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_卢植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_卢植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_卢植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_卢植

2005年9月

第21卷 第5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S e p t.,2005

V o l.21 N o.5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卢 植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提 要:认知语言学是新兴的边缘科学,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加以考察。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区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大类,其中定量方法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认知语言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多元化的特征。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定性方法;定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5-0084-05

T h e Me t h o d o l o g y o f 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

L UZ h i

A b s t r a c t:T h e p r e s e n t a r t i c l e 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i n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I t i s p o i n t e do u t t h a t c o g n i t i v e l i n-g u i s t i c s i s t h e 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s t u d y o nc o g n i t i o n a n d l a n g u a g e w h i c hh a s t h e a t t r i b u t e s o f b o t h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T h e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i n 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 a r e f r o mm a n y o t h e r f i e l d s o f s c i e n c e,w h i c h c a n b e c a t e g o r i z e d i n t o q u a l i t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G e n e r a l l y,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 a d o p t s t h e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f r o ma n e c l e c t i-c i s mp e r s p e c t i v e.E x c e p t u s i n gt h ei n t r o s p e c t i o na n di n d i v i d u a l i n t u i t i o n,c o g n i t i v el i n g u i s t s u s ct h er e s e a r c hf i n d i n g s i l l x p e r i m e n t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 t h e d a t a i l l l a n g u a g e a c q u i s i t i o ns t u d i e s,a n d,t h e l a n g u a g e c o n t r a s t a n dc o m p a r i s o nb a s e do n t h e m e t h o d o l o g y o f h i s t o r i c a l l i n g u i s t i c s a r e a l s o u t i l i z e d b y t h e s c h o l a r s i n 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m e t h o d s md i a l e c t r e s e a r c h a n d c o r p u s l i n g u i s t i c s a r eo f r e a t h e l p s i nr e v e a l i n g t h e c o g n i t i v e o p e r a t i o n s i nl a n g u a g e.

K e yw o r d s: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q u a l i t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q u a n t i t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1.导言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以及其它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边缘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认知与语言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尚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它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王寅,2004)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采取正确的研究路线和恰当的研究手段,遵循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相关原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认知语言学的学术目标。(卢植,2003)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区分为语言科学的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认知语言学两大研究取向,前者具有更多的社会科学的色彩,以基于语言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后者则以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色彩见长,在研究方法上多采取定量化的方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加以考察。因此,就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论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探讨,是整理和总结我国近年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之必需。

2.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论原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言学研究要讲究方法。徐盛桓(1992)、桂诗春等(2000)指出,在讨论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或层次来进行。宏观层次的语言学方法论为语言学的研究设定指导原则和研究框架,微观层次的方法或程序是宏观方法论得以体现和实现的手段,保证具体语言现象的研究的深度和精度,对于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方法论的革新或具体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研究的成果。

徐盛桓(1992)认为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在三个层次给予分析:学科层次、思维层次、方法论层次。就第一层次即语言学学科层次而言,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学科内容)的特点。第一层次上的方法对于语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需要具体的研究步骤和分析程序,是语言学家研究具体语言现象的现实手段。语言研究的趋向是更加讲求思维的精确化和研究的实证化,具体体现为研究对象、认识程序、成果表达的精确化。

徐盛桓概括出观察语言现象的三条基本原则: (1)不完备原则。语言学的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是不完备的。这一原则的意义在于对于某一语言现象的认识,要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观念,语言的运用

涉及诸多因素,于是就有语言学同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而形成的跨学科语言研究。(2)不相容原则。一个体系的包容性与精确性成反比,其包容性增大时,则精确性减小,包容性大到一定阈值时,包容性与精确性不相容。这一原则的意义是:对于语言现象的观察和说明要设定合理的边界条件和解释域,考虑到包容与精确的合理关系,对于两者的取舍会显示出研究者的功力。(3)不确定原则。语言单位处于动态时,其值是不确定的,可以用结构位置的分布函数来确定。这一原则的价值体现在:静态地考察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对语言进行动态性考察。徐盛桓(1992)关于语言研究方法论原则的论断具有元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徐盛桓(2001)进而提出语言学研究的三个取向:相对性取向、变革性取向、一般性取向。这些原则和取向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定性方法

定性方法是对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的一般特征或表现形式做出一般的描写或说明。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许多具有探索性质的研究都属于定性方法的研究,这是因为认知语言学家对特点问题的研究首先发端于对某个语言现象的描写和说明,然后通过推理和猜想对该现象背后的原因或与该现象有关的因素进行解释和分析。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都具有定性研究的特点,因为这些研究首先都有一个界定和定义相关概念的任务,这就必须从问题的性质和特征的描述做起,也就是对问题的“定位”,要研究什么和不研究什么,这是一个基本问题。

定性研究有时候和理论推演很难严格区分开来,基本而言,定性研究方法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分析。广义定性方法是指凡是不包括定量手段的主观性理论探讨,狭义定性方法则主要是指个案研究和实地调查。个案研究和实地调查最初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对北美印第安土著居民的研究,后来对文化人类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学,尤其是语言学中的方言调查等学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定性研究的实施和操作特点主要是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深入地考察所研究的现象,获得有关的语言现象的一手资料,然后加以归类整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研究的过程来看,这样的研究方法需要研究人员具有良好的洞察力和深邃的理解力,不仅应该尽力收集有关语言现象的原始资料,还应该从杂乱无章的资料中归纳概括出某些具有解释力的论点。

定性研究方法作为语言研究中的经典性方法,是一种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研究范式,其价值应该得到正确的评估;但它的缺点和弊端也是明显的,这就是:研究人员的主观介入程度较高,存在客观性、可重复性和概括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4.定量方法

4.1语言分析法 语言学家的研究一般都是从分析特定的语言现象或语言形式入手的,语言分析法是任何语言流派或理论研究语言现象都会用到的最经典的研究方法。认知语法的创建人L a n g a c k-e r在对下一组句子进行了基于认知型语言观的分析后抽象出认知语法的有关原理:(1)T h e c l o c k i s o n t h e t a b l e.(2)T h e c l o c k i s l y i n g o n t h e t a b l e.(3) T h e c l o c k i s r e s t i n g o n t h e t a b l e.(4)T h e t a b l e i s s u p-p o r t i n g t h e c l o c k.

按照传统的语法,这四个句子的结构是相同的,生成语法称之为同形异义句。而从认知的角度看,(2)表示钟表是沿桌子的水平轴放置的,(3)则强调钟表的静态所在,(4)突出桌子对钟表的支撑反作用力。(2)~(4)都表达(1)的意义,但是说话人表达时所用的不同词语表达了不同的认知意象。因此,对于形式相同的句子或语言表达形式,仅仅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去分析而不注意其组合序列和认知意象,无助于把握句子或语言表达形式的真实意义,这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信条。

语言分析法是语言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对于语言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方法目前仍然是许多语言学家普遍使用的方法。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调查研究或问卷研究,语言分析法都是绝对必要的,这一方法的使用体现出语言学研究者的“语言学的洞见”或对特定语言现象的学术“直觉”,无论探讨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语言学家都必须从具体的语言素材入手,收集语料或语言数据,因此,这一方法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位研究句法的心理现实性的语言学家或心理学家,他要做的首先是荟集能够代表某种句法类型的具体语言的具体句子,然后才能确定使用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选取什么样的人群来进行研究,不管是用基于计算机的o n-l i n e实时数据收集程序,还是使用眼动扫描仪来跟踪读者的句读,还是使用速示器和节拍器的结合来记录受试的读句时间,这些仪器或程序都是实现研究目的的物化工具,而收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语料,是语言研究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是将语言分析方法列入定量方法的理由和根据。

4.2内省法 内省法主要是凭借研究人员的语言“直觉”、学术经验和普通常识对某些特殊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进行可资论证的分析和解释。使用内省法的语言学家或者提出某个假设,或者构拟

一个框架,或者提出质疑。从方法论角度看,不管是假设,还是理论的框架,以内省法研究语言的学者都是参照既有的研究文献或语言资料来从事自己的研究的;从逻辑的角度看,基于内省法的语言研究路线具有演绎性质,因此,这一方法也可以归类到定性法之中。

就认知型语言研究而言,内省法可以有助于语言学家考察直接反映认知活动的语言现象,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分析其内在的认知取向。(赵艳芳, 2001:14)在具体的语言研究过程中,语言学研究者也使用一些标记或符号来记录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内省现象。但是,总体而言,“内省法的缺点是主观性太强”(严辰松,1989)。后来,认知科学家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改进和修正,如口头报告法追思记录法就合理地吸收了内省法的一些思想,但是在程序上和具体的实施细节上有了比较大改进,尽量使得内省法的使用更加客观一些。

4.3语言比较和对比法 赵元任认为语言学理论是语言学的比较,是对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杨自俭、李瑞华(1990)、许余龙(1992)指出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比较着眼于不同语言的相同点,对比则关注不同语言的相异点,两者都是为了深化语言学的研究,达到对于语言本质的理性认识,推动整个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戴浩一(1990)运用语言比较和对比方法研究了大量的汉语和英语句子,其中有两个例句如下:她嫁错了人。/S h e h a s m a r r i e d t h e w r o n g m a n.从中可以看出,汉语的“错”是动词短语的第二个成分,表明动作的结果,英语的w r o n g则是修饰宾语名词的形容词。戴浩一(1990)从认知主义的语言观出发指出两个句子的差别来自于两个观念系统的语法体现。还有一个英语句子“H er e a d b o o k s f o r t h r e e h o u r s.”对应的汉语句子可以是:(1)他念书念了三个钟头;(2)他念了三个钟头的书。但不能是(3)他念了书三个钟头。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人们对现实的看法在许多地方是通过隐喻构成的,上面的(2)就是通过隐喻构成的。通过分析,戴浩一指出语法不是任意的和自主的形式系统,而是体现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认知型的语言比较和对比研究试图揭示不同语言的基本观念系统的异同之处,其基本观点是语义依存于文化,语义为支配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的原则提供理据,这一点不同于形式主义的语言观。语言比较和对比的研究方法不是否认语言的共性,也不是要否认研究语言的共性的价值,而是通过系统地穷尽语言的特异性,最终采取归纳的手法来达到对于语言共性的认识和理解,“语言共性就是人类的感知机制和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自然结果”(戴浩一,1990)。

4.4调查法 语言调查是语言学研究的经典方法,现代语言学的不同流派和理论都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语言调查的方法来描述语言特征,揭示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俗、语言与思维等的关系。在语言学内部,在对不同语言体系的特征的描写以及同一语言区域中不同方言的研究中,调查法是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调查方法和现代科技的相互结合为语言学家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他们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并体现出语言学研究趋势的特征。蓝纯(1999)从认知角度进行的汉语空间隐喻的研究就采用了基于网络的调查。该研究主要通过因特网收集了180万字左右的汉语书面语料,重点研究了汉语中“上”和“下”这两个空间概念,对语料库的真实语料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这一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为经典性的语言学调查法加入了反映时代特色的科技含量,但是从研究角度来看,其所采用的方法仍然属于调查法的范畴。

蓝纯(1999)的研究发现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好的东西在上,而被视为不好的东西在下;“上”和“下”主要用于构建四个抽象概念:状态、数量、时间和社会等级,这四个概念均为人类生活中基本的和重要的抽象概念,人们必须要借助空间隐喻来理解它们。研究证明和验证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论题:空间隐喻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性。

在目前的语言学研究中,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普及使用为语言学家的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语料库语言学(桂诗春、杨惠中,2003)作为新的语言学分支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上的革命,而其实质性理念仍然是调查,具体方法则是先进技术手段的引入和使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积极使用这一方法,其研究成果的科技色彩将特别明显,而以语料库为研究方法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也必将促进认知语言学的应用,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验证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卢植,2003)

4.5问卷法 问卷法就是研究者根据测量学和统计学的原理针对特定的语言使用现象设计具有一定结构特点的问卷来进行语言学研究的方法。问卷法属于结构化观察,研究者事先有一个研究大纲,根据研究大纲所设定的思路来编制自己的研究问卷。

B l o o m(1981)在实际的生活中观察到一些中文报刊很少刊登使用与事实相反的条件句进行论述的文章,而且汉语的使用者对于一些纯属设想而不可能发生的问题不大愿意进行推测,这种句子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也是最难于掌握的, B l o o m因此提出假设,认为这是由于汉语缺乏明显的条件句标记或语法结构所致。

为了检验这一假设,B l o o m通过问卷调查的方

法,选择三组不同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表示条件句的语言推理问题作为实验语料进行了研究,问卷调查的结果支持了他所提出的假设。他得出结论认为语言结构有助于思维的形成,当人们进入与事实相反的抽象认知域时,语言结构对思维与文化形成的影响更加明显。(张迈曾,1993)

B l o o m(1981)的研究发现以英语为母语和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使用者在进行与事实相反的推理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他认为这样的差别归因于两种语言的语法差异。在英语中与事实相反的条件句中有虚拟语气这一明显的语法标记,英语的使用者在头脑中发展了处理与此种语法结构相关的标记性认知图式,而汉语缺乏类似于英语的语法标记,汉语的使用者便不具有相对应的认知图式。

4.6实验法 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研究人员按照科学研究的原理设计出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实验程序,选取特定的语言材料作为实验语料(有时称为实验刺激),通过实验仪器如幻灯机、速示器、眼动仪等将实验刺激呈现给受试,进而收集受试对于实验刺激的反应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学的统计原理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做出统计分析,根据研究所采取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案,在一定的框架内对数据做出合理的讨论和解释,得出结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实验室实验方法带有十分明显的自然科学的特征,研究人员的研究设计理念、研究器材、尤其是程序的操纵控制对研究的最终结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基于认知科学理念进行的认知语言学实验大多采用计算机作为实验研究的工具,语言学家和电脑科学家合作设计出了大量的可以直接使用的心理语言学的实验软件程序。研究人员根据研究的目的,首先确定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维度,通常是对拟研究的语言现象进行语言学的分析,然后把实验语料安排到实验程序中去进行实验,计算机自动生成实验的数据文件,数据统计工作也主要是通过现成的统计程序如S P S S (S t a t i s t i c P a c k a g e f o r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来完成。(卢植,2002)

计算机实验的优点在于可以实现实验程序对实验刺激呈现和反应数据收集的同步化,有助于对“过程性”数据的收集,也有学者称此类研究为在线式(o n-l i n e)研究。在国外,几乎可以在大学的每一台公共计算机上都可以看到S P S S或者其他的统计程序,数理统计学成为语言学系学生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语言学研究者的科学思维和研究素养。在认知语言学的实验室实验中,不管应用哪一种方法或仪器,都应该注意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比或对照,也就是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特定语言现象或语言使用过程的内部机制。(吴庆麟,2000:25-26)

在自然实验方法中,研究人员一般是先提出某个假设,然后根据科学研究的原理设计出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实验程序或实验方法,然后将希望研究的语言语料安排到所设计的实验程序中去,以数理统计的取样规则选取特定的人群作为实验对象,收集数据,对所收集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相关的原理、理论、模式对经过分析的数据进行理性的讨论,以此验证研究假设。

比如认知心理学家希望了解人们对于一个客观现象进行认知后的语言描述,他们即可通过设置一定的实验情景进行实验。林纪诚(1989)介绍了下面的实验,认知心理学家在桌子上放一只容量为500毫升的量杯,内装500克水,让不同的受试对这一客体进行描述,得出了不同的结果:(1)T h e v e s s e l i s h a l f-f u l l.(2)T h e v e s s e l i s h a l f-e m p t y.(3)T h e v e s-s e l i s n e i t h e r f u l l n o r e m p t y.研究人员分析了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得出结论:认为在其认知过程中,信息编码者不是被动地确定所接受的刺激物的意义,

简单地把客体概念化,而是把自己对客体的感性认知理性化,经过编码后再输出传递给交际的另一方。由此可见,与实验室实验相比,自然实验对于实验条件的控制和操纵相对松散和宽松一些。

定量方法广受推崇的原因主要是体现了科学的理性精神。与定量方法有关的一些问题应该受到重视。定量研究方法的特点是:(1)客观性。研究人员根据科学研究的理念设计合理的研究程序,

客观地取得研究数据,以此反映同变量的关系(因果关系、相关关系、函数关系等)。(2)可证性。定量研究对于不同语言变项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出合乎其本来面目的说明和分析,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所得结论的可靠性较高。

从事定量研究的语言学家有一个传统,就是将自己的研究程序、经过、发现和结论都放在一个可以供同行进一步检视和重复验证的位置,客观而谨慎地指出自己研究的不足和缺憾,为特定课题研究的深化留下空间和余地。

5.结语

N e w m a n(1996:x i-x i i)指出:“至于典型的研究方法论,我认为认知语言学没有任何自成一体的方法论,相反却存在着相当不同的收集和调查资料的方法。因此,包括于认知语言学分析中的资料可能来自于已出版的语法著作、历史文献、原始性的野外研究、辞书词条、心理语言学实验、问卷、内省等,

这实际上和其他语言学理论中的情况别无二致。在资料的分析中,同样也存在着关于讨论中所举例句是否可行以及语言学家在多大程度上以符号来支持自己的讨论等大量的不同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建构提供定理法则的形式系统,而是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认知基础。

与这一学术取向相一致,认知语言学的典型论文都旨在通过下面一些方法来自圆其说:建立语言结构与认知结构之间的类比、说明认知—感知或经验事实如何制约或决定语言事实、建立认为两个意义互有联系的合理性模型等。这些做法都不能以证明公理的严格方式加以证明。

总体而言,认知语言学采用的是折衷主义的方法。除了个人内省和直觉以外,语言学家还必须求助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数据,而历史语言学方法论的语言对比和比较研究也为认知语言学家所采用。方言方法也可以在认知语言学的意义研究中加以使用。对词汇隐喻和语义韵研究所报告的真实语言语料库的发现也有助于揭示人类无意识的认知操作。(卢植,2004)认知语言学也运用一系列用来说明认知因素如何影响语言以及揭示人类心理过程的研究工具,隐喻理论、图式理论和复杂语码理论,解构理论、轮廓化、固定化等概念,交际关联性理论、范畴化和原型的认知理论,所有这些都促进了有益的语言分析方法的发展。

王寅(2004)指出:认知语言学坚持体验哲学观,旨在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统一解释,是具有跨领域的新兴学科。因此,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必然具有跨学科、多元化的特征。

参考文献:

[1]B l o o m,A.H.T h e l i n g u i s t i c S h a p i n go f T h o u g h t:AS t u d y

i nt h eI m p a c t o f L a n g u a g eo nT h i n k i n gi nC h i n aa n dt h e

W e s t[M].L a w r e n c eE r l b a u mA s s o c i a t e s,1981.

[2]N e w m a n,J.G i v e:A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 t u d y[M].N e w

Y o r k:M o u t o n d e G r u y t e r,1996.

[3]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

叶蜚声译.国外语言学,1990,(4):21-27.

[4]桂诗春,杨惠中.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M].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

研究,1999,(4):7-15.

[6]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A].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

语言[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77-90.

[7]卢植.英语学生的元认知与学习时间分配策略[J].现

代外语,2002,(4).

[8]卢植.大学英语学生阅读能力与单词命名特点的研究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9]卢植.论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研究[J].外语研究,

2003,(4).

[10]王寅.认知语言学之我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2004,(5).

[11]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0.

[12]徐盛桓.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上)[J].现代外

语,1992,(4):32-36.

[13]徐盛桓.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下)[J].现代外

语,1993,(1):7-11.

[14]徐盛桓.语言学研究的三个取向[A].董燕萍,王初

明.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应用———庆祝桂诗春教授七十华诞[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5]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J].外国语,2002,(1).

[16]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的定义与分类[J].外国语,1992,

(4):12-17.

[17]严辰松.英美社会语言学概述[J].现代外语,1989,

(4):9-14.

[18]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J].外国

语,1990,(3):8-13.

[19]张迈曾.语言对思维构成的作用———语言对中西方思

维影响的研究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3,(4):14-

17.

[2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05-03-05

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J N-03002),国务院侨办人文科学研究基金2004年度研究项目(04G Q B Y B005)。

作者简介:卢植,男,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校:欧阳亚丽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讲解

陈忠著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2005年 , 第1页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概说 第一节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及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并以1989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为准,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正式成立。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立,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叛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认知语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G.Lokoff;R.W Langacker ;C.Fillmore;M.Johnson; R.TayIor;Haiman,M.John;D.Geeraerts;P.Kay等。 戴浩一1985《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争议》;谢信一1991《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1999《转指和转喻》、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张敏l 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理论》;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自学的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相对立。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建立在经验主义或称为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抽象的心智活动不能脱离身体经验和形体。认知结构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并且以感知、动觉、经验为基础,思维具有想象性。概念要么来源于经验,要么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发展而来;思维具有完形件和整体性;语言符号不是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而是与用科学概念结构保持一致。 关于语言能力的问题,认知诺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自足的封闭系统。一方面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认知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在结构方面也参照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换言之,语言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是建立在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基础之上的。语言不能脱离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而独立运作。 就语义而言,用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和使用者的知识系统密不可分。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知识系统。 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之间没有绝对而明确的界限。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是分不开的。 从语言内部层面来看,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句法跟词汇互参互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不存在一个可以脱离语义、词汇意义独立运转的独立的句法系统。 关于句法是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这是认知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争执的焦点。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极端形式主义观点的基本主张,是句法自主论。该观点把句法看做是自主的系统.可以脱离语义独立运作。并且认为语百符号的编码具有任意性。 关于语吉符号有没有任意性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索绪尔把符号内部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结合,但是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对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如:“大小、长短、左右、前后、高低”合乎正常范式和语感,而x“小大、短长、右左、后的、低高”却不正常。在“量级”表达形式方面,高量级和低量级之间往往不对称、不均衡,因此“量级”范畴的编码并不是任意的。在这种不对称、不均衡的背后,是认知动因在起制约作用。 无论是“量级”、空间、时间关系,还是其他方面,也无沦是汉语还是英语,语言都不是任意进行编码的。而且编码的依据也不是仅仅根据句法规则。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一词多义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摘要】一词多义现象在很多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应用原型范畴理论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待对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加以进一步掌握并对现实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典型范畴理论,及其典型范畴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机制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隐喻理论;转喻理论 世界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这是一个一直为语言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由于名称和词语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事物是无限的,因此,同一词语,同一名称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意义。”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传统的语言理论从索绪尔符号理论到现代的各种语义理论,都不能回答为什么会产生一词多义现象及各种词义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外部世界来解释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尤其是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更使得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和探究词的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能对一词多义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象就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且语义范畴由典型义项为中心向边缘义项成放射状辐射,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通过语义学的语义变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认知理论等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一词多义与原型理论 (一)一词多义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 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 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ord gram2 mar) 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 认知语言学0。然而/ 认知的承诺0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 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因此, 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 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 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 Fillmore) 、约翰逊(M. Johnson) 、杰拉茨(D. Geeraerts) 、福科尼耶(G. Fauconnier) 以及塔尔米(L. Talmy) 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 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 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即是说, 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 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语言单位( 如词、短语、句子) 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 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 prototype) 为基础, 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 如通俗模型( folk models) 、文化模型( cultural models) 以及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 1988: 1) 指出: / 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 传递意义) ) ) 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 包括语调) 。0费斯米尔( Fesmire 1994: 150) 也指出, 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 /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0, 并且把自己/ 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 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0, 因此, 认知语言学/ 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0。简言之, /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 imaginative dimension) 结合起来0。很明显, 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 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 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的/ 关系问题0(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 ,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显然,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 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0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 1987: 2) 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 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 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 conventional image) 基础之上, 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 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 相反, 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 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 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 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 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是用/ 承诺0 ( commit2 ments) 来谈的。他( 1990: 3) 认为, 认知语言学有 两个根本承诺: 第一, 概括的承诺: 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第二, 认知的承诺: 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 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当然, 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 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 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 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 更为具体地说, 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 它具有主观性, 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这一原则表明, 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 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 百科语义原则 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 通常需要考虑意象( 视觉的和非视觉的) 、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 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 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 属性模型( criterial2at2 tribute models) 定义的, 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 Taylor 1989) ; 相反, 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 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 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 即要么可接受, 要么不可接受, 而是渐进的。因此,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 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 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 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 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 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由此可见,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_回顾与反思_束定芳

2009年8月August 2009第32卷第3期Vol.32No.3 现代外语(季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本文数据统计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唐树华、黄洁、田臻和唐晓磊等的帮助,特此致谢。1 该文章的英文原文“Temporal Sequence and Word Order in Chinese ”于1985年载于Haiman 主编的Iconicity in Syntax ,由 John Benjamins 出版公司出版。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传播肇始于20世 纪80年代末。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经历了最初引进、介绍到迅速发展、多方位应用以及理论反思几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国内语言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回顾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背景、主要特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简要勾勒和分析,旨在对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1.中国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如果把James H.Y.Tai (戴浩一)1988年由黄河翻译并发表于《国外语言学》上的“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1一文作为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传播和应用的开端的话,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已历经整整二十载。为呈现这期间的总体发展轮廓和趋势,我们对1988 年至今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语言类刊物上发表的认知语言学方向的论文和引进、出版的主要著作做了统计(见下页图1和表1)。 其中论文数据来源于六种语言学类主要学术期刊:《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当代语言学》。前五种是我国汉语和外语界引用、转载率较高的刊物,《当代语言学》则是一份侧重国外语言学成果引进并与汉语研究结合的重要刊物。 从图1可以看出,这二十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数量、范围、水平都在大幅提高,其主要发展趋势在各刊物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即最初约十年的稳步增长及本世纪以来的全方位迅速发展。 对认知语言学相关著作的检索主要通过北京图书馆馆藏书目中含“认知”或“语言”的书目查找,并手工缩小范围,同时利用上海外教社、北京外研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网站进行搜索和补充,统计结果见表1。 国内专著和引进著作呈现出与期刊论文 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 ———回顾与反思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束定芳 提要: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肇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和思想最初引进我国并非针对形式主义的反动,而是为适应语言学界寻求语法描写和解释充分性的需求,为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初步引进、应用、多方位发展到反思与国际化,中国认知语言学在语法研究、翻译、文学、诗学、外语教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概述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发展的历程,总结其发展背景和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汉语研究、解释的充分性[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09)03-0248-09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 (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 2、范畴化问题(上) (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 (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基本层次概念 3、范畴化问题(下) (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2)词语的多义范畴 (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 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 (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 (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 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 (1)结构隐喻 (2)方位隐喻 (3)本体隐喻 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 (1)Langacker的“意象” (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 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 (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2)“意象图式”的界定 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

(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 9、复杂性象似动因 (1)形容词的“级” (2)名词的“数” (3)偏正结构 10、独立性象似动因 (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 (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 11、次序象似动因 (1)时间顺序原则(PTS) (2)时间范围原则(PTSC) 12、对称象似动因 (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 (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 13、重叠象似动因 (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 (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 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 (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 (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 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 (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 (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 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 (1)“有界”与“无界” (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 三、主要教学参考书 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刘润清、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授课教师:吴为善 五、总学时:54学时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大学英语教学是重要的,为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能力服务,但现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改变,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有一定要求。英语翻译不仅是英语能力,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认识,专业英语翻译与普通英语翻译是不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促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翻译,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认知语言学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是丰富,语言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应用,能快速提高大学英语能力,符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一、认知语言学简述 1.认知语言学含义。认知语言学已经发展到30多年,现在应用领域比较广泛,尤其在一些语言应用过程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人工智能、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学者对认知语言学提出是根据语言天赋,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都需要人类文化知识进行解释,认知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在英语

翻译中引进认知语言学,对提高学生英语的翻译能力,由于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的理论总称,对学习语言有促进作用。 2.认知语言学基本原则。 (1)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语法性辨别是有一定规律的,具有渐进性特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同一个语法与语义、语法环境有一定关系,认知语言学与其它语言的语法有本质区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渐进性、可变性的特征,根据认知语言学特征,要实现语法学家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掌握其基本原则,能更好的学习英语翻译。 (2)语言与其他认知。认知是认知语言的功能,必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进行认知,除了常规的认知,还需要具有特色的认知,以提升认知语言学的特色。认知语言学是要在常规的认知中不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性的研究成果来不断完善理论,进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具有活力。认知语言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能促进其实际应用的效果。 (3)句法的非自主性。句法是一种模式,英语在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语言认知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却是最近20年的事。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一个方面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意义-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的认知研究涉及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心智之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纯客观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另一类认为语言与人的心智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心智联系在一起。什么是语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语言学领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语言学不像别的学科,研究对象很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与别的学科有粘连。如果研究对象不确定的话,一切都会成为问题。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地说:“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语言是一种客观现象,它独立于人的认识主体,那么人类言语活动的表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首先就是语言本身,因为人类言语活动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没有语言什么都谈不上。所以还是应该首先回答什么是语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迄今为止,各种语言学的著作和非语言学的著作对“语言”做过几十种界定,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什么是语言进行界定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语言的自然属性上说,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属性上说,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心理属性上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索绪尔注意到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多面性,认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多重属性。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人类言语活动本身,那么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动态的言语过程;如果把语言看成是静态的符号系统,那么语言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静态的语言现象。麻烦的是这种现象不纯粹是自然现象,它又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并在社会中运用的。如何才能找到语言学完整的研究对象呢?因为我们无论从那一方面去着手解决问题,“任何地方都找不着语言学的完整对象;处处都会碰到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要么只执著于每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冒着看不见上述二重性的危险;要么同时从几个方面去研究言语活动,这样,语言学的对象就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离奇古怪、彼此毫无联系的东西。” 索绪尔很明确地提出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作言语活动的其它一切表现的准则。” 索绪尔强调要把“语言”和“言语”分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他说:“语言这个对象在具体性上比之言语毫不逊色,这对于研究特别有利。” 作这样的区分十分有利于语言学研究对象的确定,而且把言语活动的复杂性也揭示出来了。 关于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追寻语言证据存在的处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了解语言在哪儿。语言是一种心理符号,它已特定的方式与人类的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中。而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都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关。语言的认知研究就是一种语言学和心理学在理解人类概念结构方面的统合。人类的语言在结构上对应以下一些范畴: 1.概念结构(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2.外部世界(the world) 3.知识系统(the knowledge system)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_认知文体学_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_介绍

2004年9月 第36卷 第5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 eign L 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Sept.2004 Vol.36No.5 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介绍 重庆大学 刘国辉 E.Semino&J.Culpeper(eds.).2002.Cognitive Stylistic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Tex t A nalysi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 pany.Xvi+ 333pp. 一 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由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两位学者Semino和Culpeper主编并作序,汇集12位作者在认知语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成。其目的是展现认知文体学的研究现状和文体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认知文体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既新也旧。旧是因为文体学一直关注语篇与读者的语篇解读,语言形式与效果的关系。比如M ukar ovsky(1970)的 前景化 理论(F oregrounding theor y)在当代英美文体学的发展过程中就起过重要作用,它特别关注语言选择和语言模式的认知效果。不过,认知文体学与传统的文体学还是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传统文体学倾向于用语言理论或框架来解释或预测语言材料的解读,而认知文体学则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这就为语篇及其解读的关系提供了更系统、更详尽的描述。 二 该书前三章涉及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在特定具体语篇中的应用。在第一章,Cr aig Hamilton阐释了 概念整合 或 复合 理论如何解释隐喻、类比和讽喻在Christine de P izan15世纪的语篇T he Book of the City of L adies中的运用。他的分析系统地解释了读者对这本书的直觉理解,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群对此解读的相同性和差异性。最后,他声称: 今天很多学者都明白文学批评需要转向认知,以免它成为一种完全伪造而又无意义的事业。 他还说,像 女性读者 和 性别记忆 等时髦概念缺乏合适的科学基础。第二章,M arg ar et F reeman认为对思维和语言体验认知的关注必然导致语篇,尤其诗歌物理结构形态的重新评估。他分析了Emily Dickinson原创的两首诗歌手稿,由于多次印刷,评论家认为它们已经模糊不清了。他展现了人们如何用认知手法来获得这两篇文章的合适解读,以及Dickinson个人概念宇宙中的知识域和概念隐喻。他强调: 认知诗学有较强的解释力在于它能够解释语篇意义的产生和合适理解。 第三章,Yanna Popova讨论了Henry James的T he Fig ure in the Carpet,这个故事有歧义,引起了文学批评者的不同解读。Popova在此并不是想解歧,而是想利用认知语言学概念来洞察歧义存在的原故所在。她还考察了James神话大约三十个不同的版本,并分析了其中的两种主要解读。她认为利用认知语言学方法可以区分基本的 原型 解读和其它非基本的解读,即解读的变异。这些不同的解读并非同样可以接受,因此她提出: 在解读理论中需要提出一个介于多元化和客观存在之间的中间地带。 第四章到第八章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其它理论方法的折中应用。同时第七章和第八章还指出了认知语言学范式的不足。第四章Peter Stockw ell分析了M il ton四首不同篇章结构的商籁体,从指示语、句法结构、否定以及概念隐喻、吸引(attraction)、分心(distr ac 398

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浏览了“北大中文论坛- 汉语语言学- 认知、心理与逻辑” (https://www.sodocs.net/doc/bc16506428.html,/bbs/forum.php?fid=83)的一些关于认知语言学的贴子,觉得 “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算得上个难以躲避的陷阱了,太容易引人望文生义了。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还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我每次教认知语言学,都要碰到。例如这个学期开的课,是“汉语认知语言学”。第一次课的一个重点,就是讲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第二次课一开始,我就问了一个问题:认知语言学是不是类似于心理语言学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是的,是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的学科。这样的回答,让我悲伤地想到:第一次课对此问题的唠叨毫无效果,跟他人的思维定势搏斗,何其吃力。没有办法,只好变本加厉地唠叨。 简而言之,正确答案是: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学派。它是功能主义语言学这个大学派中的小学派。这个大学派还包括不少小学派,如西海岸学派(学者主要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州。代表性学者之一是也做汉语的安珊笛。专做汉语的李讷也属于此学派)、俄勒冈学派、系统功能语法学、词语法学等。这个大学派是当代语言学两大对立学派之一,另一大学派就是形式主义语言学(包括古典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当代形式主义——生成与法学)。这两大学派的最大基本假设对立,是语言系统及其子系统(广义句法系统[包括传统的语法和词汇]、语音系统、广义语义系统[包括狭义语义系统、语用系统、话语系统])是不是自足的。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自足的,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不自足的。 认知语言学与功能主义语言学中的其他小学派有不少差异,如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不同于系统能语言学等学派的着种语言的社会因素,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建立了三个类似的心理[广义]句法模式(Lakkof 的《女人、火和危险的东西》、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学基础》第一卷、Fillmore和Kay的《结构式语法学教科书》);主张意义是百科知识,不同意把语义系统分割为语言知识的狭义语义系统和百科知识的语用系统;主张主观论(如语义塑造等过程中的主观作用),不同意某些功能主义学者(如安珊笛)的客观论。尽管认知语言学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但它并非只考虑心理因素,不能把它缩水为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从认知(或心理)角度研究语言,是当代语言学各学派的普遍倾向,并非认知语言学的专利。R. Hardson 在《英语词语法学》的开头列出了当代语言学的10个倾向,其中之一就是“认知主义”。当代语言学的认知主义倾向,是其教父Chomsky从一开始就提出的。他早已有力地批驳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行为主义倾向,把语言假设为认知子系统。 “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为什么容易引人望文生义呢?大概是因为有“认知”这个时髦译名,而且这玩意儿加在“语言学”前面,让这个名称看起来像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现役的或退役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如前二者早已是语言学的核心学科了,但曾经是边缘学科)。“认知”译自英语名词cognition或形容词cognitive。老的译名就是“认识”,没什么神秘色彩了吧:)。传统上把心理活动分为三类:认识、情感和意志。三者之中,只有认识得到了密集研究。汉语的“认识”,原是个多义的常用词,再做术语,有容易引人望文生义的缺点。新造个“认知”译名做术语,有好处。再者,用“认识”来译cognitive 打头的名称,就会有容易误解为动宾结构的“认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识科学”(认知科学)、“认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认识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认识语法学”(认知语法学)、“认识音系学”(认知音系学)、“认识人类学”(认知人类学),也不如新造个“认知”来译。 认知主要指人类的信息加工杨宁兄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确实有被时髦地滥用的倾向。认知语言学确实和心理语言学有很大交叉。但是想一想“认知心理学”这个词,就可以知道两者不同。有“认知心理学”而没有“心理认知学”,可见认知科学可以看作心理学一部分。两者的不同,可以说认知科学主要把认识过程看作一种信息处理加工过程。所以“认知”也不等于一般的“认识”。我们用“认知”的场合不用“认识”,原因也不仅限于杨宁兄所说的。 认知科学的主要奠基人George Miller 的名著:“神奇的数字7+2”,其副标题就是“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此文我翻译后发表在《心理学动态》1983(4)期)。这篇文章的英语 原文前几年有被人贴到了网上(https://www.sodocs.net/doc/bc16506428.html,/user/smalin/miller.html)。可见此文的地位之重要。现在许多人常常提到这个数字七,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了原文或译文。但大家接受它,可见符合我们的心理直觉。Miller 在发表此文的同时,发表了另一篇重要文章:“人类记忆与信息贮存”此文我翻译后发表在,《思维科学》1986(1)期。这个杂志是山西出的,英文题目就叫Cognitive Science 。不知这个杂志现在还在不在? 不过后来认知科学的发展,范围越来越大,认知语言学跟心理语言学也就越来越难分了。我觉得认知语言

相关主题