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北京市高中师范大学人教版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北京市高中师范大学人教版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北京市高中师范大学人教版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北京市高中师范大学人教版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

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

第2课时问题合作探究

一、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参考答案:找出这两句诗的所在段落,结合段落上下文以及整篇文章来思考;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两个人同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词,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为感遇抒怀之作,并让学生找出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点,从而理解这首诗的主脑诗句和中心思想;解题思路,从两个人物形象入手,找出二者的共同点。此题是课后习题,侧重文本思想。

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可以从哪些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是答题要点:

(1)故事情节,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处理非常恰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仔细吟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2)音乐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开头的“无管弦”,到后来的“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3)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清

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4)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诗人的“叹息”和“唧唧”,写出了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开闸之河水,一时俱出。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的情和景是相衬相生、互相作用的,可以说是景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

【设计思路】需要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通过小组交流,提供多元思考方向。

三、音乐描写是全诗最具特色之处(小组合作讨论)

1.《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

参考答案:

第一,是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做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玉相击的声音模拟琵琶这种弹拨乐器的音响效果,真是再恰切不过了。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歌声的婉转,“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珠玉,也给人以圆润之感,使人联想到乐曲的和谐。

小拓展: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找出这八个比喻句。它们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参考:

第二,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像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显然比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运用,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

还可以从正面烘托、侧面烘托、拟声词、叠词和联绵词等方面解析。

【第二课时设计思路】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些鉴赏和研讨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热情,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回答不必面面俱到,拓展思路,抓住要点,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此部分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问题,实则两个大的方向,第一题是文本的思想情感,第二题和第三题是文本的主要艺术特色。问题设计倾向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的承接,知识点的整合。通过两个课时内容的合理安排,让学生在宏观把握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层次,把握知识要点。

在两个课时的讲解中,老师可以适时把自己的问题设计思路或者教学思路,展示给学生,提供思路参考,也能让高中学生更好地把握课堂内容,进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根据你对此段音乐特征的理解,以自己的方式画出音乐旋律的变化,首先小组内部展示,然后选出小组代表,班级展示。

【设计思路】此题是一个开放的题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引导学生从声和情两角度来体会音乐的变化,并基于自己的理解,画出感受到的音乐特点,把握人物形象,尤其是人物情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文本音乐特色的理解。

四、小结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生长于社会动乱之中。因为关心民生疾苦,写诗上书揭露社会黑暗,得罪权贵,被贬到蛮荒之地。所以,《琵琶行》一诗,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这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当时就颇受人们喜爱,以至“胡儿能唱琵琶篇”。这首诗的叙事特色、音乐描写等艺术经验都值得学习借鉴。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下是两首描写音乐的唐诗,请任选一首进行赏析。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程结束后,有必要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和课上实践,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