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语文教参分析

语文教参分析

语文教参分析
语文教参分析

第一组课文分析

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本组教材就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

编排本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三是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供选择:想象自己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说和写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听音响,说和写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交流暑期生活感受。“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锦绣的山川,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令华夏儿女心潮万千,祖国灿烂的未来让炎黄子孙豪情满怀。围绕着“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共安排了四篇文章。《詹天佑》描写了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歌颂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怀念母亲》表现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对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无限眷恋

的感情。《彩色的翅膀》则从普通的海岛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平凡事迹中,歌颂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一片忠诚和热爱的感情。《中华少年》以诗歌的形式热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为祖国的日新月异感到骄傲、自豪,立志报国;三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并在语文学习中注重积累语言。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学习汇报会和写演讲稿或读后感的活动,“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安排了相关的内容。本组还安排了一次围绕本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搜集、采访、参观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祖国在我心中”的认识。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二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等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

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本组教材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讲述了人们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的故事,号召人类要重视和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深深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强烈情感。《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四篇文章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二是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是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的现象,一方面启发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了铺垫,通过以“珍惜资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针对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或根据漫画

写环保故事的习作练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礼教的黑暗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社会正义的立场,为受到损害、屈辱的弱势群众伸张正义,他就是鲁迅。鲁迅是谁──“他就是祥林嫂、闰土、孔乙己以至阿Q这些被压迫者的同情者和代言人,是一位永远站在平民视角,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平民作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鲁迅先生。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口语交际·习作”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留在心里的印象”,习作让学生根据两则材料选择一个完成,一是写自己的小伙伴,一是续编发生在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一个故事。“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关于诗歌的感性认识,在诗歌欣赏和童诗写作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学生在五年级已开展过两次这种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这次综合性学习建议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4)举行诗歌朗诵会。(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从要求看,前四项为必学内容,最后一项为选学内容。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1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节,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还要利用一些课外时间开展活动。

第七组课文分析

动物是我们亲密的朋友,它们和我们一起组成了丰富、美丽、和谐的世界。学习本组课文,在感受动物的可爱、聪慧、善良的同时,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会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震撼。

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跑进家来的松鼠》介绍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则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编写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入选的课文中,有的篇幅较长,可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回顾·拓展”都做了相应的安排,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到这个特点,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习作”3~4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八组课文分析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甚至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它让我们的耳朵听到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眼睛看到最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本组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和实践。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在课文教学中做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本组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完整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栏目策划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简明策划 栏目 ●“教”而论道 1.异调新声——对课改实际和现行教育、教学的现状发表的独到见解和思考。 【说明】以“异”“新”入栏目,并非要标新立异,而是强调该栏目所发文章须要有迥异于庸常观点的独到见解和独立意见。须要有不同寻常的新鲜视角和独特方法。逻辑严密,据理析事。“独特视角+新颖观点+魅力表达”构成了该栏目选稿的三维标准。 【要求】因是开篇之作,文章一定要精挑细选,可以约稿,甚至转摘。每期不宜多,一篇即可,最多两篇。由主编亲自负责该栏目。 2.前哨观察——对课改及语文教学过程中带有前沿性、普遍性、特殊性的现象、问题进行讨论。拟定话题:教材删减鲁迅作品,该?不该?回望杜郎口;初中要不要教语法?怎样让课堂更有效?本色语文的特点等。 【要求】①本栏目是我刊的核心栏目,带有主题策划的性质,每期一个话题,应做好计划,尽早动手。②每期参加讨论的人数以六七人为宜,但要尽可能扩展范围,不必全是中学老师,相关专家、教材编辑,甚至杂志编辑都可参与。③每人讨论字数不宜过长,以1000字为宜。④编辑要注意观察、思考,多与一线教师交流,使所讨论的问题有较强的时效性、普遍性,有讨论的必要性。也可向读者征集选题。 【说明】以问题讨论的形式关注教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不同意见的参与者,避免个人观点的孤道独白。 ●授业心经 1.我解读·我设计——对某一课文的研读结果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设计。 【要求】其中,研读结果应精明扼要,重心应在设计部分。 【说明】①之所以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合而为一,是出于这样的认识:中学教学过程中的文本解读是为具体教学服务的,不同的解读结果所形成的教学设计千差万别,优劣泾渭分明,效果也大相径庭。本刊不欢迎抛开教学实际而空谈所谓的“文本中心论”“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的理论文章。②每期可选登不同作者对同一课文的不同设计(以三种为宜),从而通过该栏目体现“同课异构”的意味,同时为读者提供鉴别、选择的可能。 2.课案评点——采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点评形式,特邀中语名师(也可以是三人评一课,不一定是名师)对有一定水准的教学课案进行圈点评说。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解说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解说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这一条要求读出文章或作品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内在的情绪、气氛和感情。具体说就是首先用普通话语音朗读,做到念准字音,要达到这个要求们必须在字音的声、韵、调上下功夫,还要掌握音变规律。其次,停顿恰当,不读破词、句,把握好重音,语调自然切意,语速、节奏随内容而变化。有感情则强调在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前提下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传达出作者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为此,朗读者首先要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准确地把握文章所抒发的情感,其次,要披文入情,置身文中,把文中的“我”当自己。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默读就是在阅读时不出声、不动唇、不心诵、不指读,用眼睛快速扫描文字,让文字符号直接输入大脑中枢,改变那种变为音符后再往中枢传送的习惯,整个过程中,只有眼睛、大脑的紧张活动,不再逐字阅读,而是力争一瞥之下能够同时理解注视、停顿点周围的一个字群或意群。这样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阅读的字数,提高阅读速度。是人们广泛采用的读书方法。 它有两大特点:一是不需要将文字转换为声音,视野范围扩大,便于以句或行或以段为单位进行阅读。二是省去发音阶段,直接理解文字意义,阅读速度快。默读有助于全面掌握和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深刻理解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有助于分析段落层次以及写作技巧,多用来进行略读和精读。默读的速度可以灵活掌握,可快可慢,默读的内容可以挑选,可多可少;默读可以反复进行,直到达到目的为止。默读,还不受环境限制,除了课堂大量运用外,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场合,即便是在家里通常都是用默读的方法。默读时,可以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读,也可以按照特定的要求和条件,打破原来的顺序,有选择地读,重点段落、语句还可以反复地默读。 若具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那么一小时就可以读2-3万字,一个双休日就可以读一部名著,这样,完成阅读总目标完全无问题。 要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要做到:一、默读时高度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读;二、尽可能提高扫视速度,减少回视次数,减少眼停时间,扩大视角广度; 三、有意识调动一切已有的经验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四、要圈点勾画,必要时还要摘抄;五、不懂的,阅读后要及时查阅资料,向人请教。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略读是一种纵观大意,迅速把握读物要点的阅读方法,是一种浏览式的带有随意性的阅读方式。略读主要目的在于调查,选择寻找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资料,借以了解学科的动态,确定对它的取舍。这种读法,很像鲁迅说的“随便翻翻”。略读在方法上只要求从文章的整体着眼,把握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语句。可以只看书籍的内容提要,目录或题目,文章的前言后语,注视,参考文献等,也可以一扫正文“一目十行”,来寻求自己所需的信息。对一些具体的事例或细致的描写完全可以一扫而过,甚至可以跳过去不读。对于文中个别生僻的词语和文中一些不大懂的问题,只要依据上下文,能够推断大概意思,与大局无妨,就可以暂时不管它。通过这种阅读,取其精粹,剔除大量自己不需要的内容,其速度之快是一般的阅读望尘莫及的。通过略读,可以从多种书籍中收集资料,广泛地掌握各种知识。但是,略读,不是漫不经心,囫囵吞枣地读书。相反,要求高度集中

中学语文主流期刊

中学语文主流期刊 期刊名称地址邮编 1.语文教学通讯山西省太原市和平南路45号语文报社030024 2.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05号100037 3.语文建设北京市朝内南小街51号100010 4.语文学习上海市永福路123号200031 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市南郊陕西师范大学校内710062 5.语文月刊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文科6楼810631 6.中学生阅读郑州市顺河路ll号450004 7.读写月报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紫阳大道99号330022 8.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市华中师大内430000 9.中华活页文选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100073 10.新语文学习南京市湖南路1号A栋20楼210009 11.中学语文武汉市武昌保集安一号430062 12.语文教学之友河北廊坊市廊坊师院102849 13.语文研究太原市并州南路282号省社科院内030006 中学数学主流期刊 1.数学教育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八里台校区300074 2.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北京张自忠路3号100007 3.数学通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通报》编辑部邮编:100875 4.数学教学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数学馆东102室200060 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邮编:710062 6.数学教学通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400715 7.中学数学月刊苏州市十梓街1号苏州大学215006 8.中学数学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学院路11号湖北大学校内邮政编码:430062 9.中学教研(数学)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中学教研(数学)编辑部321004 10.中等数学天津市和平区天津师范大学甘肃路校区邮编:300020 11.中国数学教育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中路15号110031 12.中学数学教学合肥市金寨路327号合肥师范学院邮政编码:230061 13.数学教学研究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综合实验楼D03邮政编码:730070 14.中学数学杂志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曲阜静轩西路1号邮政编码:273165 15.数学教育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八里台校区邮政编码:300074 16.中学数学教学研究江西省南昌市北京西路437号邮政编码:330027 17.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广州市天河区井山大道华南师大数学科学院510631 18.中学数学教与学江苏省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225002 19.数学通讯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数学通讯》编辑部430079 20. 数学教师河南省郑州市顺和路17号450003 21. 中学生数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100037 中学英语主流期刊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邮政编码:200062 2.《中小学外语教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邮编:100875 3.《疯狂英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江西省南昌市抚河北路291号邮编:330008

1990年以来的中学语文教科书word资料11页

1990年以来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一 1990-199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供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使用的初中语文课本。这套课本试用后,根据各地反应,1993年,人教社按照1992年修改大纲精神,将这套课本修订出版,本文称为1993年版课本。相比于1990-1991年版课本,1993年版课本使用时间更长,影响更大。这套课本的主编是顾振彪、张厚感、王连云。 1993年版初中语文课本明确了语文基本训练的重要性。《说明》认为:“语文基本训练是主体,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承接,逐步递进的训练程序。第一阶段,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式,使训练得到提高和加深。第三阶段,更进一步进行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训练,落实到实际运用上。”[1] 课本编者认为:“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2]所以,在编排和选文上,这套课本的最大特点是强调“联系生活”。在80年代的教材中,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学习是贯穿初中三学年的,是结构教材的主要元素。本套课本虽然仍强调三种表达方式的学习,但一方面?核跛?们在课文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强调在与生活的联系中来学习它们。课本《说明》中称:“为求多样化并显示阶段性,初中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教学重点和编排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阶段(第一学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语

文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分类编排。第二阶段(第二、三、四学期),联系生活,着重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的能力,三种表达方式依次分作三个学期的训练重点,课文按照表达方式编排。第三阶段(第五、六学期),着重培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培养文学欣赏能力,课文按照文体分类编排。”[3]按生活内容分类编排,是1949年以来新的教科书结构方式。第一册8个单元,分别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经济文化、科学世界、想象世界。第五、六册除说明、议论等普通文单元,小说、诗词等文学作品单元和文言文单元外,还设置了新闻、应用文、演讲辩论、使用工具书、调查报告等单元。这些单元选取一些服务实际社会生活的文章,安排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练习和活动,体现了“联系生活”的编写原则。 这套教材共6册,每册8单元,一般每单元4课,个别单元3课或5课,共170课。每单元2-3篇教读课文,1-2篇自读课文,第四册以后有些单元还将自读课文分为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两类。 这套教材每单元前面有单元提示;课文与课文之间穿插汉语知识;多数课文后面有一则与课文相关的、有趣味的小知识,比如小资料、小言论、小趣闻等等;课文结束后安排作文训练或听说练习;每册有4-5篇附录,是关于语法、表达方式、文学常识的知识短文。 这套课本中每篇教读课文前有“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训练重点”一般结合单元重点和课文的主要特色,提出2-3条训练重点;“预习提示”或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提出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或介绍课文写作背景、重要作家和生平资料,或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去理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常考词语汇总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常考词语汇总 七年级上 1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引:牵引,招引。常用于鸟类招呼同伴。 2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3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4 淋淋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5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也形容一次又一次。 6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7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8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9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10 油然而生:很自然的产生。 11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 12 疲倦不堪:疲惫,形容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13 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14 不求甚解: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现多含贬义,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15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16 恍然大悟:恍然:忽然醒悟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或顿时醒悟过来。 17 花团锦簇: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18 美不胜收:胜:尽,完。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19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抓、捏。 20 漠不关心:漠:冷淡。形容对人或事物态度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21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22 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23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情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迁,改变。24 沉默寡言:深沉而少言语。 25 刨根问底:盘问事情的根源底细。 26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这里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27 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28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29 惊慌失措:惊恐慌乱,不知怎么办才好。失措,失去常态。 30 畏罪潜逃:犯了罪害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31 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yì, 主观地,缺乏客观依据的)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32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诞,荒唐、离奇。不经,不正常。 33 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 34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 35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药:治疗。 36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骇:震惊。 37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和:声音相应。 38 神通广大: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39 灵机一动: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

初三语文优秀作文赏析版

初三语文优秀作文赏析 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初三语文优秀作文赏析(范文版) 原题:一切都值得【引申题或成长的见证或感恩类】 ○1一切都值得我们去回味,都值得我们去反思。曾经年少的我们,不懂得珍惜学习时间、不懂得感恩父母的爱、不懂得去体会老师对我们的辛勤教导,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用心体会。 【第○1段总写,相当于归纳部分,这样开门见山地入题写法,是为了留住阅卷老师的眼球(中考时开头结尾字迹一定要清晰、工整),只有这样才有高分的可能;接下来很明显是用一个简单的过渡句联系一下上下文,再引出三件事所概括的排比句式○2○3○4段,这个阵势是用来诱惑阅卷老师将你的文章放到高分的行列,为作文拿到高分做充分准备,这样的指导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我后悔当初的无知,现在再也没有办法回到从前,如果时光可以倒流:○3我愿回到初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我会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时间,加倍努力的学习,不然也不至于现在学习的倍感焦急; ○4我愿以一颗赤子之心,乖巧地听父母的话,怀着感恩的心去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用更优异的成绩去回报父母对我深深地爱; ○5我愿回到初一的课堂,从第一节课就认认真真地去听老师讲课,端正学习态度,踏踏实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然也不至于现在奋起直追! ○6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去回忆和总结,只有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我们才能成长、我们才会赢得中考的胜利。我们要用心去珍惜这一切,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深深的反思。 ○7现在回忆起初一那个时候,不禁感觉自己那时有点可笑,成天把学习当成附加任务,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方法,还是小学的那老一套:只把老师布置多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说明:其中删去的内容,用方框表示;增加或改动的内容,用红色黑体表示。)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的科学(调换词序)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继承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与成功经验,借鉴各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还应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转移到下面“口语交际能力”后)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接上面一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品德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 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完整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稿件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稿件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见苏轼的超然与达观 北碚区王朴中学校赵良英 “寂寞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于世俗处。”(《庄子·天下》)不以苦为苦,不以乐为乐,内既非我,外亦非物,内外双谴,苦乐皆忘,掉臂独行于逆境中如履坦途,卓然特立于困窘时处之超然,此乃真人境界也!“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率性怀道,虚怀超俗;天人合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无我两忘:忘我,则能顺万物自然之性,无物而不顺,无往而不通;忘物,则明彻于无穷,能游变化之途,无往而不安,“彼且恶乎待哉”?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苏轼《定风波》所表达的,正如庄子所谓的是一种处之超然、忧乐两忘的真人境界,从中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内心的平静、旷达与自由的精神追求。 在我国文学史上,苏轼可谓是一位才华横溢、卓越无匹的大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众多封建士大夫所向往与恪守的信条。以钦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人物为标榜的苏轼一路走来却仕途艰险。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谄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于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诗人因“乌台诗案”出狱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诗人流放到黄州后,虽“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苏轼·量移汝洲表》),却自我安慰道:“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山水郎。”(《苏轼·初到黄州》)“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欲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苏轼·答言上人》)正是诗人具有了超然情怀,才会因沙湖途中暮雨斜阳之遇,触景生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 上片,诗人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雨行吟图。 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 ....,足见风雨之急,雨点之大,发出声响,本是客观存在,而诗人“莫听”,风雨不足萦怀!外物不足萦怀!今日遭遇挫折怎样?“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诗人在雨中照样“吟啸”、“徐行”,艰

1958—1965年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b136792.html, 1958—1965年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作者:李斌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10期 1958-1965年间,人教社所编中学语文教科书按照结构体例的不同,鲜明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1960年,第二阶段为1961-1965年。前一阶段以1958年新编教科书为基础,先后经过了1959年、1960年两次修订。后一阶段包括两套新编教科书:1961年的十年制中学语文教科书与1963年的十二年制新编中学语文教科书。 一 1958年,人教社编出新的初高中语文课本共12册,没有前言或说明,不列编者姓名,不分单元。初中每册选文12-14篇,共79篇,高中每册选文11-14篇,共77篇,初高中共156篇。在人教社所编中学语文课本中,这属于课文最少的一套。课文后有注释和练习,每课练习平均8道题。初中每两三篇课文后有一篇语文知识短文,既包括词性辨析、句子构造、修辞知识,也包括书信、启事、会议记录等应用文知识。高中只是在第二、四册全部课文之后分别有两篇关于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文章材料等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知识短文。初中单册,高中单册都编有教学参考书。 这套教科书保留了1949-1957年间教科书中的部分课文,如《老山界》《清川江畔》《老杨同志》《美国的真正悲剧》《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大渡河畔英雄多》等。文言文数量十分少,大约只占10%左右。这套教科书的特点是选入了大量反映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作品。反映大跃进政策的,有《人民日报》社论《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不平常的春天》等。编者在《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课后设问:“总路线体现了我国人民哪些要求?表现了我国人民怎样的气概?”“我们的国家是又穷又白,我们的建设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怎样解决?”[1]反映农业大跃进的,如湖北古城县委第一书记沈汉民的《争取一两年内,小麦亩产千斤》(选自1958年5月16日《人民日报》),这篇作品表现了合作社之间通过竞争追赶,实现粮食产量翻翻的奇迹。编者在课后设问:“决定生产的大跃进的关键是什么?”“三合社是怎样战胜保守思想,赶上共同社的?”“为什么说‘农业生产前途无限’?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2]像这样的课文还有李凯、庆琛《五亿农民的方向》(选自1955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红旗》1959年第3期“社论”),孟用潜《我国小麦总产量压到美国》(《红旗》1958年第4期),罗天《实行土地大平整,保证农业再高产!》(选自1958年5月12日《人民日报》),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大搞群众运动才能多快好省》(选自1958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广西来宾县委第一书记张文卿《天不下雨不靠天有水丰收万万年》(选自1958年5月20日《人民日报》)等。反映工业大生产的,如上海民歌《平地兴建钢铁厂》:“昨天持枪保国防,今天来修钢铁厂。机器一开春雷响,铜水奔流如长江。总路线给祖国插双

初中语文优秀课例信客

初中语文优秀课例《信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个。 2、歌曲《诚信之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走近信客 上课之前播放或教师演唱歌曲《诚信之歌》,师生共同鉴赏:显而易见,这是一首以诚信为主题的歌曲,其实历来赞颂诚信的文艺、文学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余秋雨笔下的《信客》。导入教学,走近《信客》。

二、作者介绍 我们在走进《信客》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的作者余秋雨。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余秋雨的资料。)教师归纳如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行者无疆》、《出走十五年》、《文化苦旅》、《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山居笔记》。 三、整体感知,解读信客 1、积累字词 认识了作者,我们就正式走进《信客》的世界。现在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字词。(教师请一位学生板书,其余学生指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2、合作研讨 小组合作讨论下列四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1)作者为什么在写信客之前要先写老信客”? 教师明确:先写老信客,意在说明信客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一是强调信客“信”的职业道德。老信客既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信客以指点,又

用自己的教训警醒年轻信客,使这些年轻信客迅速成长。(适当时用“老信客的经历”来引导)(2)作者是怎么样刻画这位至始至终讲求诚信的信客的?重点写了他的哪些事? 教师明确:重点写了两个:一是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二是遭人诬陷。这些突出说明了信客职业凶险但却仁义待人,任劳任怨,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不求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挥。)(3)我们从这位信客身上着手,总结一下,当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什么精神? (学生自由发挥,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均可。)(4)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教师明确: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四、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学生通读全文,勾画你认为精彩的语句,简要说说它的美感。 五、延伸拓展 以下选做一题:

语文教学杂志投稿常用邮箱

语文教学杂志投稿常用邮箱教学园地 10-29 2105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刊) ●投稿邮箱● 理论 评价 教材教学 走进课堂 教学案例设计 阅读写作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 ●投稿邮箱● 教而论道: 授业心经: 解惑必读: 细话中考: 悦读提升: 2.《语文月刊》ywyk@

3.《语文学习》 4.《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5.《语文建设》 6.《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7.《 8.《 (教学大参考) (读写新空间) (大语文论坛) 9.《中学语文教学》 [深度关注][说文论语][专家视线][理念?观点] E-mail: [课堂观察][回声][创意无限][咬文嚼字] E-mail: [作文指要][成长?发展] E-mail: [文本研读][选修平台][创意无限] E-mail: [评价?测试][视窗] E-mail: 10.《考试》文科版、理科版 高考语文版 11.《学语文》双月刊xueyuwen 12.语文教学研究 13.语文天地(高中) 语文天地(初中) 14.《高考》yuwen@ 15.《新高考》江苏 zzy2008n@https://www.sodocs.net/doc/bb136792.html, 16.《高中生之友》高考版 17.《读写月报》(高中版)dxybwfh dxybqyz 18.《新校园》(中学版)jinbang 19.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武汉)

20.新语文学习教师版高中版 21.《中学生语数外》(高中版)zxsysw 22.《高中生》(高考指导)语文 23.《试题与研究》河南 styyjgzyw@https://www.sodocs.net/doc/bb136792.html, 24.《中学文科》(高中版) 25.《 26. 《阅读与鉴赏》(高中版)yydyjsh@https://www.sodocs.net/doc/bb136792.html, 27.(四川) 28.《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9.满分作文(山西) 30.发明与创新(湖南) 31.作文成功之路zuowencg gz@https://www.sodocs.net/doc/bb136792.html, 32.满分作文(四川) 33.《高校招生》(高考升学版、学科指导版) 34.河北《考试与招生》 35.《广东教育》(高中)编辑部邮箱: 36.《湖北教育》教学版 综观、时事、教育理论文章 语文学科文章 理科学科文章 班主任工作、德育类文章、其它各科、教师书架、杂文、评论、散文、小品文等文章

中学语文课本经典文章题目汇总[资料]

《中学语文课本经典文章题目汇总》 1、《送杜少府之任署州》(王勃) 2、《黄鹤楼》(崔颢)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4、《泊秦淮》(杜牧) 5、《夜雨寄北》(李商隐) 6、《愚公移山》(《列子》) 7、《陋室铭》(刘禹锡) 8、《爱莲说》(周敦颐) 9、《黔之驴》(柳宗元) 10、《工之乔献琴》(刘基) 11、《龟虽寿》(曹操) 12、《石壕吏》(杜甫) 13、《相见欢》(李煜) 14、《观书有感》(朱熹) 15、《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16、《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17、《驿路梨花》(彭荆风) 18、《一面》(阿累) 19、《我的信念》(玛丽·居里) 20、《荔枝蜜》(杨朔) 21、《猫》(郑振译)

22、《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22、《静夜》(郭沫若) 23、《纸船》(冰心) 24、《我是一条河》(冯至) 25、《色彩》(闻一多) 26、《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27、《乡愁》(余光中) 28、《乡愁》(席慕容) 29、《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30、《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31、《三峡》(郦道元) 3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33、《闲情记趣》(沈复) 34、《周处》(刘义庆) 35、《晏子故事两篇》(《晏子春秋》) 36、《使至塞上》(王维) 3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38、《春望》(杜甫) 39、《登飞来峰》(王安石) 40、《论诗》(赵翼) 41、《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42、《小石潭记》(柳宗元)

43、《观潮》(周密) 44、《画蛇添足》(《战国策》) 45、《买椟还珠》(韩非子) 46、《滥竽充数》(韩非子) 47、《塞翁失马》(《淮南子》) 48、《渡荆门送别》(李白) 49、《秋词》(刘禹锡) 50、《赤壁》(杜牧) 51、《过零丁洋》(文天祥) 52、《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53、《公输》(《墨子》) 54、《核舟记》(魏学伊) 55、《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56、《荔枝图序》(白居易) 57、《山市》(蒲松林) 5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59、《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60、《别云间》(夏完淳) 61、《水调歌头》(苏轼) 6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63、《陈涉世家》(司马迁) 64、《马说》(韩愈)

【精品】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四单元第一篇是有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履历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1、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司,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学生分析 (1)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地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2)校情分析。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习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难以用上多媒体。 5.教具的使用 收录机、小黑板、朗读带、《春江花月夜》伴奏带。的散文。 (2)诗文预先写在小黑板上,并还要多写几则,可以轻松自然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教学容量。 2.听录音、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像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

C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C】 A.纯应用学科B.理论学科C.应用理论学科D.纯知识学科 2.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从产生以来经历了以下名称的变化【A】 A.教授法一一教学法一教材教法一中学语文教学法、文学教学法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一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等多种名称并用B.教授法一一教学法一中学语文教学法、文学教学法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C.教授法一一教学法一教材教法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一语文教学论D.国文教学法一国语教学法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一语文教育学 3.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人是【A】 A.孔子B.孟子C.苟子D.子思 4.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A】 A.信息传递的过程B.人格构建的过程C.特殊的认识过程D.美感体验的过程 5.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教材变成儿童的经验的教育家是【C】 A.莱茵B.布鲁纳C.杜威D.赞可夫 6.提出联结理论一试误说的代表人物是【A】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姆D.布鲁纳 7.在一般了解所学内容后,展开充分的联想,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称为【C】 A.快速读书法B.提纲挈领法C.联想求异法D.SQ3R学习法 8.教师以默读和朗读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A】 A.阅读法B.讲授法C.议论法D.练习法 9.幻灯机、投影仪属于【A】 A.视觉型媒体B.听觉型媒体C.视听型媒体D.综合型媒体 l0.情境教学法是通过朗读、讲解、音响等手段,展开生动的场景,抒发强烈的情感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倡导者是【D】 A.钱梦龙B.李吉林C.魏书生D.于漪 11.把各种感知对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是【C】 A.分析B.综合C.比较D.抽象 12.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感知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称之为【D】 A.观察力B.记忆力C.想象力D.思维力 l3.为了疏通学生的思路而设计的搭台阶性质的问题,这种提问形式是【B】 A.启发式提问B.疏导式提问C.质疑式提问D.探究式提问 l4.对评估对象某个侧面进行的评价是【A】 A.单项评估B.综合评估C.定性评估D.定量评估 15.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整体测试评定的考试是【B】 A.随时测试B.综合测试C.阶段测试D.选拔测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6.中国现代语文教学法教材史上有代表性的教材是【BC A.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B.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C.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D.谢象贤的《语文教育学》E.张文儒的《中学国文教学法》 l7.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语文教学过程教程有A A.叶圣陶、朱自清的精读和略读教程B.上海育才中学的教程C.钱梦龙的六步教程D.魏书生的六步教程E.黎世发的六步教程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 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 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推荐。 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已经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普及性读物等,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三年期间必读的文学名著清单 以语文为例,部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审定)教材初中各阶段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目如下: 初一年级上学期 鲁迅《朝花夕拾》、吴承恩《西游记》、孙犁《白洋淀纪事》、沈从文《湘行散记》、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李汝珍《镜花缘》; 初一年级下学期 老舍《骆驼祥子》、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柳青《创业史》、阿西莫夫《基地》、杰克罗琳《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初二年级上学期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法布尔《昆虫记》、王树增《长征》、李鸣生《飞向太空港》、卞毓麟《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初二年级下学期 傅雷《傅雷家书》、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路遥《平凡的世界》、罗曼·罗兰《名人传》 初三年级上学期 艾青《艾青诗选》、施耐庵《水浒传》、泰戈尔《泰戈尔诗选》、《唐诗三百首》、刘义庆《世说新语》、蒲松龄《聊斋志异》 初三年级下学期 吴敬梓《儒林外史》、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钱钟书《围城》、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契诃夫《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夏目漱石《我是猫》 朝花夕拾各张内容简介 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