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6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一——专题十七讲义

2016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一——专题十七讲义

2016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一——专题十七讲义
2016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一——专题十七讲义

【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7.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8.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书写电子式。

考点一把握分类标准,理清物质类别

1.物质常见的分类情况

2.氧化物的常见分类方法

氧化物

??

?

?

?

??按组成元素?????金属氧化物:如K2O、CaO、Fe2O3

非金属氧化物:如SO2、CO2、SO3、P2O5

按性质

??

?

??成盐氧化物

??

?

??

酸性氧化物:如CO2、SO3

碱性氧化物:如Na2O、CuO

两性氧化物:如Al2O3

不成盐氧化物:如CO、NO

特殊氧化物:如Fe3O4、Na2O2、H2O2

3.正误判断,辨析“一定”与“不一定”

(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2)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5)能电离出H+的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一定是碱(×)

(6)在酸中有几个H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

(7)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

(8)盐中一定含金属元素(×)

(9)能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不导电的一定是非电解质(×)

(10)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一定大于弱电解质的导电性(×)

4.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

(1)水煤气:CO、H2

(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4

(3)液化石油气:以C3H8、C4H10为主

(4)裂解气:以C2H4为主

(5)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

(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

(7)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是CuSO4和Ca(OH)2

(8)肥皂:主要成分是C17H35COONa

(9)碱石灰:NaOH、CaO

(10)铝热剂:铝粉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11)漂白粉: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

题组一理解概念,准确判断

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BaSO4的水溶液不易导电,故BaSO4是弱电解质(×)

(2)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3)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

(4)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5)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6)KClO3和SO3溶于水后能导电,故KClO3和SO3为电解质(×)

题组二理清标准,辨析类别

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

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3.下列有关物质分类一定正确的是()

A.强电解质:盐酸、氢氧化钡、明矾B.弱电解质:甲酸、纯碱、醋酸铵

C.非电解质:液氨、二氧化硫、苯D.化合物:重水、双氧水、矿泉水

考点二“扫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理清物质转化关系及线索

1.全面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1)从宏观上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这里的新物质生成所能实现的仅是原子与分子(或离子)的相互转化,在整个过程中原子核没有发生改变。一种原子变为另一种原子涉及原子核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2)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同时又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就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熔化、SiO2晶体的熔化,分别破坏了离子键、共价键,但属于物理变化。

(3)从能量上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过程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有的有能量变化,有的无能量变化,如气体与气体之间的扩散等。

(4)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未必有化学变化,观察到一定的实验现象并不一定是发生化学变化造成的。

2.识记易混淆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四化”

注意42

溶液导电、浓硫酸脱水、煤的气化和液化。

(2)物理变化:金属导电、盐析、活性炭吸附、渗析。 (3)爆炸有的是化学变化引起的,有的是物理变化引起的。 3.树立物质转化思想 (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

(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3)以“H 2S ――→①

S ――→②

SO 2――→③

SO 3――→④

H 2SO 4――→⑤

Na 2SO 4”转化关系为例,写出各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2H 2S +O 2=====点燃2S +2H 2O ②S +O 2=====点燃

SO 2 ③2SO 2+O 2

2SO 3

④SO 3+H 2O===H 2SO 4

⑤H 2SO 4+2NaOH===Na 2SO 4+2H 2O(或H 2SO 4+Na 2O===Na 2SO 4+H 2O 或H 2SO 4+Na 2CO 3===Na 2SO 4+H 2O +CO 2↑

)

题组一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准确判断

1.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 .用胆矾炼铜 B .用铁矿石炼铁

C .烧结粘土制陶瓷

D .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2.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题组二 3.现有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下图,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路线①②③是工业生产硝酸的主要途径

B .路线Ⅰ、Ⅱ、Ⅲ是雷电固氮生成硝酸的主要途径

C .氮气可在足量的氧气中通过一步反应生成NO 2

D .上述所有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4.已知A 是单质,E 有强酸性和强氧化性。A 、B 、C 、D 、E 是含有一种相同元素的五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则A 可能是(

)

A .Cl 2

B .

C C .N 2

D .Si

考点三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胶体知识“10”提醒

(1)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 nm)。

(2)胶体的物理性质:①丁达尔效应;②电泳现象;③介稳性;④布朗运动;⑤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

(3)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

(4)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5)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电荷。

(6)胶体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但反映了分子也在作无规则运动。

(7)胶体的电泳现象反映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有电荷。胶体与溶液一样是电中性的。

(8)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9)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强酸(如盐酸、硫酸)时,出现的现象为先沉淀后溶解。其原因为开始时出现沉淀是由于胶体中加入了电解质发生了聚沉,后来沉淀消失是由于发生了中和反应。(10)把握净水剂及其作用原理

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 nm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附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毒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这就是胶体净水的原理。能在水中自然形成胶体,并且对水质无明显副作用的物质有KAl(SO4)2·12H2O、FeCl3·6H2O等,这样的物质被称为净水剂,其形成胶体的化学原理是Al3+、Fe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

题组一胶体的制备、性质和用途

1.对胶体知识的考查,往往把其渗透到某个选择题的选项中。下面是高考题和各地模拟题的组合,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2)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3)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4)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5)H+、K+、S2-、Br-能在Fe(OH)3胶体中大量共存(×) (6)明矾溶于水产生Al(OH)3胶体:Al3++3H2O===Al(OH)3↓+3H+(×)

(7)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的原理是加热促进了Fe3+水解(√)

(8)将0.2 mol·L-1 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然后继续加热并不断搅拌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9)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10)处理废水时可加入明矾作为混凝剂,以吸附水中的杂质(√)

(11)“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12)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别蛋白质溶液和食盐水(√)

(13)PM2.5(微粒直径约为2.5×10-6 m)分散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14)利用激光笔可以区别鸡蛋清和浓盐水(√)

题组二纳米材料的“不寻常”应用

2.纳米是长度单位,1 nm=10-9 m,当物质的颗粒达到纳米级时,会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如由铜制成的“纳米铜”具有非常强的化学活性,在空气中可以燃烧。下列关于“纳米铜”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纳米铜”比铜片的金属性强B.“纳米铜”比铜片更易失去电子

C.“纳米铜”比铜片的氧化性强D.“纳米铜”的还原性与铜片相同

解析“纳米铜”只是物质的颗粒变小,但不影响其化学性质,故选D。

特别提醒

纳米材料本身不是胶体,当它分散到其他分散系中时才能形成胶体。

考点四表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化学用语

1.四种符号

(1)元素符号:如Al、S。

(2)离子符号:如Al3+、S2-、SO2-4。

(3)同位素符号:如126C、136C。

(4)化合价符号:如 Al +3

、S -2

。 2.四种图示

(1)化学式:如Na 2O 2、NH 4Cl 、SiO 2。 (2)分子式:如NH 3、HCl 、H 2O 。 (3)电子式:如

(4)原子结构示意图:如。

特别提醒 对于离子化合物,应称作该物质的化学式,而不能称作分子式,因为在离子化合物中并不存在单个的分子。

题组一 准确判断原子或离子的表示方法 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2017Cl(×)

(2)氯分子的电子式:

(√)

(3)氯离子(Cl -

)的结构示意图:

(×)

(4)14C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5)中子数为16的硫离子:3216S 2-

(√)

题组二 对比书写物质的电子式 2.按要求书写电子式。

(1)—OH________,OH -

________,H 3O +

________,C 2-

2________,O 2-

2________,

NH +

4________。 (2)H 2O________,HClO________,CCl 4________,NH 3________,CO 2________,HCHO________,C 2H 4________。

(3)NaOH________,NaHS________,Mg 3N 2________,Na 3N________,NH 4H________,NaCN________。

思维建模

“电子式”书写的一般程序

1.一判断

首先要判断是阴离子,还是阳离子,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2. 二注意

(1)共价化合物仅有电子对的偏移,没有电子的得失,所以不能用“[ ]”,而离子化合物有电子的得失,所以阴离子和复杂阳离子应用“[ ]”。

(2)根据原子的成键规则,要注意判断原子的连接顺序及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 化学用语

1.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 .NO 2、Cl 2O 7都是酸性氧化物

B .水银、水玻璃都是混合物

C .H

D 、HCHO 都是化合物 D .干冰、可燃冰都是纯净物

2.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可采用多种分类方法。下列各组物质分类中不合理的是( )

34A .硫酸、纯碱、石灰石 B .氢硫酸、烧碱、绿矾 C .石炭酸、熟石灰、醋酸钠 D .磷酸、乙醇钠、苛性钾 5.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6.Na 2O 、2324

是( )

①钠的化合物 ②能与硝酸反应的物质 ③可溶于水的物质 ④电解质 ⑤钠盐 ⑥钠的含氧化合物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⑤⑥ C .②⑤⑥ D .①③④ 7.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 .H 2O 、HCOOH 、Cu 2(OH)2CO 3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 B .HCOOH 、H 2CO 3、H

2SO 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 C .HF 、CH 3COOH 、CH 3CH 2OH 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 D .HClO 、H 2SO 4(浓)、HNO 3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

8.图中用交叉分类法表示了一些物质或概念之间的从属或包含关系,其中不正确的是( )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漂白粉、水玻璃和铝热剂都是混合物 ②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都是化学变化

③氨基酸、纯碱、芒硝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④乙醇中混有乙酸,可先加足量生石灰后再蒸馏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②阴离子不含金属元素,阳离子含金属元素

③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⑤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⑥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⑦酸酐一定是氧化物⑧酸的元数不一定等于酸中的H原子数

⑨无氧酸不一定是非金属的氢化物

A.①②④⑤⑦⑧B.①③⑤⑧⑨C.①②③⑤⑥⑦D.③⑤⑦⑧⑨

11.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中,正确的是()

①混合物:盐酸、漂白粉、氯水、水银②化合物:CaCl2、NaOH、HCl、HD

③电解质:明矾、石膏、冰醋酸、氯化银④同素异形体:C60、C70、金刚石、石墨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④

1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下列各项在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

①电子总数②原子总数③质子总数

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所含的总能量⑥物质的种类

A.都不变B.都变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13.“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⑥

14.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100 nm之间B.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C.呈红褐色D.能透过半透膜

15.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非金属氧化物都不能与酸反应B.含金属元素的盐溶液一定呈酸性C.组成元素相同的盐溶液酸碱性相同D.非金属元素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16.我们生活在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过程或变化中,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iPhone 6手机电池放电B.铁制品的镀铜过程

C.爆竹爆炸D.利用焰色反应检验K+

17.下列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不符合“”(“→”表示一步反应)的是()

18

A.NaOH的电子式:

B.I4O9(碘酸碘)中碘的化合价为+1、+5

C.NH5的结构与NH4Cl相似,NH5的结构式为

D.离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示35Cl-,也可以表示37Cl-

19.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业语言来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MgBr2的电子式:B.NH4I的电子式:

C.F-的结构示意图:D.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3717Cl

【考纲要求】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3.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4. 能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5.了解溶液的含义。

6.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7.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8.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考点一洞悉陷阱设置,突破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

一、抓“两看”,突破“状态、状况”陷阱

一看“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

二看“标准状况”下,物质是否为“气体”(如CCl4、H2O、Br2、SO3、HF、己烷、苯等在标准状况下不为气体)。

题组一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及物质的聚集状态

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N A(×)

(2)常温下,11.2 L甲烷气体含有的甲烷分子数为0.5N A(×) (3)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中含共价键数目为19N A(×)

(4)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

(5)标准状况下,2.24 L HF含有的HF分子数为0.1N A(×)

二、排“干扰”,突破“质量、状况”陷阱

题组二物质的量或质量与状况

2.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常温常压下,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为0.2N A(√)

(2)标准标况下,18 g H2O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为N A(√)

(3)常温常压下,92 g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为6N A(√)

三、记“组成”,突破“物质组成”陷阱

题组三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3.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在常温常压下,32 g 18O2中含有2N A个氧原子(×)

(2)17 g —OH与17 g OH-所含电子数均为10N A(×)

(3)相同质量的N2O4与NO2中所含原子数目相同(√)

(4)m g CO与N2的混合气体中所含分子数目为

m

28N A(√)

(5)4.5 g SiO2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的数目为0.3N A(√)

(6)30 g甲醛中含共用电子对总数为4N A(√)

四、审“要求”,突破“离子数目”判断陷阱

一审是否有弱离子的水解。

二审是否指明了溶液的体积。

三审所给条件是否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如pH=1的H2SO4溶液c(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无关;0.05 mol·L-1的Ba(OH)2溶液,c(O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

题组四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数目的判断

4.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0.1 L 3.0 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H+4的数目为0.3N A(×)

(2)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 和KCl 溶液中,阴、阳离子数目之和均为2N A (×) (3)0.1 mol·L

-1

的NaHSO 4溶液中,阳离子的数目之和为0.2N A (×)

(4)25 ℃时,pH =13的1.0 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 -

数目为0.2N A (×)

五、记“隐含反应”,突破“粒子组成、电子转移”判断陷阱

在“N A ”应用中,常涉及到以下可逆反应 1.2SO 2+O 2

2SO 3

2NO 2

N 2O 4

N 2+3H 2

2NH 3 2.Cl 2+H 2O

HCl +HClO 3.NH 3+H 2

O

NH 3·H 2

O

NH +

4+OH -

题组五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与“隐含反应” 5.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 mol SO 2和1 mol O 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混合物的分子数为2N A (×) (2)标准状况下,22.4 L NO 2气体中所含分子数目为N A (×) (3)100 g 17%的氨水,溶液中含有的NH 3分子数为N A (×) (4)标准状况下,0.1 mol Cl 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 A (×)

六、“分类”比较,突破“电子转移”判断陷阱

1.同一种物质在不同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如

(1)Cl 2和Fe 、Cu 等反应,Cl 2只作氧化剂,而Cl 2和NaOH 反应,Cl 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2)Na 2O 2与CO 2或H 2O 反应,Na 2O 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而Na 2O 2与SO 2反 应,Na 2O 2只作氧化剂。

2.量不同,所表现的化合价不同。如

Fe 和HNO 3反应,Fe 不足,生成Fe 3+

,Fe 过量,生成Fe 2+

3.氧化剂或还原剂不同,所表现的化合价不同。如 Cu 和Cl 2反应生成CuCl 2,而Cu 和S 反应生成Cu 2S 。

4.注意氧化还原的顺序。如

向FeI 2溶液中通入Cl 2,首先氧化I -

,再氧化Fe 2+

题组六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的判断 6.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5.6 g 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N A (×)

(2)0.1 mol Zn 与含0.1 mol HCl 的盐酸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 A (×) (3)1 mol Na 与足量O 2反应,生成Na 2O 和Na 2O 2的混合物,转移的电子数为N A (√) (4)1 mol Na 2O 2与足量CO 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 (×)

(5)向FeI 2溶液中通入适量Cl 2,当有1 mol Fe 2+

被氧化时,共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为N A (×)

(6)1 mol Cl 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 A (×) 题组七 2015年“N A ”应用高考试题汇编

7.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8 g D 2O 和18 g H 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 .2 L 0.5 mol·L

-1

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 +

离子数为2N A

C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 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 .密闭容器中2 mol NO 与1 mol O 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8.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60 g 丙醇中存在的共价键总数为10N A B .1 L 0.1 mol·L

-1

的NaHCO 3溶液中HCO -

3和CO 2-

3的离子数之和为0.1N A

C .钠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多种氧化物,23 g 钠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1N A

D .235 g 核素235 92U 发生裂变反应:235 92U +10n ――→裂变

9038Sr +136 54Xe +101

0n ,净产生的中子(10n)数为10N A

9.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3 g Na 与足量H 2O 反应完全后可生成N A 个H 2分子 B .1 mol Cu 和足量热浓硫酸反应可生成N A 个SO 3分子 C .标准状况下,22.4 L N 2和H 2混合气中含N A 个原子 D .3 mol 单质Fe 完全转变为Fe 3O 4,失去8N A 个电子

10.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 g H182O与D2O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N A

B.常温常压下,4.4 g乙醛所含σ键数目为0.7N A

C.标准状况下,5.6 L CO2与足量Na2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5N A

D.50 mL 12 mol·L-1盐酸与足量MnO2共热,转移的电子数为0.3N A

考点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定量实验。复习时,要熟记实验仪器,掌握操作步骤,注意仪器使用,正确分析误差,明确高考题型,做到有的放矢。

1.七种仪器需记牢

托盘天平、量筒、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烧杯、药匙。

2.实验步骤要理清

如:配制500 mL 0.1 mol·L-1 Na2CO3溶液,图中操作②中应该填写的数据为__________,实验时操作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填编号)。

答案 5.3②④⑥⑤①③

3.仪器使用要明了

(1)容量瓶使用的第一步操作是“查漏”,回答容量瓶时应指明规格,并选择合适的容量瓶,如配制480 mL溶液,应选用500 mL容量瓶。容量瓶不能用于溶解、稀释和存放液体,也不能作为反应容器。

(2)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和引流,在引流时,玻璃棒末端应插入到刻度线以下,且玻璃棒靠近容量瓶口处且不能接触瓶口,如图所示。

附容量瓶的查漏方法

向容量瓶中加入适量水,盖好瓶塞,左手食指顶住瓶塞,右手托住瓶底,将容量瓶倒转过来看瓶口处是否有水渗出,若没有,将容量瓶正立,将瓶塞旋转180度,重复上述操作,如果瓶口处仍无水渗出,则此容量瓶不漏水。若漏水,可以在瓶塞处涂点凡士林。

4.误差分析点点清

进行误差分析的依据是c=

n

V=

m

MV,根据公式,分析各个量的变化,判断可能产生的误差。

用“偏高”、“偏低”或“无影响”填空。

(1)砝码生锈:偏高。

(2)定容时,溶液温度高:偏高。

(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读数:偏高。

(4)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偏高。

(5)称量时物码颠倒且使用游码:偏低。

(6)未洗涤烧杯、玻璃棒:偏低。

(7)称量易吸水物质时间过长:偏低。

(8)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偏低。

(9)转移时,有液体溅出:偏低。

(10)滴加蒸馏水超过容量瓶刻度线,再用胶头滴管吸出:偏低。

(11)定容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偏低。

(12)容量瓶内有少量水:无影响。

题组一 仪器的正确使用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NO 3溶液(×)

(2)称取2.0 g NaOH 固体,可先在托盘上各放一张滤张,然后在右盘上添加2 g 砝码,左盘上添加NaOH 固体(×)

(3)

配制0.10 mol·L -

1 NaOH 溶液(×)

(4)

配制一定浓度的NaCl 溶液(×)

(5)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6)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7)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会使溶液浓度偏高(√) (8)配制0.100 0 mol·L

-1

氯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

(9)用固体NaCl 配制0.5 mol·L -1

的溶液,所用的仪器是: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

2.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

)

答案 B

3.(1)配制浓度为2 mol·L -1

的NaOH 溶液100 mL ,用托盘天平称取NaOH 固体时,天平读数

将________(填写字母)。

A .等于8.0 g

B .等于8.00 g

C .大于8.0 g

D .等于0.2 g

(2)某实验中需2 mol·L -

1的Na 2CO 3溶液950 mL ,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为____________,

称取Na 2CO 3的质量为__________。

答案 (1)C (2)1 000 mL 212.0 g 题组二 误差分析

4.下列操作会使配制的BaCl 2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配制1 L 0.1 mol·L

-1

的BaCl 2溶液时,将砝码放在左盘上,将BaCl 2放在右盘上进行称量

B .选用的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C .定容摇匀后,液面下降,又加水至刻度线

D .整个配制过程中,容量瓶不振荡

考点三 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

1.明确一个中心

必须以“物质的量”为中心——“见量化摩,遇问设摩”。 2.用好一个定律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可概括为“三同定一同,两同见比例”,可用V =n ×V m 及m =V ×ρ等公式推导出。

(1)同温同压时:①V 1∶V 2=n 1∶n 2=N 1∶N 2;②ρ1∶ρ2=M 1∶M 2;③同质量时:V 1∶V 2=M 2∶M 1。

(2)同温同体积时:①p 1∶p 2=n 1∶n 2=N 1∶N 2;②同质量时:p 1∶p 2=M 2∶M 1。 (3)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 1∶M 2=m 1∶m 2。

3.注意三个守恒

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某原子(离子或原子团)的物质的量相等

电子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数=还原剂失电子数

电荷守恒—任何体系中,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数=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数 4.熟记两个公式

(1)气体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标准状况下,1 L 水中溶解某气体V L ,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cm 3,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M g·mol -1,则c = 1 000ρV 22 400+MV

mol·L -1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c =1 000ρw M (c 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1,ρ为溶液的密度/g·cm -3,w 为溶质的质量分数,

M 为溶质的摩尔质量/g·mol -

1)。

5.掌握两条规律 (1)稀释定律

①如用V 1、V 2、c 1、c 2分别表示稀释前后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有c 1V 1=c 2V 2。 ②如用m 1、m 2、w 1、w 2分别表示稀释前后溶液的质量和质量分数,有m 1w 1=m 2w 2。 (2)混合规律

同一溶质不同浓度的溶液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的判断方法:设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w 1和w 2的两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 。 ①两溶液等质量混合:w =1

2

(w 1+w 2)。

②两溶液等体积混合

a .若溶液中溶质的密度大于溶剂的密度,则w >1

2(w 1+w 2),如H 2SO 4溶液。

b .若溶液中溶质的密度小于溶剂的密度,则w <1

2

(w 1+w 2),如氨水、酒精溶液。

题组一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应用

1.同温同压下,x g 甲气体和y g 乙气体占有相同的体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x ∶y 等于甲与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B .x ∶y 等于甲与乙的分子个数之比

C .x ∶y 等于同温同压下甲与乙的密度之比

D .y ∶x 等于同温同体积下,等质量的甲与乙的压强之比

2.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的量:甲>乙 B .气体体积:甲>乙

C .摩尔体积:甲>乙

D .相对分子质量:甲>乙

题组二 电荷守恒法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中的应用

3.把500 mL 含有BaCl 2和KCl 的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取一份加入含a mol 硫酸钠的溶液,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另取一份加入含b mol 硝酸银的溶液,恰好使氯离子完全沉淀。则该混合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 )

A .0.1(b -2a ) mol·L -

1

B .10(2a -b ) mol·L -

1

C .10(b -a ) mol·L -

1

D .10(b -2a ) mol·L -

1

4.把V L 含有MgSO 4和K 2SO 4的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含a mol NaOH 的溶液,恰好使镁离子完全沉淀为氢氧化镁;另一份加入含b mol BaCl 2的溶液,恰好使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为硫酸钡。则原混合溶液中钾离子的浓度为( )

A.b -a V mol·L -1

B.2b -a V mol·L -1

C.2(b -a )V mol·L -1

D.2(2b -a )V mol·L -

1

题组三 有关浓度的换算

5.相对分子质量为M 的气态化合物V L(标准状况),溶于m g 水中,得到质量分数为w 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 -

1,密度为ρ g·cm -

3。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相对分子质量M =

22.4m w

(1-w )V

B .物质的量浓度c = 1 000ρV

MV +22.4m

C .溶液的质量分数w =MV

22.4m

D .溶液密度ρ=cM

1 000w

6.体积为V 、密度为ρ的某溶液中,含有摩尔质量为M 的溶质m g 。若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 ,则下列各表示式中正确的是( ) A .c =m

MV B .m =Vρw

C .w =cM

D .ρ=cM

1 000w %

题组四 溶液稀释规律的应用 7.取100 mL 0.3 mol·L

-1

的硫酸溶液和300 mL 0.25 mol·L -1

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至500 mL ,该

混合溶液中H +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0.21 mol·L -

1 B .0.4

2 mol·L -

1

C .0.56 mol·L -

1 D .0.26 mol·L -

1

8.实验室常用98%(ρ=1.84 g·mL -

1)的浓H 2SO 4配制1∶4的稀H 2SO 4,此稀H 2SO 4的密度为1.23

g·mL -

1,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4.6 mol·L -

1 B .5.7 mol·L -

1

C .3.88 mol·L -

1 D .18.4 mol·L -

1

掌握两项技能

1.用98%的浓H 2SO 4配制100 mL 1∶4的稀H 2SO 4:用量筒量取80 mL 的水注入200 mL 的烧杯,然后再用另一只量筒量取20 mL 的浓H 2SO 4沿着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

2.配制100 g 20%的NaCl 溶液:准确称量20.0 g NaCl 固体,然后再转移到200 mL 的烧杯中,再用量筒量取80 mL 的水注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直到完全溶解为止。

考点四 溶解度及其曲线

1.浓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 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该溶剂里的溶解度,其单位为“g ”。 固体物质溶解度(饱和溶液)S =m 溶质m 溶剂×100 g

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内因:物质本身的性质(由结构决定)。 (2)外因

①溶剂的影响:如NaCl 易溶于水,不易溶于汽油;

②温度的影响:升温,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少数物质却相反,如Ca(OH)2;温度对NaCl 的溶解度影响不大。

2.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应用

(1)列表法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1)不同物质在各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

(2)曲线与曲线交点的含义: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时有相同的溶解度。

(3)能很快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某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

(4)多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有的变化不大(如NaCl),少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

Ca(OH)2]。

(5)判断结晶的方法

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如NaCl)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

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采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

③带有结晶水的盐,一般采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应特别注意的是若从FeCl3溶液中结

晶出FeCl3·6H2O晶体,应在HCl气氛中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6)判断多溶质溶液的提纯方法(设A为NaCl型溶质,B为KNO3型溶质)

①A溶液中(含少量B杂质)提取A

答案蒸发浓缩,结晶,趁热过滤。

②B溶液中(含少量A杂质)提取B

答案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题组一溶解度的基本应用

1.溴酸银(AgBr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溴酸银的溶解是放热过程

B.温度升高时溴酸银溶解速度加快

C.60 ℃时溴酸银的K sp约等于6×10-4

D.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溴酸银,可用重结晶方法提纯

2.右图为氯化钠、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钠和氯化钠混合溶液的pH______7(填“>”、“<”或“=”)。

(2)40 ℃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______ g。

(3)大于30 ℃时,碳酸钠的溶解度______氯化钠的溶解度(填“>”、“<”或“=”)。

(4)40 ℃时,碳酸钠和氯化钠均形成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到20 ℃时,析出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5)为检验(4)中析出的物质,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完全溶解,并有气体产生,再加入几滴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答案(1)> (2)50(3)>(4)Na2CO3(5)HNO3 AgNO3

3.如图可以看出,从MnSO4和MgSO4混合溶液中结晶MnSO4·H2O晶体,需控制的结晶温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高于60 ℃

题组二溶解度在“化工流程”题中的应用

4.某研究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用卤块制备少量Mg(ClO3)2·6H2O,其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已知:①卤块主要成分为MgCl2·6H2O,含有MgSO4、FeCl2等杂质。

②四种化合物的溶解度(S)随温度(T)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③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时,不同离子对应溶液的pH如下:Fe2+开始沉淀的pH为5.8,完全沉淀的pH为8.8;Fe3+开始沉淀的pH为1.1,完全沉淀的pH为3.2;Mg2+开始沉淀的pH为8.2,完全沉淀的pH为11。

④可选用的试剂:H2O2、稀硫酸、KMnO4溶液、MgCl2溶液、MgO。

(1)步骤X包含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并干燥。

(2)加入BaCl2溶液沉淀后需经过两步实验步骤才进行下步反应,请写出这两个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NaClO3饱和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将Mg(ClO3)2加入到含有KSCN的FeSO4溶液中立即出现红色,写出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蒸发结晶趁热过滤冷却结晶

(2)①向溶液中加入稍过量双氧水,充分反应

②向溶液中加入氧化镁调节pH为3.2~8.2

(3)MgCl2+2NaClO3===Mg(ClO3)2+2NaCl↓

(4)ClO-3+6Fe2++6H+===6Fe3++Cl-+3H2O

考点五“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计算的步骤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找:找出方程式中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列:将已知量和未知量列成比例式

求:对比例式求算

2.化学计算中常用方法

(1)守恒法

守恒法是中学化学计算中一种常用方法,守恒法中的三把“金钥匙”——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它们都是抓住有关变化的始态和终态,淡化中间过程,利用某种不变量(①某原子、离子或原子团不变;②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相等;③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相等)建立关系式,从而达到简化过程、快速解题的目的。

(2)关系式法

此法常用于多步连续反应的计算。确定关系式可利用各步反应的计量关系或某元素原子守恒关系找出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关系式,然后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列比例式求解。

(3)极值法

对混合体系或反应物可能发生几种反应生成多种生成物的计算,我们可假设混合体系中全部是一种物质,或只发生一种反应,求出最大值、最小值,然后进行解答,此类题一般为选择题。

(4)差量法

①差量法的应用原理

差量法是指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理论差量”。这种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质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及差量(实际差量)与未知量列成比例式,然后求解。

②使用差量法时的注意事项

a.所选用差量要与未知量的数值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b.有关物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都要正确地使用和对应,即“上下一致,左右相当”。

题组一守恒法

1.用含1.0 mol NaOH的溶液吸收0.8 mol CO2,所得溶液中CO2-3和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

为()

A.1∶3 B.2∶1

C.2∶3 D.3∶2

题组二关系式法

2.取KI溶液25 mL,向其中滴加0.4 mol·L-1的FeCl3溶液135 mL,I-完全反应生成I2:2I-+2Fe3+===I2+2Fe2+。将反应后的溶液用CCl4萃取后分液,向分出的水溶液中通入Cl2至0.025 mol 时,Fe2+恰好完全反应。求KI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 2 mol·L-1

题组三 极值法

3.已知原子量Li :6.9,Na :23,K :39,Rb :85。今有某碱金属M 及其氧化物M 2O 组成混合物10.8 g ,加足量水充分反应后,溶液小心蒸干得固体16 g 。据此可确定碱金属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假设10.8 g 全部为M ,则 M ~ MOH M r

M r +17

10.8 g

M r +17

M r

×10.8 g =16 g 所以M r ≈35.3。

假设10.8 g 全部为M 2O ,则 M 2O ~ 2MOH 2M r +16 2(M r +17) 10.8 g

M r +17

M r +8

×10.8 g =16 g 所以M r ≈10.7

实际碱金属相对原子质量应在10.7~35.3之间,所以为Na 。

解析 由题意可知,M 、M 2O 共10.8 g ,转化为MOH 16 g ,若设M 有x g ,则 M ~ MOH M 2O ~ 2MOH M r M r +17 2M r +16 2(M r +17) x

M r +17M r x 10.8-x M r +17

M r +8

(10.8-x ) 所以M r +17M r x +M r +17M r +8

(10.8-x )=16。

由上可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无法求解,但由定义域0

4.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混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为20.0%,与反应前

的体积相比,反应后体积缩小的百分率是( )

A .16.7%

B .20.0%

C .80.0%

D .83.3%

专题二 化学计量及其应用

1.关于Na 2O 2的叙述正确的是(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A.7.8 g Na2O2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2N A

B.7.8 g Na2S与Na2O2的混合物,含离子总数为0.3N A

C.7.8 g Na2O2与足量的CO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0.2 mol Na被完全氧化生成7.8 g Na2O2,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4N A

2.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甲烷中含有10N A个质子

B.27 g铝被完全氧化成氧化铝,失去2N A个电子

C.标准状况下,22.4 L苯含有N A个C6H6分子

D.常温常压下,28 g乙烯含有2N A个碳碳双键

3.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2.24 L H2O中含有极性共价键的数目为0.2N A

B.0.1 mol·L-1NH4Cl溶液中含有NH+4的数目小于0.1N A

C.100 mL 12 mol·L-1的浓HNO3与过量Cu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6N A

D.标准状况下,11.2 L由CH4和C2H4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2N A

4.下列溶液配制实验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A.在容量瓶中先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加入浓硫酸配制准确浓度的稀硫酸

B.用浓盐酸配制1∶1(体积比)的稀盐酸(约6 mol·L-1)通常需要用容量瓶等仪器

C.配制NH4Fe(SO4)2标准溶液时,加入一定量H2SO4以防水解

D.用pH=1的盐酸配制100 mL、pH=2的盐酸所需全部玻璃仪器有100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5.下图是某同学用500 mL容量瓶配制0.10 mol·L-1 NaOH溶液的过程

该同学的错误步骤有()

A.1处B.2处C.3处D.4处

6.3 g镁铝合金与100 mL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得到无水硫酸盐17.4 g,则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1 mol·L-1B.1.5 mol·L-1C.2 mol·L-1D.2.5 mol·L-1

7.有K2SO4和Al2(SO4)3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Al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 mol·L-1,SO2-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7 mol·L-1,则此溶液中K+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1 mol·L-1B.0.15 mol·L-1C.0.2 mol·L-1D.0.25 mol·L-1

8.相对分子质量为M的某物质在室温下的溶解度为S g,此时测得饱和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则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

M

10Sρmol·L

-1 B.

1 000Sρ

M(100+S)

mol·L-1

C.

10Sρ

M mol·L

-1 D.

M(100+S)

1 000Sρmol·L

-1

9.标准状况下V L氨气溶解在1 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1),所得溶液的密度为

ρ g·mL-1,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ρ=

17V+22 400

22.4+22.4V

B.w=

17c

1 000ρ

C.w=

17V

17V+22 400

D.c=

1 000Vρ

17V+22 400

10.如下图是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20 ℃的饱和溶液X降温到10 ℃,溶液X仍然是饱和溶液

B.a点表示30 ℃时,X的溶解度为60 g

C.b点表示20 ℃时,X、Y的溶解度相等

D.同质量的X、Y饱和溶液从30 ℃降到10 ℃时,析出的Y的质量大于析出的X的质量11.用密度为1.16 g·mL-1、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配制1 mol·L-1的稀盐酸,现实验室需要这种稀盐酸220 mL,试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稀盐酸时,应选用规格为________ mL的容量瓶。

(2)经计算需要________ mL浓盐酸,在量取时宜选用下列量筒中的________(填字母)。

A.5 mL量筒B.10 mL量筒C.25 mL量筒D.50 mL量筒

(3)若配制过程中其他操作完全正确,则下列操作将使配制的稀盐酸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用刚刚洗涤干净的量筒来量取浓盐酸

②移液时,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或未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

③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未干燥

④直接将量取的浓盐酸用玻璃棒引流到容量瓶,然后加水定容至刻度线

12.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需配制含有NH+4、Cl-、K+、SO2-4的植物培养液450 mL,且要求该培养液中c(Cl-)=c(K+)=c(SO2-4)=0.4 mol·L-1。实验室提供的药品有:NH4Cl、KCl、(NH4)2SO4、K2SO4和蒸馏水;提供的实验仪器有:①药匙②托盘天平③烧杯④玻璃棒⑤胶头滴管⑥量筒。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培养液中,NH+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2)该研究小组配制该植物培养液时,还须用到的实验仪器是________(填字母)。

A.450 mL容量瓶B.500 mL容量瓶C.两个250 mL容量瓶(3)甲同学用KCl和(NH4)2SO4两种物质进行配制,则需称取m(KCl)=______ g,m[(NH4)2SO4]=______ g。

(4)乙同学用所提供药品中的三种进行配制,请帮助该同学选用三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5)若配制该培养液的其他操作均正确,则下列错误操作将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B.将烧杯内的溶液向容量瓶中转移时,因操作不当使部分溶液溅出容量瓶

C.用胶头滴管向容量瓶中加水时,溶液的凹液面高于容量瓶刻度线

D.用胶头滴管向容量瓶中加水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

13.从化工厂铬渣中提取硫酸钠的工艺如下

已知:①铬渣含有Na2SO4及少量Cr2O2-7、Fe3+;②Fe3+、Cr3+完全沉淀(c?1.0×10-5mol·L-1)时pH分别为3.6和5。

(1)“微热”除能加快反应速率外,同时还可以,滤渣A为________(填化学式)。

(2)根据溶解度(S)—温度(T)曲线,操作B的最佳方法为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蒸发浓缩,趁热过滤B.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

14.盐泥是氯碱工业中的废渣,主要成分是镁的硅酸盐和碳酸盐(含少量铁、铝、钙的盐)。实验

室以盐泥为原料制取MgSO 4·7H 2O 的实验过程如下

29.0 g 盐泥――――――――→①水,调成泥浆②稀硫酸调pH 为1~2――→③煮沸

④过滤滤液Ⅰ―→滤液Ⅱ―→产品 已知:①室温下K sp [Mg(OH)2]=6.0×10

-12

。②在溶液中,Fe 2+

、Fe 3+

、Al 3+

从开始沉淀到沉淀

完全的pH 范围依次为7.1~9.6、2.0~3.6、3.1~4.7

。③三种化合物的溶解度(S )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由滤液Ⅰ到滤液Ⅱ需先加入NaClO 调溶液pH 约为5,再趁热过滤,则趁热过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滤渣的主要成分是 。

(2)从滤液Ⅱ中获得MgSO 4·7H 2O 晶体的实验步骤依次为①向滤液Ⅱ中加入______________;②过滤,得沉淀;③ ;④蒸发浓缩,降温结晶;⑤过滤、洗涤得产品。

(3)若获得的MgSO 4·7H 2O 的质量为24.6 g ,则该盐泥中镁[以Mg(OH)2计]的百分含量约为________。(MgSO 4·7H 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6)

高考化学复习无机非金属材料专项易错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复习无机非金属材料专项易错题及答案解析 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是中学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甲、乙均为单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某些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甲可以与NaOH 溶液反应放出H 2,则丙一定是两性氧化物 B .若甲为短周期中最活泼的金属,且戊为碱,则丙生成戊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 .若丙、丁混合产生大量白烟,则乙可能具有漂白性 D .若甲、丙、戊都含有同一种元素,则三种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可能为甲<丙<戊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甲为单质,若甲可以与NaOH 溶液反应放出2H ,则甲为Al 或Si ,所以丙可能是氧化铝,也可能是二氧化硅,不一定是两性氧化物,故A 错误; B .若甲为短周期中最活泼的金属,且戊为碱,则甲为Na ,乙为氧气,所以丙可以为氧化钠或过氧化钠,当丙为氧化钠时,丙生成戊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 错误; C .丙、丁混合产生白烟,则丙、丁可为HCl 和3NH 或3HNO 和3NH 等,甲、乙均为单质,则乙可能是氯气或氢气或氮气,都不具有漂白性,故C 错误; D .若甲、丙、戊含有同一种元素,当甲为S ,乙为氧气,丙为二氧化硫,丁为HClO 等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戊为硫酸,则含S 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甲<丙<戊,故D 正确; 故答案为D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玻璃和石英的主要成分都是SiO 2 B .Si 、SiO 2和SiO 32-等均可与NaOH 溶液反应 C .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不溶于任何酸 D .高岭石[Al 2(Si 2O 5)(OH)4]可表示为Al 2O 3·2SiO 2·2H 2O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水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钠,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 2,故A 错误; B .Si 、SiO 2均可与NaOH 溶液反应,但SiO 32-不能与NaOH 溶液反应,故B 错误;

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全套)

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全套) 【考纲展示】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定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5、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 6、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7、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8、了解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常见的分散系。(1)溶液的含义,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3)了解胶体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聚沉及电泳等),并能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与胶体有关的简单计算。(不要求识记胶体粒子的带电情况)。 【知识回扣】 知识网络要点扫描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理解的易错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有些电解质只能在水溶液里导电,如共价型电解质HCl、H2SO4等,因为液态HCl、H2SO4不导电;离子型电解质,如NaHCO 3、CaCO 3、BaCO3等,因为这些物质不存在熔融态。 3、判断一种化合物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要看起导电作用的离子是否是由该物质自身电离出来的。如SO 2、NH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导电离子分别是H+、HSO3,不是由SO 2、NH3本身电离出来,所以SO 2、NH3均为非电解质。 4、电解质的导电性与电解质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无关。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取决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 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化学反应不涉及原子核,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核聚变、核裂变都不属于化学变化。同素异形体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二、胶体及其性质的知识点 1、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在1~100nm之间,而不是丁达尔效应。

2018年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化学与生活解析版

化学与生活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8分) 1.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等社会实际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涉及化学变化 B. 明矾净水的原理和消毒液消毒的原理不相同 C. 氟利昂作制冷剂会加剧雾霾天气的形成 D. 汽车尾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是汽油不完全燃烧造成的 【答案】B 【解析】解: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所以滴水石穿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明矾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而吸附水中的杂质,所以能净水,“84”消毒液中含有次氯酸盐,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所以明矾净水的原理和“84”消毒液消毒的原理不同,故B正确; C.氟利昂作制冷剂会导致臭氧空洞,雾霾天气的形成与粉尘污染、汽车尾气有关,故C错误; D.汽车尾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是放电条件下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汽油不完全燃烧生成CO,故D错误;故选B. A.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氢钙; B.明矾净水是利用胶体的吸附性,“84”消毒液消毒是利用物质的强氧化性; C.雾霾天气的形成与粉尘污染、汽车尾气有关; D.汽油不完全燃烧生成CO. 本题考查了化学变化、净水原理、合成材料、干燥剂,侧重于考查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2.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都能提高空气质量 B. 雾霾可能是许多细小液体小液滴和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一种胶体 C. 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咸的食品 D. 在食品袋中放入,可防止食物受潮 【答案】D 【解析】解:“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能够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提高空气质量,故A正确; B.细小液体小液滴和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如粒子直径介于之间,则属于胶体,故B正确; C.铝制餐具中含有杂质,比如碳,当这样有杂质的表面与氯化钠溶液接触时,就会形成原电池,铝失电子产生铝离子,人体摄入过量的铝有害,故C正确; D.不具有吸水性,不能用于食品防潮,应用无水氯化钙,故D错误;故选D. A.“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能够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 B.如粒子直径介于之间,则属于胶体; C.铝制餐具中含有杂质,比如碳,与氯化钠溶液接触时,就会形成原电池; D.不具有吸水性. 本题综合考查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应用,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难度不大. 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将燃油车改为燃气车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 B. 含氟牙膏能有效预防龋齿,且其中所加氟化物的量宜多不宜少 C. 糖类、油脂及蛋白质都含有C、H、O元素 D. 酸雨浸蚀的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对该土壤进行修复 【答案】B 【解析】解:将燃油车改为燃气车能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故A正确; B.牙膏的含氟量不能太高,摄入的氟过多,就有产生氟斑牙的危险,故B错误; C.糖类、油脂及蛋白质都含有C、H、O元素,故C正确; D.氢氧化钙显碱性能够与硫酸等反应,可以用来治理土壤酸化,故D正确; 故选:B. A.将燃油车改为燃气车能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 B.人体摄入的氟过多,就有产生氟斑牙的危险; C.依据糖类、油脂及蛋白质组成元素解答; D.氢氧化钙显碱性能够与硫酸等反应. 本题考查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把握常见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熟悉物质性质及应用为解答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题目难度中等. 4.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B. 采取“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等方法,可提高空气质量 C. 将已成熟的水果放入未成熟的水果中并密封,可加速水果成熟 D. 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体积分数为 【答案】D 【解析】解:为有毒气体,为大气污染物,故A正确; B.“静电除尘”除去可吸入颗粒物,“燃煤固硫”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除去NO、CO等污染物,都有利于提高空气的质量,故B正确; C.已成熟的水果可释放出乙烯,可可加速水果成熟,故C正确;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故D错误.

2021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江苏专版:第一部分 专题三 遗 传

专题三 ??? 遗 传 [理清——知识联系] [记清——主干术语]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两次标记: (1)第一次标记:分别用含35S 和32P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2)第二次标记:分别用含35S 和32P 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2.遗传物质发现的三个实验结论:

(1)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2)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性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DNA复制: (1)DNA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2)复制的“四要素”。 ①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 ②原料: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③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④能量:细胞呼吸产生的ATP。 4.DNA三个结构特点: (1)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旋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 (3)DNA上的碱基对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 5.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两点比较: (1)位置: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 (2)数目:密码子有64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反密码子有61种。 6.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

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7.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表现出隔代交叉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的父亲、儿子都是患者的特点。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出连续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女儿都是患者的特点。 (3)伴Y染色体遗传表现出男性都是患者的特点。 8.生物变异的三个实质: (1)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来源于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及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3)染色体变异的实质是基因数目和位置的改变。 9.三种育种方式的优点: (1)杂交育种能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生物个体上。 (2)诱变育种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 (3)基因工程育种能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10.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11.生物进化的两个必清: (1)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2)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提供进化的原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害性取决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

2018年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计划

2018年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计划 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化学知识具有“繁、杂、散”的特点,考生对此存在“易懂、难记、用不好”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抓点、连线、建网,加强复习的系统性。 抓点是从具体代表物入手,掌握其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其中物质的性质是核心,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可按色、态、味、水溶性、密度、熔沸点及特性来划分;化学性质可按与非金属、金属、水、酸(或酸性氧化物)、碱(或碱性氧化物)、盐等反应来划分。在注意共性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特性。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在与金属的反应中还表现出特性--强氧化性,即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与铁发生钝化、与不活泼金属也可发生反应等;需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阴暗处保存,则又反映出了硝酸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连线是将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连成一条线,即以元素价态变化为主线,这样在主线中该元素的各种价态及对应代表物的关系就会十分清晰。 建网是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纵向的梳理将头脑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有机化学复习中,要重点把握几组关系: ①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

②取代关系; ③氧化还原关系; ④消去加成关系;⑤结合重组关系等。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物质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二轮复习的方法是以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知识的整理、归纳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2.重视实验,提高探究性能力 每年高考题中实验题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题型。实验试题有利于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考查,从更深层次看,实验试题还能对考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给实验复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必要时可以以实验为主线来带动其他知识块的复习。 ①紧扣课本,深挖实验材料内涵 高考化学实验题大多源于教材,实验方案的“根”都植于教材中。教材是根本,是每一位师生都有??轨,开放性和学科内综合是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Ⅰ卷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电解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溶液中离子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二、三轮复习计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搞好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学工作,针对高三教学实际,特制定如下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考纲、考题为向导,围绕重点、考点抓主干,贯通“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促综合,强化落实教育能力。 二、主要任务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承上启下,巩固一轮复习成果,提高应试实战能力。 1、构建知识网络。由一轮复习侧重于点转变为重连线和结网,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就是使零碎知识结网成片,构建立体的知识大厦。 2、更加注重能力培养。通过专题复习,总结解题方法,指点解题技巧,敲打注意问题,指明应用方向。归类总结,搭桥过渡,形成有机整体,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 三、基本要求 二轮复习的基本要求是:专题切入,辐射全书。宏观把握,微观深入;穿针引线,上串下联;整理体系,构筑框架;错题再现,归类总结;举一反三,培养能力。 1、坚持“六要六不要”。要创设高质量问题情景,不要照本宣科、机械罗列;要温故重在知新,不要机械重复;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要死记硬背;要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不要奉送现成答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独角戏”、“满堂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要“放羊式”教学。 2、坚持“两抓两重”。 (1)设置专题抓重点。对照20XX年考试大纲及安徽《考试说明》,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和20XX年安徽《考试说明》中的样题及题型示例,根据学情实际,设置专题训练,突出重点,强化薄弱环节。 (2)精讲结构抓联系。二轮复习应避免繁杂图表的知识罗列,防止空洞分析知识结构着重通过例题分析抓住前串后联,对知识进行穿插综合。 (3)分析例题重能力。要选择新颖性、典型性、知识规律含量高,能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题目为例题,同时要兼顾各种题型。讲评要深刻透彻,做到五抓,即抓联系、抓变化、抓变式训练(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抓思路分析、抓方法技巧的总结,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4)跟踪补偿重落实。课堂和课后的跟踪练习要限时限量,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单元检测要全部及时批阅,同时做好考情分析,要舍得花时间,认真搞好试卷讲评,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跟踪补偿,真正把二轮复习的“练、批、测、评、补”几个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 四、教学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1.时间上,要把复习时间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复习任务,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一般是从3月初始至4月底第二轮复习,5月初左右至5月底为第三轮复习时间,最后几天为回归考试说明、回扣课本和考前辅导时间; 2.内容上,复习时不能平均用力,必须向重点专题倾斜,如:①基本概念中的氧化还原、物质的量; ②基本理论中的化学平衡、电化学、电离平衡;③物质结构;④无机推断;⑤有机推断以及⑥化学实验等。 3.教学上,应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讲解时要有所区别,既要培优又要补差,特别是要抓好边缘生的工作,使每个学生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进步。 4.计划上,要注意整体复习与阶段复习计划相配套,整体复习计划精确到月,阶段复习计划应精确到每周的复习任务和进度;当然根据已完成的复习情况还要适当调整计划,强化薄弱环节。 5.测练上,要确定模拟测试的时间、次数和分层辅导的安排等。二、三轮复习中的考试要根据学校总体计划合理安排,化学单元考试根据复习专题进行。 <二>研究考情,把握正确的复习方向 ·

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讲义:《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 1.了解铁单质及化合物的颜色.状态及性质。 2.通过合金材料了解铜及化合物的性质。 3.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探究铁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4.能掌握氢氧化铁胶体制备,能列举合金材料的应用。 (1)NO3-与Fe2+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共存。 (2)过量的Fe与硝酸作用,或在Fe和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盐酸,要注意产生的Fe3+还可以氧化单质Fe这一隐含反应:Fe+2Fe3+=3Fe2+。 (3)注意FeCl3、Fe2(SO4)3的水溶液蒸干所得剩余固体的区别。FeCl3溶液加热浓缩时,因Fe3+水解和HCl的挥发,得到的固体为Fe(OH)3,如灼烧后得到红色的Fe2O3固体。但Fe2(SO4)3溶液蒸干时,因硫酸是难挥发性酸,将不能得到Fe(OH)3固体。 考点解读 知识体系

(4)注意亚铁盐及Fe(OH)2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成三价铁的化合物。如某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最终得到红褐色沉淀,并不能断定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3+,而也可能含有Fe2+。 (5)注意铁单质与强氧化性物质反应时,也有生成二价铁化合物的可能性。反应中若铁为足量,最终铁元素将以二价铁形式存在,因为2Fe3++Fe=3Fe2+。 铁和“铁三角” 1.铁的氧化物的比较 化学式FeO Fe2O3Fe3O4 俗称—铁红磁性氧化铁 色态黑色粉末红棕色粉 末 黑色晶体 价态+2 +3 1/3正2价,2/3正3 价 水溶性不溶不溶不溶 与酸的反应FeO+2H+===Fe2++ H2O 遇氧化性酸生成 Fe3+盐 Fe2O3+6H+===2 Fe3++3H2O Fe3O4+8H+===Fe2++ 2Fe3++4H2O 与CO的反应 高温FexOy+yCO===xFe+yCO2 基础考点

高三化学复习计划

2019年高三化学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复习计划 这个学期我担任高三138、139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我计划是这样复习: 一、复习进度 第一轮复习:要善待课本,全面阅读教材,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有机化学部分 第十二章:烃 第十三章:烃的衍生物 第十四章:糖类、油脂、蛋白质 第十五章:合成材料 化学基本知识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五章:物质结构,周期表 元素化学部分 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族元素 第六章:氧族元素第七章:碳族元素 第八章:氮族元素第十一章:几种重要金属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中的重点,深刻理解,突出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强化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专题复习阶段: 1.酸式盐在离子反应中的情况 2.离子共存,离子反应上式 3.无机物的推断及检验 4.有机物之间的衍变关系 5.实验设计和评价 6.化学计算 第三轮复习: 即冲刺阶段 这段时间复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的成败。因此,这轮复习法中最关键的一轮。 1.研读考纲 2.重视实验 3.回归教材 4.及时纠错 5.做高考题 二、基本策略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主要根据近几年来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全国卷(II)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

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 5.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

2010高考二轮复习化学教学案: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化学用语》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 【专题要点】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是化学最基础的主干知识,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它们涉及的化学概念、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它们相互转化的方式,是中学化学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生从化学视觉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必备知识,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复习本考点是应深刻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不同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及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式和转化条件;要理解各个化学用语的的实际含义,掌握反应的条件与本质,正确、科学、规范的进行运用。本考点在高考中的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常常结合元素化合物来进行考查。从09年和08年高考考题来看高考题除了直接考查基本概念外,还考查以物质组成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高新科技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逐步向环保、高科技、生产等方面渗透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来元素、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化学用语,以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而且融入其他专题进行考查。 【考纲要求】 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涵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注意其与同位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的区别。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6. 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7. 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8.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9. 掌握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的概念,区别及鉴别它们的方法; 10.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及性质; 【教法指引】 复习此专题时要做到―准确‖、―系统‖、―灵活‖,可以从三点入手: 1.以高考的热点、考点、难点为依据,合理设置复习内容和练习题,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注 重方法、技巧,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考点的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上有所突破 2.加强区别相似概念的异同,理顺不同概念间的联系,进而形成连贯的知识系统。

导数之恒成立存在性问题(二)(指对混合问题)-2020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讲义(教育机构专用)

恒成立存在性问题(二)(指对混合问题) 1. 指对同构 常用的公式 ①x x x x x e e e xe +==ln ln ②x x x x x e e e x e ln ln -== ③x x x x x e e e e x -==ln ln ④x x xe x e x x ln ln ln ln =+=+ ⑤x e x e x x x x ln ln ln ln =-=- 常用模型 ①e x a x a x a x a x a x e a x a x e x e a x x x e a x x e a a x e x a 1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og >?>??>??>??>??>?> ②e x x e x e x x x e x x e x e x x x x x 1 ln ln ln ln ln ln >?>??>??>??>?>λλλλλλλλλλ

③1) 1ln()1ln() 1ln(1)1ln()1ln(>?+>?+>?++>+?+++>++a x x a x ax x e ax e x x ax e x ax ax 例1. 对下列不等式或方程进行同构变形,并写出相应的同构函数 (1)02log 2≥?-kx k x (2)0ln 1 2≥-x e x λλ (3)0ln 2≥-x m me x x (4)x x x e a ax ln )1 (2)1(+≥+ (5)x e ax x x a 2)1(2)1ln(+≥-+- (6))1(ln >≥++-x x e x a x a x (7)a a ax a e x -->)ln( (8)0ln 2=+x e x x

高三化学总复习资料

高三化学总复习资料 专题一.氧化还原反应之配平方法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除了了解其本质之外,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去运用。其运用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其配平。 (1)基本技法 1.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依据:三守恒 2.步骤:一标,二找,三定,四配,五查。(先配平氧化还原反应主干:氧化剂、还原剂与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3.课标例子: 请配平C + HNO3(浓)- NO2 + CO2 + H2O 0+5+4+4分析:一标:C + HNO3(浓)- NO2 + CO2 + H2O 二找:始态终态变化的总价数= 变化×系数三定:1 × 4 = 4 四配:C 的系数为HNO3的系数为,用观察法将其它系数配平 五查:经检查满足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 C + 4 HNO3(浓)= 4 NO2 + CO2 + 2 H2O (2)特殊技法 1.整体配平法: eg: Cu2S + HNO3 ---- Cu(NO3) + NO2↑ + H2SO4 + H2O 2Cu ↑2 N↓1 S↑8 接下来就是电子得失守恒,或者说化合价升降守恒,一下子就可以把它配出来了,如下Cu2S + 14 HNO3 === 2 Cu(NO3) + 10 NO2↑+ H2SO4 + 6 H2O 就ok 了! 2.零价配平法:eg: Fe3C + HNO3 --- Fe(NO3)3 + CO2↑+ NO↑ + H2O 这个方程式按常规的化合价分析,复杂物质FeC3无法确定Fe和C的具体价态,此时可以

设组成该物质的各种元素价态都为0.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 用整体法可知Fe3C整体价态↑3x3+4,N↓3,然后用最小公倍数法13x3以及3x13可知NO要配上13,Fe(NO3)3要配上1,最后根据原子守恒可配出得结果如下: Fe3C + 22 HNO3 === 3Fe(NO3)3 + CO2↑+ 13NO↑ + 11H2O 小结:零价法较多适用于:①难确定化合价的化合物不是以离子形式出现; ②难用常规方法确定化合价的物质在反应物中,而不是在生成物中。 3.局部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有机化学方程式,这里顺便提一下。如甲苯变成苯甲酸,只有甲基变成羧基,其余都不变,所以只需研究甲基C的变化。 4.单质优先法: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以单质为标准计算化合价。 Eg:液氯可将氰酸盐(OCN- )氧化为N2,(其中OCN- 中N的化合价为:-3价),请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KOCN + KOH + Cl2—CO2 + N2 + KCl + H2O Cl:0→-1 ↑1x2 N2:-3→0 ↓3X2 所以可知在Cl2配上3,接下来的略··· 5.万能配平法:这个名字看起来似乎很神圣,其实也叫待定系数法。只是最后的退路,比较繁琐,也就是解方程。(基本步骤:一设,二定,三列方程,四解,五验) Eg1:KMnO4 + KI + H2SO4 --- MnSO4 + I2 + KIO3 + K2SO4 + H2O 设aKMnO4+H2SO4+bKI=cMnSO4+dK2SO4+eI2+H2O+fKIO3(假定H2SO4系数是1,这样H2O也是1,由氢数目可知) 则根据各元素不变K:a+b=2d+f Mn:a=c O:4a+4=4(c+d)+1+3f

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全套)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考纲展示】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定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5.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 6.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7.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8.了解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常见的分散系。 (1)溶液的含义,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3)了解胶体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聚沉及电泳等),并能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与胶体有关的简单计算。(不要求识记胶体粒子的带电情况)。 【知识回扣】 知识网络

金属 非金属(包括稀有气体)单质 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 根据酸根分为含氧酸、无氧酸 根据电离出H +数目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根据电离程度分为强酸、弱酸 根据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碱、微溶性碱和难溶性碱根据电离程度可分为强碱、弱碱 根据电离出OH — 数目可分为一元碱、二元碱等酸 碱 根据阳离子可分为钠盐、钾盐等根据酸根分为硫酸盐、硝酸盐等 根据组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复盐等 根据成盐的酸碱性可分为强酸弱碱盐、弱酸强碱盐等盐 化合物 无机物 有机物 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醇、酚醛、酮羧酸、酯卤代烃 烃 烃的衍生 物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要点扫描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理解的易错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有些电解质只能在水溶液里导电,如共价型电解质HCl 、H 2SO 4等,因为液态HCl 、H 2SO 4不导电;离子型电解质,如NaHCO 3、CaCO 3、BaCO 3等,因为这些物质不存在熔融态。 3.判断一种化合物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要看起导电作用的离子是否是由该物质自身电离出来的。如SO 2、NH 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导电离子分别是H +、HSO 3—、NH 4+、OH —,不是由SO 2、NH 3本身电离出来,所以SO 2、NH 3均为非电解质。 4.电解质的导电性与电解质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无关。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取决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

高三化学总复习资料

专题一.氧化还原反应之配平方法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除了了解其本质之外,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去运用。其运用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其配平。 (1) 基本技法 1.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依据:三守恒 2.步骤:一标,二找,三定,四配,五查。(先配平氧化还原反应主干:氧化剂、还原剂与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3.课标例子: 请配平C+HNO 3(浓)-NO 2+CO 2+H 2O 分析:一标:C 0+H N +5O 3(浓)-N +4O 2+C +4 O 2+H 2O 二找:始态终态变化的总价数=变化×系数三定:1×4=4 四配:C 的系数为1HNO 3的系数为4,用观察法将其他系数配平 五查:经检查满足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 C+4HNO 3(浓)=4NO 2+CO 2+2H 2O (2)特殊技法 1.整体配平法:eg:Cu 2S+HNO 3----Cu(NO 3)+NO 2↑+H 2SO 4+H 2O 2Cu ↑2N ↓1 S ↑8 接下来就是电子得失守恒,或者说化合价升降守恒,一下子就可以把它配出来了,如下 Cu 2S+14HNO 3===2Cu(NO 3)+10NO 2↑+H 2SO 4+6H 2O 就ok 了! 2.零价配平法:eg:Fe 3C+HNO 3---Fe(NO 3)3+CO 2↑+NO ↑+H 2O 这个方程式按常规的化合价分析,复杂物质FeC 3无法确定Fe 和C 的具体价态,此时可以设组成该物质的各种元素价态都为0.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 用整体法可知Fe 3C 整体价态↑3x3+4,N ↓3,然后用最小公倍数法13x3以及3x13可知NO 要配上13,Fe(NO 3)3要配上1,最后根据原子守恒可配出得结果如下: Fe 3C+22HNO 3===3Fe(NO 3)3+CO 2↑+13NO ↑+11H 2O 小结:零价法较多适用于:①难确定化合价的化合物不是以离子形式出现; ②难用常规方法确定化合价的物 质在反应物中,而不是在生成物中。 3.局部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有机化学方程式,这里顺便提一下。如甲苯变成苯甲酸,只有甲基变成羧基,其余都不变,所以只需研究甲基C 的变化。 4.单质优先法: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以单质为标准计算化合价。 Eg :液氯可将氰酸盐(OCN-)氧化为N2,(其中OCN-中N 的化合价为:-3价),请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KOCN+KOH+Cl2—CO2+N2+KCl+H2O Cl:0→-1↑1x2 N 2:-3→0↓3X2 所以可知在Cl 2配上3,接下来的略··· 5.万能配平法:这个名字看起来似乎很神圣,其实也叫待定系数法。只是最后的退路,比较繁琐,也就是解方程。(基本步骤:一设,二定,三列方程,四解,五验) Eg1:KMnO 4+KI+H 2SO 4---MnSO 4+I 2+KIO 3+K 2SO 4+H 2O 设aKMnO 4+H 2SO 4+bKI=cMnSO 4+dK 2SO 4+eI 2+H 2O+fKIO 3(假定H2SO4系数是1,这样H2O 也是1,由氢数目可知) 则根据各元素不变 K :a+b=2d+f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突破

1. 下图是某同学用500 mL 容量瓶配制0.10 mol·L - 1 NaOH 溶液的过程: 该同学的错误步骤有 ( )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2. 若20 g 密度为ρ g·cm - 3的Ca(NO 3)2溶液中含有2 g Ca(NO 3)2,则溶液中NO -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ρ400 mol·L - 1 B.20ρ mol·L -1 C. 50ρ41 mol·L - 1 D. 25ρ41 mol·L - 1 3. 只给出下列甲和乙中对应的量,不能求出物质的量的是 ( ) 好使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溶液中c (Na + )=2c (SO 2- 4) B.a 2 mol >沉淀的物质的量>0 C .沉淀的物质的量=a 2 mol D .原浓硫酸中H 2SO 4的物质的量>a 2 mol 5. 3 g 镁铝合金与100 mL 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得到无水硫酸盐17.4 g ,则 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1 mol·L-1B.1.5 mol·L-1 C.2 mol·L-1D.2.5 mol·L-1 6.等质量的CuO和MgO粉末分别溶于相同体积的硝酸中完全溶解,得到的Cu(NO3)2和Mg(NO3)2溶液的浓度分别为a mol·L-1和b mol·L-1,则a与b的关系为() A.a=b B.a=2b C.2a=b D.a=5b 7.300 mL Al2(SO4)3溶液中,含Al3+为1.62 g,在该溶液中加入0.1 mol·L-1 Ba(OH)2溶液300 mL,反应后溶液中SO2-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4 mol·L-1B.0.3 mol·L-1 C.0.2 mol·L-1D.0.1 mol·L-1 8.在标准状况下,将a L NH3完全溶于水得到V mL氨水,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w= 35a 22.4Vρ×100%②c= 1 000a 22.4V③若上述溶液中再加入V mL水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 0.5w④若上述溶液中再加入0.5V mL同浓度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c(NH+4)>c(Cl-)>c(OH-)>c(H+)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9.右图是NaCl、MgSO 4 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在t1℃时,NaCl和MgSO4的溶解度才相等 B.t1~t2℃,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在t2℃时,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D.把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降至t2℃时,有晶体析 出 10.36.5 g HCl溶解在1 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1),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mL-1,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1 mol·L-1 B.所得溶液中含有N A个HCl分子 C.36.5 g HCl气体占有的体积为22.4 L D.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W=36.5 c/(1 000ρ) 11.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24 g A和40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4 mol C和32 g D,则C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2)把1 mol Na和1 mol Mg分别投入到等量且过量的盐酸中,分别得到溶液a和b,则溶液a和b的 质量关系为m a________m b。 (3)如图为实验室某浓盐酸试剂瓶的标签上的有关数据,试根据标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盐酸

2020届高考一二轮专题复习资料下载 实验题标准练(三)

实验题标准练(三) 22.(6分)(2017·云南昆明市5月模拟)某实验小组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并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将小钢球从固定轨道倾斜部分某处由静止释放,经轨道末端水平飞出,落到铺着白纸和复写纸的水平地面上,在白纸上留下点迹.为了使问题简化,小钢球在轨道倾斜部分下滑的距离分别为L 、2L 、3L 、4L …,这样在轨道倾斜部分合外力对小钢球做的功就可以分别记为W 0、2W 0、3W 0、4W 0… 图1 (1)为了探究动能定理,除了测量小钢球离开轨道后的下落高度h 和水平位移s 外,还需测量________. A .L 、2L 、3L 、4L …的具体数值 B .轨道与小钢球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C .小钢球的质量m (2)请用上述必要的物理量写出探究动能定理的关系式:W =________; (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必须进行多次测量,在L 、2L 、3L 、4L …处的每个释放点都要让小钢球重复释放多次,在白纸上留下多个点迹.那么,确定在同一位置释放的小钢球在白纸上的平均落点位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小组利用实验数据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图象,则图象的横坐标表示________(填“s ”或“s 2”).若该图线的斜率为k ,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用题中相关的物理量表示). 图2 答案 (1)C (2)mgs 24h (3)用尽可能小的圆圈住所有落点,圆心即为平均落点的位置 (4)s 2 4hk m 23.(9分)如图3甲、乙所示,是用灵敏电流计改装成顺向刻度欧姆表的原理图.灵敏电流计G 的满偏电流I g =10 mA ,内阻R g =90 Ω;干电池的电动势E =1.5 V ,内阻为r (约为0.6 Ω);R 0为变阻器.

高三化学专题复习资料

高三化学 专题复习学案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专题二化学用语和化学计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专题三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专题四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专题五金属及其化合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专题六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专题七化学反应与能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 专题八化学平衡........................................................... 错误!未定义书签。专题十电化学基础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专题十一有机化学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专题十二化学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中化学步步高二轮复习全套课件专题一

[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4.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5.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6.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7.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1.利用分类思想宏观把握物质类别 2.利用分类思想准确把握氧化物

氧化物??????? ?? 按组成元素???? ? 金属氧化物:如K 2O 、CaO 、Fe 2O 3非金属氧化物:如SO 2、CO 2、SO 3、 P 2O 5 按性质????? 成盐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如CO 2、SO 3 碱性氧化物:如Na 2O 、 CuO 两性氧化物:如Al 2 O 3 不成盐氧化物:如CO 、NO 特殊氧化物:如Fe 3 O 4 、Na 2 O 2 、H 2 O 2 3.正误判断,辨析“一定”与“不一定” (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2)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5)能电离出H + 的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一定是碱(×) (6)在酸中有几个H 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 (7)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 (8)盐中一定含金属元素(×) (9)能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不导电的一定是非电解质(×) (10)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一定大于弱电解质的导电性(×) 4.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 (1)水煤气:CO 、H 2 (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 4 (3)液化石油气:以C 3H 8、C 4H 10为主 (4)裂解气:以C 2H 4为主 (5)水玻璃:Na 2SiO 3的水溶液 (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 (7)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是CuSO 4和Ca(OH)2 (8)肥皂:主要成分是C 17H 35COONa (9)碱石灰:NaOH 、CaO (10)铝热剂:铝粉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11)漂白粉:Ca(ClO)2和CaCl 2的混合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