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日本天皇制在明治维新中的作用

日本天皇制在明治维新中的作用

日本天皇制在明治维新中的作用
日本天皇制在明治维新中的作用

日本天皇制在明治维新中的作用

摘要:日本天皇制已经走过近千年历程,天皇的政治权力一再起伏,但是其作为日本民族的精神象征却从未改变过。明治维新在日本开始后,天皇制这一日本传统的核心与明治维新所提倡的宪政避免的发生了冲突。但是明治领导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并且利用天皇制为其改革架桥铺路。天皇制和天皇本人在明治维新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本的天皇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天皇制很容易使我们想到中国的君主制,但是又和我国古代的君主制有着巨大的差别。日本的天皇制讲求“万世一系”,即不论日本政局如何变化,天皇的世系和地位都不能发生变化,事实上日本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从公元七世纪日本确立天皇制以来,不管是日本社会发生了多么大的变革,即便是在将军掌握国家政权的几个世纪里,天皇的朝廷都没有发生更替,尽管天皇在古代历史上的实际权力时起时落,但是精神权威却一以贯之。这是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奇特现象。即便是在当今作为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现代文明突飞猛进,但是日本国民对于天皇制的存在极少抱有异议。在英国等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及皇室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君主作为国家象征的意义日趋减弱,日益受到社会的质疑和责难,已难以为继。但是在在日本国民的心中,天皇和天皇制象征着日本的传统和文化,这种趋势并没有因为日本的战败而发生变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所以,研究天皇制在明治维新前后的发展,对于研究日本政治走向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如何定义日本的天皇制?“日本的天皇制,一方面主要立足于地主这一寄生的封建阶级,另一方面还立足于正在急遽致富的贪婪的资产阶级。并一直和这些阶级的首脑结成极为紧密的持久性集团,并以相当的灵活性代表两个阶级的利益。于此同时,日本的天皇制保持着相对的独特的巨大作用和以似是而非的立宪形态略加粉饰的专制性质。”“作为国内的政治性反动和一切封建制残渣的主要支柱的天皇制国家机构,成为剥削阶级的现存独裁的坚固脊梁骨。”(1932年《关于日本的形势和共产党的任务的纲领》)这一定义明确提出了天皇制的矛盾本质:既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又是资本主义的支持者。这本身也深刻表现出了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的社会性质,在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中夹杂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而天皇,作为这两种势力的总代表,深刻影响了日本以后的发展。

日本古代的天皇制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天皇制两个时期,共1200多年。天皇制也经历了天皇专制阶段、贵族官僚专权阶段和幕府将军专权阶段。天皇的政治权力一直在减弱,天皇对于国家的控制也逐渐转移到贵族官僚和幕府将军手中。直到佩里叩开日本国门,日本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将军的权威和对国家的控制力日益衰弱,萨长等强藩不失时机地依靠天皇的神圣地位重新树立日本的精神象征,天皇重新握有了一定的国家权力。但是,不管政权如何易手,整个政治体制一直是在天皇制的框架之内进行微调,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天皇制在其古代的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天皇的逐渐“神化”,这一点从历代天皇的谥号中就可以看出来。“天渟中原瀛真人天皇”、“高天原广野姬天皇”、“天之真宗丰祖父天皇”等等。天皇神化的宣传,对于确立古代天皇制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原大宫,升即天位。道轶轩后,德跨周王,握乾符而总六合,得天统而包八荒。”(日本古籍《古事记序》)这对于明治维新后,日本天皇制的变革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天皇制并没有因为日本

走上了资本主义和近代化的道路而逐渐式微,它还是在天皇制的整体框架内进行调整。这其中既有天皇制适应日本社会,也有日本社会来适应天皇制,两方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妥协。

日本的明治维新给日本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是,正如改革必然会遇到极大的阻力这一历史现象,日本明治维新与日本的民族传统存在各种冲突。那么,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为什么明治维新没有像中国的戊戌变法那样被扼杀在摇篮里呢?

天皇的精神领袖地位在这里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1889年2月11日,日本特地选择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登基的日子,通过明治天皇向国民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这一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宪法仿效于当时的德意志帝国,十分符合日本社会的需要。天皇在告文向神明和皇族皇宗起誓:“无论现在和将来,都将率臣民之先履行此宪法。”不难想象,天皇作为日本的最高精神权威,他的起誓必然得到全体日本国民的拥护。天皇对改革的认可是日本国民认识到日本的传统还在,那么也就不存在了传统和现实的冲突,即便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事实上,《大日本帝国宪法》进一步确立了天皇的无上权威,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领袖地位不可动摇。但是在实质上,《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本身就标志着日本已经走上了宪政的道路,它与日本的天皇制在本质上是相悖的,而《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却要依靠天皇的权威。这种奇特的现象值得我们深究。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其一,我们必须认识到,日本走上宪政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而天皇制在日本人看来和宪政并不矛盾。十九世纪是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的时代,欧洲列强纷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迎来了欧洲社会的黄金时期。而当时的日本,已经向中国学习了几个世纪,从天文地理到文字学术,从政治模式到宗教理念,日本都从中国汲取了有益营养。日本的天皇制,立足于传统的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原始神道,充分吸收了中国的儒学和道教思想,深深植入了日本的文化血液之中。中国的一次次战败深深刺激了日本人,善于模仿的他们在寻求一条崭新的民族复兴之路——脱亚入欧。他们深刻了解到,如果单单从欧洲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洋务运动就是前车之鉴。那么,日本的学习就成为了世界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整体文明大迁移。启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明治维新中“王政复古”口号,但是从整个维新过程来看,启蒙思想的传播,使他们找到了西方的立宪政治模式。但是这些领导者发现,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天皇制在此陷入困境。人治和法治、“天赋人权”和“天赋国权”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的宪政模式,天皇制必须废除,或者将天皇至于法制的模式之下。这对于日本绝对是无法接受了。很快,他们就西欧列强中找到了一条很适合日本的普鲁士模式,两国相似的国情使得明治维新领导人看到了在宪政模式下天皇制的出路。在宪政的基础上,仍旧可以保证天皇的无限权威。“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一、第三条)。不保留天皇的政治权力,而由天皇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维系日本的传统,在明治领导人看来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

其二,日本的宪政道路必须而且只能由天皇来领导。任何社会的改革都是会遇到守旧势力和妥协派的反对的,在日本,这种状况尤为明显。日本的近代天皇制拥有神政、家长式、立宪三种特性(《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结构》第284页),最基本的是神政和家长式。作为日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其稳定性可想而知。而作为天皇制的核心——天皇,更是成为这一稳定性的无上象征。上文说到,日本实行宪政完全是时代的产物,但是日本推行宪政的道路却是

坎坷崎岖的。神政、家长式和宪政在本质上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传统特质所代表的守旧势力排斥宪政。而作为守旧势力的代表——天皇,他的意见必将决定一切,尽管他并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由下层武士高举天皇的精神权威建立的明治新政权这一事实使得天皇可以作为他们的代表,为立宪寻找到稳定的精神依托。所以,明治领导人明智地选择了普鲁士式的君主立宪制模式,与天皇达成了妥协。这有点与和文艺复兴时期借复兴古代罗马文化而变革社会和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意图相类似。于是,一场在天皇名义下的社会变革有条不紊地展开了。而日本人包括一些反对宪政改革的人也表示无条件地服从了。“日本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如果战败,也应由内阁和军部领导来负责,天皇是没有责任的。”“纵然日本战败,所有的日本人仍会继续尊崇天皇。”“连最好战的关东军,只要天皇下令,他们也会马上放下武器。”(《菊与刀》)由此可见,对于战争责任,日本人认为不应归咎于天皇。那么在这半世纪以前的明治宪政中,日本人自然也会无条件服从天皇。自上而下的改革十分有效,从政治领域开始,很快波及到经济、文化、军事领域。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如改革初期的农民缴税问题、传统相扑禁止问题、大久保被暗杀等等,但是大方向始终没有改变。当然,明治领导人在巩固天皇地位方面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在宪法中明确了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将天皇当成了封建势力和小资产阶级两个集团的总代表。在这样一种亲密合作之下,日本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过,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即便明治维新过程中天皇制并没有和宪政发生直接的冲突,但是其不可调和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天皇制必定到退出历史舞台,天皇制在宪政制度下必定无以为继,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后话。

其三,明治维新在传统和现代的衔接点上找不到更好的粘合剂。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善于模仿的。公元八、九世纪时,中国正值隋唐盛世,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日本派遣一批批遣隋使遣唐使来到中国,全面学习中国的先进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和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日本文化。田横五百士的故事虽然不足为信,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和日本的联系之密切可见一斑。近代以来,亚洲国家遭受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使日本深受震撼。加之在甲午中日海战中清政府的战败,加深了日本“脱亚入欧”的脚步。可是,日本和欧洲国家的历史文化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日本怎样才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寻到一座合适的桥梁?日本站在了历史的叉路口上。于是,在明治维新过程中,出现了一座叫“鹿鸣馆”的欧式俱乐部,里面有欧洲人有日本人,里面的人都统一穿西服和礼服,吃西餐。当时有日本人甚至宣言,应当提倡和欧洲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相扑作为日本的特有文化,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但是明治政府因为这一活动太过暴露,显得丑陋不堪,不符合欧洲的文明,一度下令禁止这种活动。这些激进的言论和活动,使得日本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明治政府的实际当权者——大久保利通被暗杀,就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明治政府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天皇再一次成为解决此等矛盾的唯一办法。上文说到,通过天皇颁布诏书来推行明治新政,借此维护日本社会的稳定,获得民众的支持,历史证明这一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于是,在推行禁止相扑运动的几个星期后,由天皇组织并亲自观看的相扑活动拉开了帷幕,这一举动深得民心。天皇带头穿起了西服,剪了短发,使得日本人民认识到,这种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已经不再是冲突了,因为他们的最高信仰——天皇,也默认了这一变化,这一切就变得理所当然的了。天皇的积极参与,让日本在大步推

进改革的同时没有迷失自己的民族特性,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人民游行反对,其改革的阻力较之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大变革要小得多。

纵观日本历史,可以看出天皇在日本政治制度史中基本不能等同于掌握实权的专制君主。也许正是这样,天皇才有条件保留至今。天皇制对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日本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功不可没。可以说,日本的天皇制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独特现象。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如今遭到越来越多的非议,其发展趋势已显而易见。就连当今君主权力仍旧十分集中的沙特,其民众信仰也已大不如前。可以说,日本天皇制接近于宗教,并深深扎根于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深层,成为了统合大和民族的象征。

参考文献:

《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结构》王金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制度突破与文化变迁--透视日本宪政的百年历程》魏晓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菊与刀》(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上海三联出版社

关键词:日本天皇制明治维新宪政

历史0801班3081005023 陈路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内容标准】 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民族文学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学习比较大方法,列出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基本历史知识: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插图与照片,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组织学生逐条讨论明治维新的内容,分析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巩固教学重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治维新使日本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是日本继大化改新之后又一次较为集中地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时明治维新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使世界资本主义阵营力量得到扩充,属于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到内容。 二.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 三.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分析比较法、探究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讲述日本历史上有两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问学生古代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改革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近代关乎日本命运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维新,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摘要】 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同属封建专制国家,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两国处于相似的基础上或起点上,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结果却完全不同。一个是国力全面上升,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个却是国力停滞不前,依然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本文分析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改革过程中的差异,对其成败原因做了探究。 【关键词】 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改革;成败原因 19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化浪潮正席卷世界各地,而中国正处在内外交困的两半社会时期,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后,腐朽的清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统治阶级内部兴起了一股“洋务”思潮,于是一场仿制求强的洋务运动开始了。此时此刻的日本,也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统治者公然说:“把农民弄得不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诀。”这就是当时日本的基本形态。1853年,美国大炮轰开了闭关已久的日本国门,日本民族独立也受到威胁,有继中国而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明治政府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了“明治维新”。到19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基本完成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在经济结构上,虽然保留了许多封建关系,但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初步建立了近代科技文明体系。然而中国在这期间,却在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不仅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且还受到一衣带水的日本的侵略和压迫。中日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同一状况起步,却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其原因究竟是什么。本文对中日两国改革道路上的异同点兹略加以比较,探究其原因所在。 一、中日两国的改革背景的差异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但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期起,日本商业性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同农业分离,从而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在日本,从18世纪上半期起,就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便形成了。到德川幕府统治末期,在日本经济较为发达的许多地区和部门,手工工场的发展已经十分广泛。如,当时在制丝、纺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日本的明治维新含解析

(8)日本的明治维新 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的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材料二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1)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 摘要: 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从17世纪初开始, 这个贫弱的落后的封建小国紧锁门户,度过了200多年闭关自守的时光。但是,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这个东方岛国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也迎来了弃旧图新的机遇。 关键词:明治维新军国主义 后来日本成为世界大国俱乐部中唯一的一个东方国家。日本的铁蹄践踏了亚洲的许多国家,日本的野蛮和凶残让世界为之震惊。“大日本帝国”最终在战争的疯狂中败亡。 但日本又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了起来,从1968年起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 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位。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引起无数争议。 明治维新铺就现代化之路 与中国一样,日本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与世隔绝。19世纪中叶,美国政府强迫日本于1854年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强行打开了日本门户。 对日本来说,这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从此,面对强大的西方世界,日本开始进行一场为赶超强国而进行的、最彻底的学习。 19世纪中叶,内忧外患引发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日本从此走上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带有临时 约法性质的《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

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已经形成。废藩置县后的日本政府为了建立现代化国家,日本政府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 军国主义体制形成毒瘤 “殖产兴业”,就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874年,大久保利通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它为日本资本主义确立了实行资本主义化的根本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日本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办官营企业,由国家资本率先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然后以低价、长期分期偿付的方式出售这些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十余年发展,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已几乎席卷日本一切工业部门。 “文明开化”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和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为了实现国民的文明开化,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建立起包括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在内的教育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富国强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进行军制改革,建立常备军。1873年,兵部省发布征兵令,实行征兵制。他们在德国军事代表团的帮助下征募了一支陆军部队;在英国人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小支海军部队。1978年,日本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监军本部三大军事部门。这三个部门独立于内阁之外,直接隶属于天皇。 这种体制形成以后,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军部直接秉承天皇旨意,不断干涉政治,独断专行的恶劣后果,并且把日本推上了不断发动战争、侵略邻国的军国主义道路。 日本“维新三杰”发起的明治维新是日本避免沦为欧洲殖民地的转折点,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家。由于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军事特征,使日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崛起后走上侵略路脱亚入欧要扩张 在完成自身的现代化之后,日本开始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生涯。只要看看日本的好战传统,看看它的军事领导人自古就享有的巨大威望,这一点也就毫不奇

高二历史选修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练习题(含答案)

【考点阐讲】 1、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分析 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前,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己成为众矢之的;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领导力量不同: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革命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维新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地主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政策措施不同: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 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现。 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明治维持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阶级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明治维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①从历史进程来看,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是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从受外敌入侵迅速走上对外扩张侵略道路的分水岭。 ②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反映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这时期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也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经典例题】 【例1】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相继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富国强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内容和影响方面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何异同? (2)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题解】(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不同点: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不同的原因:经济方面,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时,民族工业虽然已产生,但力量薄弱,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二、明治维新制度移植成功的原因 (一)审慎的选择所移植的制度 前已提及,后发国家在进行制度移植时要尽量选择与自身 基本制度相容的制度。一个国家基本制度的形成取决于其初始 的地理情况即生产的原始条件,是自然形成的,并非是有意识 活动的结果。在西欧和北美地区,由于气候比较湿润,土地肥 沃,个人或家庭可以不需要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合作就可以独立 使用生产要素,并有效组织生产独立支配所获取的成果,这就 使得在这些区域形成了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联邦政治结构制 度、自主意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制度、个人价值高于社会 公共价值。而在亚细亚、俄罗斯和拉美地区,由于人们进行生产 的原始物质技术环境比较恶劣,所以人们在进行原始的耕作时 必须要联合起来发展灌溉系统等公共设施,这就使得在这些地 区发展出了体现中央权力的分配主义经济制度,公有意识占统 治地位、集体和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5] 日本处于亚细亚的边缘,国土面积狭小,人们在进行原始 耕作时面临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其基本制度具有典型的集体 主义制度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它在进行政治体制的移植时不能 采用英美的模式。日本政府在1871 年派出的全面考察西方世 界的岩仓使节团在对欧美各国的宪法作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并加以比较后,得出了尽管英、法、美在当时最为繁盛,但其政 治体制不适合日本国情的结论。大久保说:“民主政治……实乃 至合天理……但不适合于习惯旧习、盲崇宿弊之国民”。在日 本,不仅不能实行民主共和政治,也“不能简单地模仿欧洲各国 的军民共治之制,当按照我国皇统一系的典例和人民的开化程 度,斟酌其得失利弊,制订法宪典章”。宪法应“上定军权、下制 民权,使人君安于万世不朽之天位,使生民保有自然固有之天 爵”。重点研究欧美各国宪法的木户孝允认为,德国的情况和日 本的国情极为相似,其统治经验和专制主义制度尤为值得日本 效仿。木户明确地表示,“尤当取者,以普国为最”,而“建国之大 法,唯在专制”。维新者决心在日本建立集权主义政体,实行专制 主义的统治。而且后来的情况也表明,日本的制宪工作和国家专 制主义官僚体制的建立正是沿着普鲁士的道路进行的。[6]日本 选择的普鲁士道路无疑是符合日本的基本制度的,这样引进制 度与原有制度间较小的紧张程度促进了日本制度移植的成功(二)江户经济和明治经济在制度框架上存在连续性 明治政府除了引进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外,最为重要 的是还引进了西方包括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制度等的经济制 度。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日本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国内 场和商品经济,而且有了一定的货币金融制度基础,具有公司 功能的原始形态的共同企业也已经出现了。正是由于这些制度 基础的存在,日本的制度移植才能够顺利进行,并产生了有效 率的新制度。 1.国内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形成。日本是一个从东北到西南

高三历史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复习资料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考点阐讲】 1、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分析 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前,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己成为众矢之的;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领导力量不同: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革命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维新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地主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政策措施不同: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 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现。 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明治维持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阶级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明治维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①从历史进程来看,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是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从受外敌入侵迅速走上对外扩张侵略道路的分水岭。 ②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反映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这时期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也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经典例题】 【例1】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相继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富国强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内容和影响方面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何异同? (2)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题解】(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不同点: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第24课 日本明治维新

第24课日本明治维新 【内容标准】 ??? 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探讨教学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学习先进,不断的调整充实自己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 【教学要点】 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难点: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及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导入。日本是如何成为亚洲强国的? 【新课探究】 一、探讨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明确:1、12世纪开始,日本进入了黑暗的幕府统治时期。 2、19世纪中期,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是一个闭关锁国,保守落后的封建国家。 3、日本封建统治的构成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其中掌握实权的是将军。 4、日本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 5、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二、探讨倒幕运动 明确:1868年倒幕派推翻了德川幕府,明治政府成立。 三、探讨民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内容: (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创立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 (3)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4)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军队。 (5)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3、讨论:明治维新的意义? 明确: (1)性质上,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世纪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摆脱了民族危机。 (4)但明治维新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为什么?提示: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可能彻底) 4、对日本明治维新双重影响(积极和消极)的认识: 探索一:积极影响: ①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对比表

1898年戊戌变法复习学案答案版(性质: ) 选修一归纳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注意史论结合) ①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②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思想上: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④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选修一归纳综合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对比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9分) 答案: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解析:此题重在考察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第一问康有为的主要观点,要抓住材料的主要意思,稍加概括就可。第二问比较二者的共同之处,在改革这一方面的比较,无外乎背景,目的,性质,方式,内容,结果,影响,评价等。只要找到这些比较项,就能顺利作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异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迅速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决定两国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很多,我来简析中日两国历史背承的异同。 在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日本的天皇与中国的皇帝也完全不同。幕府时代的天皇只是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在将军手中。而倒幕派恰恰利用了天皇的名义为自己的夺权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以天皇的名义动员和团结各种反对势力,井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推行改革。在中国,皇帝是拥有绝对统治权力的,是全国唯一的最高政治权威。在中国不存在可以对皇帝的统治地位进行公开挑战的其他权威。中国皇帝不仅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而且还有君权神投的光环,其统治地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戊戌变法时期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又是一个冥顽不化、凶狠异常的专制主义者,中国维新派比日本革新势力面临的阻力要大的多。 另外,中国的科举制对巩固封建统治也起到一定作用。科举制不计门第,可以把各地区、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吸引到统治阶级的队伍中来.这就不断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也不断调整着官僚队伍,使其增强活力。而日本的将军、大名、武士都是世袭的。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中下级武士根本没有获得较高职务的机会,因此他们中的那些具有新思想的人成为反幕府的中坚力量。 除以上所述内部原因外,中日两固当时所处的外部历史条件也有同有异。相同的是两国都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都已签订了内容相似的不平等条约,都有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但是,中国市场、资源的吸引力远非日本能够相比。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争夺,以及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大大牵制了西方列强在东方的殖民势力。尤其是英国,它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中国,连续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又同清政府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样才把打开日本大门的机会“让”给了美国。这种状态在客观上减轻了列强对日本的懂略和干涉.给了日本一个极其必要的喘息机舍,使它得以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如果把辛亥革命和倒幕运动相比较的话,两者在推翻旧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两者所面临的敌人却有所不同。日本的倒幕派只面对幕府一个对手,而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除了清政府一个敌人外,还有帝国主义的干涉。 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比较表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简表

论日本明治维新之原因

论日本明治维新之原因 日本之崛起,与日本的一个时代密切相关,它就是明治时代.所谓明治时代, 时间为1868年1月1日至1912年7月30日。之所以说与这个时代密切相关,因为在这个时代,日本明治天皇进行了一场伟大的革命,那就是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这是人人得知的。而明治维新的原因,前人虽多有研究,但笔者认为仍有论述的必要,所以在此发表一些拙见,若有不妥,还请读者指正。 笔者认为,明治维新的原因有三: (1)日本封建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最主要的原因; (2)社会矛盾丛生,等级制度遭到破坏; (3)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是日本落后于世界,引起各阶层的不满; (4)民族危机加重促进了改革的发生。 然而这些原因是怎样交织错杂的影响着日本的社会,致使明治维新发生的呢,那就请笔者一一道来。 首先,日本封建经济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从本质上为明治维新奠定了内在原因。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 在德川时代。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业资本直接控制生产,是日本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大阪附近的棉织业中心河内为例,在19世纪中期出现了许多经营“木棉寄屋”的包买主,他们收购农村手工业者的产品,再转售给大阪的棉布批发行。商业资本进一步控制生产的形式是“换棉”和“出机”。“换棉”即商人供给皮棉,由农村手工业者纺成纱或再织成布,商人按成品数量支付现款,或分给一部分产品作为工资。“出机”是指商人供给棉纱和织机,由手工业者在家里织成布匹,商人则按成品多少支付工资。后来,“出机”资本家便设立自己直接经营的手工工场,从贫苦农家招募“机织下女”即女工从事生产。幕末,由包买主直接控制生产从事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经营方式,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也陆续在制丝、丝织、棉织、陶瓷、酿酒、造纸等生产部门出现。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如浓尾、泉州地区的棉织业部门,工场手工业已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但是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种种限制,总的说来幕末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是不高的。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虽然还没有能力领导革命,但对现存的旧体制是不满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导致新兴地主阶层的出现。一些农村的富裕农民、商人高利贷者和手工工场主通过抵押或典当的方式非法占有农

浅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民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民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近代日本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早在明治初期便已出现萌芽,到自由民权运动时正式形成,并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发展成熟。日本明治时期的自由民权运动对明治维新起到了补充和推动的作用,并且在这场运动中发展成型的民权思想在日本的近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由民权运动中,民权思想家们提出的关于实现民权的政治构想,对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逐步完善资本主义代议制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其民权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消极的一面,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中隐含着的“愚民观”以及民族扩张主义等思想观念对近代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标签:日本;明治维新;自由民权运动;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近代日本的民权思想,主要是通过明治早期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士族知识分子、启蒙思想家传入日本的。这个群体的著作不少是介绍西方民权思想,反映了日本资产阶级民权思想萌芽的出现,如福泽谕吉、加藤弘之等人的作品。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正是日本民权思想的集体觉醒。这场运动主要由资产阶级中的士族知识分子领导,他们明确提出开设议会、订立宪法、减免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等要求,这些正是对日本明治维新中存在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进行的有力补充。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主要是借鉴西方的经验,但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差异。西欧的资本主义是自下而上地发展起来的,而日本的资本主义却是从封建的包买商资本转化而来,是自上而下的推动与自下而上的发展相结合的产物〔1〕。近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其自身存在着的封建因素,使得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方面折射出与众不同的特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以资产阶级为主要载体的民权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 一、自由民权运动:日本资产阶级自由民权意识的觉醒 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发生在明治维新期间,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追求自由民主权利和民族独立的社会政治运动。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的文明开化进程,在思想方面,日本从西方引进了激进主义的人权思想、官僚资本主义的国权思想,以及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主义思想〔2〕。这些思想中蕴含的人权与自由理论与精神,在近代日本社会掀起了一股自由思潮,对幕府统治时期的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力,为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 1874年1月,因主张“征韩论”失败而下野的前政府参议副岛种臣、板垣退助、江藤新平、后藤象二郎等人,结成日本最早的政党爱国公党,并发表了《设立民选议院建议书》,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强烈反响。此后日本其他地区也迅速建立起民权组织。早期日本民权思想启蒙家和民权运动家,纷纷阐发各自对明治新政和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构想,自由民权运动便由此开始。1875年,全国性的民权组织爱国社建立,并于1877年6月向天皇进呈请愿书,正式系统地提出了开设议会、减免地税和修改不平等条约等政治主张。此时的自由民权运

近代史论文《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就日本“明治维新” 分析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系别:土木工程系 专业:工程管理 班级:2010140601 姓名:刘亚楠 学号:105140640035 指导老师:齐琳娜 日期:2011年6月14日

就日本“明治维新”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通过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1853年的“黑船事件”,美国人佩里率舰队撞开了闭关自守的日本大门,让日本人领教了西方列强的厉害。自此,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局势动荡,而两国也因此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并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现状。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甚至让历史上一直学习中国的“撮尔小国”——日本,以一场“甲午战争”将中国推入了屈辱的深渊!其中的反差之大,发人深省。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政治经济军事 正文: 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时局的动荡。中日两国在被列强以武力打开大门后,都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日本则开始了“明治维新”,但结果却大不相同。正如左宗棠所说的“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剖析历史,就日本明治维新来分析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下: 1、从两次运动历史背景及目的比较,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日本同中国都是闭关自守的国家,发展水平相差不大,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又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很多主权,被西方列强视为不可救药的“劣等民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优质教案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比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他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倒幕运动的原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师启发、比较归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播放《大国崛起》第七节:日本。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命运呢?我们今天就要学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而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的亚洲国家。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__德川幕府__统治之下。__天皇__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被掌握在__幕府将军__手中。德川幕府推行__闭关锁国__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面对__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__,德川幕府束手无策,成为各个阶层唾弃的对象。一部分__中下级武士__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__倒幕运动__。1868年,幕府统治结束,改年号为“__明治__”。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3.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__西方__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__明治维新__”。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有:政治上,__废藩置县__,实现__中央集权__;军事上,实行__征兵制__,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__殖产兴业__”为口号,大力发展__近代经济__;社会生活上,提倡“__文明开化__”,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4.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__发展资本主义__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__资本主义强国__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__军国主义__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__对外侵略扩张__的道路。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明治维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了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消积影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天皇制度下仍保留了大理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成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 探究二以俄国和日本为例,论述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教案 日本明治维新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和概述能力;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图片与材料,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思考: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的背景和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中期,许多遭到欧美列强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避免了与其他亚非拉国家相同的命运。 明治维新是怎样发生的?日本为什么会成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历史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了解幕府时代政治状况。

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等级制度示意图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2)武装倒幕的经过如何? (3)倒幕的结果怎样? 提示:幕府统治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 3.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内忧外患”的时局特点。 提示:内忧:幕府统治腐朽,闭关锁国,陷入统治危机。 外患:美国两次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通商,民族危机严重。 倒幕:倒幕派武装推翻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除了障碍。 目标导学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1.阅读材料,认识明治维新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展示:有关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 图一:推行地税改革,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成了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或为资本

日本明治维新说课稿

《日本明治维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是川教版世界历史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第三课的内容,主要内容是日本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基本上扫除了封建制度的严重障碍,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从历史进程来看,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从受外敌入侵迅速走上对外扩张侵略道路的分水岭。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反映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这时期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也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2、本课的知识结构 本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德川幕府的统治危机”,主要讲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危机;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侵略的背景下,幕府的“闭关锁国”以及“丧权辱国”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更加剧了幕府统治危机;第二部分是“倒幕运动”,由于幕府的封建统治和美国资本主义侵略,日本的社会危机日益加剧,一些有识之士揭竿而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第三部分是“明治

维新”,明治维新是在资本主义在世界大发展的潮流中,日本以天皇为首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政权为顺应历史潮流而进行的政策、制度的调整,并通过这种调整,最终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使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而且还成功地实现了社会转型,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并给日本和世界历史带来了深远影响。 3、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基础知识目标 幕府统治的危机;第一个打开国门的国家;签订的条约及条约内容;倒幕派的形成与武装倒幕;倒幕派的组成力量;明治维新的时间、改革措施及其意义; ②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明治维新社会背景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国内人民的反抗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导致幕府封建统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则使危机进一步加剧。日本面临内忧外患、国势衰微的严峻现实。通过对明治维新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乃是强国之路: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成为亚洲强国。改革的成功又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某些经验。 ③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从政治体制、力量对比、改革措施和国际背景等方面,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对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