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石阡中学祝廷远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是对地理现象的反映,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需要一种感知,不是一种简单的背诵式的记忆。这一感知过程也就是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对众多地理信息进行抽象;因此,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提出地理概念原理的教学对策是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中形成地理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几种感悟教学的切入点。

关键词:地理概念、原理本质特征教学策略信息感悟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

一、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本质特征体现着基本地理思维

1.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地理信息的一种抽象。

现行高考考试大纲中改变了能力目标的表述,侧重于学习行为过程;在四个考核目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直接与地理概念和原理有关。所谓地理信息,就是用文字、图象、数字等表达的一些地理现象和特征;调用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地理概念和原理。当我们理解了地理概念和原理背后的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后,就能有效地实现“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读信息。

2.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时空的条件性。

认识概念、原理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有序化的过程;所以,概念、原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概念的建立过程与原理的把握是一种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

3.地理概念、原理的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

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

例如,应用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有“热力环流”。

二、地理概念教学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准确性和关联性。准确性要求学会归纳、判断;关联性要求学会联想、发散。他们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1.从“准确”的相对性中去感悟概念

概念要求准确,所以概念中的限定词通常是作为把握概念的关键。但从表达这一层面来说,所下的定义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准确;从反映概念的某一事物的现象和特征来说,通常又不能涵盖概念的全部。这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比如,热力环流:体现在许多环节上;空间上有地面和高空,温度上有冷和热,空气运动有垂直和水平运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也就不能达到概念本身要求准确的特点。

地理思维需要在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比如对“季风环流”“城市热力环流”的教学通常存在一个难点:到底什么时候是季风气候?什么时候是城市热力环流?如果我们通过条件的追加来完善知识结构,就是培养地理思维的一种方法、手段。

2.在综合分析中拓展深化概念

学会关联各要素,追加各种要素在地图上加以综合。

综合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通过对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的成因分析,将各种影响要素在图上进行叠加,然后进行分析。

自然带是在一定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下形成的,由于风带气压带直接影响各地的降水量,因此,在不同纬度水热的组合中,风带气压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叠加图中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带与赤道低气压带,热带荒漠与副热带高压都是一一对应的。洋流是影响陆地自然带分布的又一重要原因,从叠加图中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伸展,热带荒漠直逼大陆西岸,中纬度自然带西岸偏高、东侧偏低,都与寒暖流的分布影响有关。此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世界气候的类型、分布和成因,以及与陆地自然带的关系。

3.从概念的演绎、概念群的建立中培养思维

概念群的建立可以通过概念的延伸来实现。通过条件的追加或细化,将一级概念延伸出二级概念、三级概念……;在同一条件下,通过不同的视角,联系出并列的同级别的概念。这样,就通过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视角、不同级别的概念共同构建起起了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群。

比如,“热力环流”这一标题,可以分解为“热力”、“环流”两个级别的概念。两者的逻辑关系是:要掌握“热力环流”必须先理解“热力差异”,而“冷热不均”又可以从“太阳辐射”的角度去审视它;要掌握“环流”必须先理解“冷热差异”的产生的空气运动。还引出低气压、高气压、空气水平运动等等概念,形成了有联系的概念群,显然,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通过概念的演绎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并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达到思维的有序化。

4.概念教学几点做法

(1)学会抓关键词,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我们可将“热力环流”分割成“热力”“环流”,什么是热力,什么是环流。

(2)实地观察: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从学生的野外烧火的实验,或拿酒精灯放在教室门口,或让学生观察火苗方向,还可指着窗户外的烟囱正在冒烟的现象,通过这些事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可向学生分别提出这样的问题:近地面地区温度有何差异?为什么热的地方空气上升?而冷的地方空气下降?为什么为什么热的地方空气气压低?而冷的地方空气气压高?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纸片在点燃后为何会上升,而又在四周落下。启发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认识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这一事实,归纳得出地表热力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小结:热力、环流两个基本概念的本质特征到底是什么?以地面、高空为参照建立起来的大气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它不仅仅确定了大气运动的一个空间概念,而且它的本质特征昭示了大气的运动特征。

(3)归纳法: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热力环流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讲述地理热力环流原理就要抓住冷热不均、气压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几个重要的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分析,着重强调其成因。然后归纳总结气压分布特点和气流的运动特征和对天气状况。1.气压分布特点:在水平方向上,受热的地区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在垂直方向上,受冷的地区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在冷热不均的情况下,等压线是弯曲的,受热的地区向高空凸出,受冷的地区向低空凸出。在冷热均一的情况下,等压线是平行的,低空气压高于高空气压。2.气流运动特点:受热的地区,空气上升。而受冷的地空气下沉。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低气压逆时针辐合,高气压按顺时针辐散。3.对天气的影响:受热的地区湿热空气上升降水多,而受冷的地区空气下沉降水少。

(4)类比法: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相似概念、原理的类比迁移。如:大气环流,季风环流等。

要利用与热力环流原理相似或相近部分进行联想,以获得新的启迪,发展思维的变通性,能用热力原理分析解释热力现象,以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还有哪些地方因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在城市之间,海陆之间,山谷之间,乃至高低纬之间存在热力差异。教师可通过提问学生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如让学生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因等。在学习了热力环流基础知识后,学生就能够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②矛盾概念,如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对流运动中的空气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低气压、高气压。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如地理循环、大气环流、热力环流三个概念,具有包含关系。如掌握了热力环流之后要去学习掌握更复杂的大气环流的形成时也就容易多了,教师只需利用气温和气压的关系这一原理,推导两极地区和赤道地区高低空的气压差异,形成单一的热力环流,用左右手法则判别高低空空气运动的偏向,然后对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稍加解释,学生就能通过自学看书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了解大气环流,可联系其它的地理循环如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水循环等。

所以,地理概念和原理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背诵、记忆,而是一种感悟。在运用以上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时,还应坚持“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形成概念时,不仅要使学生背诵概念的词义,而且要使他们会论证、会运用这些概念。

三、原理教学

地理原理体现了一般性规律,它反映了最基本的地理特征;因此,存在着一个需要我们去演绎、挖掘的空间。比如“热力环流”原理的策略可以分如下几步进行。

1.分析原理,总结规律

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讲述地理热力环流原理时,我运用比较法进行比较归纳。如下表:

通过对受热的地区和受冷的地区从气压分布,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状况等列表综合比较后教师的归纳说明:(1)气压分布特点:在水平方向上,受热的地区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在垂直方向上,受冷的地区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在冷热不均的情况下,等压线是弯曲的,受热的地区向高空凸出,受冷的地区向低空凸出。在冷热均一的情况下,等压线是平行的,低空气压高于高空气压。(2)气流运动特点:受热的地区,空气上升。而受冷的地方空气下沉。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低气压逆时针辐合,高气压按顺时针辐散。(3)对天气的影响:受热的地区湿热空气上升降水多,而受冷的地区空气下沉降水少。教师引导学生还可综合归纳得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线分布规律:高高低低(低气压向低空处凸出、高气压向高空处凸出)。在学习了热力环流原理知识后,要去学习掌握更复杂的大气环流的形成时也就容易多了,让学生与大气环流形成原理图相比较,有哪些相似性和不同点,其原因

是什么?教师只需利用气温和气压的关系这一原理,推导两极地区和赤道地区高低空的气压差异,形成单一的热力环流,用左右手法则判别高低空空气运动的偏向,然后对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稍加解释,学生就能通过自学看书,学生联系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样通过比较不仅培养了了学生的比较能力,还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

2.实例体验,问题感受

借助直观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材料,增强直接感性认识,使抽象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我在热力环流知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预先做了一个实验,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些柴禾,纸屑,打火机一个。目的是观察冷热不均,带来的空气运动情况,让学生懂得地区间冷热不均造成空气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引起水平气压的差异,造成空气的水平运动的过程。我让学生到室外去燃烧一堆纸片,叫学生仔细观察纸片燃烧产生的烟雾是如何飘动的,分析纸片灰烬显示空气的流动方向和路线和导致空气的流动的原因。描述并分析热力环流原理的形成过程。探讨当火力大小不一时,比较空气运动情况,并注意空气运动升降高低水平运动远近的区别。上课开始时,叫学生谈一谈观察的感受。让学生回忆室外点燃纸片燃烧时的情景,展开想象,让学生边讲边画火堆与周围气流的水平运动图。然后,引导学生对简图的对比观察想象,假若我是一颗小水滴随空气而动,我将是发生怎样的流动过程。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索思维活动,让学生从想象中所得出所包含的地理原理,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地理热力环流的整个形成过程,了解到地理热力环流原理的实质,就是由于地区间冷热不均,造成了空气的垂直运动和空气的水平运动(风),所构成空气环流。这种由热力原因引起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和最基本形式。

又如借助问题,让学生感受热力环流。

读图2,回答3~5题。(北京2008)

3.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4.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方向与下垫面无关

5.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3.步步推理,激发乐趣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先把抽象的难懂的地理原理分成几个循序渐进的有机联系的小知识点,使学生把每个知识点都能分清弄懂,然后再了解原理形成的整个过程。我采用追根寻源,通过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方式,来训练逻辑思维。一方面可以对知识、原理进行完整的关联,从而可以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来完善思维过程。顺向思维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刨根问底”。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性的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和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例如在讲风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时,我抓住冷热不均、气压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几个重要的环节进行重点分析,通过连续性的向学生提问,从正向顺藤摸瓜,步步深入,归纳出思维线索是太阳辐射→地表分布不均→各地受热多少不均→近地面受热膨胀上升或冷却收缩下沉→产生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密度不同→同一水平面上气压梯度力不同→出现水平气压梯度→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创造思维的核心在于独特性、立异性,在判断、处理具体问题时体现出合乎逻辑的但不同常规的思维形式,甚至有时打破时空顺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若设置“别出心裁,别具一格”的的地理问题,引发逆向“探根求源”。如从风的运动来探讨风形成根本原因,引导学生探源,进行如下逆向推理:风←气压梯度力←气压差异←地区热量不均←太阳直射。得出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之间分布不均,造成了地区间热量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这样一来,通过顺向和逆向思维,不仅有关概念搞清了,大气从垂直运动到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的全过程就了解明析了,这样条理清析,井然有序,不仅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开阔了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4.手脑联动,突破“瓶颈”

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辨论,引导他们积极思索,发表各自的见解,发

动学生大胆想象,假设推理,把热量、风向、气候、生产、生活等内容联系起来思考。我

们不妨放开束缚,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将来有一天走入实际生活中,比如联系到

了类似的蕴含热力原理的电冰箱、空调内的空气流动状况,太阳能热水器水的流动状况等。遇到类似的冷热不均现象,心中是否惦记这一原理?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一热力环流的原理后,然后要求学生大胆进行模仿提问。学生见老师打开思维的闸门,学生纷纷提出了这样

一些问题,“假如某地高空温度高近地面温度低,大气运动方向将如何画?”,“假若地

区间热量是均匀,会有风吗?”,“老师,你认为城市环保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城

市热岛效应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有了温差,会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等到地

球风平浪静时,我们生活将怎样?”“温室农业将如何利用温室效应?”“河水中也存

在地区间温度差会产生热力环流现象吗?”这些问题联系实际,富于想象,很有意思,活

跃思维。启发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甚至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勇于的发言,积极

的讨论,不仅加深了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例如

在讲述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时,教师边讲边画,顺理成图(图略)。先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

面的分布况讲起,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弄清热量分布,大气密度、气压梯度力等概念入手,把大气运动的成因,大气从垂直运动到水平运动的完整过程,又按一定程序排列出来。在

黑板上画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讲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空气上

升(下沉)→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从而了解了热力环流和风的

形成原因。教学时了也可要求学生画出热力环流模式图,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热力环流

的特征。

5.相关联系,感悟迁移

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地理对象的结构演变和分布的描述、比拟和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可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通过学生联想和想象入手,在自己的经历中或曾经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与之相类似的地理现象,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这一原理,在比较中得到新的认识。我在教学时,让同学们展开联想:由热力环流可以联想到大气环流、季风环流等。由冬夏季节河水和河岸的温度差认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看到热力循环模式图想到水循环模式图。从低气压(气旋)想到高气压(反气旋)等等。

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辨论,引导他们积极思索,发表各自的见解,发动学生大胆想象,假设推理,把热量、风向、气候、生产、生活等内容联系起来思考。我们不妨放开束缚,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将来有一天走入实际生活中,比如联系到了类似的蕴含热力原理的电冰箱、空调内的空气流动状况,太阳能热水器水的流动状况等。遇到类似的冷热不均现象,心中是否惦记这一原理?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一热力环流的原理后,然后要求学生大胆进行模仿提问。学生见老师打开思维的闸门,学生纷纷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假如某地高空温度高近地面温度低,大气运动方向将如何画?”,“假若地区间热量是均匀,会有风吗?”,“老师,你认为城市环保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城市热岛效应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有了温差,会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等到地球风平浪静时,我们生活将怎样?”“温室农业将如何利用温室效应?”“河水中也存在地区间温度差会产生热力环流现象吗?”这些问题联系实际,富于想象,很有意思,活跃思维。启发诱导学生

从不同角度甚至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勇于的发言,积极的讨论,不仅加深了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发现还有哪些地理现象是因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学生会发现在城市之间,海陆之间,山谷之间,乃至高低纬之间存在热力差异。教师可通过提问学生来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将所学原理扩展。如让学生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因等。另外我还向学生提出了我县水泥厂布局是否合理?原因是什么?学生就知道从当地城市地形、气候、河流(风向)等来回答。在课堂上我还重视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求答案,产生多样的思路,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如何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凡是地区间存在冷热不均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由于热力环流发生在不同地区之间,近地面和高空之间,大气的运动使热量和水分发生输送和交换,对地区天气状况和气候、工农业、城市建设会产生哪些影响。”“赤道地区为何形成多雨带?极地地区为何形成少雨带?”“夏季风为何给我国东部带来丰富降雨?冬季风为何给我国带来干冷天气?城市规划为何要注意城区与污染工业企业布局的距离?”这些问题用热力环流原理就不难理解。通过例举实例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感悟教学,是进行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教学的一种对策。在感悟的过程中可以对众多“纷繁”的信息加以区分、甄别、有序和抽象,更重要的是在感悟的过程中,自动形成和完善了地理思维,从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地理是高中生在高中时期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不仅仅因为这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也是因为高中地理学习是锻炼学生积极探索真理获得经验和体会的一个研究、学习过程。因此高中地理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提升高中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思维创新能力。 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不能够很好地掌握。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地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地理教师在讲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不同的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和地理知识储备是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运作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也千差万别。这样就导致了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学习模式和思考模式都不一样,可能会出现和教师的思维有出入的地方。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采取自己的单一措施对学生进行教学,就会使得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挫伤,从而导致他们对学习高中地理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2.地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与学生互动

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师在平常上课的过程中,只是按照自己的教案或者备课书来教授地理知识,从来不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与地理相关的有趣知识和问题,更加不会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不会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中记忆一些地理知识。授课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高中生正是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和质疑的年龄,他们喜欢自己去探索知识和真理,这样才能感觉有成就感,并且对于得到的结果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师应该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在课堂上经常与学生互动,找到一些与地理知识相关的小问题或者小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演讲。 二、解决对策 1.地理教师对于不同的学习人群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正是上面所提到的,由于地理教师在课堂的知识讲授上教学方法单一,最后导致了很多同学对于高中地理失去了兴趣和爱好。所以为了使高中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较好地掌握地理技能,我们的教师需要改进地理教学模式。其中对于那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认真听讲,按照教师的思维模式进行学习即可。但是对于那些喜欢思考的学生,地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尽量对这些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发散思维,积极地思考和想象。这样的方法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体会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体会 地理教学要正确把握好教材的深度、难度和广度,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的放矢。 标签:地理教学结合实践转变教学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更多的跨世纪人才,在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为确保新课程方案试验不变形、不走样,作为新课程的直接实施者——高中地理教师,应寻找新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一条新的教育教学思路,首先必须提高教学思想,明确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目的,然后认真学习“新纲” (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大纲),领会“新纲”精神,钻研新教材,熟悉教材的变化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好教材的深度、难度和广度,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的放矢。为此,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一、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 2.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图若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这样影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 4.地理教学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习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45分钟内不易完成任务。 5.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这就妨碍了学生认知过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 二、问题出现后的解决方法 1.明确新时期高中地理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切实转变教学思想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

浅谈“现代生物进化论”新课教学中运用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

浅谈“现代生物进化论”新课教学中运用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 北京市八一中学严卫国 摘要: 本文以“现代生物进化论”新课教学为例,简要阐述了如何运用核心概念的思想组织高中新课标生物模块教学,如何帮助学生领会和把握生物学概念的核心,领悟概念所反映的生物学思想方法,学会使用科学思维,形成生物学认知结构,切实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前言: 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总是要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为前提,生物学的发展史表明,生物学的发展首先是概念的发展,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概念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往往标志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促进生物学科的发展,甚至是对生物学科全新的认识。 有些生物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没有抓住生物概念的核心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往往缺少前后一致,贯穿始终的生物思想主线,学生经常在没有对生物学概念和思想方法有基本了解的情况下盲目进行大量的解题训练。学生虽然用了大量时间学习生物学,完成了无数次解题训练,但是他们的生物学基础仍然很脆弱,一旦遇到新题中出现新的情景仍然束手无策,这种现状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构建一个反映生物学发展逻辑,符合生物学认知规律的生物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并使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在课堂中得到落实,就能提高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益,这也是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在高中教学的感受,以“现代生物进化论”新课教学为例,论述运用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在高中生物课开展教学,帮助学生领会和把握生物学概念的核心,领悟概念所反映的生物学思想方法的真谛,学会使用科学思维,形成生物学认知结构,切实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对核心概念的认识 生物学概念是指在众多生物学实施的基础上,归纳、推理出来的结论,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是抽象的,主观的反应。而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概念、原理、规律等,是构成各个知识系统的关键元素,也是分析各类生物学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高中新课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运用核心概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深化、拓宽并灵活应用,就能使学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概括化、网络化,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学科的知识体系,使教学更有成效。 三、《现代生物进化论》教学中的核心概念教学 1.对现代生物进化论教学内容分析 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生物的进化”部分,主要涉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以及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等知识点。 学生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不仅要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章遗传、变异的学习,以及初中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认识,自然选择在其认知结构里已经存在,这可以为本节课学习提供基础,将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联系在一起。高二学生理解能力、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基础,可以为本节课的互动提供客观基础。 3.确定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一般概念和具体概念

函数概念教学策略

函数概念教学策略 滦县一中杨秀娟 通过学习“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研究”课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本人认为,教学中函数概念教学中可实施一下策略: 1 在教学中早抓函数概念,渗透于各个阶段 函授概念教学中,首先应早早引入这一概念,在整个教学中,需抓住相关内容及早向学生渗透函数的思想方法,由于函数本质是反映两个集合中的元素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两个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例子是相当多的。我们在教这些内容时,可以很容易地向学生们渗透函数的思想方法,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产生朦胧的变化意识。 例如:在引入“等式”概念前,课本选了下面这些式子1+2=3,a+b=b+a, s=ab, 4+x=7在对这4个式子进行分析时,为了照顾到后面学习函数的需要可对式子s=ab,这样分析:当s一定时,a与b的积不变, 如s=12,若a=3,则b=4,若a=6,则b=2,可见在s值不变的前提下,a与b反比关系,当a一定时,s与b成正比关系。当b一定时,s与a成正比关系。 在教学中,这一点,学生是完全能够掌握的,如果能在逐步学习中经常渗透“对应”的观点,那么就为以后真正学习函数概念打下伏笔,而不会感到生疏和突然,他们就能顺利地接受函数概念,并把函数知识尽快地内化到自己有的认识结构中去。 2 在教学中实例相结合使概念具体化 由于概念的抽象性,必须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要求由实例引入函数概念。由实例引入概念,反映了概念的物质性和现实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和长久。这样学生能够认识到函数概念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概念。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分别指出下列例子中的变量以及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方式,概括出它们的共同属性: i 匀速运动中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ii 圆的面积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iii n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间的关系。 iv 用表格给出某水库的储水量Q与水深h之间的对应关系。 v 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实践探讨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实践探讨 小学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数学知识的综述。是源于实践的积累从而形成的理论知识,经过反复考察验证才得以应用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可以为教师提供全新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透彻、深入的了解数学课程。本文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实践进行探讨分析。 标签: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时期的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习惯的关键,对于逻辑思维较为薄弱的小学生而言,想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劳。概念教学就是应用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阶段的一种教学手段。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1.1数字计算中的概念教学 所谓数字计算概念教学总结而言就是“数与代数”,这是小学数学的一大模块。按照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小学生的数字概念是从整数开始,然后深入到分数概念,最后在引入小数概念。在这一模块的教学任务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还要会相关的数字计算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判断实际生活中的相关数量问题。此外,经过知识整合,学生最终还要具有混合应用的能力,并懂得利用已有知识进行举一反三。 1.2图形几何与统计的概念教学 图形几何教学模块主要要去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相关内涵。其中,平面图形是基础,学生从这之中开始接触到实际到抽象的转变,然后深入了解与图形有关的角、面积、周长等一系列知识。平面图形知识继续深入便是相关的立体图形教学。值得一提的是,立体图形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点,也是难点。对于统计教学,小学阶段学生只需要掌握基础的概率知识以及基本的数据处理知识即可。 2、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从概念的“引入——理解——应用”三个基本环节出发,谈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性策略。 2.1引入概念 (1)直观引入。数学概念很抽象,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逐步发展的。因此,我们在教学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困惑与经验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困惑与经验 发表时间:2016-01-12T16:12:52.343Z 来源:《教育研究》2015年9月供稿作者:宁舒超[导读] 新疆第八师石河子高级中学在高一现实教学中课时不足,以及产生的无法将地理这门生活性学科多方面展现出来的问题。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之我见〔摘要〕地理教学,三年一个周期中,仅根据个人情况梳理新课改以来所在的普通型高中,地理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一现实教学中课时不足,以及产生的无法将地理这门生活性学科多方面展现出来的问题。以及面对问题,完成教学任务时,面临的困惑。根据 高考考纲要求,如何高三复习中重难点突出体现,如何解决学生答题不准等现实问题。将因此产生的困惑与部分问题自己的处理方法总结出来,以此与大家探讨,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导。 〔关键词〕经验困惑方法 1 高一阶段的经验与困惑 1.1 困惑:必修一对于我校的学生,如果严格按照36 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可能学生几乎全部知识点都是夹生饭,且对于学生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也没有较大帮助。 原因,其一,必修一的内容是自然地理的原理。原理性的知识,需要一个理解的过程,不完全是死记硬背可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地球运动的内容,对于我们学校的孩子3课时,大概只能讲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其二,必修一在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平行班的孩子可以不必做过多的深挖,但是对于实验班的孩子,该在高一做提点的地方还是挺多的,如果不提点,高二、高三有些内容再加进来有些来不及,高一的预热期必须有。但是,课时不足。其三,课表要求我们做的是提升公民地理素养,在必修一的教学中,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实地观察、观测的活动,但是活动可以课余做,点评课堂做最好,这样同学之间的交流会更有利学生的成长和对知识理解、再生活中的应用。但是,最大的困难的是课时量不足,学生勉强能够完成知识点的学习梳理,对于实地活动,几乎无力涉及。 1.2 经验。 1.2.1 必修一的经验,理论性较强,而且地理学科地图是基础,所以原理形成图、分布图、成因图等图形的记忆、描画很重要,再者必修一的知识点比较细碎,所以听写必不可少。适当的利用中秋、秋分、冬至等节气,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这一难点知识。 1.2.2 必修二、三两本的知识连贯性好,能形成各自独立的一个个逻辑思维模式。同时,必修二、三的对于学生的思维连贯性、拓展性,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已经开始涉及,并考察!所以,必修二、三基本原理相对必修一稍少,但是能力要求更高。所以,必修二、三主要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审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重要的典型案例和典型的答题用语,需要学生初步掌握!这里一般情况下,适当的使用案例教学法,老师示范一个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再让学生初步模仿分析一个问题,及时总结与反思,对学生比较实用。 2 高二阶段 2.1 困惑:从高考角度考虑,选修和区域地理的课时安排矛盾。高二如果按课时学习选修知识,则一个学期最多学习一本半选修,选修在高考中分值10 分。如果消耗一学期学习选修,则区域地理学习时间变短。高考地理全部是在世界地区和中国地图上考察一个区的发展情况,所以,区域地理是高考地理的底图!如果复习时间不足,可能导致高考地理空间定位的基础出现问题,如果定位错误,高考44 分选择可能得不了多少分,而46 分的两道分析题,更是无从下手、瞎编乱造,“大题基本靠编”的后果,就是基本不得分。能否选修只重点学习一本书,将时间节省出来复习区域地理。因为区域地理就意味着高考一轮复习的开始。如果一来,我们基础的较薄弱的学生,能够扎扎实实的复习一遍一轮,至少可以巩固基础,才能更好的为高三的拔高做准备。 2.2 经验:选修,以灾害的类型、分布、成因、危害、防治为主线,分类归纳,学生强化记忆。以听写或默写为主。区域地理,空间定位,以练为主,练习读图判定,或者自己画图。地图,当心中有图,自然可以定位准确。只是,心中有图,很难做到。至少需要一年的巩固,才能够大概做到“心中有概图”。 3 高三阶段 一轮复习,该提升的难度要逐渐提升,因此,在高一阶段,我们就会将一些东西提前预热,这样到高三正式提升,学生不会觉得过度太大,突然变得很难。一轮尽量让基础弱的孩子多少再听懂一些知识,基本的技能尽量练会。同时,程度较好的孩子要求提高难度的知识要逐步掌握。一轮时,最好每天给学生讲一道分析题,逐渐渗透解题的方法。因此一轮重要知识听写不可少。 一轮复习末二轮复习起始之时,最好系统的讲一讲7 类不同大题的答题的方法和5类选择题的做法。因为一轮当中,我们逐渐的渗透,学生可能自己有所总结,此时再系统的复习一下,对于二轮系统复习辅以综合性练习巩固学生的解题方法,效果比较好! 经验1:4 月底时,对于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要求,地理高考11 题选择,44 分,如果学生可以稳定的将选择题拿到8 题以上,则要求他们将重点放在46 分的分析题的解答上,因为选择8 道以上,很难再有大的突破,而此时,如果将分析题分数提高,地理高考及格就不难了。 经验2:选修内容可以重点强化15 课时左右,而后,做综合模拟试卷的时候,遇到再讲,在5 月中旬时,对选修做一定的小结,小结学生一年以来遇见的所有类型的选修,还有哪些选修知识点没有遇到,以防止有漏掉的备考范围。 经验3:从高二时的4 月到高三时的3月,国内外重大时事,给学生及时提点,可以自己编一些题放在月考试卷当中,让学生逐渐习惯高考用时事做引考查自然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考法。 经验4:地理考试从2013 年起,自然地理的比重比之前加大很多2013 年选择中有6 题,2014 年有9 题。而自然地理是最能够拉开分数差距的,所以,的自然地理者的天下,因此在复习中,侧重一些自然地理的原理理解及应用。 经验5:答题要求:高一敢答(鼓励学生想到了,就写出来,不怕写错),高二会答(经过思考,逐渐有逻辑的写,对答案做一定的取舍),高三精答(规范答题,言简意赅)!作者单位:新疆第八师石河子高级中学

浅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浅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郑州19中高二地理备课组杨晓燕 一、为什么要解读课标?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标、研究课标。 有人对教学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教学目标是半径,无论圆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课程标准作为实施教学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圆心找不准,我们的教学就谈不上有效和高效。因此,解读课程标准就是找准圆心,然后通过研读教材来理解课标,同时用对课标的理解来把握教材。 二.我们如何解读课标 下面,我们以“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条课程标准为例,对这条标准进行解读示范。 首先,对这条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认知内容”是什么。从这条标准可看出:“运用示意图”属于行为条件,“说明”属于行为动词,“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属于认知的内容。 第二,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对应中(见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释、说明、运用、……”,我们可以确定,本条标准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层次。

课程标准行为动词与水平要求 (了解:要求对所列地理基础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理解:对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事物及现象有正确的理会,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如解释或说明)问题。应用:将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中,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第三,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或者说基本能力的要求。从本条标准中“运用示意图”可知,要求学生具有读图分析能力,通过阅读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解释岩

染色体组概念教学策略

染色体组概念教学策略 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或在科学研究中,模型和模型的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染色体组”是“染色体变异”一节中的核心概念,既是重点、难点,又关系到“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概念的理解。本文尝试利用模型方法教学策略来突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步感知染色体组概念 [策略]利用自制果蝇染色体物理模型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在黑板上摆出雄性果蝇体细胞染色体模型,然后让一个学生上台摆出精子中的染色体组成。 教师:在精子中有几条染色体? 学生:4条。 教师:这4条染色体的形态大小怎么样? 学生:不一样。 教师: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4条染色体的功能是否相同? 学生:不同。

教师:这样的一组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非同源染色体。 教师:精子中的一条染色体与外面相对应的一条染色体是什么关系? 学生:同源染色体。 教师:对,那精子中的一组染色体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否完整呢? 学生:是。 教师小结:虽然精子中只有4条染色体,但这4条染色体已经包含了果蝇在生长发育中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那么,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就叫作一个染色体组。 教师:看到同学摆好精子中的染色体都是红色,那我将其中一条换为大小相同的黄色行不行呢?为什么?(颜色不同表示来源不同的两条同源染色体) 学生:可以。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 教师:这个过程发生在什么时候? 学生:减数分裂。 [教学反思]本环节运用了物理模型直观教学法。物理模型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要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表象,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根据前面的

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三

1.2.1 函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1.2.1函数的概念》 ,是人教A 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2函数及其表示》的第一课.函数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它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把函数看成是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最初的函数概念几乎等同于解析式.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定义域与值域的重要性,而要说清楚变量以及两个变量间变化的依赖关系,往往先要弄清各个变量的物理意义,这就使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果只根据变量观点,那么有些函数就很难进行深入研究.例如: 对这个函数,如果用变量观点来解释,会显得十分勉强,也说不出x 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但用集合、对应的观点来解释,就十分自然.函数思想也是整个高中数学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而函数概念是函数思想的基础,它不仅对前面学习的集合作了巩固和发展,而且它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函数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社会、经济及其他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进一步描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学生已经会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虽然函数比较抽象,但是函数现象大量存在于学生的周围,教科书选用了运动、自然界、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分析,从实例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定义函数概念,对学生的抽象、归纳能力要求比较高,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定义,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个实例共性的分析到函数概念的形成,再对三个实例进行拓展,让学生对函数概念进行辨析,体现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渗透了归纳推理,实现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感受数学的抽象性和简洁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并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二)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及符号“)(x f y =”的含义. ?? ?=.01)(是无理数时,当是有理数时, ,当x x x f

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掌握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前提.而传统的教学大多是对概念进行字面的解析,使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再由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处理问题,这会导致学生感觉到疲惫、枯燥乏味,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呢? 一、联系生活,认识概念,一点就明 新课程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只有当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教师在授课时,将生活融进数学课堂往往事半功倍. 例如在讲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时,学生经常将互余互补混淆.为此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讲解:补角,联系到补路;补路,即把路补平,补角也要把角补成平角.如此一来,学生就把互补记得十分牢固了,互余自然就很容易掌握了.又如在多项式次数概念的讲解时,部分学生会把各项次数相加作为多项式的次数.为解决此问题可以用这样的例子:一座山往往有多个山峰,问这座山的海拔时,以最高山峰为准.把多个山峰理解为多项式的各项,把最高山的海拔理解为多项式的次数,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好地理解多项式的次数了. 再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时候,可以把火车铁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平行线.当学生头脑已经有平行线的形象时,再讲解平行线的概念,学生就容易掌握了. 二、巧设问题,激活思维,一想就通 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全过程,或是在教学过程的某个阶段都应该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醒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把数学概念巧妙地设计为问题的形式展示,让学生积极思考,激发思维,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处理相似形的概念的时候,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图,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看到什么?请用你的语言描述图中的人,与画中的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思考完后作了回答,再把学生的回答作归纳,这样相似形的概念就已经讲清楚了. 又如在讲解分式的概念时,学生经常会把分母是数字的式子也当成分式,为此我提了两个问题: 1.没有分母的式子可以是分式吗? 2.有分母但分母没有字母的式子可以是分式吗? 三、巧选练习,形成经验,一看就懂 新课程明确指出:“练习是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练习之所以成为中学生数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因为习题中存在多种功能,当学生一旦进入了解题情境中时,他就能从其中使自己的素质得到提升.同时通过解题训练也能及时地捕捉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好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是对地理现象的反映,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需要一种感知,不是一种简单的背诵式的记忆。这一感知过程也就是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对众多地理信息进行抽象;因此,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提出地理概念原理的教学对策是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中形成地理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几种感悟教学的切入点。 :地理概念、原理本质特征教学策略信息感悟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 一、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本质特征体现着基本地理思维 1.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地理信息的一种抽象。 现行高考考试大纲中改变了能力目标的表述,侧重于学习行为过程;在四个考核目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直接与地理概念和原理有关。所谓地理信息,就是用文字、图象、数字等表达的一些地理现象和特征;调用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地理概念和原理。当我们理解了地理概念和原理背后的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后,就能有效地实现“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读信息。

2.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时空的条件性。认识概念、原理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有序化的过程;所以,概念、原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概念的建立过程与原理的把握是一种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 3.地理概念、原理的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 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 例如,应用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有“热力环流”。 二、地理概念教学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准确性和关联性。准确性要求学会归纳、判断;关联性要求学会联想、发散。他们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1.从“准确”的相对性中去感悟概念 概念要求准确,所以概念中的限定词通常是作为把握概念的关键。但从表达这一层面来说,所下的定义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准确;从反映概念的某一事物的现象和特征来说,通常又不能涵盖概念的全部。这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比如,热力环流:体现在许多环节上;空间上有地面和高空,温度上有冷和热,空气运动有垂直和水平运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也就不能达到概念本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8-09-03T16:24:49.4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作者:刘开列[导读] 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以及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二中学535400 摘要:高中课程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等。在这样的规划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确定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兴趣课堂气氛 一、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正是从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提出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以及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甚至提出新的见解。教师在这种学习中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注意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质量,帮助学生提高筛选、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能力。 二、活跃课堂气氛的途径 1.教学意境创设。地理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有着情境性,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意境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课堂预设的问题作为知识的概括和升华,难度比较大,不过,很多学生都可以从这些问题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找到好的思维模式。然而,老师不要把答案直接给学生,应该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经过他们的思考,去探索研究问题的独特性和差别。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老是难于摆脱直接提问的牢笼,好多问题都没有层次性,都只是浅层级的剖析性问题。就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平时遇到的都是困难程度较大的一些问题,老师要注意问题的深度和层次,可以把困难程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分解,预设有一定层次的子问题,慢慢地将学生引向新的高度去进行深刻地思考,使他们能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深刻。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我们通过多媒体设施,把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一些知识,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增强了教学效果。在多媒体的带动下,学生会更加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会得到提升。 3.课堂启发式教学手段。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主参加多元、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取得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教学形式。经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快捷和独立。教师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深入思考中,非常有利于课堂气氛的维持,还增加了教学内容的深度。 4.课堂中评比模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地理学习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情意、举止神情、价值观的变动,使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实际现象可以看出,多元的综合评价模式的使用是突破点。 三、做好基于学生本身的互动式工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互动中要充分发挥地图、模型等重要的教学道具的作用,让学生在演示、想象、类比等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画面效果,提升学生的认识。 比如,对“中国的铁路骨架”这课内容,笔者采用了让学生现场画示意图、演示特定旅游线路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比起单纯由教师画图讲解更活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而在讲解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过程中,笔者先给学生梳理出这一节的三个重点内容——水循环及其影响、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要学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使学生心中有数。然后,在讲解重要知识点时穿插一些经典案例。参考文献 [1]刘平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索.教育界,2013,(28)。 [2]宋玉椿如何搞好高中地理的复习.考试周刊,2012,(75)。

浅谈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浅谈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7-09-22T17:28:10.887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5期作者:张佩兰[导读] 全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重视教学环节的制定与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构建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张佩兰甘肃省积石山县积石中学731799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活动主流。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当紧抓课堂这一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转变与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并掌握新课程理念及标准,课堂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地理课程教 学目标,全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重视教学环节的制定与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构建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高中地理不同于初中地理,它不仅需要简单的记忆与理解,更加强调的是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挥,加之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以及繁冗复杂的概念定义,使得高中地理这门学科的难度要明显高于初中地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低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这种“轻过程、重结果”的教学方式成为了制约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一种无形力量,阻碍了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开展与实施。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应当将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教学过程而非教学结果上,放在揭示学科知识形成规律而非生搬硬套上,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情感交流,内化教学知识,展示学生风采。这就需要我们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当彻底转变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心理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创新教学方式,创设各种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实现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教学《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一课时,教师可采取“探究合作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以自身实际经验为基础,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单位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与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高效地理课堂。 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操作 地理是一门抽象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教材中常常涵盖有大量的知识结构,加之过多的专业术语,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无疑难度较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按照课本教材进行照本宣科,不仅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无从适应,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其教学效果也不言而喻,更别提有效性课堂的构建。为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就应当潜心钻研教材,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加强课堂实践操作练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能够学以致用,在不断的实践、讨论与操作中消化与巩固相应的教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气压带与风带》一节时,如果直接讲授与教学,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且难于理解,这时教师就可将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过滤掉教材中的繁文缛节,以课堂实践的形式来突出本次课堂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概念的基础下,让学生就具体情况进行动笔绘画与实践操作,让其在不断动笔与动脑过程中,巩固这一部分知识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丰富教学手段,调动主观情绪 学生是以其他物质为载体习得相关学习内容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课本教材、教学教具、实物地图以及黑板粉笔来实现学习内容的传递,而现代教育教学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录像、投影等多种渠道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运用其集图像、声像、文字以及视频等于一体的功能,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单,将学生置身于一种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让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与魅力,从而愿意学习、乐意学习并爱上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合理选用、设计教学课件,并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 总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注重过程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观情绪,将其带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主动学习、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教学结构的优化并构建出高效的地理课堂。

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数学概念是抽象化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也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核心,它是理解、掌握其它数学知识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实现迁移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概念教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现结合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重视教学情境创设,实现概念引入的自然化 数学教材多是直接给定概念,教师应遵循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加强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合理设置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1.以数学史话引入概念 教学中,适当引入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故事,并巧妙处理,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达到教育之目的。如教曲线方程时讲讲笛卡尔和费马;学数列时讲数学家高斯故事;讲二项式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杨辉等。在故事引入的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精神。 2.以实际问题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概念,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贴近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还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例如可从教室内墙面与地面相交,

且二面角是直角的实际问题引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 3.利用学生探究实现概念的自然引入 以概念为基础,以过程为导向,是概念教学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体现。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范例,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对概念进行假设、验证,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如在“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教学时,不妨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距离的共同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间的距离最短?如果存在,有什么特征?经过探索,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地得到“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在引入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勇于发现,大胆探索的精神。 二、善于解剖概念,实现概念教学的深刻化 数学概念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对概念理解不清,在解题时就会出现错误;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常会遇到问题束手无策。要正确深刻地理解概念绝非易事,数学概念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因此概念教学应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从多方面着手,适当引导学生剖析概念,抓住概念的实质。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剖概念:

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合肥市蜀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李德山 对于平时的新课教学,数学概念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经 常要面对的事情;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又经常会发现在测验与作业中学生做错的题目会反复的发生错误,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粗心引起的,粗心是有的,但其实大部分还是因为没把概念弄清吃透。所以与其花大力气扭转学生的错误概念,还不如在一开始就将它解决好。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使学生少走弯路,是数学老师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教学问题。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 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在数学科学中,数学概念的含义都要给出精确的规定,因而数学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确。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有理数、实数的概念、 运算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方程、不等式的概念,函数的概念以及概率、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有理数、实数的概念,才能理解有理数、实数运算的法则,而运算法则的掌握,又能促进方程、不等式、函数概念的形成。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理、法则和公式。总之初中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于今后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些基本的、基础的知识。初中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 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