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检测题(含解析)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检测题(含解析)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检测题(含解析)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检测题(含解析)

汉代儒学检测题

一、选择题

1、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严重倒退

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D.知识分子迷信孔子权威

解析“百家争鸣”的背景是列国纷争、社会剧烈变化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中国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尚不成熟,所以思想文化领域才得以“百家争鸣”。汉武帝时,为了配合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便在思想领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可看出,从前者到后者的变化,实质上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强化的轨迹。因此,C项符合题意。答案 C

2、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

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

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

解析:“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上天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故选B项。答案:B

3、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解析由材料“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可知,其主张君权神授,但没有提到民众应绝对服从,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董仲舒对人性所持的态度,

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排除C项;从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可知,董仲舒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所以答案选D项。答案 D

4、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C.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D.向社会下层扩展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西汉太学开设的主要是讲解儒家经典的课程,不能体现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是西汉时期最高等级的官方教育机构,儒家经典课程由太学讲解,体现了儒学教育的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B项正确;太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不能体现儒学教育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以及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D两项错误。答案:B

5、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在孔子之后,享尽尊崇。但是孟子却一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汉武帝、唐太宗等几代盛世王朝的帝王都曾祭拜孔子,孟子则如空气般被忽略掉了。这主要是因为孟子的思想( )

A.代表人民的利益和立场

B.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C.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

D.提出了“仁政”学说

解析:孟子的思想,如“仁政”学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民众的利益,但其代表的是统治者的立场与利益,也没有否定君主专制,故排除A、C、D三项。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答案B

6、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C.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初儒学既吸收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又吸收了

道家《老子》的宇宙观,这些为汉代儒学的发展尤其是董仲舒新儒学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不是强调继承而是强调融合,故B项排除;D项“开始”说法错误。答案 C

7、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但并未神化君权。后来董仲舒则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的矛盾

B.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

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西汉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而非前后矛盾,故A项错误;董仲舒继承、发展儒学,宣扬“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迎合了统治者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这一变化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文化变迁更多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故D 项错误。答案:B

8、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这表明汉代( )

A.皇室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孝道扩展成为社会伦理

C.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

D.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影响。汉代皇帝几乎都以“孝”为谥号,这表明当时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以巩固统治,D项正确;宗法观念是指等级观念、继承规则、宗族法规等,而材料没有体现这些信息,A项错误;材料主题是皇帝谥号而非社会伦理,排除B项;东汉末年的战乱以及佛、道学说兴起,使得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C项错误。答案D

9、《剑桥中国隋唐史》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中大部分人……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唐代没有实行过科举制

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

C.察举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D.应试士人熟知儒家经典

解析: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僚精英分子”“来自书香门第”,说明科举制吸纳了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答案B

10、董仲舒《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董仲舒强调的思想是( )

A.天人感应B.独尊儒术

C.君舟民水D.君臣平等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董仲舒认为天意与人事相互感应,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故材料中“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

11、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国相。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这表明( )

A.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B.汉武帝拒绝“天人感应”学说

C.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

D.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

解析从材料“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中可以看出,汉武帝不是拒绝“天人感应”,而是反对董仲舒对“天意”的解释,这种权利是皇帝独享的,故D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没有放弃自己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学成为政府的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答案 D

12、《汉书·地理志》中载:“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12人,人数约占52.38%。这说明( )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解析:汉代时儒学逐渐被统治者确定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这反映了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项为最佳选项。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在秦朝已经实现转变,故排除A、B、C三项。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董仲舒《春秋繁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时代背景。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善出性中”可知,性是善的载体,根据“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可知,性非全善;“性待教而为善”反映了重视教化;第二小问,根据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代的时代特色分析作答。

(1)观点:性是善的载体;性非全善;重视教化。

背景:大一统局面出现。

材料二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及所学知识作答;注意材料二中“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的提示。

(2)内容:三纲五常。

措施: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郡国学;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

材料三进“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

第(3)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作答即可。

(3)影响:发展了先秦儒学;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建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禁

锢了人性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第(1)问,“主张”可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

(1)主张:办学校来教化人民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摘编自《汉书·武帝纪》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作答。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第(3)问,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是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

作用。

(3)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