然》。严春友,著有《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臻合著)及《西方哲学新论》等。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吴岗,当代报告文学家。本文选自作者的报告文学《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13.《旅鼠之谜》。位梦华,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 南极洲》、《南极之梦》《北极的呼唤》等。 14.《大雁归来》。利奥波德,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著有《沙乡年鉴》。 15.《喂——出来》。星新一,日本现代科幻小说家,在日本被称为“微型小说的鼻祖”。 16.《云南的歌会》。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和《湘西》、论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7.《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大淖纪事》《受戒》等。18.《吆喝》。萧乾,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重点说课材料

第一章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变化特点(19、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区别):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继续和发展。 1.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社会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影 响了他们,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情和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和人民群众,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垄断资本的罪恶;正视现实发展变化,真实的反映时代的 风貌,具有传统现实主义的广阔性。真实性和深刻的批判性;人道主义精神依然是 基本武器,但或多或少的用节及观点或者社会主义思想观察和描绘现实。 2.不少现实主义作家借鉴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 社会生活。有解剖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有局限一两个家庭中各式各样的人物,表现 社会的变化。 3.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 4.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更深刻的认识到战争灾难性的后果,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重 要主题。 5.由热衷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对自我深层意识的探讨,即强调对所谓人的真正本质的 挖掘。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1.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深入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这 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练,内涵丰富,容量更大,气势雄浑。 2.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变化。创作明显表现出 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手法更为丰富,探索人物的潜意识反映人物完整的 内心世界,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技巧与形式。 3.淡化情节,淡化塑造典型人物。注重心理变态的描写,而不是情节的曲折,这是向 现代主义学习的结果。导致有的作家很难界定是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 作家作品: 英国:劳伦斯《儿子与情人》《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约翰·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三部曲威廉·索·默赛特·毛姆《人性的枷锁》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威廉·拉杰尔德·戈尔丁《蝇王》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萧伯纳《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戏剧 法国:阿纳托尔·法朗士《克兰克比尔》短篇、《企鹅岛》《诸神渴了》长篇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罗歇·马丁·杜伽尔《蒂博一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广岛之恋》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德国: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布莱希特《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君特·格拉斯《铁皮鼓》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玛格丽特·米切尔《飘》西奥多·德莱赛《美国悲剧》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纳博科夫《洛丽塔》 重点作家作品: 英国代表 劳伦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儿子与情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虹》创作整体概括:劳伦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他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其中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 2.赫西俄德的《神谱》是用长诗对希腊神话的系统整理,是关于宇宙起源后人物种谱系的描述,他给后人留下的另一首长诗为《工作与时日》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是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的时期,史上称大移民时代。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独唱体抒情诗的代表是萨福,柏拉图称萨福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初,是希腊奴隶制发展得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这是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柏拉图文艺理论的核心是“理念论”,理论著作《理想国》 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2世纪,史称“希腊化”时期,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是希腊文明由盛而衰的阶段。 3.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其中表现战争主题的史诗是《伊利亚特》 4.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5.古希腊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代表作《云》、《鸟》、《骑士》 6.维吉尔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史诗《埃涅阿斯纪》,该作为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史诗。 7.欧洲中世纪文学按照性质分类,包括教会文学、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8.骑士文学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 骑士抒情诗,发源于普罗旺斯,代表作《破晓歌》 骑士叙事诗,源于法国北方,又称骑士传奇 9.前期英雄史诗代表作: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它是流传迄今的欧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诗。 中期英雄史诗代表作: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 法国的《列那狐传奇》是欧洲城市文学最重要的作品。 10.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称之为《人曲》。 11.但丁的《神曲》分为三个部分:《地狱》、《炼狱》、《天堂》各33歌,加上长诗的序曲,共100歌。 12.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13.孟德斯鸠是法国第一位真正意义的启蒙作家,作品《法的精神》。 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 14.狄德罗的自由体小说《修女》猛烈抨击了摧残人性的宗教主义制度,为维护人权和个性解放而呐喊。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以及《宿命论者雅客和他的主人》。 15.博马舍是法国18世纪最后一名著名的启蒙作家。 16.卢梭的《新爱洛依丝》是书信体小说,教育小说《爱弥儿》,自传小说《忏悔录》。 17.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反响的文学作品。 18.歌德的作品《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诗剧故事。 19.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是对原始积累十七资本主义的颂歌,其主人公形象是殖民者形象,鲁滨孙形象是欧洲小说史上的创举,是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文学常识归纳(20200404110633)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学常识 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 、《热风》、《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体:回忆性散文。 2《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作者: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新文化运动, 新文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代表作《文学改良刍议》、《尝试集》。文体:散文。 3《我的第一本书》选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下)作者:牛汉 4《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传记作品《伟大的悲剧》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文体:人物传记。 5《再塑生命》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自幼因 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 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日记》、《走出黑暗》、《老师》。 第二单元 6《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作者: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 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 《热风》、《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 7《雷电颂》选自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代表作诗集《女神》,话剧《屈原》。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提纲(改后版)上课讲义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一、填空题1.()被伍尔芙称为“英国小说家中的最伟大的悲剧大师”。 3. 哈代小说(《》)的副标题是“一幅荷兰派的写生画”。 4.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的名字分别是夏洛蒂、艾米莉和() 5. 19世纪英国第一部反映劳资矛盾的小说是(《》)。 6.长篇小说《双城记》的“双城”指()和()。. 7. ()称誉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等作家是现代英国“一派出色的小说家”。 9.俄国十九世纪三大文艺理论家是杜勃罗留波夫、()()。 10.由果戈理和别林斯基所开创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又被称为“”派。 11.与贵族革命时期相对应的系列化文学形象是();平民知识分子时期的文学以塑造()形象为主。 12.俄国第一部写小人物形象的作品是()。 13.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名美学著作是()。《怎么办》的副标题是()。 14.俄国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在《奥勃洛摩夫》中塑造的。 15.屠格涅夫在()中塑造了俄国文学中第一个新人的形象。 20.被称为俄国戏剧史上里程碑的作品是果戈理的()。 2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作是()。 22.巴赫金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小说的经典论著是()。他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称为()。 23.托尔斯泰平最早表现平民化思想的长篇小说是()。 27.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民族诗人是( )。 29.有“美国文学之父”之称的小说家是()。 30.被林肯总统称为“以一本书引起一场战争的小妇人”指的是美国作家()。 31.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 32.“现代美国诗歌之父”指的是《草叶集》的作者()。 37.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经典概括为“除( )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8.( )的问世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39.( )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篇宣言。 40.莫泊桑的成名作是( )。 42.《红与黑》的副标题是( )。 43.《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是( )。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总汇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两希文化: 古希腊文化(“原欲”文化→世欲人本意识)↘ (犹太人的祖先)古希伯来文化(“理性”文化→宗教人本意识)→基督教文化 古希腊文学的成就: 1、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个源头,文学史上称之为“两希”传统。 2、古希腊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有两大渊源:一为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一为欧洲本土之外 的东方文化。 3、古希腊文学史欧洲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的开端。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 4、赫西俄德是继荷马之后出现的第一位大诗人。代表作是教谕诗《农作与时日》及《神谱》。 5、萨福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她被看成是诗国中的女荷马,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女文艺女 神”。 6、品达合唱琴歌的代表,其诗多赞美神和描写体育竞技,特别是赞颂奥林匹克运动的优胜者,风 格庄重凝练,辞藻华瞻,富丽堂皇,具有崇高美。对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弥尔顿、歌德等有较大的影响。 7、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英雄时代(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又称“荷马时代”“黑暗时代”“黑铁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P15 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成果,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

的义愤,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充满乐观精神。起具有天真美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风格。 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1 想象力极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2 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头有尾,娓娓道来,动听感人。3 哲理性强。希腊神话既富情趣,又极深刻,是早期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许多故事寓意丰富,发人深思。如:西西弗斯的故事、代达罗斯的故事、爱泰尔斯的故事等。 希腊神话在同时代和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 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宝库和土壤。荷马、赫西俄德,绝大部分悲剧、大量美术和雕塑作品都以它为材料。2 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吉尔《埃涅阿斯记》大量取材,奥德维《变形记》则或全面转述。3 它是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原型。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达芬奇、普桑、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直至当代。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1)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2)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个时期大移民时代: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城邦逐渐形成。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P19 抒情诗源于民歌,是伴着音乐唱歌的。体裁多样,主要有哀歌、琴歌、牧歌。讽刺诗等,以琴歌成就最大。琴歌分独唱琴歌与合唱琴歌两种。代表性的独唱抒情诗人有女诗人萨福、贵族诗人阿尔凯奥斯和阿那克里翁。 《伊索寓言》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第三时期公元前6世纪末到前4世纪初(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其中戏剧成就最大。 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文学常识归纳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学常识(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 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代表 《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传记作品《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俄国 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日记》、《走出黑暗》、《老师》。 第二单元 6《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作者: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 :散文 文体:说明文。 16《云南的歌会》选自《沈从文散文选》作者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7《端午的鸭蛋》选自《汪曾祺全集》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学者,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 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原名萧炳乾,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著作《梦 :散文。 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啊!》,短篇小说《雕花烟斗》。文体:散文。 2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书,山 ,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散文家,浔阳 23《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河南河阳(今孟县)人。著有《昌黎先生集》。文体: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外国文学史下讲义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下讲义 第一章浪漫主义文学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与特征: 作为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这一时期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解放时期。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与急剧的转型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是其兴起的原因与背景。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思想特征: 第一,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感情。 第二,歌颂个性解放与自由,反抗对自由的压迫。 第三,歌颂大自然,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 第四,重视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矿泉中汲取了丰富养料。 艺术特征: 第一,自由的写作手法。 第二,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特征。 第三,忧郁感伤的情调。 第四,艺术手法的广泛探索。 二、各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诞生地。 早期浪漫派:耶拿派; 后期浪漫派:海德尔堡派。 霍夫曼、海涅是海德堡派之后的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海涅(1797--1856)德国民主主义诗人,他是歌德以后德国最重要的诗人。海涅在他的早期创作年代是一个激进浪漫主义者,他的理论著作是《论浪漫派》,代表作:讽刺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霍夫曼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谢拉皮翁兄弟》,中篇《金罐》、《侏儒查赫斯》、长篇小说《雄猫穆尔的人生观》等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分为前后期两个流派:湖畔派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文学上,湖畔诗人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并写了序言。这篇序成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恶魔派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他们坚持民主自由理想,始终同情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他们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写出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完成了由湖畔派开始的诗歌改革,丰富了诗歌的形式和韵律。 小说方面的代表人物: 司各特,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共写27部历史小说,代表作有《艾凡赫》, 简·奥斯丁则代表了英国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代表作有《傲慢与偏见》。 拜伦:主要作品: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东方叙事诗》,讽刺诗《唐璜》 “拜伦式英雄”:它是用来概括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这类人物以《东方叙事诗》等一系列作品为代表的主人公,他们一方面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最终难逃悲剧命运。这些人物形象因与作者拜伦的精神气质相契,而被称作为“拜伦式的英雄”。 《唐璜》:拜伦的浪漫主义杰作,诗体小说作品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真诚追求和唤起人民的积极行动。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八年级下册文学常识(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文学常识(人教版) 1.胡适(1891—1962)(第2课《我的母亲》) 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l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了一定的贡献。l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2.海伦·凯勒(1880—1968)(第5课《再塑生命》) 美国女作家,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3.郭沫若(第7课《雷电颂》)见七年级上第27课 4.巴金(第8课《短文两篇》) 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5.高尔基(1868—1936)(第9课《海燕》) 前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l892年9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l9世纪90年代末,高尔基的创作思想臻至成熟,发表了第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1899),这一时期还写了许多具

外国文学史 下编 简答题

外国文学史下编 简答题 第一章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1、简述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答:1、频频出现“长河式”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这类作品往往长达百万言以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2、倾向对人的内部心灵加以开掘,汲取、借鉴意识流、内心独白、象征寓意等现代派手法,丰富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段;3、作品普遍有淡化情节的倾向。 2、简述《巴巴拉少校》的思想内容。 答:萧伯纳的代表作。剧本通过巴巴拉和其父昂得舍富之间的冲突,指出了资产阶级的“慈善事业”根本不可能消除贫困的事实,揭露和讽刺了英国议会政治、经济秩序和宗教宣传的虚假与伪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思想的矛盾。 1、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势力的无所不在,以及人们陷于金钱摆布的怪圈现象; 2、表现了上流社会青年一代的局限; 3、剧作还展示了以昂得舍富为代表的世俗势力和以巴巴拉为代表的精神力量的较量,结果是前者轻而易举战胜后者。 3、简述《虹》中的象征和寓意。 答:劳伦斯的小说中,人物、物象和故事往往都有某种象征寓意,总是以具体的生活故事表现人与文明、自然与文明之间关系的主题。1、一开头就用神话式的笔触,描写了人物的现实背景,提示了三代人人生探索的逻辑起点;2、小说对布兰温家族生存环境前后变迁的描写,象征性地表述了人类“伊甸园”又一次丧失的历史事实,提示了传统的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转换,隐喻了现代文明对人的侵蚀和人与自然的又一度分离;3、三代人的追求与探索的经历融为一个整体,并呈一种螺旋式递进的关系,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 4、简述《虹》的艺术特色。 答:具有传统和现代两重性。《虹》艺术地实践了多重复合式叙述方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运用内视角的强化与外视角的集约之间的复合叙述;2、在传统的“全知全能”式的作者叙述中注入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和展示心理的意象呈现;3、在传统式常规叙述中包含了非小说的成分。廊坊的意象和论文式的分析。 5、《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艺术成就和主题思想。答:主要内容:1、通过平民音乐家克利斯朵夫顽强奋斗的一生,提示十月革命前西欧进步的知识分子追求—反抗—幻灭的心灵,讴歌他们孤军反抗不合理世界的“不健全文明”的英雄主义精神;2、通过克里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反映当时以德、法为主的欧洲国家的黑暗现实,抨击依赖于金钱与权势的虚伪、堕落的艺术,倡导真诚能净化道德的艺术,以此创造健全的文明;3、作家企图以“情爱”作为实现人类的和谐与团结的纽带。艺术特色:1、首创了长河小说这一体裁;2、音乐性是这部小说另一个独到的艺术特色;3、小说着重描绘了一个音乐家的内心世界;4、语言朴实简洁,不假雕琢,这样的语言在朴素简单中显出浑厚浩瀚,在平凡静穆中显出深广热烈。 6、简析《布登勃洛克一家》的思想内容。 答:1、小说反映了德国自由资产阶级从兴盛到衰亡的整个历史;2、揭露了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和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3、小说在描写布登勃洛克家庭衰亡过程时,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情,同时流露出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和宿命论思想。 7、布莱希特提出了什么样的戏剧理论? 答:“叙述体戏剧”,提出在结构上用叙述性代替戏剧性,在表演上用感情的间离代替感情的共鸣。他认为戏剧必须以改造社会为已任,主张写重大社会问题,寓教育于娱乐,诉诸观众以理性,引起观众思考的兴趣,使之相信世界是可变的,激发改革之情。 晚上“辩证戏剧”代替前者,认为它既包括戏剧内容的辩证性,又能包括戏剧形式的辩证性,同时不排斥戏剧性;在表演上,为了达到形式的辩证统一,它既需要感情的间离,又需要感情的共鸣;它的目的是为了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观众的理智,促进观众思考,让他们认识到改变不合理的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8、为什么说克莱德的悲剧是美国的悲剧? 答:以一个普通青年克莱德短促的一生为线索,将美国现代社会生活的众多画面交织进去。克莱德的悲剧具有很大的典型意义,展现了弱肉强食的美国社会毁灭青年

大一下学期文学概论提纲及知识点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文学活动系统的构成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理论的任务 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 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 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2.最早的文学理论称为什么? 诗学诗论 3.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主要有那些 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从古至今,文学至少有着哪些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通行含义、 西方关于文艺心理方面的有哪些学说? 净化说、移情说、心心理距离说、直觉说、审美态度说、无意识升华说 5.文学话语应包含那些内容?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6. 什么是话语蕴藉?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的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是什么?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两层含义;分别是: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蕴藉着话语的活动,主要是指文学性质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造和接受过程,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的话语要有蕴藉的属性;含蓄和含混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艺术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何种性质? 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 7. 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是什么?社会生活 8. 文学创造就是以什么为原料的生产活动?话语 9. 历来文学创造主体的种种解释? 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②.主体即“旁观者” ③.“移情者”④.主体即“集体人” 作家是体现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 10.文学创造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发生—构思—物化 11.什么是艺术发现?艺术发现的特点是什么?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特点:A.灵感妙悟特征.B. 理智性. C.情感体验性,包含有内在体验。 D.未改变原物、是对事物本质的独创,是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质素,见别人所未见。 12.什么是灵感?其表现形态是什么? 灵感是创作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有着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创造性以及动静相济性等特征 表现形态:①.从产生过程看,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②.从主体状态看,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③.从创作效果看,超常独特,富有创造性。 ④.需要长期积累,艰苦探索。 ⑤.偶然触发,妙手自得。触发的媒介各有不同。 13.构思方式有哪几种?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